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经典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必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电解质及其电离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NH3、大多数有机物)3、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酸、强碱、大部分盐、活泼金属氧化物)4、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酸、弱碱、水)5、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6、SO2 、NH3 、CO2 、NO2等的水溶液虽然可以导电,但电导电的离子不是其自身产生的,故这些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7、金属单质(或石墨)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是因为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知识点二离子方程式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①可以拆成离子形式的有:六大强酸(H2SO4,HCl,HNO3,HBr,HI,HClO4)、四大强碱(KOH,Ca(OH)₂微溶,NaOH ,Ba(OH)2 )、可溶性的盐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全能溶于水中间,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类多不溶,易溶只有钾钠铵,碱类能溶钾钠钙钡铵,诸酸多溶解,硅酸不在内。

②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若为澄清溶液拆成离子,若为悬浊液写化学式;若为生成物一般写化学式,并且加沉淀符号;③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如NaHCO3能拆成Na+和HCO3-;而强酸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要拆开写,NaHSO4要拆成Na+ 、H+ 和SO42-。

④氨水作为反应物,书写成NH3·H2O;氨水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在浓溶液中生成,则书写成NH3↑+H2O,若无加热条件或在稀溶液中生成,则书写成NH3·H2O。

2、“六查”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①“一查”是否符合反应事实。

如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而不生成Fe3+。

②“二查”“===”“⇌”“↓”“↑”是否使用恰当。

③“三查”电解质拆分是否正确。

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反应的热力学一、热力学基础1、热力学定律热力学是研究动力学和热力过程的一门学科,総称为热力学(thermodynamics),定律是热力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守恒,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而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总量都是不变的。

第二定律:熵守恒定律,即熵守恒,工作、温度及其它能量的变化只能趋于热量流失的方向,熵值随时间的变化只会增大,不会减小。

二、热化学新计量1、热化学热热化学热定义为随着化学反应发生而产生的热量,或者说,当某一反应进行一次能量变化时,会产生固定数量的热量。

这种能量是反应发生时由吸收或放出的能量的总和,它是反应的量的,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2、热化学分析热化学分析是利用其来测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以及酸-碱反应,还原离子反应和加成反应的热量放出量,以此确定反应是否满足II定律。

热化学分析只能在室温下进行,必须先准备偏常气体,即使用实验室仪器将反应物保持在正常状态下。

三、熵变和焓变1、熵变熵变是指物质系统遵熵守恒定律发生的物理量变化所导致的物理热效应,它是指室温下反应发生时,总熵的变化量。

反应发生时,总熵会减小,反应结束时,总熵则会增加。

2、焓变焓变是由热化学热产生的热力学热量,它也可以表示物质系统在改变温度时所能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焓变是由热化学热产生的热力学热量,它可以表示物质系统在改变温度时所能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它可以用热化学热试剂测定出来,也可以用热力学的方法来测定。

焓的正负也决定了反应体系的热稳定性,负焓变表示反应体系具有热稳定性,正焓变表示反应体系具有热不稳定性。

四、电离平衡电离平衡是气体介质中混合能量的变化,也是电离温度(Ionization Temperature)的概念,它是指气体介质中混合电荷的各种形式的混合能量的动态平衡,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电离平衡的状态。

电离平衡的偏移会影响气体分子间的能量交换,从而发生化学反应。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1.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酸碱盐等。

其中,非金属单质包括碳、硅和氢等元素,金属单质则包括铁和铜等元素。

氧化物可分为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还有其他氧化物如NO、CO、NO2和Al2O3等。

强酸包括HNO3、H2SO4、HCl、HBr、HI和HClO4等,而弱酸则包括H2CO3、H2SO3和CH3COOH等。

强碱包括KOH、NaOH、Ca(OH)2和Ba(OH)2等,而弱碱则包括NH3·H2O和Fe(OH)3等。

此外,还有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等。

2.1.2 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可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和分散质粒子大小进行分类。

常见的胶体有Fe(OH)3胶体(胶粒带正电)、硅酸H2SiO3胶体(胶粒带负电)、蛋白质溶液(如豆浆、牛奶)、淀粉溶液、鸡蛋清、血液和有尘埃的空气等。

胶体的本质特征是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通过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即用一束光或激光照射胶体,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效应有清晨树林中的光柱、灯光照射观察到的灯柱和雨后彩虹等。

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是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胶体的性质包括布朗运动,即微小粒子表现出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电泳是一种利用胶体粒子带电来实现移动的技术。

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会向阴极移动,导致阴极颜色加深。

电泳还可用于静电除尘和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聚沉是一种物理变化,可通过加入电解质溶液、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或加热来实现。

聚沉应用广泛,如卤水点豆腐、果冻、工业制肥皂和江河入海口沙洲的形成。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Fe(oH)3胶体的制备: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金属活动顺序表: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2.1.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类:(1)按照分散系组成部分的状态分类以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为标准,共有9种组合;(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物质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纯净物浊液(>100 nm)溶液(< 1 nm)胶体(1~100 nm)氧化物酸碱盐酸性氧化物(CO2、SO2、SO3)碱性氧化物(CaO、Na2O)其他氧化物(NO、CO、NO2、Al2O3)(H+ + 酸根离子)强酸:HNO3、H2SO4、HCl、HBr、HI、HClO4弱酸:H2CO3、H2SO3、CH3COOH(NH4+/金属离子+ OH-)强碱:KOH、NaOH、Ca(OH)2、Ba(OH)2弱碱:NH3·H2O、Fe(OH)3等(NH4+/金属离子+ 酸根离子)正盐:NaCl、K2CO3酸式盐:KHCO3、NaHSO4碱式盐:Cu2(OH)2CO3金属单质(Fe、Cu)非金属单质(C、Si、H2)活泼性(还原性)降低323淀粉溶液,鸡蛋清、血液、有尘埃的空气。

3、胶体的本质特征:胶体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故可以通过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4.、.鉴别胶体.....................................和溶液...:.丁达尔效应(用一束光或激光照射胶体,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方法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效应:清晨树林中的光柱(晨曦),灯光照射观察到的灯柱,雨后彩虹…5、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6、胶体的性质(介稳性)(1)布朗运动:微小粒子表现出不停地、无规则运动(2)电泳:胶体粒子带电应用:①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颜色加深;②静电除尘;③胶体稳定存在主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响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响,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复原反响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复原反响。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响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响是否为氧化复原反响。

12.能判断氧化剂和复原剂。

要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下面比拟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一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六、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二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食谱鞣稚⒅(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三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三、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四、Na2CO3和NaHCO3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与酸反应CO32+H+HCO3HCO3+H+CO2+H2OHCO3+H+CO2+H2O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 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CO32+H2O+CO2HCO3不反应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Ca2++CO32CaCO3不反应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转化关系五、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化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知识总结

化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知识总结

化学必修一基础知识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物质分类的方法1、交叉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起容纳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①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可分为9种分散系。

(参照课本第26页图2-4)②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1、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2、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当一束可见光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形成的,叫做丁达尔现象。

应用:利用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②电泳:由于胶粒带有电荷,所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就会向某一极(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

这种运动现象叫做电泳。

应用:冶金厂的大量烟尘可用高压电除去,就是利用了胶体电泳的这一性质。

第二节离子反应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3、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解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4、电离方程式: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请你动手做一做】写出HNO3 H2SO4HCl NaOH Ba(OH)2KOH KCl Na2CO3 NaHCO3K2SO4KHSO4的电离方程式5、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①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②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③盐: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请你做一做】1、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A、MgCl2晶体B、NaCl溶液C、液态HClD、熔融的NaOH2、下列物质:Fe 、O2、Na2SO4固体、乙醇、HNO3、干冰、熟石灰、生石灰、CH4、NH3,其中,①是电解质,②是非电解质,③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3、胶体(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溶液或水中,能形成胶体的是()A.冷水B.煮沸的蒸馏水C.NaOH浓溶液D.NaCl浓溶液第二节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是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如:Al2(SO4)3=2Al3++3SO42-二、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①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难电离物(如水、弱酸、弱碱)。

②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离子的价态发生变化。

(如Fe放入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Fe3+=3Fe2+。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初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初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化学实验。

1. 物质-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 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和惰性气体。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 分子和原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

-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每种元素的原子都具有独特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3.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用于显示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周期和族分布,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增加。

4. 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通过实验方法来观察和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

- 在化学实验中,需要注意实验器材的使用、安全操作和实验结果的记录。

5.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

-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酸碱反应等。

6.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的状态变化,如冰块融化成水。

- 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如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体。

以上是初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原理,进一步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一、二章总结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1.化学危险品标志(参考书P4图)2.几种物质分离提纯方法①过滤——“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②蒸发——蒸发过程中需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过热使液体飞溅。

当蒸发皿中产生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③蒸馏——利用两种液体沸点不同达到分离的目的。

重要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

冷凝管中的冷凝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萃取——利用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分离。

仪器:分液漏斗萃取剂的选择: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它里面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与被萃取的物质不反应。

⑤分液——两种液体互不相溶,通过静置,分层使其分开。

仪器,分液漏斗3.除杂原则:不增,不减,容易分离,即不引入新的杂质离子,不消除应该保留的离子,加入的除杂剂与被除去的离子可以形成沉淀或气体等容易除去的物质。

4.Cl-的检验:加入Ag+和HNO3,有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SO42-的检验:加入Ba2+和HNO3,有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第二节主要知识点:1.N=nN A其中:N——粒子数目(个)n ——物质的量(mol)N A——阿伏加德罗常数(/mol)在数值上等于6.02×10232.m=nM其中:m ——物质的质量(g)n ——物质的量(mol)M——摩尔质量(g/mol)大小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3.V=nV m其中:V——气体的体积(L)n ——物质的量(mol)V m——气体摩尔体积(L/mol)在标准状况下为22.4L/mol(此公式只适用于气体)4.c B=n B/V其中:c B——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n B——物质B的物质的量(mol)V——溶液的体积(L)5.c(浓)V(浓)=c(稀)V(稀)=n(浓)=n(稀)其中: c——物质的量浓度(mol/L)V——溶液体积(L)6.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其中:P——压强V——气体体积n——物质的量T——温度R为常数根据此公式和已知条件,可以判断两种气体的体积和物质的量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很多高中生感觉化学很难一方面是化学公式太多另外一方面是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少理解化学现象的难度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很多高中生感觉化学很难,一方面是化学公式太多,另外一方面是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少,理解化学现象的难度大。学会去总结每个章节的重要知识点,现店铺整理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档为doc格式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2.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n=Mm=NA N =VmV =C B ×V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4)溶质质量分数(W )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50 mL 、100 mL 、250 mL 、500 mL 、1000 mL 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格,如500 mL 容量瓶。

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3)误差分析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2.1 化学反应的描述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的化学键破裂并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的化学反应过程。

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叫做反应物,产物是由反应得到的新物质。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物质守恒和电荷守恒的要求,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必须相等。

当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不等时,需要进行平衡处理,使得反应方程式满足物质守恒原理。

4.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通过调整反应物和产物的系数,使得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相等,从而达到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这个过程叫做配平化学方程式。

5.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来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用箭头表示反应方向,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用在反应方程式的上下标表示。

2.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释放出能量,反应过程温度升高的反应。

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吸收能量,反应过程温度降低的反应。

2. 化学反应中的焓变化焓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称为热化学基本量。

焓变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焓值的变化。

焓变可以分为焓增、焓减和焓无变化三种情况。

3. 化学反应中的热变化化学反应中的热变化可以通过反应物和产物的焓值来计算。

当焓增时表示放热反应,焓减时表示吸热反应。

物质的焓变化是其宏观性质的反映。

4.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是指化学反应在恒压下的焓变化。

热效应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放热或是吸热,以及反应的放热或吸热程度。

5. 化学反应的热化学图表示化学反应的热化学图是指用焓数值和反应物质量的关系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定量描述。

热化学图可以通过焓变计算反应物质和产物的热变化。

2.3 化学能及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于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化学键。

大学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大学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大学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txt大学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元素的基本特征,总结如下:一、化学基本概念1.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具有一定质量和体积,能够独立存在并参与化学反应的物体。

3.分子:能够独立存在、具有一定质量和能量的化学粒子。

4.元素:由于化学性质相同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5.化合物: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

二、化学元素的基本特征1.元素符号:用于表示元素的缩写符号,由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2.原子序数:用于表示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也表示元素的原子中所含有的质子数。

3.原子量:一个元素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以原子质量单位(u)表示。

4.原子半径:元素原子的核心至外层电子轨道电子的平均距离。

5.电子壳层数:不同能级的轨道组成的电子层。

三、其他知识点1.元素周期表:按原子序数、原子性质等规律排列的元素表格。

2.共价键:两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3.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而非金属元素则相反。

4.电离能:一个原子中最外层电子脱离原子形成带电离子时需要吸收的能量。

5.电子亲和能:一个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形成带负电离子时释放的能量。

以上为大学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请仔细研究并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它们是理解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基础。

附注:以上内容为个人总结,如有不准确之处,恳请指正。

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1.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不同形态的单质例:氧气(O2)、臭氧(O3);红磷、白磷;金刚石、石墨、C602.胶体与溶液的鉴别方法:“丁达尔效应”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例:酸、碱、盐、金属氧化物、H2O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例:大多数有机物: 乙醇、蔗糖,非金属氧化物: CO2 , SO2等,NH3【注意】(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2)某些非电解质溶于水时与水反应生成电解质从而使溶液导电,但是该化合物依然是非电解质(例如:CO2)2、电离方程式:如:NaCl = Na+ + Cl-注意1、拆分要准确(原子团不可拆分),像NO3-、SO42-、OH-、NH4+、CO32-等。

2、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

3.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者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检可拆物质: 易溶于水—强酸、强碱、可溶性盐不能拆(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难溶物、难电离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H2O第一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口诀:(1) 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负二价。

铜正一二铝正三,铁有正二和正三。

碳有正二和正四,硫有负二、正四和正六。

(2)化合价: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化合价为零。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的升降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2.最高价:只具有氧化性最低价:只具有还原性中间价: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反应第二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1.钠的保存: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2.化学性质:①与氧气反应4Na + O2 ====2Na2O(白色固体)2Na + O2 ==== Na2O2(淡黄色固体)条件:加热②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现象:③与酸、盐溶液反应3.钠着火:用干燥的沙土扑灭4.过氧化钠性质:与H2O,与CO2反应:供氧剂、氧化剂漂白剂(应用)化学反应方程式:2Na2O2+2H2O =4NaOH+O2↑ 离子反应方程式:2Na2O2+2H2O=4Na++4OH-+O2↑2Na2O2 + 2CO2 = Na2CO3 + O2 2Na2O2 + 2CO2 = Na2CO3 + O2 5.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比较:溶解性,水溶液碱性,热稳定性:Na2CO3 > NaHCO3,与盐酸反应快慢:NaHCO3 < Na2CO3相互转化:Na2CO3转为NaHCO3:①H2O + CO2 ②加适量HClNaHCO3转为Na2CO3:①加热△ ②加NaOH5.钠及其化合物火焰为黄色;钾及其化合物焰色为紫色(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第二章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1.氯气的性质:①与单质反应H2+Cl2=2HCl(条件:点燃)②Cl2 + H2O = HCl + HClO 2HClO == 2HCl+O2↑(条件:光照)氯水的主要成分:三分子Cl2、H2O、HClO 四离子H+、Cl-、ClO-、OH-湿润的氯气具有普遍性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③漂白液的制取Cl2 + 2NaOH =NaCl+ NaClO + H2O(有效成分:NaClO )④漂白粉的制取2Cl2+2Ca(OH)2=CaCl2+ Ca(ClO) 2 +2H2O(有效成分:Ca(ClO) 2)2.氯气的制备4.氯离子的检测:先滴加适量稀硝酸,然后滴入AgNO3溶液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的计算浓溶液配稀溶液: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后)移液,洗涤(后轻轻摇动容量瓶),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称量时:托盘天平精确度为0.1g,左物右码,对于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钠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溶解:玻璃棒作用加速溶解洗涤:减少溶质的损失定容:玻璃棒作用引流误差分析:俯高仰低.。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知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1、由组成分类:2、由是否发生电离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粒子胶体2、胶体的分类:分子胶体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Fe(O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液溶胶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气溶胶固溶胶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e(OH)3溶胶Al(O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A、物理方法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化学方法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Fe(OH)3(胶体)+3HCl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4、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专题1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1.判断或预测物质的性质例如锌和铁都是金属单质,已知它们均能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与某些酸反应、与某些盐反应等。

又知铝也是金属单质,则铝也应具有锌、铁等金属单质的一般性质。

2.寻找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物质例如在①磷酸(H3PO4)、②氢氧化镁[Mg(OH)2]、③氧化钙(CaO)、④氯气(Cl2)、⑤氢溴酸(HBr)等物质中,具有酸的通性的是①⑤。

3.对物质进行鉴别例如选择化学试剂鉴别稀硫酸、稀盐酸、NaOH溶液、BaCl2溶液、KNO3溶液、Ca(OH)2溶液时,可先按酸、碱性的差异利用石蕊溶液将它们分为三类,然后再分组鉴别。

序号分类依据物质①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显酸性) 稀硫酸、稀盐酸②能使石蕊溶液变蓝(显碱性) NaOH溶液、Ca(OH)2溶液③石蕊溶液无明显现象(显中性) BaCl2溶液、KNO3溶液【例1】某化学兴趣小组欲研究H2SO4、BaCl2、Na2CO3、NaCl、NaOH的性质,对于如何研究,他们设计了两种研究方案:方案Ⅰ:将它们按照酸、碱、盐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方案Ⅱ:将它们按照钠盐和其他化合物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

(1)根据方案Ⅰ进行分类时,某同学发现Na2CO3溶液也显碱性,于是将Na2CO3与NaOH都划分为碱类,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方案Ⅱ两组物质间任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兴趣小组中的一位同学认为,还可以根据是否含有钠元素将上述五种物质分为Na2CO3、NaCl、NaOH和H2SO4、BaCl2两类。

在用H2SO4鉴别三种含钠元素的物质时,Na2CO3很容易得到了区分,但鉴别NaCl和NaOH时却陷入了困境,你能帮忙解决这一难题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显然Na2CO3不是碱,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2)方案Ⅱ的两组物质分别为H2SO4、BaCl2、NaOH;Na2CO3、NaCl,两组物质间能够发生两个反应。

①H2SO4和Na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3+2H+===CO2↑+H2O。

②BaCl2和Na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3+Ba2+===BaCO3↓。

(3)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H2SO4溶液,再分别加入稍过量的两种未知溶液,由于加NaCl的试管中H2SO4不参与反应,再加Na2CO3会产生气体;而加NaOH的试管中的H2SO4已经被完全反应,再加Na2CO3不会产生CO2气体。

答案(1)不合理。

虽然Na2CO3溶液呈碱性,但它在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出OH-,不符合碱的定义(2)CO2-3+2H+===CO2↑+H2O(或CO2-3+Ba2+===BaCO3↓) (3)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许H2SO4溶液,分别加入稍过量的两种未知溶液,充分混合后,再向混合溶液中分别滴加Na2CO3溶液,若有气泡生成,则加入的未知溶液为NaCl溶液;若无气泡生成,则加入的未知溶液为NaOH溶液◇专题2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1.强酸、强碱和易溶性的盐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物、难电离的物质(如弱酸、弱碱和水等)、易挥发性的物质、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等均不能写成离子形式,要写化学式。

2.微溶物如果是生成物时,一律视为沉淀,写化学式,标“↓”;如果是反应物时,若是澄清溶液就写成离子形式,若是悬浊液就写化学式。

3.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如HCO-3不能拆成H+和CO2-3;多元强酸的酸式酸根离子要拆开,如HSO-4拆成H+和SO2-4。

【例2】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A.盐酸与Fe(OH)3反应:Fe(OH)3+3H+===Fe3++3H2OB.稀硫酸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2++SO2-4===BaSO4↓D.Fe3O4与盐酸反应:Fe3O4+8H+===3Fe3++4H2O解析B项应为:Fe+2H+===Fe2++H2↑;C项应为:Ba2++2OH-+2H++SO2-4 ===BaSO4↓+2H2O;D项应为:Fe3O4+8H+===2Fe3++Fe2++4H2O。

答案 A【例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NaHSO4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后溶液恰好显中性:Ba2++OH-+H++SO2-4 ===BaSO4+H2OB.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OH-+CO2===HCO-3C.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铜反应:Ba2++SO2-4===BaSO4↓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2-3+2H+===H2O+CO2↑解析A项,NaHSO4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后溶液恰好显中性,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恰好完全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2-4 ===BaSO4↓+2H2O,A项错误;B项,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CO2===HCO-3,B项正确;C项,氢氧化钡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Cu2++SO2-4===BaSO4↓+Cu(OH)2↓,C项错误;D项,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气体和水,碳酸钙不能拆写,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H2O+CO2↑,D项错误。

答案 B◇专题3离子共存的判断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间能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解题的一般思路是:1.看清要求。

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是“一定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

2.看清题干是否有前提条件。

若“在强酸性溶液中”,则每组离子中再增加H +;若“在强碱性溶液中”,则每组离子中再增加OH-;若要求是“无色透明溶液”,则不可能存在MnO-4、Fe3+、Fe2+、Cu2+等有色离子。

3.看能否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

如Mg2+与OH-,Ca2+与CO2-3、SO2-4均不能大量共存。

4.看能否生成水。

如在酸性溶液中OH-不能大量共存;在碱性溶液中H+不能大量共存。

5.看能否生成挥发性物质。

如H+与CO2-3、HCO-3、S2-等不能大量共存。

6.看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Fe3+与S2-、I-不能大量共存;在强酸性溶液中Fe2+与NO-3不能大量共存。

【例4】在强酸性溶液中,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Na+、K+、OH-、Cl-B.Na+、Cu2+、SO2-4、NO-3C.Mg2+、Na+、SO2-4、Cl-D.Ba2+、HCO-3、NO-3、K+解析溶液无色,则不含有色离子Cu2+,B错误;溶液呈酸性,则OH-、HCO-3不能存在,A、D错误,C项都能存在。

答案 C【例5】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无色溶液中:K+、Na+、MnO-4、SO2-4B.酸性溶液中:Mg2+、Na+、SO2-4、Cl-C.能使pH试纸变蓝色的溶液:Cl-、HCO-3、SO2-4、NH+4D.碱性溶液中:K+、Cl-、NO-3、Cu2+解析A项,MnO-4为紫色,无色溶液中MnO-4不能大量存在;B项,各离子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C项,能使pH试纸变蓝色的溶液为碱性溶液,碱性溶液中HCO-3、NH+4都不能大量存在;D项,碱性溶液中Cu2+不能大量存在。

答案 B◇专题4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与计算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1)守恒规律: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2)强弱规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3)价态规律:(4)先后规律:①一种氧化剂同时遇到几种还原剂时,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即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优先被氧化。

②一种还原剂同时与多种氧化剂相遇时,氧化性强的优先被还原。

2.守恒法在氧化还原反应计算中的应用(1)含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必有物质得电子,且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

或者说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元素化合价升高必有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降低总值必等于升高总值。

(2)有关电子守恒的规律有如下应用:①求某一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原子数之比,或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子数之比及氧化产物分子数与还原产物分子数之比。

②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例6】已知常温下可用Co2O3制备Cl2,反应前后体系中共存在六种微粒:Co2O3、H2O、Cl2、H+、Cl-和Co2+。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化产物为Cl2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当生成3 mol H2O时,反应中转移2 mol电子D.当生成2.24 L(标准状况下)Cl2时,反应中转移0.1 mol电子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可知,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作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作氧化剂,所以Co2O3是氧化剂,HCl是还原剂,则CoCl2是还原产物,Cl2是氧化产物,A项正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O3+6HCl(浓)===Cl2↑+3H2O+2CoCl2,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B 项正确;当生成3 mol H2O时,同时生成1 mol Cl2,反应中转移2 mol电子,C 项正确;当生成0.1 mol Cl2时,反应中转移电子0.2 mol,D项错误。

答案 D【例7】将一定体积的CuSO4溶液、NaCl溶液和Na2SO3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经分析可知白色沉淀中含有Cu和Cl两种元素,且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99.5 g·mol-1。

试回答下列问题:(1)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题述过程所发生的反应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Cl-+SO2-3+H2O―→白色沉淀+()+H+(离子方程式未配平),则括号内的离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白色沉淀中含有Cu和Cl两种元素,且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99.5 g·mol-1,则可以确定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CuCl。

(2)由于Cu元素从+2价变为+1价,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则题述过程所发生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3)对于题述反应(括号内的离子中一定含有S元素),Cu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必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因此可确定是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结合原子守恒,可知括号内的离子为SO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