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分析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y心理学PPT 利他行为

y心理学PPT 利他行为

Page 9
当“求助者”返回时,因为他的书不见了,所以,他表现出非 常吃惊的样子,并请求其他人帮助寻找。 不一会儿,“小偷”也回来了,但手里没有那本书。 研究者想知道,坐在附近的那些学生会帮助“求助者”捉住这 个“小偷”吗?
Page 10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求助者”是女性,会比男性更容易得到 周围人的帮助;如果“求助者”在离开阅览室之前和周围的人聊 过天,哪怕是问问时间,也会提高得到帮助的可能性。
Page 15
(二)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 1、社会抑制作用 2、社16
Page 13
1964年3月,美国纽约一名年轻女孩珍诺维丝遇刺身亡
整个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在这期间女孩大声呼救,公 寓周围共有38人目睹了这一袭击,但是最终只有一人报了警。
Page 14
2011年10月,广东佛山市“小悦悦”事件
小悦悦被撞到之后将近7分钟,还有呼吸的悦悦一直孤零零 的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没有一人伸出援手。而期 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过去。最终悦悦被第19名路人,一个 拾荒的阿婆抱起,随后送往医院急救。
心理学
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定义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就是有利于他人,帮助他人,没有明显自私 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3、自愿的
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Page 2
明星对贫困孩子的资助
Page 3
老板与员工在加薪问题上的博弈
这说明,聊天这一短暂的交往使“求助者”与旁观者之间产生 了某种微炒的联系,增加了旁观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和愿望。
Page 11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环境和情景因素

第八章 利他行为

第八章 利他行为

求助者的特点: 三、求助者的特点: 1.性别特征: 性别特征: 性别特征 女性易被男性救助。 女性易被男性救助。 原因:弱者,性吸引力, 原因:弱者,性吸引力, 如救助者为男性 被救助者为男性, 过路车停下 过路车停下。 被救助者为男性,2%过路车停下。 被救助者为女性,25%过路车停下。 被救助者为女性,25%过路车停下。 女性助人者助人行为不受性别影响。 女性助人者助人行为不受性别影响。
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2、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利他行为的榜样能 促进利他行为。 促进利他行为。
3、噪音、气候、时间等的影响 噪音、气候、
噪声越大, 噪声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天气(天气好的话,更愿意填写问卷,在 天气(天气好的话,更愿意填写问卷, 露天餐厅更愿付小费) 露天餐厅更愿付小费) 社区大小,社区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社区大小,社区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时间充裕才易帮忙: 时间充裕才易帮忙:
第八章 利他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
问题:朋友借钱是否是利他行为? 问题:朋友借钱是否是利他行为?
1.利他行为的定义 1.利他行为的定义 利他行为指对别人有好处, 利他行为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 显自私动机听自觉自愿的行为。 显自私动机听自觉自愿的行为。或者是 任何形式下, 任何形式下,不指望得到报答而自愿的 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
责任和承诺: 责任和承诺: 个体觉得负有责任和作出过承 诺会影响利他行为
赞同的需要 有强烈赞同需要的人更可能作出利他 行为。 行为。
环境因素: 五、环境因素: 1、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对于紧急事态 、旁观者效应: 的反应, 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 是不同的。由于他人的在场,个体会抑 是不同的。由于他人的在场, 制利他行为。 制利他行为。 原因: 原因:化规范(期望) 社会责任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 帮助的人,而不要考虑以后的交换。 帮助的人,而不要考虑以后的交换。 互惠规范: 互惠规范: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 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人,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平等规范: 平等规范:人们要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 人。

第十二章 利他行为 PPT课件

第十二章 利他行为 PPT课件
6

1.3 移情与利他主义

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 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移情-利他主义假设:当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 移情,会试图处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 助这个人,无论我们会得到什么。 实验结果表明,当人们对他人的痛苦体验移 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是存在的。
7

小结

人中无知:因为没有其他人看上去关心这件事,
旁观者在紧急事件中假设一切正常。
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帮观者助
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
16
4. 怎样增加助人行为

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 积极心理学与利他行为
17
THE END!
18
3

1.利他行为的基本动机

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 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 移情与利他主义:助人的纯粹动机
4
1.1 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

亲属选择: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亲属的行 为。

互利规范: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们 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
学习社会规范:人们通过自然选择,在基因 上设置了学习社会规范的程序,其中之一就 是利他主义。
11
2.3 利他行为中的文化差异

在所有文化中的人,更可能帮助他们认为是 内团体成员的人,而较少帮助他人认为是外 团体成员的人。 内团体:个体认同为其成员的群体。

外团体:任何个体不认同的群体。
12
2.4 心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积极心境的影响:“心情好,做好事”效应 消极状态减轻:“心情糟,做好事”效应
9
2.1 个体差异:利他人格

利他人格:在各种情况下使个体帮助他人的 品质。

《利他行为》PPT课件

《利他行为》PPT课件

在蚂蚁社群或者蜜蜂社群中,工蚁或工蜂辛勤地
为蚁后或蜂后以及其他同伴服务而终日不辞辛苦,这
些都是利他行为的典型例子。 然而,这些却似乎不能
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那么,利他行为是
如何通过自然选择的?对于这个问题,生物学家有不
同的解释。
精选PPT
9
五 利他主义行为机制
鸟类的利他主义现象可以从自私性和亲缘 选择两个方面去理解。在合作育雏现象中,繁 殖者至少可获得以下好处:
享食物所带来的不利. (二)行为操纵式的利他行为:关于行为操纵,可
以这样说,有些动物的行为看上去无疑是利他的, 但这种行为是受到其他个体操纵的结果,最明显 的实例是巢寄生鸟类与寄主的关系,寄主双亲辛 苦地喂养杜鹃实际上受别的操纵。他们自己从这
种利他行为中是一无所谓得的,实质上是杜鹃鸟 骗取它去错误的喂养了别人后代。行为操纵也可
1 减轻了护幼压力;
2 当繁殖者之一死亡时,帮助者给幼鸟的生存提 供了保障;
3 帮助者学来的育雏经验提高了将来成为繁殖者 的可能性。
精选PPT
10
4 如果群体的成员增加能够更好地保护领域巢区的安全, 群体间竞争有利于群体的发展,保留和召集帮助者是 扩大群体的基本方式;
5 增加逃避捕食者的成功率,分享食物资源,反过来 这些又利于群体中所有成员的生存。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
主讲人 王晓玲
精选PPT
1
动物的利他行为
一 概念:所谓利他主义或利他行为,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 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
所谓利他行为就是动物以降低自身的适合度为代价, 来提高其他个体适合度的行为(适合度是生物有机体个 体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和后代生存能力的总称)。

第八章 利他行为

第八章   利他行为

二、对突发事件反应
1 利他行为研究起始于一桩谋杀案 – 1964年,美国纽约市吉加登斯发生的惨案 年
2 旁观者效应
– 拉坦和达里的研究 – 含义:现场旁观者的数量影响了突发事件中 含义: 利他行为反应的可能性。当旁观者的数量增 利他行为反应的可能性。 加时, 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将 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 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 迟了。 迟了。
3 利他行为种类
(1)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 • 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 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 •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例;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例; • 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知道有人需要 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 帮助; 帮助; • 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 如:让座、义务照看邻居小孩、主动打扫公 让座、义务照看邻居小孩、 共卫生等
第八章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1 含义: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以后报答 含义: 的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 的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 • 自觉自愿 • 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 • 不期望他人日后回报 • 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判断:属利他行为吗?
• • • • 捐款 落水救人 让座 志愿者服务
2 争论焦点:利他行为是否期望报答 争论焦点:
2)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突发事件) )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突发事件) • 有伤害人生命与财物的威胁,有一定的 有伤害人生命与财物的威胁, 危险性,付出的代价很大, 危险性,付出的代价很大,甚至是自己 的生命; 的生命; • 不寻常、少见的情境,人们缺乏经验; 不寻常、少见的情境,人们缺乏经验; • 情境特殊,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别人; 情境特殊,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别人; • 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先制定计划,往 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先制定计划, 往是措手不及的。 往是措手不及的。 • 如:落水、抢劫、触电、着火、行凶等。 落水、抢劫、触电、着火、行凶等。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PPT课件
•回报性行为:为了回报曾经得到过他人的好处而助人 •补偿性行为:补偿自己曾使他人蒙受损失而助人。
v 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亲社会行为包括 利他行为,但不等于就是利他行为。
第七章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Altruism)
v 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惟一的目的 ,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可以
第七章 利他行为
进化理论:本能与基因
v 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C. Darwin)的进化论:经过自然选择的 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
种留存下来;Evaluation only. Crevat社ed会w生it物h A学s(poSsoec.iSolbidieolsofgoyr ).NET 3.5 Client Pro.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第七章 利他行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是完全出于自愿的行为; •牺牲自己以利他人 §不应该带有外在酬赏的期望; §利他者本身可能会有损失。
助人者的意图是判断利他的重要标准。
第七章 利他行为
内容提要
1
利他行为概述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2 spo关s于e利.S他l行id为e的s理f论o解r释.NET 3.5 Client Pro.
Copyri3ght 20利0他4行-为20的1影1响因A素spose Pty Ltd.
4 利他的社会情境因素与旁观者效应

第七讲-利他行为全

第七讲-利他行为全

二 研究范畴 帮助陷于困境中的他人 制止或干预犯罪活动 自我约束 偿还行为
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 利他行为的得与失 二、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人格 助人者的性别差异 当时的心境 三、求助人的特点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是否受他人喜欢 个山坡上,由好几百棵树构成,每棵树下都有饰板,上面刻着一些欧洲基督教徒的名字,这些人曾经在纳粹大屠杀的时期给犹太人提供过庇护。这些“正义的异教徒”值得,如果被纳粹政府发现,他们将与犹太人一样承受被处死的命运,但仍有很多基督教徒庇护了犹太人,还有不计其数的庇护者没有留下姓名。每一个在纳粹恐怖中幸存下来的犹太人背后,离不开数十人的英勇行为。乐队指挥康拉德.拉特是居住在院里战争的柏林的2000名犹太人之一,他就是因为受到50名英勇的德国人的保护而活了下来。
第三节 利他行为理论分析
一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他们的物种留存下来。(主观利他,客观利己)
利他的产生是由于: 1 亲属选择 2 互惠规范 3 学习社会规范 4 选择配偶的影响
二、社会交换论的解释 人们的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他行为是助人者对未来的一种投资。期望日后自己需要的时候提供相应的帮助。 给予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
“集体冷漠症”比暴行更可怕 8名恶男,20日凌晨竟在珠海一家迪厅当众强奸妇女,这种丧失天良的暴行令人震惊;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场的近200人,竟无一人上前制止,全都成了冷漠的看客! 这种集体冷漠,并非始自该案,而是早有发生,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集体冷漠症。
集体冷漠案例(2)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何谓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3、自愿的 4、利他者可能会有损失

10企业利他思维培训PPT课件

10企业利他思维培训PPT课件
39
40
41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 ng and asking.
42
添加
添加
添加 标题
标题
标题
添加
标题
此处结束语
点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通过 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11
二、主人翁意识 (1)永远把目前的工作当成自己人生中的 最后一份工作。 (2)永远问自己,“我能够做些什么,让 这家公司变得更好?”
12
12
我如何获得改变?
A=F/M
改变=外力/自我
13
外因和 内因
14
硬币与花瓶
15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16
人生真正的难题, 是我们无法接受自 己有问题!
17
服务大众 •对员工:做成就者,提供持续成长的理想平台
31
31
如何对不合理要求说“不” --对事强硬的YNY技术
32
说“不”的YNY技术
说不的YNY逻辑!
Yes是:从对方的逻辑中找到合理之处 No不是:从对方的逻辑中找到不合理之
处,并放大,让对方自己发现自己的 野马 Yes是:提出新的建议,帮助对方改进
43
感谢聆听
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 or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讲师:XXXX
日期:20XX.X月
44

动物行为学——利他行为ppt课件

动物行为学——利他行为ppt课件
如果个体利他行为对于全群有利,则属于群 体选择(group selection)。
.
10
亲属之间的利他行为
Hoogland(1983)对草原旱獭的报警行为研究。 草原旱獭是一种社会性的啮齿动物,通常是一只成
年雄旱獭与3-4只成年雌旱獭及其子女生活在一起。年轻 的雌旱獭终生都生活在这个群体里,而年轻的雄旱獭则 在出生后的第二年离群外迁。所以,一个群体内的全部 雌旱獭和一龄雄旱獭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旱獭的自然天敌是獾,Hoogland曾用展示獾的标本的方 法来诱发旱獭的报警鸣叫。
.
4
利他行为的四种假说
(1) 亲缘选择假说:借助于对亲属提供帮助而增加自己 对未来时代的贡献。因为亲缘关系越近,体内共占同一 基因的概率就越高。(基因的自私性)
(2) 互惠假说:双方在合作中都能得到净收益。(合作 关系) (3) 操纵假说:如杜鹃鸟的巢寄生(彻底的利他) (4) 互相依赖假说:如吸血蝠哺血;灵长类的结盟
例如:两个杂色脊蛉在冬季共同占有和保卫一个 取食领域,比之他们各自单独有一个领域更能增加 他们的取食率,这是因为共同保卫领域所带来的好处 超过了他们共同分享食物所带来的不利。
.
17
(二)行为操纵式的利他行为:
关于行为操纵,可以这样说,有些动物的行为看 上去无疑是利他的,但这种行为是受到其他个体操 纵的结果。
幼雏孵出后,群体中未参与繁殖的个体开 始给幼体带来食物(常通过母亲转给幼鸟), 并担任警戒巢区,集体对付捕食者的任务。帮 助减少繁殖个体的能量消耗,有利其成活。
.
31
在蜘蛛和螳螂的婚礼上存在着一种极端自私和极 端利他的行为。雌蜘蛛和雌螳螂仅仅为了获得一 顿美餐,在“新婚之夜”就残忍地将自己的“夫 君”吃掉,而雄蜘蛛和雄螳螂明知道等待自己的 是极端悲惨的命运,却依然“义无反顾”。或许 这是它们期待已久的一次机会,因为它们遇到雌 性的概率很小,错过了也许就终生不能交配。因 此为了“新婚夫人” 有更好的营养将自己的后 代培养长大,这样的牺牲在它们看来也是值得的。

第二讲 利他行为

第二讲 利他行为

(四)社会文化因素:


价值观
文化背景
(五)被助者的特点:
年龄


性别
仪表


能力
是否受他人喜爱 是否与助人者相似 对困境 应承担的责任。
求助者特点
我们的帮助也取决于对方的特点
受他人喜欢吗? 人们常常愿意去帮助那些漂亮的、诚实 的可爱的人。
是否值得帮助?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的社会责任
四、简短的评价
放 映 结 束 , 再 见 !
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进化论
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 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 因为助人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 为,因此它们也在进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 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社会进化论认为有 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社会责任规 范,相互性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
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 为很重要: 社会责任规范 相互性规范 社会公平规范
学习理论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的规 范的掌握是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强化 和模仿很重要,儿童会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助 人行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而在这 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助人行为 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两类情境的利他行为 一类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另一类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性别因素
人们更愿意帮助女性
第二节
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
一. 冷漠行为概述 二. 冷漠行为的旁观者效应 三. 产生冷漠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 冷漠行为概述
冷漠行为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 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 要得到自己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 旁观的态度。

02-利他行为概述课件

02-利他行为概述课件
利他行为概述
• 主讲人:吴志勇
课程导入:视频
教学内容
利他行为的定义 利他行为的种类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定义
广义 A
狭义 B
利他行为的几个特征
助人为目的 不期望回报
自愿的
可能有损失
二、利他行为的种类
A 情境模式划分
分类方式
B 动机划划分
情境模式划分
紧急 情境
非紧急 情境
动机划分
自我利 他
纯利 他
三、3、社会文化因素 4、被助者的特征
1、助人者的因素
心境 性别 年龄 个性特征
2、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3、社会文化因素
价值观 信仰
4、被助者的特征
女性,男性 老幼,中年 仪表,外貌
课堂小结:利他行为
感谢大家聆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他行为分析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很多英雄的事迹: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雷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在危难的时刻去营救、保护他人。

虽然我们自己没有这些光辉的事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再公交车上为老人和孕妇让座位,也会为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捐赠衣物和钱财……而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使他人,群体乃至社会获得益处。

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

现代社会心里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主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由此可见,利他行为应该包括下面四种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3、完全自愿的行为;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那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再无利可图或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呢?社会心理学家努力从不同角度对利他行为作出了解释。

由于人和动物在表现“利他主义”行为时,往往会冒着伤害自身利益的风险,难以符合进化论规律。

因此,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它是人类本性中的天性的部分,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一种行为,他的观点基于对动物的考察与实验的结果。

他发现,在一个蚁穴前,当危险来临时,工蚁走到其他蚂蚁前边来保卫巢穴,抵御入侵者。

当工蚁收到攻击时,受伤的工蚁比后边的没受伤的工蚁更有可能离开巢穴,但是他们不逃走,甘愿冒生命危险与进犯者搏斗,许多工蚁为了其他蚂蚁的生存和巢穴的存在而死去。

因此,威尔逊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决定、通过遗传获得的。

我们会记得小的时候因为帮助了别人而受到家长的的表扬,或者因为提供帮助却袖手旁观时受到的批评。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眼中,利他行为就是就是这样在赞扬与批评中产生的。

有研究发现,4岁儿童,如果他们由于慷慨行为而得到奖励时,他们就会更愿意和其它小朋友分享弹珠玩具。

研究表明,某些形式的赞扬比其他形式更有效。

榜样的作用也是重要的。

例如,一个研究揭示了一年级儿童中,观看亲社会条件电视节目的儿童显著比看中立条件电视儿童更爱帮助他人。

成长中,人们学到了一些关于谁应该得到帮助,以及什么时候应该给予帮助的规则,并逐渐化为价值观和人生准则,所以社会条件这些也是利他行为形成的原因。

利他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有利于社会的行为,所以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比较多,归结如下:(一)利他者因素年龄。

研究证明,6至12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利他行为也有所增长。

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开始明白助人为乐是一件为社会赞许的行为,而且,其行为也逐渐由“自我中心化”行为向“互惠化”行为发展,开始懂得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了性别。

一般来说,需要较大体力或者不适合女性角色的利他行为,往往会有男性完成。

此外,在较为尴尬的助人情境中,女性也会比男性更少表现出助人行为。

伊格利和克劳利在172万项近5万名男女被试的主人行为比较研究中,发现当面对求助者是陌生人并且情景在潜在危险时,男性更会伸出援手。

而在安全的情境中,如愿意花时间陪伴残疾儿童时,则是女性乐意帮助者多于男性。

人格特征。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社会上涌现的许多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在特殊情境中,能面对死亡的威胁挺身而出,正是高尚品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然。

(二)被帮助特征性别。

许多研究表明,女性被助机会多于男性。

波梅扎尔等人1973年的一项十分有趣的实验证实了这点。

一辆车坏了停在路边,驾驶者向路边驶过的车打招呼请求援助。

结果表明,当求助者为男性时,只有2%的过路车停下来;当求助者为女性时,却有25%的过路车停下。

值得帮助的人。

一般来说,老人和孩子获得帮助的机会较多。

因为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魅力与人品。

人们倾向于帮助那些看上去正派、质朴的人,而不愿意帮助那些让人厌恶、感到不正经的人。

有研究者(1976)将一份研究生院的申请信放在机场电话亭里,看上去像是被忘在那了。

结果,贴有漂亮照片的申请信有47%都被寄回去了,而贴有不漂亮照片的申请信有35%被寄回。

(三)环境因素物理环境。

Cunningham1979年对天气的影响进行研究表明,人们更愿意在阳光灿烂和气温舒适的情况下提供帮助。

Amato和Levine等分别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城市进行研究,在帮助陌生人方面,城市越小,提供帮助的人越多;人口密集度越大,利他行为越多。

时间压力。

时间效应证据来自Darley和Batson(1973)的实验。

此实验是要求男学生走到另一所建筑去听一个讲座。

其中一部分被告知:时间随意,讲座不会立刻开始;另一些则通知:尽快,他们已经迟到,研究者正在等他们。

当被试离开去另一个建筑的途中,他们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跌倒在门口,不停地呻吟。

研究后访谈中,所有学生都记得看到过受伤者。

但是时间匆忙的学生仅仅有10%给予了帮助,没有时间压力的则有63%给了帮助,时间压力使得这些学生忽视了受害者的需要。

(四)社会文化因素利他行为时一种社会行为,当然也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

玛格丽特·米德曾经比较了新几内亚两种文化条件下长大的儿童的行为,曼都加莫族人不大喜欢管教自己的孩子,往往放任自流,孩子长大后一般也不愿意帮助别人;而阿拉培什族人喜爱自己的孩子,孩子长大后同情心很强,助人行为较多。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上随处可见到助人现象,从公车上给老人让座到见义勇为同歹徒殊死搏斗,这些都是让人们感觉到一种处于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但是也与人对处于困境中的他人却抱着冷漠的态度,见死不救。

社会心理学有关研究将此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

四川省武侯区的熊伟和妻子一起骑自行车出门上班,谁知途中竟被人追杀。

当熊伟身中数刀,趴在地上呼救时,围观的数百人竟然都作壁上观。

无人出面制止,也无人拨打电话报警。

(《南京晨报》,2005年5月12日)心理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后做出解释:一方面,人对情景的认知,往往依赖于其他人的反应。

也就是说,他人的存在对个体的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

另一方面,当他人在场,个人见死不救的社会代价,如内疚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就会降低,责任分分散到了其他人身上,自己的责任就轻了。

利他行为时一种积极、高尚的社会行为,也是社会再三提倡、鼓励的。

而要培养利他行为需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一)鼓励和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在社会心理学中,同情心被定义为设身处地来考虑别人的感情,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

一般来说,同情心是我们助人为乐和利他行为的一种基础。

因而,为了促进利他行为,也就应该鼓励与培养人们的同情心。

在我们健康的家庭生活中,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一个人的同情心都会得到培养,受到鼓励。

而在我们的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宣传中,也应该注重这种对人们同情心的鼓励和培养。

(二)注重对儿童的教育儿童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看到他人的助人行为时,儿童可能去模仿,学习助人行为。

因而,我们应该充分注重家庭中父母的榜样教育力量。

同时,在幼儿园和学校教育机构,教师对小朋友的关心呵护,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都可以给儿童观察和模仿提供权威性的榜样,促进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三)强化儿童的利他行为在社会心里学家的有关研究中,发现当人们由于做好事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他们就会逐渐产生一种相应的内在的自我奖励倾向。

这是的强化就不单是一种外在的奖励,同时也会表现为内在的自我满足。

因而,社会心理学家希望,能够在外在强化,也即在对助人和利他行为表扬与鼓励的基础上,促使人们产生助人后的内心自我奖励和自我满足感,形成较为内在的对利他行为的强化和培养。

(四)有效的助人技能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本来都会有助人的意愿,可是由于不知道该怎么做,也就未能表现出实际的助人行为。

例如,若是在幼儿园见到小朋友摔倒流血了,许多小孩子可能很想帮助受伤的小朋友,可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未能表现出实际的助人行为。

而由于其未能表现出助人行为,也就未能受到由于作出助人行为所受到的表扬或鼓励。

于是,在培养人们助人行为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如何使人们了解必要地助人的方法。

比如对于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交通事故、病人突发事故、溺水或煤气中毒事故、遇到坏人抢窃等,如果人们知道了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方法,那么就会增加人们的实际的助人行为。

(五)注意社会舆论和宣传对于利他行为的促进,是需要整个社会都大力协助和积极参与的,绝非社会心理学家单方面的事情。

因而,应该注重社会舆论和宣传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鼓励和促进利他行为。

目前,我们国内已经十分注重对于利他行为的宣传与鼓励。

许多省市,都先后设立了“见义勇为奖”,对见义勇为者的事迹也都做出了相应的宣传和报导,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样,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会逐渐形成。

社会心理学不但是一种学术研究,而且能够影响实际的社会生活,也应该影响和改善我们的实际社会生活。

因而,通过对利他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利他行为的了解,并且能够有助于利他行为的产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1、屠文淑. 社会心理学新编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112-1212、申荷永. 社会心理学: 原理与应用 [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156-1663、张明. 蹚过人生河――社会心理学 [C]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