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干扰分析
直升机旋翼噪音控制的研究
直升机旋翼噪音控制的研究直升机作为一种重要的航空器,具有独特的垂直起降特性,广泛应用于军事、警用、民用等领域。
然而,直升机的旋翼噪音一直是其发展中的一个难题。
直升机的旋翼噪音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也对飞行员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直升机旋翼噪音控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
1. 直升机旋翼噪音的来源和特点直升机的旋翼噪音主要来源于旋翼的气动噪声和机械噪声。
气动噪声是由旋翼在飞行时产生的气动力作用导致的,机械噪声则是由旋翼和传动系统的震动和噪声传递引起的。
直升机的旋翼噪音具有高频、尖锐、严重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给附近的居民和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 直升机旋翼噪音控制的方法为了控制直升机旋翼噪音,研究人员采取了多种控制方法,包括改善旋翼设计、调整旋翼转速、喷射流控制、传声器控制等。
2.1 改善旋翼设计改善旋翼设计是减少旋翼噪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改变旋翼的几何形状和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等来减少气动噪声。
例如,采用减弱扰动的叶片设备和先进制造工艺可以减少叶片表层面的湍流生成,降低旋翼气动噪声的产生。
2.2 调整旋翼转速旋翼转速的调整对直升机旋翼噪音的控制也有很大的影响。
旋翼转速较低或较高时,旋翼噪声的强度都相对较小。
但是,旋翼转速调整也会影响直升机的飞行性能,需要综合考虑。
2.3 喷射流控制利用喷射流控制可以减小旋翼的阻力和噪声,降低振动和气动噪声。
喷射流控制通过喷射适当的气流来改变旋翼的气流分布,减少旋翼的气流不稳定性和湍流能量,从而减小旋翼噪声。
此外,还可以采用先进的环扭流技术来减小旋翼尖端湍流引起的噪声。
2.4 传声器控制传声器控制是一种基于主动噪声控制的方法,可以通过在旋翼周围放置传声器,采集旋翼噪声信号,然后将相应的控制信号输入到传声器中来抵消旋翼噪声。
传声器控制需要采用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
3. 直升机旋翼噪音控制的现状和趋势目前,各国研究机构和企业对直升机旋翼噪音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直升飞机旋转叶片噪声减震性能改进策略
直升飞机旋转叶片噪声减震性能改进策略摘要:直升飞机是一种重要的航空器,但其旋转叶片产生的噪声一直是一个严重问题。
本文探讨了直升飞机旋转叶片噪声减震性能的改进策略,并提出了一些方法来降低噪声水平。
这些策略包括改进旋转叶片的设计和材料、采用主动噪声控制技术、优化飞机操作等。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直升飞机旋转叶片噪声,提高乘客和机组人员的舒适度,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 引言直升飞机是重要的航空器之一,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然而,直升飞机的旋转叶片噪声一直是一个严重问题,给乘客和机组人员的舒适度带来负面影响,并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污染。
因此,改善直升飞机旋转叶片噪声减震性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2. 改进旋转叶片设计和材料改进旋转叶片的设计和材料是减少直升飞机旋转叶片噪声的有效策略之一。
首先,可以通过改变叶片的几何形状来减少噪声。
例如,采用先进的叶片几何形状可以减少湍流噪声,并降低空气动力噪声。
此外,采用叶片扭曲技术可以减少飞行过程中产生的谐振噪声。
其次,选择合适的材料也对减少噪声起到重要作用。
聚合物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直升飞机旋转叶片的制造中,因其具有优异的机械和声学性能。
另外,新型材料如纳米材料和多孔材料也被研究用于减少噪声。
3. 采用主动噪声控制技术主动噪声控制技术是减少直升飞机旋转叶片噪声的一种有效方法。
主动噪声控制是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实时感知和调节声场,以降低噪声水平。
通常,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由传感器、信号处理器和执行器组成。
传感器用于感知声场,并将信号传输给信号处理器进行分析和处理。
然后,信号处理器将校正信号发送给执行器,以产生抗噪声波。
这些抗噪声波与原始噪声波相干相消,从而减少噪声。
主动噪声控制技术可以在减少直升飞机旋转叶片噪声的同时保持飞机的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4. 优化飞机操作优化飞机操作也是减少直升飞机旋转叶片噪声的重要策略。
飞机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改变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和转向角度来减少噪声。
直升机旋翼桨-涡干扰脉冲噪声传播特性研究
直升机旋翼桨-涡干扰脉冲噪声传播特性研究史勇杰;徐国华;王菲【摘要】建立了一个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和自由尾迹模型的高效耦合CFD方法,用于旋翼桨-涡干扰气动和噪声特性的研究.该方法将旋翼流场计算域分为两部分:在桨叶附近区域,通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来模拟流场中旋翼桨尖涡的形成;在尾迹输运区,采用自由尾迹模型表示尾迹涡的运动及其影响.噪声的计算采用基于声学类比法的FW-H方程.应用上述方法对AH-1/OLS旋翼桨-涡干扰状态进行了计算,通过对比脉冲噪声的声压时间历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桨-涡干扰噪声的空间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下降飞行状态的旋翼,在桨盘面会产生多处桨-涡干扰现象,桨叶片数增多,干扰也会明显增加;桨-涡干扰噪声具有较强的方向性,指向旋翼前行侧的前下方,其噪声声压级的衰减速率与距离成线性反比关系.【期刊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46)002【总页数】6页(P212-217)【关键词】直升机;桨-涡干扰噪声;耦合CFD方法;Navier-Stokes方程;自由尾迹【作者】史勇杰;徐国华;王菲【作者单位】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210016;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210016;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2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1.52直升机作为有翼面飞行器的一种,其有限长的桨叶在产生升力的同时,在桨尖处也会形成强度较高的集中尾随涡,也称桨尖涡。
在悬停、下降、中小速等飞行状态下,桨尖涡随气流运动会接近、甚至穿过桨盘平面,出现与桨叶靠近相遇的情况,形成特有的“桨-涡干扰”(Blade-vortex interaction,BVI)现象。
这种干扰会引起旋翼/机体的强烈振动并辐射出极强的脉冲噪声。
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分析和控制
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分析和控制直升机是一种垂直起降的飞行器,其独特的旋翼结构使其能够在狭小空间内自由飞行和悬停。
然而,直升机的旋翼动力学分析和控制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涉及到飞行力学、结构力学、控制理论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文将就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分析和控制进行探讨。
在直升机的飞行中,旋翼是产生升力和推力的关键部件。
旋翼的动力学行为直接影响到直升机的飞行性能和操纵特性。
旋翼旋转时产生的气动效应和旋翼本身的动力学特性是进行分析和控制的基础。
在分析旋翼动力学时,首先需要考虑旋翼受到的气动载荷。
旋翼在运动中会受到来自空气流动的气动力和力矩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来自空气流动的升力和阻力。
升力可以提供直升机的升力和推力,而阻力则影响直升机的飞行速度和耗能情况。
其次,旋翼动力学的分析还需要考虑旋翼本身的动力学特性。
旋翼可以看作是由多个叶片组成的弹性结构,而叶片的弹性变形和扭转会影响旋翼的气动性能。
因此,对旋翼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建模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直升机旋翼的动力学控制,有两个主要的目标:一是提高直升机的控制性能,使其具有更好的操纵特性;二是减小直升机的振动和噪声,提高其飞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在提高直升机的操纵性能方面,主要涉及到对旋翼的位置和姿态进行控制。
其中,对旋翼位置的控制可以通过调节旋翼的扭转角度和桨距进行实现。
而对旋翼姿态的控制可以通过调节旋翼的俯仰角和滚转角来实现。
这些控制策略可以通过对直升机的飞行动作和操纵输入进行解耦和优化来实现。
在减小直升机的振动和噪声方面,主要涉及到对旋翼的振动和噪声进行主动控制。
振动和噪声的产生主要是由旋翼的气动力和结构振动引起的。
因此,通过调节旋翼的气动特性和结构特性,可以有效减小振动和噪声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如使用陀螺控制器来实现旋翼振动的主动抑制。
需要指出的是,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分析和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多挑战和困难。
旋翼动力学的非线性特性和强耦合性使得分析和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直升机旋翼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综述
直升机旋翼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综述摘要:通过对旋翼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介绍高阶谐波控制HHC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的概念及产生过程;然后针对每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讨论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并结合研究情况指出开展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研究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直升机;旋翼;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直升机作为有翼面飞行器的一种,其有限长的桨叶在产生升力的同时,在桨尖处也会形成强度较高的集中尾随涡,也称桨尖涡。
在悬停、下降、中小速等飞行状态下,桨尖涡随气流运动会接近、甚至穿过桨盘平面,出现与桨叶靠近相遇的情况,形成特有的“桨一涡干扰”BVI现象。
这种干扰会引起旋翼/机体的强烈振动并辐射出极强的脉冲噪声。
BVI噪声的出现极大限制了直升机在人口密集区的起降使用。
在军事上,噪声大使得直升机过早地暴露目标,对其战场生存形成严重威胁。
一、慨述直升机既可以垂直起降、悬停,又能够向任意方向飞行,这种特有的飞行能力使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旋翼既是直升机的升力面和操纵面,同时也是直升机外部噪声的最主要来源。
按噪声特性分类,旋翼噪声主要包括桨涡干扰BVI噪声、高速脉冲HSI噪声、厚度噪声、载荷噪声和宽带噪声。
其中,BVI噪声是直升机最为典型的噪声类型之一,它是由旋翼桨叶自身产生的尾迹与后续桨叶相互干扰而诱发产生的噪声。
当直升机处于低速斜下降、小速度平飞、机动飞行等状态时,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BVI噪声。
BVI噪声一经出现,会显著增大直升机的总体噪声水平,带来严重的环境噪声污染。
因此,如何有效地降低直升机BVI噪声,已成为现代直升机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基于HHC的旋翼BVI噪声主动控制早在Steward就提出了HHC的概念,当时利用HHC来减弱桨叶失速并优化旋翼升力分布,以提高直升机的飞行速度 [1]。
之后大量研究者对HHC技术展开了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降低直升机的振动水平上。
倾转旋翼机旋翼对机翼气动干扰的建模及分析
为有效地 模 拟倾 转旋翼 机 的旋翼/ 翼气 动干 扰 机 问题 , 文尝 试 建立 一 个 全 耦 合 的旋 翼/ 翼 气 动 干 本 机 扰 分 析 的 迭 代 计 算 模 型 。 桨 叶 的 模 拟 采 用 了 We s g r i i e —L升 力 面模 型 , 模 型可较 好地 计 人桨 叶 sn 该 三维效 应 ; 翼尾 迹 则 建 立 了 畸变 的 自 由尾 迹 模 型 , 旋 以适 合 于倾转 旋 翼/ 翼 干 扰 的尾 迹 分 析 ; 时建 立 机 同 了一 个厚 度机翼 面元 模 型 , 由源面元 和偶极 子面 元计
一
翼/ 机翼 的全耦 合 。 国内直 升机 气动干扰 领域 的研究
主要 针 对 旋 翼 / 身 的 干 扰 问 题 ( 如 文 献 [ ] 机 例 9、 [O )但 与机 身 不 同 , 翼 的气 动建 模 , 必 须 考 虑 1] , 机 还
其升 力 的影 响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 年 来 C D方 法 在 近 F 研究 旋翼 / 翼气 动干 扰方 面发 展很快 , 机 但还不 成熟 , 因此 涡结合 面元 方法仍 是 目前旋 翼/ 机翼 气动 干扰 计
述 方 法 , 单独 倾 转 旋 翼 下 洗 流 分 布 以及 旋 翼 对 机 翼 的气 动 干 扰 影 响 进 行 了 计 算 。 结 果 表 明 , 旋 翼 下 洗 流 场 的 对 在
干 扰 下 , 翼各 剖 面 都产 生 向下 载 荷 , 并 非 简 单 地 随 拉 力 系 数 的 增 大 而 增 大 ; 翼 受 到 的 旋 翼 干 扰 影 响 与旋 翼 下 机 但 机 洗 流 沿 桨 叶展 向变 化 密 切 相 关 。
析 旋 翼 对 机 翼 的 气 动 干 扰影 响 。 在该 方法 中 , 较 好 地 模 拟 大 桨 盘 载 荷 及 大 扭 转 桨 叶 的 气 动 特 征 , 翼 桨 叶 采 用 为 旋 We s gr ii e L升 力 面 模 型 ; 考 虑 厚 度 效 应 及 机 翼 的 升力 影 响 , 立 了 包含 源 面 元 和 偶 极 子 面 元 的 厚 度 机 翼 模 型 ; sn - 为 建 为 正确模拟旋翼桨尖涡与机翼表面问的贴近干扰 , 用 了一个“ 析数 值匹配法 ” “ 近涡/ 干扰 模型” 采 分 的 贴 面 。应 用 上
07-(7)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CFD分析
前旋翼
后旋翼
前旋翼
后旋翼
图 9 纵向剖面压强分布(悬停)
图 10 纵向剖面流线分布(悬停)
5.2 前飞状态
前飞状态的纵列式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比悬停复杂,本节计算了前进比 0.15、构造迎角-3 度时
的纵列式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图 11 给出了机身上表面的压力分布,可见,在机身突起或拐角位置,
如机身前缘,前后旋翼凸台及发动机前端,压强相对较大。孤立机身(图 a)时,机身表面压力沿中
心线对称分布,有双旋翼干扰时(图 b),则在机身前缘较为对称,而双旋翼吹向后下方的不对称气
流使得机身后段压力分布不对称,受前、后旋翼重叠干扰影响,机身后半部的高压区范围明显加大。
124
(a)孤立机身流场
(b)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
图 11 机身上表面压力分布( µ = 0.15) 图 12 给出了机身纵向剖面的流线分布。可以看出,孤立机身的气流沿机身表面稳定向下游流动, 且纵列式机身的外形特点使后面气流有一定的上扬;在纵列式旋翼/机身干扰流场,由于受来流及前、 后旋翼的诱导作用,气流流线向机身后下方运动,而对机身前端的影响不大。
本文的计算过程见图 4:
图 4 旋翼动量源项计算流程图 121
3.3 单元面积动量源表示 当桨叶旋转至坐标 (φ, r, n) 处时, −dF 作为一个额外的力加在动量方程中,以代替桨叶对流场
的作用,并平均分配到作用盘处的每一个网格单元[7],如图 5 所示。
R
三角形面
网格单元
∆θ
dr
r
图 5 桨盘平面三角形网格添加动量源示意图
前旋翼: SYq = f∆θ cosφq
SXh = f∆θ sin φh
后旋翼:
悬停状态旋翼间干扰对四旋翼升力影响分析
悬停状态旋翼间干扰对四旋翼升力影响分析刘雪松;昂海松;肖天航【摘要】四旋翼无人机旋翼间干扰对旋翼升力产生较大影响.建立考虑旋翼直径、弦长、变桨距、转速等因素的适用于四旋翼飞行器的等效盘模型.对该模型添加动量源,在Fluent中计算孤立单旋翼悬停状态下不同转速的旋翼升力,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等效盘模型的有效性.使用上述方法,计算和分析悬停状态时不同旋翼间距下旋翼间的相互干扰对四旋翼升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转速下,旋翼间距越小,旋翼间干扰越强烈,升力损失越大.【期刊名称】《航空工程进展》【年(卷),期】2014(005)002【总页数】6页(P148-153)【关键词】气动干扰;四旋翼;计算流体力学;等效盘;动量源【作者】刘雪松;昂海松;肖天航【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南京21001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南京21001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南京2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1.30 引言微小型四旋翼飞行器是一种结构简单、机动灵活性很高、可垂直起降的无人飞行器,在现代军事和民用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军事上可应用于战场侦察和监视、排爆、近距离空中支持等方面,民用上可用于航拍、搜救、水坝检查等[1],上述应用对四旋翼飞行器均有较高的任务载荷要求。
因此,研究四旋翼气动布局对旋翼升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四旋翼飞行器的四个旋翼之间存在严重的气动干扰,导致其流场和气动特性与孤立单旋翼明显不同。
这种气动干扰与双旋翼气动干扰类似,主要表现为尾迹相互诱导。
旋翼尾迹是梯度很大的涡旋场,存在着集中的涡。
由于涡的相互诱导和自诱导、与桨叶的干扰、粘性作用,尾迹中的涡会产生扭曲、缠绕、破碎等现象[2]。
国内外对于多旋翼气动干扰问题已开展不少研究,但主要针对共轴式、纵列式和横列式双旋翼[2-3],而对四旋翼气动干扰问题研究较少。
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研究
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研究作者:贾景翔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06期[摘要]直升机在正常飞行过程中,其旋翼桨叶会处于一个复杂且非定常的涡流场中,在该涡流场中,旋翼形成的尾迹会对直升机的运行造成影响。
当旋翼产生的尾迹贴近机身上方或对机身产生冲击时,旋翼和机身之间会出现严重的气动干扰,进而影响直升机的飞行品质、运行性能等。
因此,深入研究直升机旋翼桨叶的气动干扰问题对直升机设计和安全飞行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中图分类号:P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6-0196-01引言直升机旋翼桨叶与机身之间的气动干扰是一个涉及三维空间非定常流动的复杂问题,目前,直升机正朝着整体布局紧凑、桨叶盘载荷大、灵活性和机动性更高的方向发展,所以机身与旋翼桨叶之间会产生更大的气动干扰。
机身对旋翼具有重要的干扰影响,这种干扰影响不仅包括机身对旋翼入流的直接诱导作用,同时还会改变旋翼的尾迹形状,因而间接地改变了旋翼的入流分布。
1旋翼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固定翼飞机定常飞行时,机翼处于稳定状态不同;当直升机定常前飞时,旋翼桨叶各处的运动参数处于振荡状态。
因此,全面了解旋翼桨叶的工作原理对准确研究旋翼系统特性和旋翼尾迹结构至关重要。
桨叶的挥舞运动若旋翼的桨叶固接在桨毂上,在斜流状态,由于桨叶在旋转平面内相对气流的不对称,必然引起左右两边气动载荷的不对称,前行桨叶拉力大,后行桨叶拉力小,因而形成侧倾力矩使直升机倾转。
另一方面,在周期性变化的周向气流下,气动载荷对桨叶形成交变弯矩,桨叶在这种交变弯矩作用下容易发生疲劳损坏。
1.1桨叶的摆振运动当桨叶的一面以稳定的角速度绕轴旋转时,另一面桨叶会做出挥舞动作,该面桨叶的质心会时而靠近旋转轴时而远离旋转轴,所以导致桨叶的惯性矩发生变化。
此时,由于角动量守恒因素的影响,桨叶的角速度就应该发生变化,否则桨叶在旋转过程中产生交变弯矩,进而影响桨叶结构的寿命。
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干扰分析
∫mΩ r( rβ
0
) dr - F (z m) rdr
0
∫
F (z m) 表示作用在第 m 片桨叶上的气动力。 根据整个旋翼上力矩在桨毂上平衡可以得到万 向铰桨毂俯仰运动和滚转运动的平衡方程 。 把 K 片桨叶的俯仰力矩加在一起, 并加上纵向的桨毂弹 簧力矩, 然后对方位角取平均, 得到: 1 2π 0
2 ρ( Ω R ) ( πR ) 2
u T = ΩR r + μsinψ R
(
)
+u
2 P
( 21 ) CT =
u P = ΩR ( μβcosψ - μtanα) + υ + r + β u = u 槡
2 T
桨叶剖面相对来流的合速度: ( 22 ) 剖面迎角为:
K dF p ( ψ) cosβ ( 25 ) N∑ i =1 0
总 第 174 期 2013 年第 1 期
直 升 机 技 术 HELICOPTER TECHNIQUE
Total No. 174 No. 1 2013
1220 ( 2013 ) 0101005 文章编号: 1673-
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干扰分析
孙 浩, 夏品奇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6 )
dR dL dN UR z UT OH UP z dC dD UB UT
UP
图1
桨叶剖面相对来流速度
由图 1 可知, 桨叶剖面相对来流的切向速度 u T 和垂向速度 u P 为:
{
沿径向积分, 然后沿周向将积分结果叠加, 再求其平 均值并乘以桨叶片数 K , 得到: 旋翼拉力系数( 沿 Y 轴正方向为正) : 1
基于自由尾迹和升力面方法的双旋翼悬停气动干扰计算
已进行 了 不少研 究 。在 文献 [ ] , o m n对 共 轴 双 1中 C l a e 旋翼 气 动研 究进 行 了较 全 面 的综 述 , 献 [ ] , a. 文 2中 Hr
r 在 描述 了 双旋翼 飞 行 器在 理 论 和 实 验 研 究 方 面 的 i s 进 展后 , 出 了一个 在任 意旋 翼 交叠 面积 下 的双 旋翼 给
维普资讯
第 2 5卷
第 3期
空
气
动
力
学
学
报
Vo . 5.No. 12 3
20 0 7年 0 9月
ACTA AEROD YNAM I CA I CA S NI
S p.,00 e 2 7
文 章 编 号 : 2 8 1 2 (0 7 0 —30 0 0 5 .8 5 20 )30 9 —6
0 引 言
双 旋翼 气 动干 扰 问题 是 直 升机 空气 动力 学 的研 究难 点 之一 。对 于 共轴 式 、 列 式及 纵列 式 旋翼 飞行 横 器 而言 , 副旋翼 所 导致 的诱 导 速度 场 变化 并非 单旋 两
的研 究 尤其 是 理论 研 究还 不 很深 入 。
鉴 于共 轴 、 列 、 列 式 双旋 翼 的气 动 干 扰 问题 横 纵 可 归结 为空 间 两 副旋 翼 在 不 同位 置 和 气 动 环 境 下 的 相 互作 用 的流 场计 算 问题 , 文 建立 一个 统一 的适 合 本
-
)
一
s ng o i e
CO S 0
0
收 稿 日 期 : 060—1 修订 日 期 : 060—0. 20 .32 ; 20—6 1 作者 简 介 :黄水 林 (9 8)男 , 士生 , 17一 , 博 主要 从 事 直升 机 空 气 动 力 学 的 研 究
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干扰分析
该模型首先基于万向铰旋翼建立了挥舞运动方程 , 以得到桨叶挥舞角, 然后对桨叶采用非定常 B e d d o e s 翼型
模 型计算气 动力和力矩 , 以考虑桨叶大负扭转带来 的失速影 响 , 接着 引入动力 人流模 型获得旋 翼处 的诱 导速
度 。最后 运用 经典 方法 , 以X V一 1 5倾转 旋翼 机 为算 例 , 计 算 了配平 状 态下 旋翼 对 机翼 的 向下 载荷 , 并 与
wa s i nt r o du c e d i n t o t h e c lc a u l a t i o n o f i n du c e d v e l o c i t i e s a c r o s s r o t o r . Th e XV 一1 5 t i l t — r o t o r mo de l
总 第 1 7 4 期 2 0 1 3 年第 1 期
直 升 机 技 术 HE L I C O P T E R T E C H N I Q U E
To t a l No. 1 7 4 NO. 1 2 0l 3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1 2 2 0 ( 2 0 1 3 ) 0 1 - 0 1 0 - 0 5
G T R S模型数据进行 了对 比, 验证 了计算模 型的合理性 。 关键词 万 向铰旋翼 ;机翼 ;非定 常翼型 ;动力人流 ;向下 载荷
文 献标 识 码 : A 中图分类号 : V 2 1 1 . 5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n a l y s i s o f Ro t o r I n t e r a c t i o n t o W i ng f o r S i de ・ b y - S i d e Ro t o r He l i c o p t e r
直升机旋翼/机身非定常气动干扰数值分析
直升机旋翼/机身非定常气动干扰数值分析谭剑锋;王浩文【摘要】基于非定常面元/时间步进全展自由尾迹建立了旋翼/机身非定常气动干扰分析方法。
方法中耦合了非定常面元法和时间步进自由尾迹,以准确模拟旋翼非定常气动力、旋翼尾迹及桨叶对机身的非定常干扰效应。
为模拟前飞状态下具有升力的机身,将机身离散为汇/偶极子面元,并采用涡线镜像法模拟旋翼尾迹靠近机身表面产生的加速效应。
通过计算前飞状态的 Maryland、ROBIN(Rotor Body INteraction)旋翼/机身干扰下的非定常压力分布,并与可得到的实验值、CFD 计算结果对比,验证方法的准确性。
随后分析前飞速度、旋翼与机身距离对旋翼/机身非定气动干扰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机身头部和中部非定常压力主要受桨叶的通过性影响,而机身尾梁主要受尾迹/机身干扰影响,机身非定常气动力频率为桨叶片数的倍频。
随前飞速度的增加,机身非定常压力幅值增加,尾梁压力幅值先增加后减小;增加旋翼与机身距离将减小机身和尾梁非定常压力幅值。
%Unsteady aerodynamic load on helicopter fuselage is mainly due to aerodynamic interaction of rotor and fuselage.An unsteady panel/time-step full-span free-wake method is established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rotor/fuselage unsteady aerodynamic interaction for the vibration load analysis of whole vehicle.The unsteady panel method is used to consider unsteady aerodynamics of rotors and fuselage,and the free-wake method is applied to accurately simulate dynamics of rotor wake.Helicopter fuselage is discretizated into source/doublet panels to simulate its lift in forward flight,and vortex line mirror method is adapted to ac-count acceleration phenomenon resulted from rotor wake close to fuselage surface.Tovalidate the accuracy of this approach,unsteady rotor/fuselage aerodynamic interaction of Maryland and ROBIN modes are simu-lated in forward flight,and compared with measured data and CFDresults.Finally,the influences of ad-vanced ratio,rotor-fuselage distance on unsteady aerodynamic interaction are analyzed.It is shown that the unsteady pressure of fuselage is mainly affected by rotor blade pass effect,while that of tail boom is mainly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rotor wake and fuselage,and the frequency of unsteady pressure is times of blades number.Amplitude of unsteady pressure on fuselage will increase as advance ratio increases,that of tail boom,however,will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Increasing rotor-fuselage distance will decrease amplitude of unsteady pressure on fuselage and tail boom.【期刊名称】《空气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8页(P320-327)【关键词】旋翼/机身干扰;非定常面元法;自由尾迹;非定常气动力;直升机【作者】谭剑锋;王浩文【作者单位】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 100084;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 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1.52旋翼流场由桨叶产生的旋涡主导,因而显得非常复杂。
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
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作者:张亚凯冯瑞学林志伟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5期摘要:旋翼是直升機的重要组成部件,在直升机的飞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旋翼可以为直升机的飞行提供升力和拉力的双重作用力,还可以起到飞机副翼、升降舵的作用,但是在旋翼的旋转过程中,桨叶之间会产生气动干扰,严重影响旋翼的工作效率,影响直升机的飞行效果,本文就对直升机螺旋桨叶的气动干扰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1.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1.1产生原因。
飞机就是由机翼、机身、尾翼和推进装置等部件组成的,直升机上的各部件绕流的压力场和边界层会产生相互干扰,使作用在整架飞机上的空气动力并不简单地等于各孤立部件所产生空气动力之和,必须计及因空气动力干扰而产生的增量,直升机上各部件间空气动力干扰都会带来的对直升机飞行性能不利的影响。
旋翼桨叶,是指装在旋翼上的桨叶,一副旋翼最少有2片桨叶,最多可达7片,它相当于旋转的机翼,桨叶剖面呈翼型,旋转时产生支承直升机的升力和推动直升机运动的推进力。
旋翼是直升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中最重要的部件,而桨叶,又是旋翼中的核心部件,所以直升机旋翼浆叶之间产生的气动干扰对直升机的飞行影响更大。
1.2研究目的。
直升机与其它类型的飞行器比起来具有更多的飞行优点,直升机可以进行空中悬停、垂直起降等多种活动,如今在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直升机空气动力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相互干扰,可以说直升机,特别是具有高桨叶载荷和小的旋翼、机身间距特点的新型直升机,其动力学性、能、操纵品质、噪声、振动等都不同程度地受这些气动干扰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些气动干扰,在直升机设计过程中将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通过对直升机旋翼桨叶的气动干扰研究,研发新型旋翼桨叶,减少直升机旋翼桨叶间的气动干扰,提升直升机的飞行性能,更好的将直升机应用到军事、救援、火灾等多个领域中去。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几十年来,国外随着先进的实验设备的出现,人们十分活跃地开展了地面悬停及风洞实验,从直升机“整体”概念出发来研究旋翼、机身(及各部件)、尾桨的气动干扰机理,优化气动布局,确定最佳的控制气动干扰的布局参数,并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来改进各种气动力预测方法。
直升机旋翼挥舞摆振分析
直升机旋翼挥舞摆振分析
直升机旋翼挥舞摆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旋翼与气动载荷之
间的非线性关系导致的振动,二是旋翼受到的外界干扰引起的振动。
对于
前者,可以通过旋翼设计和控制系统改进来减少振动;对于后者,则需要
提高直升机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旋翼的旋转在飞行中会受到气流的影响,产生振动。
旋翼振动的频率
与旋翼的主旋翼背舵位置和悬挂刚度有关。
当旋翼背舵位置增加或刚度减
小时,旋翼振动频率会增加;反之,旋翼振动频率减小。
为了减小旋翼振动,可以通过增加旋翼刚度和调整旋翼背舵位置来实现。
另外,旋翼还会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如风、空气湍流和机体操纵等。
这些干扰会改变旋翼受力情况,并引起旋翼的振动。
为了减少外界干扰引
起的振动,可以通过改变直升机的设计和控制策略来改善直升机的稳定性
和操控性。
在旋翼振动分析中,通常会采用振动力学模型来描述旋翼的振动特性。
旋翼振动力学模型包括旋翼动力学模型和结构动力学模型。
通过分析旋翼
动力学特性和结构动力学特性,可以确定旋翼振动的频率、振幅和振型。
在分析直升机旋翼挥舞摆振时,需要考虑旋翼的旋转速度、气动特性、结构特性和控制特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旋翼挥舞摆振不仅对飞行性能和
飞行品质有影响,还可能对直升机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直升机旋翼挥舞摆振是直升机运行过程中的振动现象,对
直升机的飞行安全和操控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振动力学模型和分析方法
的应用,可以对旋翼挥舞摆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提高直升机的稳定
性和操控性能。
基于动量源方法的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分析
基于动量源方法的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分析
基于动量源方法的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分析
针对纵列式双旋翼桨叶的几何特征、运动方式及气动特性,建立了基于动量源方法的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组合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中采用的非结构网格能综合考虑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特点且满足动量源计算网格要求.通过算例的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然后采用该方法分析了悬停及前飞状态下纵列式直升机的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特性.
作者:吴林波陈平剑李春华招启军 WU Linbo CHEN Pingjian LI Chunhua ZHAO Qijun 作者单位:吴林波,陈平剑,李春华,WU Linbo,CHEN Pingjian,LI Chunhua(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景德镇,333001)
招启军,ZHAO Qijun(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210016)
刊名:直升机技术英文刊名:HELICOPTER TECHNIQUE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V211.52 关键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机身干扰流场计算流体动力学 CFD。
螺旋桨干扰对直升机操纵性能的影响
螺旋桨干扰对直升机操纵性能的影响直升机是一种多功能的飞行器,具备垂直起降和悬停能力,可以在狭小或者没有跑道的地方起降。
然而,直升机的操纵性能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螺旋桨干扰。
本文将探讨螺旋桨干扰对直升机操纵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螺旋桨干扰。
螺旋桨是直升机的主要推进装置,通过旋转产生升力和推力。
然而,由于螺旋桨位于直升机上方,会在其下方形成气流扰动。
这些干扰气流会对直升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能产生影响。
螺旋桨干扰主要影响直升机的三个方面:操纵力、操纵灵敏度和可操纵极限。
首先是操纵力的影响。
螺旋桨干扰会引起强大的下推力,导致直升机操纵时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移动操纵杆。
这不仅增加了飞行员的劳动强度,还可能导致操纵误差。
其次是操纵灵敏度的影响。
螺旋桨干扰会使得直升机的操纵灵敏度下降,即飞行员对操纵杆的动作需要更大的幅度才能产生相同的效果。
这会降低直升机的机动性和敏捷性。
最后是可操纵极限的影响。
直升机在高速和高海拔条件下会遇到受限的操纵性能。
由于螺旋桨干扰的影响,直升机在高速飞行时容易出现抖振和不稳定现象,这限制了直升机的飞行速度和最大高度。
为了解决螺旋桨干扰对直升机操纵性能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优化螺旋桨设计。
通过改变螺旋桨的形状和尺寸,可以减少螺旋桨干扰产生的气流扰动。
例如,采用更高效的螺旋桨设计和材料,可以降低螺旋桨干扰对直升机的影响。
其次是改善直升机的操纵系统。
通过改进飞行控制系统和操纵杆的设计,可以降低操纵力和提高操纵灵敏度。
例如,引入液压或者电动操纵系统可以减小操纵杆的力量需求,增加操纵杆的灵敏度。
此外,合理规划飞行任务和飞行操作也是减少螺旋桨干扰的重要方法。
飞行员可以选择避开螺旋桨干扰较大的飞行区域或时间段,以减少对操纵性能的影响。
同时,飞行员需要密切关注直升机在高速和高海拔条件下的操纵性能,并采取相应的飞行操作策略。
总之,螺旋桨干扰对直升机的操纵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直升机设计答案
1. 直升机设计一般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直升机技术要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评价直升机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准则的一般要求是什么?答:直升机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技术要求的论证和确定(论证和确定对所研制新机的设计技术要求);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或总体设计)(选择直升机的布局,确定直升机及其个系统基本参数的最佳组合,保证最佳综合地满足设计要求或提出必须修改设计要求的依据);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或草图打样设计)(进一步确定直升机的几何参数、总量参数和能量参数,确定气动布局、总体布置、主要部件的结构型式、各主要系统的原理和组成,进行模型吹风试验以及详细的气动力、操纵特性、气动弹性和振动问题计算等);详细设计(工作设计或零件设计)(全面实现所确定的直升机的参数和性能,要提交对直升机各部件、各系统及全机进行生产、安装、装配工作所要的全部技术文件,绘制直升机原型机生产所要全部图纸(零件图、装配图、理论图),并相应进行全部必要的计算工作(气动、强度、振动和疲劳方面的计算等),进行试制和试验的准备工作);试制(指出原型机和有关试验件,以进行静动强度、系统模型、振动和飞行试验);试验(对原型机进行实际的技术鉴定,包括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两部分内容,试飞结束后提交试飞报告,编制心急的技术说明书、飞行手册和维护手册等);定型和适航性鉴定(根据试验结果,发现问题,按照有关方面的意见,对图纸和技术文件等作必要的修改。
同时移交成套的生产图纸、技术文件及样机等,并提交使用维护方面的资料,经有关部门组成的定型委员会或民航适航部门审定批准后,交工厂进行成批生产)。
直升机技术要求是研制直升机的基本依据,主要内容有;直升机的任务或用途主要装载情况主要飞行性能其他如起落场地、自转着陆、运输条件、抗坠毁性和维护性等要求典型使用曲线(任务剖面:表示直升机完成典型任务的飞行航线综合图)评价直升机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准则的一般要求是:尽可能全面反映对直升机提出的各种要求;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简单明了,易于在研制阶段运用2. 直升机在定常前飞状态时的需用功率有哪些?直升机的主要参数有哪些?详细阐述直升机主要参数与直升机各需用功率之间的关系。
横列式,纵列式旋翼
双旋翼横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横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横列式直升机的特征是:两副旋翼一左一右分别安装在机身两侧的两个支架上。
两副旋翼完全相同,但旋转方向相反,其旋转时反作用力相相抵消。
这种型式的直升机机最大优点是平衡性好,其缺点与双旋翼纵列式直升机差不多,操纵也比较复杂。
双旋翼横列式直升机要在机身两侧增装旋翼支架,无形中会增加许多重量,而且也加大了气动阻力。
双旋翼横列式直升机的数量很少。
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米-12是最典型的双旋翼横列式直升机,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
该机机身长37米,每副旋翼直径35米,最大起飞重量105吨,最大平飞速度260公里离小时,仅在60年代试制了4架原型机,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双旋翼纵列式双旋翼纵列式双旋翼纵列式直升机机身前后各有一个旋翼塔座,两副旋翼分别安装在两个塔座上,两副旋翼完全相同,但旋转方向相反,它们的反作用扭矩可以互相平衡掉。
这种结构型式的直升机的突出优点是纵向重心范围大,因此可以将机身设计得比较庞大。
它比较适用于中型和大型直升机。
双旋翼纵列式直升机的明显缺点是结构复杂。
此外,从气动力上来看,前旋翼尾涡对后旋翼会产生气动干扰,后旋翼总是处在非常不利的气动环境中。
为降低前旋翼尾涡对后旋翼的气动干扰程度,通常把后旋翼装得高一些。
这种型式的直升机其俯仰惯性和该转惯性较大,机身气动力矩不稳定,偏航操纵效率较低这些都会对直升机的稳纵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双旋翼纵列式直升机最有名气的是美国的CH-47“支奴干” 1。
在越南战争初期,美国曾将大量的CH-47直升机投入战场,以运送兵员和物资。
由于该直升机机体大,机动性差,没有自卫能力,所以被击落不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桨叶的气动力计算
由于桨叶的负扭转很大, 桨叶上部分气流来流 角很大, 考虑到翼型在接近失速时的升阻特性有典 型的非线性特征, 本文采用非定常 Beddoes 模型进 [4 , 5 ] 。 行升阻特性估算 2. 1 翼型升力特性 应用 Kirchhoff / Helmholtz 规 则, 并考虑气流压 缩性影响, 相对气流分离临界点的升力可表示为 : Cn = 1 +槡 f α 2 2 1 - M 槡 2π
∫mΩ r( rβ
0
) dr - F (z m) rdr
0
∫
F (z m) 表示作用在第 m 片桨叶上的气动力。 根据整个旋翼上力矩在桨毂上平衡可以得到万 向铰桨毂俯仰运动和滚转运动的平衡方程 。 把 K 片桨叶的俯仰力矩加在一起, 并加上纵向的桨毂弹 簧力矩, 然后对方位角取平均, 得到: 1 2π 0
t 2 2 m
1 2π ∫ βcosψdψ。 π0 因此, 纵向的俯仰运动方程为: 其中 β GC = β1c =
2π Kβ β M 1 cosψ I Ω2 - K dψ = 0 b π0 I Ω2 2 b
∫
[
]
( 6)
同理, 横向的滚转运动方程为: 2π Kβ β M 1 sinψ I Ω2 - K dψ = 0 b π0 I b Ω2 2
Analysis of Rotor Interaction to Wing for SidebySide Rotor Helicopter
SUN Hao, XIA Pinqi
(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 ,China)
(
(
)
2
) )
( 12 ) ( 13 )
( 17 ) 阻力系数的表达式为: C d = C d0 = 0 . 035 C n sinα + K D C n sin( α - α DD ) ( 18 ) 其中 KD =
S2 ( M) = 3 . 6exp - M - 0 . 525 0 . 25 2π
dR dL dN UR z UT OH UP z dC dD UB UT
UP
图1
桨叶剖面相对来流速度
由图 1 可知, 桨叶剖面相对来流的切向速度 u T 和垂向速度 u P 为:
{
沿径向积分, 然后沿周向将积分结果叠加, 再求其平 均值并乘以桨叶片数 K , 得到: 旋翼拉力系数( 沿 Y 轴正方向为正) : 1
∫
[
]
( 7)
于是旋翼的挥舞运动方程为: 1 1 + Kβ · · Fz β + β = γ r dr K 2 ac IΩ 0 2 b
∫
( 8)
式
[3 ]
根据 谐 波 法, 可得到旋翼挥舞锥度角计算公 : 3 γC T 8 3 gR - β≈ aσ 2 ( ΩR ) ( 9)
总 第 174 期 2013 年第 1 期
直 升 机 技 术 HELICOPTER TECHNIQUE
Total No. 174 No. 1 2013
1220 ( 2013 ) 0101005 文章编号: 1673-
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干扰分析
孙 浩, 夏品奇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6 )
(
α > α DD
( 19 )
(
)
2
)
( 20)
翼型阻力特性 零升阻力系数为 C d0 , 阻力发散角为 α DD , 分别
表示成马赫数的函数如下: Cd0 ( M) = 0. 01 + 0. 002erf( 50( M - 0. 75) ) ( 16)
x
桨叶气动力 图 1 为旋翼桨盘半径 r, 方位角 ψ 处桨叶剖面 相对来流速度示意图。
N
R
∫
滚转力矩系数( 绕 X 轴正方向为正) : 1 CL = 2 ρR ( Ω R ) ( πR )
2
K - rdF p ( ψ) sinψ N∑ i =1 0
N
R
∫
R
α = θ - = θ0 +
r -1 θ - tan ( u P / u T ) ( 23 ) R tw
( 26 ) 俯仰力矩系数( 绕 Z 轴正方向为正) : CM 1 = 2 ρR ( Ω R ) ( πR )
0
引言
横列式独特的旋翼、 机翼构型, 使直升机在悬 停、 低速前飞时, 旋翼的下洗流会直接冲击机翼表 面, 产生较大的额外向下载荷, 直接影响横列式直升 从而影响其总体性能。 横列式直升 机的有效载重,
收稿日期: 2012 - 09 - 29 作者简介: 孙浩( 1988 - ) , 男, 江苏江都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2013 年第 1 期
孙
浩, 夏品奇: 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干扰分析
· 11·
1
旋翼结构模型和挥舞运动方程
本横列式直升机采用万向铰旋翼桨毂, 即四片桨 叶通过各自的轴向铰和桨毂壳体相连, 没有挥舞铰和 摆振铰, 桨毂用万向联轴节或万向接头装到旋翼轴 , 上 旋翼在桨毂处通过滑环与桨毂橡胶弹簧相联接, 桨毂滑环下设置了旋翼倾斜角限动装置, 限制桨毂的 过大运动, 桨叶较一般旋翼桨叶短并采用很大的负扭 倾转旋翼飞行器也常采用这种形式桨毂。 转, 本文假设桨叶为刚性, 只考虑桨毂相对于旋翼 不考虑桨叶的弹性变形, 则万向铰旋 轴的倾斜运动, 翼桨毂相对于旋翼轴运动的两个自由度 β GC 和 β GS ( 俯仰运动和滚转运动 ) 就相当于旋翼周期挥舞而 形成的桨尖轨迹平面后倒角 β1c 和侧倾角 β1s 。 而在 桨叶形成锥度角为 β0 的锥体过程中, 桨叶的性能就 像在无铰旋翼上一样。对于挥舞运动二阶以上的谐 波, 忽略其影响。 于是刚性桨叶万向铰式旋翼第 m 片桨叶的挥 舞角可表示为: = β0 - β1c cosψ m - β1s sinψ m = ( 1) β p - β GC cosψ m - β GS sinψ m β p 为 预 锥 角。 旋 翼 最 大 倾 斜 角 β max = β β GC + β GS - β p 不能超过限动角, 一般为 11 ° 。 槡 2π = Ω( t) dt +升机旋翼下洗流对机翼的气动干扰影响, 建立了旋翼对机翼的干扰计算模型 。
该模型首先基于万向铰旋翼建立了挥舞运动方程, 以得到桨叶挥舞角, 然后对桨叶采用非定常 Beddoes 翼型 模型计算气动力和力矩, 以考虑桨叶大负扭转带来的失速影响, 接着引入动力入流模型获得旋翼处的诱导速 度。最后运用经典方法, 以 XV - 15 倾转旋翼机为算例, 计算了配平状态下旋翼对机翼的向下载荷, 并与 GTRS 模型数据进行了对比, 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 。 关键词 万向铰旋翼; 机翼; 非定常翼型; 动力入流; 向下载荷 V211. 52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2 N
其中, 是来流角, θ0 是桨根安装角, θ tw 是桨叶 负扭转。 旋翼桨毂系中, 该叶素产生的垂向力、 切向力和 径向力分别为:
K - rdF p ( ψ) cosψ N∑ i =1 0
2 ρ( Ω R ) ( πR ) 2
u T = ΩR r + μsinψ R
(
)
+u
2 P
( 21 ) CT =
u P = ΩR ( μβcosψ - μtanα) + υ + r + β u = u 槡
2 T
桨叶剖面相对来流的合速度: ( 22 ) 剖面迎角为:
K dF p ( ψ) cosβ ( 25 ) N∑ i =1 0
2
(
(
)
2
( 14 )
于是, 依靠迎角来计算升力系数的表达式为 : C l ( α) = 2. 2 1 +槡 f αcosα ( 2 ) 1 -M 槡
2
{
0 2 . 7exp( - d f f)
α ≤ α DD
( 15 ) 2. 3
df = 6. 1 - 7M + 0. 5exp - M - 0. 65 0. 125
ψ m 表示第 m 片桨叶所处的方位角, 定义为: ψm
∫
( 2)
作用在旋翼第 m 片桨叶上绕桨根的力矩有桨 叶的惯性力矩、 离心力矩和气动力矩:
R
(
)
2
( 10 )
- M ( m) = mr β ( m) dr +
0 R R 2 ( m)
∫
· ·
1 - M2 是 其中 2 π 是基于势流的法向力斜率, 槡 PrandtlGlauert 因子, f 为后缘的气流分离点位置与 ( 3) 弦长的比值。 由 Beddoes 提出的一个经验公式, 气流分离点 f 位置与桨叶迎角 α 之间的关系式为: α - ( α - α0 ) 0 . 04 + 0 . 66exp 1 S2 f = ( α - α0 ) - α1 1 - 0 . 3exp S1
· 12·
直 升 机 技 术
总第 174 期
M - 0 . 65 α1 ( M) = 21 . 5 - 25 M + 2 . 0exp - 0 . 125
(
(
)
2
)
M - 0. 6 α DD ( M) = 16 - 20 M + 0 . 5exp - 0 . 125
(
(
)
2
)
S1 ( M) = 1 . 8exp - M - 0 . 45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