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点汇编概念重点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纲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纲高中物理知识点大纲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质点2、参考系3、坐标系4、时刻和时间间隔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图象(即位移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2、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3)、可计算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关系式v=v0+atx=v0t+1/2at2v2-vo2=2axv=x/t=(v0+v)/2二、推论1、 vt/2=v=(v0+v)/22、vx/2=3、△x=at2 { xm-xn=(m-n)at2}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高中物理是一门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它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从力学、热学、电磁学到光学、近代物理等。
以下是对高中物理主要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力学1、运动学(1)位移和路程:位移是矢量,只与初末位置有关;路程是标量,与路径有关。
(2)速度和速率:速度是矢量,包括大小和方向;速率是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3)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公式等。
(5)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F = ma,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3、曲线运动(1)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2)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等概念,以及向心力的计算。
4、功和能(1)功:W =Fs cosθ,力与位移在力的方向上的乘积。
(2)功率:P = W / t,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动能:Ek = 1/2 mv²。
(4)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系统内,机械能守恒。
5、动量(1)动量:p = mv,是矢量。
(2)动量定理: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
(3)动量守恒定律: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守恒。
二、热学1、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是其证明。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2、热力学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U = Q + W,内能的变化等于吸收的热量与做功之和。
(2)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有多种,如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3、气体的性质(1)气体压强的产生:大量分子频繁碰撞容器壁产生。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注意:vs/2>vt/2
二、比例公式:设v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1、2、3……n秒末瞬时速度之比(v t= at):vt:v2:v3:……vn=1:2:3: ……n
2、1、2、3……n秒内位移之比(s = 1/2 at2):st:s2:s3:……sn=12:22:32: ……n2
v2=v船2+v水2
tgθ= v船/v水
t=L/ v船
v船2=v2+v水2
sinθ= v水/v船
t=L/ v
平抛运动的分解: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x = v0t vx=v0ax=0 tgθ= vy/vx=gt /v0
y=1/2 gt2vy= gt ay=g v2=vx2+vy2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 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一、运动:
1、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尽量方便解题。
2、质点:研究物体比周围空间小得多时,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质点。只有质量,没有形状与大小。
能不守恒。系统机械能损失最大。
五、动量与动能的关系:
第六章、机械能
一、功与功率:
1、物理量:
物理量
功(W)
功率(P)
定义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位移。
也可理解成在位移方向上有力的作用。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表示做功的快慢。
公式
W=Fs·cosa
式中,F可以是单个力,也可以是合力。
平均功率:P=W/t,P=Fv
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全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全归纳一、运动的描述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当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应时。
4.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 秒末”,“速度达 2m/s 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距离是空间中一个质点的轨迹长度,它是一个标量。
物体在两个确定位置之间的距离不是唯一的,这与一个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和距离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是过程量,两者都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
一般情况下,位移不等于距离,只有当质点沿一个方向直线运动时,它们才相等。
6.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 质点2 参考系3 坐标系4 时刻和时间间隔5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 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 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 (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图象(即位移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2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3)可计算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关系式v=v0+atx=v0t+1/2at2v2-vo2=2axv=x/t=(v0+v)/2二推论1 vt/2=v=(v0+v)/22vx/2=3△x=at2 { xm-xn=(m-n)at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高中物理知识点板块
高中物理知识点板块关键信息项:1、力学板块运动学动力学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2、热学板块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电磁学板块电场磁场电磁感应交流电4、光学板块几何光学物理光学5、近代物理板块原子结构原子核11 力学板块111 运动学涉及质点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知识点。
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相关公式,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等。
同时,对于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常见曲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和相关计算方法也需掌握。
112 动力学主要研究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是核心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这些定律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并解决相关的力学问题。
113 机械能守恒定律此定律表明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学生需要理解其适用条件,并能够运用该定律解决相关的能量问题。
114 动量守恒定律当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该定律在解决碰撞、爆炸等问题中具有重要应用。
12 热学板块121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了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
即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与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和。
122 热力学第二定律反映了宏观自然过程的方向性,常见的表述有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
学生需要理解其含义,并能够运用该定律分析相关的热现象。
12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即PV = nRT。
通过该方程可以解决与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相关的问题。
13 电磁学板块131 电场包括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等概念,以及库仑定律、电场线、匀强电场等知识点。
同时,还需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和相关计算。
132 磁场学习磁场的基本性质、磁感应强度、磁感线等。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和能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
高中物理课程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期对学生们的复习和考试有所帮助。
一、力学1. 运动学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
其中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以及运动的图像、图表表示方法等。
常见的运动学公式有:v = s/t(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a = (v2-v1)/t(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s = vt+1/2at2(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等。
2. 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力学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力学性质,而动力学研究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力学的重点知识点包括:牛顿三定律、受力分析、质点运动规律、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牛顿三定律: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任何物体都会保持原来的状态,即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②物体所受的作用力等于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反作用力,且两力之间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③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正比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外力,方向与该外力的方向相同,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3. 力的作用和受力分析物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对于受到多个力作用的物体,需要进行受力分析,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的方向。
4. 力的合成和分解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可以把它们分解成任意两个方向上的力,也可以将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合成为一个力。
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5. 质量、重力和重力加速度质量是物体固有的一种性质,反映物体惯性大小的量。
质量单位为千克。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单位为牛顿。
重力加速度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大小为9.8 m/s2。
高中物理全部知识点
高中物理全部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作为一门学科,高中物理涉及了很多知识点,本文将逐步介绍高中物理的全部知识点。
1.运动学运动学是物理学的基础,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其中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形式。
2.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其中包括牛顿三定律、重力、摩擦力、弹力等概念。
重点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静力学、动力学等内容。
3.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是物体运动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而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力。
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以及守恒定律。
4.机械振动与波动机械振动与波动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弹簧振子、简谐振动、波的传播等内容。
掌握振动的特性、频率、周期等概念,以及波的类型和传播方式。
5.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的学科。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等内容,了解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6.电学电学是研究电荷和电流、电场、电阻、电容等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包括静电学、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阻等内容。
了解电场和电势的概念,熟悉欧姆定律和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
7.磁学磁学是研究磁场、磁力、电磁感应等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包括磁场的产生、磁感应强度、电磁感应定律等内容。
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8.声学声学是研究声波的产生、传播、反射、吸收等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了解声音的特性、声强、频率、共振等概念,以及声音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9.热学热学是研究热现象和热力学规律的学科。
了解热传递的方式,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熟悉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循环等内容。
10.原子物理原子物理是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了解原子的组成、电子结构、放射性衰变等内容,熟悉原子核的结构和核反应等现象。
总结起来,高中物理的全部知识点涵盖了运动学、力学、动能和势能、机械振动与波动、光学、电学、磁学、声学、热学以及原子物理等领域。
高中物理重点知识点必修一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高中物理重点总结(必修一知识点及解题思想)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一章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是矢量.(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1.定义式:a =Δv Δt ;单位是m/s 2.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0时的平均速度.(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考点三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1)当a与v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2)当a与v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3)当a与v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物理思想——用极限法求瞬时物理量1.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1)公式v =ΔxΔt 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2)公式a =ΔvΔt中当Δt →0时a 是瞬时加速度.第一章 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2.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 (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n =1∶2∶3∶…∶n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1∶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gt . (2)位移公式:h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gt .(2)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v 0g.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速度时间公式v =v 0+at 、位移时间公式x =v 0t +12at 2、位移速度公式v 2-v 20=2ax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画过程分析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4.应注意的问题①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②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③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①v =v t 2=v 0+v t2,②Δx =aT 2,①②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注意v 0与v t 、Δx 与a 的方向关系.2.①式常与x =v ·t 结合使用,而②式中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1)对称性①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 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 CA相等,同理t AB=t BA.②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全程法将上升和下降过程统一看成是初速度v0向上,加速度g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v=v0-gt,h=v0t-12gt2(向上为正)若v>0,物体上升,若v<0,物体下落若h>0,物体在抛点上方,若h<0,物体在抛点下方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②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4).相同的图线在不同性质的运动图象中含义截然不同,下面我们做一全面比较(见下表).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类追及问题(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考点二追及与相遇问题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 (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0时的位置关系.4.解题思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 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v -t 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巧解直线运动六法在解决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果用常规解法——一般公式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如果从另外角度入手,能够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解答.下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的巧法.一、平均速度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 0与末速度v 的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t 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x t =v 0+v 2=v t2.如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二、逐差法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x n+1-x n=aT2,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应优先考虑用Δx=aT2求解.三、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比例关系求解.四、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五、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六、图象法应用v-t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第二章相互作用第二章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只能发生微小柔软,只能发生微小既可伸长,也可压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二章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2)正交分解. 三、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考点一 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 (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 (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F 21+F 22,tan θ=F 2F 1.甲 乙(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F 合=2F cos θ2.(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 .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 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x 轴上的合力: F x =F x 1+F x 2+F x 3+… y 轴上的合力: F y =F y 1+F y 2+F y 3+…合力大小:F =F 2x +F 2y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为θ,则 tan θ=F yF x.一般情况下,应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时,应尽量使所求量(或未知量)“落”在坐标轴上,这样解方程较简单,但在本题中,由于两个未知量F AC 和F BC 与竖直方向夹角已知,所以坐标轴选取了沿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方法技巧——辅助图法巧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对力分解的唯一性判断、分力最小值的计算以及合力与分力夹角最大值的计算,当力的大小不变方向改变时,通常采取作图法,优点是直观、简捷.第二章 第三节 受力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一、受力分析 1.概念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然后按接触面分析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已知力.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 合=0或者⎩⎪⎨⎪⎧Fx 合=0Fy 合=0三、平衡条件的几条重要推论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受多个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考点一 物体的受力分析1.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即确定分析受力的物体,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2)隔离物体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物体有哪些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3)画受力示意图——边分析边将力一一画在受力示意图上,准确标出力的方向,标明各力的符号.2.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1)整体法和隔离法①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②研究系统内部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2)假设法在受力分析时,若不能确定某力是否存在,可先对其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再就该力存在与否对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不同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3.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考点二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考点三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4.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的步骤(1)选某一状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2)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3)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再画出一系列状态的平行四边形;(4)判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考点四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多体平衡中的应用当分析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整体的受力情况及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宜用整体法;而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常用隔离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不是独立的,对一些较复杂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解决动态平衡、临界与极值问题的常用方法:求解平衡问题的四种特殊方法求解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有合成与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图解法、整体与隔离法,前面对这几种方法的应用涉及较多,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四种其他方法.一、对称法某些物理问题本身没有表现出对称性,但经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转化,把不具对称性的问题转化为具有对称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开繁琐的推导,迅速地解决问题.二、相似三角形法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画出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
高中物理学考前知识点总结汇编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关键一点](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v x t∆=∆,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
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一、力学1. 基本概念- 物质、质量、体积- 力学单位制-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2. 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基本概念(参考系、质点)- 速度、加速度的计算-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3. 牛顿运动定律- 惯性定律- 力的作用与反作用- 力的合成与分解- 摩擦力、万有引力4. 功、能和功率- 功的概念和计算- 动能、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功率的计算5.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滑轮系统- 斜面和楔子二、热学1. 热现象- 温度和热量-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 热膨胀和热收缩2. 气体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 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3. 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能的概念- 热力学循环- 能量守恒4. 热机- 热机的工作原理- 卡诺循环- 热效率三、电磁学1. 静电场- 电荷、库仑定律- 电场、电场强度- 电势能、电势2. 电流- 电流、电压、电阻- 欧姆定律- 串联和并联电路3. 磁场- 磁场的概念- 安培力、洛伦兹力- 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4. 交流电-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交流电路的分析-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四、光学和波动1.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 反射定律、折射定律- 透镜的成像原理2. 光的波动性-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光的色散3. 声波-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声速、共振-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五、现代物理1. 原子物理- 原子结构- 光电效应- 玻尔理论2. 核物理- 放射性衰变- 核反应- 核能的应用与问题3. 相对论- 相对性原理- 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 质能等价请注意,这个概要是为了帮助您创建一个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的文档。
您可以根据这个结构添加更多的细节和解释,以满足3000字的要求。
同时,您可以将这个概要放入一个Word文档中,并按照标准的文档格式进行排版,包括标题、小标题、列表和段落格式等。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学1.1 运动的描述1.1.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1.2 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的计算公式1.1.3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和计算1.1.4 直线运动图像的绘制1.1.5 二维运动的描述和计算1.2 牛顿运动定律1.2.1 牛顿第一定律1.2.2 牛顿第二定律1.2.3 牛顿第三定律1.2.4 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1.2.5 弹力、摩擦力、重力的性质和计算1.3 动能和动能定理1.3.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3.2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计算1.3.3 动能定理的应用1.4 势能和势能定理1.4.1 势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4.2 势能定理的概念和计算1.4.3 势能定理的应用1.4.4 弹簧弹力的势能和应用1.5 力的做功和功1.5.1 力的做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5.2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1.5.3 功的计算和应用1.5.4 功的加减法第二章:热学与物态变化2.1 物态变化和热量2.1.1 基本概念:凝固、熔化、气化、凝华2.1.2 物态变化的热量计算2.1.3 变态物质的能量转化2.1.4 水的异常膨胀2.2 热力学定律2.2.1 热平衡和热传导2.2.2 火焰的构成和燃烧过程2.2.3 热的传播和传热的应用2.2.4 热功当量和物质内能的计算第三章:波动3.1 机械波3.1.1 波的概念3.1.2 机械波的特点和参数3.1.3 立体波和平面波的传播3.1.4 波的叠加和干涉3.1.5 波的频率和波长的计算3.2 声波3.2.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3.2.2 声波和噪声的特点3.2.3 声速的测量和计算3.2.4 声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2.5 声的共振和声音的应用3.3 光波3.3.1 光的特点:直线传播、波粒二象性3.3.2 光的波动理论和光的波动模型3.3.3 光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3.4 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第四章:电学4.1 电荷和电场4.1.1 电荷的带电特点4.1.2 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4.1.3 电场的产生和描述4.1.4 电场的强度和公式计算4.1.5 电势差和电势能的概念和计算4.2 电流和电路4.2.1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4.2.2 电阻和电阻率4.2.3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4.2.4 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4.2.5 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4.2.6 电源和电路的能量转化4.3 磁场和电磁感应4.3.1 磁场的产生和描述4.3.2 磁感线和磁场的强度计算4.3.3 洛伦兹力和安培环路定理4.3.4 电流产生磁场和磁能4.3.5 电磁感应现象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4.4 电磁波和电磁谱4.4.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4.4.2 电磁谱的组成和特点4.4.3 电磁波的应用和危害第五章:光学5.1 光的传播和折射5.1.1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速5.1.2 折射定律和绝对折射定律5.1.3 透镜的成像和应用5.2 光的成像和透镜5.2.1 成像规律和公式计算5.2.2 成像的特点和应用5.2.3 透镜的种类和功能5.3 光的干涉和衍射5.3.1 光的干涉现象5.3.2 干涉条纹的间距计算5.3.3 光的衍射现象5.3.4 衍射格的规律和应用5.4 光的偏振和波粒二象性5.4.1 光的偏振现象5.4.2 光的波粒二象性5.4.3 光的量子论和光的粒子性第六章:原子与分子6.1 原子结构和粒子模型6.1.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6.1.2 原子的构建和粒子模型6.1.3 原子的尺度和电子云6.1.4 原子的质谱和元素周期表6.2 电子和核的结构6.2.1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6.2.2 原子核的结构和尺度6.2.3 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6.2.4 放射性的装置和应用6.3 分子结构和化学键6.3.1 分子的结构和形状6.3.2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6.3.3 成键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6.3.4 分子的种类和性质第七章:一维运动7.1 平抛运动7.1.1 平抛运动的概念和参数7.1.2 平抛运动的计算和规律7.1.3 平抛运动的应用7.2 圆周运动7.2.1 圆周运动的概念和参数7.2.2 圆周运动的计算和规律7.2.3 圆周运动的应用7.3 万有引力7.3.1 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公式7.3.2 行星运动和人造卫星的动力学7.3.3 引力场和引力的关系第八章:流体力学8.1 流体的性质和参数8.1.1 流体的密度、压强、密度和速度的关系8.1.2 流体的连贯和牛顿流体力学定律8.2 流体的运动和压强计算8.2.1 流体的运动和速度计算8.2.2 流体的压强和流速计算8.3 流体的压力和浮力8.3.1 流体的压力和压力计算8.3.2 流体的浮力和浮力计算8.3.3 流体的应用和压力控制总结:以上就是高中物理的全部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波动、电学、光学、原子与分子、一维运动和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高中物理必考汇总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考汇总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考汇总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阶段,物理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高中物理考试,下面将对高中物理必考的知识点进行汇总总结。
一、基础力学1. 运动学运动学是力学的基础,主要研究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状态。
必考知识点有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以及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分析方法。
2. 动力学动力学主要研究物体受力的影响下,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必考知识点有牛顿三定律、动量等守恒定律,以及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作用和计算。
3.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
必考知识点有引力公式、引力与质量的关系等。
4. 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守恒是力学中的重要定律,主要研究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必考知识点有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计算和转化等。
5.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或分解后的结果。
必考知识点有力的分解成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力、合力的计算等。
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温度和热量是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物体的热平衡和热传递。
必考知识点有温度的测量和度量、热平衡的条件、热传递的方式等。
2. 理想气体理想气体是热学中常用的模型,主要研究理想气体的性质和过程。
必考知识点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变态方程和它们的应用等。
3. 热力学循环热力学循环是研究热能转换的过程,主要研究热力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必考知识点有卡诺循环、热机效率等。
三、电学1. 电荷与电场电荷与电场是电学的基础概念,主要研究电荷的性质和电场的分布。
必考知识点有电场强度、电势、静电场等。
2. 电阻与电路电阻与电路是电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以及电路的特性。
必考知识点有欧姆定律、串联与并联电路的计算等。
3. 磁场与电磁感应磁场与电磁感应是电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磁场与电流、磁场与运动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第三章知识点整理3.1 重力1.力1) 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 力的性质:①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相互性:物体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A对B的作用同时B也对A产生作用,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③同时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④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因此是矢量。
4)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 如何表示一个力?①力的图示:可以精确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②力的示意图:可以粗略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表示力的图示步骤:①选取合适的标度;②从力的作用点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度按照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③在线段的末端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注意:当画同一物体受多个力的图示时,表示各力的标度应该统一。
2.重力1) 概念:重力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特点:①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
②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③重力是非接触力。
④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3)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①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同一物体在赤道上重力最小,在两极最大。
②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
4)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①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
②重心位置的确定:对于形状规则且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对于薄板型物体,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注意: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重心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3.2 弹力1.概念: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时,会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产生条件:弹性形变和直接接触。
3.弹力的方向:1) 压力和支持力:①面面接触:弹力垂直于接触面;②点面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③点点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垂直于切面并指向圆心。
(超详)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
(超详)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
1. 力学
- 基本概念:力、质量、加速度、牛顿三定律
- 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
运动
- 牛顿定律与运动:惯性、力的合成、平衡、斜面静摩擦、弹
簧力、万有引力定律
- 动量与能量: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功与功率、机械能守恒、碰撞、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2. 热学
- 温度与热量:热平衡、热膨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热能传递:传导、对流、辐射、功与热的转化
- 理想气体与热力学:理想气体的分子速率与平均动能、分子
碰撞频率、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理想气体定律
- 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变化、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焦耳定律
3. 光学
- 几何光学: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光的全反射、光的成像
- 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
- 光的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玻尔模型与能级、
激光
4. 电磁学
- 静电场:电荷与库仑定律、电场、电势能与电势差、静电场
中的运动带电粒子
- 电流和电阻:电流、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串联和并联、电阻的温度效应
- 磁场和电磁感应:磁场、洛伦兹力、电磁感应、电磁感应定律、自感与互感、交变电流
5. 原子物理
-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原子核结构、玻尔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 放射性与核能:放射性、半衰期、核反应、核能的利用
-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核聚变、核裂变、粒子的分类、强相互
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
6. 特殊相对论
- 狭义相对论: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时空间隔、洛仑兹变换、质能关系
以上是高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汇总,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一、物理量和物理单位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特征或者描述物体之间相互联系的量。
常见的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等。
物理单位则是用来量化物理量的具体数值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是目前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主要度量标准。
1.1 常见物理量- 长度:用来描述物体的延伸程度的量,单位是米(m)。
- 质量:用来描述物体惯性的量,单位是千克(kg)。
- 时间:用来描述事件持续的量,单位是秒(s)。
- 速度:用来描述物体移动快慢的量,单位是米每秒(m/s)。
1.2 国际单位制- 基本单位: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简写为A、K、mol、cd)。
- 衍生单位:包括面积(平方米,m²)、体积(立方米,m³)、加速度(米每秒平方,m/s²)等。
二、力和运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物理量,通常用来描述物体的受力情况。
运动则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置和姿态的变化。
2.1 力的概念-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物理量,是推动物体运动和改变物体形态状态的根本原因。
- 特点:力的大小有大小,方向有方向,力可以相互叠加。
2.2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质量与地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弹力:两个物体之间的弹性形变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 摩擦力:物体间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 引力:物体间由于质量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2.3 运动的基本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保持静止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运动和休止状态的描述运动和休止状态是物体不同的物理状态,通过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可以对其状态进行准确的判断。
3.1 位置和位移- 位置:用来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某个基准点的位置。
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整理版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选不同的参考系,对运动的描述一般是不同的。
2、质点: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平动:物体上的一条线运动时时时刻刻平行)(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如滚动的石头)(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如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的自转)[关键一点](1)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vxt∆=∆,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其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
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vat∆=∆。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电磁感应
§4.1划时代的发现 §4.2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1、了解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的发展史及其实验内容。
2、了解法拉第“磁生电”的发展史相关内容。
3、掌握并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①闭合电路;②磁通量发生变化。
§4.3楞次定律
1、掌握并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理解1: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即:“增反减同”
理解2: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反抗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即从运动的角度看“来拒去留”,从磁能量变化看,会使线圈产生形变。
应用:楞次定律的判定步骤: (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
(2)明确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3)根据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利用安培定则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2、熟练掌握并应用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
3、感应电动势方向的判定:
当电路不闭合时,通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时,电路中无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动势。
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致,判定其方向①磁通量变化类用楞次定律;②切割用右手定则。
§4.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理解t
φ
φφ∆∆∆、、
的含义及区别 2、掌握并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n
E t
φ∆∆ 注:①若
t
φ∆∆是恒定的,则E 是稳恒的,若t φ∆∆变化,则感应电动势也是变化的
②
t
φ
∆∆是磁通量的变化率,即磁通量的变化快慢,t
φ
∆∆ 在t φ-图上为图线上某点的斜率。
③当Δt 较长时,E 为平均感应电动势,因此这段时间内通过导体的电荷量为:E q I t t n
R R φ
∆=∆=∆=总总
3、平动切割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①当B 、L 、v 相互垂直时:E=BLv ②当B 、I 、L 不垂直时: 【右上图】
注:高中阶段,对不垂直情况只要求做定性了解。
4、转动切割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21
=BL =
BL 2
E v ω中 注: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可用右手定则确定
§4.5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
1、了解感应电动的按产生的原因分可分为哪两种
2、掌握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由什么提供:
注: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是f 洛的一个分力;f 洛
永不做功。
3、掌握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由什么提供: 如图所示,当B 减小时,在其周围空间会产生环形的感生电场,如果有电荷在此,则电荷将受感生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移动,形成感应电流,因此: 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为感生电场力。
§4.6互感和自感
1、掌握自感和互感产生的原因
2、了解影响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I
=L
E t
∆∆
v 与I 不垂直
ε
=BL V ⊥
=BLVcos θ
v 与
B 不垂直 F=BL V
⊥ =BLVsin θ
I
V
V ⊥
V
B
O
杆 V 合
f f
3、能熟练的分析有关自感和互感的电路。
§4.7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1、了解涡流产生的原因及涡流的利用和防止。
2、了解电磁阻尼及其应用
3、了解电磁驱动及其应用。
第五章 交变电流
§5.1交变电流
1、交变电流的基本概念,能正确判定交流电与直流电。
2、掌握交流发电机两特殊面的特点:
①中性面:磁感线与线圈平面垂直,此时Φ最大,电动势为0(或
0t
φ
∆=∆) ②中性面的垂直面:磁感线与线圈平面平行,此时Φ
最小,电动势最大E m =NBS ω(或t
φ
∆∆最大)
3、正弦(余弦)交流电的瞬时表达式: 电动势:sin sin m e E NBs t θωω==
电流:sin sin m m e
i i t R θω==总
注:①以上两式是通过矩形线圈绕垂直于磁感线的转轴推导而得,但对于其它形状的线圈表达式是一样的。
②以上两式中的中与转轴oo ’的位置无关只要转轴与磁感线垂直,无论是在线圈上还是在线圈外,所得表达式是一样的。
§5.2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1、掌握从时间角度描述交变电流的三个物理最及其换算关系(2T=
π
ω
1f T
=
) 2、掌握从大小角度描述交变电流的三个物理量。
①最大值(峰值):电压或电流波形上对应的最大峰值。
②有效值:将交变电流接在某一电阻两端在相同时间内的发热量与某直流接在该电阻两端在同样时间内的发热量相等,则该直流的值称为该交流的有效值。
③平均值:在某段时间内电流或电压的平均值。
平均值主要用来计算通过电路的电荷量,如:
E n
t E q I t t n E R R I R φφ∆⎫=⎪∆∆⎪
⇒=∆=
∆=⎬⎪=
⎪⎭总总总 注:Ⅰ、用电器的耐压值必须大于电压的最大值; Ⅱ、所有仪表测定的读数均为有效值;
Ⅲ、计算电功(发热量)或电功率均必须用有效值。
专题:对交变电流供电电路的理解
①瞬时值:+e u u =外内 ②有效值:E U +U =外内 ③峰值I m 、 U m.
§5.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1、电感对交变电流的作用:2L X fL π=“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
2、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1
2C X fC
π=
“隔直流,通交流;通高频,阻低频”。
3、能利用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规律对有关电路进行分析。
§5.4变压器
1、掌握理想变压器的基本规律: ①U 1:U 2:U 3=n 1:n 2:n 3
②I 1U 1=I 2U 2+I 3U 3 (或n 1I 1=n 2I 2+n 3I 3) 2、了解常见变压器的分类。
专题一:变压器的原理
专题二: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动态分析问题 ①电压分析:初级决定次级。
即只要有电压输入则一定有电压输出,且
11
22
U n U n = ②电流(功率)分析:次级决定初级。
当次级无输出时,初级必无输入。
当输出的电流(功率)变大时,输入的电流(功率)必变大。
§5.5电能的输送
1、了解减少线路损耗的两种方法,掌握线路损耗的计
算公式:222
P =I R =R U P 送
损送
线线送
2、高压送电的电路构成和基本规律:
3、①电压关系:
3311
232244
U = U =U +U U n U n U n n =损 ②电流关系:
312
4232143I I I =I = I I n n n n =
③功率关系:
P 送=P 1=P 2 P 3=P 4=P 用 P 送=P 用+P 损
2P 损
34P 用
P 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