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介绍

合集下载

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介绍

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介绍

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介绍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原籍晋阳,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两《唐书》无传。

据唐靳能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可知,他为人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但仕途不得意。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遭诬陷,“公因拂衣去官”,“在家十五年”。

“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职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称”。

天宝元年(742)二月卒于任所,葬于洛阳。

他是当时著名诗人。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见《说郛一百卷》卷二十五)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

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是,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

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

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

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

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

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曰:‘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

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

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论矣。

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因欢笑而俟之。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沙直上白云间……’。

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身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

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

’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盛唐诗人王之涣

盛唐诗人王之涣

盛唐诗人王之涣盛唐诗人王之涣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句感人肺腑,充满激情,深受后者喜爱。

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

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古绝唱。

王之涣的诗全集:《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翻译】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

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言绝句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

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翻译】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凉州词·单于北望拂云堆》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翻译】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摘要:一、介绍王之涣及其作品二、列举并简要介绍王之涣的十首有名诗词三、分析王之涣的诗词艺术风格和特点四、总结王之涣在诗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文: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词作品深入人心,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最有名的当属以下十首诗词:1.《登鹳雀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的景色,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诗句更是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

2.《凉州词》: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战士的敬佩和同情。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的诗句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3.《登飞来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飞来峰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的诗句寓意深远,鼓舞人心。

4.《边塞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战士们的英勇事迹,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反思。

“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的诗句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5.《凉州词》:这首词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战士的敬佩和同情。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的诗句意境深远,感人至深。

6.《平定西羌》:这首诗描绘了平定西羌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战争的反思。

“横挑强胡百万众,直驱东尽太平洋。

”的诗句气壮山河,令人热血沸腾。

7.《逢雨使者》: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逢雨时节的景象,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的诗句富有哲理,深受喜爱。

8.《登岳阳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岳阳楼的景象,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憧憬。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的诗句意境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9.《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牛渚的景象,表达了对古代名将的敬佩和对国家的担忧。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摘要:一、王之涣及其代表作品简介二、王之涣诗词的艺术特点三、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赏析四、王之涣诗词的历史地位及影响正文:一、王之涣及其代表作品简介王之涣,字子山,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688 年,卒于公元742 年。

他是唐代诗歌繁荣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孟浩然、白居易、王之涣并称“初唐四杰”。

王之涣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婉约、清新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王之涣诗词的艺术特点王之涣的诗词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豪放奔放:王之涣的诗歌气势磅礴,豪放奔放,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婉约清新:王之涣的诗歌婉约清新,表现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3.情感真挚:王之涣的诗歌情感真挚,表现出他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深眷恋。

4.寓意深刻:王之涣的诗歌寓意深刻,表现出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三、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赏析以下是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及其赏析:1.《登鹳雀楼》:此诗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景色,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凉州词》:此诗描绘了凉州的美景和历史文化,表现出诗人对凉州的热爱和向往。

3.《登飞来峰》:此诗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志向远大。

4.《边塞乐》:此诗描绘了边塞的景色和戍边将士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5.《凭高望远》:此诗表现了诗人在登高望远时的感慨和思考,寓意深刻。

6.《送元二使安西》: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关怀,情感真挚。

7.《终南别业》:此诗描绘了终南山的景色,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仰。

8.《莲花池》:此诗描绘了莲花池的美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9.《如梦令》:此诗表现了诗人在梦境中的感慨和思考,寓意深刻。

10.《春晓》:此诗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早晨的感慨和思考,寓意深刻。

四、王之涣诗词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王之涣的诗词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之涣生平详细介绍

王之涣生平详细介绍

王之涣生平详细介绍王之涣生平详细介绍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王之涣(688年-742年3月25日),字季凌,并州(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脍炙人口而称著。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珪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

他的诗今仅存六首,以《登鹳雀楼》、《出塞》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身世之谜王之涣在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人。

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做官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为官不顺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赋《宴词》、《送别》。

开元十年(722年),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李氏乃冀州衡山县令李涤之第三女。

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居家唱和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涣家居十五年。

赋《九日送别》、《登鹊雀楼》、《凉州词》二首。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简介: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汉族人,祖籍晋阳并州,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述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古绝唱。

他的诗句感人肺腑,充满激情,深受后者喜爱。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这篇而经典诗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述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

祖籍晋阳,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述边塞风光著称。

古代诗人王之涣

古代诗人王之涣

古代诗人王之涣古代诗人王之涣导语: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创作了大量的经典诗作,深受人们的爱戴。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古代诗人王之涣,欢迎大家阅读。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1]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婚姻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

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

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

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

[王之涣简介资料]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简介资料]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简介资料]王之涣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物生平《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墓志铭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王之涣的人物生平简介

王之涣的人物生平简介

王之涣的人物生平简介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

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

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

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的诗王之涣(688年-742年),唐朝中期著名诗人,字適之,号涣老,与王翰、王勃、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

他的诗才高超,作品丰富多样,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山水田园之赋,被后世誉为“诗中之圣”。

1.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山行》是王之涣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诗中描绘了一幅别开生面的山水画卷,展示了作者在寒山之间旅行的情景。

开头两句描绘了山路曲折险峻的景象,接着运用意象描写了山间白云与人烟的交相辉映,给人一种宁静、韵味悠长的意境。

最后两句则以枫林为主线,用停车、坐爱、霜叶为笔墨,营造出深秋时节的诗意,给人以美丽、深沉的感受。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代名篇,常被选为应试文选之一。

这首短小精悍的七言绝句,通过描绘登上高楼的情境,表达了人追求成功,永不满足的精神。

诗人以自然景观的宏大壮丽来喻示人生的高度,语言简练、直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王之涣的一首咏史抒怀之作,描写了辽阔的汉塞边疆风光和忠诚的士兵形象。

塞外青山的秀美、广袤无垠的边塞风光以及秦汉边疆士兵坚守职责的忠诚精神,无一不令人动容。

诗人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溯与渴望,并表达出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期盼。

4. 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风》是王之涣的一首古风诗,诗中以对比的手法表现了风的威力与自然界的美丽。

诗人通过描述风吹落秋叶,使其与二月花开形成对比,以此表达生命的轮回、无穷的变化和自然界的大美。

最后两句描绘风过江时带来的波澜壮阔的景象以及风吹斜竹的纹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5. 登宣州府楼饯别校书叔云少陵野老吞声哑,形容枯槁劳形者。

五十始闻真人说,风从何处来?《登宣州府楼饯别校书叔云》是王之涣的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表达了对辛勤劳动的老年人的赞颂和对生命的思考。

唐代诗人王之涣:纵横两个朝代的文学之星

唐代诗人王之涣:纵横两个朝代的文学之星

唐代诗人王之涣:纵横两个朝代的文学之星引言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人物。

在这众多的才子佳人中,王之涣无疑是一个备受赞赏和推崇的诗人。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唐代盛世氛围,也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与艺术造诣。

王之涣的生平与背景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宇航,是唐代文学家和官员。

他出生于河南洛阳,并且曾经在都城长安接受教育。

王之涣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他所创作的诗歌却富有理想化、豁达开阔的气息。

诗歌成就与代表作品王之涣以其纵横两个朝代而著名。

他既有为梅花而豪情壮志的《登鹳雀楼》,也有流露对逝去盛世怀念之情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两首名篇都凭借其气势恢宏、情感深沉的特点,至今被视作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王之涣的诗歌风格独特,他追求自由自在的表达和豪放不羁的情感。

他将心灵独白与社会抒发相结合,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和冲突。

他以震撼人心的语言展现了对历史巨变和生活困境的思考与态度。

除了《登鹳雀楼》和《登金陵凤凰台》,王之涣还创作了许多其他优秀的诗作。

比如《上李邕》表达了对好友李邕赞誉以及对友情真挚珍贵的思念之情;《夜泊牛渚怀古》以叙述废墟景象勾起人们思考现实与历史关系;《出塞九首》描绘了边塞壮丽景色,并流露出对家园乡情深厚的追忆等等。

影响和遗产王之涣的文学成就在唐代时就受到赞誉,并对后来的诗人和文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为后世的诗歌传统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天下之诗”。

王之涣以其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塑造了自己独特而深远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作品在形式、意义和表达上都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

结论王之涣是一个值得景仰和铭记的唐代诗人。

他通过其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敢于表达个人情感,同时也在将个人与历史、社会、以及整个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方面给予了极大关注。

无论是他那豪情万丈而气势恢宏的《登鹳雀楼》,还是流露着千年乡愁与眷恋之怀的《登金陵凤凰台》,都为我们提供了品味和欣赏这位杰出诗人才华与智慧之所在。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摘要:一、王之涣简介二、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黄河远上白云间3.杨柳东风树4.长堤春水绿悠悠5.蓟庭萧瑟故人稀6.登鹳雀楼7.凉州词8.登飞来峰9.庐山谣10.破幽梦孤雁正文:王之涣,字子敬,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688 年,卒于公元742 年。

他是唐代诗歌繁荣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才华横溢、诗作优美而著称。

他的诗歌广为流传,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登高远眺时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胸怀壮志的豪情。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同时反映了诗人对戍楼将士的关怀之情。

3.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是一首写景兼抒情的诗,通过杨柳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离别之苦。

4.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首诗以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5.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6.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登楼所感,言简意深,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胸怀壮志的豪情。

7.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展现了戍楼将士的豪迈气概。

8.登飞来峰,五岳倾天开雾锁,三江并水照山流。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的气概。

9.庐山谣,巴陵胜景渔舟去,峡泉飞瀑千里来。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妙。

10.破幽梦孤雁,鱼龙镜里世,花雪梦中愁。

巴江川易断,孤雁恨难收。

沙头空寂寂,江水日悠悠。

梦中未曾见,夜夜向前楼。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背景与作品解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背景与作品解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背景与作品解读
一、王之涣的生平与背景介绍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太公,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出生地和家族背景还不清楚,但根据研究者的推测,他可能是来自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王之涣在身世方面鲜有记载,因此我们了解到的主要是他的诗歌作品。

二、王之涣的主要作品
1.《登鹳雀楼》:这首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名篇之一,描绘了壮丽恢宏的自然景象和人类壮心豪情。

2.《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以雄浑奇崛的笔调描写了当时金陵城(今南京)早春时节美丽壮观的风景。

3.《使至塞上》:该诗以华夏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相处为题材,表现了边塞风光以及将军英勇无畏的形象。

三、对王之涣作品的解读
王之涣的诗作以写景、咏史、抒怀为主题,恢弘宏伟的气势和深邃内涵是其作品的特点。

“登鹳雀楼”描绘了壮丽恢宏的自然景象,展示了人类壮心豪情;“登金陵凤凰台”则通过细腻的描摹体现出大自然春天万象更新之美。

王之涣在这些作品中传达出对人生、世界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此外,他还通过《使至塞上》等作品表现了对边塞风光和将军英勇形象情感上的赞美与敬仰,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坚韧不屈的精神。

王之涣在唐代诗坛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性诗人,他的作品精湛优美,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阅读和解读王之涣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发展,并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王之涣的个人简介及诗词鉴赏

王之涣的个人简介及诗词鉴赏

王之涣的个人简介及诗词鉴赏王之涣的个人简介及诗词鉴赏生平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诬罢职,遂漫游北方,到过边塞。

闲居十五年后,复出任文安县尉,唐玄宗天宝元年卒于官舍。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相唱和,名动一时。

其传世之作仅六首,但都是热情洋溢的佳作,其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尤为大气磅礴,韵调优美,皆可列入盛唐代表作中。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诗鉴赏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

“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

“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

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

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5首诗作解析

王之涣的5首诗作解析

王之涣的5首诗作解析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以下是他的一些诗作的详细介绍:
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现出大自然的雄浑壮阔,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感慨。

2. 《凉州词二首·其一》:这首诗是王之涣的另一名作,描写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将士的生活。

诗中通过描绘黄河、孤城、万仞山等景物,表现出戍边将士的豪迈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其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3. 《送别》:这首诗是王之涣的送别之作,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杨柳、御河等景物,表现出离别时的悲伤和无奈。

其中“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4. 《宴词》:这首诗是王之涣的宴会之作,描写了宴会上的欢乐和热闹场面。

诗中通过描绘长堤、春水、杨柳等景物,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其中“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宴会的留恋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5. 《凉州词二首·其二》:这首诗是王之涣的边塞之作,描写了边塞地区的荒凉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

诗中通过描绘单于、北望、拂云堆等景物,表现出戍边将士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其中“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强大和民族团结的向往和期望。

王之涣的边塞诗代表作

王之涣的边塞诗代表作

王之涣的边塞诗代表作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王之涣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传世之作仅《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六首。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王之涣的边塞诗代表作,希望对你有帮助!王之涣的边塞诗1、《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凉州词.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3、《横吹曲辞.出塞》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一说蓟门(今北京市)人。

唐代诗人,曾任文安县尉之职。

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传世之作仅《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六首。

王之涣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

钻研学问,精益求精;写作诗文,落笔惊人。

他死后,靳能为他所作的墓志铭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他年少时,喜欢游历,结交当时一些著名诗人。

尤其与王昌龄、高适来往密切,视之为知己。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

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

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

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

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

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

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

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

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

王之涣开玩笑地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几位歌女知道原因后,连连拜谢道:肉眼不识诸位诗仙。

王之涣不仅蜚声诗坛,而且也是一位清官。

他在河北文安县当官期间,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光明磊落,毫无媚骨;还动员县城财主,集资办学,兴教育人,兴建了一个四梁八柱,十间大瓦房的义学堂,至今传为佳话。

王之涣简介及诗全集

王之涣简介及诗全集

王之涣简介及诗全集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

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古绝唱。

王之涣的诗全集:《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登鹳雀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

其古诗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

其古诗全文如下: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宴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

其古诗全文如下: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桌,桃溪浅处不胜舟。

(翻译)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

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言绝句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

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九日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

其古诗全文如下: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翻译)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凉州词·单于北望拂云堆》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

其古诗全文如下: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资料简介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资料简介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资料简介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一位大诗人,擅长五言绝句,曾写出了为数不少的诗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六首,在这六首诗歌当中有三首是描写边塞风光的,被称之为边塞诗。

王之涣一生之中没有做过什么大官,据说因为受人诽谤,曾愤而辞官,王之涣的诗作最出名的要数《登鹳雀楼》和《凉州词》。

688年,王之涣生于太原一个名门望族,五世祖王隆之是后魏的绛州刺史,曾祖王信则做过隋朝的大官,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王之涣却并没有走科举的道路,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722年,年已35岁的王之涣娶了冀州衡山县令李涤之第三女为妻,因为王之涣这个时候已经有妻子,而李氏刚刚十八岁,婚后两个人的感情非常好,虽然婚后不久王之涣就辞去了官职,但是李氏丝毫没有怨言,跟随着王之涣过着贫苦的生活,后来王之涣再次入仕,但是不幸很快去世,而李氏在王之涣去世之后的第六年也撒手人寰。

726年,王之涣上任冀州衡水主簿,写出了诗词《宴词》、《送别》。

但是也是在这一年,王之涣因为受到别人的诽谤,愤而辞官,从此开始了自己赋闲十五年的清贫生活。

在此期间,王之涣写出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

742年,王之涣再次入仕,成为了文安郡文安县尉,同年2月24日,王之涣在官舍被因病去世,享年55岁。

743年,王之涣被安葬在洛阳的北原。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王之涣代表作

王之涣代表作

王之涣代表作王之涣代表作王之涣代表作有哪些呢?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成为备受人们的关注的诗人,他的才华洋溢,创作许多的经典的诗作。

《凉州词》王之涣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原文】凉州词二首⑴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白话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王之涣的诗大全

王之涣的诗大全

王之涣的诗大全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1王之涣作品
一、《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四、《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五、《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六、《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2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介绍 王之涣 (688--742),字季凌,原籍晋阳,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两《唐书》 无传。

据唐靳能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可知,他为人慷慨有 大略,倜傥有异才,但仕途不得意。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遭诬陷,“公因拂衣去 官”, “在家十五年”。

“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 在职以清白著, 理人以公平称”。

天宝元年(742)二月卒于任所,葬于洛阳。

他是当时著名诗人。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见《说郛一百卷》卷二 十五)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

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 同。

一是, 天寒微雪, 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

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 颇极。

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

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 其甲乙。

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 而唱, 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

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曰: ‘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 句。

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

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

之 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 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 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论矣。

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因 欢笑而俟之。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沙直上白云间……’。

之涣即揶揄二 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身曰:‘不知诸 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

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 俯就筵席。

’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 靳能 《王之涣墓志铭》 称其诗“尝或歌从军, 吟出塞, 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 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 其中三首边塞诗。

凉州词① 黄河远②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③何须怨杨柳④,春风不度玉门关⑤。

①原题二首,此其一。

凉州词,即凉州歌的歌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 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 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 县)。




②“远”一作“直”。

③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 乐。

④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 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 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⑤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 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

这与李白 《将进酒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 同。

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

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 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 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

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

诗人把一座 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 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

由此便推出了一个 “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 这里苦熬岁月。

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 曲折达 意, 举重若轻。

仔细想来, 《折杨柳》 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

那么怨谁呢? 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 来。

”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

《唐诗 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

《唐贤三昧集笺注》: “此状凉州之险恶也。

笛中有 《折柳曲》 , 然春光已不到, 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 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 登鹳雀楼 ①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鹳雀楼: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 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奂、畅诸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 诗曰: ‘鹳雀楼西百尺墙, 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随流水, 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

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

’王之 奂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畅诸诗曰: ‘迥临飞鸟上, 高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

’” 《清一统志》 : “山 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唐属河东府)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

旧志:旧 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 鹳雀楼不知是何时何人所建?也不知毁于何时?但王之涣这首 20 字的诗, 却使它的声名永存。

不过, 关于诗中“白日”所依之山是那座山?历来说法却并 不一致。

有人说既然此楼“前瞻中条”,而且当地最大的山脉就是中条山,那么 白日所依之山自然就是楼东面的中条山了; 因而“白日”也就只能解释为“白天 之日”、“初升之日”了;“依山尽”也就只能解释为被山挡住了。

这样解诗恐 怕有失通脱,因而也有损诗人之意。

其实鹳雀楼的西面也有山,太阳依山而落是 极其自然的象。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两句, 当是一写时间的运行, 一写空间的延展。

日出日落,百川归海,此皆宇宙万物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然亦必然的律动。

白日依 山而尽的过程也正是诗人登楼凝望、欣赏、沉思的过程;黄河入海则既是眼前所 见,又是心中所想。

诗人的神思由自然之时空而跃入想象之时空,诗意由此而大 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理趣也就水到渠成,自然逸出了。

《诗境浅 说续编》:“前二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

后二句复 余劲穿札。

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