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的微创入路ORIF手术技巧
一文掌握肱骨近端骨折
一文掌握肱骨近端骨折1►导言大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发生在年龄稍大的成年人,而且是稳定骨折,保守治疗可敢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遗憾的是,同样的受伤原因以及同样的骨折类型,在一部分年轻人却是不稳定的,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技术变得越来越规范,它和骨的质量和骨折类型密切相关,但对骨质疏松的患者治疗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微创技术和锁定钢板的出现,许多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应该制定一套对所有肱骨近端骨折都适用的符合逻辑的治疗方法。
2►解剖Codman (1934) 指出肱骨近端骨折可分为四个骨折片(图1)。
•第一片是肱骨头,即解剖颈上面那一部分。
由于它几乎全被关节软骨覆盖,且无软组织附着,血液循环很差。
因此,如果肱骨头骨折片发生移位,必将发生缺血坏死。
△ 图1 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1.解剖颈上方的肱骨头;2.小结节;3.大结节;4.肱骨干•第二片是附着在肩胛下肌上的小结节。
在肱骨颈有骨折的情况下,小结节撕脱骨折可导致肱骨头过度外旋。
•第三片是和肩袖附着的大结节。
单纯的大结节撕脱骨折相当于肩袖的撕脱伤,在合并外科颈骨折时,使肱骨头内旋。
•第四片是位于外科颈以远的骨折片,它最为常见。
如同其他部位的干骺端骨折,如果在此区域发生压缩型(或嵌插型)骨折,则属于稳定骨折;如果发生剪切型骨折,则属于不稳定骨折。
如果肱骨头骨折片有较多的软组织附着,发生缺血坏死的可能性就很小。
这一解剖特点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肱骨近端骨折很像股骨近端骨折,如果肱骨近端从解剖颈发生骨折,则很像关节内的股骨颈骨折,由于骨折片大部分都被关节软骨覆盖,血运很少,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很高(图2a、b)。
通过肱骨外科颈发生的骨折很像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关节外骨折,血液循环丰富,缺血坏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图2c、d)。
△ 图2 a~d 比较肱骨关节内解剖颈骨折(a)和关节内股骨颈骨折;(b)两者几乎都被关节软骨覆盖,血运差,缺血坏死的发生率高。
c、d比较肱骨关节外外科颈骨折;(c)和关节外股骨近端转子间骨折;(d)由于都属于关节外骨折,缺血坏死的发生率较低3►血管解剖如股骨头一样,肱骨头表面被关节软骨覆盖,所以血液循环较差。
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手术技巧
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手术技巧来源:丁香园作者:小小老虎肱骨近端骨折是到急诊科处理的最常见的骨骼损伤之一,数十年前,大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均采取非手术治疗,但是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肱骨近端骨折为需要手术的复杂移位性骨折。
新型内固定器械的出现以及患者自身对早期功能康复的要求使得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的比例在逐渐增高。
与此同时,Neer 关于肱骨近端骨折不稳定的判断标准(45°成角畸形和骨折块1cm 的移位)也不再被外科医生接受。
最近一些年,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出现了不少新型内固定器械,包括角度锁定钢板和可以多角度稳定的髓内钉。
新型内固定器械具有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但是肱骨近端骨折骨不连和二次手术的发生率仍然很高,大多数的并发症出现在那些原始骨折为内翻移位的患者。
德国的Stefaan J.B 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探讨并介绍第三代髓内钉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其研究结果发表在2013 年第28 卷的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 上。
一般注意事项及原则对于移位型肱骨近端骨折,只有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固定,才可以使骨折患者早期开展功能锻炼,从而获得最佳的功能恢复。
Stefaan J.B 等人认为当复位满足以下标准时就可被认为是达到“解剖”复位:关节内的骨折移位完全纠正;肱骨头既不内翻也不外翻;肱骨头相对肱骨干的前倾角或后倾角小于20°;任何方向上大小结节骨折块的移位均小于3mm;肱骨头和肱骨干之间的移位小于5mm。
绝大多数的移位型肱骨近端骨折发生在老年骨质疏松女性患者身上。
稳定的固定需要良好的骨质,只有肱骨近端上方和后内侧存在优良骨质才能达到稳定固定的效果。
肱骨近端骨折的内侧皮质缺少支撑是骨折治疗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髓内钉所受的应力集中要小于侧方固定的钢板。
和角度锁定钢板相比,髓内钉在力学上的强度更高。
在髓内钉上斜行置入肱骨距螺钉还可以增加存在内侧骨质缺损的骨折稳定性。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
三部分骨折(脱位)
• Hawkins(1986) • Kristiansen(1986,1988) • Resch(1997)
三部分骨折(脱位)
• 手术方法 • 大结节与肱骨头复位 • 改良Ender针加张力带
三部分骨折(脱位)
本组三部分骨折(脱位)共9例 新鲜骨折8例 术后3例坏死 陈旧骨折1例 术后坏死
• Howkins (1986) • Bigliani (1996) • Iannotti (1999)
两部分外科颈骨折
Kenneth对十种固定方法的比较 (1996)
钢板
良好骨质
多根K-W
疏松骨质
改良Ender针加张力带 均良好
单纯张力带
差
两部分外科颈骨折
• Hawkins(1986):
经肩袖肌腱止点行张力带固定
Neer评分差
三部分骨折(脱位)
例数 优 良 差 平均前屈 平均外展
钢板 5
1 2 2 107
112
螺钉/k-w 3 总计 8
1 1 1 120
140
三部分骨折(脱位)
• 对于两部分和三部分骨折, 采用较小的内固定物,对肩 关节外展影响较小。
三部分骨折(脱位)
• 三部分坏死率较低 Neer(2/30,1970)
两部分外科颈骨折
例数 优 良 一般 差 平均前屈 平均外展
钢板
51
31
127
130
螺钉/k-w 8 7 1
总计
13
160
170
两部分外科颈骨折
• 本组无肱骨头坏死及骨折不 愈合
• 文献很少有两部分骨折后肱 骨头缺血坏死的报道
两部分解剖颈骨折 (NeerII型)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技巧
医脉通2014-02-13发表评论分享文献标题:Anterolateral acromial approach in locking plate fixation of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文献来源:Acta Orthop Belg 2013 Oct;79(5):502-8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对骨科医生来说仍是一种挑战,目前骨科界尚未就如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达成明确共识。
当肱骨近端骨质欠佳时骨折通常很难获得牢靠的固定。
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于肱骨近端的解剖型钢板和角度稳定性螺钉,但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仍不理想。
胸三角肌入路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传统手术入路,该手术入路的特点是可以很好的暴露盂肱关节,但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区域暴露欠佳,在只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该缺点更为明显。
该手术入路位于肩关节前方,因而肱骨侧方放置锁定板的位置较难暴露,同时锁定板置入螺钉时轨迹固定,即由外向内,在前方切口内完成钻孔和置钉也较为困难。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通常在肩袖上的缝合丝线作为牵引,维持肱骨头内旋,从而达到充分暴露肱骨头侧面的目的。
在进行肱骨头复位和钢板放置时通常需要不断的内旋或者外旋前臂,而上述操作则可能使得已经复位的肱骨头或者放置位置良好的钢板出现位置丢失。
该手术入路的广泛软组织剥离也可能对肱骨头近端骨折愈合的产生不利影响。
行该手术入路治疗有损伤旋肱前动脉的潜在风险,而该动脉损伤则可增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性。
鉴于上述各种理由,胸三角肌入路并不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最佳入路。
肩峰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cromial ALA)可解决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一些困难,减少软组织损伤,并使内置物易于放于最佳位置;结合间接复位技术对骨折局部的软组织破坏少,可显著改善功能预后。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Huntington纪念医院的Mark Jo教授对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式和技巧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发表在2013年第4期第28卷的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上。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目的探讨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2008年1月—2012年7月间对25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微创手术治疗。
根据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10例,三部分骨折15例。
结果该组2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
采用NEER评分:优12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2%。
结论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能够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治疗效果良好。
标签:肱骨近端;骨折;老年;微创性;内固定器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是肩关节周围的干骺端骨折,常伴有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和骨质疏松症。
传统手术的治疗损伤大,手术并发症多,内固定不牢靠致术后骨折肢体不能早期活动,手术治疗风险大。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由于锁定钢板的特殊结构固定骨折断稳定,能更好地恢复患肢功能,手术创伤小,减少了并发症,保证了治疗效果。
为探讨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该院自2008年1月—2012年7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5例,获得良好的临床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共25例,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63~88岁,平均72.3岁。
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19例,脑血管疾病12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糖尿病11例。
2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Singh分级评定骨质量均为5级以下。
致伤原因为坠床7例,摔伤13例,车祸伤3例。
按照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为10例,三部分骨折为15例。
该组均为新鲜骨折,病理性骨折经X线检查排除病理性骨折。
住院治疗内科疾病,到达能接受麻醉的状态,入院后3~7 d内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臂丛或全身麻醉,采用仰卧位,将肩部垫高。
微创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Treatment of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现状Summary: The majority of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are treated nonoperatively with good functional results. Multiple options exist for treating displaced fractures, without a clear advantage of anyone method for a given fracture type. Goals include an adequate reduction and stable fixation to initiate early motion and rehabilitation. Decision-making should be based on patient and injury specifics and surgeon’s experience. Various types of fixation, includ ing plates, nails, or percutaneous pins, can maintain sufficient stability to promote shoulder mobility and function. Any of these methods will have few complications when undertaken with appropriate patient selection and careful surgical techniqu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locking plates in the proximal humerus suggest that this is a favorable treatment option for displaced, comminuted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which compares well with established methods. Locked plating may improve fracture stability in some complex patterns and facilitate early rehabilitation. It is possible that some fractures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hemiarthroplasty may be managed successfully with locking plates. Prospective study to assess the complications, outcomes, and cost effectiveness of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compared to various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is warranted.大多数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常能获得良好的功能疗效。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临床经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汪玉海高骏岳建民刘鹏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Neer 分型三、四部分以上骨折由于骨折类型复杂、治疗难度大,一般保守治疗难以取得满意效果,需手术治疗[1]。
我科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微创技术(m i n i m all y i nvasive plate osteo -sy nthesis ,M IPO)[2]治疗21例肱骨近端粉碎骨折,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运用微创技术加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21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其中男14例,女7例,术前经X 线检查,部分经CT (三维重建)检查明确诊断粉碎性骨折;年龄38~65岁,平均56岁;按N ee r 分类,二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2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约6d 。
2手术方法:臂丛或全身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患肩垫高,选择肩峰下外侧小切口入路,在肱骨大结节顶端下15c m 左右,做长约3c m 左右横切口,纵行分离三角肌,显露肱骨大结节,选择合适长度的钢板沿肱骨大结节嵴外侧顺行插入钢板,顶点平肱骨大结节顶点下5mm ,克氏针将钢板近端固定于肱骨头上,C 形臂X 线机透视下行复位,检查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良好,先在导向器引导下锁定螺钉固定近端,后取同长度钢板经皮外设计远端钉孔切口长度,纵行切开约3cm ,显露钉孔后打入锁定螺钉,且被动活动肩关节确认内固定可靠后,冲洗止血,置负压引流管1根,逐层闭合。
3术后处理:术后予以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患肢屈肘位三角巾固定,第3天开始钟摆样运动,小范围前屈、外旋被动功能锻炼,3周后开始增加被动内收、内旋锻炼:6周后X 线片证实骨痂出现,骨折愈合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可加强前屈、外旋、内旋、内收锻炼,3个月后开始力量锻炼并加强各方向的主、被动锻炼。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小常识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小常识肱骨近端骨折,多为肱骨外科颈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中非常常见。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绝经后局部骨质疏松,肱骨在意外跌倒后出现支撑地面的现象。
骨折后,多采用石膏或支架保守治疗。
当然,如果没有手术禁忌症,术前检查有明显移位的骨折,也建议患者进行手术开放翻修和内固定,使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得以恢复。
1.肱骨近端骨折保守治疗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复位满意后使用夹板进行固定。
在固定期间注意做好患肢的保护措施,避免再次损伤。
在固定期间配合做好功能恢复治疗即可。
保守治疗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复位良好后可有效缓解骨折后的疼痛,有研究发现,肱骨近端骨折时,患者之所以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主要是因为骨折断端无法复位所致,所以轻微活动就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复位后使用夹板可以避免骨折移位和活动,临床疗效显著。
保守治疗针对的患者群体主要是有手术禁忌症和高龄患者,通过保守治疗为其缓解疼痛,保证股骨活动度。
2.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术前协助患者仰卧,垫高患侧肩部,也可以将手术床头部摇高30-45°,在全面或臂丛麻醉下开始手术。
在肩前外侧做手术切口,经过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进入,注意不要伤及头静脉,将其向内侧牵开,三角肌向外侧牵引开。
部分患者可以从锁骨下1.5cm处横行将部分三角肌前缘切断,使肱骨近端能充分暴露。
对肩袖进行检查,确认有无撕裂或破裂,注意保护好此处的血液循环,将骨折端血肿和嵌入的软组织做好清理,如果骨折块上附着有软组织,注意做好保护。
以肱二头肌长头腱、肱骨大结节、结节间沟为标志,对股骨头和大小结节进行定位,将上臂外展牵引并进行旋转,向下牵拉肩袖,将肱骨大结节向上推压使骨折部位复位。
如果大结节无法复位时,可以在岗上肌腱下方穿不可吸收缝线进行牵引,并在远骨折块近端横行钻孔行8字缝合固定。
在C臂机X线透视下对骨折复位满意后,使用1枚克氏针从大结节传入肩胛盂,将大结节和肱骨头进行暂时固定。
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手术技巧
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手术技巧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上段发生骨折,常见于肱骨颈、大结节和小结节处。
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其中髓内钉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手术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髓内钉手术是将一根金属钉子插入骨髓腔内,通过固定骨折断端来实现骨折的复位和固定。
在进行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手术时,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患者的舒适。
然后,医生会在手术区域进行消毒,以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
接下来,医生会使用X射线或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对骨折部位进行定位和评估。
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年龄、骨质等因素,医生会选择合适的髓内钉进行手术。
手术开始时,医生会通过皮肤切口将钢针插入肱骨近端骨折的骨髓腔内。
在插入钢针时,医生需要根据X射线或CT影像的指引,确保钢针正确穿过骨折断端,并固定在骨髓腔内。
插入钢针后,医生会通过旋转和推动钢针来复位和固定骨折断端。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力和力量的掌握,以避免对肌肉、神经和血管造成损伤。
完成骨折复位后,医生会在骨折断端固定钢针的位置进行钉子的固定。
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确保钉子的长度和角度适当,以达到最佳的骨折愈合效果。
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并进行敷料包扎。
患者需要在术后严格按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尽管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术前的全面评估和术中的准确操作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此外,术后的护理和康复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插入钢针来复位和固定骨折断端。
手术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操作技巧,同时也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术后的康复训练。
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术操作和综合治疗,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功能恢复。
肱骨近端骨折入路-175刘晖
三角肌牵开后显露
•肱二头肌长头腱
28.02.2011
钢板固定前留置经骨缝合大小结节线
28.02.2011
胸大肌三角肌入路—deltopectoral approach-------workhorse approach
• 优势:肱骨前侧显露好 无重要神经血管比邻 不足:
大结节移位骨块显露不足 后侧显露不足 三角肌巨大需要过度牵拉或止 点切断显露骨折线 大结节骨块,术中需要内旋增 加显露又会导致复位的骨块丢 失位置,
14
双切口技术
•
J Orthop Trauma.2005;19:734–740.
15
Case 1
许阿敬,女,82岁 外伤致左肩部肿痛、活动障碍2周余 肩关节脱位,外院手法整复
诊断:1、左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 2、左肩关节脱位术后
CT提示肱骨近 端内侧皮质塌 陷,仍然有外 科颈骨折
切口
锚钉固定大结节骨块
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
延伸性三角肌外侧入路
20
延伸性三角肌外侧入路
优点 • 有助于固定大结节骨块 • 腋神经前支—风险 ,规避手段--沿着 RAPHE分支进行神经游离 • 前内侧显露有限
适合骨折:NEER Ⅲ、Ⅳ型骨折,肱 骨头脱位大结节明显移位
21
严重外翻的肱骨近端骨折
翻开大小结节,显露复位肱骨头
30
旋转间隙
31
32
肩胛下肌游离对稳定性影响
• 保留肩胛下肌上50%可明显 增加关节稳定性
33
钢板的选择
钢板固定位置---距螺钉考虑 • 结节间沟
• 大结节下 • Calcar screw
康复计划---骨折类型
• 前臂吊带3周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小儿和老年人是其易感人群,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式,而手术的入路对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进行介绍。
一、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原则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肱骨干骺端肌肉和关节的功能,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恢复肱骨干骺端的长度。
如果不恢复长度,会导致肌肉和关节力臂改变,影响肩关节的平面稳定性。
2、确保肱骨骨头的旋转中心,以便肘关节的正常运动。
3、恢复肱肌群的力臂,以便更好的重建横向稳定性。
二、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入路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手术入路的选择应该根据肱骨骨折类型、骨折位处、破坏程度、共病及手术经验等因素进行选择。
1、前臂外侧切口入路这是治疗肱骨骨折最常用的入路,对于线控锁定板和锁定针的固定较为方便,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肱骨骨折,但是不适用于三折位处的骨折。
2、肱二头肌切口入路该入路一般用于治疗肱骨干骺端骨折,在有效保护前臂神经和外侧支神经的情况下,相对容易锚定锁定板或锁定针,另外该入路对于脆弱骨质的病人也比较适用。
3、肱三头肌后侧入路该入路主要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高位骨折和肱骨外侧壁骨折,对于膝下四头肌而言,其对前臂神经和外侧支神经的保护更好,另外也能更好地探查和修复肱骨的远端部位。
4、前臂内侧切口入路这是适用于复杂的肱骨骨折,特别是旋转性三折位骨折的入路,同时其对前臂神经和外侧支神经的保护也比较好。
三、手术常用的锁定装置1、直板直板主要用于治疗肱骨高位骨折,它与肱骨干骺端骨折的治疗有很大的关系,直板用钢制材料制成,主要通过螺钉和板固定肱骨骨折部位,可恢复和保持肱骨干骺端的长度和横向稳定性。
2、控制针控制针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肱骨骨折,它最初是作为治疗高位骨折的方法,但是后来被证实在肱骨干骺端骨折和肱骨粉碎性骨折中也能发挥作用。
控制针的优势是可以直接减轻骨的应力,并能固定骨折部位。
3、锁定针锁定针在解决单一骨折固定方面,其固定效果只受到骨质压缩的限制,同时,在肱骨高位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中,可与其他锁定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其固定效果,其适应范围比较广,主要用于治疗粉碎性骨折和骨折部位有严重破坏的骨折。
JBJS: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的技术要点
JBJS: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的技术要点来源 | 骨今中外文 | Dr_林原文标题: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Part of the Humerus原文作者:C. Spross, MD, P. Grueninger, MD, S. Gohil, MD, and M. Dietrich, MD原文出处:doi:10.2106/JBJS.ST.N.00106 2015, 5(3):e15内固定:选择合适的内固定钢板的长度和位置•三孔的PHILOS肱骨近端锁定系统适用于治疗大部分的肱骨近端骨折。
单一的肱骨外科颈移位性骨折可用五孔的锁定钢板固定,这样钢板的力臂更长。
当合并有干骺端粉碎性骨折和骨质疏松时,应选择更长的钢板。
•运用前面所述的缝线束和提拉技术将肱骨头复位到正确位置上,一般是拉冈下肌和小圆肌的缝线(内旋),这样就可以把钢板放在背侧。
•钢板顶端距离大结节尖至少8mm,避免肩峰下撞击(下图)。
•先在肱骨干端钢板钻孔,置入皮质骨螺钉,确保钢板固定在肱骨干中央。
螺钉固定肱骨头•为了避免螺钉头切入肩关节腔,钻孔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钻入关节。
•使用锁定钢板瞄准器控制钻孔和拧入螺钉方向(下图),如果螺钉方向有偏差,则螺钉就不能获得锁到钢板上的效果。
•为了避免钻孔进入肩关节,可使用“啄木鸟”技术。
通过在螺钉孔位置钻-停-钻,当仍在骨内时,可感觉得有骨的阻力。
当钻孔至对侧皮质时,用钻头和测深器触诊判断钻孔到达深度。
或者先钻穿外侧皮质,在透视下放入测深器慢慢钻孔。
•选择比测量长度短3mm的螺钉有助于避免螺钉突破关节腔。
•肱骨头处至少使用7枚螺钉。
•在肱骨头下内侧的位置螺钉起到支撑作用,抵抗二次内翻移位。
远端锁定•在骨质疏松的骨上,除了在长孔上打皮质骨螺钉使得6层皮质的所接触面积最小外,笔者还建议在肱骨干处打入两枚锁定螺钉(图12)。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技巧-吴世良
A 传统加压钢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头外翻塌陷 B 髓内钉固定治疗后出现内翻塌陷和内固定松动
与此相反,锁定钢板所使用的螺钉钉尾带有 螺纹,可以和钢板之间进行“锁定”,螺 钉和钢板之间形成固定的角度。锁定钢板 具有角度稳定性,不需要对钢板和骨骼之 间进行加压,可以保护钢板下骨膜。通常 将螺钉按照发散或会聚的方式进行固定, 不仅仅是螺钉螺纹周围的骨质而是螺钉固 定区域下的所有的骨质都可以对抗牵拉应 力(如下页图)。
肱骨近端骨折 手术治疗方法(1)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 (微创手术)
闭合复位或利用 钢针撬拨复位, 对肱骨头血供干 扰小,肱骨头坏 死率较低。骨折 复位后可采用经 皮克氏针固定术 或外固定架固定 术。
肱骨近端骨折 手术治疗方法(2)
髓内钉内固定术(微创)
髓内针固定术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 方法,此类内固定器材有克氏针、斯氏针、 髓内针、螺钉(包括空心螺钉)等。 德国的 Stefaan J.B 进行了一项临床研 究,探讨并介绍第三代髓内钉技术治疗肱骨 近端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其研究结果发 表在 2013 年第 28 卷的 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 上。
肱骨近端骨折 手术治疗方法(4)
肩关节融合术
肩关节融合手术是很早就采用的一种治疗严重肱骨近 端骨折的方法。虽然术后能明显减轻疼痛,但关节活动受 限,生活质量差,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随着生活质量的 提高,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肱骨头严重粉 碎的骨折多采用关节置换术,采用关节融合术日趋减少。
肱骨近端骨折 手术治疗方法(5)
人工肱骨头置换 肩关节置换术包括半肩关节(肱骨头)置换 术和全肩关节置换术,主要适用于肱骨近 端严重的4部分骨折。对于肱骨近端严重粉 碎性骨折,半肩关节置换术可能更为有利。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采用MIPPO技术治疗8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骨折按Neer分型:Ⅰ型13例,Ⅱ型32例,Ⅲ型25例,Ⅳ型10例,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Ⅲ型2例,Ⅳ型3例术中复位不满意改切开复位,2例无法进行有效复位内固定,行半肩置换术。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8个月,平均6个月,骨折均愈合,无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无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其中有1例钢板松动,但骨折愈合无畸形,根据Neer评分标准,80例患者中优64例,占80%;良12例,占15%;差4例,占5%。
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较好方法之一,通过非常有限的切口,以减小软组织的损伤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内;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肱骨近端骨折临床较常见,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易导致局部软组织进一步损伤,引起肩关节粘连、周围肌萎缩、肱骨头缺血坏死,关节功能障碍,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本组80例,男34例,女46例,年龄35-72岁,平均52.5岁,均为新鲜肱骨近端骨折,按Neer分型:Ⅰ型13例,Ⅱ型32例,Ⅲ型25例,Ⅳ型10例,受伤原因:车祸18例,摔伤62例,所有病人均行急诊手术。
1.2方法:术中均使用肱骨近端钛制解剖钢板固定,内固定物置于肱骨外侧,常规采用臂丛麻醉,沙滩位,在C型臂X线机下,采用间接复位技术(牵引复位,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等)恢复肱骨的力线,有外侧入路(近端切口位于肱骨大结节外侧下方纵向劈裂开三角肌上部,远端切口取自肱骨远端外侧肱肌与肱桡肌间。
)和前侧入路(近端切口位于肱骨近端前外侧,肱二头肌长头腱外侧和三角肌的中部前内侧;远端切口位于肱骨远端前方肱肌外侧缘。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策略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策略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骼损伤,其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4%-5%左右,75%常见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25%发生于年轻人,多为暴力损伤。
随着年纪的增大,老年人群的骨密度会降低、骨质量减少,对钙质吸收能力也会有所降低,极易诱发骨质疏松症,在轻微外伤的情况下增大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
患者出现肩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也可能出现肩关节脱位、血管或腋神经损伤。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主要有两种分类:Neer分型、AO分型。
Neer分型是根据受伤的部位以及移位程度进行划分为Ⅰ、Ⅱ、Ⅲ、Ⅳ型,受伤的部位主要根据人体肱骨解剖结构(肱骨头、肱骨以及大小结节)划分,移位程度能反应患者撕裂程度、关节囊的嵌入程度等,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分型,对于骨折治疗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AO分型是根据患者损伤的程度和缺血坏死的情况将肱骨近端骨折分为三类—A、B、C型,A型是指患者仅出现单一的结节脱落和外科颈骨折,B型则为多处外科颈骨折和一处结节骨折,C型则是指解剖颈骨折。
还有研究根据骨折部位和Neer分型将肱骨近端骨折分为六类:肱骨大结节骨折型、股骨头内/外翻骨折型、股骨头外科颈骨折型、肱骨近端骨折脱位以及肱骨头劈裂骨折。
目前临床上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有两种,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一.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嵌插稳定的患者,在放松患者胸大肌、背阔肌的情况下,对骨折部位实施挤压使骨折嵌插松开,后推压肘关节使完全闭合复位,最后用固定带将胳膊悬吊固定。
在患者康复期间,可配合中药熏洗,以帮助快速恢复。
其优点:无创治疗可避免感染、降低缺血坏死等手术并发症,治疗成本较低,适用于存在手术禁忌的人群同时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其缺点:在于,治疗效果受患者体质、骨质情况、病情、医生专业技术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活动功能恢复不佳、疼痛无法完全缓解等问题。
二.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任意两部分骨折移位超过1公分,或成角大于45度时;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左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方法
左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方法
左肱骨近端骨折,一般多发于中老年人之中,而且就算手术之后可能情况也不会痊愈,一般都会留下多多少少的关节功能上的影响。
不过,尽管如此,患病之后,采取手术治疗也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当前治疗方法之中比较好的一种了。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全麻或臂丛麻醉,患者平卧位或坐立位。
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将头静脉保护好后向外牵拉暴露肱骨近端并检查旋转肩袖是否破裂或撕脱。
骨折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C形臂X线透视机下确认骨折端复位良好,将LPHP接骨板置于肱骨近端,钻速应较慢。
肱骨头一般用二至三枚锁定螺钉。
骨折远端为皮质骨可用锁定螺钉固定,也可用普通3.5mmAO标准皮质骨螺钉。
如有旋转肩袖破裂或撕脱,岗上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可用5#不可吸收线将其固定在接骨板的缝合孔上,活动肩关节以检查固定是否可靠。
放置负压引流逐层关闭伤口。
术后颈腕带固定,术后3天开始腕、肘关节功能锻练,术后2周肩关节摆动锻练,术后3周肩关节上举锻练。
通过上面的一些有关介绍,我们对于左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可以多一些患者朋友们有所帮助。
不过,生活中还是要小心,上了年纪的人,适当锻炼还是可以的,尽量避免一些剧烈运动,以防止意外受伤带来不适!。
肱骨近端骨折:4种入路可选择,其中1个没人敢用
肱骨近端骨折:4种入路可选择,其中1个没人敢用传统的开放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大多使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而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以及对切口美观的要求增高,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手术入路还有小切口三角肌劈开入路和改良肩关节前上方入路。
而美国学者介绍的剥离三角肌的手术入路,实在是太不微创了,把整个三角肌都给剥离了。
下面和大家一起学习和了解一下这四种手术入路的特点和手术方法。
1. 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特点:可用来处理几乎所有的肱骨近端骨折,也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特别适合翻修手术。
应熟悉以下神经血管的走行:头静脉、旋肱前动脉、旋肱前动脉升支、旋肱后动脉、肌皮神经、腋神经。
当有过度牵拉的时候,有可能会对更远处的神经血管结构(例如,臂丛神经)造成风险。
而且存在创伤大的缺点。
手术方法:在喙突及肱骨近端骨干之间做一个12-14 cm 长的切口,切口的形状可以是直的或弯曲的。
如行关节置换术,可首选垂直切口(虚线)(图1)。
根据肌纤维的走行、头静脉自身、静脉有脂肪组织包裹可以这样识别和显露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及头静脉,如果不确定,就在近端或是皮肤切口远端止点处寻找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图2)。
图 1 皮肤切口图 2 显露头静脉和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向内侧或外侧牵开头静脉,沿着肌间沟打开。
向外侧牵开,更符合血液回流的方向。
但术中的拉钩有可能对血管造成损伤。
在任何情况下,头静脉应予保留,以为了减少上肢术后的水肿。
如果没有按肌间沟入路走行,而是少量劈开三角肌,则有可能造成少量三角肌的功能丢失。
在三角肌胸大肌肌肉之间及下面钝性分离,以显露胸锁筋膜。
自联合腱的外侧及喙肩韧带的下方切开胸锁筋膜。
用一个三角拉钩(改良的Hohmann 拉钩)向侧方牵开三角肌,用一个 Langenbeck 牵开器牵开联合腱。
肌皮神经自喙突远端 2.5 cm 处进入喙肱肌。
牵开器放置在联合腱下能导致神经损伤;因此需要避免过度牵拉。
暴露肱骨近端,并确认解剖标志(肩胛下肌腱,小结节,二头肌腱及其间沟,大结节)。
手术室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手术配合(配彩图)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
一、麻醉:全身麻醉
二、体位:沙滩位(手术床调头)
1)健侧手平伸于搁手板固定,患侧搁手板倒放并紧贴床沿,手顺势平伸2)胴窝处垫一胸枕,胫后垫一薄垫,防止足跟受压
3)手术床调节成沙滩椅状:背板抬高45°、头低脚高30°、腿板下降30。
4)头部放一挡板,身体尽量外移,肩关节腾空,利于术中透视
三、常用物品:
1)敷料:大包、衣包、骨科巾包、大孔巾2)器械:骨大器械包、公司外来器械3)常用一次性物品
常规:
特殊:
五、主刀手术医生团队:
四、手术步骤及配合
手术步骤 手术配合
1、常规消毒铺巾
2、大圆刀切开皮肤
3、小圆刀切开皮下筋膜
4、骨剥钝性分离肌肉层
5、暴露骨折断端
6、骨剥剥离骨折端两头少量骨膜
7、骨折复位,先用2.0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复位效果
8、放入合适钢板,用1.5克氏针 临时固定钢板
9、按需要上螺钉,固定钢板 10、取出临时固定的克氏针
11、再次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及钢 板、螺钉位置并打印透视片 12、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13、缝合切口、皮肤 14、覆盖伤口
递大圆刀 递小圆刀 递骨剥及各类拉钩 递持钢板钳,2.0克氏针装电钻 C 臂机透视
递钢板,1.5克氏针装电钻 装钻头、递测深器、螺钉 递空电钻
C 臂机透视 20ml 针筒抽取生理盐水 1/0E 、2/0E 、3/0E 依次缝合切口消毒皮肤,美敷覆盖。
肱骨近端骨折运用简易微创治疗之疗效
肱骨近端骨折运用简易微创治疗之疗效发表时间:2017-12-27T11:02:57.37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2期作者:李亮[导读] 简易微创手术治疗的适应症:移位的 2 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单纯的肱骨大结节骨折。
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 225002摘要:肱骨近端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的5%,80%是由低能量损伤导致轻度以为骨折[1],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课题共在全国5家大学附属医院收集到完整随访资料的关节周围骨折患者2338例,其中肱骨近端骨折315例,占13.5%[2]。
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急速增加,最新的研究表明,肱骨近端骨折人群中60岁以上的患者占70%,且该年龄组的发病率在近30年内增长了近3倍[3-4]。
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特点:1、骨质疏松性骨折,占肱骨近端骨折70%,移位、不稳定而需要手术治疗20%,骨折复位困难,往往伴随明显的骨缺损,内固定把持力弱、早起稳定性差,并发症多。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存在手术切口大,广泛剥离肌肉等软组织,肱骨头坏死等缺陷。
使用简易微创手术治疗目的是减少软组织切开,避免切开复位内固定广泛暴露可能导致的肱骨头坏死,并为肢体早期活动提供足够的稳定固定。
关键词:肱骨近端;简易微创;手术技巧。
简易微创手术治疗的适应症:移位的 2 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单纯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外翻嵌插型(3 部分或 4 部分)骨折,肱骨干近端 1/3 骨折。
随着经验的积累,内翻型 3 部分骨折和一些内翻型 4 部分骨折也可以通过经简易微创固定方式进行治疗。
禁忌症:肱骨粉碎的肱骨近端骨折、伴有脱位的肱骨近端骨折、骨折不愈合以及骨折畸形愈合的肱骨近端骨折等需慎重使用该方法。
骨折分型临床常用的有Neer分型及AO分型[6]。
Neer分型将肱骨近端分为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4 个部分,以骨折后肱骨近端骨折块的数量进行分型。
肱骨近端骨折入路体表标记
肱骨近端骨折入路体表标记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近端部位发生骨折,通常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骨折。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入路体表标记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便进行手术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的入路体表标记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肱骨近端骨折的位置。
在进行入路体表标记之前,首先需要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的位置和类型。
常见的肱骨近端骨折包括鹰嘴骨折、外科颈骨折、内科颈骨折等。
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第二步,确定手术入路。
根据骨折的位置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常用的手术入路有后外侧入路、前外侧入路、内侧入路等。
通过入路体表标记,可以帮助医生准确选择手术入路,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第三步,进行入路体表标记。
入路体表标记通常是在骨折部位周围进行标记,以便手术时准确定位。
标记的方法可以是用手术笔在皮肤上画出入路的轮廓,也可以是用特殊的标记器具进行标记。
标记时需要注意避免误差,保证标记的准确性。
第四步,进行手术治疗。
在完成入路体表标记后,医生可以根据标记的位置和类型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肱骨近端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内固定、外固定和骨折复位等。
肱骨近端骨折的入路体表标记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在进行入路体表标记时,医生需要根据骨折的位置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并通过准确标记来指导手术治疗。
同时,医生还需要注意避免误差,保证标记的准确性。
通过精确的入路体表标记和合理的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肱骨近端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肱骨近端骨折(PHF)占全身骨折的5%,常见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多数PHF跟髋部骨折一样属于脆性骨折,约占老年(大于等于65岁)骨折的10%【Baron,1996】。
随着角稳定钢板的发展,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humerus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Synthes Holding AG,Solothurn,Switzerland)及其仿制品已广泛用于PHF内固定[Chudic2003]。
传统的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入路、PHILOS钢板内固定是PHF内固定的经典术式。
但该入路需要广泛的软组织剥离及过度的肌肉牵拉方可显露肩外侧部分,因此存在软组织损伤大、残存血供破坏导致骨不连、肱骨头坏死(AVN)等风险[Sturzenegger1982]。
据报道,传统的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入路造成肱骨头AVN的几率可达37%[Rees1998;Wijgman2002]。
Speck等对108例用传统入路进行内固定的PHF进行了平均长达5年的随访,结果提示,大多数患者(68%的三部分骨折和80%的四部分骨折)对治疗结果不满意或仅中度满意[Speck1996]。
因此,学者们开始研究并尝试微创入路。
一微创入路经三角肌的前外侧入路Gardner等于2005年首先报道了肩前外侧劈三角肌入路进行PHF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术式(图1)。
切口自肩峰前下缘下方1.5~2cm向下8~10cm,逐层切开,劈开三角肌浅层,但深层需仔细钝性分离、解剖出横行的腋神经(肩峰下5~7cm,平均6cm;大结节下约3.5cm)。
在三角肌的前、中部分交界区域(即三角肌的锁骨部和肩峰部),除腋神经主干外,无其它分支。
该入路的优点在于软组织剥离少、血运保护好,并可直视肱骨大结节和腋神经[Gardner2005]。
Bathis报道,传统入路造成肱骨头AVN的几率约为16%,而MIPO入路为9%,二者有显著性差异[Bathis2002]。
笔者也以此切口进行PHF的切复、PHILOS钢板内固定(图2)。
图1.三角肌解剖示意图图2.经三角肌的前外侧入路手术笔者体会,该入路创伤确较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小,也应属微创入路。
通过旋转窗(内旋显露大结节及肩袖、外旋显露小结节)能比较充分地显露肱骨近端骨折区;尤其对大结节及肩袖的处理非常方便。
该入路的主要危险是横行在切口深部的腋神经(Axillary nerve,AN)。
但只要熟悉解剖(后详述),经三角肌肌间钝性分离显露腋神经血管束(旋肱后A伴行)并不困难。
而且腋神经在直视下更有安全保障。
腋神经与肱骨前外侧有足够的插板空间,据文献报道,腋神经适度张紧状态下二者间距平均为13.4mm(11.7~15.1mm)【Gardner2005】。
虽然在术中腋神经容易辨认,并可避免直接医源性损伤,但是暴露在切口内的横行神经也容易受到因切口牵开、复位、固定等手术操作所致的牵拉伤。
因此,手术操作幅度不宜太大,当轻柔,切忌粗暴操作!该入路较难植入下内侧肱骨矩螺钉(inferomedialcalcar screw,IMCS)(后详述)。
MIPPO入路在过去10年间,PHF经前外侧三角肌劈开的MIPPO入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osteosynthesis)变得越来流行(图3)。
Gardner研究证实肩峰前下份的三角肌为乏血管区,因此对血供破坏很小【Gardner2006】;该入路较传统入路利于大结节的显露和复位;软组织剥离少,避免了肱骨前方残存血管环的破坏所导致的头坏死等并发症【Brorson2012】;该入路在腋神经平面上、下作小切口、跨过腋神经段的皮肤软组织,经过紧贴骨膜的软组织隧道插入钢板,无需暴露AN。
相当于劈三角肌显露腋神经入路的上、下跳跃切口。
该入路的术后功能据报导明显高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尤其对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文献报道通过该入路,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平均Constant评分达73.2;术后1年肩关节功能恢复达健侧的86.3%【Jung2013;Koljonen2015;Park2014;Falez2016】。
MIPPO术后的肱骨头坏死率极低,报道约为0~8.2%(传统的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入路造成肱骨头AVN的几率最高达37%)。
腋神经在肱骨近端的位置比较恒定,熟悉应用解剖,近端切口不超过肩峰下5cm。
Gonc认为,潜行穿板隧道内用手指盲摸(blind palpation)腋神经比直视下更安全【Gonc2017】。
但文献报道MIPPO仍有2.2%~4%的腋神经损伤率【Acklin2013;Röderer2011】。
因此,MIPPO的主要优点还是针对软组织及血供保护的微创,对腋神经的损伤概率是否低于经三角肌入路尚未见对比报道。
MIPPO入路的主要缺陷是小切口的复位困难(尤其移位明显的三、四部分骨折),这个缺陷比经三角肌入路还要明显。
文献报道该入路的复位不良率达38.7%【Acklin2012;Rouleau2009;Gonc2017】。
另外,该入路也很难打入IMCS(后详述)。
图3.肩前外侧MIPPO入路二要点讨论血供保护与入路选择问题Laing等早在1956年就阐明了肱骨近端的血供问题【Laing1956】。
肱骨近端血供主要由腋动脉发出的旋肱前、后动脉供给,前者发出几支走向大、小结节的分支;并向上发出一支在结节间沟近端进入肱骨头内的弓形动脉;旋肱后动脉也有一些分支在解剖颈附近进入肱骨头内;另外,也有从肩袖来源的小血管伴随肩袖止点进入肱骨近端。
旋肱后动脉与腋神经伴行,且与旋肱前A形成环形动脉环,进而形成肩关节周围血管网,营养肱骨近端、三角肌及肩关节周围其它软组织(图4)。
传统观点认为,肱骨头的血供主要来自旋肱前动脉的升支(即弓形动脉)供给。
但奇怪的是80%以上的三部分和四部分的PHF血运都会遭到破坏,却只有0%~34%的病例会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AVN)。
后经Hettrich等的研究发现,肱骨头64%的血供来源于旋肱后动脉,后者营养约3/4的肱骨头;而旋肱前动脉为肱骨头提供36%的血供【Hettrich2010】。
图4肱骨近端血供由上面血管应用解剖图可见,肱骨近端血管网的保护无疑是骨折愈合及头部营养的重要保障。
传统入路广泛的软组织剥离及牵拉必然损伤旋肱动脉环及软组织止点的外来血供,影响骨折愈合及头部血供。
传统的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入路造成肱骨头AVN的几率最高可达37%。
但头坏死病例多为严重粉碎、移位的三、四部分骨折【Roderer2010;Acklin2013;Sohn2014;Park2014;Falez2016】。
由此可见,原始损伤、骨折类型是影响肱骨头血供的主要因素。
但有学者报道传统入路造成肱骨头AVN的风险较MIPO入路高3倍。
可见手术入路的选择会影响残存血运的。
但微创入路(MIPPO或经三角肌显露腋神经的肩前外侧入路)对三、四部分骨折及移位明显的二部分骨折存在复位困难、固定不良的问题。
Boehler等认为肱骨头即使坏死、塌陷,肩关节仍然能保留较好功能【Boehler1964】;但也有学者认为,肱骨头坏死、塌陷可间接造成大结节上移,造成肩外展受限【Sturzenegger1982】。
腋神经与入路选择问题腋神经(Axillarynerve,AN)与旋肱后动脉伴行形成一血管神经束,出四边孔后由肱骨近端外侧绕行到肱骨近端前内侧。
根据诸多研究证实AN 位置比较恒定,AN在肩峰下约5~7cm、大结节下约3.5cm、肩峰至三角肌止点连线中点上2~2.6cm[Kulkarni1992]。
AN的平均直径约5.7mm。
共有三个分支,即前支、后支及小圆肌支。
前、后支主干间距平均约5.4cm。
前支直径平均为4mm,后支直径平均为3.3mm,小圆肌支直径平均为2.4mm[Stecco2010](图5)。
由神经应用解剖可见,劈三角肌入路的安全区在肩峰下5cm以内的三角肌前、中部交界,而该处除腋神经主干外,再无其它分支,因此比较适合在此处进行三角肌劈开。
AN损伤会造成三角肌萎缩、肩外展障碍及肩外侧区域麻木,同时,因支配关节囊和韧带的分支累及还会影响肩关节的本体感觉。
因此,肱骨近端骨折必须要注意保护AN。
传统入路较前外侧两种微创入路安全,因其通过掀起和牵开三角肌而避开了AN。
但如前所述,该入路创伤大,且对大结节和肩袖的复位、固定不理想。
而大结节复位不良或固定不牢会造成二次复位丢失,造成肩关节撞击及肩外展功能障碍。
图5.腋神经应用解剖骨折类型与入路选择问题PHF被公认的、对治疗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分型主要是Neer分型[Neer1970](图6)。
图6.Neer分型文献报道,80%以上的PHF为较稳定的大结节撕脱骨折及二部分骨折,而三、四部分骨折实际只占10%左右。
但由于患者对功能及生活质量要求高;因此,积极手术仍然是目前医、患双方共同的首要选择。
由前述文献综述及笔者体会可见,微创入路创伤小,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
但由于受显露、复位及固定要求的限制,笔者以为,对大结节撕脱骨折及移位不显著的二部分骨折尽量选择该入路,这类骨折也不必要进行传统的大暴露入路。
但对三、四部分骨折在选择该入路,存在骨折复位、固定方面的困难,当谨慎选择。
尽管有文献报道以此入路进行三、四部分骨折的报道,但技术要求高、存在复位不良或固定不牢等问题【Aguado2016】。
虽然有人认为,肩关节为非负重关节,对PHF的复位要求没有髋部骨折那样高【Evrard1964;Graham1976;Lane1977】。
但也有学者认为,不良复位造成的肱骨头内翻、塌陷等间接造成大结节上移,造成肩峰撞击、外展受限等一系列功能受限问题【Stewart1955;Knight1957;Sturzenegger1982】。
而且,不良的复位使PHILOS固定失稳。
IMCS与入路选择问题PHILOS钢板在PHF的应用几乎得到了全球的普及。
按照标准安放位置,PHILOS应安放在大结节顶点下5~8mm;结节间沟外侧5~10mm。
安放在此位置,PHILOS与骨的贴附好,多轴螺钉的排布、对肱骨头的抓持也最合理。
但在两种微创入路,由于受切口和腋神经位置的限制,安放标准位置的PHILOS板会面临打不了下内侧肱骨矩螺钉(inferomedial calcarscrew,IMCS)的尴尬。
研究报道,腋神经血管束正好横行骑跨在标准安放的PHILOS的IMCS孔上【Stecco2010】。
而IMCS的2枚斜向螺钉对于干骺段粉碎、肱骨矩不完整的PHF起最主要的头部支撑作用。
如果没有IMCS的支持,则很可能发生肱骨头内翻、塌陷、甚至螺钉切出(cut-out),有文献报道内翻畸形的发生率在3%~12%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