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饰 明朝皇帝衮服简介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朝皇帝衮服简介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朝皇帝衮服简介衮服是皇帝的龙袍中的一种,是皇帝祭天地、宗庙时与衮冕配套使用。
与冕冠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
此件缂丝衮服为右衽大襟、宽袍阔袖。
衮中国传统的衮衣主体分上衣与下裳两部分,衣裳以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另有蔽膝、革带、大带、绶等配饰。
其中团龙12,用孔雀羽线缂制,前身、后身各3,两肩各一。
十二章纹样分布在两肩及前后衣襟上。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
皇帝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十二旒冕。
亲王上衣绘山、龙、华虫、火、宗彝5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4章花纹。
共9章,九旒冕。
其实亲王以下就不能被称作衮服了,因为亲王以下的冕服不绣龙,但明代都称为衮冕。
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纹衮服世子七章,八旒冕。
郡王五章,七旒冕。
朝鲜曾获赐五章衮衣,后建文赐朝鲜以郡王爵服九章衮服,遂为定制。
十二章图案各有深刻的寓意。
据载,十二章图案起源甚早,早在周朝以前即已成为天子礼服上的装饰。
日、月、星辰称为“三光”,取其“照临”之意。
山,能行云雨,人所仰望,取其镇重之意。
龙,变化无方,取其神。
华虫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
宗彝,为宗庙祭器,绘虎、?二兽,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宗彝绘虎,是取其严猛,绘“?”(一种长尾猴),是取其智。
遇雨以尾塞鼻是其智。
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洁。
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
粉米,即白米,取其洁白能养人。
黼作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断之意;又有一说,按八卦方位,白为西方之色,黑为北方之色,黑白之交(即西北方)为八卦中的乾位,乾为天、为阳,故象征刚健能断。
黻形为“?”,一说认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说认为,是两“己”或两“弓”相背,取臣民背恶向善之意,亦取君臣离合,去就之理。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明代皇帝服饰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
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
首先制定皇帝的礼服。
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
余不用。
”男子服饰1.明代男子服装,以袍衫为尚。
2.团领衫、补子、幞头①明代公服: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
②幞头,在明代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头衣。
常服中的幞头称“乌纱帽”,前低后高,圆顶,翅钝圆,帽内用网巾束发。
帝王所用幞头名“翼善冠”,折角向上。
3.直裰/直身,右衽、大袖的宽敞袍式,背间中缝直通到底,明时僧道亦服。
明初儒生都穿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直裰,时称蓝袍。
4.罩甲,是超短袖、对襟或大襟,长度在膝下到足背之间,衣身紧窄的式样。
5.巾帽,一般人常用巾和帽,明代巾帽除采用唐宋还有元代的部分保留,所以明代巾帽比较多样。
如“四方平定巾”、“东坡巾”、“平顶巾”、“六合一统帽”(又称小帽,即瓜皮帽)等。
女子服饰1.主要有:衫、袄、霞帔、比甲、裙子等。
命妇服包括:凤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组成。
2.凤冠、霞帔①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
后妃的凤冠除缀凤凰外还有龙,普通命妇的彩冠仅缀花钗。
②霞帔是一种帔子,象两条彩带,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
宋代,霞帔成为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该。
不同品级命妇霞帔纹样有严格规定。
3.背子,亦作褙子,样式继承宋代,有合领和对襟两种,贵贱皆服。
就功用分两式:对襟、大袖为贵妇礼服;对襟、小袖为普通妇女便服。
品级纹样基本与霞帔相同。
4.比甲,即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明代中叶形成风气。
比甲形似背子而无袖,比后来的马甲、坎肩要长,罩在衫袄之外。
5.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织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田而得名。
6.衣、裙,①上衣和裙的长短变易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后趋效南方。
龙袍
谢谢观看
明代
明代龙袍冕服、衮服:冕服、衮服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明代皇帝只用衮冕,废除其 余五冕,为十二旒冕十二章服,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册拜、正旦、冬至、圣节等场合。朝鲜国王, 皇太子及亲王用九旒冕九章服、世子用八旒冕七章服、郡王用七旒冕五章服。朝鲜所谓"世子“不可用冕,只可用 梁。
皮弁服: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朝服。皇帝在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 外官朝觐、策士传胪时穿皮弁服(嘉靖时定祭太岁、山川等神亦穿皮弁服)。
武弁服:武弁服为天子亲征遣将时所着的服饰。
燕弁服:皇帝平日在宫中燕居时所穿。
通天冠服:皇帝在郊庙之前省牲、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以及社稷等祀时穿通天冠服。但从《明实录》等史 料记载来看,洪武十年之后基本没有皇帝使用通天冠服的记录,《大明会典》所载冠服制度中也没有收入通天冠 服,可能是洪武中期以后已经不用,其功能大部分被皮弁服代替。
清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 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龙袍,是上下连属的通身袍,比礼服略 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庆宴会、朝见臣属的时候穿用的常见礼服,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帝王服饰。帝王们 穿着的龙袍,在现代人的心中很容易产生敬畏与神秘的感觉。尤其对龙袍上制作精良、细腻、造型独特的纹饰图 案充满疑惑,本文将对此做简单的介绍。
明代的服饰纹样
明代的服饰纹样明代的服饰纹样:冠服制度以外的便服,花式变化有一定灵活性。
(一)明代龙袍的几种款式1.十二团龙衮服定陵万历皇帝出土一件缂丝衮服。
里子为黄色方目纱,面与里之间有衬层,以绢、纱、罗杂拼缝制。
两腋下均钉有丝带鼻,腋下留有开口,以便与衣襟上的罗带相拴结。
衮服主要纹饰为十二章,其中团龙12,用孔雀羽线缂制,前身、后身各3,两肩各一,下摆两侧各二。
日、月、星辰、山纹分布在两肩、盘领背部下方和肩部。
四只华虫(雉鸡)在肩部下侧。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织成两行,相对排列于大襟上。
2.四团龙袍在前胸、后背、两肩各饰团龙纹一个。
胸、背为正龙,两肩为行龙,侧身、方向相向。
袍身织有其他暗花。
3.柿蒂形龙袍在盘领周围的两肩和前胸后背部位划出一个柿蒂形装饰区,用金边标示之。
在区内前胸后背各饰一条正龙,两肩各饰一条侧身龙,方向相向,靠近金边用海水江牙纹为饰。
金边以外部位织其他暗花。
或在前胸后背及两肩各饰两条行龙。
4.柿蒂形过肩龙袍在盘领周围的柿蒂形装饰区内饰两条过肩龙,龙头一个位于前胸,一个位于后背,均为正面形,龙身各向肩部绕过。
明朝称这种形式为“喜相逢”。
其他部位织暗花。
5.过肩通袖龙襴袍在柿蒂形过肩龙袍形式上再在两袖各列一条立龙龙襴,另在前大襟、后襟的下摆当膝部位各饰横襴,前后襟的横襴各饰行龙四条。
其他部位织暗花。
如:织金妆花纱柿蒂形过肩龙襴。
(二)明代宫中的时令服装花式明代宫中根据时令变化,换穿不同质料的服装,并吸收民间风俗,加饰象征各个时令的应景花纹。
1.年节农历正月初一正旦节,从腊月二十四祭灶之日起,宫中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帽上佩大吉葫芦、万年吉庆铎针(铎针为帽前额正中的饰物)。
2.元宵正月十五上元节,亦称元宵节,内臣、宫眷穿灯景补子蟒衣,衣上饰灯笼纹样。
3.清明三月初四,内臣、宫眷换穿罗衣,清明节穿秋千纹衣服。
至四月初四换穿纱衣。
4.端午五月初一起至十三,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
五毒指蝎子、蜈蚣、蛇虺、蜂、蜮(guō音锅)。
明代宫廷服饰简介(十)
明代宫廷服饰简介(十)明代除皇太子外,皇帝其他的儿子均封王爵(亲王),十五岁选婚,出居京邸,到年长时“之国”(前往封地)。
皇女封为公主,成年后由有司拣选驸马。
皇子、皇女们的少年时期都在宫中度过。
明成化《新年元宵景图》里的小皇子(国家博物馆藏)明代儿童有剃发习俗,皇室子女也不例外,刘若愚《酌中志》里提到,宫中设有“篦头房”,有近侍十余员,专门负责为皇子女请发、留发、入囊、整容之事。
凡皇子、皇女诞生,到满月剪胎发,百日命名后,便按期剃发,谓之“请发”。
皇子女们和民间的儿童一样,将头发全部剃掉,一根不留,“如佛子焉”。
皇子平时戴玄青绉纱制作的六瓣有顶圆帽,名曰“爪拉帽”,到十多岁时开始留发,留发一年后,又选择吉日“入囊”,即将头发总束于脑后,纳于特制的囊中,垂在身后。
囊宽二寸许,长尺余,冬天用玄色纻丝制作,夏天用玄色纱。
直到皇子选婚纳妃时,才择吉行冠礼,以示成人。
皇女日常戴一寸多宽的小头箍,十余岁开始留发,留发一年后,选择吉日将头发往两边分梳,束成八字角模样,谓之“扒角”。
至选婚有驸马,才择吉举行上头仪式。
《新年元宵景图》里的女童(国家博物馆藏)明成化《新年元宵景图》中绘有剃发后的幼年皇子、皇女和小宫女、小宦官们。
小皇子头上光光,俨然小和尚。
小皇女或小宫女的头上大部分头发被剃掉,仅在头顶两侧各留一绺,用红头须(丝带)扎成一对小发鬏。
《大明会典》记载:“皇女生弥月,前期,上择内夫人之敬慎者,以奉皇女剪发。
是日早,保姆抱皇女于寝宫剪发为鬌(d uǒ)、留羁如礼。
”留发中的皇女或小宫女除了半长的散发,也是扎着两个发鬏,头上并无太多饰物。
皇太子、亲王以及亲王世子、郡王在受封之后,都会由朝廷赏赐冠服,如冕服、皮弁服、常服以及嘉靖时期创制的保和冠服等,皇太子妃及诸王妃、公主、郡主等也有相应的冠服。
·冕服皇太子陪祀天地、宗庙,正旦、冬至、圣节、朝会以及从祭社稷、受册、加元服、纳妃时穿冕服,用衮冕九章。
亲王助祭、谒庙,正旦、冬至、圣节等朝贺及受册、加元服、纳妃时穿冕服,也用衮冕九章。
明朝服饰
鞋,称为“底而香A ”。
62
A
63
9.女子发饰
明代女子将头髻梳成扁圆形状,并在发髻的顶
部,饰以宝石制成的花朵,时称“挑心髻”。
后来又将发髻梳高,以金银丝挽结,顶上也有
珠翠装点。渐渐地名目越来越多,样式也从扁
圆趋于长圆,有“桃尖顶髻”、“鹅胆心髻”
等名称,还有模仿汉代“堕马髻”的。除此之
外,明代妇女也常用假髻作装饰。这种假髻一
为真红色大袖衫、深青色背子、加彩
绣帔子、珠玉金凤冠、金绣花纹履。
A
35
A
36
A
37
2.凤 冠
明代凤冠以金、银、铜等金属丝网 为胎,衬以罗纱,并挂有珠宝流苏, 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 的礼冠,上缀点翠凤凰、龙等装饰, 龙凤嘴中常衔着珠花,下垂至肩;另 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 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等,但习惯 上也称它为凤冠。
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裙上
的纹样,也更讲究。据说有种浅色画裙,名
叫“月华裙”,裙幅共有十幅,腰间每褶各
用一色,轻描淡绘,色彩非常淡雅,风动色
如月华,因此得名。此外,还有的裙子用绸
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
纹,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称“凤尾裙”。更
有以整缎折以细缱,做成“百褶裙”的。
A
54
A
55
A
56
A
57
凤 尾 裙
A
58
A
59
A
60
A
61
8.弓鞋
明代女子不仅沿袭了前代缠足的风
俗,而且使之大胜。缠足后所穿的
鞋叫做“弓鞋”,这是一种以香樟
木制成的高底鞋。木底露在外边的
第七节 明代服装
明清服装
明朝服装
上采周、汉,下取唐、宋,使汉民族底服装得以 保留传承。 “吉祥图案”-多种纹样的组合 服装堂皇华贵
皇帝服
大典穿衮服,其形制上基本承袭古制
常服为盘领窄袖袍,玉带、皮靴、乌纱折上巾 (善翼冠)
古制冕服
皇帝常服
善翼冠
官服
职官礼服-冠冕衣裳 戴梁冠,穿赤罗衣裳 职官公服-盘领右衽 乌纱帽、团领衫、束带、粉底革靴 四品以上为绯色、七品以上为青色,九品 以上为绿色
云肩
凤尾裙
在色缎上绣出花 鸟纹饰 以各种彩条拼合 在腰带上,成为 彩条飞舞的裙子 形似凤尾
“抹额”与“卧兔” 抹额” 卧兔”
梁冠
戴 梁 冠, 穿 赤 罗 衣 裳
蟒衣 明代宦官、重 臣及贵戚所穿 的一种盛服。 蟒形-形似龙 而少一爪
职官公服
乌纱帽 团领衫(上缀 “补子”) 束带 粉底革靴
乌纱帽
由唐代璞头演变而来的 一种圆顶官帽。
缀于前胸及后 背 文官用禽,武 官用兽 纹饰因身份而 异
文官补子
武官补子
束带- 束带-腰带
命 官 与 命 妇
命妇的服饰
翟冠 霞帔 圆领团衫 缠足
翟冠
霞帔
凤冠- 凤冠-后妃的 礼冠
三龙九凤冠
皇后- 十二龙九凤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背子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比甲
明代女装的典型样式 -水田衣
以各色碎布拼接而 成
襦裙、围裳、 襦裙、围裳、披帛
明朝各色龙袍的用法
明朝各色龙袍的用法
明朝各色龙袍在明代的时候有着特定的用法和象征意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各色龙袍的用法:
1. 黄色龙袍:黄色是帝王的专用颜色,代表皇权、尊贵和统治力。
明代皇帝通常会在重大仪式上穿着黄色龙袍,如登基、皇帝寿诞等。
2. 紫色龙袍:紫色是古代中国帝王的象征颜色,代表尊贵和权力。
明代的皇子、亲王等王室成员可以穿着紫色龙袍,以显示其贵族身份。
3. 蓝色龙袍:蓝色龙袍在明代并不常见,但在某些特殊场合下也有使用。
蓝色代表自由、清澈和高贵,一些皇帝或亲王可能会选择蓝色龙袍来彰显自己的特殊身份。
4. 红色龙袍:红色是喜庆、吉祥和热情的象征,明代的皇帝有时也会选择穿着红色龙袍来参加重要的庆典、祭祀或婚礼等场合。
总之,明朝各色龙袍的用法主要是根据场合的不同来选择。
黄色和紫色龙袍是皇帝和王室成员特有的,而蓝色和红色龙袍则可能在特殊场合下被选用。
这些色彩不仅代表了君主的权威和尊贵,也体现了明朝时期帝王统治的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服饰之明代服饰(图)
中国传统服饰之明代服饰(图)中国传统服饰明代服饰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千年来的带结。
但是纽扣并⾮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
纽扣的使⽤也是⼀种变⾰,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另外理学盛⾏也在⼀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明装与唐装相⽐,在于⾐裙⽐例的明显倒置,由上⾐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
⾐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中国传统服饰——明代戎服 朝服⽤于⼤把、庆成、正旦、颁沼等国家⼤典。
戴梁冠,穿⾚罗⾐、裳,佩⾚、⽩⼆⾊绢⼤带,⾰带,佩绶。
明延宋制,也以冠上梁数划分等级。
公冠为⼋梁,加笼⼱貂蝉,⽴笔五折,四柱,⾹草五段,前后⽟蝉。
侯七梁,笼⼱貂蝉,前后⾦蝉,其余皆少于公冠⼀等。
伯为玳瑁蝉,其余较侯再减⼀等。
都插雉尾。
驸马与侯相同,但不插雉尾。
梁数之外,官员所佩的带、绶也是区分品级的标志。
官⼀品,冠七梁,不⽤笼⼱貂蝉,⾰带⽤⽟,绶⽤云凤四⾊(黄、绿、⾚、紫)花锦。
⼆品,冠六梁,犀⾰带,绶同⼀品。
三品,冠五梁,⾦⾰带,绶⽤云鹤花锦。
四品,冠四梁,余同三品。
五品,冠三梁,银⾰带,绶⽤盘雕花锦。
六品、七品冠⼆梁,银⾰带,绶⽤练鹊三⾊(黄、绿、⾚)花锦。
⼋、九品冠⼀梁,⾰带⽤乌⾓,绶⽤鸂鶒,⼀种⽔鸟,⾊多紫〕⼆⾊(黄、绿)花锦。
御史冠⽤獬⾘。
所拿的笏板,⼀⾄五品⽤象⽛,六⾄九品⽤槐⽊。
中国传统服饰——明代男服 同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样,朱元璋在登上帝位后,早已忘却⾃⼰也曾是贫苦百姓中的⼀分⼦,在强化统治者特权地位的同时,视百姓为贱⼈,认为庶民不过是“趋事执役以奉上者”。
洪武⼗五年(公元1382年)出榜晓谕两浙、江西⼈民:“为吾民者当知其分(职分,应尽的义务),⽥赋⼒役出以供上者乃其分也。
能安其分,则保⽗母妻⼦,家昌⾝裕,为忠孝仁义之民。
”否则,不但国法不容,“天道亦不容矣”(《明太祖实录》卷⼀五○)。
基于这种观点,反映在百姓的服饰上是多有限制。
明代冠服制度
明代冠服制度
明代冠服制度是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地位差异。
明代冠服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皇帝冠服:皇帝的冠服以黄色为主,象征皇权的尊贵。
皇帝的冠冕采用十二旒(珠串),表示天子的地位。
龙袍为黄色,绣有龙纹,展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
2.官员冠服:官员的冠服根据品级不同而有所区别。
顶戴花翎(官帽上的装饰物)采用不同的材质和颜色,代表官员的品级。
官服为蓝色或黑色,袖口镶有金线,胸前饰有补子(代表官职的图案)。
3.士人冠服:士人的冠服以蓝色为主,表示儒雅的气质。
冠帽采用硬壳帽顶,帽檐呈弧形。
服饰为宽大的袖子和长袍,展示了文人墨客的风度。
4.百姓冠服:百姓的冠服较为简单,男子通常戴毡帽或草帽,身穿蓝色或黑色的短衣长裤。
女子戴布制的头巾,身穿青色或蓝色的衣裙。
5.宗教服饰:明代宗教服饰各有特点,如道士戴道冠,僧人穿僧袍等。
总之,明代冠服制度严格遵循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通过服饰的色彩、款式和图案等元素,展示了不同阶层的身份地位。
这
种制度在明代社会中起到了凝聚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明朝皇帝服饰体系
明朝皇帝服饰体系明朝皇帝服饰体系包括多种不同场合穿着的服饰,主要分为礼仪性服饰和常服两大类。
礼仪性服饰:冕服:为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以及正旦、冬至、圣节时穿着,祭社稷、先农和举行册拜时也穿冕服。
明代冕服始定于洪武元年,洪武十六年和二十四年又两次更定,图中按照洪武二十四年制度并参考《明集礼》和《中东宫冠服》绘制。
嘉靖八年,明世宗对冕服制度做了较大修改,形成了明代冕服的最终款式,一直延续到明末。
皮弁服:皇帝在朔望日视朝、降诏、降香、进表以及藩属国朝贡、朝觐时则穿皮弁服。
嘉靖时又规定祭祀太岁、山川诸神时也用皮弁服。
明代皇帝皮弁服使用的场合较多,在《明实录》中能见到相关记载。
通天冠服:皇帝在郊、庙之前省牲以及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时则穿通天冠服。
洪武元年参考宋制制定通天冠服,洪武十年之后基本没有使用通天冠服的记载,会典冠服制度也不载通天冠,应是洪武之后已经不用。
武弁(bian)服:明朝初年举行亲征遣将礼则服武弁、乘革辂,但是没有详细的制度记载,到嘉靖时才做了细致的规定。
常服:衮服:皇帝常服使用范围较广,如皇帝省牲、谒陵、常朝视事时都可穿常服。
常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末,只是在细节上稍有变化。
皇帝常服也称作龙袍、衮龙袍。
十二章衮服:是在四团或多团龙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定陵出土有明神宗五件十二章龙袍,墨签题为“衮服”,其命名应与明代龙袍被称为“衮龙袍”且又加入了十二章有关,但其本身并未完全取代冕服(衮冕)的功能。
燕弁冠服:嘉靖七年,明世宗制定燕弁冠服。
当时燕居穿着比较随便,世宗命张璁稽考古代帝王燕居时所穿法服的形制。
云肩通袖龙襕圆领袍:圆领袍纹饰较常用的还有云肩及通袖襕、膝襕纹样,多饰以过肩云龙、云蟒等图案。
-曳撒:皇帝日常服饰之一。
青袍:也称青衣、青服。
盔甲:《出警图》中绘有前往天寿山谒陵的明神宗,头戴凤翅盔,身穿鱼鳞叶罩甲,腰间悬挂弓箭佩剑,骑着高头大马,显得十分威武隆重。
明朝皇帝的盔甲主要用于出征和阅兵等场合。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皇帝冕服详解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皇帝冕服详解冕服(衮冕)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礼服和祭服,其中皇帝冕服的等级最高,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及登极、正旦、冬至、圣节、册拜等重大礼仪场合。
明代皇帝冕服制定于洪武元年,在洪武十六年、二十四年(按《明实录》记载)、永乐三年又数次修订。
嘉靖八年,明世宗对皇帝冕服做了较大修改,形成明代冕服的最终款式。
本文仅以使用时间最长、较有代表性的永乐三年所定冕服为例进行说明。
冕又称平天冠,由?(yán)板、旒(liú)、冠武、玉簪等组成。
?板用桐木制作,前圆(略呈弧形)后方,覆绮于外,上(表)为玄色,下(里)为红色。
长合周尺二尺四寸(约55.4厘米),宽一尺二寸(约27.7厘米),前后各垂十二旒。
旒以五彩丝线为缫(zǎo,同藻),每旒穿有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十二颗,缫上有结(称为“就”)使玉珠之间相隔一定距离。
?板下为长条形玉衡,用以承托?板并固定在冠武上。
玉衡两端垂充耳一对,充耳用玄?(dǎn,丝线)系?纩(tǒukuàng,明代指黄色玉珠)和白玉?(tiàn,玉珠)各一颗。
冠武是冠的主体部分,圆筒形,用竹丝编成胎,再冒以?(zào,黑色)纱。
冠武上饰长方形金池一对(前后各一)、葵花形金簪纽一对、缨纽二对及金条(条状金饰)若干。
朱缨从冠武两侧缨纽处向外穿出,系结并虚悬于颔下。
玉簪自右向左插在冠武的金簪纽内,簪首呈正方形。
另有朱?(hóng)一根,一端系在冠武左侧玉簪(簪脚)上,再从颔下绕至冠武右侧,仍系于玉簪(簪首)上,余端下垂。
冕(参考《中东宫冠服》绘制)玄衣皇帝冕服上衣用玄色,故称玄衣,交领、大袖,领、袖、衣襟等处施本色缘边。
明代冕服继承了传统的十二章纹饰,玄衣上织日、月、龙、星辰、山、火、华虫、宗彝(yí)八章。
日月皆圆形,日纹红色,在左肩,月纹白色,在右肩。
龙在两臂,均为升龙。
明朝皇帝服饰具体介绍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
明朝皇帝服饰具体介绍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冕服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时要穿华美的礼服--冕服。
冕服由冕冠和礼服两部分组成,一般与腰带和赤舄(红色的鞋子)相配。
其中,礼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组成的。
上衣采用青黑色,象征天;下裳黄赤色,象征地。
上衣画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而下裳则绣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这些纹样合称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等12种图案。
这12种图案各有寓意。
日、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重,龙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凈,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
常服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围最广,如常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场合均穿常服。
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即圆领),束带间用金、玉、琥珀、透犀。
永乐三年定:“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
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与皇帝相同,但袍用红色。
翼善冠用乌纱冒于外,冠后立有折角一对,末端朝上,冠之后山正面还保留有类似早期幞头系结、系带的装饰。
明孝宗以后,折角末端由尖角变为圆弧形。
明穆宗时,又在翼善冠上加饰嵌有珍珠宝石的金二龙戏珠。
明神宗定陵出土有三顶翼善冠实物,一顶为金丝编成的金翼善冠,两顶为乌纱翼善冠。
其中保存较好的一顶乌纱翼善冠高23.5厘米、口径19厘米,用细竹丝编成内胎,内衬红素绢,外蒙一层黄素罗,再以双层黑纱敷面。
后山饰有二龙戏珠,龙身为金累丝编成,嵌有各色宝石及珍珠,龙珠用金制成火焰及花形底托,中间嵌珍珠一颗。
系结、系带也以金累丝制作,镶有绿宝石。
冠后折角为竹胎纱面,用金片折卷成缘边。
圆领明初定为盘领窄袖袍,其后袍身与两袖逐渐宽大,又因其领式与所饰纹样而被称为“圆领”或“衮龙袍”。
皇帝常服圆领为黄色(后期也有其他颜色),领部右侧钉纽襻扣一对、大襟钉系带两对用以系结固定。
图说明代宫廷服饰(一)——皇帝冕服
图说明代宫廷服饰(一)——皇帝冕服
董进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冕服(衮冕)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礼服和祭服,
其中皇帝冕服的等级最高,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及登极、正旦、冬至、圣节、册拜等重大礼仪场合。
【总页数】5页(P117-121)
【作者】董进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图说明代宫廷服饰(六)——阜帝便服 [J], 董进
2.图说明代宫廷服饰(二)——皇帝皮弁服和通天冠服 [J], 董进
3.图说明代宫廷服饰(三)——皇帝常服、吉服与青服 [J], 董进
4.图说明代宫廷服饰(四)-皇帝燕弁冠服和武弁服 [J], 董进
5.图说明代宫廷服饰(五)——皇帝戎服 [J], 董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朝服饰(一)--皇帝的服饰
明朝服饰(一)——皇帝的服饰明朝服饰明朝官服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
但制作更趋精美,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
冕服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
通天冠服为皇帝郊庙、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时所穿。
皮弁服[pí biàn fú]皮弁服,以白缯为之,也称"缟衣"。
古天子的朝服,冠以皮弁,故名,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黑色纱冒之,前后12缝,每缝间饰五彩玉12,与绛纱衣、蔽膝、革带、大带、白袜黑舄配套。
在古代君王凡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则服皮弁服。
嘉靖间令祭太岁山川等神皆服。
武弁服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赤色,上12缝,中缀五彩玉,落落如星状,赤色衣、裳、韨,赤舄。
执刻有“讨罪安民”篆文的玉圭,亲征遣将时服用。
常服明太祖常服(前期)画像明代皇帝常服(中后期)示意图洪武三年定制为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腰带以金、琥珀、透犀(即带有透线纹的上等犀角)相间为饰,永乐三年改为盘领窄袖黄袍、玉带、皮靴。
黄袍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即一般所称的四团龙袍。
乌纱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称翼善冠。
翼善冠(参考定陵出土实物绘制)燕弁服皇帝平日在宫中燕居时所穿,嘉靖七年定制,冠框如皮弁用黑纱装裱。
分成12瓣,各以金线压之,前饰五彩玉云各一,后列四山,朱绦为组缨,双玉簪。
衣如古代玄端之制,玄色,镶青色缘,两肩绣日月,前胸绣团龙1,后背绣方龙2。
边加小龙纹81,领与两袪(袖口)共小龙纹59,衽小龙纹49。
内衬黄色袂(袖)圆袪(袖口)方,下裳用12幅的深衣,朱里青表绿边的素带和九龙玉带,白袜玄履。
在定陵出土皇帝龙袍中,有一种过肩通袖龙襕袍,领与袖口用小龙花边为饰,但胸、背龙纹与《明史·舆服志》所记不同。
明代皇帝衮服重现人间
明代皇帝衮服重现人间中秋将至,过节最重要的是什么?吃!再见!能不能有点出息!被称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的“中秋节”可不仅仅是吃月饼!中秋节是我们祭拜月神的日子,也就是嫦娥姐姐,向她祈福据说可以获得美貌哟~那么,古人搞祭祀活动的排场肯定是hin大滴,皇亲国戚们穿戴华丽,上香磕头,进行祭祀活动,然后。
吃月饼。
小编!你给我粗来!不还是个吃!咳咳!(扶一下眼镜),今天,我们来说说穿,而且只说皇帝的穿~明代皇帝衮服皇帝的穿戴必然要不同于一般人,所以,皇帝的礼服可以说是当时等级最高的“高定”礼服了。
在明代,皇帝的“高定”礼服中其中有一种名叫“衮服”。
十二样纹章,各司其职衮服我们应该都看到过,就是电影电视上皇帝们穿的那种袖子超大超宽,下摆肥肥的礼服。
这种礼服的组成一般分为上衣与下裳两个部分,简单点说就是里面一件外面在罩一件!然后在这两部分的衣服上,会分别绣上不同纹样的图案,以示吉祥。
衮服颜色因朝代不同各异,但是在明代,喜欢“火”相的这个王朝皇室礼服多以红色为主,在红色锦缎面上,一般会出现十二种纹样,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恩,最后俩字不会读,没事,来,小编为您一一道来:日、月、星辰称为“三光”,取其“照临”之意。
山,能行云雨,人所仰望,取其镇重之意。
龙,变化无方,取其神。
华虫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
宗彝,为宗庙祭器,绘虎、蜼二兽,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宗彝绘虎,是取其严猛,绘“蜼”(一种长尾猴),是取其智。
遇雨以尾塞鼻是其智。
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洁。
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
粉米,即白米,取其洁白能养人。
黼(fǔ)作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断之意;又有一说,按八卦方位,白为西方之色,黑为北方之色,黑白之交(即西北方)为八卦中的乾位,乾为天、为阳,故象征刚健能断。
黻(fú)形为“亜”,一说认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说认为,是两“己”或两“弓”相背,取臣民背恶向善之意,亦取君臣离合,去就之理。
第六讲明代服装
明 太 宗 孝 文 皇 后 像
霞帔示意图
三龙双凤冠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便服
明代背子
穿窄袖背子的妇女
比甲
隋唐时期 的半臂, 与比甲有 着一定的 渊源。
穿 比 甲 的 妇 女
襦裙
水田衣
明代女子头饰
一、冠服
凤冠、霞帔 ①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后妃的凤冠除缀凤 凰外还有龙,普通命妇的彩冠仅缀花钗。 ②)霞帔是一种帔子,象两条彩带,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宋代,霞帔 成为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该。不同品级命妇霞帔纹样有严格规定
大袖衣
穿补服的贵妇
第六讲 明代服装
第一节 时代与风格简述
明代皇帝服饰 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 常重视。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 规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礼服。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 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
第二节 男子官服与民服
一、官服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 玉制東发冠及带扣、带钩。束发冠是用金累丝造,嵌以睛绿珠石,有四 爪蟒龙盘绕,冠下加额子,插以长雉羽、朱缨。另外,还有玉制的束发冠等。凡遇驾出游幸围猎, 内臣太监戴之。戴此冠时穿窄袖绒衣,束小玉带。带钩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山东、 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春秋墓葬中屡有实物发现,史料也有记载。由于带钩结扎起来比绅带更便 利,逐渐被普遍使用,取代了丝绦的地位。至战国以后,王公贵族、社会名流都以带钩为装饰, 形成一种风气。带钩的制作也日趋精巧。它的作用,除装在革带的顶端用以束腰外,还可以装在 腰侧用以佩刀、佩剑、佩削、佩镜、佩印或佩其它装饰物品。南北朝以后,种新型的腰带“蹀躞 带”代替了钩络带,“蹀躞”不用带钩,而用带扣,带钩的作用便随之消失。明代再次使用带钩,并 带钩与前代的作用也差不多。同时,还起一种装饰作用。
明代皇帝冕服使用场合
明代皇帝冕服使用场合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皇帝冕服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冕服是指皇帝在特定场合穿戴的礼仪服饰,它不仅展示了皇权的威严,还体现了明代社会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代皇帝冕服的使用场合及其相关内容。
冕服的种类明代皇帝冕服包括大礼冠、大红袍、黄袍、龙袍等不同种类。
每种冕服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场合。
大礼冠大礼冠是明代皇帝最为庄重、重要的头饰之一,通常由白玉制成。
它是皇帝在举行盛大典礼时佩戴的,如登基典礼、祭天祭祀等。
大礼冠上方有五个翘起来象征五岳山脉的小山峰,并饰以金银珠宝装饰物。
整个大礼冠高约50公分,佩戴起来非常庄重华丽。
大红袍大红袍是明代皇帝冕服中的一种,正面绣有金龙图案,象征着皇权的威严。
大红袍通常用于重要场合,如朝会、宴会等。
在朝会上,明代皇帝佩戴大红袍,展示出其统治者的身份和权力。
黄袍黄袍是明代皇帝加冕时穿戴的礼服。
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尊贵和权威,因此黄袍成为了明代皇帝加冕时的标志性服饰。
加冕仪式是明代皇帝的重要仪式之一,它象征着新君主正式登基并接受天命。
龙袍龙袍是明代皇帝日常穿戴的礼服之一。
它由黄色丝绸制成,并绣有五爪金龙图案。
五爪金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高贵、最具神秘力量的神兽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因此,龙袍成为了明代皇帝展示其权威和地位的重要象征。
冕服的使用场合明代皇帝冕服的使用场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冕仪式加冕仪式是明代皇帝登基时举行的盛大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新皇帝会穿戴黄袍,佩戴大礼冠,以展示其正式接受天命,并开始统治天下。
加冕仪式通常在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举行,除了皇帝本人外,还有各级官员、皇族和贵族参加。
朝会朝会是明代皇帝与重要官员进行政务沟通和处理国家事务的场合。
在朝会上,明代皇帝通常穿戴大红袍,并佩戴大礼冠。
这种着装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高贵。
宴会宴会是明代宫廷中举行的一种重要社交活动。
在宴会上,明代皇帝通常穿戴大红袍,并佩戴大礼冠。
明朝皇帝的赐服:最有个性的服饰
明朝皇帝的赐服:最有个性的服饰明代的赐服体系,赐服按等级可分为:蟒袍、飞鱼、麒麟、斗牛等。
这几种纹饰都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纹饰极为相似,如若不具备相应知识,极易将这几种混淆说为“龙”,赐服本不属于文、武官员的标准制服,但作为皇帝对臣下的一种极高礼遇,臣子如能获得“赐服”则视为极高的荣誉。
明代“赐服”的涵盖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一般能得到这种特殊服饰的有三类人:Ps:配图为控弦司雪飞君复原的飞鱼、斗牛、麒麟纹。
绣有这些纹饰的布料,可以制作各类形制的服饰如:贴里、曳撒、道袍、圆领等。
第一类,少数朝臣有功于朝廷或名人后裔,因他们业绩优秀或身份特殊受到高于自身品级官服的特别赏赐。
第二类,赐给宫中宦臣。
以蟒服为赐服下赐臣属,并不是首先从大臣开始的,而是从宦官开始的。
《明史·舆服志》引《大政记》:“永乐以后,宦臣在帝左右,必蟒服。
”第三类,赐外蕃之王《明史·舆服志》赐琉球中山王皮弁,玉圭,麟袍,犀带。
(正德初年)其时有日本国使臣入贡,赂瑾黄金千金,亦得飞鱼。
这里记载的只是麒麟和飞鱼服两种,而从一些遗留下来的明代文物上看确不仅于此。
现藏于日本京都庙法寺,明代万历年间世宗皇帝赐给当时日本国王丰臣秀吉的服饰中,就有蟒、麒麟、飞鱼等数种。
蟒服:蟒原指大蛇,《尔雅》注中说:“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明代的蟒是仅次于龙的高级纹饰,整体造型与龙几乎一样,两者的区别在爪部,蟒只用四爪。
《万历野获编》记载:“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明朝后期有的重臣权贵也穿五爪龙衣,但称为“蟒龙”。
明熹宗时期权倾朝野的魏忠贤,就私自穿着了五爪蟒服。
飞鱼服:明代赐服纹样最高级别为蟒,其次是飞鱼。
《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或曰龙鱼似狸一角,狸作鲤)。
《林邑国记》说:“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
下图为控弦司依据孔府旧藏、万历定陵出土实物结合文献记载,对飞鱼服进行的实物复原。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朝皇帝戎服详解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朝皇帝戎服详解明代皇帝在狩猎、骑马出行以及重要的戎事活动中穿着戎服。
但明代服饰制度中并未专门列出皇帝戎服,因此具体的种类、形制、功能等均缺乏详细的记载。
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盔甲,是目前所知唯一的明代皇帝戎服实物。
此外,像《出警图》、《宣宗出猎图轴》、《明宣宗射猎图》等明代绘画中也记录了皇帝身着戎服的形象。
通过这些形象与实物,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对明代皇帝的戎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盔甲罩甲是明代最常见的铠甲款式,其形制为对襟,方领或圆领,无袖,衣身两侧及后部开裾(有些后部不开),以方便骑马等活动。
军事中使用的实战罩甲因功能需要,一般在甲身外侧或内侧缀有金属甲片作为保护。
仪仗中使用的罩甲更注重装饰性,大多只在甲身外侧装饰有金属圆钉。
而用于骑马、射猎等日常活动中的罩甲则纯以织物制作,简单轻便,类似长坎肩。
左:明朝玄宗狩猎;右图:上溪的“玄宗狩猎画轴”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商喜《宣宗出猎图轴》和《明宣宗射猎图》都表现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出游打猎的情景。
两图中宣宗所穿服饰基本一致,头戴皮毛制成的鞑帽(亦称狐帽),身穿黄色方领对襟罩甲,不缀甲片、甲钉,衣身饰有云肩膝?云龙纹样,前襟缀一排圆形小纽扣。
罩甲下穿红色交领窄袖长衣,形制不明,从随行人员的穿着推测,有可能是直身。
腰上束小革带,形制及带?数量与常服革带相同。
带上悬挂弓袋、箭囊、茄袋、小刀、牙箸等武器或随身物品。
明末刘若愚《酌中志》中记载:“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
”与画中明宣宗的戎服形象吻合。
织物制成的盔甲因其实用性强而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
正德十六年,奉命禁止军民佩戴“紫花甲”,即紫花布制成的甲胄。
紫色花布是用紫色的木棉制成的。
它的颜色类似于赭石,但相对较轻。
罩甲明代人民的《警图》是一幅壮丽的画卷。
照片的主要内容是强大的皇家队伍从首都出发前往天寿山陵墓。
在队伍中骑着骏马的明神宗,穿着比玄宗更威武、更华丽的军装。
画中神宗头戴抹金凤翅盔,盔正面饰有金质真武大帝像,左右各一条吐火金龙,龙身展翼,形如凤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服饰明朝皇帝衮服简介
>衮服是皇帝的龙袍中的一种,是皇帝祭天地、宗庙时与衮冕配套使用。
与冕冠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
此件缂丝衮服为右衽大襟、宽袍阔袖。
衮中国传统的衮衣主体分上衣与下裳两部分,衣裳以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另有蔽膝、革带、大带、绶等配饰。
其中团龙12,用孔雀羽线缂制,前身、后身各3,两肩各一。
十二章纹样分布在两肩及前后衣襟上。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
皇帝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十二旒冕。
亲王上衣绘山、龙、华虫、火、宗彝5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4章花纹。
共9章,九旒冕。
其实亲王以下就不能被称作衮服了,因为亲王以下的冕服不绣龙,但明代都称为衮冕。
世子七章,八旒冕。
郡王五章,七旒冕。
朝鲜曾获赐五章衮衣,后建文赐朝鲜以郡王爵服九章衮服,遂为定制。
十二章图案各有深刻的寓意。
据载,十二章图案起源甚早,早在周朝以前即已成为天子礼服上的装饰。
日、月、星辰称为“三光”,取其“照临”之意。
山,能行云雨,人所仰望,取其镇重之意。
龙,变化无方,取其神。
华虫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
宗彝,为宗庙祭器,绘虎、蜼二兽,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宗彝绘虎,是取其严猛,绘“蜼”(一种长尾猴),是取其智。
遇雨以尾塞鼻是其智。
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洁。
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
粉米,
即白米,取其洁白能养人。
黼作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断之意;又有一说,按八卦方位,白为西方之色,黑为北方之色,黑白之交(即西北方)为八卦中的乾位,乾为天、为阳,故象征刚健能断。
黻形为“亜”,一说认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说认为,是两“己”或两“弓”相背,取臣民背恶向善之意,亦取君臣离合,去就之理。
这十二间图案,虽然古人释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美化王权的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