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小说分析
读书心得——歌德与《少年维特的烦恼》

读书心得——歌德与《少年维特的烦恼》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名字总是与他早在二十五岁时就创作出来的不朽之作《少年维特的烦恼》连在一起,从而被广大中国读者所熟知。
《少年维特的烦恼》采用书信体小说的形式,虽然篇幅不长,情节也不曲折,却写出了主人公维特内心深处起伏跌宕的情感波澜。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维特写信向局外人倾诉自己的爱情经历,他深深地爱上了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而不能自拔。
绿蒂是家中的长女,母亲早逝使她早早地担负起了关心弟妹、操持家务的重任。
所以,绿蒂有她同龄女孩儿所没有的成熟、理智和稳重。
面对维特炽热的情感,绿蒂不是无动于衷。
但是绿蒂已经订婚了,未婚夫阿尔贝特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他很爱绿蒂,甚至还把维特当作自己的朋友。
那么,绿蒂该如何做出抉择呢?最后,这个极理智的女子,选择了忠诚于未婚夫。
维特满腔炽烈的爱情却得不到结果,而先前友好的阿尔贝特渐渐对维特也表露出了不满,官场的失意、生活的不顺使得维特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绝望,最终,他拿起从阿尔贝特那里借来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几百年来,围绕着《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作品,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不变的话题就是歌德与维特究竟是什么关系?维特到底是不是歌德自己?借助歌德自传《诗与真》,我们可以了解到作家创作这部小说时的情感纠葛。
小说的整体构思起始于歌德自己一场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当时歌德去斯特拉斯堡深造法学,在那里结识了好友克斯特纳并爱上了克斯特纳的未婚妻夏绿蒂.布甫,夏绿蒂是一个理智的女子,她意识到歌德是一位非凡的天才,但却不像克斯特纳那样忠厚可靠,所以她宁愿选择一个普通人托付终身。
克斯特纳为人宽容、大度、正直、善良,自始至终对歌德都非常友好。
据歌德回忆,一天晚上他与二人就所讨论的问题发生了分歧,于是愤然离去,不辞而别。
之后歌德仍与这个家庭保持着书信往来,但从此一别就没有再相见。
在《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小说出版之后,歌德给夏绿蒂寄去了赠书,赠言上这样写着:“这本书对我来说如此宝贵,就好像它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东西。
透过最后一章的帷幕——评歌德长篇小说《亲合力》

评歌德长篇小说《 亲合力》
刘 永
《 合 亲 力》是 歌 德 在 六 十 岁 (89年 ) 10 思 想渐 趋稳健
深沉 时创作 的一 部长篇 小 说 , 是 也 歌德 作品 中 争议 最大 的
部 。小 说 问世 的次年 位友人 在 给歌德 的信 中说 :我 从 “ 来没有 听人 歌德像 谈起 什 么像 说您这部小说一样地感情激动 , 一样地恐惧不安 , 一样
拉远了作 家与人物 的距 离 , 而且拉远 了读 者与 人物 的 气 , 都只 用 一 句 话 总结 世 界 :我 日他一 万 辈 儿 的 祖 “ 距离 , 人物变成 了作家远距离审视的客体 , 变成 了读者 宗 !再 比如拐叔说话 的语气 和方式 , ” 还有 糊米那 含糊 拒斥 的对象 , 此 的距 离难 以逾 越 。⑦苦根儿 是 文本 不 清的 、 口的话 语。官方 的意识形 态 , 谓 的“ 彼 ” 绕 所 启蒙 中唯一一个不是 采用第 一人称进行 叙述 的、 没有 发 出 者们 ” 总是 以为 自己在精神 上是可 以高高在 上 的 , , 总 自己声音 的人 物形 象 , 他是一个观念化 的人物 , 已经成 是 以为 自己优于那些 被启蒙 者 , 总是 以为 自己可以决 为阶级斗争的传声 筒 , 他不可能理解矮人坪 的世界 , 他 定那些 被欺蒙者的生活和命运。在作者看来 , 这是 “ 一 与这个 民间世界始 终有着 隔膜 ,你们哪 能理解 我” “ 正 种对 于被怜悯者的无视 , 一种对于被 怜悯 者 的伤害 有 是这 种隔膜的体 现。在第一人称 ( ) 我 充分 发挥 主动性 和侮辱 ”④ 者 不满 于“ 蒙者 ” 于底 层人 民的“ 。作 启 对 伤 时, 第三人称 ( 苦根J ) L被挤压在一个客体的位置 , 说 害和侮辱 ”所 以 , 明确地表达 了自己的思想和立场 , 小 , 他 中暖玉认 为 ,苦根儿根本就不懂这个 。苦根儿就不 是 他要让拐老 五等 小人物 , “ 要让 这些“ 被启蒙 者” 出 自 发 老百 姓。凡是老百姓的事情他都 不懂得 ” 。 己的声音 , 对抗苦根 儿等 的占统治地位 而让 这些 小 来 在 民间话 语狂欢化 的表演 中, 最具狂 欢色 彩的是 人 物说不 出话来 的官 方语 言。他要用底层 民间的鲜 活 极 富地域 色彩的 民间语言。《 无风之树》 第一次用底层 的 、 自由的话 语来嘲笑 、 瓦解官方话语 。 民众 的语言讲述 了一种 民 间的 “ 文革 ”事 实上 , 厚 , 由《 土》 开始 , 李锐 的语 言方式 就已发生着 变化 , 他开 始尝 ①康 志宏 . < 从 无风之树 > 看李锐小说 的文体特点 []太原城市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0 4 . J, 2 6() 0 试用 口语来叙述 。 巴赫金指 出 , 民间 ( 在 广场 ) 充满 了 ②⑥⑧李锐 . 无风之树 [ .23P ,23 阳 : M]P0 ,8P3 沈 ' 春 种 特殊的 , 不拘行迹的语言 , 它几近于一种独 特的语 风文艺 出版社 , 0 . 2 3 0 言。官方语言是一种严 肃 的、 正式 的、 教式 的、 色 说 灰 ③ 巴赫金文论 选 [ .3北京 : M]P 中国社会 科 学 出版 的语 言 , 而民间语 言则是 自由的、 奔放的 、 无拘无束 的、 社 ,9 6 19 . 鲜活 的语 言。独 自意识是官方正统思 想长期发展所 形 ④ 巴赫金 . 巴赫 金全集 PE ] 石家庄 : 教育出 4M . 河北 成 的意识形态 , 只有建立起 对话结 构 , 自底层 的、 而 发 版社 。9 8 19 . 民间的声 音才能为这种“ 狂欢 ” 提供 可能。如果将苦根 ⑤陈晓明 . 无边 的挑 战[ ]P2 M .22长春 : 时代文艺 出 儿语 录式 的说 话方式 与矮人坪人 的话语进 行 比较 , 我 版社 ,93 1罗惠敏 . 造乌 托邦 [] 宁 波 : 波大 学学 报 , 再 J. 宁 彩 。而矮人坪人 的话语 则是 自由的、 鲜活的、 无拘无束 20 ( ) 0 14 . 的, 比如 , 矮人 坪村 生 产 队长曹 天柱 无论 高兴 还 是生 ( 作者单位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魅力解读

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魅力解读从《维特》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书信体采用的多重抒情方式所带给人们的心灵上的冲击,以及它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对这部小说的魅力进行解读。
歌德维特真实性多重抒情魅力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由歌德创作,几乎让他一夜成名的畅销小说,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甚至还形成了一股维特热。
随后,《维特》被译成意、法、西等多种语言,在各个国家流行起来,甚至还有的国家有许多不同的译本。
另外,《维特》的阅读群体也非常的广泛,上至德高望重的大人物,下至普通的劳动人民,都对这部小说有极大的赞誉。
恩格斯曾经说《维特》是一部“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的小说。
一、《维特》所特有的时代精神《维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的生活本质最真实的反映,同时还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心态体现。
18世纪,德国的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提出了博爱、平等和自由,这对欧洲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段时期,封建贵族专横暴虐、腐朽没落,人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思想也受其压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狂飙突进运动”的发生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证明。
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一次最激烈的反抗。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政进行抨击和揭露;他们歌颂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
这次运动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对德国的社会现状的改善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维特》正是受这次运动精神的影响,在作品中极大的表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狂飙突进精神。
二、《维特》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所谓艺术就是“源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概览•介绍《浮士德》作为歌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探讨歌德对该作品的多重解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分析不同解读对于作品内涵的影响和理解方式文学解读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多层次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解读上,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和梅菲斯特这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发展轨迹及其象征意义。
2. 情节结构:研究小说中的事件安排和情节衔接,突出其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
3. 文学风格:分析歌德在文字运用、叙事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如隐喻、比喻、修辞手法等。
哲学解读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歌德在《浮士德》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哲学层面的解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与命运:分析浮士德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命运挑战,探讨其对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思考。
2. 人类存在:研究浮士德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哲学思考,涉及存在主义、人生意义等话题。
3. 道德伦理:考察作品中有关道德选择、良知等问题,并分析歌德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决策的阐述。
历史背景解读《浮士德》出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现象。
历史背景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 文化和风尚:分析18世纪末欧洲文化风尚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如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
2. 政治与社会变革:探讨法国大革命及其他历史事件对《浮士德》中社会画面描绘和政治暗示带来的影响。
3. 时代意义:理解《浮士德》作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表达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总结通过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作品在文学、哲学和历史层面上的内涵。
从不同角度探讨《浮士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象征、思想和历史背景,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拓宽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读书心得——论歌德童话《新梅露西娜》

读书心得——论歌德童话《新梅露西娜》歌德《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或者断念的人们》(以下简称《漫游时代》)是《学习时代》的延续,是老年歌德的代表作。
小说中,威廉带着自己的儿子费利克斯出去漫游,以实现“塔社”拯救人类的理想。
小说由许多独立成篇的故事组成,涉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一系列广泛的社会问题,反映了作者晚年的社会理想和教育主张,具有明确的社会实践思想。
插入小说中的七个中篇却与小说的这种主旨大相径庭,故事的内容和主题不符合小说整体的主流思想,与作品的结构也处于一种松散的关系中,《新梅露西娜》即是其中的一则故事。
如同《诗与真》中的《新帕里斯》,歌德在原有的传说故事名前加上“新”,既表明自己的故事源自民间传说,也意味着与梅露西娜传说的不同。
梅露西娜——这个自中世纪以来的具有诱惑力的“水妖”形象在诗人们的作品里一再出现,千百年来,这一源自法国的传说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
在对与这一传说相关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中,人们会追溯故事的发源、延续和演绎等。
歌德对梅露西娜传说的关注、研究长达几十年之久:歌德在《诗与真》的第一卷回忆童年的读物时就有梅露西娜的故事(歌德,1999:31),在第十卷里他又写道,1770年,22岁的他与18岁的弗里德莉克相识,在与其他友人散步至一凉亭时,歌德讲述了《新梅露西娜》(歌德,1999:460)的故事。
在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梅露西娜的名字再次出现(歌德,1999:3)。
或许,此时歌德笔下的梅露西娜仍然是“水妖”的形象。
1797年,歌德在致席勒的信中写道:“有关箱子里的小女人的童话有时在朝着我笑,可是我还没有成熟的构思。
”(Goethe,1999:3)1829年,出现在《漫游时代》中的《新梅露西娜》是最后的版本。
歌德自己曾说:“某些重大的母题、传奇、古老的历史传说,深深地嵌入我的心灵,我可以在内心中生动而有效地保存它们四五十年;我仿佛经常在虚构力中重新见到这份最美的产业,这些有价值的图像,因为它们——虽说总在改变形象,却不改变自身——随后朝着一种更纯的形式、一种更坚定的表现渐趋成熟。
《歌德》读后感

《歌德》读后感
《歌德》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文学魅力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主人公歌德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作者展现了人类的悲欢离合、生死轮回以及对自我认知的探索。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复杂性,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和探索。
在小说中,歌德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态度。
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对自我认知的探索,让我深受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保持乐观和坚韧,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另外,小说中对爱情和友情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歌德和他的爱人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更是令人羡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珍惜他们的陪伴和支持,共同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除此之外,小说中对人生意义和生存价值的思考也让我深感震撼。
歌德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挫折和磨难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我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的来说,读完《歌德》这部小说,我受益匪浅。
通过主人公歌德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绘,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探索。
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能够像歌德一样,保持乐观和坚韧,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赏析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赏析【作者小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歌德的文学作品囊括了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形式极其丰富。
此外,歌德还是很有天赋的画家,留下了2000多幅绘画作品。
1813年后,歌德开始对中国感兴趣,接触了许多中国的文学作品,这些中国文学作品也激发了歌德的创作灵感。
歌德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了全世界的读者。
【阅读指导】《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中篇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当时德国的进步青年追求自由、歌颂自由,要求解放个性和思想。
这次具有强烈反叛性质的运动,对德国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本小说也是受到这次运动的启发,因此文中有很明显的突进运动精神。
《少年维特之烦恼》用主角追逐爱情的经历来揭露社会的腐朽,文中主人公维特对人生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属于那个时代的觉醒青年,但是由于缺乏斗争的经验,对现实的不满和怨恨充满无奈,不得不用激愤的情绪来发泄,他被这种矛盾深深折磨,无法找到出口,直至绝望而死。
本文节选的就是对维特在自杀前的描述。
文章适合在歌颂自由和生命时朗读,语调应略带忧郁,节奏应较为舒缓。
【原文欣赏】(节选)现在,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了,白日里翻腾着巨浪的心终于平静下来了,我回想起这段难过的生活,心里暗自感谢上帝,能赐予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推开窗户,望着空洞的天空中的星,闪闪发光,它是我心中永恒的温暖。
我常常如此沉醉地望着它,常常高举双手把它看作我眼下幸福的标志,当作神圣的记忆的标志!这又让我想起了你,亲爱的绿蒂,你在我心里比这星还要闪耀,还要温暖,想起我们相处的点滴,我又一次深深感谢上帝。
绿蒂啊,你知道吗?在抽屉里我放了一封遗书,那是我写了好些个日子的遗书,那是我写给你父亲的,我希望在我死去的时候,能够把我埋葬在教堂墓地后面田野里的菩提树下,那是我永久的安息地。
歌德的著作

歌德的著作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的文学巨匠,他的著作涵盖了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对人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著作的丰富多彩,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戏剧等方面的作品都具有卓越的艺术价值,他的思想精深深刻,令人追随至今。
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歌德的著作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下将分步骤阐述他的重要作品:第一步:小说歌德的小说作品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对人类精神的深刻洞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少年维特的烦恼》。
这部小说以一位年轻人的成长为主线,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及其对人的影响,对于对人生疑问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歌德其他的小说作品还包括《威廉·迈斯特的学徒》、《塔西洛》等,这些都是他杰出文学成就的重要代表作。
第二步:诗歌歌德的诗歌写作涉及到了广泛的主题和体裁,从爱情、自然、宗教到社会和政治等等,他的诗歌作品的风格独具特色,常常以个人经历和情感感受为诗歌创作的出发点,《若恩·威义》、《西东》、《北方的艺术》等诗歌作品均为他的代表作。
第三步:戏剧歌德的戏剧作品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的经典,最有名的作品是《浮士德》。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的标志,塑造了一个悲剧性的英雄形象,极富哲学思想和深度。
另外,歌德的另外一部戏剧作品《艾格蒙特》则被誉为德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第四步:自然科学歌德不仅在文学方面表现突出,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出色的贡献。
他的科学著作包括《植物论》和《变色龙论》等,其中《植物论》被广泛认为是植物学的里程碑之一。
总之,歌德的著作是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他的作品为人类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洞察力和创造力不仅在德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简介:《少年维特的烦恼》(英语: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是第一部让歌德在德国几乎一夜成名的小说。
本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由此而来的成功给歌德的一生带来了名誉和财富。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初版属于狂飙突进运动的风格,而修订版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
小说中的主人公——他的行为仅仅取决于他的感觉——是感伤主义的代表性人物。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
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
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
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两个。
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
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
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在他心中只有绿蒂。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常在一起谈论绿蒂。
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
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
1.凡是让人幸福的东西,往往又会成为他不幸的源泉。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2.I will no longer, as has ever been my habit, continue to ruminate on every petty vexation which fortune may dispense; I will enjoy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shall be for me the past.我绝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不幸拿来反复咀嚼(念念不忘);我要享受现时,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纯真与成长:《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浪漫主义主题

纯真与成长:《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浪漫主义主题1. 引言《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由德国作家歌德所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以描写青年维特追求自由、渴望真爱与内心矛盾为主线。
本文将探讨该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纯真与成长的浪漫主义主题。
2. 纯真的代表——青年维特在小说中,青年维特展现了纯真无邪的内心世界。
他追求自由和激情,对于社会规范感到束缚。
通过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敏感触动,他向往着一种纵情而不受拘束的生活状态。
3. 纯真与追求爱情浪漫主义强调个人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
在小说中,维特经历了对两位女性——卡洛琳和黛娜——之间复杂而深刻的情感纠葛。
他们成为了他追求完美爱情理想的代表。
4. 成长与内心矛盾纯真与成长并不是孤立的两个主题,而是相互交织的。
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我们见证了维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领悟、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他在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同时也遭受到了内心矛盾带来的困扰。
5. 浪漫主义与现实生活尽管青年维特追求着浪漫主义理想,并渴望摆脱现实生活带来的束缚,但他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
小说中描写了维特通过一系列事件和体验逐渐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在经历中获得了成长。
6. 结论《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之一,其中浓郁地体现出纯真与成长这一核心浪漫主义主题。
通过描写青年维特对于爱情、自由以及内心矛盾等方面的追求和困惑,该作品深刻探讨了人类情感、意志和理想的复杂性,给予读者以深思。
该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如今依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以上是对《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纯真与成长浪漫主义主题的简要分析。
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关于该作品的信息和讨论。
歌德的作品分析

全剧以两个赌局开端:
• 魔鬼与上帝的打赌,上帝认为尽管人 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 达到真理,“在他摸索中不会迷失征 途”,而魔鬼认为人类无法满足追求终 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 浮士德与魔鬼的打赌,签定契约条件为 魔鬼满足浮士德一切的欲望一旦浮士德 感到满足他的灵魂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的五个悲剧:
《浮士德》的价值
• 《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内容很丰富的作 品。其主要的思想价值,是通过浮士德 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宣传挣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 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 王国的启蒙思想。 • 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 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序 渐进的:憧憬、追求、成功、幻灭,再 憧憬、再追求、再成功、再幻灭,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
• 《少年维特之烦 恼》通过维特这 个叛逆者与周围 环境之间的矛盾, 对当时德国的丑 恶现实进行了深 刻的批判,对封 建的德国社会进 行了公开的挑战。
《浮士德》
• 2011年翻 拍电影 《浮士德》 里的浮士 德形象。
《浮士德》简介
• 《浮士德》以诗剧的形式写成,是 歌德一生创作的总结,是他整个创 作的代表作,故事主要取材于德国 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 说,诗剧共分为两部:第一部包括 浮士德的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第 二部包括政治悲剧、艺术悲剧、和 事业悲剧。
• • • • • 知识悲剧 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 生活悲剧 事业悲剧
• 《浮士德》插图
浮士德的艺术形象:
• 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 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 他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 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 即 “浮士德精神 ”。
• 浮士德又有贪图享受、安于现状的 一面,这就构成了浮士德的内在矛 盾。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矛盾运动 的过程。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 前进的动力,靡菲斯特利用他身上 的弱点,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 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够从错误 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在这样辩 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 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
《浮士德的悲剧人生》——歌德经典作品分析与思考

浮士德的悲剧人生——歌德经典作品分析与思考概述《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描绘了主人公浮士德对知识、权力和追求无尽欲望的人生追求,最终沦为一个堕落的悲剧形象。
本文将对《浮士德》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与道德问题。
人物塑造与情节发展主角浮士德形象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卓越才智和求知欲望的学者,他渴望超越常人局限,追求无尽的力量和快乐。
然而,他在满足自己欲望过程中逐渐陷入道德堕落和精神困境。
反派墨菲斯托费勒形象墨菲斯托费勒是一位魔鬼般的角色,代表着诱惑、欺骗和恶意。
他利用自己的巧妙手段来引诱浮士德走上邪恶的道路。
墨菲斯托费勒与浮士德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人性中善与恶的斗争。
情节发展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浮士德对知识、权力和物质享受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与墨菲斯托费勒之间的交易;第二部分则呈现了他的内心挣扎和灵魂危机,最终导致他无法逃脱自己命运的悲剧结局。
哲学与道德主题对人性本质的思考《浮士德》通过浮士德和墨菲斯托费勒之间的冲突,探讨了人性中善恶对抗、欲望与理智之间的矛盾。
作品提出了关于人类本质、理性和欲望关系等哲学问题。
成功与幸福观念反思浮士德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成功和享乐,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内心空虚和痛苦。
这使我们反思成功和幸福的真正定义,并质疑追求权力和物质是否能带来真正的满足。
知识与道德的冲突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逐渐放弃了道德底线。
他因为对知识的过度追求而陷入了一系列道德困境。
这引发我们对于知识与道德、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深思。
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浮士德》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精神环境下人们对权力、欲望和自由等问题的思考。
该作品在当时引起广泛讨论,并且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文化,成为许多电影、戏剧及音乐作品的灵感来源。
总结《浮士德》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和情感共鸣的巴金作品,通过对浮士德悲剧人生的揭示以及对知识、道德、欲望等主题的探讨,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社会的种种困境。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 引言1.1 概述《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深深地触动了读者们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对《浮士德》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主题意义等方面。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浮士德》的概况,并说明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作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生平经历以及《浮士德》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并探讨其在文学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三部分将对故事情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主要人物形象描写、故事情节梗概以及人物心理与角色发展演变等方面。
第四部分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浮士德》的主题,并解读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给予对《浮士德》的评价和个人对于其中主题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浮士德》这一伟大作品,并通过对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思想的分析,展示出《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们能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部杰作,同时也能引发更多关于自由意志、命运、知识与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1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生平介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是一位杰出的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和戏剧家。
他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欧洲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歌德在法兰克福出生并长大,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人文主义教育。
他对古典文学、音乐和自然科学都非常感兴趣,并且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评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悲剧

评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悲剧摘要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的一生横跨两个世纪,动荡的生活年代导致了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青春叛逆精神,其蜚声世界文坛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一个杰出代表。
本文试通过解剖这个处在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青年——维特,来反映主人公在与现实的反叛冲突中所发生的青春悲剧。
关键词:歌德叛逆维特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
24岁的歌德因公去维兹拉,在出席一次舞会的途中,偶然认识了一位少女夏绿蒂,并一见钟情。
歌德对夏绿蒂十分倾倒,便不顾一切地向她表白了爱情。
这使夏绿蒂惊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诉了未婚夫凯士特南,但他对此表现得无所谓。
歌德知道这个情况,感到十分震惊,为了自己,也为了夏绿蒂,他立即逃回法兰克福,斩断了这不合适的情丝。
几个月以后,他的另一个朋友叶尔查林,因为爱上别人的妻子,受不了社会舆论的指责自杀了。
歌德知道这件事后,感触很深,便用叶尔查林作原型写了一部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便是该小说的创作过程。
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粒珍珠,它关乎于一个时代,一个信仰,一季青春,一场生死。
没见过的人不能了解,若是相亲相近,便是刻骨的感同身受。
一恋爱:与世间的任何一段青春无异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
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来到了瓦尔海姆。
美丽的山丘,清幽的峡谷,热情的主人,一切都让他感到心旷神怡。
他在快乐中享受梦幻的景色,在欢畅中享受惬意的心情。
之后,他结识了美丽大方、聪明文雅的绿蒂。
维特与绿蒂共舞,仿佛这个世界只剩下他们。
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
歌德主要作品及分析

歌德主要作品及分析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和哲学。
以下是歌德的一些主要作品及其分析:1. 《浮士德》(Faust)《浮士德》是歌德最知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的权威之作。
这部作品以浮士德博士为主角,描写了人类对无尽知识的渴望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歌德通过浮士德的冒险和让与魔鬼梅菲斯特风马牛不相及的结局,深刻探讨了人类的欲望、道德和人性的发展。
2. 《青年维特的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青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的第一部重要小说作品,被誉为“浪漫主义小说之父”。
这部小说描绘了主人公维特的心理发展和苦恼,在描写一位自由浪漫的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对抑郁和自杀的深入触摸。
这部小说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让人们深思痛苦和幸福之间的微妙关系。
3. 《诗歌与真理》(Collected Poems)歌德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集《诗歌与真理》被誉为德国诗歌的巅峰之作。
这部诗集融合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元素,关注人类的情感、自然以及哲学思考。
歌德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象征意义,深刻地探索了生命、爱情、艺术和人性的主题。
4. 《西东记》(West-East Divan)《西东记》是一本以古典波斯文学为灵感的诗集,歌德在这本诗集中通过研究波斯文化和诗歌,表达了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这部作品对德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作品中,歌德试图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5. 《悲惨故事》(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悲惨故事》是歌德的一部重要戏剧作品,被称为德国最伟大的悲剧之一、这部戏剧以寻求真爱的主人公克劳修斯为中心,探讨了个人的社会责任、自由意志和道德选择。
这部戏剧具有深刻而普遍的主题,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矛盾。
总之,歌德的作品时代性和普遍性兼具,不仅对德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整个欧洲文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解析歌德四首歌德的文学背景

33解析歌德四首“迷娘诗歌”的文学背景邱雯静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东阳 322118一、“迷娘”在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形象《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这部小说写的是主人公威廉从市民生活进阶到公共生活到一个过程,故事情节跌宕,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迷娘”并不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但其角色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
“迷娘”原本应该生活在意大利贵族皇宫里,可却因为父母的不伦之恋被抛弃。
幼小的“迷娘”被放在了养父母家里,在一次走失之后,她天真地以为告知家庭地址后就会有人把她送回家,但后来“迷娘”被贩卖给了杂耍团。
残忍不堪的经历让“迷娘”坚信只有保守自己的秘密才能安全,便不再相信任何人,直到威廉的出现才拯救了她,她被威廉收到了自己的剧团并成为他的贴身侍从。
对亲情的渴望和故乡的向往令这个幼小的生命内心无比憔悴,时而疯狂时而阴郁,威廉此时即是她所有情感的寄托者。
随着青春期的来临,情窦初开的“迷娘”对男性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迷娘”对威廉的爱意在与他的朝夕相处中悄悄萌芽,忠诚和依恋让她不能离开威廉。
她已将自己对威廉的依赖渐渐转化成了爱恋。
当威廉提出要离开戏班这个团体的时候,“迷娘”的反应让威廉有些惊慌失措,她痛苦到全身痉挛,先是抽搐后是像瘫痪一般,直到威廉说出“我将永远拥有你,不再离开你!”1她那颗破碎的心才得以完整。
此时的“迷娘”因为爱情变得更加敏感和缺乏安全感。
然而威廉自从邂逅女骑士,便得了相思病,他对女骑士的爱慕之情使“迷娘”妒火中烧,可是“迷娘”自幼不善言语,只能任痛苦肆意地蹂躏践踏她的心。
不能言说的秘密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爱,让“迷娘”变得接近癫狂和病态。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将自己对威廉遥不可及的爱转而变成了对天堂的渴望,她成为天使,重返她的天真纯洁!二、结合小说背景解析“四首迷娘诗歌”的文本含义一、《你知道那片土地吗》(Kennst du das Land)——出自第三卷第一章文本翻译:背景:当时威廉已经决定要离开那个令他迷惘的戏班团体,可也舍不得这个迷人的的小家伙,决定以父亲之责带她上路。
该死的歌德观后感

该死的歌德观后感《该死的歌德》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作者约翰·威廉·戈特弗里德·冯·歌德将自己的心灵之旅融入其中,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思考,展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与不可思议的力量。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和主题三个方面分析《该死的歌德》给我的触动。
首先,该小说的情节令人着迷,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写年轻的约翰·费斯蒂詹的故事,第二部分则是他与魔鬼梅菲斯托的对抗。
第一部分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青年,他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渴望得到更多的经验使他不断地追寻着各种可能性。
然而,他也不断陷入纠结与迷茫之中,使得他的内心备受摧残。
第二部分则展示了约翰与梅菲斯托之间的斗争,这是一场关乎灵魂与信仰的较量。
通过与魔鬼的对话,约翰慢慢认识到了欲望的矛盾性和其对人性的扭曲影响。
这场斗争既是一种内心的挣扎与思辨,也是对道德价值观的考察。
约翰最终通过自己坚定的信念与奉献,最终战胜了魔鬼,恢复了自由与尊严。
其次,人物的塑造也是《该死的歌德》引人入胜的一大魅力。
主人公约翰·费斯蒂詹是一个充满着矛盾与激情的年轻人。
他既有对真理的强烈渴望,又常常困惑于现实与抽象之间的矛盾。
他不断地寻求思维的突破,试图达到超越人类的智慧,却陷入了欲望与苦难的漩涡。
他的形象具有普遍性,代表了人类对真理与追求的永恒追寻。
与此同时,梅菲斯托这个角色也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存在。
他代表了邪恶与诱惑的力量,是约翰内心挣扎的化身。
梅菲斯托以他狡诈的嘴巴和诱人的诱惑力不断试探着约翰的意志。
他的存在引发了读者对道德观念与灵魂的思考,同时也凸显了人性的脆弱性和需求。
最后,我们来谈谈该小说的主题,它围绕着人类的欲望、罪恶与救赎展开。
约翰·费斯蒂詹代表了人类对于真理与理解的追求,他的不断摸索与迷失也暗示了人类内心的善恶之争。
他的决心与自律最终使他在魔鬼的面前保持清醒,并最终摆脱了欲望的触手。
神秘的敲击声歌德剖析

神秘的敲击声歌德剖析
在歌德的著名小说《浮士德》中,敲击声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是故事的背景音,也象征着故事中的神秘力量。
本文将对这个神秘的敲击声进行剖析,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首先,敲击声在小说中起到了引导剧情发展的作用。
故事一开始,主人公浮士德就被一阵神秘的敲击声所吸引,这使得他产生了对无限知识和力量的渴望。
这个敲击声引导着浮士德的行动,推动着他进入到与魔鬼交易的旅程中。
因此,敲击声在给予人物动力的同时,也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基础。
其次,敲击声在小说中具有象征意义。
敲击声的源头是未知的,它代表着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故事中的浮士德代表了人类对知识的追求,他渴望通过与魔鬼达成交易来获得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因此,敲击声象征着人类的求知欲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然而,敲击声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敲击声的存在使得浮士德与魔鬼达成了交易,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敲击声是魔鬼的诱惑,在浮
士德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时,成为了他毁灭的导火线。
这也暗示着人类对于无止境的欲望的警示,过分的追求可能会带来灾难。
总之,敲击声在歌德的小说《浮士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引导了剧情的发展,象征着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和追求,并在不正确的使用下带来了灾难。
通过对敲击声的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辩证思维角度分析维特

从辩证思维角度分析维特维特(Wilhelm Meister)是德国诗人歌德所著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主人公。
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角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维特具有双重性格。
他既充满激情和冲动,又十分理性和冷静。
这种双重性格在小说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既是维特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他的激情使他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得非常出众,但也容易让他陷入不可收拾的困境;而理性使他在困境中能够冷静思考,但也有可能让他在关键时刻失去斗志。
这表明,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单纯的情感或理性远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需要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第二,维特具有矛盾的欲望。
他既渴望自由与个性,又向往传统与家庭。
这种欲望的矛盾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由和独立,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保有家庭和传统的安全感。
因为我们是社交动物,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需要自由和独立的空间。
维特在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时候付出了代价,而在保持传统和家庭的时候也同样遭受了痛苦。
这表明,我们在追求理想和满足欲望的时候,需要权衡各种利弊和取舍,保持内在和谐。
第三,维特具有个人和社会的矛盾。
他宁愿独自旅行,寻找自我,而不想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束缚和限制。
同时,他也渴望被其他人承认和赞赏。
这种矛盾是许多人面临的共同难题。
我们也需要被理解、被认可、被爱,但是这种需要很容易与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发生冲突。
维特在寻求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中感到了痛苦,这反映了一个人在个人和社会之间面临的困境。
这要求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同时也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成长。
因此,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看,维特是一个复杂、矛盾而且丰富的人物。
他的历程反映了人类内部的复杂性,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和取舍,保持内在和谐和平衡。
歌德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心理描写模式

歌德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心理描写模式摘要:《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用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病中最深刻的根源。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应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模式,本文主要针对《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心理描写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心理描写模式《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法国著名作家歌德的代表作,该本小说主是以书信体的形式描述了少年维特的一生,书写了维特一生的快乐、忧伤和情感经历,文章朴实感人,充满真情实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出版之后,在整个欧洲都引起巨大的反响,震撼了欧洲的文坛,不仅给歌德本人带来荣誉,也改善了当时德国的文学地位,《少年维特之烦恼》被评为“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
一、《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写作手法歌德在这本小说里面,应用了大量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以此来反应“我”的内心活动以及内心情感。
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些心理描写来描写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在文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在小说中主要应用两种心理描写方法,第一种就是直接心理描写法,如主人公维特直接倾述、梦境幻觉、“编者”的叙述等都属于该种描述方法,第二种就是间接心理描写,如神态描写、细节表现、描写景物等。
作者通过这些心理描写,表达出了维特的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更容易直击读者的内心。
二、《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心理描写法(一)直接倾述法表达情感在小说中,作者用直接倾述法来描写维特的情感经历,直接倾述法可以更好的表现出人物的真实情感,这种手法在小说中是十分常见的,采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可以帮助读者直接窥探出维特内心的情感和秘密,这样就很好的与读者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阅读这部作品,读者可以直接与作品中的主人公沟通,了解他,感受他的世界。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这样的描述“你可能想象不到,我现在有多幸福,这幸福缘自我结识的一位姑娘……”,就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当中,就让我们读者深深的体会到主人公维特邂逅绿蒂这位美丽的姑娘时的幸福,这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出来的,但是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又必须找到人分享才可以,所以就与自己的知己倾述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智与情感的碰撞——歌德小说分析[转]摘要: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
当今世界公认他为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恩格斯称他在自己的领域里“是真正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是“最伟大的德国人”。
歌德的一生创作颇丰,但综观他的作品,无一不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碰撞。
本文试结合他的几部小说及他的传记,从爱情观、成材观、婚姻观以及人物最终命运四个层面来分析歌德小说中的理智与情感的碰撞。
关键词: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亲和力》;情感;理智Abstract: John Wolfgang Goethe (1749-1832), modern and remarkable poet , writer , scholar and thinker of Germany.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he for continue nowadays but man and wester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most remarkable representative after the Shakespeare, Engels claim he " real Olympic rolls of Zeus at the mountain then " in one's own field, " greatest Germen ". Goethe's life is created richly, but take a broad view of his works, all embody collision of the reason and emotion. This text combines several novels and his biographies of his, from love view, become a useful person view , marriage view and personage final destiny four aspect is it analyse reason and collision of emotion , Goethe of novel to come.一、在爱情观上的碰撞一个作家写什么,怎样写,往往取决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歌德尤其如此。
歌德晚年在回顾自己一生的创作时说,他的作品“仅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段”。
歌德的一生经历了几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在每次的不合伦理的感情经历中,他的情感与理智都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当理智与情感谁也战胜不了谁时,歌德便把自己的想法诉之于笔,由此便产生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亲和力》这样的经典作品。
文章写好后,歌德也就慢慢从情感旋涡中解脱出来。
正因为歌德把如此真挚的感情写入他的作品中,所以他的作品才会如此真实感人。
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是视情感重于理智的典型,在维特认识绿蒂之前,他就在给好友威廉的一封信中阐述了在爱情中究竟是情感重于理智重要:“一个青年倾心于一个姑娘,整天都厮守在她身边,耗尽了全部精力和财产,只为时时刻刻向她表示,他对她是一片赤诚。
谁知却出来个庸人,出来个小官僚什么的,对他说:‘我说小伙子呀!恋爱嘛是人之常情,不过你也必须跟常人似的爱得有个分寸。
喏,把你的是分配分配,一部分用于工作,休息的时候去陪爱人,好好计算一下你的财产吧,除去生活必需的,剩下来我不反对你拿去买件礼物送她,不过也别太经常,在她过生日或命名日时送送就够了。
’他要听了这忠告,便又多了一位有为青年,我本人都乐于向任何一位候爵举荐他,让他充任候爵的僚属;可是他的爱情呢,也就就完啦,倘使他是个艺术家,他的艺术也就完啦!”正因为他认为在爱情中,情感要胜过理智。
所以在他爱上绿蒂后,尽管明知绿蒂已经是有夫之妇,但他还是放任自己的感情,让自己越陷越深,正如他自己所知道的:“我竟是这样睁着眼睛一步一步地陷进了眼前的尴尬境地!我对自己的处境一直看得清清楚楚,可行动却像个小孩似的;现在也仍然看得十分清楚,但就是没有丝毫悔改之意。
”但并不是说维特没有了理智。
他也试图摆脱这种痛苦的三角关系,他强迫自己离开绿蒂并去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
如果这时社会能给维特提供一个充分发展的机会的话,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但社会上却到处充斥着虚荣无聊虚文俗礼的小市民,包括维特的领导公使也是个拘泥刻板,因循守旧的人,加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瞧不起像维特这样光有才华没有地位的人,这一切使维特彻底失望了,他又重新回到绿蒂的身边,在情感与理智的交锋中不堪心理重负,终于走上自杀的道路,酿成了悲剧,可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视情感重于理智的人终究要失败。
与此相对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女主人公绿蒂则是充满理智的。
在她的内心深处,也不乏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其实绿蒂是爱着维特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意气相投,在很多方面都能产生共鸣,如果她和维特在一起,肯定要比与阿尔伯特在一起要开心快乐。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写绿蒂处于情感与理智碰撞的矛盾心理的:“这么考虑来考虑去,她才深深感到自己衷心地暗中希望着一件事,虽然她不肯向自己明白承认,这就是把维特留给自己。
与此同时,她又对自己讲,这是不可能的,不允许的。
”在理智与情感的碰撞中,绿蒂选择了理智,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已是阿尔伯特的未婚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允许她与维特在一起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她认为阿尔伯特的“稳重可靠仿佛是天生可以作为一种基础,好让一位贤淑的女子在上面建立起幸福的生活似的;她感到,他对她和她的弟妹来说真是永远不可缺少的靠山啊!”所以她选择了阿尔伯特,选择了理智。
其实,不仅在这件事上她是理智的,在这之前,她也一直充满理智,如维特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她责怪我对什么事都太爱动感情,说照此下去我会毁了的,要我自己珍惜自己。
”,还有在维特的日记中说:“她责备我不知节制!啊,态度是如此温柔,亲切!说我不该每次一端起酒来就非喝一瓶不可。
”可见,绿蒂的理智不是偶然的。
正由于她的理智,使她和维特之间的爱情悲剧成为必然。
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的爱情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青年歌德的爱情观,甚至可以说维特就是青年歌德的写照。
歌德在青年时期的一次爱上他人未婚妻的经历中也差点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他在自传《诗与真》中说:“我搜集有不少的刀剑,其中有一柄磨得很快的名贵的短剑。
我常常把它放在床边,在每晚熄灯以前,我自己每以剑抵胸看我有没有决心把的锐利的剑锋向心头刺二三寸的深,可是我总没有一回这样做出来,我终于自嘲自己愚不可及,此后我便抛去一切忧悒病的妄念,决心活下去.但是为了能以明快的心情来实行这种决心起见,我就非把一篇文艺作品完成不可”青年歌德比维特多了几分理智,所以他活了下来,并成就了伟大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如果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维特代表了青年歌德的爱情观:情感重于理智。
那么同样是由歌德亲身经历写的《亲和力》又体现了晚年歌德怎样的爱情观呢?与《少年维特的烦恼》一样,《亲和力》的创作也经历了理智与情感碰撞的过程。
不同的是,《亲和力》中表现出来的理智成分要多一些,而且要比《少年维特的烦恼》更深刻,思辩色彩更浓。
在《亲和力》中,夏绿蒂和奥托上尉在对待爱情上是属于理智型的。
尽管他们两个在相处的日子里都彼此深深地爱上了对方,但他们都很理智,因为两人的个性都很严肃,有自知之明,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奥托上尉在知道自己爱上夏绿蒂后,知道这是伦理所不允许的,所以他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书上有这么一段话描写他的情感和理智碰撞的矛盾心情的:“奥托上尉已经开始感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习惯使得他总想待在夏绿蒂身边。
他于是强迫自己,在夏绿蒂通常上工地去的时候避免也上那儿去,办法是一清早就先作好各种安排,然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里干自己的事。
”与他一样,夏绿蒂也是在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书上这样写道:“朋友(上尉)大胆的亲吻,她也差不多给予了回报的吻,使夏绿蒂清醒了过来。
她握着奥托上尉的手,可是并没有拉他起来。
她忍不住喊道:“此刻将使我们的生活开始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阻止不了它,可它对咱们是否真有价值,却取决于我们自己。
你必须离开,亲爱的朋友,你也即将离开。
”两人在理智与情感的碰撞中都是理智占了上风,他们都选择了理智。
另外一对,爱德华和奥蒂莉则更看重情感。
尤其是爱德华,“他拼命催促新别墅的施工,要它赶在奥蒂莉过生日那一天落成。
爱德华的思想和行为都失去了分寸;爱着一个人并为这个人所爱的自觉,使他变得漫无节制。
……他完全沉湎于她,心中不再涌起任何别的思想,也不再有良知对他进行劝导。
他把总个身心一股脑倾注到了奥蒂莉身上。
”爱德华被情感冲昏了头脑,使得他在愿望没有实现之后上战场,希望能在战场上死去,但没成功。
后来在奥蒂莉绝食死后他也突然死去。
奥托上尉与爱德华分别代表了理智与情感的两极。
《亲和力》的译者杨武能先生在分析《亲和力》时说:“至于爱德华和奥托上尉,他们两人身上同样具有作者本人的某些特征,只不过前者热情奔放,主要像创作《维特》时的歌德,后者富于理智,更似写《亲和力》时的歌德罢了”。
这说得很有道理,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似乎在印证着杨先生的观点:“爱德华说‘我们俩小时侯都叫奥托。
可后来一同生活在寄宿学校里,就闹了不少误会,我于是心甘情愿地把这个既简单又漂亮的名字让给了他。
’”歌德在爱情观上也不断经历着理智与情感的碰撞,只是他比他作品中的人物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从中超脱出来,并引导它向良性发展。
二、在成材观上的碰撞最能体现歌德成材观的作品是《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这部作品花了歌德二十多年的心血,同时还有当时与歌德齐名的另一位德国大文豪席勒的参与,也凝聚着歌德的这位伟大朋友的心血。
因此,较之《少年维特的烦恼》,《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内容要丰富得多,所反映的生活面也要广阔得多,人物也更加多姿多彩。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与《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亲和力》不同,它不像后两者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一个一个的人物原型,而多了几分歌德的创造和虚构。
但即使如此,歌德也在作品中投入了大量自己的感情。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被称做“教育小说”,顾名思义,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人受教育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当然,这里的受教育不紧只意味着在学校里读书,更多的是指增加生活的阅历,经历生活的磨练,最终才完成学习。
作品刚开始,威廉就面临着两条人生道路的选择:一条是如他父亲和朋友所期望的,走经商的道路,从而过上富裕的生活;另一条则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走戏剧演出之路,为此他需要奔波劳累,还要冒失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