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结构与性能测试 》实验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Engineering Structure Experimentation and Measuring)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G1113106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开课学期:6总学分:0.5总学时:8学时考核方式:考查二、教学目的《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这门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验的目的在于:一是熟悉、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二是了解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掌握所学建筑各种结构的试验方法;三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风。

三、基本要求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实验过程中,对于仪器操作、记录格式、试验成果的检核、计算等,应向学生提严格要求。

对具体的实验内容要求见表1。

表1 试验内容与要求四、实验内容本课程实验以在实验室试验为主,以多媒体教学和现场观察测试为辅。

实验主要包括六个实验内容,除必修实验外(实验一、五),学生可以在选修实验(实验二、三、四、六)中任选一个实验。

实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及桥路连接试验实验目的:(1)参观试验室,了解基本的大型试验仪器,了解试验的基本过程;(2)掌握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学会防潮层的制作;(3)掌握半桥、全桥及四分之一桥的接法;(4)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

实验要求和实验内容:(1)正确处理基层、会进行应变片的粘贴与防潮;(2)学会单点、多点测量方法,半桥、全桥接法及四分之一桥接法;(3)画出半桥、全桥接法及四分之一桥接法示意图;实验学时安排: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必修。

实验二混凝土静弹性模量测定试验实验目的:(1)进一步掌握静态应变仪的工程应用;(2)能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桥路;(3)掌握测定混凝土的静弹性模量实验方法和泊松比的计算方法。

《结构实验》教学大纲

《结构实验》教学大纲

《结构实验》教学⼤纲《结构实验》教学⼤纲⼤纲说明课程代码:5135018总学时:32学时(讲课16学时,实验16学时)总学分:2学分课程类别:专业选修适⽤专业:⼟⽊⼯程专业(本科)预修要求:材料⼒学、结构⼒学、钢筋混凝⼟结构、钢结构基本原理,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性质、⽬的、任务:《结构实验》是⼟⽊⼯程专业中⼀门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技术课程。

通过理论和实验的教学环节,使学⽣掌握结构试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根据设计、施⼯和科学研究任务的需要,完成⼀般建筑结构的试验设计与试验规划,并得到初步的训练和实践。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结构试验概论:了解建筑结构试验⽬的、任务和分类;了解本课程与⼒学、材料和结构等学科的联系,以及如何利⽤已有专业知识在本课程中综合应⽤;要深⼊理解结构试验与结构理论的关系以及在发展建筑结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

2、结构试验设计:深⼊理解和掌握结构试验设计中试件设计、荷载设计和量测设计三个主要部分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试件设计中要注意尺⼨效应的影响,要考虑边界条件的模拟和满⾜试验加载、量测的要求;了解试件数量设计中的正交试验设计法;了解材料的⼒学性能与结构试验的关系,加载速度与应变速率的关系,以及对材料本构关系的影响。

3、结构试验的加荷设备与⽅法:掌握试验室与现场试验常⽤的各种试验装置与加载⽅法,能在结构试验设计中选择和设计加载⽅案,重点掌握液压加载⽅法;对于先进的电液伺服加载⽅法和原理及其在伪静⼒、拟动⼒以及模拟地震振动台等试验⽅法中的应⽤作⼀般了解;对于环境随机激振⽅法的概念作⼀般了解。

4、结构试验的量测技术:了解与掌握试验量测设备的原理与使⽤⽅法,重点是⾮电量电测以及各种电测传感器的⼯作原理适⽤范围和优缺点,为试验观测设计、仪表选择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对常⽤机械仪表作⼀般了解;了解先进的测试设备与量测技术,如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应⽤,以及量测技术的发展⽅向。

5、结构静⼒试验:必须掌握结构静⼒试验(单调加载)的加载制度,并通过基本构件(梁、板、柱)扩⼤构件(桁架、薄壳、⽹架)和建筑物整体试验的实例介绍,掌握结构静⼒试验中试验加载和观测设计的⼀般规律与不同类型结构试验的特殊问题。

聚合物检测与标准实验指导书

聚合物检测与标准实验指导书

《聚合物检测与标准》实验指导书陈绪煌目录实验1 高分子材料拉伸强度测定 (3)实验2 高分子材料压缩强度测定 (7)实验3 聚合物材料的冲击强度测定 (10)实验4 高分子材料拉伸撕裂强度 (14)实验5 比体积电阻、比表面电阻的测定 (19)实验6 塑料硬度实验 (22)实验8 氧指数的测定 (28)实验9 折光率的测定 (30)实验10 粉体堆砌密度 (33)实验1 高分子材料拉伸强度测定一、实验目的1、测定聚丙烯材料的屈服强度、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并画应力—应变曲线;2、观察结晶性高聚物的拉伸特征;3、掌握高聚物的静载拉伸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是在规定的实验温度、湿度及不同的拉伸速度下,在试样上沿轴向方向施加静态拉伸负荷,以测定塑料的力学性能。

拉伸实验是最常见的一种力学实验,由实验测定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得出评价材料性能的屈服强度,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表征参数,不同的高聚物,不同的测定条件,测得的应力—应变曲线是不同的。

结晶性高聚物的应力—应变曲线分三个区域,如图1所示。

图1-1 应力-应变示意图(1)OA段曲线的起始部分,近似直线,属普弹性变形,是由于分子的键长、键角以及原子间的距离改变所引起的,其形变是可逆的,应力与应变之间服从胡克定律。

即:σ=Έε式中σ——应力,MPa;ε——应变,%;Ε——弹性模量,MP 。

A为屈服点,所对应力屈服应力或屈服强度。

(2)BC段到达屈服点后,试样突然在某处出现一个或几个“细颈”现象,出现细颈现象的本质是分子在该自发生取向的结晶,该处强度增大,拉伸时细颈不会变细拉断,而是向两端扩展,直至整个试样完全变细为止,此阶段应力几乎一变,而变形增加很大。

(3)CD段被均匀拉细后的试样,再长变细即分子进一步取向,应力随应变的增大而增大,直到断裂点D,试样被拉断,D点的应力称为强度极限,即抗拉强度或断裂强度σ,是材料重要的质量指标,其计算公式为:σ=P/(b×d) (MPa)式中P——最大破坏载荷,N;b——试样宽度,mm;d——试样厚度,mm;断裂伸长率ε是试样断裂时的相对伸长率,ε按下式计算:ε=(F-G)/G×100%式中 G——试样标线间的距离,mm;F——试样断裂时标线间的距离,mm。

高分子物理实验大纲

高分子物理实验大纲

《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BS1004024X3课程名称:高分子物理实验实验学时:24学分: 1.5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实验目的与任务高分子物理实验是高分子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研究的最基础的实验技术,是研究和表征聚合物结构和性能关系的一门实验科学,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测定和研究聚合物的结构、力学性能、热性能及溶液性质的方法和手段,对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获得初步认识,逐步具备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实验能力。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为学生今后从事材料或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二、实验主要培养的能力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高分子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如:玻璃化温度、熔融指数、特性粘数、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

2. 使学生了解聚合物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晶态、非晶态、交联等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有所认识。

3. 使学生掌握测定和表征聚合物性质的一些基本方法、手段和操作,如分子量、流变行为、玻璃化转变温度、熔融指数及力学性能等。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由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分成实验小组5-10人,由学生独立操作并完成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每个实验时间为4学时。

3.实验数据由教师签字认可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通过了解实验基本原理和数学方程,独立地完成实验报告。

四、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提要四、实验环境要求或主要仪器设备要求万能试验机一台,偏光显微镜2台,差示扫描量热仪1台,旋转粘度计2台,熔融指数仪1台,乌氏粘度计5支,加热炉1套,恒温水浴锅5套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1.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给出成绩。

《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教学大纲

《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教学大纲

《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教学大纲1.课程编号:1000911042.课程名称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3.高等教育层次:本科4.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课程性质:必修对应于材料化学专业开课学年及学期非强制,建议大学三年级5.先修课程(a有机化学;b高分子化学;c高分子物理)6.课程总学分:3.0,总学时:48;7.课程教学形式:0普通课程8.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评价9.课程教学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对应关系10.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与进度安排11.考核与成绩评定: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平时成绩的记录方法。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成绩构成:单元测验(开卷,每次40分钟)4次,每次7.5分,全部共30分;期末考试:70分12.教材,参考书:[1] 薛奇编著高分子结构研究中的光谱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2] 朱诚身主编聚合物结构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G Montaudo and R P Lattimer. Mass Spectrometry of Polymers[M]. CRC Press, 2002.13.大纲说明:本大纲共分为6章。

第1章简要介绍电磁辐射的原理以及与分子的相互作用;第2章和第3 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分别介绍了目前最为常用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原理以及在高分子材料结构表征中的应用;作为第3章的提高篇,第4章介绍了核磁共振碳谱的基本原理及在高分子和有机化合物结构表征中的应用;第5章介绍了高分子质谱法在高分子材料结构表征中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为强化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还各安排了2 学时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实验课,除让同学们初步了解仪器的功能与结构外,还试图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利用仪器进行实验、获取谱图,培养自己分析图谱的能力。

14.编写教师:编写教师签名:责任教授签名:开课学院教学副院长签名:Outline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Polymeric MaterialsCourse code:100091104Course name: Characterization of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aterialsLecture Hours: 46 hoursLaboratory Hours: 2 hoursCredits: 4Term(If necessary):Prerequisite(s): Organic chemistry, Polymer chemistry and PhysicsCourse Description:This course is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polymers, biomacromolecules,organic-inorganic hybrids, organic opto-electronic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so on by using instrumental analytical techniques, which is a core theme towar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sciences. Thanks to the wide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s and Fourier transform, th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analytical instruments are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structural information is incredibly expanded, laying a sound foundation for the deeper and quicker identification of materials structures. As a result, this course is aimed at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how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of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property characterization of synthetic polymeric materials and how to know the functionalities and current advances of relative analytical instruments. It is indispensable for a student who wants to engage in the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of materials sciences in the furture to learn and master the course of Characterization of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aterials.Course Outcomes:After completing this course, a student should be able to:1.Measure FTIR spectra and explain the basic vibration peaks of characteristic groups forparticular organic or polymeric compounds;2.Master the basic rules of nuclear resonance peak appearances of 1H and 13C NMR and analyze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particular organic or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based on these resonance peaks;3.Know the principles of polymeric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and determine the molecularweight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synthetic polymeric materials.Course Content:Lectures and Lecture Hours:1.Introduction 2-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spectroscopy2.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12- Basic principles and empirical methods of vibration spectroscopic analyses;- Application of FTIR in the molecular structural research of polymeric materials;- Monitoring the kinetic process of polymeric reaction.3.Hydrogen Nuclear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 NMR ) 12- Phenomena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proton nuclear resonance;- 1H NMR spectra of polymeric solutions;- Application of 1H NMR in the structural analyses and molecular weight determination of polymeric materials.4.Carbon Nuclear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3C NMR ) 10- Basic principles of carbon nuclear resonance;- Design of pulse sequences for carbon nuclear resonance;- Analyzing examples of 13C NMR spectra for particular organic or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5.Macromolecular Mass Spectroscopy 10- Mass spectroscopic reaction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organic compounds;- Basic principles of macromolecular mass spectroscopy;-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spectroscopy (MALDI TOF)。

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057课程名称:高分子物理实验英文名称:Experiments in Polymer Physics学分:1.5 学分学时:50 学时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化学,四年级。

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高分子物理实验是高分子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研究的最基础的实验技术,是研究和表征聚合物结构和性能关系的一门实验科学,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测定和研究聚合物的结构、力学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及溶液性质的方法和手段,对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获得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使学生逐步具备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实验能力。

基本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高分子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如:玻璃化温度、熔限、特性粘数、溶度参数、θ温度等。

2、使学生了解聚合物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晶态、非晶态、交联等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有所认识。

3、使学生掌握测定和表征聚合物性质的一些基本方法、手段和操作,如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无干扰尺寸、熔点、耐热性及电性能等。

4、实验课所列的实验方法一般应为成熟、经典的实验方法,但应根据条件尽量开设现代化的实验、结合最新科研成果的实验,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实验课水平。

5、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参考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教学内容编写的自编教材。

(三)重点、难点:掌握高分子化合物表征的基本方法,难点是高分子分子量的测定与分子量分布,高分子聚集态结构的表征。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化学各基础课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高分子物理实验》,高俊刚等编,2003年。

《聚合物表征与测试》教学大纲

《聚合物表征与测试》教学大纲

《聚合物表征与测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五号黑体):MMEN2019课程类别:专业教学课程授课对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开课学期:6学分:2学分指定教材:杨万泰主编,《聚合物材料表征与测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一、教学目的:聚合物表征与测试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介绍聚合物表征常用仪器设备工作原理与测试分析技术方法,涉及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X射线衍射仪、聚合物分子量测定、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动态力学热分析、聚合物流变性能分析技术、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等内容,重点阐述测试制样技术、实验条件对聚合物测试分析结果的影响,谱图分析及测试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高聚物常用测试与表征技术及其测试原理、制样技术、图谱解析法、结果分析与处理等方法以及它们在高聚物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以便为研究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课程目标1:结合聚合物的表征与测试结果,初步应用所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等专业专业知识推测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2、课程目标2:基于本课程所学谱图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技术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初步推断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与成型工艺关系。

2、课程目标3:能够基于课程学习的仪器设备工作原理,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与分析技术研究不同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五号黑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聚合物常用表征仪器设备与测试分析技术,掌握制样技术、实验条件对聚合物测试分析结果的影响,谱图分析及测试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以便为研究四、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五号黑体)课时:0-1周,共1课时(五号宋体)教学内容第一节高聚物结构和形态的特点第二节高聚物的状态及其行为第三节高聚物结构和性能测定方法概述一、高聚物结构的测定方法二、高聚物分子运动(转变与松弛)的测定三、高聚物性能的测定思考题:一、填空:1.外力使高聚物从一个平衡状态通过分子运动到另一个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称为。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测试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测试

一、名词解释1. 大分子:是由大量原子组成的,具有相对高的分子质量或分子重量。

2. 取向度:指高聚物中的取向单元(分子链、构造单元、链段、微晶、微纤等)沿参考方向(如纤维中的纤维轴向)平行排列的程度。

3. 初期结晶:物质从液态(溶液或熔融状态)或气体形成晶体的过程。

4. 缚结分子:连结二个晶区的分子称为缚结分子5. 超分子结构:高分子链之间通过强的或弱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聚集体。

包括结晶度,取向度,晶粒尺寸和长周期。

6. 超强吸水高分子材料:也称为高吸水性树脂、超强吸水剂、高吸水性聚合物,是一种具有优异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

二、概念的区别与联系1. 质量结晶度与体积结晶度质量(重量)结晶度:表示结晶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数或重量分数。

体积结晶度:表示结晶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数或体积分数。

2. 无规共聚物与嵌段共聚物无规共聚物是指单体M1,M2在大分子链上无规排列,两单体在主链上呈随机分布,没有一种单体能在分子链上形成单独的较长链段的聚合物;嵌段共聚物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的共聚物链段连在一起制备而成的一种特殊聚合物。

3. 应力与应变应力是指受力物体截面内力的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应变是指材料受到外力的作用引起受力物体内任一点(单元体)因外力作用引起的形状和尺寸的相对改变。

应力=模量*应变4. 抗拉强度与初始模量抗拉强度,材料在拉伸断裂前所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应力。

对于理论弹性体来说,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服从(Hook)定律模量E=δ/ε, 单位与应力相同。

高聚物属于粘弹体,但就纤维而言,当应变小于1%时,它的应力应变关系基本符合Hook定律,此时的模量通常称为初始模量。

&初始模量:纺织纤维拉伸初始模量一般定义为拉伸伸长为1%时应力的100倍。

三、根据结晶体条件的差异和聚乙烯可得到不同的结晶形态,请简单叙述下列各形态的结构特征及获得该形态的条件球晶:高聚物从浓溶液浓溶液析出或从熔体冷却结晶时,都倾向于生成比单晶更为复杂的多晶聚集体,最常见的呈球状,称为球晶。

《结构实验》实验大纲

《结构实验》实验大纲

《结构实验》实验大纲一、总则1、本大纲的适用范围1) 本大纲相关的课程名称及课程属性《结构试验》,属专业模块课。

2) 本大纲的适用范围土木工程本科专业3) 实验总时数16学时2、本大纲的实验目的和要求1)验证基本理论,学习实验方法,培养科学的研究能力和严谨慎密的科学态度。

2)使学生掌握结构试验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根据设计、施工和科学研究任务的需要,完成一般建筑结构的试验设计与试验规划;通过对结构物受作用后的性能进行观测和对测量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结构物的工作性能作出评价,对结构物的承载能力作出正确估计,并为验证和发展结构的计算理论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学生得到初步的训练和实践。

3)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实验课程的重点和内容结构试验设计、结构模型设计、工程结构静力试验、工程结构非破损检测和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

4、本大纲的所需实验设备YAW――5000kN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压力试验机PWS――1000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静态应变数采系统YE2539、YE2533和YE2538B,动态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YE6261B (含传感器CA-YD-109和模态软件)200/100t钢结构反力架和油压千斤顶(10-320t系列)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安排实验项目一静态电阻应变仪和机械仪表的使用方法和试验技术1)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2) 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3) 学时数2学时4) 实验目的a.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b. 机械式仪表的使用5) 实验要求正确掌握结构试验常用的静态电阻应变仪和机械式仪表的使用方法和试验技术。

实验项目二钢筋混凝土梁的静力试验1) 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2) 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3) 学时数4学时4) 实验目的a. 应力、应变测定b. 裂缝测量c. 开裂荷载的测定5) 实验要求结合课程作业进行结构试验设计,通过实验掌握结构试验工作的全过程。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教学大纲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建筑材料与检测》适用专业:2015级建筑工程技术辅导教材:《建筑材料与检测》游普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性的,有较强的实践性的专业技术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专业必须的试验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完成一般建筑结构试验的设计。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一)绪论了解结构试验与结构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关系及其在结构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结构试验的任务、目的和分类。

(二)结构试验设计原理掌握结构试验设计的概念与重要性、模型设计的相似理论及试件设计内容;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

(三)结构静载试验主要介绍结构静力试验的基本原理、特点与方法,并系统总结各种主要受力构件以及结构形式分别对应的试验研究方法与实用试验技术。

1、掌握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和屋架试验的加载设计,加载设备、量测设备、试验荷载和加荷方法,试验前的准备,观测方案的制定及静载试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2、了解整体结构静力试验的加载设计,加载设备、量测设备、试验荷载和加荷方法,试验前的准备,观测方案的制定及静载试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3、掌握结构性能检验的指标要求和评定方法。

(四)结构动载试验主要介绍结构伪静力试验和拟动力试验的基本原理、特点与方法,并系统总结各种主要受力构件以及结构形式分别对应的试验研究方法与实用试验技术。

使学生掌握结构动力特性和动力加载试验的一般方法,对结构疲劳试验等作一般了解。

1、掌握动力荷载的特性;2、动载试验量测仪器,加载方法与设备;3、几种动力特性的试验测定方法及资料整理;4、结构抗震试验的任务、分类和特点;5、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加载设计和观测设计;6、拟动力试验的工作原理和加载设计;7、结构动力反应指标及测量方法。

(五)结构非破损检测与鉴定主要介绍已建结构物几种鉴定方法和检验程序。

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回弹法,超声法、综合法等非破损方法,拔出法、取芯法等半破损方法的原理及一般试验方法,对砌体结构、钢结构的非破损方法作一般了解。

材料结构及性能表征实验 教学大纲

材料结构及性能表征实验  教学大纲

材料结构及性能表征实验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70221Z11课程名称:材料结构及性能表征实验/Experiments of Analysis for Materials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学时/学分:32学时/1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适用专业:材料化学教材、教学参考书:自编实验指导书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实验》是材料化学专业学生提升基本实验技能和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可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基本内涵,掌握材料结构和性能分析表征的基本方法,了解各实验的原理,熟悉实验设备,运用所学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实验现象,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实验结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是把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与材料性能指标、结构表征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今后从事材料性能的检测和失效分析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了解现代主要分析测试仪器的结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操作方法;熟悉分析测试对样品的要求,掌握一般的制样方法,了解特殊的制样方法;学会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学会主要分析方法的计算机检索方法;掌握实验的分析测试技术的主要用途。

能力:具有正确选择材料分析方法、测试方法的能力;具备专业从事材料分析测试工作的初步基础;具备通过继续学习掌握材料分析新方法、新技术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选用现代分析技术开展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科学研究能力。

素质:掌握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升充实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相互联系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价值效益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见上表。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多样化,采取笔试、实际操作等考核方式。

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教学大纲

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也叫,高分子物理)英文名称: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mers(Polymer Physics)学时:80学分:4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1.全面了解“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课程的教学内容;2.了解高聚物的结构、分子运动和性能的特点;3.正确理解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基本规律;4.要求从三个层次去理解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5.辨证理解高分子与小分子的本质不同;6.能为高聚物材料的合成、加工、测试、选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课程简介“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课程是高分子学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包含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对象的全部物理内容的综合学科。

通过讲授高分子的结构、高分子运动以及高聚物的一系列物理性能,使学生深入理解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基本规律,辩证理解高分子化合物与小分子化合物的本质不同。

另外,高分子科学中最新的科研成果也不断地被充实到教学中,使学生及时了解新概念、新知识、新观点,准确和深刻理解高分子物理中的基本问题。

在重要章节设有专题讨论内容,即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高分子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为专题与学生进行讨论,从而达到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的目的。

三、教材及指导用书1.教材何平笙.《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指导用书朱平平,何平笙,杨海洋.《高分子物理重点难点释疑》.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四、教学重点、难点1.软物质的特征2.有规立构高分子与无规立构高分子3.高分子链特有的构象、形态及尺寸问题4.高分子链特有的柔性及其本质5.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方法6.无规行走链与自回避行走链7.高分子间相互作用力8.高分子链的凝聚过程9.高聚物丰富的凝聚态结构10.高分子整链的取向与链段解取向11.多链凝聚态与单链凝聚态12.共混高聚物的相容性及相容性对性能的影响13.高分子运动特点14.高分子特有的链段运动及温度依赖性15.整链运动特点16.高聚物独有的高弹性17.高聚物显著的黏弹性18.力学松弛过程的模型描述19.高聚物特殊的溶解过程20.高分子溶液性质特点21.高分子的θ溶液。

高物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高物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高分子物理实验Experiments for Polymer Physics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32学分:1考核方式:考查中文简介:高分子物理实验围绕“结构与性能关系”这条主线展开。

在教学层次上,包括了理论的论证,高分子材料结构的研究方法,聚合物的表征与分析以及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实验内容涉及聚合物的溶液性质、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光学性能以及聚合物的结构分析等。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具体聚合物的表征、测试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掌握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知识,真切地、系统地感知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巩固高分子物理课程学习中的基体概念、方法和理论。

通过实验从感性进一步加深理解高分子物理的理论与实验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高分子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以后学习和从事高分子学科内的工作打下基础。

对于验证性实验,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方案的确立、实验实施中占据主导地位,指导教师占从属地位,以求学生综合运用高分子知识与实验技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分组预习,查找资料、列实验方案,课上确定实验方案、实验,实验结束完成实验报告。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实验一偏光显微镜法观察聚合物球晶 4 实验二油浸法测定合成纤维的双折射 3 实验三稀溶液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 4 实验四聚合物材料形变—温度曲线的测定 4 实验五聚合物材料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 4 实验六聚合物材料熔指、冲击与硬度性能测试 4 实验七聚合物材料的体积电阻系数和表面电阻系数的测定 5实验八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聚合物的形态形貌 4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韩哲文.《高分子科学实验》(第一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大纲修订人:郭清兵修订日期:2013年11月大纲审定人:刘展眉审定日期:。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性能篇教学设计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性能篇教学设计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性能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聚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掌握聚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理解聚合物在应用中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4.能够分析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章节一:聚合物的基本概念
1.聚合物的定义;
2.聚合物的组成和基础结构;
3.聚合物的分类及应用。

章节二:聚合物的物理性质
1.分子量、密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
2.热稳定性、热膨胀和热导率;
3.电绝缘性和介电性质。

章节三:聚合物的化学性质
1.聚合物的化学反应及机理;
2.聚合物的耐火性和耐化学性能;
3.聚合物的光老化和辐射老化。

章节四:聚合物的应用和评价
1.聚合物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
2.聚合物在电子、医药、环境和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测试》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限选课。

主要内容包括聚合物材料的光谱分析、热分析、力学性能分析、分子量测定及其电性能测试技术。

课程不但讲授各类分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验技术、主要用途及局限性等。

同时介绍这些方法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等。

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解材料特别是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各种研究测试方法。

二、课程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现代化的聚合物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各种分析测试手段方法。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分析测试实验的原理、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以后学习和从事高分子学科内的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基本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试验项目
四、实验一:红外光谱再聚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实验目的、任务】
通过本实验了解红外光谱仪的结构特点及操作规程;掌握红外样品的制备方法;掌握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图谱分析。

【实验内容】
使用红外光谱鉴定聚合物中的红外基团。

【实验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主要是依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进行结构测定。

【实验难重点】
1.重点: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难点:红外光谱的解析
实验二:聚合物材料的热分析
【实验目的、任务】
通过本实验掌握聚合物TG、DSC的分析原理和应用。

了解热分析仪的结构及操作程序。

【实验内容】
使用热分析仪测量聚合物的热转变
【实验原理】
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随着物质的结构、相态(如Tg)和化学性质的变化都会
伴有相应的物理性质的变化,聚合物热的分析就是在程序温度下测量并记录物质的这些物质性质和温度的关系从而测得物质的结构、相态及化学性质的转变过程。

【实验难重点】
1.重点:TG、DSC、DTA的工作原理和图谱分析
2.难点:TG、DSC、DTA的区别
实验三: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实验目的、任务】
通过本实验了解万能试验机的结构特点及操作程序;掌握试样的制作方法。

【实验内容】
使用万能试验测量聚合物样品的力学性能。

【实验难重点】
1.重点:万能试验机的操作方式及力学性能指标
实验四:高分子材料表面电阻,体积电阻的测定
【实验目的、任务】
使用高阻计测量聚合物材料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

了解高阻计的结构和操作程序。

【实验内容】
使用高阻计测量聚合物材料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

【实验原理】
将试样的微弱电流经过放大后,推动指示仪表,故可测量较高的绝缘电阻。

【实验重难点】
重难点:聚合物材料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的测试原理和计算方法。

实验五:稀溶液粘度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
【实验目的、任务】
通过本实验了解掌握难度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测定聚乙烯醇水溶液的特性粘度,并计算其平均分子量。

【实验内容】
使用乌氏粘度计测量聚乙二醇样品的年均分子量。

【实验原理】
线性高分子溶液的基本特性之一是粘度比较大,并且粘度值与平均分子量有关,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测定侧其分子量。

【实验重难点】
1.重点:粘度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2.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掌握。

四、实验项目学时分配表
1.题目与要求
2.实验内容(试验原理、操作步骤等)
3.实验过程、计算及结果
4.问题分析和试验讨论
六、成绩评定办法及标准
综合学习态度、实验操作情况和试验报告给出成绩。

成绩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

七、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聚合物近代仪器分析(第二版)》主编:汪昆华,罗传秋,周啸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高聚物结构、性能与测试》主编:焦剑、雷渭缓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聚合物结构分析》主编:朱诚身,杨向萍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聚合物材料表征与测试》主编:杨万泰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高分子实用材料剖析技术》主编:董炎明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