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中国部分

合集下载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活动:身教、言传)(二)学校的萌芽(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原因:①教育的分化;②文字的产生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特点: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是核心(二)国学与乡学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

(三)大学与小学天子的大学:辟雍、东序、成均、瞽(谷)宗、上痒。

诸侯的大学:泮宫(四)家庭教育教以初步的礼仪。

7岁开始男女有别。

三、“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中心是礼、乐。

“六艺”起源于夏代。

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一)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废(天下动乱、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2.学术的扩散与下移3.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二)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1.私学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三)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二、齐国的稷下学宫(一)稷下学宫的性质:1.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四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1.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2.不治而议论。

3.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4.学无常师。

5.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22
四、论道德教育
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核心。他是 董仲舒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刑法为辅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道德的基本准则):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
五常(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 (3)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在把握不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通过教育和个人的
主观努力,人人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 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 4. 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的隐效性,因为教育的社会效应是 间接的,它是那些直接产生效益的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
30
四、教育的培养目标(“鸿儒”)
五经:《诗》、《书》、《礼》、《易》、《春 秋》
⑵开设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在长 安设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太学的学生)50人。 ⑶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5
由地方(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 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录用为官。
始于汉文帝,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 建议,重视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州举秀才,郡国举孝廉,成为固定 的选士制度。
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分为五个层次 文吏 儒生 通人 文人 鸿儒
王充把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 的最高目的。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 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31
五、教育内容 (一)诸子百家学说 凡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积累下来的一切文
化知识都应当学习 (二)不仅要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且要从
11
⑷太学有御定统一的教材。孔子删定的儒 家经典——《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育课 程。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文教政策:一个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水平和重心。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夏朝:以“射”造士重视军事教育。

弓箭是当时战争中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培养擅射的武士是统治者的要务。

教育便具有此项特点二、商朝:以“乐”造士《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孔子说:“殷人尊崇鬼神,领导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重刑罚而轻视奖赏,尊严而不亲和。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放荡不安分,好胜而没有廉耻之心。

周人崇尚礼而好布施恩惠,尊奉鬼神但敬而远之,亲近人并且忠厚待人,用爵位等来对人进行赏罚,亲和而不尊严。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贪利取巧,重文饰不知羞愧,相互残害而不知道事理。

”三、西周:以“礼”造士这种文教政要求为国家培养通晓并遵守礼仪的官员。

这可视为中国“文官政治”的开端。

礼:《说文解字》有言,”礼,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依此可知,它实指祭神的仪式和心态,其引申意为敬意、敬礼或礼貌。

周朝对礼赋予了“敬德保民”的新内涵。

西周的以“礼”造士为孔子所倡扬,更为西汉之后的历代帝王所借用,从而形成了“重教兴学”的传统,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重德轻智”的基调。

四、春秋战国:“礼”文“戎”实所谓“礼文”,继续打着礼的旗号,以礼相标榜,以礼为文饰。

所谓戎实,则是以军事力量的积累作为实际的、潜隐的考量。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但历史惯性决定,西周重礼的传统难以断然割裂。

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兴养士之风。

官学教育耗财多而收效慢,故大多数统治者均不修官学,而讲财力倾斜于军备。

除以礼示人外,还重视礼在教化中的功用。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书同文:统一文字工作;行同伦:匡正异风异俗;2、设三老以掌教化;3、禁游宦;4、禁私学,焚书坑儒;5、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二、汉代:独尊儒术1、设五经博士;2、兴太学;3、以儒术取士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尊崇儒学二、玄学的滥觞玄学的思辨哲学,直承老子,而其人生观、教育观,则多取法于庄子。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二部分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 育观念的引入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一)教会教育是什么
教会教育,狭义上即教会学校教育。 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会设立和管
辖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
辞、文法、辩证法。“四学”: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其各个
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中宝科学知识、下宝文学艺术)
5、主张办新式学校,赞赏西方教育制度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已显露“衰 世”的景象,列强的炮火更加剧了清朝统 治的危机。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一 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从训诂考据的圈
子中挣脱出来,开一代教育改革之风。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龚自珍改良教育主张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一)宗教课
1、学《圣经》及各种宗教书籍、教义 2、参加宗教仪式和集会 3、参加教会组织的传教活动
4、诱迫学生信教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二)传统中国经学课
开设传统经学课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 基本的中文能力,后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将 宗教奴化教育与旧的封建礼教相结合,这 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的体 现。
(1)师夷: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军事技术的 长处,不仅主张购买西洋船炮,更强调引进先进 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2)制夷: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为手段,制夷为目的,限定性强,不 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 (2)与传统儒家“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 的观点 相对立,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 (3)近代教育改革观念上的先导
三、留学教育
(一)幼童留美
1、洋务派主持 2、倡导者容闳
三、留学教育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中国教育史内容

中国教育史内容

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主要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它包括多方面教育因素:集中式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使用技能,也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佳偶,形成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代以后把孔子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是施德政的基本手段。

2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3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教育目的。

4以六艺作为教学内容。

5总结了兴致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6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7提出树立教师的典范。

一、孔子对教育的主要贡献1实施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学术下移。

2提出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3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丰富了教材建设,奠定儒家经典基础。

4提出学而优则仕,为古代封建官僚体系准备条件。

5重视德育教育,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总结佳偶实践经验,都提出许多教育学原理方法,教育学规律,对后世产生深远历史影响,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为古代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二、有教无类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并指导教育实践,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的本来意思是无论贵贱贫穷和种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实施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满足了平民入学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广泛的接受学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墨子;三、孟子的观点孟子从性善论和施仁政出发,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是的民心,而得民心是施行仁政的关键,最有效措施。

教育对人作用是求放心,每个人虽具有先天的善端,但由于环境诱惑和自身不够努力,可能会失掉善端,教育就在于找回本性,保存和发扬善端。

教育目的:明人伦。

四、大学大学明确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一个要求从低到高,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官学的改革一、西晋的中央官学西晋在继续兴办太学之外,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也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国子学的设立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国子学的设置,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

二、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文帝当政的元嘉时期,官学教育出现了暂时的繁荣。

文帝征召名儒,先后设立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研究。

泰始六年(470年),宋明帝以国学既废,诏立总明观(亦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置博士。

总明观并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总明观的四科虽与元嘉时期的四馆分科相同,但它以总明观作为总的领导机构,在管理上更加完善,也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在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三、北魏的中央官学北魏明元帝时(409—423年)改国子学为中书学,中书学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

中书学名称是北魏的特创,太和十年(486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为强调皇族的教育,北魏还建起了黄宗学。

黄宗学亦为北魏首创。

附:泰始:????(265年十二月-274年)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

这也是西晋的第一个年号。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鲜卑族人。

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隋唐时期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文教政策和调整,文教政策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

在儒学德治思想的主导下,隋唐在开国之初都曾实行崇儒兴学的政策,作为推行教化的根本;又兼利用佛教和道教,作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积极发展科举,作为选拔人才、改进吏治的重要途径;提倡民间办学,听任私学发展,以补充官学。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4)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4)

7
2、 学校向工农大众开门
• 在农村,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办学,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扫盲教育。 •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扫盲工作委员会。各种为成年工人和 农民开办的业余学校发展迅速。
3、接管旧学校
• 所有公立学校自然而然为新政府接管。 • 私立学校较为复杂,接办的时间较长:1952年底完成教会大学和私立 大学的接管;1956年初完成中小学私立学校的接管。 • 私立学校的消失,使中国教育步入单一由政府办学的时代,很快形成 了全国一盘棋的模式。这种单一的办学形式虽在短时间内顺利进行教 育改造,但从长远来看,却容易使学校教育陷入僵化和自我封闭,与 世界教育多元化发展不一致。
生产劳动、体育卫生、党的工作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15
2、“小学五十条”
1963年3月教育部发布《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简称“小学四十条”。 “小学四十条”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1)方针、任务、目标;2)教学;3)德育;4)学校管理; 此外,“小学四十条”还对教师、生产劳动、生活保健、党的工 作等作了具体规定。
去。”此即“七二一指示”。 •上海机床厂为贯彻这个指示,创办起“七二一大学”,全国各地相 继仿办,据新华社1976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七二一大 学”1.5万多所。
21
四、“工农兵管理学校”
•“文革”使学校陷入极度混乱,相互敌对的造反派组织在校园里大
搞“文攻武卫”。
•毛泽东于1967年3月决定由解放军组织军训团进驻学校; •1968年7月27日首批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清华,并陆续进驻北 京的一些学校。8月,中央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 要求“各地应该仿效北京的办法,把大中城市的大、中、小学逐步管
院系调整的目的: 1)打破原有高校的内部结构,进行重组和新建; 2)分散高校中的旧势力;

中国教育史: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二 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 1 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官学却长期低
迷。 2 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3 印刷术的应用。
三 北宋著名的书院 1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朝廷赐监本。 2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 ,赐匾额、赐书。 3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北石鼓山,赐匾额学田。 4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赐匾额。 5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嵩山)南麓,
第三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理学的形成与 对教育作用论述 1 理学的形成 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 考据——注疏——义理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 2 教育的作用:“存天理,灭人欲”.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 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
(二)熙宁兴学 (王安石)
1 改革太学 ,实施三舍法 (外、内、上舍)。
2 整顿地方学校。学官任免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全权负
责管理当地教育 ;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 。
3 颁布《三经新义》。 4 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
人才。
5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诗赋、贴经墨义 (三) 崇宁兴学 (蔡京 )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一。 北宋的“三次兴学”
(一) 庆历兴学(范仲淹)
1 令州县设立地方学校。规定士须在学校习业300日, 方许应举 。
2 改革科举考试。罢贴经墨义,重策论。
3 改革太学。推行苏湖教法。
苏湖教法: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州学 讲学
期间推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在在指导思想上反对 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 张“明体达用”。在实施模式上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 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 学;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于“达用” 之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胡瑗的苏湖教法, 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 是最早的。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一、古代语文教育起源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起源于商朝和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

当时的教育主要以礼仪为主,讲究正式文体和礼仪规范。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演变过程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开始拓展,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如孔子、荀子、韩非等人,他们为推广语文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2. 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大为发展。

秦朝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因此产生了“留学生”制度,很多人都出国留学,学习外国文化和语言。

汉朝时期则出现了许多语文教育学者,例如:司马迁、班固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纷纷涌现,创造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推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4. 唐宋时期的语文教育唐宋时期的语文教育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巅峰时期,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当时的教育重视文化、兴盛道德、弘扬礼教,推广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5. 元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元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则主要强调对语言文字制度的完善和改进,增加对文学和经典的研究和阅读,推广汉字文化和语言文字的使用。

三、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1. 着重于德行教育古代语文教育有着很强的道德教育作用,其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美德和积德。

2. 以经典为基础古代语文教育以经典为基础,讲究正面文体和正式礼仪。

学生必须熟悉经典,了解诗歌、文言文等的阅读和理解。

3. 推崇教育家和文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在古代语文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荀子、韩非等人为推广古代语文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文学家如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则为古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古代语文教育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古代语文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推广经典阅读,以及积极推动语言文字的发展和更新。

这些特点对现代语文教育也是有启示作用的,因为现代语文教育也需要面向未来,加强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推广阅读和写作,不断推进语言文字的发展和改进。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 问题: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有哪些?你怎样理解? • 生物学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 • 心理学起源论(孟禄) • 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社会生活需要、劳动需要) •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 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5万年前——5千年前)、父系氏族
• 记事——图画——象形文字——最早文字(仓颉)
•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 成均(“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成均之法者,其
遗礼可法者”)
• 庠:养老与教育
• 成均与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
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它虽然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它开 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 产生奠定了基础。
教,在宽。”《史记.五帝本纪》
•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
王制》
• 教育内容出现以变化:
• 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 “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 强调礼乐之教:司徒负责五常之教、秩宗负责三礼(天
神、地祗、人鬼)
• 强制手段的采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 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经济发生重要变革,农业
为主,手工业独立。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氏族公社制度 变为部落联盟制度,原始社会处于解体之中。 •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 知识垄断;教育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培养劳
力者的社会教育;
• 如:“夔,命尔典乐,教胄子。” 《尚书.舜典》 • “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尔作司徒,而敬敷五
公社(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中国教育史-古代教育部分

中国教育史-古代教育部分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高等教育



起源与发展 教育模式 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 教育特点 总结
索引
首页
1、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我国古代从很早时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 建立起一些教育制度及机构。早在夏商周时代就有学 校。西周时学校分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 学)。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 “泮宫”,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国学,平民子弟只能 入乡学。奴隶子女没有入学资格。当时的教学内容有: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在后面的各朝各代中,亦分别沿承并发展了一套较为 完善的教育机构及制度。
我国历代教育机构及选士制度
时代 教育机构 选士制度
夏商周
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南北朝
国学、乡学
官学、私学、如辟雍、泮学 中央、地方、私学、如太学 中央、地方、如国子学、太 察举制(孝廉、贤良方 正、茂才) 九品中正制
学 隋唐
宋元 明清
中央、地方、如六学二馆
中央、地方 中央、地方、如国子监
科举考试制
科举考试制(元中断) 科举考试制(乡试、会 试、殿试)
索引
首页
官学教育
地方官学教育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学自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开始。汉武帝 对文翁设学宫甚为赞许,并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从此以后,有些 郡开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公元3年)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按制 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由此 而来。东汉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 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首页
索引
6、总结

综合以上特点中国古代教育在一个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其教育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教育为做官”,无论从何处说中国古代教育既是一种 政教合一的教育也是一种伦理教育、综合教育和实用教 育。 中国古代教育同中国文化发展表现出来的民族连续性一 样, 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 构成了中国古 代教育。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中国教育史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始于先秦时期,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了解中国教育史,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介绍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知识点。

1.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官学和私学两种。

官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教育机构,私学则是由人们自行创办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教育机构。

官学和私学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如官学注重经典阅读和文言文写作,而私学则注重实用技能的传授。

2. 秦汉时期的教育变革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取消私塾、统一教科书和文字,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等。

这些措施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教育改革,实行师生制度以及科举制度。

3. 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

它始于唐朝,发展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

科举制度基于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具有挑选人才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现代教育的发展在近代中国,出现了西式学校,大力推广现代教育。

最早是清朝时期的各种洋务活动,其后中国政府也开始大力兴办教育。

1898年,光绪帝下诏指示创办“官立学堂”,这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前身。

1912年成立了北京大学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

5. 新中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是中小学的普及,随后是职业教育的开展和高等学校网络的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其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史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底蕴丰厚、变革不息的历史。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中国教育史,从中吸取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1-2)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1-2)
1、论教育作用(变化气质)和教育目的(‚明人伦‛)
2、分阶段教育的思想(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3、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已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24
五、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
• 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 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 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 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致良知‛学说以反传统姿态出 现,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局面。 • 继孟轲的‚内发说‛提出‚致良知‛学说,要求人凭借 自身所有的‚是非之心‛克服利欲;将‚格物‛理解成 ‚格心‛,要求把私念私欲一一追究、搜寻出来;要求 人懂得知与行是合一的,一个不善念头的发动就是恶行, 故须除恶于未萌动之时。 • 王守仁批评当时儿童教育的失识,提出要助其身心健康 发展。
6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 1)兴太学养士,改革选士制度。 2)兴教化,正万民。 3)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2、关于教育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对个人的作用)
3、论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与方法
1)教学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 2)教学原则与方法:强勉努力、多连博贯、学贵专一。
学教育造成冲击,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不求实用的缺陷。清初颜元规划漳南书院就
是以胡瑗为法,直到近代仍有人提议在新学堂中仿分斋讲习之法。
19
“三舍法” “三舍法‛又称‚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中改革太 学教学管理的主要措施。规定: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层次不同、依次递 升的部分;学生入学后成为外舍生,须经平时考试和升舍考试,考在一二等者参酌 平时德行和学业表现,予以依次升入内舍乃至上舍;上舍生平时德艺与学业考试在 上等者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考试而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礼部考试。 实行‚三舍法‛意在突显学校作用,抵消科举的影响,并将学生平时表现与考试成 绩共同作为考核和选拔依据,而层层淘汰制度又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进 取心,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创新,对后代官学教育有很大 影响。如元代国子学和明代国子监所采用的‚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就是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中国语文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教育制度。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朝代都非常重视教育,而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也一直受到重视。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语文教育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语文教育(公元前1000年-公元618年)古代的中国教育以经典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是孔子所编撰的《论语》和《大学》。

孔子提倡的“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理念,在古代的语文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古代的中国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德育和言语表达能力,以及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第二阶段:文言文时期(公元618年-1919年)在唐朝开始,文言文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族人民的祖先中文文字为代表的一种写作和表达方式。

在这个时期,语文教育以文言文为主要内容,学生需要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逻辑结构。

此时的语文教育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在文字方面的巅峰。

第三阶段:白话文时期(1919年-194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中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内诸多教育家和文化人开始主张推广白话文。

白话文是一种口语化的现代汉语文体,更加贴近人民的日常语言。

这种文体的兴起使得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四阶段:现代语文教育(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语文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对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语文教育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要求。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古代语文教育、文言文时期、白话文时期和现代语文教育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这些教育阶段中,人们在语文教育中不断探索,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发展潜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语文教育将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一生产劳动的教育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1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2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3原始民俗活动中的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二生活方式的教育二生活方式的教育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1自然崇拜中的教育2图腾崇拜中的教育3鬼魂崇拜中的教育4祖先崇拜的教育5生殖崇拜三原始宗教艺术的教育三原始宗教艺术的教育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原始社会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人们尤其重视体格训练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征战使军事训练成为基本的教育内四体格和军事训练四体格和军事训练三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一教育性质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 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3、强调礼乐之教
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 化
二、学校产生的前提
(二)推动因素
1、文字教学的需要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 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
2、新的教育需要
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来 的社会经验,就更加需要专 门的指导和学习
二、原始时期的生存条件使得人们尤 其重视体格训练,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部落 之间的征战使军事训练成为基本的教育内
容。
三、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性质:社会性、公共性、无阶
级性
(二)教育内容:经验
(三)教育手段:口耳相传、模仿
(四)教育组织形式:无专门场所和专职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教育,始终是同 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二)生活方式的教育
1、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 2、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 3、原始民俗活动中的教育(歌舞和神话
故事)
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三)原始宗教艺术的教育
1、自然崇拜中的教育 2、图腾崇拜中的教育 3、鬼魂崇拜中的教育 4、祖先崇拜的教育 5、生殖崇拜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1-1)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1-1)
9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 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是“礼” 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 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 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 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 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 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 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 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 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 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 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 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 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 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 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 因此,他在对待经济制度的 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 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3
PART 1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西周的教育制度 六艺教育
4
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教育的建立
1 教育的起源和原始的教育
• • • • •
生产劳动的教育 生活方式的教育 原始宗教的教育 原始艺术的教育 体格和军事训练
2 学校的萌芽 • 学校产生的条件 • 成均和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 机构,教育活动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14
孟子思想对当今的影响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的经历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游列国,去
宣传自己的思想,但是因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这条建议不被大部分的君 王所接受,这样的状况保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虽然是这样,但是这样的理念毕竟是有
利于国家的发展,好的建议终究会被采纳。而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书院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第五节 孔子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杨贤江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
一、秦代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
书同文 行同伦 设三老以掌教化 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一)汉初的“无为而治”
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允许开办私学 废除“挟书律”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二)、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董仲舒
汉代最负盛名的儒学家,有“汉代孔子”之称 封建时代文教政策的总设计师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二)、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政府任命书院的教师 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及生徒的去向 设置书院学田
特点
数量上大发展 丧失了书院“淡薄名利、志在修身问学”
的初衷
五、明代书院的起落
发展状况:沉寂——勃兴——禁毁 东林书院
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二)、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立五经博士 开设太学 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秦汉文教政策的比较
以暴力为保障的——“禁”
统一思想 巩固专制
以功名利禄为诱饵的——“尊”
独尊儒术对教育的影响
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文教政策
儒学受各种思潮的冲击日渐衰微
四、隋唐重振儒术、兼崇佛道的文教政 策
重振儒术
兼崇佛道
儒、佛、道融合的趋势
儒家:要求人们安于现状,遵守既定的三纲五常, 成为统治阶级需要的良臣顺民
贡献
教育过程与政治有所分离,教育内容与生 活有所联系
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有利于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总结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书院
书院是集藏书、教育、学术研
究为一体的机构,与官学、私 学共同支撑起我国古代的传统 学校教育体系
内容提要
书院的渊源 书院的产生 封建社会各朝代的书院发展状况 书院的管理特点 书院的教学特点
佛教:以因果报应,转世轮回为依据,以升西天 为诱饵,要求人们行善弃恶,忍受现世的苦难, 追求来世的幸福
道教:以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为目的,要求人们 学道修炼
五、宋代的崇文重儒的文教政策
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庆历兴学(范仲淹) 熙宁兴学(王安石) 崇宁兴学(蔡京)
奴隶主贵族
新兴地主阶级
学在官府
学在四方
自政教由合办一学、自由就学政教分设
自有身由份讲限学制 、自由竞争自由受教
官师合一
官师分离
无思想自由
百家争鸣
六艺
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固定
不固定
统一规格
多种特色
(四)私学的历史意义及贡献
意义
打破学术官守,使学术下移到民间 私学产生后才有了独立的教育机构 出现了取士和养士并行的双轨制
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中外教育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书院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第五节 孔子
复习回顾
中外教育史的分期 名词解释
挟书令 五经 理学
一、书院的渊源
两汉时期的“精舍” 佛教禅林的,正式出现于五代
丽正书院、集贤殿书院
印刷术的发明促成了书院由私人藏书之 地向开放式的教学研究机构转型
三、宋代的书院
(一)北宋书院的兴起
宋初重取士轻养士,书院得以发展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石鼓书院 茅山书院
成均之学 虞痒之学
一、中国古代的官学
奴隶社会官学制度的建立 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太学 地方官学 专业学校
(一)奴隶社会官学制度的建立
夏、商的官学
痒、序、瞽宗
西周奴隶制极盛时期的官学
完备的学校制度 以“六艺”为基本教学内容
礼、乐、射、御、书、数
学在官府
(一)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政治上的变化 生产工具的改进 文化下移
(二)私学的办学和教学方式
个人的私家传授 学生自由求学,大师“有教无类”
(三)私学的特点
经济基础 社会阶级基础 学术特点 机构特点 入学限制 教师 思想自由 教学内容 施教场所 培养人才的目标
官学
私学
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生
理学思想的产
六、元代尊崇理学的文教政策
尊孔崇儒 推崇理学
七、明朝“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 本”的文教政策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推崇程朱、删减《孟子》 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 屡兴文字狱
八、清朝“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 文教政策
三、宋代的书院
(二)南宋书院传统的开创
书院的大发展时期 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国书院发展史
上的纲领性学规
三、宋代的书院
宋朝书院的特点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 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
繁荣 书院官学化倾向已经出现
四、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政策:保护、提倡、加强控制
(二)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太学
太学的设立 太学的教师和学生 太学的教学与考试 太学生的干预政治
(三)地方官学
地方学校
中国古代按照地方行政区划所办的学校
(四)古代的专业学校
教育、研究、行政三为一体 课程设置宽广 兴衰无常
二、中国古代的私学
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私学的办学和教学方式 私学的特点(与官学比较) 私学的历史意义
秦始皇禁止私学、焚书坑儒的历史影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
影响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
内容提要
古代学校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官学 中国古代的私学
古代学校的产生
(一)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有人来学、有人来教 有的可学、有的可教
古代学校的产生
(二)最早的学校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