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5高一上·银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莫言的消息,正在改变着中国各地未来的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有两大出版社表示,会考虑在语文课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绍。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透露,12日上午已经开会,敲定将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编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读本。张夏放坦言,此前《透明的胡萝卜》也在备选之列,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对这篇文章入选教材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组的朱于国,1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语文教材编写部门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很关注”,未来肯定会考虑增加相关篇目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内容。但是,同时他也强调,语文教材的课文改变,需要由编委会确定,“魔幻现实主义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如果加入莫言先生的作品,会考虑选择浅显一些的文章。”

(1)

请为上述消息拟写一个标题

(2)

根据上述消息,谈谈你对“莫言作品编入中学教材”的看法,30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7·扬州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国里的革命家喊道“皈返自然”!不过那是偶然的事。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这真是诗的自杀政策了。其实他们要知道自然界的格律,虽然有些像蛛丝马迹,但是依然可以找得出来。不过自然界的格律不圆满的时候多,所以必须艺术来补充它。自然中有美的时候,是自然类似艺术的时候。最好拿造型艺术来证明这一点。我们常常称赞美的山水,讲它可以入画。的确中国人认为美的山水,是以像不像中国的山水画做标准的。我在赵瓯北的一首诗里发现了同类的见解。“绝似盆池聚碧孱,嵌空石笋满江湾。化工也爱翻新样,反把真山学假山。”这径直是讲自然在模仿艺术了。

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莎士比亚的诗剧里往往遇见情绪紧张到万分的时候,

便用韵语来描写。歌德作《浮士德》也曾用同类的手段。韩昌黎“得窄韵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这样看来,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

(节选自闻一多《诗的格律》)

(1)

诗国里的革命家提出的“皈返自然”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文学主张?

(2)

作者引用赵瓯北的诗作有什么用意?

(3)

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 (9分) (2017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摘编自《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附:

材料二:

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与使用海归,仅39.5%的企业在招聘时没有明显区别,者表明海归群体在回国就业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优势调查显示,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如20%的单位认为海归员工在本单位的晋升途径更快捷。17.5%的单位海归员工的工作岗位更核心等。

被调查者在分析自身回国就业劣势时,半数人认为自己“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以及“回国时间晚,错过校招季”。还有三成被调查者认为“岗位海投效率低”和“缺乏完善职业规划”是自身的回国就业劣势。

(摘编自《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材料三: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现代文阅读答案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阅读答案。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

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为霞满天的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摘编自《杨振宁入籍入院,显中国引力效应》,2017年2月22日网)

(1)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是新闻报道,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还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巨大的发展能量。

B . 材料二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机遇与挑战的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实现国内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C . 材料三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宇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D . 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 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