猪增生性肠炎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猪增生性肠病的防治

猪增生性肠病的防治
营养均衡
保证猪群获得足够的营养,特别是维生素、矿物质和免疫增强剂等, 以增强猪群的抵抗力。
如何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计划
合理分群
根据猪的品种、体重和健康状况进行合理分群,避免过度拥挤和 应激。
饲养密度适中
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疏,以确保猪群获得足够的空 间和资源。
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律,包括喂食、饮水、运动等的时间安排,以帮 助猪群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疾病的危害
1 2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长性能下降
猪感染后,由于腹泻和食欲不振,导致其生长缓慢,出栏时 间延长。
饲料转化率降低
感染猪的饲料转化率下降,增加了饲料成本。
增加治疗成本
由于疾病长期反复发作,需要多次治疗,增加了治疗成本。
疾病的发生原因
饲养管理不当
如饲料发霉、变质,饮水不卫生等,可引起猪只抵抗力下降,易感性增强。
水源管理
02
保证水源清洁,避免污染。
饲养密度
03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保持猪舍通风良好。
04 疾病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01
使用抗生素药物,如泰乐菌素、林可霉素等,可以有
效缓解猪增生性肠病的症状。
抗炎症药物
02 使用抗炎症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可以减轻肠道炎症
,缓解病情。
止泻药
03
对于腹泻严重的病猪,可以使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等
猪增生性肠病的防治
$number {01} 汇报人:
2023-12-02
目录
• 疾病概述 • 疾病诊断 • 疾病预防 • 疾病治疗 • 防治误区 • 成功案例分享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生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

生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

疾病影响
生长受阻
感染猪出现食欲不振、生长受阻等症状,导致出 栏时间延长。
饲料转化率降低
由于肠道炎症和消化吸收不良,饲料转化率降低 ,养殖成本增加。
死亡率上升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腹泻、脱水甚至死亡,增加养 殖风险。
疾病发生情况
01
02
03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 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污染饲 料、饮水和环境后经口摄 入。
行综合施策,以提高防治效果。
04
在防治失败案例中,养殖场规模较小、管理较为松散 ,生物安全措施执行不严格,未能及时隔离和治疗患 病猪,导致病情不断恶化。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比分析
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的对比分析表明,综合防治措施 的执行力度和养殖场的规模、管理水平等因素对生猪
增生性肠炎的防治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输标02入题
在成功防治案例中,养殖场规模较大、管理较为规范 ,生物安全措施执行严格,患病猪能够得到及时隔离 和治疗,从而有效控制了病情的传播。
01
03
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生猪增生性肠炎的关键,需要养 殖场从生物安全、饲养管理、药物使用等多个方面进
03 疫苗接种后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只免疫力。
04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抗孢菌素、青霉素 等,以控制感染和炎症。
抗炎药治疗
对于伴有严重炎症反应的病例, 可使用抗炎药如泼尼松等,以缓 解炎症和疼痛。
止泻药治疗
对于腹泻严重的病例,可使用止 泻药如洛哌丁胺等,以减少腹泻 次数和防止脱水。
05
案例分析
成功防治案例
01
养殖场概况
某规模化养殖场,存栏生猪约5000头,采用封闭式管理,饲料和水源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 养猪技术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 养猪技术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养猪技术该病是一种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据有关报道,该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国内对进口种猪增生性肠炎的报道不多。

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1、流行情况猪增生性肠炎属于常见的综合征。

增生性肠炎病死猪的剖检特征是小肠和回肠黏膜增厚,组织学变化是肠上皮细胞增生。

已经有相关报道证明,猪增生性肠炎在我国的猪只饲养场中流行,并且呈现逐渐扩展蔓延的趋势。

近几年,世界各地都越来越重视对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

2、临床表现感染增生性肠炎的患猪,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或者是没有患病表现。

感染增生性肠炎的病猪,可见患病症状轻微,腹泻在患病之后不是所有患猪都具有的症状。

断奶后至育肥阶段的猪只,食欲降低,可见腹泻症状,呈现间歇性,影响生长发育。

一般,猪只感染发病4~6星期以后可以康复。

患猪常会发展为局部性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主要是因为肠黏膜发炎或坏死而导致的,同时表现腹泻并且持续发生,影响生长,皮肤苍白,个别患猪会死亡。

年轻的成年猪是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主要感染群体,可见急性出血性贫血,病程较长的患猪,可见黑色稀粪排出,呈柏油状,疾病的后期粪便转为黄色,个别突然死亡的猪只外表苍白,排出的粪便没有异常。

临床中可见患猪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类型。

其中,急性型患猪比较少,慢性型患猪很多。

如果不存在继发感染的情况,急性型和慢性型患猪的体温都没有异常。

临床中,急性型感染的患猪以突然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沥青样呈黑色粪便或者血样粪便为主要症状,短时间内就会因为虚脱而死亡,个别的患猪仅可见皮肤苍白,排出正常的粪便,最后在挣扎中死亡。

慢性型感染的患猪,具有比较轻微的临床症状,同一个栏内的猪只,经常会有几头表现腹泻,呈现间歇性下痢,排出呈糊状或者不成形的粪便,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混杂其中。

病猪食欲降低,对食物具有好奇表现,但是仅仅能吃几口,然后便离开。

感染猪只精神沉郁,呈弓背弯腰姿势,皮肤苍白,机体消瘦,生长受阻,严重的患猪生长停止或者下降。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 养猪技术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 养猪技术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养猪技术猪增生性肠炎也叫做回肠炎,是一种肠道疾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胞内劳森氏菌而引起,主要特征是结肠、盲肠、回肠黏膜发生腺瘤样增生.该病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会导致病猪生长发育缓慢,推迟出栏时间,饲料转化率下降,胴体重减轻,影响繁殖等,较大程度上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治。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致病机理正常情况下,猪吸收肠道中的营养物质(如糖和氨基酸)主要依靠小肠绒毛表面的单层上皮细胞,为使肠道维持正常的营养吸收功能,存在小肠隐窝中的上皮细胞会持续分化成熟,并逐渐迁移到绒毛顶端,促使老化的成熟细胞被不断更新。

如果猪接触含有病菌的粪便而感染胞内劳森菌,会使食物在消化道中移动过程中使细菌逐渐向后移动,最后进入回肠,并在该处定殖,这是由于回肠中只含有非常少的氧气,这种环境非常适合该病菌的繁殖。

在细菌附着到位于小肠隐窝开口处没有成熟的上皮细胞内,经由“呼应作用”使细胞吞入细菌而进入到细胞质,该过程叫做“诱发性吞噬作用”。

细胞感染胞内劳森菌后,仍然能够具有旺盛的有丝分裂能力,但无法发育成熟,也不能够继续发挥正常的吸收功能。

当这些被细菌感染的细胞替代老化的上皮细胞后,就会导致小肠绒毛开始萎缩,最终完全消失,只残留一个增生性肥大的隐窝,彻底失去营养吸收功能。

细菌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后,一般会在细胞质的顶端游离,接近肠腔。

细菌侵入细胞内能够利用宿主线粒体内的能量(三磷酸腺苷)来使自身的繁殖需要被满足。

细胞感染病菌后,既会导致其营养吸收功能减弱,还会使机体自身的能量被大量消耗。

在大部分情况下,胞内劳森菌只会侵入肠道上皮,而不会侵入其他细胞,如血液系统。

这样不仅能够促使细菌子代经由上皮细胞的胞吐作用直接侵入肠腔中,且随着肠道内容物的移动引起二次感染或者粪便排毒;另外,这种专性肠道上皮细胞感染会导致细菌更容易躲避机体免疫系统监控,还可避免血液中抗生素对其造成的影响。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猪增生性肠炎是一种由某些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的猪肠道疾病,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几个方面对猪增生性肠炎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体主要是增生性肠炎病毒(PEV),属于轮状病毒科,是一种非包膜的双链RNA病毒。

该病毒主要在肠道内引起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也可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

2. 发病季节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气温逐渐下降,饲养密度增加,猪群内病原体传播加剧,容易发生疫情。

3. 感染对象猪增生性肠炎可以感染各个年龄段的猪只,但以生长发育迅速的仔猪和育肥猪为主要感染对象。

二、临床特征1. 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厌食、发热等表现。

腹泻通常为水样或稀便,呈现黄色或灰色,并伴有粘液和脓血。

2. 病理变化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绒毛丧失或变短,小肠肠壁水肿、充血、出血等病变。

三、诊断1. 临床症状根据猪只出现的临床症状,结合疫情的流行特点,可以初步判断猪是否感染了增生性肠炎病毒。

2. 实验室检测通过病毒的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等方法,可以对疫情进行确诊。

四、防治1. 疫苗预防通过疫苗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已有对增生性肠炎病毒的疫苗,可以根据疫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2.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猪舍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只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 抗生素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猪增生性肠炎的猪只,可以根据临床症状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缓解症状,减少病死率。

4. 饲料管理合理搭配饲料,注重饲料的营养平衡,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率较高,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疫苗预防、抗生素治疗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降低猪只的感染率和病死率,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猪增生性肠炎的防制

猪增生性肠炎的防制
猪增生性肠炎的防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疾病概述 • 预防措施 • 治疗与控制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 相关参考资料与推荐阅读
01
疾病概述定义与症状 Nhomakorabea定义
猪增生性肠炎,也称为猪回肠炎 或猪接触性传染性腺胃病,是由 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 接触性传染病。
症状
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腹 泻、贫血、黄疸、生长发育受阻 等症状,部分病猪出现突然死亡 。
注意配伍禁忌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配伍禁忌,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 不良反应。
疗效评估与监控
观察临床症状
通过观察猪的精神状态、食欲、 粪便等临床症状,评估治疗效果 。若症状明显改善,说明治疗有
效。
检测血清抗体
通过检测猪的血清抗体水平,了解 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若抗体水平 逐渐下降,说明治疗有效。
定期复查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导致猪腹泻的疾病进行鉴别 ,如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等 。
02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01
02
03
疫苗种类
针对猪增生性肠炎,目前 市面上有多种疫苗可供选 择,包括活疫苗、灭活疫 苗和亚单位疫苗等。
接种时间
应在猪只感染前进行疫苗 接种,一般建议在产前或 产后一周内进行。
接种方法
可采用肌肉注射或口服接 种,根据疫苗种类和猪只 体重进行适当调整。
生物安全措施
隔离措施
对疑似感染的猪只进行隔 离观察,以防止病毒传播 。
消毒措施
定期对猪舍、饲料和水源 等进行消毒,并保持环境 卫生。
人员管理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猪舍, 工作人员进入前应进行消 毒和更换衣物。
饲养管理措施

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赵海X u m u s h o u y i猪增生性肠炎又被称为回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炎,坏死性肠炎等,它是由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劳森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

临床上患病猪主要排出黑色沥青样的稀便,肠黏膜显著增厚为主要特征。

上世纪30年代初期该种疾病在生猪养殖领域爆发流行以来,不断向着周围传播蔓延。

近几年规模化生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表现为饲料利用率显著下降,出栏时间大大延长,生猪生长发育迟缓,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

作为基层地区的畜牧兽医人员和广大养殖户,应该充分认识到增生性肠炎所造成的危害性,掌握疾病在养殖场和本地区的具体流行特点和发病情况,在疾病进入流行高发期之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抑制增生性肠炎的传播流行,降低养殖场的发病率,降低经济损失。

一、发病经过2020年2月13日,某养殖场养殖的156头体重在80~ 100kg的后备母猪群中突然出现了发病情况,有个别患病猪在圈舍当中排出了大量煤焦油状的粪便,并在短时间内死亡。

随后病情快速传播蔓延,造成了大量猪发病。

患病猪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排出带有血液的粪便。

出现该种情况之后养殖户选择使用青霉素。

糖盐水。

维生素B1等药物进行静脉注射,但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笔者和饲主沟通得知,养殖场对后备母猪接种了猪瘟、猪尾狂犬病、猪肺疫、猪气喘病、猪链球菌病等疫苗。

另外养殖场的卫生环境较差,养殖户未对猪群进行妥善的分群处理,不同日龄的猪普遍存在混合养殖的现象,由于整体养殖密度较大,猪群之间接触频繁,很容易加重致病原的传播蔓延。

二、流行病学养殖场的患病猪和带菌猪通过污染饲料,饮用水等途径实现致病原的传播慢性。

另外养殖密度较大,气候突然发生变化,长时间运输养殖环境不良,饲料营养价值较差等应激因素刺激均会导致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加重致病菌的传播蔓延。

该种疾病的潜伏期在3~6周,常发生于6~20周年的育肥猪。

猪增生性肠炎综合防治措施

猪增生性肠炎综合防治措施

养殖与饲料2014年第6期猪增生性肠炎综合防治措施郭丽兰河北省乐亭县畜牧兽医局,河北乐亭063600收稿日期:2014-03-07郭丽兰,女,1977年生,本科,中级兽医师。

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肠道细菌性传染病,常发生于春季,潜伏期为2~3周。

一旦发现本病,应同时对病猪与同群猪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1发病原因天气应激,如热应激或天气骤变,易诱发该病;猪只转群或并群,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大易诱发该病;猪群长时间受热易发该病;后备母猪转入种猪群、环境卫生条件恶化、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不当等都是该病的诱因。

2临床症状1)急性型。

多发于4~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常突然死亡。

2)慢性型。

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病猪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沉郁或昏睡,消瘦,被毛粗乱,弓背弯腰,站立不稳,生长缓慢,仔猪、生长育肥猪和种猪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腹泻(带血或不带血)。

虽死亡率不高,但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且淘汰率上升。

3)亚临床型。

猪体长期携带病原,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有时发生轻微的下痢,生长速度缓慢,饲料利用率不高。

3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分布在我国生猪饲养密度大的地区。

近几年猪增生性肠炎疑似病例有逐渐增多趋势,规模猪场中健康猪群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抗体阳性率达4%~43%;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抗体阳性率可达50%~64%,明显高于其他生长阶段。

4防治措施4.1预防1)药物预防。

可使用泰乐菌素、林可霉素或阿莫西林粉拌料,每吨饲料用量1kg ,饲喂7~10d ,在调运前或新购猪时,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2)疫苗接种。

可用猪增生性肠炎灭活苗进行免疫接种,在仔猪3、7和9周龄时进行。

3)加强饲养管理。

完善消毒制度;搞好灭鼠灭蚊;出猪后的空栏舍要彻底冲洗,并用0.2%的烧碱消毒。

4.2治疗恩诺沙星(2.5mg/kg 体重)和环丙沙星(3.0mg/kg 体重),静脉注射,2次/d ,连用3d ;同时每吨饲料中拌入泰乐菌素和阿莫西林粉各1kg ,连用5~7d ,治疗效果很好。

猪增生性肠炎防治技术

猪增生性肠炎防治技术

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技术猪增生性肠炎并非是一种新病,早在1931年,英国就作过描述,目前,本病广泛发生于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本病,特别是近几年有关病例的报道逐渐增多。

本病的特点是肠道出现增生性炎症并引发坏死性炎症和出血性炎症,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17%40%,生长受阻,尤其是对育肥猪的影响较大,给养猪业带来经济损失。

1、流行病学: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其病原菌存在于感染猪的粪便中,排出的粪便可污染饲料、饮水及外界环境,经消化道再扩大传染。

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作用有关,如猪只并群、饲养拥挤、气温骤变、长途运输、环境卫生条件恶化、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不当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除猪以外,其它多种动物也可感染,如羊、家兔、大鼠和豚鼠等,猪场应注意这些动物会造成传染。

2、症状:潜伏期36周,本病最常见于断奶后620周龄的育肥猪,多数病例病状轻微,仅见生长受阻、食欲缺乏,一般经过46周食欲复原,生长正常,甚至有些重症病例也能康复,只在屠宰时才见病变的痕迹。

当本病呈现地方性流行时,大多数为温和病例,不易察,但在育肥猪群中可见到有一些病例因肠粘膜发生坏死性肠炎,出现持续性腹泻和严重消瘦,有些局部性回肠炎病例,因肠壁穿孔而引发腹膜炎,致使动物死亡。

出血性肠炎主要发生于412月龄成年猪,表现出血性贫血,可视粘膜苍白,一些急性死亡猪不见粪便异常,但病程较长的猪,可见排出木焦油样黑色粪便。

妊娠母猪发病后,多数在6天内流产。

3、病变:肠壁增厚,肠管外径变粗,粘膜面形成脑沟回样皱壁。

这种特征性病变以回肠段最典型,在空肠后段、盲肠和结肠袢的前段也可见到。

常见肠系膜和浆膜下水肿,粘膜表面湿润,并呈现颗粒状外观,有时见粘附有纤维素性坏死碎片,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不同点在于肠腔内混有大量血液和渗出物,结肠中可见到黑色的焦油状粪便。

4、诊断:根据临诊症状例如生长迟缓、腹泻或粪便带血等,结合病变特点、流行病学要点,可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

生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

生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

汇报人:2023-12-05•疾病概述•病因分析•综合防治措施目录•治疗方案•结论与展望疾病概述01生猪增生性肠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PPE)是一种由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LI)感染引起的以猪肠绒毛长度缩短、肠壁细胞增生为特征的猪肠道疾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断奶后至育肥阶段的猪只,成年猪和未成年猪均可感染。

疾病定义疾病症状患猪突然死亡,无明显症状。

慢性型患猪食欲减退,伴有腹泻、消瘦、皮肤苍白等,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下降。

生长速度减慢感染猪只腹泻严重,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增加养殖成本。

饲料转化率下降药物费用增加死亡率上升01020403严重感染的猪只死亡率较高,给养殖业带来损失。

感染猪只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增加用药成本。

疾病影响病因分析02胞内劳森菌是引起生猪增生性肠炎的主要病原菌,可感染肠上皮细胞,导致肠道炎症和溃疡。

胞内劳森菌其他细菌感染也可能与生猪增生性肠炎有关,如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等。

其他细菌病原微生物猪舍卫生条件差,粪便堆积,消毒不彻底,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饲养密度过高,猪群拥挤,易导致病原菌传播和感染。

饲养环境饲养密度猪舍卫生饲料中营养成分不足或不平衡,如维生素、矿物质等,可能导致生猪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病原菌。

饲料质量饲料储存不当,受潮、发霉、变质等,可能滋生细菌,引起生猪感染。

饲料储存饲料因素综合防治措施03合理分群与密度控制根据猪的品种、体重、性别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群,避免密度过大,减少应激。

通风与保暖保证猪舍通风良好,同时注意保暖,避免猪受寒。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猪舍,保持干燥,减少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改善饲养环境根据猪的生长发育需求,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均衡。

营养均衡避免突然更换饲料,以免引起猪的应激反应。

避免突然更换饲料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猪的免疫力。

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疫病防治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12,2023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措施陈振荣1,沈 磊2,黎益图31.武宣县桐岭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武宣5459022.武宣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武宣5459003.来宾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来宾546100摘 要 猪增生性肠炎是指胞内劳森菌侵害生猪,造成回肠、结肠隐窝内肠上皮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该病会造成生猪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低下,导致出栏时间延迟,严重危害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介绍了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学、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增生性肠炎;综合防治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23.12.022 引言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牧渔业增加值较去年同期增长4.6%,猪肉产量同比增长2.1%,一季度末全区生猪存栏量达2182.92万头,增长了2.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数增长0.8%,一季度生猪出栏967.4万头,提高了2.2%。

武宣县通过强化监测分析、规范信息发布、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储备调节等举措,进一步健全武宣县的生猪肉储备体系,提升生猪和猪肉市场的调控能力。

在生猪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频繁的生猪转运和交易也给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传染病的发生会给生猪养殖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近几年,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率有所提升,虽然该病的死亡率不高,但会造成猪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低下,导致出栏时间延迟,严重危害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引起足够重视。

 病原学猪增生性肠炎也称为“回肠炎”“坏死性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炎”[1],该病的病原是胞内劳森菌,是专性胞内寄生菌,这一细菌于1931年被首次发现,感染该病原的生猪回肠、结肠中上皮细胞出现退化和腺瘤样增生,杯状细胞也出现病变。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猪增生性肠炎是猪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

本文将对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病学猪增生性肠炎主要由猪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该病原体主要通过粪便、食水等途径传播,是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的疾病。

猪增生性肠炎还可能由于病毒、寄生虫等其他病原体引起,因此在猪群中易发生大规模暴发。

猪增生性肠炎的传染性强,易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在猪群中蔓延,尤其是在密集饲养条件下更易发生传播。

猪增生性肠炎多发生在春夏季,湿度大,气温高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因此这个季节是猪增生性肠炎的高发期。

二、临床特征1. 急性期临床表现:突发性死亡、全群发病、早期便秘后痢。

2. 慢性期临床表现:成年猪表现轻度到中度黏膜下出血症、呕吐、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便干或食物残渣样便等。

3. 致病性大肠杆菌侵入动物的肠黏膜后,产生毒素,引起粘膜坏死、出血、水肿以及以水样粪便为主的腹泻症状。

4. 典型的病理变化表现为肠道肿胀、充血、出血、肠黏膜糜烂、溃疡和增厚。

三、诊断1. 临床诊断:根据猪群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可以初步判定为猪增生性肠炎,但需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确诊。

2. 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病原学检测和病理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可以采用细菌培养法、PCR法等对病原菌进行检测;病理学检测可以通过组织活检等方式对病变组织进行检测。

四、防治1. 合理饲养管理:加强猪舍卫生管理,做好饲料、饮水的卫生控制和检疫工作。

2. 采取适当的防疫措施:对猪群进行定期的免疫接种,加强对猪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防止疾病的传播。

3. 药物治疗:在临床病例中,可以根据病情给予抗生素、止泻药等药物治疗,但需遵医嘱使用,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次数。

4. 合理营养和饲养:对于患病的猪,要进行合理的饲养管理,保证其饲料、水源的质量和卫生,同时平衡膳食,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猪增生性肠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增生性肠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粒 。坏死 组织 的质地坚韧 , 与黏膜或黏膜下层牢 固的粘 连 , 伴 发少量出血和肌层水肿 。镜检 见回肠黏膜 的坏 死为凝 固性 坏

2 %石 灰乳混 悬液 粉刷墙 0
死, 深达黏膜下层 。 用抗猪肠炎弯 曲菌免疫荧光染色在坏死 应
碎 屑 物 内 可发 现 强 阳性 荧 光 反 应 。
克 ,.克 和 O2 01 . 5克 )按 每千克体重 2 ~ 0毫克 内服 ; , 05 首次可
加倍量分 2次 内服 ( 间隔 6小时 ) 连用 3 5天。 , - 预防 时可 用土 霉 素钙 粉剂 按 每 吨饲料 3 0 50克 的 比 0~0 例, 与饲料充分拌匀 , 连用 7天 ; 可按 每升水加 01- .8克 也 .1 02 的剂量 , 放入水中充分搅匀 , 令猪饮用 7天 。
膜和皮肤 苍白 , 特征性病变多局限于 回肠 。 初仅 见回肠系膜 病
水肿, 腹水增 量或为血 色样液 体 , 同肠黏膜 呈弥漫性 红色 ; 病
程稍 长的病 例 , 回肠 呈进 行性扩张 , 肠壁肿胀 , 浆膜下水肿 , 回 肠浆膜外 观呈 网状 ; 切开见 回肠末端黏膜 和黏膜 下层增厚 , 肠
上则见纤维 素性假膜 , 与黏膜粘连 , 并 在假膜与黏膜之 间亦 可
见凝 血 块 。腹 水 浑 浊 呈 血 红 色 , 肠 黏 膜 有 时 散 发 点 状 出血 , 空
3 临床症 状
病猪体况 突然下降 , 体重减轻 , 食欲不振 , 多不发 热 , 度 轻
大肠多无变化 。肠 系膜血管扩张充血 , 肠系膜淋 巴结充血 、 水 肿 。镜检 见回肠 肠壁含有多量血液 和混 杂多量嗜 中性 白细胞 的纤维蛋 白 ; 肠腺上皮细胞 明显增生并伴轻度坏死 ; 黏膜 固有 层充血 、 出血 , 并见数量不等 的炎性 细胞 浸润 。切片在肠腺 和 黏膜上皮细胞 的顶部 胞浆内 以及 固有层 和黏 膜下层 的组织 间 隙中 , 均可发现弯 曲菌 。

猪增生性肠炎症状及其防制措施

猪增生性肠炎症状及其防制措施

猪增生性肠炎的症状及其防制措施一、特征性症状本病常见于无特定病原猪场和疾病较少的猪场,在流行疫区,仔猪抗体效价在3周龄时仍较高,但以后则下降,至6周龄以后即无抵抗能力,故一般不会发生在哺乳仔猪和早期离乳仔猪。

本病的潜伏期为2~3周。

此病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不显性型。

急性型:多发生于4~12月龄间的猪,主要表现为排焦黑色粪便或血痢并突然死亡,但也有粪便无异常情况下突然死亡。

育成舍的残废率可达40%。

慢性型:常见于6~20周龄的育肥猪,约40%~50%锗会有临床症状,死亡率不高,一般低于5%。

临床上表现为食欲减退,下痢呈糊状、棕色或水样,有时混有血液,体重下降,生长缓慢(最常见),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降低,脱水,被毛粗乱等。

此型病猪出现症状后,经治疗,6~8周能康复,有些则变成僵猪或并发其他疾病而被淘汰或死亡。

不显性型: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体内存在病原体,既或是有下痢,也表现极轻微,常不引起人注意,但日增重和饲料报酬下降,生长缓慢。

二、特征性病变患有慢性猪增生性肠炎的青年猪,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位于小肠末端50cm处以及邻近结肠上1/3处,并可形成不同程度的增生变化,但是都可以看到病变部位肠壁增厚,肠管变粗,在病变部位较小时,应仔细检查临近回盲瓣的回肠末端区域,因为这一区域是常见的感染区域。

病变部位回肠内层增厚,一种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小肠(有时大肠)绒毛上皮细胞增生与溃疡坏死,并有坏死碎片粘附在肠炎,有时伴有出血性病变,可见绒毛上皮增生,此病变多见于后期育肥猪或年轻的公猪、母猪。

三、防制措施1、预防实行全进全出制与早期隔离断奶等。

同时,根据本病的高度传染性,猪舍首先要用水冲洗,然后药物消毒(作用1小时以上),再用水冲洗一次,空舍7天后,方可进猪。

对流行疫区可采用间断性的给药,即对一定暑期的生长猪间隔15~20天,通过饮水或饮料给一次有效的抗生素制剂。

2、治疗抗生素制剂是目前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

目前较有效的抗生素有四环素、红霉素和硫粘菌素。

猪增生性肠炎防治措施

猪增生性肠炎防治措施
头 洗净 捣 碎 ,加水 l 0~2 0 倍 , 每 只 雏 鸡 每次 服 0 . 5 %毫 升 , 每 天 3 ~4 次 ,连
喂3 —4 天 三 、脐炎 。 1 0日龄 之 前 的 雏 鸡 最
药3 0 —4 5天 。 ② 用 痢特 灵 按 0 . 0 1 2 5 %浓
度 混 入 饲 料 ,连 续 投
疫 Ⅱ系疫 苗 l 0倍 稀 释 后 滴 鼻 或 饮 水 免
疫 ,3 0日龄 左 右 ,
好育雏期 间的疾病 防治工作 ,是提高育
成率 的关键 。在育雏期 间须重点防治以
下六种疾病 。

再用鸡新城疫 Ⅱ系疫 苗 1 0倍 稀 释 后 ,进
行第 二次滴鼻或饮水
免疫 。

鸡 马立 克 氏 病 。 初 生 雏鸡 最 易
便或血样粪便并突然死亡 ,后期转为黄 色稀粪 ;也有突然死亡仅见皮肤苍 白而 无粪便异常的病例。 2 . 慢性 型。较为常见 ,多发于 6~ 1 2 周龄 的生长猪 ,1 0 %~1 5 %的猪只 出
现 临床 症 状 。 主要 表 现 为 :食 欲 缺 乏 或
增 生性肠炎 的早期感染 。在断奶仔猪换
用 ,治 疗 效 果 理 想 。
3 . 亚临床 型。猪体虽然有病原体存
在 ,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也可能发生
交替使用恩诺沙星注射液和乳酸环 丙 沙 星注 射液 。恩诺 沙 星每千 克体 重
轻微 的下痢 ,但并未 引起人们 的注意 ;
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 明显下 降。
32 /N ON G C L 』 N x J l S I 划 /寝 村瓤接瘩
l 0 周 ,隔 离 期 内每 月 使 用 敏 感 药 物 7~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猪增生性肠炎是一种由嗜肠球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消化道疾病,主要影响生长发育中的猪。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在养殖密集的猪场更为常见。

猪增生性肠炎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流行病学特征1. 病原体:猪增生性肠炎的致病菌主要是嗜肠球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这种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寄生在肠上皮细胞内。

它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同时也可通过饮水或食用被污染的饲料传播。

2. 高发季节:猪增生性肠炎在全年都有发生,但在气温较暖、湿度较高的夏季更为多见,这与细菌在潮湿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有关。

3. 影响范围:猪增生性肠炎是一种世界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

尤其是在养猪密集的地区,更为普遍。

二、临床特征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各异,主要取决于感染病原体的种类、数量、菌株的毒力以及猪的抵抗力等因素。

一般来说,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长发育受抑:感染猪增生性肠炎后,猪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出现生长停滞的情况。

2. 消化道症状:猪增生性肠炎患猪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肠鸣音增强等症状。

3. 贫血:由于猪增生性肠炎可以导致肠道吸收不良,从而引起猪的贫血症状。

4. 其他表现:除了上述主要表现外,患猪还可能出现发热、鼻、眼分泌物增多、呼吸急促等表现,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三、诊断与防治1. 诊断方法:对于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通过猪的症状表现以及粪便样本的病原学检测,可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增生性肠炎。

2. 防治措施: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饲养场清洁卫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采用适当的消毒措施,对饲料、饮水、饲养设施等进行定期消毒。

猪增生性肠炎治疗方法

猪增生性肠炎治疗方法

猪增生性肠炎治疗方法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滑液支原体感染及其它败血性细菌感染很相似,但结合其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等进行综合分析,仍能了解其一般特征。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病猪发热(40.5-42℃),厌食,咳嗽,呼吸困难。

关节肿胀,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触摸疼痛(由尖叫推断),跛行,颤抖,共济失调。

大部分病猪耳朵、腹部皮肤及肢体末端等发绀,指压不褪色,有的可能死亡。

病程较长猪只的体温大都正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被毛粗乱,其行为主要表现为跛行、关节肿胀。

总之,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被毛粗乱是其主要的临床特征。

猪增生性肠炎的病理变化剖检可见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有的还可见脑膜炎。

在这些损伤部位可见数量不等的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致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部位有不等量的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有的呈胶胨状。

即呈浆液一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

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措施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方案包括免疫接种和抗菌药物防治,但也应当加强饲养管理,如提前断奶,减少猪群流动,杜绝不同生长阶段猪的混养状况,减少或消除其它呼吸道疾病的影响等。

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应用较为广泛。

在我国,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病毒室也研制出了副猪嗜血杆菌油乳剂灭活苗。

据报道,通过商业疫苗接种或使用特异性灭活菌苗,可以成功地控制该病的发生。

但也有使用灭活菌苗防疫失败的病例,这可能是由于引起发病的菌株与所用疫苗菌株的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的结果。

猪增生性肠炎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猪增生性肠炎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猪增生性肠炎(PPE)是由细胞内罗松菌引起猪的一种胃肠道综合性疾病。

本病常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有时断奶2月龄的仔猪及种猪也可感染发病。

诊断要点:1、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2~3周,由急性型与慢性型之分。

患猪中,急性型占的比例小,慢性型占的比例大。

无论是急性型还是慢性型,如无继发感染,体温一般都比较正常。

①急性型:较为少见,多发于4~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时,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突然死亡;后期转为黄色稀粪;也有突然死亡仅见皮肤苍白而无粪便异常的病例(本病很可能引起猪的肠道毒素的迅速感染而导致猪的急性死亡)。

②慢性型:较为常见,多发于6~12周龄的生长猪,10%~15%的猪只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沉郁或昏睡;间隙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样或水样,颜色较深,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消瘦、背毛粗乱、弓背弯腰,有时站立不稳,生长发育不良;病程长者可出现皮肤苍白;如果没有继发感染,有些病例在4~6周可康复。

③亚临床型:猪体虽然有病原体存在,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能发生轻微的下痢,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

预防与防治方案:1、药物预防:生长育肥阶段和新购入后备猪隔离适应期间应该通过阶段性拌料防治本病。

推荐:扶正解毒散+替米考星或土霉素预混剂,混合拌料,连用7天。

2、药物治疗:①拌料:土霉素预混剂+百痢净,混合拌料,连用7天。

②饮水:复合维生素B+口服补液盐,以防止脱水,补充营养,提高抵抗力,减轻症状,减少死亡。

③病重猪肌注:头孢噻呋钠(或头孢王)十超免全能注射,一天一次,连用3天。

3、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提高猪体的抵抗力。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对空猪舍、栏彻底冲洗和消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增生性肠炎(PPE)是由细胞内罗松菌引起猪的一种胃肠道综合性疾病。

本病常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有时断奶2月龄的仔猪及种猪也可感染发病。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2~3周,由急性型与慢性型之分。

患猪中,急性型占的比例小,慢性型占的比例大。

无论是急性型还是慢性型,如无继发感染,体温一般都比较正常。

①急性型:较为少见,多发于4~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时,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突然死亡;后期转为黄色稀粪;也有突然死亡仅见皮肤苍白而无粪便异常的病例(本病很可能引起猪的肠道毒素的迅速感染而导致猪的急性死亡)。

②慢性型:较为常见,多发于6~12周龄的生长猪,10%~15%的猪只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沉郁或昏睡;间隙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样或水样,颜色较深,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消瘦、背毛粗乱、弓背弯腰,有时站立不稳,生长发育不良;病程长者可出现皮肤苍白;如果没有继发感染,有些病例在4~6周可康复。

③亚临床型:猪体虽然有病原体存在,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能发生轻微的下痢,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

预防与防治方案:
1、药物预防:生长育肥阶段和新购入后备猪隔离适应期间应该通过阶段性拌料防治本病。

推荐:扶正解毒散+替米考星或土霉素预混剂,混合拌料,连用7天。

2、药物治疗:
①拌料:土霉素预混剂+百痢净,混合拌料,连用7天。

②饮水:复合维生素B+口服补液盐,以防止脱水,补充营养,提高抵抗力,减轻症状,减少死亡。

③病重猪肌注:头孢噻呋钠(或头孢王)十超免全能注射,一天一次,连用3天。

3、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提高猪体的抵抗力。

采用全
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对空猪舍、栏彻底冲洗和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