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中古)

合集下载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

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

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

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

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

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

“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

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

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

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

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

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

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一、东亚封建国家大乘佛教佛教派别。

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

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

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

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百济(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

公元668年,征服了百济后,新罗又征服了高句丽,因此结束了三国时代,创立了统一新罗时代。

科田法重新分配全国土地,按科(等)授予官员土地,分公田和私田两种。

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

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

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

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部民制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

产生于4世纪末。

部民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

大和国统治集团的奴隶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

部曲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部民地位略高于奴婢。

大化改新后被废除。

圣德太子593年,日本推古女皇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574—622)。

并由其出任摄政,开始推行改革。

(1)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

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

(2)制定“十七条宪法”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初步确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原则。

(3)建立与中国隋朝对等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并积极鼓励佛教。

中古史名词解释

中古史名词解释

中国通史部分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建国以后废六官制,建三省六部,以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分别是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内史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并颁发皇帝的制诏,是决策机构,长官称内史令。

门下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掌封驳审议,长官称纳言。

尚书省,总领六部,是执行机构,长官称尚书令。

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长官称尚书,副称侍郎,每部下设四司,共24司,长官称郎中,副称员外郎。

①分工明确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该制度一直为历代沿袭。

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政府大规模收括人口并核实在籍人口的体貌,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是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

输籍定样:隋朝采取的确定户口等级和赋役数额的措施。

开皇五年(585),文帝采用宰相高颎的建议,行此方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察,令百姓五党(10 0户为1党)或者三党为一团,根据财产多寡定出户等之上下,以此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并颁行天下。

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能改任情舞弊,还吸引了部分逃亡农民,使他们重新列为国家编户,其中多数原是豪强荫庇的私属。

大量佃客脱离世宗大族,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有效的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

太古、上古、中古、远古是什么时候

太古、上古、中古、远古是什么时候

太古、上古、中古、远古是什么时候上古:一般上古时代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

对世界各地上古时代的定义也因此不同。

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

在两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时代。

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

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

中国上古时代传说的帝王有: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尧和舜。

中古:中古时代」这个名辞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约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间一千年来的欧洲历史。

中古时代的开始,标示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咸信古典时期的古代历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时代的结束,则指示出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重生)的开始。

有几件大事情可作为中古时代结束的记号,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的沦陷、1456年首次使用印刷机、欧洲人在1492年发现新大陆、马丁路德在1517年带领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以及艺术在意大利的繁盛等。

而中古时代就在古代与现代历史之间的中间时段落幕。

不过,中古时代的这个观念,不适合套用描述亚洲和中东的重大历史时期。

中国是从史前时代逐渐发展而来,直到西方现代史来临前,并未出现类似欧洲的大分裂时期。

虽然中国是曾历经过诸多王朝的统治和外族的入侵,但在文化发展上基本上是平稳的。

日本的文化进程也是平稳而孤立。

中东的历史就比较就接近欧洲的中古时代,因为这两个地区毗邻而居,彼此分享很多互相交流的成果。

太古:远古:(约据今3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对天、地的出现及人类的产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在中国,有关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一类的传说流传久远。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和地质学的发展,揭示了地球形成的奥秘,也揭示了人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目前,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化石,距今已有300余万年,因而非洲被认为是人类的起源地。

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发现的「巫山人」化石,距今也有200万年。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解释(中古)

名词解释(中古)

名词解释(中古)1.夏娃理论:所有现代人的直系祖先都是大约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

她的后代在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

中国大多数现代人的祖先,是6-1.8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而至的,从南方逐渐迁徙到北方,而且与土著人群没有发生基因交流。

2.新石器时代:大约从一万年前开始,到大约5000年前结束。

传统意义上是指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改变。

这一时期从采集狩猎转变,出现了传统农业,标志着人类从适应自然到利用自然。

人类开始定居,从而产生了氏族和聚落。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出现,手工业逐渐专业化。

3.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部落:由于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产生了新的氏族。

几个新老氏族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部落。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与领土,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宗教与祭祀仪式。

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领称为酋长,由各氏族推选产生,公共事务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

母系氏族社会: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

基本特征是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

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

子女从母居,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

它是在母系氏族公社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繁重的劳动需要由男子来承担。

男子的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女的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变成父系氏族公社。

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世系按父亲计算。

男子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氏族长由成年男子担任。

4.良渚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36年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阵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中古的意思

中古的意思

中古时期是历史学名词,专指世界范围内5 ~15 世纪末的历史,当时的世界是划分为地区的世界,以自然经济为主,世界还没有联为一体,所以世界中古史是按照若干文明地区(西欧罗马天主教文明区,东欧希腊正教文明区,西亚北非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区,南亚、东南亚佛教印度教文明区,东亚儒学文明区)在历史学上分别表述的,同时中古时期是信仰的时代,故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等宗教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不同特点决定了当时世界的特点是划分为相应的宗教文化圈。

在世界史概念里,中古史也可以称为中世纪历史,我们所说的西方的"中世纪"一概念就是从此而来.一般世界历史的中世纪概念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土耳其灭亡东罗马帝国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而中国则相对应的是南北朝到明朝这一段时间的历史
而在现代中,中古是日本的说法,中古在日本就是二手货的意思。

中古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古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上)部分名词解释参考注:由于时间有限,解释的名词范围有限,而且能力有限,有所纰缪,还望指正!有些东西好似没用,简单看看就行了仅供参考1.夏娃理论:这一观点认为所有现代人的直系祖先都是大约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

她的后代在大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

经过把中国56个民族中28个民族的DNA 样本与世界各地11个族群进行比对,得出了结论:中国大多数现代人的祖先是六到一点八万年前从非洲迁徙到北方的,而且与土著人没有发生基因交流。

此外对中国南北人群的Y染色体单倍型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个结论。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通过人类学的其他证据说明中国现代人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

2.区系类型说:这是上世纪80年代由北大考古教授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将中国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划分为不同的区、系、类型。

区指的是文化区,系指的是同区的各期文化,类型指的是同区系的分支。

在这一理论下,苏秉琦先生将这些人类文化遗址划分为六大主要的文化区: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

在此之外,还有南方的几何印纹陶文化、西北的细石器文化(这是分布在新疆、宁夏、内蒙、华北等地区的一种文化的泛称,以小型燧石、玛瑙石石器为特征)。

3.夷夏东西说:此说由北大历史系教授傅斯年先生提出,具体内容是:自东汉末以来的中国史,常常分南北,或者是政治的分裂,或者由于北方为外族所统治;但在三代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

在这片土地上,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有东西不同的两个系统。

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混合而文化进展。

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殷周间的剧烈变革“盖民族代兴之故”,是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替。

4.古史辨:此说有本系的顾颉刚先生于上世纪初提出,他指出中国的古史是一篇“层累的造成的中国古史”,……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越放越大;……时代愈后,知道的古史愈前……(后来也有学者反对他的这一观点,其中以李学勤先生的《走出疑古时代》为代表)5.禅让制:在传说中的上古的尧舜禹时代他们之间的首领继承方式是通过实行军事民主制的联盟议事会(四岳十二牧)的推举而禅位产生新首领的方式,这一制度体现出上古时期国家还未形成时的原始的民主。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中古时期英语名词解释1、Alliteration(ellipsis):2、Ballad:(1)A relatively short narrative poem, written to be sung,with a simple and dramatic action.(2)The ballads tell of love, death, the supernatural, or a combination of these.(3)Tw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llad are incremental repetition(递进重复)and the ballad stanza. Incremental repetition repeats one or more lines with small but significant variations that advance the action. The ballad stanza is four lines; Commonly, the first and third lines contain four feet (音步)or accents, the second and fourth lines contain three feet.(4)Ballads often open abruptly, present brief descriptions and use concise dialogues.(5)Robin Hood is a famous ballad singing the goods of Robin Hood. Colerrige’s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古舟子吟)is a 19th century English ballad.3、Consonance(ellipsis)4、Couplet: Two consecutive lines of poetry that rhyme. A heroiccouplet is an iambic pentameter couplet.5、Epic(ellipsis)6、Legend:(1)A story or group of stories handed down throughpopular oral tradition, usually consisting of an exaggerated or unreliable account of some actually or possibly historical person---often a saint, a monarch, or popular hero.(2)Legends aresometimes distinguishing from myths in that they concern human beings rather than gods and sometimes they have some sort of historical basis whereas myths do not, but these distinctions are different to maintain consistently.7、Canto:(1)A subdivision of an epic or that narrative poem,equivalent to a chapter in a prose work.(2)The most famous cantos in literature are those that make up Dante’s Divine Comedy, a !4th century epic.(3)In English poetry, Alexander Pope’s The Rape of the Lock and George Gordon, Lord Byron’s Don Juan are divided into cantos.(4)Ezra Pound, the leader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modernist movement, named his long poem Cantos, which contains about 100 cantos that cover vast subjects.8、Arthurian legend:(1)A group of tales(in several languages)thatdeveloped in the Middle Ages concerning Arthur, semi-historical King of the Britains, and his knights.(2)The legend is a complex weaving of ancient Celtic mythology with latter traditions around a core of possible historical authenticity.(3)All later developments of the Arthurian legend are based on Geoffery’s work.(4)English Arthurian romances, dating from the 13th and 14th centuries, concerned individual knights: Percival and Galahad, the Grail Knights, and especially Gawain. The culminating masterpiece of these are anonymously written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9、Romance(骑士文学):(1)Romance is a popular literary from in themedieval England. (2)It sings knightly adventures or other heroic deeds. (3)Chivalry (such as bravery, honor, generosity, loyalty and kindness to the weak and poor) is the spirit of romance. (4)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is the best of medieval romances.John Keat’s The Eve of St. Agne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medieval romances ever written.文艺复兴时期1、Renaissance: (1) The word “Renaissance”means “rebirth”. Itmeant the reintroduction into Western Europe for the full cultural heritage of Greece and Rome. (2)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is Humanism. Attitudes and feelings which had been characteristic of the 14th and 15th centuries persisted well down into the era of Humanism and Reformation. (3)The real main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is the Elizabethan drama with William Shakespeare being the leading dramatist.2、Humanism: (1)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2)Itemphasis the dign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sent life. Humanists voiced their beliefs that man wa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and man did not only have the right to enjoy the beauty of the present life, but had the ability to perfect himself and to perform wonders.3、Spenserian stanza(斯宾塞诗节):(1)Spenserian stanza is thecreation of Edmund Spenser.(2)It refers to a stanza of nine lines, with the first eight lines in iambic pentameter and the last line in iambic hexameter, rhyming ababbcbcc.(3)Spenser’s The Faerie Queen was written in this kind of stanza.4、Sonnet :(1) Sonnet is the one of the most conventional andinfluential forms of poetry in Europe.(2)A sonnet is a lyric consisting of 14 lines, usually in iambic pentameter, restricted to a definite rhyme scheme.(3)Shakespeare’s sonnets are well-known.5、Blank verse(无韵体诗):(1)Blank verse is a verse written inunrhymed iambic pentameter.(2)It is the verse from used in some of the greatest English poetry, including that of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John Milton.6、Meter(格律): (1)The word “meter” is derived from the Greek word“metron”, meaning “measure”. (2) In English when applied to poetry, it refers to the regular pattern of stressed and unstressed syllables. (3)The analysis of the meter is called scansion.(格律分析)7、Stanza(诗节): (1)Stanza is a group of poetry, usually four of more,arranged according to a fixed plan.(2)The stanza is the unit of structure in a poem and poets do not vary the unit within a poem.8、University Wits(大学才子):(1)University wits refer to a group ofscholars during the Elizabethan Age who graduate from either Oxford of Cambridge. They came to London with the ambition to become professional writers. Some of them later become famous poets and playwrights. They are called “University wits”.(2)Thomas Greene, Thomas Kyd, John Lyly and Christopher Marlowe were among them.(3)They paved the way, to some extent, for the coming of Shakespeare.9、Foreshadowing(预兆):(1)Foreshadowing, in drama, means amethod used to build suspense by providing hints of what is to come.(2)In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liet, Romeo’s expression of fear in Act 1,Scene 4 foreshadows the catastrophe to come: I fear too early; for my mind misgives Some consequence yet hanging in the star…10、Soliloquy(独白)(1)Soliloquy, in drama, means a moment when acharacter is alone and speaks his or her thoughts aloud.(2)In the line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ich begins the famous soliloquy from Act3, Scene 1 of Shakespeare’s Hamlet. In this soliloquy Hamlet questions whether or not life is worth living, and speaks of the reasons why he doesn’t end his life.11、Essay:(1)A piece of prose writing, usually short, that deals with asubject in a limited way and expresses a particular point of view.(2)An essay may be serious or humorous, tightly organized orrambling, restrained or emotional.(3)The two general classification of essay are the informal essay and the formal essay. An informal easy is usually brief and is written as if the writer is talking informally to the readers about some topic, using a conversational style and personal or humorous tone. By contrast, a formal essay is tightly organized, dignified in style and serious in tone.12、Pastoral: (1)A type of poem that deals in an idealized way withshepherds and rustic life.(2)Two pastoral poems are Christopher Marlow’s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r and Sir Walter Raleigh’s The Nymph’s Reply to the Shepherd.Raleigh’s poem might be called anti-pastoral because of its realistic tone.13、Comedy: In general, a literary work that ends happily with ahealthy, amicable armistice between the protagonist and society. 14、Morality Play: An outgrowth of Miracle Plays. Morality plays werepopular in the 15th and 16th centuries. In them, virtues and vices were personified.15、Drama Irony: (1)The reader’s awareness of a discrepancy betweena character’s perception of his or her own situation or activities, orof their consequences. (2)It is used to make some actor or actress on the stage do certain ridiculous or pathetic things just because he or she is ignorant of some information known to other characters and the audience. It is frequently employed in Shakespeare’s playsuch a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and Macbeth.16、Miracle plays:(1)Miracles are simple plays based on biblical storiescovering from creation to the last judgment. (2)They were first performed in the churches in the Middle Age, but later forbidden inside the church. So they went to the market place. People enjoyed them very much.(3)Miracle play, together with other kinds of early plays, keep alive the English dramatic tradition, and paved the way for the flourishing of drama in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period. 17、Tragedy: (1)Tragedy is concerned with the harshness and apparentinjustice of life.(2)It usually recounts on important and causally related series of events in the life of a person of significance. The events would terminate in trials and catastrophes of a hero, who falls down from power and whose eventual death leads to the downfall of others.(3)Often the hero’s fall down from happiness is due to a weakness in his character, a weakness such as the excessive pride of Faustus, the overweening ambition of Macbeth, or the uncontrolled jealousy of Othello, which brings destruction.(4)The tragic action aroused feelings of awe in the audience, who often leave the theatre with a renewed sense of seriousness and significance of human life.(5)The word catharsis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the audience’s feelings. It means the purging from the mind of the feelings of pity and fear the play has aroused.18、Didactic: (1) Literature designed more to teach a lesson or instructthe reader or audience than to present an experience objectively.(2)In a didactic work, theme is generally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3)Alexander Pope’s Essay on Criticism(1711) and Edmund Spenser’s Faerie Queen(1590)are good example of the didactic poetry.The 17th Century---The Period of Revolution and Restoration1、Assonance: The repetition of similar vowel sounds, especially inpoetry. Assonance is often employed to please ear or emphasize certain sounds.2、Conceit: (1)Conceit is a far-fetched simile or metaphor, a literaryconceit occurs when the speaker compares two highly dissimilar things.(2)Conceit is extensively employed in John Donne’s poetry.3、Elegy: (1)A poem of mourning, usually over the death of anindividual.(2)An elegy is a type of lyric poem, usually formal inlanguage and structure, and solemn or even melancholy intone.(3)Classical elegy and pastoral elegy are the categories ofelegy.(4)The best-known elegy in English is Elegy Written in aCountry Churchyard, by the English poet Thomas Gray, whichtreats not just a single death but the human condition as well; Themost famous example of the pastoral elegy is Lycidas by theEnglish poet John Milton.4、Genre: A form, class, or type of literary work, e.g. the short story,novel, poem, play, or essay; often used to denote such literarysubclassifications as the detective story, the Gothic novel, thepastoral elegy, or the revenge tragedy.5、Metaphysical poetry(玄学派诗歌):(1)It is commonly used toname the work of the 17th century writers who wrote under theinfluence of John Donne. (2)With a rebellious spirit, themetaphysical poets tried to break away from the conventionalfashion of the Elizabethan love poetry.(3)The diction is simple as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Elizabethan or the Neoclassical periods,and echoes the words and cadences of common speech.(4)Theimagery is drawn from actual life.6、Allegory: (1) Allegory is a story told to explain or teach something,especially a long and complicated story with an underlyingmeaning different from the surface meaning of the story itself.(2)Allegorical novels use extended metaphors to convey moralmeanings or attack certain social evils. Characters in these novelsoften stand for different values such as virtue andvice.(3)Bunyan’s Pilgrim’s Progress, Golding’s Lord of the Fliesand Melvilles’s Moby Dick are three examples of this kind.7、Carpe Diem tradition: A tradition dating back to classical Greekand Latin poetry and particular popular among English Cavalierpoets. Carpe Diem means literally “seize the day”, that is “live fortoday”.8、Narrative poem: (1)A narrative poem refers to a poem that tells astory.(2)It may consist of a serious of incidents, as in Homer’sIliad and The Odysseus, and John Milton’s Paradise Lost.9、Literary criticism: (1)The term refers to analysis, interpretation,and evaluation of words of literature in light of existing standardsof taste, or with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new standards.(2)Thereare two approaches to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etical criticism isthe study of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fiction, poetry, and dramawith the aim of defining the distinct nature of literature. Practicalcriticism is the threefold act of reading and expressing a literarywork, judging its worth, and interpreting its meaning.10、Cavalier poets: A group of poets---including Carew, Herrik,Lovelace, and Suckling---associated with the court of Charles I ofEngland(reigned between 1625-1649),whose supporters wereknown as Cavaliers. The cavalier poets were known for light andamorous verse.11、Masque: An elaborate form of court entertainment---a mixture ofdrama, music, song, and dance---developed in Renaissance Italyand transported to England during Elizabethan times. Thespeaking characters, who were often courtiers, wore masks,Comus(1634) by John Milton i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masque in English literature.The 18th Century---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in England1、Enlightenment Movement: (1)Enlightenment Movement was aprogressive intellectual movement which flourished in France and swept through Western Europe in the 18th Century.(2)The movement was a furtherance of the purpose of the Renaissance from 14th Century to the mid-17th century.(3)Its purpose was to enlighten the whole with the light of modern philosophical and artistic ideas.(4)It celebrated reason or rationality, equality and science. It advocated universal education. Literature at the time became a very popular means of public education.(5)Famous among the great enlighteners in England were those great writers like John Dryden, Alexander Pope, Joseph Addison and Sir Richard Steele, two pioneers of familiar essays, Jonathan Swift, 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 Daniel Defoe, Henry Fielding and Samuel Johnson,etc2、Neoclassicism: (1)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EnlightenmentMovement brought about a revival of interest in the old classical works. This tendency is known as neoclassicism.(2)The neoclassicists held that forms of literature were to be modeled after the classical works of th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writers such asHomer and Virgil and those of the contemporary French ones.(3)They believed that the artistic ideals should be order, logic, restrained emotion and accuracy, and that literature should be judged in terms of its service to humanity.(4)John Dryden and Alexander Pope were major exponents of the neoclassical school. 3、The Graveyard School: (1)The Graveyard School refers to a schoolof poets of the 18th century whose poems are mostly devoted to a sentimental lamentation or meditation on life, past and present, with death and graveyard as themes.(2)Thomas Gra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leading figure of this school and his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is it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4、Satire: (1)Satire means a kind of writing that holds up to ridicule orcontempt the weakness and wrongdoings of individuals, groups, institutions, or humanity in general.(2)The aim of satires is to set a moral standard for society, and they attempt to persuade the reader to see their point of view through the force of laughter.(3)Swift’s Gulliver’s Travels is a great satire of the then English society from different aspects.5、Sentimentalism(感伤主义文学):(1)Sentimentalism came intobeing as a result of a better discontent on the part of certain enlighteners in social reality.(2)It is a pejorative term to describe false or superficial emotion, assumed feeling, self-regardingpostures of grief and pain.(3)In literature it denotes overmuch use of pathetic effects and attempts to arouse feeling by “pathetic”indulgence.(4)The Vicar of Wakefield by Oliver Goldsmith is a case in point.6、Aside: (1) Aside refers to works spoken by an actor which the otheractors are supposed not to hear.(2)An actor’s asides are usually spoken to the audience.(3)Hamlet’s very first line is an aside.7、Farce(闹剧):(1)It refers to a play full of ridiculous happenings,absurd actions, and unreal situation, meant to be very funny.(2)The characters in a farce are often the butts(笑柄)of practical jokes(恶作剧).8、Mock epic: (1)A comic literary form that treats a trivial subject inthe grand, heroic style of the epic. A mock epic is also referred to as a mock heroic poem. Usu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ssical of epic are employed.(2)Swift’s Battle of the Books is an example of a cuttingly satirical mock epic in prose. Pope’s The Rape of the Lock is perhaps the finest mock poem in English, satirizing in polished verse the trivialities of polite society in the 18th century. 9、Gothic Romance: A type of novel that flourished in the late 18thand 19th century in England. Gothic romances are mysterious, often involving the supernatural and heavily tinged with horror, and they are usually against dark backgrounds of medieval ruins andhaunted castles.10、Epistolary novel: (1) An epistolary novel is a novel told through themedium of letters written by one or more of the characters.(2)The usual form is the letter, but diary entries, newspaper clipping and other documents are sometimes used.(3)The epistolary novel’s reliance on subjective points of view makes it forerunner of the modern psychological novel.(4)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and Clarissa Harlowe are among the best-known epistolary novels. 11、Pre-romanticism: (1)It originated among the conservative groups ofmen and letters as a reaction against Enlightenment and found its most manifest expression in the “Gothic Novel”.(2)The term arose from the fact that the greater part of such romances were devoted to the medieval times.12、Picaresque Novel: (1)Derived from the Spanish word picara,meaning “rogue” or a basically realistic and often satiric work of fiction chronicling the career of an engaging, lower-class rogue-hero, who takes to road for a series of loose, episodic adventures, sometimes in the company of a sidekick.(2)A well-known example of the picaresque novel is Miguel de Cervante’s Don Quixote.13、Three Unities(三一律): Three rules or absolutes of 16th and 17thcentury Italian and French drama, broadly adapted from Aristotle’spoetics: the unity of Time, which limits a day to a single day; the unity of Place, which limits a play’s setting to a single location; the unity of Action, which limits a play to a single story line.14、Refrain: (1)A word phrase, line or group of lines repeated regularlyin a poem, usually at the end of each stanza.(2)Refrains are often used in ballads and narrative poems to create a songlike rhythm and to help build suspense. Refrains can also serve to emphasize a particular idea.15、Wit: A brilliance and quickness of perception combined with acleverness of expression. In the 18th century, wit and nature were related---nature provided the rules of the universe; wit allowed these rules to be interpreted and expressed.16、Denouement(戏剧)结局:Denouement, pronounced Dee-noo-ma, isthat part of a drama which follows the climax and leads to the resolution.17、Classicism: (1)A movement or tendency in art, literature, or musicthat reflects the principles manifested in the art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2)Classicism emphasizes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universal, and places value on reason, clarity, balance, and order.(3)Classicism, with its concerned for reason and universal themes, is traditionally opposed to Romanticism,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emotions and personal themes.18、Anti-novel(anti-story): A type of experiment novel(short story),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French School of Alain Robe-Grillet, that attempts to convey to the reader the experience of objective reality without authorial direction by dispens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aspects of realistic(“mimetic”)fiction, e.g, plot, character, theme, and dialogue.。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卡诺沙觐见这是教俗最高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最集中体现。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

德皇亨利四世则以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

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亨利四世面对严峻形势,于1077年冬季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这次觐见不仅使反对他的诸侯们失去了另立皇帝的借口,也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

最终,亨利四世驱逐了教皇。

2、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

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

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

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

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

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沃姆斯宗教协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

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

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

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

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

中古史,名词解释,宋元部分。

中古史,名词解释,宋元部分。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元)1.五代十国唐宋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

唐亡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南方先后存在过十国指吴、南唐、吴越、闽、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九个政权,加上位于今山西中部的北汉,总称“十国”。

五代前期,北方战火连年,经济破坏严重,南方虽处于割据状态,但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

后周通过改革,国力增强,统一趋势明朗。

960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立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局面。

2.主户和客户唐、宋户籍均有主、客户之别。

唐朝主户指土著户,客户指外来户。

北宋主户分为官户和民户,官户是品官之家,不负担国家赋役,另立户籍。

民户是一般人家,分为五等,都是有常产之人。

客户指无田无牛的佃农。

主户之中一、二、三等户是地主,四、五等户是自耕农。

自耕农的主户和佃农的客户占人口绝大多数,是宋代主要的劳动者,也是主要的剥削对象。

3.庆历新政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

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

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

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4.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贬黜熙拧、元丰时用事诸臣,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为科举考试的根据,修改熙宁、元丰时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

中古名词解释

中古名词解释

中古名词解释宋元话本: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

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1.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

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

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2.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这些题材内容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3.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14略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元代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理政务,同时直接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变成了常设机构。

这些行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我国省区的规模。

元代的行省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5《梦溪笔谈》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一部不朽名著。

这部笔记形式的作品,广泛涉及到政治、军事、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共计609条。

其中有关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化学、药物的部分。

反映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成就,此书还记录了许多平民发明家的事迹。

如毕升、喻皓、高超、王朴等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于沈括的记载,才得以流传后世。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沈括“是中国整个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16简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统治的措施。

(1)废行省,设三司,改革地方机构;(2)废丞相,以六部治国,加强皇权;(3)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制定卫所制度,加强对军队控制;(4)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对百官的监察;(5)设置锦衣卫和东西厂,加强特务统治;(6)杀戮功臣,提高皇权。

通过以上措施,明太祖提高了皇权,促成了明代集权政治的建立。

中古史下名词解释二

中古史下名词解释二

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

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

为清代赋役制度的在重大改革。

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

虽有明朝一条鞭法规定代役丁银摊入地亩,但未普遍实行。

清初赋役制度十分混乱,弊病丛生。

为厘清积弊,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依照上年所报丁数,固定丁银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五十五年四川、广东等地首次试行将丁银摊入各府州县地亩征收。

雍正元年(1723),世宗从直隶巡抚李维钧所请,准于直隶地方一体仿行,次年令各省次第举行。

惟奉天府(今辽宁)以民人入籍增减未定,仍行分征。

此法虽各省实施程度不一,但到乾隆十年(1745),除山西个别地区外,已基本通行全国。

摊丁入亩使地丁合一,田亩成为单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减轻了无四、少地农民的负担,在赋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田三主又称一业三主。

封建土地租佃形态之一。

行于明清南方某些省份,如福建、江西等。

三在户为拥有土地所有权的租主,又称苗主、骨主;拥有土地使用权的赔主,又称税株、皮主;耕种土地的佃户。

租主向赔主收租并向国家纳赋;赔主向佃户收租;佃户种地纳租。

一田三主的具体形态各地不一,名称亦不尽相同。

一串铃法又称伙收分解法,明代役银征收和解运方式的改革措施。

隆庆初创行于北直隶和山东等处,在实行一条鞭法的基础上,改进收解方法。

主要内容是“伙收分解”,役银一条征收,然后按原有各项名目,分别存留和解运。

万历四年(1576)山东曹县实行条鞭法,三十四年又改为每年佥派两甲(一正一副)应役,亦称一串铃。

十团营军事编制。

明景泰元年(1450),选原京军三大营(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精锐改制。

每营设都督一,号头官一,都指挥哦,把总十,领队一百,管队二百,于三大营都督中推一人为提督。

成化三年(1467)改十二团营。

丁随地派又称丁随田亩。

清代一些地区按田派征丁徭的赋役法,即将传统的按人计丁派役法改变为按田计丁派役法,根据纳粮户的田产数量计算和派征丁徭。

中古史名词解释

中古史名词解释

中古史名词解释盘庚迁殷:盘庚即位后,为了改变王朝的困难局面,不顾贵族与大臣的反对,决定将商的都城迁回故都殷。

并在这场是否迁都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这场迁都加强了商王的权威,巩固了王朝统治,国都至灭国都未再有更改。

甲骨文:是人们最为熟知的商代文字,是一种刻在龟甲及兽骨上的占卜文字,其造字法仍以象形为主,但已有规整笔画。

于1899年正式定名,学界也将这一年作为发现甲骨文的年代。

甲骨文的发现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有巨大的影响。

五礼:是西周时期礼仪的五个大类,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

其中每类都各自分成许多小项,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其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的繁复性。

五刑:是周穆王时期甫侯制定的《吕刑》中对于刑法的种类的别称。

分为墨刑、剕刑、劓刑、宫刑和大辟五大类,各相关条款都在百条以上,涉及了西周刑法体制涉及罪罚的各个方面。

但是对于不同阶层的人,刑罚的措施有不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平王东迁:周幽王被废后,申侯、缯侯等立原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其即位之初,镐京局势混乱,于是平王决定将都城迁至东都成周(今洛阳)。

这次东迁,标志着西周的统治的结束,春秋时代由此到来。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为了能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确立主导地位进行了争霸战争,比你个形成所谓的五霸,但具体是哪五霸没有定论,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诸侯的争霸为战国时的统一战争做了较充分的前期准备。

葵丘之会: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与齐、鲁、宋、卫等国的国君及周襄王的使者在会上订立盟约,规定会盟诸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义务。

这次大会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城濮之战:公元前633年冬,楚联合陈、蔡、郑、许四国包围宋国,宋向晋国求援,晋又拉拢齐、秦两国于城濮于楚军对峙。

次年4月,两军于城濮决战,晋军以巧妙的战术打败楚军,楚军仅勉强保全中军。

中古亚非文学名词解释

中古亚非文学名词解释

中古亚非文学名词解释1、“往世书”“往世书”是中世纪印度文学在史诗的基础上出现的又一种卷帙浩繁的作品。

“往世书”是关于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的叙事诗,规模宏大,共有18部之多。

流行最广的是《薄伽梵往世书》,作品以勇敢而有反抗精神的牧童黑天的故事为主线展开。

个人署名的作家和作品有马鸣的《佛所行赞》和《美难陀传》、迦梨陀娑的《云使》、伐致呵利的《三百咏》、胜天的《牧童歌》等。

2、《万叶集》日本最早的抒情诗总集,或称和歌总集。

作者包括天皇、贵族和普通民众,除大量的是来自民间的未名氏外,代表诗人有柿本人麻吕、山上忆良和大伴家持等。

时间跨度400余年,多数是7世纪至8世纪中的作品。

内容丰富,包括相闻(男女情歌,与兄长、朋友、长幼之间的往来酬作)、挽歌(悼念死者之作)和杂歌(如狩猎、旅游、宴请、自然风物、民间疾苦、人世感怀等)。

形式有长歌、短歌、旋头歌和佛足石体歌四类。

诗风清新质朴。

《万叶集》较广泛地反映了日本奴隶社会末至封建社会初的社会状况,是日本现实主义诗歌最早的基石。

3、物语文学中世纪日本的物语文学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受中国传奇文学的影响产生的。

初期的物语可以分作两类:带传奇色彩的传奇物语和以和歌为中心的和歌物语。

前者的代表作是《竹取物语》,后者的代表作是《伊势物语》。

这些短篇物语以它情节的离奇、描写的细腻和人物性格的突出而具备了短篇小说的形式。

短篇物语在发展中逐渐合流。

10世纪后期产生了类似长篇小说的《宇津保物语》。

11世纪初出现的《源氏物语》是物语文学发展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

此后出现反映武士驰骋战场、叱咤风云的战记物语。

较早的是《保元物语》和《平治物语》,最有代表性的是《平家物语》。

4、能乐、谣曲和狂言日本最早的戏剧称为能乐。

能乐是歌舞剧,由音乐、舞蹈和道白等构成,简短精练。

能乐后来渐渐演化为谣曲和狂言。

谣曲反映贵族生活,气氛严肃,语言文学色彩重;狂言表现民众生活,在谣曲上演的间隙中演出,活泼诙谐。

中古史(二)重要名词

中古史(二)重要名词

中古史(二)常考名词解释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文学流派,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杨亿、钱惟演、刘筠。

他们最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得益之处为对仗工整,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特色:“取材博瞻,练词精整。

”山谷体:黄庭坚的诗作被称为“山谷体”。

“山谷体”提倡诗歌创作要以故为新,变俗为雅,语言需出人意表,创制拗句、拗律,核心是提倡诗的创新精神,特征是生新瘦硬,特点有三:一是以杜为宗旨,二是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三是好奇尚硬。

后山体:陈师道的诗歌被称为“后山体”,特征是作诗全凭学历专精,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简(陈)斋体:陈与义号简斋,他的诗被称为简斋体。

简斋体早年流连光景之作,善用直致、浅语入诗,重意境、重白描;简斋体后期取法杜诗,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意境圆融,风格雄浑沉郁。

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其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它以师法自然的白描于法作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开辟了新的诗风。

“诚斋体”以绝句最为出色。

易安体: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诗被称为“易安体”。

易安体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寻常语音律声调作词,二是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惨的格调。

三是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扬豪迈之气。

朱希真体:朱敦儒,字希真,他的词作被称为“朱希真体”。

共词旷逸俊迈,但又深藏忧怨。

其词超然物外,自得其乐,于淡而静的空旷境界中透出洒脱的情调,加之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自然飘逸。

铁崖体:杨维桢号铁崖,所作宫词、竹枝诗词和古乐府在元代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在当时诗坛自成一派,效仿的人很多。

台阁体:从明代永乐至天顺的半多个世纪,以杨士奇、杨浦、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为文坛的天下。

台阁体的代表人物为台阁重臣,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文体的诗歌为主兼散文。

中古史名词解释

中古史名词解释

南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

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陈桥兵变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

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主少国疑。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原曾结为义社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

次年元旦,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弟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的一次盟约。

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1004),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南十县为名,发兵南下。

闰九月,辽军进入宋境,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绕过宋军固守的城池,十一月,破宋军守备较弱的德清军(今河南清丰)、通利军(今河南浚县西北)等,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宋朝野为之震动,人心惶惶。

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

宋真宗被迫北上。

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

杨延朗上疏,建议“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但末被采纳。

中古名词解释4

中古名词解释4

名词解释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1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边地区的音乐。

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是《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比较大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用其他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

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2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3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4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5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王卿大臣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6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漢語名詞解釋(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夏娃理论:所有现代人的直系祖先都是大约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

她的后代在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

中国大多数现代人的祖先,是6-1.8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而至的,从南方逐渐迁徙到北方,而且与土著人群没有发生基因交流。

2.新石器时代:大约从一万年前开始,到大约5000年前结束。

传统意义上是指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改变。

这一时期从采集狩猎转变,出现了传统农业,标志着人类从适应自然到利用自然。

人类开始定居,从而产生了氏族和聚落。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出现,手工业逐渐专业化。

3.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部落:由于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产生了新的氏族。

几个新老氏族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部落。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与领土,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宗教与祭祀仪式。

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领称为酋长,由各氏族推选产生,公共事务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

母系氏族社会: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

基本特征是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

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

子女从母居,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

它是在母系氏族公社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繁重的劳动需要由男子来承担。

男子的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女的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变成父系氏族公社。

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世系按父亲计算。

男子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氏族长由成年男子担任。

4.良渚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36年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阵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常见有簋、鬶、豆、盆、盘、罐、碗、壶等,器表有时施以种种刻划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

生产工具有石、骨、木等制作的。

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有段石锛和石镞等。

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

以神权为中心的良渚社会,玉作为权力的象征物与交换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据研究,良渚文化应是马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发展。

分工发达,阶级社会良渚瑶山祭祀遗址:平面呈方形,有里外三重土色。

整体规模宏大。

中心部位为一红土台,四边各长七米左右。

祭坛上发现南北两列排列整体的墓葬12座,出土器物2660件,其中玉器2582件。

以神权为中心的良渚社会,玉作为权力的象征物与交换品在其中的作用。

5.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规模宏大的城墙(7公里,城内面积280万平方米);高度的阶级分化:仅有不足1%墓有丰富的随葬品,90%以上的墓仅能容身。

出土器物融合多种文化要素标志礼乐文明萌芽三样器物:龙盘、鼍鼓、特磬。

6.尧舜禅让:尧舜禅让是古代关于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古代传说,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

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

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明主地推选,不是个人权利的转移。

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

有利于部落联盟的团结,协调社会生产。

7.天下为私:天下为私是与天下为公相对而说的。

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了,天下的财产成了一家的私产。

天子之位传子而不传贤,并由子孙来承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人们建造城市来保护财产,制定礼教与法规以维护社会秩序。

土地成了私有财产,还蓄养谋臣武士作爪牙,为谋私利,争夺与革命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

家天下:谓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礼记.礼运篇》讲禹以前的社会是大同社会。

在那时,一切财产都是公共所有(天下为公),首领依其才能选举产生(选贤与能)。

讲到禹以后的社会时,指出国家财产成了一家私产(天下为家),私有制已成合法,父死子继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大人世及以为礼)。

所以,家天下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8.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体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

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由于两地遗存的文化面貌有一些差异,前者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后者被称为“东下冯类型”。

狭义的二里头文化应专指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

部分学者则认为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应是夏都,所以它的四期遗存均为夏代遗物。

二里头文化以及其它相关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还确立了它的起始和终止年代。

至此可以说,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不可动摇。

二里头遗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

(传说中夏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遗址包括宫殿、宗庙建筑2座,中小型房屋建筑50余座,祭祀性建筑物5座,青铜冶铸作坊1处,墓葬310座等等。

宏大的宫殿类建筑:王权的产生,长方形对称的布局。

礼乐文明产生:青铜礼器、玉器,绿松石作坊。

文化大扩张,分布范围遍布中原。

出现二里头文化的地方类型:核心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的交融。

夏文化:夏人活动区域内夏王朝时期的居民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叫夏文化。

这时期生产水平有较大发展,已是青铜时代,农业上的发展表现为生产工具进步和专用酒器增多。

生产的发展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主要表现在墓葬中出现分正常埋葬的人骨,及宫殿基址中庭发现的人殉坑,反映这一时期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对夏文化分歧的解决有待于考古发掘提供更多物证,同时有待于多学科结合研究取得确切数据,对目前推算出的夏商纪年进行验证或修正,将夏朝的绝对年代确定下来,从而为夏文化探讨提供可靠前提。

由于缺乏文字等确切的材料作证据,所以目前对夏文化的看法都属推论,也难以统一。

9.二重证据法:王国维;纸上+地下10.殷墟:商代晚期都城,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中叶,位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周围,目前所探明的殷墟长宽各约6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洹河从中间穿过,布局严整。

由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

唯一大量出土文字资料的商代遗址。

1928年殷墟考古正式开展,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开端。

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

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11.青铜文化:即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

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于石器,加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因此,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出现了。

在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宫殿;修造大型王陵;构筑起城垣与壕沟之类的防御设施。

在都邑与各地之间有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结;还出现了契刻的甲骨文,用于记录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也发展起来。

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

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青铜技术从西方传入,最早青铜器是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的青铜刀,约公元前3000年,早于中原地区。

但中国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复杂而精美的青铜礼器,成为标识早期中国国家秩序的重要工具,甚至出土青铜兵器不少亦具有礼器的功能。

在整个中国青铜时代,金属使用不是制造生产工具的主要原料。

青铜时代可能不是生产革命,而是组织革命。

12.盘庚迁都:殷商朝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前后经历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

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

盘庚继位以后,政局混乱,阶级矛盾尖锐,他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次迁都于殷。

但贵族平民都反对迁都,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恫吓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地。

迁殷后,“行汤之政”,政局才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之迅速发展,从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间再未迁都。

13.甲骨文:商周时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目前发现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阳殷墟最多,属于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

甲骨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

目前已发现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晚期形声字增多。

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

14.仰韶文化:因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故名。

仰韶文化也称彩陶文化,多数是粗陶。

这是当作同系统文化的代表名称。

它的年代约是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一带,包括陕西的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

龙山文化在黄河中游一带,较仰韶文化晚些,大约是从公元前二千八百年到公元前二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省,和这些地区相毗邻的湖北、江苏、辽宁、甘肃等省也发现不少龙山文化或和它相类似的原始文化遗址。

炎帝又作赤帝,相传为上古帝王,居于姜水(即岐水),以姜为姓,为少典之子,其德火纪,以水名官,故称炎帝。

曾与黄帝战与阪泉,被打败。

一说即神农氏。

禅让传说古代实行的举荐贤能之人为首领继承人的一种制度。

据文献记献:有尧举舜,舜举禹,禹先举皋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

讲述他们登上部落首领位置后,选贤与能,把贤能者举荐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生前就让他们辅佐自己处理政务,死后便让他正式登上首领的位置。

15.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安徽北部等地区。

陶器多是轮制,少数手制,质料有细泥、细沙和粗沙三种;陶色有黑、灰、红和少数白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

除有素面磨光外,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

器形复杂,种类繁多,盛行三足、圈足或平底,常见器有盆、豆、杯、盘、罐、鼎、鬲等。

黑陶是最早发现的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过去又有“黑陶文化”之称。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孔半月形石刀和石铲是此文化中出现的新工具。

居住主要是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也有长方形,单间居多。

墓地多在住地附近,多单人仰身直肢,亦有少数男女合葬。

龙山文化经历时间长,分布辽阔,各地区有不同特点与类型,一般分为山东龙山文化(约前2500—约前2000)、河南龙山文化(约前2600—约前2000)、陕西龙山文化(约前2300—约前2000)等,又各分为若干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