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制度

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制度

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制度一、总则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监测目标(一)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分布规律和趋势,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及时发现和预测地质灾害隐患,为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治提供信息支持。

(三)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监测范围(一)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包括山区、丘陵、平原等地质灾害高发区域。

(二)重要基础设施:如水库、桥梁、道路、城市等重要基础设施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区。

(三)居民区:居民区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区,特别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四、监测内容(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体崩塌等潜在地质灾害点的数量、分布、规模、险情等信息。

(二)地质环境变化: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环境因素的动态变化。

(三)气象因素:包括降雨、洪水、地震等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气象因素。

五、监测方法与技术(一)监测方法:采用地面调查、遥感监测、地下探测、仪器监测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监测技术:应用地质、地理、气象、遥感、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地质灾害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六、监测组织与管理(一)监测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

(二)监测人员:地质灾害监测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定期接受培训。

(三)监测资料管理:监测资料应当真实、完整、准确,及时上报,并纳入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七、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一)预警级别:根据地质灾害险情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二)预警发布:当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时,应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防范措施。

(三)应急响应:发生地质灾害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更好地防范地质灾害,保护大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提升测量技术的管理水平,我们特意制定了这项制度。

这项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相关的活动和流程,确保在防治过程中,测量技术能够发挥科学且有效的作用。

第二章制度目标这一制度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规范测量技术的应用与管理- 确保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和防灾能力第三章适用范围这个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测量单位及其他相关组织。

涵盖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监测、评估、预警、应急响应以及后期治理等各个环节。

第四章管理规范4.1 责任分工在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中,各部门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确保各自都能做好本职工作。

具体分工如下:- 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开展风险评估和监测工作。

- 测量部门:负责应用测量技术,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确保测量设备的正常运转。

- 应急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协调各方资源应对突发事件。

4.2 测量设备管理测量设备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设备管理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定期对测量设备进行检定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

- 记录设备使用情况和故障维修,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 私自借用或调动测量设备是禁止的,使用前需获得管理人员的批准。

4.3 数据管理测量数据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因此数据管理必须遵循一些要求:- 所有测量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任何人不得篡改。

- 数据应及时上传至指定系统,确保信息共享和及时更新。

- 建立数据备份机制,以防数据丢失。

第五章操作流程5.1 地质灾害监测监测工作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 制定监测方案,明确监测的区域、内容和频率。

2.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测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管理制度汇编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管理制度汇编

关于下发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管理制度汇编的通知矿属各科(室)队: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满足矿井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根据《2016年版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细则》、《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和《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特编制了《XX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管理制度汇编》,现将矿安全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的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管理制度汇编,印发给你们,希望大家贯彻落实并认真遵照执行。

XXXXX煤矿XXX年XXX月XX日主题词:发布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管理制度抄送:本矿领导发:矿属各单位XXXXX煤矿办公室 XXXX年XXX月XX日印XX煤矿会审表XX煤矿学习签到表XXXXX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管理制度汇编XXXX年目录前言 (7)一、地质技术管理制度 (7)二、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 (13)三、地质测量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15)四、地测资料、技术报告审批制度 (16)五、图纸审批、发放、回收、销毁制度 (17)六、资料收集、整理、定期分析、保管、提供制度 (18)七、地质灾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 (20)八、地质灾害防治生产安全联系制度 (22)九、地质灾害防治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24)十、探放水管理制度 (26)十一、探放水工程设计审批制度 (28)十二、周边老窑及采空区调查制度 (29)十三、雨季水害重点部位巡回检查制度 (30)十四、探放水探掘分离管理制度 (33)十五、地质灾害事故隐患责任追究制度 (34)十六、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制度 (35)十七地质灾害防治设备、仪器、工具使用、管理、发放及报废制度 (42)十八、防治水安全确认移交制度 (42)十九、防治水日常巡检考核制度 (43)二十、探放水作业质量验收制度 (44)二十一、防治水作业优先制度 (45)二十二、探放水作业现场图牌板管理制度 (46)二十三、重大水害井下撤人制度 (47)二十四、暴雨洪水井下撤人制度 (49)二十五、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运行制度 (50)二十六、地测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51)二十七、绘图技术管理制度 (55)二十八、防治水审批管理制度 (56)二十九、有疑必停、有险必撤紧急制度 (57)三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管理制度 (58)三十一、地质灾害防治资料管理、上传、存档、汇交制度 (62)三十二、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培训制度 (64)三十三、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66)三十四、测量技术管理制度 (72)三十五、水害预测预报制度 (76)三十六、雨季巡视制度 (77)三十七、煤矿重大水患停产撤人制度 (78)三十八、雨季“三防”管理制度 (80)三十九、作业前安全确认制度 (81)四十、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82)四十一、应急处置制度 (83)前言矿井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工作是煤矿生产技术的重要基础工作。

地灾灾害防治工作制度

地灾灾害防治工作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保所需经费得到保障。

第四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及个人的防治责任。

二、地质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第五条设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六条各级政府应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七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

第八条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任务和措施。

三、地质灾害预防与避让第九条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管理,设立警示标志,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条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定期开展巡查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十一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二条提高居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四、地质灾害治理与恢复第十三条地质灾害治理应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采取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

第十四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应纳入年度计划,确保治理工程质量和进度。

第十五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治理验收制度,确保治理工程达到预期效果。

五、地质灾害责任与追究第十六条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对未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七条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违法行为的查处,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六、附则第十八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第十九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旨在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预防与避让、治理与恢复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和自然力量等因素导致的地质现象引发的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规模大、破坏力强等特点,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以提高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一、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管理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因此监测和预警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工作。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并进行科学准确的预警。

1. 加强监测设备的建设和投入为了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监测设备的投入,并通过购买、更新设备的方式不断提升监测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监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2. 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监测数据是进行地质灾害预警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并将其应用于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工作。

3.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预警是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并加强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受影响地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1.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的组织和领导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机构来协调和推动工作。

各级政府和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作和沟通。

2.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需要依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应用成熟的技术,并建立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确保治理和修复效果。

3. 加强地质灾害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安全防护工程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范本(2篇)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范本(2篇)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1.目的: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级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

3.原则:本管理制度遵循科学防治、综合治理、重点突破、按需管理的原则。

二、地质灾害预警管理1.预警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预警指标,包括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地震预测数据和气象气候数据等。

2.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包括监测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等。

3.预警发布: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预警信息,包括媒体发布、手机短信、网络平台等。

三、地质灾害监测管理1.监测站点选择: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点,科学选择监测站点,确保覆盖全局。

2.监测设备维护:定期进行监测设备的维护与检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数据准确可靠。

3.数据分析与应用:对监测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和预测模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地质灾害治理管理1.综合治理原则: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程度,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防治工作,包括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工程修建等。

2.工程建设规范:制定严格的地质灾害工程建设规范,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3.治理成果评估: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

五、地质灾害应急管理1.应急预案编制: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项工作任务、责任人和应急措施。

2.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3.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应对地质灾害事件。

六、地质灾害宣传教育管理1.宣传教育内容:开展地质灾害宣传教育活动,包括地质灾害知识普及、预防措施宣传等。

2.宣传工具与渠道: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地质灾害宣传,包括宣传手册、展板、宣传车辆等。

3.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导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灾害性地质过程。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危害,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环境的伤害,相应的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得到了广泛制定和实施。

一、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规范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潜在或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为了准确及时地获取地质灾害信息,以下是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规范的要点:1.监测设备: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选择适当的监测设备,包括测量仪器、传感器、雷达等,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指标:建立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地质应力、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地表沉降等参数。

同时,结合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确定预警指标的阈值。

3.数据采集和传输:规范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传输,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

4.预警机制:建立科学的地质灾害预警机制,根据监测数据和预警指标,制定相应的预警级别和应急响应方案。

5.预警信息发布:确保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准确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和应对措施。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工程手段,减轻、控制或消除地质灾害的危害。

为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规范的要点:1.工程选址和设计: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设计,确保工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工程施工和监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过程必须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

同时,建立监理机制,监督施工现场的安全和质量。

3.工程材料和设备:选择符合规范要求的工程材料和设备,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4.运行和维护: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运行和维护,定期进行巡检和维修,确保工程的长期有效性。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文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制定一套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以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为主题,探讨其内容和应用。

一、引言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是在防治地质灾害的过程中,对各项技术措施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的一套制度。

它涵盖了地质调查、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等环节,并通过完善技术标准、规范作业流程、强化人员培训等方式,提高整个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的内容1. 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它通过野外勘探、岩土力学试验、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获取地质信息,为灾害预警、灾害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调查应包括灾害潜势评估、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地质灾害影响预测等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

2. 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是及时发现和报告灾害事故的关键环节。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建立监测网络,对山体变形、地下水位、地震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预警系统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监测预警工作应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分析处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防灾减灾防灾减灾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防灾减灾工作应围绕灾害类型和危险区域展开,采取适当的防治策略,如加固斜坡、梯田防护、建设避风林等。

防灾减灾工作应有科学的指导方针和标准,将各种防治方法进行分类、评估和简化,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

4. 应急处置面对突发的地质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是保障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

应急处置工作应建立应急预案和组织体系,明确各个应急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做好各类救援装备的储备和维护,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

应急处置工作应及早介入,对灾害进行迅速评估,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 - GSY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 - GSY

三、预测预报(10分)
地质预报内容符合《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要求,内容齐全,有年报、月报和临时性预报, 并以年为单位装订成册,归档保存 ;
检查方式及内容:查阅地质预报内容(施工单位、地点、进尺数,1、断层、褶皱、陷 落柱、地层倾角和岩浆侵入体等特征,以及对煤(岩)层的影响等;2、煤层厚度、煤层 结构、煤质、煤层顶底板及其岩性等;3、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煤(岩)与瓦斯突出危险 性等;4、含水层、隔水层、构造体的含水性和导水性,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老空 区、老窑位置及其积水情况,封闭不良钻孔位置及封孔情况等;5、其它致灾地质因素及 建议等)
2-3 图纸台账(10分)
1.按《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要求整理编制必备的地质台账、地质图件等地质基础资料; 2.地质图件内容符合《煤矿地质测量图技术管理规定》及其补充规定要求,图种齐全有电 子文档; 3.各项综合分析成果能满足安全生产工作需要
2-4原始记录(5分)
1.有专用原始记录本,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 2.记录内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
四、瓦斯地质(15分)
1.突出矿井编制并至少每年更新1次各主采煤层瓦斯地质图,规范填绘瓦斯赋存采掘进度、 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被保护范围等内容,图例符号绘制统一,字体规范; 2.采掘工作面距未保护区边缘50 m前,编制发放临近未保护区通知单,按规定揭露煤层 及断层,探测设计及探测报告及时无误; 3.根据瓦斯地质图及时进行瓦斯地质预报。
2-2 地质说明书及采后总结 (10)
1.采掘工程设计或施工前,按时提交由总工程师批准的采区地质说明书、采煤工作面地 质说明书、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2.井巷揭煤前,探明煤层厚度、构造、瓦斯地质、水文地质及顶底板岩性等地质条件, 编制揭煤地质说明书;

2020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2020.8

2020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2020.8

1、基础工作
(1)地质观测与编录 检查专用的原始记录本;地质素描剖面;煤厚
观测台账;相关资料的填图情况。分掘进与回采 两类。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见地质素描示例) (2)地质勘探
开拓掘进超前探;回采工作面内探。 新采区、新水平开拓前根据需要开展资源补充 勘探。 (3)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与地质类型划分
以上两项中绝大部分均可通过5年一次的生产地质报告修编来完 成,日常工作只是将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
煤层厚度是最重要的地质资料之一,是我们储量计
算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本标准化对不同时期的煤 层厚度资料均有相应的台账记录。
工作基本要求:凡井巷施工揭露煤层全厚的就观 测煤层厚度;未揭露煤层全厚的需探出剩余未揭 露部分的煤层厚度。
• 概述
•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中地质灾 害防治与测量专业有它的特殊性:a包含 地质、测量、水文以及冲击地压四大专 业;b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相对比较强 的专业,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很难胜任 工作。是煤矿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技 术基础工作。被称为煤矿的“眼睛”和 “尖兵”。煤矿生产建设的对象和目标 (煤炭、地质体)都是在地下,它的状 况如何,依赖于地质资料的提供。
地质年代; • 宇-界-系-统-阶,对应空间—地层(物质构成)。 • 地层:对应地质年代形成的地壳物质总称。构
成地层的物质:矿物和岩石以及生物印迹等。
• 煤层:煤矿的开采对象(属于地层中矿产)。 中国有四大成煤期。
• 构造:地壳运动在地层或岩石中留下痕迹。如: 褶皱、断裂、节理等。是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地 质因素。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年度更新;正常情况
下,5年划分一次矿井地质类型,有重要因素发 生变化时,1年内重新划分。
2、基础资料 (1)地质报告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5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5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进一步做好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杜绝重大地质灾害事故,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根据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办法》、《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安全监察实施细则》、《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规定》等有关要求,制定本体系。

第二条严格执行“有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防治地质灾害原则,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为目的,抓好技术指导监督和现场管理两大环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本公司川丰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落实责任,保证防治地质灾害工程的正常进行,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第三条由总工程师为领导,科和其它相关单位具体负责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负责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工作。

二、基本任务第四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规程、规定、指令。

第五条加强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基础工作,做好矿井水情、地质灾害的观察、分析和预报,及时提供各种水文地质资料,满足矿井生产安全需要。

第六条抓好水患的排查与治理工作,进行月度、季度、年度水患排查,对排查出的水患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分责任定期落实。

第七条根据矿井年度生产接续情况,安排各类补勘工程和防治地质灾害工程计划。

第八条落实具体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任务的实施,监督检查各类防治地质灾害工程施工质量和工作进展情况。

三、岗位职责第九条矿长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总责。

第十条总工程师是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责任体系的具体领导者,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编制、修改和实施防治地质灾害总体规划,审批防治地质灾害施工措施。

第十一条副矿长对分管的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责具体的防治地质灾害工程的组织和落实。

第十二条安监科科长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安全监督检查责任。

第十三条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和分管副总经理做好防治地质灾害技术措施的审批和实施。

第十四条地质测量科负责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中水文地质分析、水情水患预测预报和探放水工程设计。

周寨煤矿管理制度汇编

周寨煤矿管理制度汇编

崇信县周寨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管理制度汇编周寨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生技科2020年1月15日目录第一部分管理制度第一章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2)第二章预测预报制度 (3)第三章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4)第四章地测资料、技术报告审批制度 (5)第五章图纸的审批、发放、回收和销毁制度 (6)第六章资料收集、整理、定期分析、保管和提供制度 (7)第七章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8)第八章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岗位责任制度 (9)1.矿长安全生产责任制 (9)2.总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9)3.地测组长岗位责任制 (9)4.探放水队长岗位责任制 (9)5.地测技术员岗位职责 (10)6.探放水操作规程 (10)第二部分记录表格表2-1 图纸发放记录 (13)表2-2 图纸销毁记录 (14)表2-3 周寨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探放水原始记录 (18)崇信县周寨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管理制度汇编第一部分管理制度2020年1月15日第一章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为规范本矿地质工作的进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有效预防煤矿事故,根据《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和《煤矿防治水细则》编制了本制度。

1.地测组工作必须坚持“综合勘察、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

2.矿井根据规定要求,设立地测组,配备满足矿井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矿井从建设到闭坑过程的全部地质工作。

3.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地测组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的编制本矿的相关地质报告、图件和台账,报告、图件和台账都应数字化、信息化,内容真实可靠,每季度由地测组备份一次,每年对地质图纸和台账更新一次,每半年对水文地质图纸和台账更新一次。

4.地测组每五年重新确定本矿地质类型,编写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并报总工程师审批签字。

当矿井发生影响本矿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在一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5.地测组应当对本矿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研究,确定本矿地质类型,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并报总工程师审批。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心,以便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
监测设备与技术
监测设备
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水准仪、经纬仪、遥感设备等,用于测量地表的变形、位移 、裂缝等变化情况。
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专业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 性。
预警与预报
根据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预报,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 信息。
2023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 制度》
目录
• 制度总则 • 预防与监测 • 应急处置与救援 • 防治技术规范与标准 • 监督与考核 • 其他事项
01
制度总则
目的与意义
目的
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生 命财产的危害,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意义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一步增强防治工作的质量和 效果。
其他事项
宣传教育与培训
宣传教育
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 知和防范意识。
培训
定期组织地质灾
资料收集
收集与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 监测等资料。
资料整理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汇编,确保资料 完整有序。
适用范围
1
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和 管理。
2
适用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地 质灾害防治工作。
3
适用于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测、预警和防治 工作。
管理部门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的政策制定、指导和监督。
各级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和地形地貌的变化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损害的灾害事件。

在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建立和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尤为重要。

2. 目标与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的目标是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其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应基于科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确保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合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应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相互配合,形成协同效应。

•公正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应公平、公正地对待各方利益相关者,确保防治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开性。

•可持续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应注重长期效果,提高社会抗灾能力,确保可持续发展。

3. 主体内容3.1 地质灾害评估与预警技术管理地质灾害评估与预警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管理制度应明确评估和预警的责任部门、内容和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操作细则,确保评估和预警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2 地质灾害监测与监控技术管理地质灾害监测与监控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管理制度应明确监测与监控的责任部门、范围和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操作细则,确保监测和监控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3 地质灾害治理与修复技术管理地质灾害治理与修复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管理制度应明确治理与修复的责任部门、方法和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操作细则,确保治理和修复工作的可行性和效果。

3.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管理制度应明确设计与施工的责任部门、要求和程序,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操作细则,确保设计和施工工作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4. 监督与管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应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职责,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与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威胁的突发性事件。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预测、评估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分类、防治措施和测量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质灾害分类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其中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人为灾害包括尾矿库溃坝、矿山坍塌、地下开挖引起的塌陷等。

根据地质灾害的灾害类型,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测量技术。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综合规划: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通过综合规划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合规划要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发生概率以及该区域的工程活动等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

2.提高警示能力: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提高灾害的预警和监测能力。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灾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避免灾害的发生和扩大。

3.减灾和救灾:地质灾害的防治不仅要采取措施预防灾害的发生,还要做好减灾和救灾工作。

这包括加强地质灾害的救援能力,及时救助被困群众,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

4.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

通过对地质灾害机理的深入研究和开展先进的测量技术研究,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和防治效果。

三、地质灾害测量技术地质灾害测量技术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测量技术。

1.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对地震活动进行观测和记录的方法,通过分析地震的震源位置、震级和震源深度等参数,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和破坏力,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形变监测:形变监测是对地表及地下各类构造物的形状、尺寸、位移、沉降等变化进行观测和记录的方法。

通过形变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地表和地下构造物的变形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地质灾害的危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是对地下水位进行观测和记录的方法。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本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本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前言1.1 引言地质灾害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问题之一,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制定和实施本管理制度,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水平,做到精细化管理与科学决策。

1.2 目的和应用范围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保障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过程中应遵循本管理制度的规定。

第二章主要内容和要求2.1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依据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确保决策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全面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包括预防、监测、预警、减灾和恢复等全过程和全要素,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面性和效果性。

(3)可操作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具备可操作性,确保决策和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4)安全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注重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2.2 技术管理体系(1)建立技术管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机构应建立相应的技术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和职责,制定技术管理制度、流程和标准。

(2)技术管理流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按照流程进行,包括规划与设计、施工与监理、评估与验收等环节,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完成。

(3)技术管理标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按照标准进行,包括技术文件的编制、技术要求的制定和技术操作的规范等内容。

2.3 人员管理要求(1)专业素质要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技术能力,具备科学决策和技术操作的能力。

(2)培训与交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人员应加强培训与交流,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3)科研与创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人员应积极开展科研与创新工作,推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017版标准化第五部分: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

2017版标准化第五部分: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

岗位规范:1.管理和技术人员掌握相关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技术措施;难操作等。
2.现场作业人员掌握本岗位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规范操作,无“三违”行为;
3.作业前对照岗位安全风险辨识卡进行安全确认
水文地质类型为复杂或极复杂矿井、煤与
(二)组织保障与装备
瓦斯突出矿井和大型矿井设立独立的地测 部门、地测副总工程师和分管矿长(地质
300<Q2≤1200(西北1200<Q2≤3 000(西北地 Q2>3000(西北地区Q2>2100)
地区210<Q2≤600) 区600<Q2≤2 100)
突水量Q3(m3·h-1)

Q3≤600
600<Q3≤1 800
Q3>1 800
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
采掘工程不受水害影 响
矿井偶有突水,采掘 工程受水害影响,但 不威胁矿井安全
(二)基础资料
1.地质报告:有满足不同生产阶段要求的地质报告,按期修编,并按要求审批 2.地质说明书:采掘工程设计施工前,按时提交由总工程师批准的采区地质说明书、回采工作
面地质说明书、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井巷揭煤前,探明煤层厚度、地质、 瓦斯地质、水文地质及顶底板等地质条件,编制揭煤地质说明书 3.采后总结:采煤工作面和采区结束后,按规定进行采后总结 4.台账图纸:(1)有《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要求必备的台账、图件等地质基础资料; (2)图件内容符合《煤矿地质测量图技术管理规定》要求,图种齐全有电子文档 5.原始记录:(1)有专用原始记录本,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 (2)记录内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
2.通知单按规定提前发送到施工单位、有关人员和相关部门 贯通精度:贯通精度满足设计要求,两井贯通和一井内3000m以上贯通测量工程应有设计,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前言我国煤矿生产规模巨大,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较高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地质灾害方面,如火灾、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构造变异、岩层软化、矿井涌水等,这些灾害不仅对人员安全构成威胁,也直接影响煤矿生产。

因此,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至关重要。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和常态化。

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管理体系,必须遵循“组织架构合理、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全面、人员素质高、设备完善、综合协调高”六个原则,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按照标准化体系的方法进行。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现象引起的灾害,包括滑坡、塌陷、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地震监测、测绘技术等,对煤矿地质环境进行全方位、非接触式的监测与预警。

并根据灾害类型、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煤矿滑坡要有先导性的预报和防治,包括超前防治、中期防治和应急防治。

在现场应采用支护、加固等有效措施,及时切断滑体、挖截滑路、强化补强等方式进行临时应急处置和稳固。

整个滑坡的治理应分为两步:首先是基础治理,然后是建设防护体系。

在治理过程中,需要采取提高中间条建设质量、加强基础防治等重要方式控制治理进度,避免流产。

塌陷防治煤矿塌陷是地下采空区发生坍塌引起的地面沉降,可能造成爆炸、火灾、化学爆炸等事故,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塌陷防治需要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采矿影响评估、控制开采速度、良好地质勘探、统一管控管理、定期检测监测、事后处理措施。

泥石流防治煤矿泥石流是山洪灾害中的一种,由于煤矿开采导致原来的水文地形急剧变化,加上煤矿排水、矸石堆放等原因,形成了泥石流危害。

整个防治工作应包括预测预警、监测监控、控制致灾源、改变流域生态等。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2篇)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2篇)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一、工作要求1.机构设置(1)矿井设立负责地质测量(以下简称地测)工作的部门,配备有满足矿井地质、水文地质、瓦斯地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矿井储量管理、矿井测量、井下钻探、物探、制图等方面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2)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或极复杂的矿井设立专门的防治水工作机构;(3)冲击地压矿井设立专门的机构与人员。

2.煤矿地质(1)查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2)在不同生产阶段,按期完成各类地质报告修编、提交、审批等基础工作;(3)原始记录、成果资料、地质图纸等基础资料齐全,管理规范;(4)地质预测预报工作满足安全生产需要;(5)储量计算和统计管理符合《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矿山储量动态管理要求》规定。

3.煤矿测量(1)测量控制系统健全,测量工作执行通知单制度,原始记录、测量成果齐全;(2)基本矿图种类、内容、填绘、存档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规定;(3)沉陷观测台账资料齐全。

4.煤矿防治水(1)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基本原则,做好雨季三防。

矿井、采区防排水系统健全;(2)防治水基础资料(原始记录、台账、图纸、成果报告)齐全,满足生产需要;(3)井上、下水文地质观测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要求,水文地质类型明确;(4)防治水工程设计方案、施工措施、工程质量符合规定;(5)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或极复杂的矿井建立水文动态观测系统和水害监测预警系统。

5.煤矿防治冲击地压(1)按规定进行煤岩冲击倾向性鉴定,鉴定结果报上级有关部门备案;(2)开展冲击危险性评价、预测预报工作,按规定编制防冲设计及专项措施,防治措施有效、落实到位;(3)冲击地压监测系统健全,运行正常。

二、重大事故隐患判定1.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1)未配备地质测量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2)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的矿井没有设立专门防治水机构和配备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的;2.煤矿防治水(1)未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井田范围内采空区、废弃老窑积水等情况而组织生产的;(2)在突水威胁区域进行采掘作业未按规定进行探放水的;(3)未按规定留设或者擅自开采各种防隔水煤柱的;(4)有透水征兆未撤出井下作业人员的;(5)受地表水倒灌威胁的矿井在强降雨天气或其来水上游发生洪水期间未实施停产撤人的;3.煤矿冲击地压防治(1)首次发生过冲击地压动力现象,半年内没有完成冲击地压危险性鉴定的;(3)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未配备专业人员并编制专门设计的;(4)未进行冲击地压预测预报,或者采取的防治措施没有消除冲击地压危险仍组织生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为了防止因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险,根据矿井实际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特制订本管理制度:一、成立领导机构(一)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矿长副组长:总工程师各专业副矿长及副总工程师成员:由生产技术科、地测防治水中心、生产指挥中心、机电设备科、安全培训部、一通三防科、综合管理科正职领导组下设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测防治水中心。

办公室主任由地测防治水副总工程师担任,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领导组职责:1、对本矿的地质灾害防治全面负责;2、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3、处理因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纠纷工作;4、组织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三)各部门职责1、地测防治水中心:负责牵头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2、综合管理科:负责牵头开展地质灾害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牵头处理因采矿引起的纠纷工作。

3、生产指挥中心:负责接受传递隐患,协调有关各部门的工作。

4、其它科室:负责按照职责分工及领导组的分配,配合有关工作。

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1、地质隐患排查时间规定:①汛期每月对全矿区地质灾害巡查3次,其余每月对全矿区地质灾害巡查2次;每月对回采工作面地面沉降观测点观测3次。

②地面设置的岩移观测站每月观测3次。

③地面边坡位移观测站每月观测3次,并对边坡进行分类编号管理。

2、矿井开始生产时,对开采区地面的地貌、建筑、公路等巡查并设置观测站,以便对比和观测。

3、工作面开始回采后,进行重点对开采影响区范围内的村庄、进行巡查。

对采矿塌陷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拍照、观测。

三、地质灾害隐患预防制度1、发现地质隐患后,根据地测防治水中心划定的危险区,由综合办公室牵头要书面通知业主,设置警示标志,不得随意进入危险区。

2、综合办公室要在危险区边缘显著的位置,设置避险明白卡,注明危险区域、可能出现的隐患及引起的后果。

3、地测防治水中心按照《煤矿地质规定》、《煤矿测量规程》开展日常监测工作。

四、地质灾害隐患值班报告制度1、值班矿长或副总工程为当日的地质灾害隐患接受、协调处理值班长。

矿值班调度员为地质灾害隐患值班员,实行24小时值班。

2、值班期间,调度员接到矿区任何地方的地质灾害汇报(出现建筑裂缝、地表崩塌滑坡等),要及时通知地测防治水中心主任并同时汇报矿长、总工程师,由地测防治水中心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核查情况,12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

3、地测防治水中心根据核查的情况,确定是否可能立即发生险情,对于可能立即发生险情的地区,由调度指挥中心协调,安监科要立即通知危险区的所有人员撤离险区,妥善安置,并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汇报。

4、对于日常的巡查及监测,地测防治水中心汛期每周将新增隐患、原地质灾害隐患的变化、危险区的警示标志情况、受危险区的人群掌握避险情况等进行总结,书面汇报矿长、总工程师,并发放至安监科。

安监科要根据情况组织制定防治措施,并将情况上报至上级有关部门。

五、地质灾害治理1、对于因采矿引起的可能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地质灾害,由综合管理科负责牵头,协调进行立即治理,不得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2、矿井生产要按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土地复垦方案》,按照边生产、边治理的原则,组织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并按规定向国土部门进行上报。

预测预报制度为了更好地配合安全生产,预测地质灾害及采、掘工程前方的地质、水文地质及瓦斯地质问题,提前采取措施,确保生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地测防治水中心严格井上下测量工作,做到井上下对照图及时准确,对村庄、河流、铁路、公路等要留有足够保安煤柱,确保井上地面建筑的安全。

2、地测防治水中心在雨季来临前做好矿井范围内的地表水,山洪、塌陷区、山体滑坡、井上下联通的钻孔、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排查,对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进行分析、预测、预报,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3、配备专职人员,地质及水文地质、瓦斯地质预报均由各专业技术员负责编制,编制前各专业技术人员要根据矿井地质资料,认真分析研究所施工井巷揭露资料,掌握其特点和变化规律,做到内容准确、重点突出,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采、掘地质构造带及地质条件复杂地带时提前向有关职能科室进行通报,各职能科室必须在采、掘前做出相应的措施,经会审后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4、地质及水文地质、瓦斯地质预报分为年报、月报和临时性预报,内容要涉及在预报周期内预计采掘范围、工作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构造、煤层及顶底板、瓦斯地质等情况,采掘工作面涌水量预测、工作面存在何种隐患及防治措施和地物调查情况等四个方面。

5、在提交地质说明书的基础上,地质技术员要紧跟采掘工程进度,不断收集、整理、分析新揭露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瓦斯地质资料。

为矿井施工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6、如预测掘进工作面前方存在断层、薄基岩、小窑、采空区、发火区或煤层底板承受水压等隐患时,地质技术员有权建议在原钻探基础上增加钻探工程。

7、工作面存在强富水区、导水断层或有采空区存在积水、未解放带等隐患时,技术员有权建议提前疏放水、加强支护或停掘,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预防突水、瓦斯等事故,将事故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8、地质、瓦斯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应对采掘工作面前方存在的夹矸、断层、薄基岩等地质条件和采掘工作面对应的地表地物等情况均有详细描述。

9、地质、水文地质、瓦斯地质预报完成后首先经技术负责人审批,然后报总工程师审批,审批签字后下发执行。

10、地质技术员要全面收集所在矿井勘探以来各阶段的地质报告,并按规程要求建立各种基础台帐,同时经常深入现场,及时观测各类已揭露的地质资料,并将观测的地质资料及时整理并上图。

11、地质技术员要及时与生产技术部沟通,了解矿井生产接续及变化情况,分析采掘范围内的地质、瓦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查找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12、及时对上次预报做出验证总结,分析预报效果,进一步掌握地质变化规律,提高预报质量。

13、技术员要不断学习先进技术理论,与技术负责人共同分析、研究水患等地质问题,进一步提高地质、瓦斯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为加强地测专业技术管理,搞好地测工作,为规范会议制度,特制定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如下:1、会议时间:每月召开一次地测例会,时间为每月的28日(时间如有变化,另行进行通知)。

2、会议主持人:地测例会由矿总工程师主持(矿总工程师外出时由地测副总工程师主持)。

3、参加人员:矿总工程师、生产矿长、安全副矿长、机电副矿长、地测副总工程师、生产副总工程师、机电副总工程师、通风副总工程师、安全培训部长、生产指挥中心主任、机电设备科科长、地测防治水中心主任、一通三防科科长、生产技术部部长、探放水队长、地测防治水中心工作人员。

4、会议议程:(1)地测防治水中心人员对本月地测工作进行总结,对正在施工和次月施工的采掘工作面进行隐患排查。

(2)探放水队汇报本月生产情况和生产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3)相关科室汇报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与矿井地测有关问题及处理情况,并布置次月生产中采取的措施。

(4)各分管单位领导要对分管单位和分管业务范围内存在的与矿井防治水相关的问题进行强调并提出具体要求。

(5)地测副总工程师对全矿地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单位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提出具体要求。

(6)安全副矿长及其他对口矿领导负责贯彻落实上级安全文件和指示精神,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要求。

(7)矿总工程师传达公司地测会议精神,布置次月工作重点,提出地测工作阶段目标,对全矿地测安全工作进行部署。

(5)其他要求:(1)地测防治水中心指定专人负责会议签到,所有与会人员在会议签到表上签字。

(2)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按时参加,因特殊情况必须请假,无故不参加者罚款100元,迟到者罚款50元/次。

(3)会议期间必须认真做好笔记,保持会场纪律。

(4)会议结束后,地测防治水中心作好会议记录,整理出会议纪要后,经总工程师审核后打印下发(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

地测资料、技术报告审批制度为了认真抓好地测工作,有效的促进安全生产,制定以下制度:1、矿井地质测量的资料、技术报告由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实行。

2、地质、测量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报告、储量变化等,必须按有关规程规定的审批制度进行。

3、各类地质资料,技术报告等必须经地测防治水副总程师、总工程师审批,并由总工程师做审定结论。

4、各类地质资料、技术报告审定后,发送至安监科、生产技术科、一通三防科、施工队组等部门。

5、各类地质资料、技术报告必须由相关工作人员签字登记,并存档保管。

6、地测防治水中心所有资料要妥善保管未经总工程师批准,资料不得外借及销毁。

7、地测防治水技术报告实行逐级审批制度,地测组编制完成后由地测防治水副主任、主任审查把关,经地测防治水副总工程师审查后报总工程师审签。

8、地测防治水中心依据生产技术科编制的生产计划编制年度地测防治水工作计划,经总工程师审核后报上级公司批准执行。

9、地测组按生产技术部提交并经总工程师批准的“委托书”要求的内容认真编写地质说明书,完成后经总工师批准交采掘区队使用。

10、储量的转入、转出、注销、报损等,由储量技术员提供有关资料,经总工程师审批后,报公司及上级有关部门批准。

11、地面防洪工程、汛期防水、排水、放水、堵水、探水、截水的施工与实施计划、防治水工作总结、成果报告等由矿总工程师组织审批后执行。

12、除井田边界煤柱以外的其它各类防水煤柱以及排、放、堵、探水的施工设计由地测防治水中心编制,经地测防治水副总工程师、总工签字实施。

13、下列防治水资料须矿总工程师审批(1)提供给外单位使用的防治水资料。

(2)矿井采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3)正式上报集团公司的防治水报表和图纸。

(4)防治水工程方案、设计、措施。

①矿井防治水工作计划、探放水设计与措施的审批。

②积水区的积水线、探水线、警戒线的确定。

③断层、陷落柱等地质构造及钻孔保护煤柱的留设。

④矿井“防、堵、疏、排、截”重点工程设计。

向矿属各单位提供水文地质图纸资料必须经地测防治水副总工程师审批。

水文地质资料总结或专业报告,须正式行文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的,应按矿有关规定执行,在规定时间内报送。

14、各类报表、图纸、总结、规程等经矿总工程师审查后,按规定分年、季、月报集团公司。

其他需上报的资料按规定执行。

图纸的审批、发放、回收和销毁制度1、矿井生产所需用的各类图纸,必须有矿长组织总工程师、地测防治水副总工程师签字后,由生产技术科按生产计划安排进行发放。

2、会审签字后的图纸,需要复制时必须由总工程师,技术人员及有关人员签字审批后方可复印。

3、生产用图纸根据生产计划需要定期发放,并有发放记录,记录连同图纸一并归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