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液管校正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移液管校准操作规程

移液管校准操作规程

移液管校准操作规程1. 引言移液管是常用的实验室仪器,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等领域的液体分配和携带等操作中。

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移液管的准确度需要经常进行校准,以保证其体积的精确度。

本操作规程旨在指导用户进行移液管的校准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校准工具和材料准备•移液管校准盘•纯净水•定量瓶•移液管样本3. 校准步骤步骤1:准备校准盘1.将校准盘放在水平的工作台上。

2.确保校准盘的各个孔口干净,无杂质和污垢。

步骤2:校准移液管1.将移液管的吸头放入校准盘的孔口中,并确保其与孔口紧密贴合。

2.使用移液管控制器将纯净水吸入移液管。

3.将吸头悬空,确保水平,等待水滴在吸头出现。

4.当水滴正好接触移液管吸头出口时,停止吸水。

5.将吸头按下孔口,使其与校准盘紧密贴合。

6.将吸头从孔口中抽出,观察水滴形成的位置是否符合预期。

步骤3:校准数据记录1.使用定量瓶准备一系列已知体积的液体样本。

2.将移液管按照校准步骤2的方法吸取每个样本,并将其分别加入标有体积值的容器中。

3.记录每个样本的体积值,并与移液管设定值进行对比,计算误差值。

4. 校准结果分析1.根据校准数据记录,计算每个样本的误差值。

2.将误差值统计,计算平均误差和标准偏差。

3.若平均误差和标准偏差均在允许的范围内,移液管校准合格。

4.若平均误差和标准偏差超出允许的范围,需要进行调整或更换移液管。

5. 校准周期和要求1.移液管的校准周期一般为每个月一次。

2.移液管的校准要求为误差不超过设定值的10%。

6. 安全提示1.在操作移液管时,务必注意遵循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和个人防护措施。

2.校准过程中避免移液管与其他物体的碰撞,以防损坏或影响准确度。

3.校准前后,移液管的外观应检查是否有损坏或松动的部件,有异常应及时更换或修理。

7. 结束语通过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移液管校准,可以保证移液管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定期校准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移液管的问题,避免实验误差的产生,提高实验工作效率和数据可信度。

移液管标准校正规范

移液管标准校正规范

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移液管校正的标准操作规程,对检验过程中使用的移液管进行校正,以保证其体积和标示量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避免因移液管的误差导致检验结果错误,使检验数据准确可靠。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质检部移液管0.1mL、0.2mL、1ml、2ml、3ml、5ml、10ml、15ml、20ml、50ml、100ml单标线吸管和分度吸管的校正。

3.职责质检部的化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4 内容检定的原理采用衡量法。

衡量法是用天平称量分度吸管中纯化水的质量,然后按照该温度下纯化水的密度,算出单标线移液管的容积。

4.1 外观:4.1.1 移液管的玻璃应清澈、透明。

分度线和量的数值应清晰、完整、耐久,分度线应平直,分格均匀并必须与器轴相垂直,相邻两分度线的中心距离应大于1mm。

4.1.2移液管应具有下列标记:厂名和商标标准温度(20℃)等待时间 t xx S用法标记量出式用“Ex”标称总容量与单位 xx ml准确度等级 A、B4.2.总则4.2.1移液管在规定的时间按本规程进行校正,不合格不得使用。

4.2.2先用洁净烧杯盛接适量蒸馏水放置于天平室内,插入温度计观测温度。

4.2.3将校正用的蒸馏水、锥形瓶、移液管在天平室内的滴定台上放置一段时间,使水温和室温相差不超过0.1℃。

4.2.4待校正的移液管应洗干净,并自然干燥。

4.2.5标定工作室的室温不宜超过20±5℃,且要稳定。

如室温有变化,须在每次放下时,记录水的温度。

4.2.6称量水质量所用天平精确到0.0001g4.2.7温度计精度0.1℃。

4.3 校正方法:4.3.1 水的流出时间:用洗净的移液管吸取纯化水,使液面达刻度线以上约5mm处,速用食指堵住吸管口,慢慢将弯液面准确地调至刻度线,将食指放开并计时,使水充分流出,直至液面降至最低点的流出时间应符合表1中之规定。

4.3 .2纯化水质量的标定:用洗净的移液管取纯化水,使液面达刻度线以上约5mm处,速用食指堵住吸管口,擦干吸管外壁的水,慢慢将液面准确地调至刻度,将已称重的称量杯放在垂直的单标线吸管下(称量杯倾斜30度),放开食指,使纯化水沿称量杯壁流下,纯化水流至尖端不流时,按规定时间等待后(A级等待15秒,B级等待3秒),精密称定称量杯与水的重量,计算得纯化水的质量。

移液器校准操作规程

移液器校准操作规程

移液器校准操作规程《移液器校准操作规程》一、概述移液器是实验室常用的重要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准确度和可靠性。

移液器校准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类移液器,包括单通道移液器和多通道移液器。

本规程旨在指导操作人员进行移液器的校准工作,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二、校准前准备1. 确保校准工作台面整洁,避免影响校准结果;2. 准备好校准所需的标准试剂和标准移液器;3. 根据移液器型号和规格,查看移液器使用说明书,了解校准方法和要求;4. 检查移液器是否干净,无损伤和污渍。

三、校准操作步骤1. 根据使用说明书的指引,使用标准试剂分别吸取不同容量的液体,并排除气泡;2. 将吸取的标准试剂转移至标准容器中,记录转移液量;3. 针对不同容量的标准试剂,重复上述步骤,至少进行三次校准;4. 每次校准后,检查移液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要求;5. 根据校准结果,调整移液器的校准值,使其达到准确度和可靠性要求。

四、校准后验证1. 完成校准后,使用新标准试剂和已经校准过的移液器进行验证;2. 将不同容量的标准试剂吸取并转移至标准容器中,检查转移液量与校准结果的一致性;3. 若验证结果符合要求,则移液器校准工作完成;4. 若验证结果不符合要求,则重新进行校准操作,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五、校准记录和报告1. 校准工作完成后,记录校准操作的日期、时间、操作人员、校准值和校准结果;2. 将校准记录归档保存,作为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参考;3. 若出现异常情况或校准结果不符合要求,应及时上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

通过《移液器校准操作规程》的严格执行,可以有效保证移液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实验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

SOP-QC10012 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刻度吸管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SOP-QC10012  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刻度吸管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刻度吸管使用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制订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分度吸量管的使用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范围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刻度吸管的使用。

3. 术语或定义N/A4. 职责质量控制部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5. 程序5.1 滴定管的使用方法5.1.1 在装溶液前,须将滴定管洗净,使水自然沥干,(内壁不得挂水珠),先用少量滴定液荡涤三次(每次约5~10ml),除去残留在管壁和下端尖内的水,以防装入溶液被水稀释。

5.1.2 酸式滴定管活塞与塞套应密合不漏水,并且转动要灵活,因此要在活塞上涂一层凡士林。

涂油的方法是:将活塞取下,用干净的纸或布把活塞和塞套内壁擦干(如果活塞孔内有旧油垢堵塞,可用细金属丝轻轻剔去,如管尖被油脂堵塞,可先用水充满全管,然后将管尖置热水中,使熔化,突然打开活塞,将其冲走)。

用手指蘸少量凡士林在活塞的两头涂上薄薄一圈,在紧靠活塞孔两旁不要涂凡士林;以免堵住活塞孔。

涂完,把活塞放回套内,向同一方向旋转活塞几次,使凡士林分布均匀呈透明状态。

然后用橡皮圈套住,将活塞固定在塞套内,防止滑出。

5.1.3试漏5.1.3.1 酸式滴定管,关闭活塞,装入纯化水至一定刻度,直立滴定管约2min。

仔细观察刻度线上的液面是否下降,滴定管下端有无水滴滴下,及活塞缝隙中有无水渗出。

然后活塞转动180℃后等待2min再观察,如有漏水现象应重新擦干涂油。

5.1.3.2 碱式滴定管,装入纯化水至一定刻度,直立滴定管约2min。

仔细观察刻度线上的液面是否下降,或滴定管下端尖嘴有无水滴滴下。

如有漏水则应调换胶管中玻璃珠,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比较圆滑的配上再试。

玻璃珠太小或不圆滑都有可能漏水,太大操作不方便。

5.1.3.3 准备好滴定管即可装滴定液。

装之前应将瓶中滴定液摇匀,使凝结在瓶内壁的水混入溶液。

为了除去滴定管内残留的水分,确保滴定液浓度不变,应先用此滴定液淋洗滴定管2~3次,每次用约10ml,从下口放出少量以洗涤尖嘴部分,然后关闭活塞,使溶液与管内壁处处接触,最后将溶液从管口倒出弃去,但不要打开活塞,以防活塞上的油脂冲入管内。

移液枪校正

移液枪校正

移液器使用规程一、操作规程在移取液体时,应注意:按下按钮或松开按钮的操作必须循序渐进,尤其是吸取高黏度的液体时更应如此,决不允许让按钮急速弹回。

移液前应确保洁净的滴头牢固的装进移液器的嘴锥并且滴头外无外来颗粒。

当移液器和滴头的温度与液体的温度相一致时再进行操作。

(一)在吸取血清或需要更换滴头的重复操作时,可采用前进法:1、将按钮压至第一停点位置。

2、将移液器滴头置于液面以下并慢慢松开按钮,待滴头吸入溶液后,将滴头撤出液面并斜贴在试剂瓶壁上淌走多余的液体。

3、将移液器移至需要加样的位置,轻轻压下操作按钮至第一停点位置。

在继续向下压至第二停点,以排尽滴头内的液体。

4、松开按钮使之返回按钮起点位置。

5、更换滴头进行下一轮操作。

(二)在吸取高黏度液体、易起泡沫液体、极微量液体或不更换滴头的重复操作时,可采用重复移液法:1、将按钮下压至第一停点与第二停点之间或第二停点处。

2、将移液器滴头置于试剂液面以下,然后慢慢松开按钮吸液。

待滴头吸满液体后,将滴头撤出液面并斜贴在试剂瓶壁上淌走多余的液体。

3、将移液器移至需要加样的位置,轻轻压下操作按钮至第一停点位置,放出预设定的液体。

将按钮保持在第一停点位置,使少量不包括移液量内的液体仍留在滴头内。

4、重复第二步骤进行下一轮操作。

(三)在用于定量移取血液与试剂反应时可采用全血移液法:1、将按钮压至第一停点位置。

2、将移液器滴头置于液面以下并慢慢松开按钮,待滴头吸入溶液后,将滴头撤出液面并斜贴在试剂瓶壁上淌走多余的液体。

3、用干净的干燥绵纸或滤纸将滴头外的血液擦净。

4、将滴头浸入试剂,然后将按钮压至第一停点位置。

为避免起泡,可将滴头浸入液面以下。

5、缓慢松开按钮,使按钮回到起点位置,此时滴头内已吸入液体。

6、按下按钮至第一停点位置,然后慢慢松开按钮。

重复此项操作直至滴头内壁的液体充分洗干净位置。

7、最后,按下按钮至第二停点把滴头内的液体彻底排尽。

移液枪校正用0.0001g或0.001g的电子天平。

单标线移液管校验规程

单标线移液管校验规程

单标线移液管校验规程1.0目的制订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确保产品分析的准确性。

2.0范围本规程适用于1ml、2ml、5ml、10ml、15ml、20ml、25ml、50ml、100ml单标线吸管的内部校验。

3.0检定条件及检定用仪器设备3.1 万分之一天平。

3.2 温度范围0~50℃、分度值为0.1℃的温度计。

3.3 分度值为0.1秒的秒表。

3.4 称量杯、测温筒、检定架。

3.5 标定工作室的室温不宜超过20±5℃,且要稳定。

3.6 纯化水。

3.7 单标线移液管。

4.0检定项目和技术要求4.1 单标线移液管的玻璃应清澈、透明。

4.2 分度线和量的数值应清晰、完整、耐久,分度线应平直,分格均匀并必须与器轴相垂直,相邻两分度线的中心距离应大于1mm。

4.3 单标线移液管应具有下列标记:4.3.1 厂名和商标4.3.2 标准温度(20℃)4.3.3 等待时间 t xx S4.3.4 用法标记量出式用“Ex”4.3.5 标称总容量与单位 xx ml4.3.6 准确度等级 A、B4.4 容量允差、水的流出时间和分度线宽度均应符合下表之规定单标线移液管质量检验表标称总容量(ml) 1 2 3 5 10 15 20 25 50 100容量允差(ml)A ±0.007 ±0.010 ±0.015 ±0.020 ±0.025 ±0.030 ±0.05 ±0.08B ±0.015 ±0.020 ±0.030 ±0.040 ±0.050 ±0.060 ±0.10 ±0.16水的流出时间(S)A 7~12 15~25 20~30 20~35 25~35 35~45B 5~12 10~25 15~30 20~35 25~40 30~45分度线宽度(mm)≤0.45.0检定程序5.1检定的原理采用衡量法。

玻璃容量仪器校验标准操作规程

玻璃容量仪器校验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明确玻璃容量仪器检验的方法和程序,确保其校验的可靠性。

二、范围:适用于玻璃容量仪器的检验操作三、职责:检验人员负责执行。

四、内容1. 玻璃容量仪器是指那些在容量分析中需要很准确容积的玻璃仪器,它们在使用前需要校验,并做好《玻璃容量仪器校验记录》。

常用的玻璃容量仪器有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量筒和量杯。

2. 滴定管的校正:2.1 本规程适用于具塞1ml、2ml、5ml、10ml、25ml、50ml滴定管的检定。

2.2 本规程系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196-2006“常用玻璃量器”制订。

2.3 检定的原理采用衡量法。

2.4. 检定项目和技术要求:2.4.1 滴定管的玻璃应清澈、透明。

2.4.2 分度线和量的数值应清晰、完整、持久,分度线应平直,分格均匀并必须与器轴相垂直,相邻两分度线的中心距离应大于1mm。

2.4.3 滴定管应具有下例标记:2.4.3.1 厂名和商标。

2.4.3.2 标准温度(20℃)。

2.4.3.3 等待时间t xx S。

2.4.3.4 标称总容量与单位xx ml。

2.4.3.5准确度等级:A、B。

有准确度等级而未标注的玻璃量器,按B级处理。

用硼硅玻璃制成的玻璃量器,应注“B SI”。

2.5 滴定管玻璃活塞密合性。

当水注至最高标线时,活塞在任意关闭情况下(不涂油脂)停留20min,漏水量应不超过最小分度值。

2.6 容量允差、水的流出时间和等待时间、分度线宽度等均应符合下表规定。

滴定管(表一)2.7 检定条件:2.7.1 环境条件:2.7.1.1室温(20±5) ℃,且室温变化不得大于1℃/h。

2.7.1.2 水温与室温之差不得大于2℃。

2.7.1.3 检定介质为纯水。

4.7.2检定设备:4.7.2.1万分之一天平。

4.7.2.2 分度值为0.1℃的温度计。

4.7.2.3有盖的称量杯、测温筒、检定架。

4.7.2.4分度值为0.1秒的秒表。

2.8 检定方法:2.8.1 水的流出时间:将洗净的滴定管垂直而稳定地夹在检定架上,在活塞芯上涂一层薄而均匀的凡士林,使其不漏水,加蒸馏水至滴定管使液面达到最高标线以上5mm处,用活塞慢慢将液面准确地调至零位,将活塞完全开启并计时,使水充分地从流液嘴流出,直至液面至最低标线为止的流出时间应符合表一中的规定。

容量瓶、吸管、移液管和酸式碱式滴定管的校准

容量瓶、吸管、移液管和酸式碱式滴定管的校准

容量瓶、吸管、移液管和酸式碱式滴定管的校准一、目的:建立玻璃量器校正的标准操作规程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实验室定量容器(量瓶、滴定管、吸量管)的校正三、职责:质量检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四、正文:1. 总则:1.1. 所有玻璃量器到厂验收时均需按本规程校正,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检定周期为一年。

1.2. 先用洁净烧杯盛接适量纯化水放置于实验室内,插入温度计观测温度,将水温控制在20—24℃之间固定不变。

1.3. 校正用纯化水须在实验室内放置半小时左右。

1.4. 待校正仪器应洗至内壁不挂水珠,并自然干燥。

1.5. 如室温有变化,须在每次放下水时,记录水的温度。

1.6. 每个仪器(每段)校正值的误差,应小于0.02g。

1.7. 称量水重所用天平应为万分之一天平。

2. 概述:2.1. 容量瓶的校正:先称干燥后的空瓶重,再加入1.2.项下纯化水至刻度,再称总重,总重减去空瓶重即为水重,根据水重以及此温度下水的密度计算相对体积。

2.2. 吸管的校正:先取一适当的干燥锥形瓶,精密称定再用欲校正的吸管吸取1.2.项下纯化水到标示容量处,再垂直将所吸之水放入已称重的瓶中,并将吸管尖碰触瓶内壁,以将尖端的水完全放入锥形瓶中,再称总重,则总重减去空瓶重即为水重,根据水重以及此温度下水的密度,计算相对体积。

2.3. 滴定管的校正:先以1.2.项下纯化水填充至刻度(注意检查管内有无气泡),再将滴定管内的水分段放入一预先称重的干燥锥形瓶中,分别记录重量,再换算成体积,并和滴定管标示体积做对比。

3. 容量瓶校正操作规程:将被校正的容量瓶洗净干燥。

取洁净的烧杯盛放校正用水,并与容量瓶同放于天平室中约30分钟,记下水温。

称取空瓶重,再加水至刻度,如瓶颈上有水用滤纸条吸干,塞直瓶塞,再称总重量。

计算容量瓶中水重,从附表中查出该温度下水的密度,计算容量瓶的容积(ml)。

4. 移液管校正操作规程:4.1. 取一洁净干燥锥形瓶,精密称量重量。

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

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
题 目
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
制 定
部门审核
质量部审核
制定时间
审核日期
审核日期
批 准
批准日期
执行日期
分发部门
质量部
1.目的
建立起一套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司移液管的校正。
3.职责
质量检验人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总则:
4.1.1 校正用的蒸馏水至少在室内放置1小时以上;
38
0.9924
12
0.9982
21
0.9970
30
0.9949
39
0.9921
13
0.9982
22
0.9968
31
0.9946
40
0.9917
表3 标准温度20℃时移液管的允差表(ml)
规格
1ml
2ml
5ml
10ml
15ml
20ml
25ml
40ml
50ml
100ml
允差
一等
±0.008
±0.010
表1玻璃容器中1ml水在空气中用黄铜砝码称得重量
温度/℃
质量/g
温度/℃
质量/g
温度/℃
质量/g
温度/℃
质量/g
5
0.9985
14
0.9981
23
0.9966
32
0.9943
6
0.9985
15
0.9979
24
0.9964
33
0.9940
7
25
0.9962
34
0.9937
表1 玻璃容器中1ml水在空气中用黄铜砝码称得重量

移液管校正操作规程

移液管校正操作规程

德信诚培训网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移液管校正操作规程
1 目的与适用范围
建立移液管校正程序,规范移液管校正过程。

适用于公司工作用移液管的校正。

2 职责
质量控制部负责本规程的实施。

3 内容
3.1 移液管的校正就是称量一定量水的体积随着温度上升而膨胀,移液管的体积也随温度变化,从而得出移液管的准确容积。

3.2 不同温度时,1ml 水在不同介质中称量数据如下表。

应用此表来校正容量仪器,例如,在15℃时欲取得20℃时容量为一升的水,由于是在空气中称量,可查表计算得997.93(g )反之,也能从水中的重量换算成体积。

温度 真空中重 空气中重 温度 真空中重 空气中重 10 0.99973 0.99839 21 0.99802 0.99700 11 0.99963 0.99831 22 0.99780 0.99680 12 0.99952 0.99832 23 0.99757 0.99661 13 0.99940 0.99814 24 0.99732 0.99639 14 0.99927 0.99804 25 0.99707 0.99618 15 0.99913 0.99793 26 0.99681 0.99594 16 0.99897 0.99780 27 0.99654 0.99570。

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标定操作规程

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标定操作规程

R 代表外壁半径
γ代表内半径
a 代表外壁厚度 s 代表壁周长 h 代表外壁有效高度
V
V
V
V=ЛR2×h h =


ЛR2
Л(s÷2Л-a)2
Л(s÷2Л-a)
当 V=1.0m3 时,h 对应立方高度以此进行标定
标准标尺上刻度,其对罐有专用性,并在计量位置进行标定。
各类未使用浮飘的罐子采用标尺测量体积,标定标尺测量刻度的有效性、专 用性、固定性进行准确测量。
称量应仔细而迅速地进行以减少水分蒸发损失所产生的误差所使用的天平应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中称量瓶外部必须保持清洁干净并小心拿放以防污分度移液管分度够液管以每毫升为核定单位标定方法同11122122233131101312311313v20标准温度下量器的容量盛水容器的质量空容器的质量受检量器材料的体热膨胀系数标准的使用的水温容量瓶够取相应数量的二次蒸馏水沿容量瓶壁放入容量瓶中然后观察水的弯液面是否与标线相切若不相切用透明胶面在瓶颈上另作标记使标记的上边缘与水的弯液面最低处相切以后使用采用标定后的标记和标准体积数
为了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对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控制,确保监视和测 量结果的有效性,制定程序如下:
一、执行程序 参见程序文件汇编 Q/GRM-QP-14-2006 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相 关内容 二、按本公司监视、测量装置校准范围分类 1、外部校准:本公司质检部根据《计量校准计划》定期送国家法定技术监 督部门对本公司内仪表,大、小型测量装置进行校准,并作好校准记录。 A、大、小型测量装置类
19 0.998403
26 0.996782
33
20 0.998202
27 0.996511
34
21 0.997990

移液枪校正.

移液枪校正.

移液器使用规程一、操作规程在移取液体时,应注意:按下按钮或松开按钮的操作必须循序渐进,尤其是吸取高黏度的液体时更应如此,决不允许让按钮急速弹回。

移液前应确保洁净的滴头牢固的装进移液器的嘴锥并且滴头外无外来颗粒。

当移液器和滴头的温度与液体的温度相一致时再进行操作。

(一)在吸取血清或需要更换滴头的重复操作时,可采用前进法:1、将按钮压至第一停点位置。

2、将移液器滴头置于液面以下并慢慢松开按钮,待滴头吸入溶液后,将滴头撤出液面并斜贴在试剂瓶壁上淌走多余的液体。

3、将移液器移至需要加样的位置,轻轻压下操作按钮至第一停点位置。

在继续向下压至第二停点,以排尽滴头内的液体。

4、松开按钮使之返回按钮起点位置。

5、更换滴头进行下一轮操作。

(二)在吸取高黏度液体、易起泡沫液体、极微量液体或不更换滴头的重复操作时,可采用重复移液法:1、将按钮下压至第一停点与第二停点之间或第二停点处。

2、将移液器滴头置于试剂液面以下,然后慢慢松开按钮吸液。

待滴头吸满液体后,将滴头撤出液面并斜贴在试剂瓶壁上淌走多余的液体。

3、将移液器移至需要加样的位置,轻轻压下操作按钮至第一停点位置,放出预设定的液体。

将按钮保持在第一停点位置,使少量不包括移液量内的液体仍留在滴头内。

4、重复第二步骤进行下一轮操作。

(三)在用于定量移取血液与试剂反应时可采用全血移液法:1、将按钮压至第一停点位置。

2、将移液器滴头置于液面以下并慢慢松开按钮,待滴头吸入溶液后,将滴头撤出液面并斜贴在试剂瓶壁上淌走多余的液体。

3、用干净的干燥绵纸或滤纸将滴头外的血液擦净。

4、将滴头浸入试剂,然后将按钮压至第一停点位置。

为避免起泡,可将滴头浸入液面以下。

5、缓慢松开按钮,使按钮回到起点位置,此时滴头内已吸入液体。

6、按下按钮至第一停点位置,然后慢慢松开按钮。

重复此项操作直至滴头内壁的液体充分洗干净位置。

7、最后,按下按钮至第二停点把滴头内的液体彻底排尽。

移液枪校正用0.0001g或0.001g的电子天平。

移液管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移液管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移液管使用标准操作规程(总
1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移液管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
1 用途:移液管是用来准确移取一定体积溶液的容器。

2 移液管的准备
移取溶液前,先吹尽管尖残留的水,再用滤纸将管尖外壁的水擦去。

然后用欲移取的溶液涮洗3次,以确保所移取操作溶液浓度不变。

3 移取操作
移取待吸溶液时,将移液管管尖插入液面下1~2cm。

当管内液面借助吸耳球的吸力而慢慢上升时,管尖应随着容器中液面的下降而下降。

当管内液面升高到刻度以上时,移去吸耳球,迅速用右手食指堵住管口,将管上提,离开液面,用滤纸拭干管下端外部。

将管尖靠盛废液瓶的内壁,保持管身垂直。

稍松右手食指,用右手拇指及中指轻轻捻动管身,使液面稳定而缓缓的下降,直到弯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上边缘相切,视线
与刻度线上边缘在同一水平面上,立即停止捻动并用食指按紧管口,保持容器内壁与移液管口端接触,以除去吸附于移液管口端的液滴。

取出移液管,立即插入盛接溶液的器皿中,仍使管尖接触器皿内壁,使容器倾斜而管直立,松开食指,让管内溶液自由的顺容器壁流下。

移液管放液应使溶液弯液面到达流液口处静止。

为保证液体完全流出,将移液管从接受容器移走之前,无规定一定等待时间的情况下,应遵守近似3s的等待时间。

在规定
等待时间的情况下,移液管从容器中移开前应遵守等待时间的规定。

4注意事项
注意勿使溶液回流,以免稀释及沾污溶液。

移液时在整个排放和等待过程中,流液口尖端和容器内壁接触保持不动。

2。

移液管的校正

移液管的校正

移液管的校正
吸量管、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范围:1ml 、2ml 、5ml 、10ml 、15ml 、20ml 、25ml 、50ml 、100ml 吸量管、移液管的校正。

校正规程:
将待校正的移液管充分洗净,用洗耳球吸取蒸馏水至移液管标线之上2~3厘米处,将移液管提离液面,缓慢放出多余的蒸馏水至液面底部与标线相切为止。

除去移液管尖外面的水珠,再将水移入已准确称重(准确至0.01g 即可)的50毫升具塞锥形瓶中,使管尖与锥形瓶内壁接触,收集管尖余滴,停放15秒左右取出移液管,记录水温,盖上锥形瓶玻塞,准确称出瓶与水的总重量,并记录两次称重之差,即为待校正移液管放出的水重。

用实验温度时1毫升水的重量(查下表)来除水重,即可算出移液管的实际毫升数(即20℃时的真实容积)。

结果处理和周期:
根据上述自校项目的自校数据,查表1,判定其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等级。

自校周期为三年,校正工作结束,记录于“仪器、设备自校记录”中。

表1:容量允差
例:在21℃时,用移液管移取25.00毫升水,其重量为25.00g ,查表知道在21℃时每毫升水的重量为0.99700g 。

由此可算出20℃时其实际容积为
08.2599700
.000.25 毫升。

故此移液管为
正误差25.-25.00=0.08毫升。

表2:不同温度下用水充满20℃时容积为1升的玻璃容器于空气中以黄铜砝码称取的水重。

吸量管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

吸量管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

吸量管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
目 的:制订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日常检测的准确性。

适用范围:1ml 、2ml 、5ml 、10ml 、15ml 、20ml 、25ml 、50ml 、100ml 吸量管、移液管的校正。

职 责:化学分析组负责人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员对本规程有效执行承担监督检查责任。

校正规程:
将待校正的移液管充分洗净,用洗耳球吸取蒸馏水至移液管标线之上2~3厘米处,将移液管提离液面,缓慢放出
多余的蒸馏水至液面底部与标线相切为止。

除去移液管尖外面的水珠,再将水移入已准确称重(准确至0.01g 即可)的50毫升具塞锥形瓶中,使管尖与锥形瓶内壁接触,收集管尖余滴,停放15秒左右取出移液管,记录水温,盖上锥形瓶玻塞,准确称出瓶与水的总重量,并记录两次称重之差,即为待校正移液管放出的水重。

用实验温度时1毫升水的重量(查下表)来除水重,即可算出移液管的实际毫升数(即20℃时的真实容积)。

结果处理和周期:
根据上述自校项目的自校数据,查表1,判定其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等级.自校周期为三年,校正工作结束,记录于“仪器、设备自校记录"中。

表1:容量允差
例:在21℃时,用移液管移取25.00毫升水,其重量为25。

00g ,查表知道在21℃时每毫升水的重量为0.99700g.由此可算出20℃时其实际容积为
08.2599700
.000
.25 毫升。

故此移液管为正误差25。

08-25.00=0。

08毫升。

表2:不同温度下用水充满20℃时容积为1升的玻璃容器于空气中以黄铜砝码称取的水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
颁发部门:质量部文件编号:SOP--
版本/修订:A/0 页码:1/3
编制:审核:批准:
日期:日期:日期:
分发部门:质量部
目的:制订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药物分析的准确性
职责:检验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对本规程的有效执行承担监督检查责任。

范围:1ml、2ml、5ml、10ml、15ml、20ml、25ml、50ml、100ml单标线吸管的检定。

规程:
1 检定的原理采用衡量法。

衡量法是用天平称量分度移液管中纯化水的质量,然后按照该温度下纯水的密度,算出单标线移液管的容积。

2 检定项目和技术要求:
2.1 单标线移液管的玻璃应清澈、透明。

2.2 分度线和量的数值应清晰、完整、耐久,分度线应平直,分格均匀并必须与器轴相垂直,相邻两分度线的中心距离应大于1mm。

2.3 单标线移液管应具有下列标记:
2.3.1 厂名和商标
2.3.2 标准温度(20℃)
2.3.3 等待时间t xx S
2.3.4 用法标记量出式用“Ex”
2.3.5 标称总容量与单位xx ml
2.3.6 准确度等级A、B
2.4 容量允差、水的流出时间和分度线宽度均应符合下表之规定
单标线移液管质量检验表
3 检定条件:
3.1 万分之一天平。

3.2 温度范围0~50℃、分度值为0.1℃的温度计。

3.3 分度值为0.1秒的秒表。

3.4 称量杯、测温筒、检定架。

3.5 标定工作室的室温不宜超过20±5℃,且要稳定。

1-m
3.6 纯化水。

3.7 单标线移液管。

1-m
4 检定方法:
4.1 水的流出时间:
用洗净的单标线移液管吸取纯化水,使液面达刻度线以上约5mm处,速用食指堵住吸管口,慢慢将弯液面准确地调至刻度线,将食指放开并计时,使水充分流出,直至液面降至最低点的流出时间应符合单标线移液管质量检验表中的规定。

4.2 纯化水质量的标定:
用洗净的单标线移液管吸取纯化水,使液面达刻度线以上约5mm处,速用食指堵住吸管口,擦干吸管外壁的水,慢慢将液面准确地调至刻度,将已称重的称量杯放在垂直的单标线移液管下(称量杯倾斜30度),放开食指,使纯化水沿称量杯壁流下,纯化水流至尖端不流时,按规定时间等待后(A级等待15秒,B级等待3秒),精密称定称量杯与水的重量,计算得纯化水的质量。

4.3 记录与计算:
4.3.1 计算:
V20=V标+(P称-P)
V20为单标线移液管在标准温度20℃时的实际容量(ml);
V标为单标线移液管的标称容量(ml);
P称为t℃时称得纯水的质量值;
P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常用玻璃量器”的衡量法用表中查得t℃时标称容量水的质量值。

当P称与P值相差很小时,其质量差可近似地看作体积差,故V20=V标+ΔV。

从衡量法用表中可查得差值(ΔP),因为ΔP=V标-P,故V20=P称+ΔP。

4.3.2 举例:
用50ml单标线移液管(A级)吸取纯化水,使液面达刻度线以上约5mm处,速用食指堵住移液管口,擦干单标线移液管外壁的水,慢慢将弯液面准确地调至刻度,水温为23.6℃,将已称重的称量杯放在垂直的单标线移液管下(称量杯倾斜30度),放开食指,使纯化水沿称量杯壁流下,纯化水流至尖端不流时,等待15s,精密称定,计算得称量杯中水的质量为49.8560g。

V20=P称+ΔP=49.8560+0.180=50.0360ml
此值符合A级标准。

5 检定结果处理和检定周期:
根据上述检定项目的检定数据,查单标线移液管质量检验表,判定其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等级。

检定周期为三年,其中用于碱溶液的单标线移液管为一年。

附注:弯液面的确定
弯液面的最低点应与分度线上边缘的水平面相切,视线应与分度线在同一平面上,适当安排光线,可以使弯液面暗淡且轮廓清晰,为此应以白色背景并遮去不需要的杂光,可以在单标线移液管定位液面以下不大于1mm处,放置一条黑色纸带在单标线移液管壁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