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

合集下载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完整版)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完整版)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完整版)目前国际上围绕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指南主要包括:1993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学会(NINDS-AIREN)[1]、2006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加拿大卒中网(NINDS-CSN)[2]、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3]、2014年国际血管性行为与认知障碍学会(Vas-Cog)[4]和2011年我国发布的VCI指南[5]及2018年由全球27个国家的专家共同制定的血管损伤认知障碍分类研究指南[6]。

在这些指南中,脑小血管病是引起VCI的重要亚型,也是临床上导致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原因。

近些年,随着LADIS[7]、RUN DMC[8]和SPS3[9]这三大经典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奠定了认知研究在脑小血管病临床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认知障碍的一种,发病率高,社会负担重,在临床实践中给予合理诊疗至关重要。

我们根据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治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定义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

脑小血管病常见的病因类型包括:小动脉硬化性、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变、炎症和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病、静脉胶原病和其他小血管病等。

脑小血管病可呈现典型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改变,包括腔隙、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病变、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10]。

上述影像学表现也有可能是合并有大血管疾病导致的影像学表现,因考虑到临床的可操作性,我们仅讨论上述影像学表现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PPT课件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PPT课件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和期待
深入研究VCI的发病机 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
方法和预防措施。
01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 临床研究,评估不同治 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03
推动VCI的跨学科合作 和综合治疗,为患者提 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
05
加强VCI的早期识别和 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及时性。
02
加强VCI的科普宣传和 教育,提高公众对VCI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NMDA受体拮抗剂
通过拮抗NMDA受体,减少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常用 药物包括美金刚等。
控制危险因素药物
降压药
通过降低血压,减少脑血管病变的风 险,从而延缓认知障碍的进展。常用 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 等。
降脂药
降糖药
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对认 知功能的影响。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 胍、胰岛素等。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 诊治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血管性认知障碍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 • 患者管理与康复训练 • 指南解读与临床实践建议 • 总结与致谢
01 血管性认知障碍概述
定义与流行病学
定义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指由脑血 管病变或其危险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 障碍,涵盖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 整个过程。
神经心理学评估
认知功能评估
采用标准化的神经心理测验,评 估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 能力、视空间能力、执行功能等 认知领域。
情绪和行为评估
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如抑郁、 焦虑等,以及行为异常,如攻击 性、游荡等。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解读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解读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解读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

脑小血管病常见的病因类型包括: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变、炎症和免疫介导的脑小血管病、静脉胶原病和其他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可呈现典型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改变,包括腔隙、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病变、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

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及视空间功能等认知域的损害。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认知障碍的一种。

为提高诊疗水平,减轻疾病负担,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组、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诊疗指南中国撰写专家组依据国内外科研成果及前沿资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写《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治指南(2019)》(以下简称“指南”)。

据一篇发表在2010年Lancet Neurol杂志的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减退主要表现在执行功能、注意力、转移能力方面,而非记忆力,“就是给人反应慢慢的一种感觉”,执笔专家彭丹涛教授解释道。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伴随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括约肌功能减退、步态不稳或僵硬、假性球麻痹等运动障碍,最终发展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或完全丧失。

2017年Clinical Science杂志发文指出,临床表现与损伤部位相关,如皮层下梗死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但多数脑小血管病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为明确诊断,指南推荐采用适合中国居民的神经心理测验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认知功能域评估,评估的认知功能域包括记忆功能、执行/注意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行为等,着重进行执行/注意功能的评估;并通过神经影像学方法辅助诊断,头颅MRI是检查脑小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手段。

此外,还应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液学检测,以协助脑小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2019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常见的疾病之一。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我国脑血管病学会组织了一支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制定了《2019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该指南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为依据,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系统的脑血管病诊治指导,促进我国脑血管病的防治水平提升。

一、脑血管病的定义和分类1. 脑血管病的定义脑血管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的病变,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

2. 脑血管病的分类根据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脑血管病可以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短暂性缺血发作等,出血性脑血管病则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1. 危险因素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

控制和改善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2. 预防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措施包括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适量的运动,合理饮食,定期体检等。

三、脑血管病的诊断1. 临床表现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意识障碍、言语障碍、肢体乏力、感觉障碍等。

2. 辅助检查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包括CT、MRI、脑血管造影、颅内血流动力学监测、超声多普勒等,这些检查可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和了解病情。

四、脑血管病的治疗1. 急性期治疗对于急性期的脑血管病病人,应采取及时的抢救措施,包括溶栓治疗、介入手术、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等。

2. 恢复期治疗对于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应进行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并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

五、脑血管病的管理和护理1. 病情观察对于脑血管病病人,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2. 护理措施对于脑血管病患者,应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包括情绪支持、营养支持、体位护理、皮肤护理等。

指南解读《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

指南解读《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

指南解读《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简称指南)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CSA & TISC 2019)正式发布,主要涵盖以下七方面的内容:启动降低胆固醇治疗的时机与2018美国指南一致,指南指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启动降脂治疗前无需进行胆固醇水平检测。

也就是说,不用过度关注血脂水平。

对于在发病前已经服用他汀降脂或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患者,新指南的建议是:继续服用,推荐级别是IIa类;对于发病前未服用他汀者,建议院内启动他汀治疗,推荐级别是C 级推荐。

即发病后符合他汀药物治疗的患者,院内启动他汀是合理的,但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

缺血性卒中后降低胆固醇酯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DL-C到底降到多少合适呢?是不是越低越好呢?SPARCL亚组研究我们看到很多“1850” 、“5018”,即:如果降到1.8mmol以下或50%以上的降幅,将使病人有很大临床获益。

因此,中国新指南做出如下推荐:建议将LDL-C<1.8mmol/L (70mg/dL)作为降低胆固醇治疗的参考目标值(IIa,C)。

强化降低胆固醇治疗的最佳获益人群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PARCL亚组研究做了不同亚型分析,对于不同病因亚型、年龄、性别、基线胆固醇水平的患者,不论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及糖尿病,强化降低胆固醇治疗均有获益。

对于合并房颤的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有相同的作用呢?2017年一项多家医院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系统的分析发现,在伴有或不伴有房颤的患者中,他汀依从性与复发性卒中风险降低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基于以上证据,中国新指南建议:合并心房颤动不能成为缺血性卒中患者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理由(IIa 类推荐,B 级证据)。

临床确诊的ASCVD,年龄≤75岁且无他汀治疗禁忌症的男性或女性患者,应启动或继续高强度他汀作为一线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要点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要点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要点目前国际上围绕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指南主要包括:199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学会(NINDS-AIREN)Eli、2006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加拿大卒中网(NINDS-CSN)、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2014年国际血管性行为与认知障碍学会(Vas-Cog)和2011年我国发布的VCI指南及2018年由全球27个国家的专家共同制定的血管损伤认知障碍分类研究指南。

在这些指南中,脑小血管病是引起VCI的重要亚型,也是临床上导致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原因。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认知障碍的一种,发病率高,社会负担重,在临床实践中给予合理诊疗至关重要。

一、定义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

脑小血管病常见的病因类型包括:小动脉硬化性、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变、炎症和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病、静脉胶原病和其他小血管病等。

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及视空间功能等认知域的损害。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可呈现出相似的认知减退模式,常累及注意力、加工速度和执行功能等领域,而记忆任务受损相对较轻。

二、流行病学脑小血管病是与年龄相关的高患病率疾病。

三、诊断(一)临床特点和评估1.临床特点:多数脑小血管病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腔隙性卒中和认知功能障碍。

患者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取决于病灶的部位、程度及数量等。

2.神经心理学评估:(1)总体认知功能筛查、评估: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是国内外常用的认知功能筛查量表,由于耗时短、容易操作,作为鉴别健康老年人和痴呆的初筛量表广泛应用于社区和医院。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在我国广泛用于筛查轻度认知功能损害。

《2019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

《2019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

《2019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一、血管性认知障碍定义与分类VCI是脑血管病变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临床卒中或亚临床血管性脑损伤,涉及至少一个认知域受损的临床综合征,涵盖了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也包括合并AD等混合性病理所致的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

该定义指出,VCI是一类以认知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病因为脑血管病变及其危险因素,涵盖了不同程度的认知损伤,并且不排除混合病理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在临床实践当中,推荐临床医生依据病因与病理对VCI作出分类。

首先,根据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将VCI分为轻度VCI(mild VCI)和重度VCI(major VCI或Va D)。

对于重度VCI,依据卒中病史及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主要描述4种类型: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aD)、多发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和混合型痴呆(mixed dementias,MixD)。

对于PSD与MixD还应根据参与的病理类型进行进一步细分。

二、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1 诊断流程即首先确定认知功能的下降及下降的程度,其次确定脑血管病是导致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并排除导致认知障碍的其他原因,最后对VCI的病理类型进行描述。

基于以上的诊断流程,新版指南指出,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拟诊VCI的患者,需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以明确诊断。

临床评估评估认知障碍与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

目的在于寻找血管性病因,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认知障碍。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病史采集:应了解患者认知障碍的起病时间、临床表现、病程、严重程度及对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同时需重点了解患者是否具有VCI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及饮酒、吸烟史等。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指南解读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指南解读
▪ 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结合临床表现和 专业的神经心理测评师可准确诊断该病,但是关于疾病发病机制 尚未明确。
小结
▪ 目前治疗重点主要以恢复肢体功能及延缓病情进展为主,对预防 其危险因素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应高度警惕认知障碍发生 的不可控危险因素,针对可控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
▪ 目前国内外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指南中,均将脑小血管病作 为分类或病因学诊断。因此,结合目前国内外指南,诊断脑小血 管病认知功能障碍,需满足以下3条要素:
①证实存在有认知功能障碍; ②证实存在有脑小血管病; ③确定脑小血管病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
▪ 脑小血管病推荐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多靶点、多途径干预 治疗,发挥中医药优势,两者相互补充,患者获益性更高,提高 临床疗效。
谢谢观看
临床特点和评估
(2)各认知亚相神经心理学评估:记忆力评估(听觉词语学习测验、韦 氏记忆量表),注意力/执行功能评估(连线测验、数字符号测验),语 言功能障碍评估量表[波士顿命名测验(BNT)、词语流畅性测验 (VFT)],视空间结构功能量表(Rey-Osterrieth复杂图形测验、画钟实 验)。 (3)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日常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 (4)精神行为评估: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Starkstein情感 淡漠量表。
▪ 但目前关于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尚末形成统一的标准,我国 在目前国内外关于认知功能障碍病因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关 于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表5)。
▪ 确定脑小血管病存在以下证据之一:白质和深部灰质中有多处腔 隙性梗死、缺血性白质改变、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皮质微梗死和 微出血。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的认知障碍的一种,发病率高,社会负担重,在临床实践中给予合理诊疗至关重要。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组联合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诊疗指南中国撰写专家组制走了《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供临床医生参考。

本文对指南中关于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的推荐要点进行概述。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要点(一)临床特点和评估推荐:应采用适合我国的神经心理测验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进行全面的认知功能域评估。

评估的认知功能域包括记忆功能、执行/ 注意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行为等。

着重进行注意/执行功能的评估。

(二)影像学检查推荐:目前临床上无直接显示脑小血管病的检查方法。

头颅MRI 是检查脑小血管病最重要的手段。

推荐常规检查序列包括T1、T2、T2PRE、T2-FLAIR、SWI和DWI。

这种序列组合可满足诊断脑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和脑白质病变。

如果条件允许可进行DTI、FDG-PET、ASL等多模态影像学检查以协助识别脑小血管病相关的病理损伤。

(三)实验室检查推荐: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应进行血液学检测以协助脑小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

包括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

有些患者常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如:VitB、甲状腺素水平、梅毒血清学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伯氏疏螺旋体等。

(四)诊断标准推荐:应详细询问病史及神经系统查体,寻找脑小血管病的证据及与认知功能障碍间的相关性。

并排除其他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要点(一)预防性干预措施推荐:控制血管性危险因素对于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预防可能有益。

但需要进一步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口b级证据、B级推荐)。

(二)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治疗推荐:治疗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临床研究证实对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明确治疗作用(Ha级证据、A级推荐)。

2019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解读 图文版 PPT

2019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解读 图文版 PPT
MID)的概念; 1985年:Loeb 提出适用广泛的VaD概念; 1990s:Bowler和Hachinski提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 2011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 认知障碍学组发表《血管性
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认知障碍专业委员会发表《中国
涵盖了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也包括合并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 等混合性病理所致的不同程度的 认知障碍。
历史回顾
1899年:动脉硬化性和老年性痴呆就被认为是不同的综合征 1969年:Mayer-Gross等描述血管性痴呆(VaD),指出高血压占其
中50%以上; 1974年:Hachinski 等提出多发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
病史采集应全面,且有知情者的补充, 重点关注认知障碍所累及的 认知域,卒中与心、脑 血管病史,家族史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对患 者进行 详细的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以及相关的 辅助检查, 以寻找血管性病因,并排除其他原因所 致的认知障碍。
(二)神经心理评估
神经心理评估是识别和诊断VCI的重要方法, 也是观察疗效和转归的重要工具。
并非所 有的VCI患者早期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因而记忆 障碍并非诊断VCI的必 备条件。
(二)神经心理评估
推荐意见: 对可疑VCI的患者,应进行完整的神经心理评估,至少评估注意/执行功能、记
忆、语言和视空间功能等VCI四个核心认知域。
(三)影像学评估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确定血管性认知障碍病因 和病理诊断的主要方法,影像学评 估不仅可以反映 血管性脑损伤病理类型、部位和程度,也可以帮助 鉴别其他原 因导致的认知障碍,如正常颅压脑积 水、额颞叶痴呆等。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逐渐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

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

我们根据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VCI的诊治指南,供临床参考。

VCI的分类VCI分类方式有多种,根据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等可进行不同分类,目前主要根据病程和病因病理分类。

1.根据病程分类:VCI涵盖了血管源性认知损害从轻到重的整个发病过程,病程分类强调对血管因素导致的认知障碍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Hachinski和Bowler认为VCI应分为3个阶段:脑危险期(brain-at-risk stage)、围症状期(perisympotomatic stage)、症状期(symptomatic stage)。

但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研究,这一分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此后加拿大健康和老龄化研究及加拿大VCI研究联盟在人群调查基础上提出VCI分为3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t dementia,VCIND)、血管性痴呆(VaD)和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MD)。

通过随访,根据临床症状和神经影像特征进一步确定了这一分类。

虽然这一分期得到了认可和使用,但三者并非病程发展关系,MD实际为病因病理诊断。

2.根据病因分类:大量研究证实VCI可由血管性危险因素、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其他脑血管病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脑动静脉畸形和脑血管病合并AD¨等引起。

据此,我们讨论并提出新的病因分类方法,供临床参考。

推荐采用病因分类方法,对VCI进行诊断。

VCI的诊断从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支持VCI分类诊断的证据,并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做出诊断。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可修改文字】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CSA & TISC 2019)于6月28日-6月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在CSA & TISC 2019第一天下午的CSA 临床管理指南解读Ⅰ论坛上,中国卒中学会制定的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在万众期待中正式发布,发布会现场盛况空前。

本文就指南主要内容,尤其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行了解读。

1、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重磅发布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脑血管病的规范化防治水平,降低卒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专家历时2年,制定了包括脑血管病预防、诊疗、康复、组织化管理和卒中医疗质量控制等内容的全方位的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采用流程图和推荐意见相结合的模式,更加贴近临床工作,实用性强。

该指南的发布将成为脑血管病领域的风向标,更好地指导和帮助脑血管病相关医疗工作者开展工作。

CSA & TISC 2019邀请多位神经领域知名专家对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分章节进行发布和解读。

指南共分八章,详见表1。

6月28日下午的CSA 临床管理指南解读Ⅰ论坛主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第四章)进行解读,涉及缺血性卒中急诊评估诊断、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危险因素管理及长期干预。

表1 指南章节分布2、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解读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及长期预防的基石,本文着重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章节(第四章第四节)内容进行解读。

抗血小板章节推荐意见详见表2。

表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推荐意见汇总▶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依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IST和CAST两项研究证明阿司匹林相比安慰剂可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或残疾率;CAPRIE研究证实氯吡格雷相比阿司匹林显著降低复合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基因检测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筛查认知功能障 碍相关基因变异,以预测个体发生 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影像学检查方法
结构磁共振成像
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脑组织结构变化,如脑萎缩、 脑室扩大等,以评估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
功能磁共振成像
通过检测脑血流、代谢和神经活动等功能变化,以反映认知功能障 碍相关的脑功能异常。
发病率
认知功能障碍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病因
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包括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外伤、感染 等多种因素。
临床表现
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 、判断力下降等。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为预防和治疗认知功能障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治疗策略探索
研究了多种治疗策略对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包括药 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进一步探讨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复杂关系, 明确其发病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
开发新型治疗策略
针对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开发新型治疗 策略,如基于干细胞的治疗、基因治疗等,以期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顶叶
涉及视觉空间处理、感觉整合 等,该部位受损可能导致视觉 空间障碍、感觉异常等。
基底节区
涉及运动控制、学习、记忆等 ,该部位受损可能导致运动障 碍、学习困难等。
03
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神经心理学评估方法
神经心理测验
知情者报告
通过标准化的测验评估患者的注意力 、记忆力、语言能力、执行力等认知 域的功能状态。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03
脑小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 策略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预防策略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01
02
03
健康的生活方式
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
戒烟和限制饮酒
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和良好的睡 眠习惯可以降低脑小血管病的风险,同时 对认知功能有积极的影响。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脑小血管病的主要 风险因素,控制这些疾病的发展可以降低 对血管和大脑的损害,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 、饮酒等血管危险因素均可增加 脑小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病理生理机制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
主要由于小血管狭窄、闭塞或血栓形 成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神 经细胞变性坏死和胶质细胞增生,进 而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出血性脑小血管病
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原因导致小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局部 脑组织损伤和神经细胞死亡,进而导 致认知功能损害。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汇报人:
汇报时间:日期:
目录
• 脑小血管病概述 • 脑小血管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脑小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对认知
功能的影响
目录
•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 学研究及方法学问题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01
脑小血管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01
02
定义
分类
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
对于由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医生可能会使用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认知训练等方法来改善认知 功能。
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措施
认知训练
通过进行记忆游戏、阅读、写作 等认知训练活动,可以提高大脑 的认知能力,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最新: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指南最全版

最新: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指南最全版

最新: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指南(最全版)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

脑小血管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神经影像学,其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皮质表面铁沉积、脑微出血和微梗死。

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小动脉硬化、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其他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炎性或免疫介导性脑小血管病、静脉胶原化疾病和其他脑小血管病共6类。

控制血压是预防年龄相关的脑小血管病发生和发展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实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缺血性脑小血管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病之间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应该进行脑出血的风险评估。

近年,随着对人群和脑卒中患者的深入研究,对脑小血管病认识不断扩展,知识日新月异。

自2015年第一个脑小血管病专家共识1I〕发布以来,很多知识已经加深和扩展。

为此,我们在原有版本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现予以发布。

脑小血管病定义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

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皮质表面铁沉积、脑微出血和微梗死[2, 3 ]。

脑小血管病病因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6大类:(1)小动脉硬化,也称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脑小血管病;(2 )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3)其他遗传性脑小血管病;(4)炎性或免疫介导性脑小血管病;(5)静脉胶原化疾病;(6)其他脑小血管病[4 ]。

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部脑血管和颅内大的血管狭窄也可以合并年龄相关或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5, 6 ]。

文中主要阐述第一和第二类脑小血管病。

流行病学资料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 ,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25% ,显著高于西方国家[7]o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2019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完整版)

2019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完整版)

2019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完整版)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脑血管病变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临床卒中或亚临床血管性脑损伤,涉及至少一个认知域受损的临床综合征,涵盖了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也包括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混合性病理所致的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

我国脑血管病和痴呆的疾病负担沉重,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

65岁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总体患病率为20.8%,其中脑血管病和血管危险因素所致的轻度认知障碍占所有轻度认知障碍的42.0%。

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患病率为1.50%,是仅次于AD的常见痴呆类型。

许多老年期痴呆患者常有血管性脑损伤病理和AD病理并存,血管危险因素会增加AD的风险,脑血管病变和神经退行性病理过程可能相互作用,对认知损害具有累加效应。

VCI包括VaD,其发病率也相应增加。

迄今为止,尚无针对VaD病理的干预药物应用于临床。

因此,重视和推广VCI的临床诊治规范,对于包括VaD和AD在内的老年期痴呆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自从2011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发表《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以来,VCI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随着对VCI认识的不断深入与概念的更新,一些新的指南与诊断标准相继发布,包括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与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2011年发布的科学声明(Vascular contributions to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年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The fifth edition of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和国际血管性行为与认知障碍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Vascular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Disorders,VASCOG)2014年发布的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for vascular cognitive disorders:a VASCOG statement)等。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1996年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至今仍被作为我国脑血管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然而,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分类认识的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对我国主要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进行更新修订。

本文参考了脑血管病国内外相关诊治指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学组指南共识专家委员会反复讨论,修订而成,供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要点】:1. 突发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符合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表现,一般在24h内(多数不超过1h)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

2. 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未发现相应急性脑梗死证据,为影像学确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条件行DWI检查时,头颅CT/MRI常规序列未发现相应梗死灶,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无法得到影像学责任病灶证据时,仍以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为时间界限标准。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诊断要点】:1. 急性发病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数可为全面性神经功能缺失。

2. 头颅CT/MRI证实脑部相应梗死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或在24h内导致死亡。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附1:由于病因学不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2. 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3.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 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5. 原因未明的脑梗死:附2: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临床过程复杂。

1. 脑分水岭梗死:2. 出血性脑梗死:(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要点】:1.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发作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或上肢缺血症状;(2)患侧上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收缩压比健侧低20mmHg 以上,或锁骨上窝可闻及动脉杂音;(3)血管成像检查发现锁骨下动脉近端严重狭窄或闭塞,血管超声或DSA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液逆流至患侧锁骨下动脉。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

2
Skrobot OA, Black SE, Chen C, et al. Progress toward standardized diagnosis of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Guidelines from the Vascular Impairment of Cognition Classification Consensus Study.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
脑微出血越来越被认为是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脑微出血的存在和数量与整体认知功能、 精神运动速度和注意力有关
6 van Norden AG, van den Berg HA, de Laat KF, et al. Frontal and temporal microbleeds are related to cognitive function: the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Diffusion Tensor and Magnetic Resonance Cohort (RUN DMC) Study. Stroke. 2011 Dec;42(12):3382-6.
RUN DMC研究:额、颞部微出血与认知功能有关
脑微出血越来越被认为是脑小血管病的 另一种表现。 RUN DMC研究前瞻性地调查了503例5085岁非痴呆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的MRI 评估的脑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后果。 本研究旨在评估脑白质病变和腔隙性梗 死后脑微出血的存在、数量和位置与认 知功能的关系。
1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9; 38(4): 345-354.
指南内容概要
11
流行病学
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要点
பைடு நூலகம்(一)临床特点和评估
推荐:应采用适合我国的神经心理测验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进行全面的认知功能域评估。评估的认知功能域包括记忆功能、执行/注意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行为等。着重进行注意/执行功能的评估。
(二)影像学检查
推荐:目前临床上无直接显示脑小血管病的检查方法。头颅MRI是检查脑小血管病最重要的手段。推荐常规检查序列包括T1、T2、T2*GRE、T2-FLAIR、SWI和DWI。这种序列组合可满足诊断脑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和脑白质病变。如果条件允许可进行DTI、FDG-PET、ASL等多模态影像学检查以协助识别脑小血管病相关的病理损伤。
(三)实验室检查
推荐: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应进行血液学检测以协助脑小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有些患者常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如:VitB、甲状腺素水平、梅毒血清学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伯氏疏螺旋体等。
(四)诊断标准
推荐:应详细询问病史及神经系统查体,寻找脑小血管病的证据及与认知功能障碍间的相关性。并排除其他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要点
(一)预防性干预措施
推荐:控制血管性危险因素对于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预防可能有益。但需要进一步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Ⅱb级证据、B级推荐)。
(二)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治疗
推荐:治疗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临床研究证实对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明确治疗作用(Ⅱa级证据、A级推荐)。美金刚可改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认知功能,但在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进行研究和证实(Ⅱb级证据、B级推荐)。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的认知障碍的一种,发病率高,社会负担重,在临床实践中给予合理诊疗至关重要。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组联合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诊疗指南中国撰写专家组制定了《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供临床医生参考。本文对指南中关于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的推荐要点进行概述。
其他有循证医学证据治疗VCI的药物有丁苯酞、养血清脑颗粒、奥拉西坦、胞磷胆碱、银杏叶制剂及尼莫地平等。仍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Ⅱb级证据、B级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