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径<=最小半径平曲线一览表
道路勘测设计概论直线和圆曲线
本章主要学习内容 要求
1. 汽车行驶轨迹特性与道路平面线形要素。
2. 直线的特点与运用(最大长度、最小长度)。 3. 圆曲线的特点、半径与长度。 4. 缓和曲线性质、行驶和参数
要素
5. 平面线形设计原则与线形组合
方法
6. 道路平面设计主要成果。
展示
第一节 概 述
一、路线的相关概念
一般认为:直线的最大长度在城镇附近或其他 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20V是可以接受的;在景色 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V以内;而在特殊的地理 条件下应特殊处理。
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一般公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 避免追求长直线的错误倾向.
公路线形设计不是在平面线形上尽量多采用直线,或者是
必须由连续的曲线所构成,而是必须采用与自然地形相协调的 线形。
(二)平面线形要素
(1)汽车导向轮旋转面与车身纵轴之间关系:
角度为零;
角度为常数; 角度为变数 (2)平面线形三要素 与上述三种状态相对应的行驶轨迹线为: 曲率为零的线形——直线 曲率为常数的线形——圆曲线
公路平面线形由直线、曲 线组合而成,平曲线又分为 圆曲线和回旋线两种。
高速公路和一、二、三级 公路平面线形要素有直线、 圆曲线、回旋线三种。四级 公路平面线形要素有直线、 圆曲线两种。
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 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 注意下述问题:
⑴. 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长直线再加下陡坡行驶更易导
致高速度 ⑵. 长直线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组合为宜,可以使生硬呆板的
直线得到一些缓和
⑶.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采取种植不同树种 或设置一定建筑物、 雕塑、广告牌等措施,以改善单 调的景观。
平曲线要素表3
备注:隧道内线路中心线高程点距圆心的距离为1.635m
平曲线要素表(右线) 平曲线要素表(右线)
交点JD2 交点JD2 JD
半径R 半径R=1600 缓和曲线长L 缓和曲线长L0=180 ZH:YK329+139.219 HZ:YK330+020.705 X=3918625.214 X=3918449.008 切线长T 446. 切线长T=446.650 右转曲线 转向角
-3.69
K328+950 H:4244.238
BP:K329+560 H:4276.995 R=13000 起点K329+370.24 终点K329+749.76
BP:K332+590 H:4351.23 R=9000 起点K332+313.96 终点K332+866.04
BP:K333+170 H:4329.828
左转曲线
转向角
aZ=27-00-02.7
前进方向切线方位角:245-46-50. 前进方向切线方位角:245-46-50.7 Y=527763.387 Y=526840.068
后退方向切线方位角:38-46-48
交点JD4 交点JD4 JD
半径R 半径R=1000 缓和曲线长L 缓和曲线长L0=120 ZH:K333+322.987 HZ:K334+128.952 X=3916481.748 X=3916070.265 切线长T 417. 切线长T=417.398
右转曲线
转向角
aY=39-18-10.4来自前进方向切线方位角:218-46前进方向切线方位角:218-46-48 Y=526192.679 Y=525523.000 HY:K333+442.987 YH:K334+008.952
缓和曲线长度与超高过渡段长度表
132
248
1500~1300
3.0
280
132
248
1300~1220
3.0
260
132
248
1220~1000
4.0
260
158
297
1000~950
4.0
240
158
297
950~850
5.0
220
185
347
850~770
6.0
210
210
396
770~700
6.0
210
210
396
V=100公里/小时,路幅宽33.5米,设超高推荐半径1600~3200米(困难,山区)。不设超高或超高2%~3%的半径2800~5600米(最佳,平原区)。
693
V=80公里/小时,路幅宽24.5米,设超高推荐半径830~2000米(困难,山区)。不设超高或超高2%~3%的半径1600~3200米(最佳,平原区)。
超高渐变段长最小值(m)
超高渐变段长最大值(m)
备注
4000~1900
2.0
320
105
198
采用三次抛物线过渡;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最大渐变率1/175,最小渐变率1/330;
B=15.0 m。
1220 m以上不能在全长范围内超高过渡
1900~1710
2.0
300
105
198
1710~1500
3.0
(V=80公里/小时,路幅宽24.5米)
平曲线半径
(m)
超高值
(%)
缓和曲线长
(m)
超高渐变段长最小值(m)
超高渐变段长最大值(m)
5 第五章 线型设计
回头曲线指标 项 目
表 3-21 回头曲线的前后线形应有连续性,两头宜布设 过渡性曲线为宜,此外还应设置限速标志,并 采取保证通视良好的技术措施。回头曲线的主 要技术指标见表 3-21。
公 路 等 级 二 30 三 源自5 四 20计算行车 速度 (km∕h) 主曲线最 小半径 (m) 缓和曲线 最小长度 (m) 超高横坡 度(%) 双车道路 面加宽值 (m) 最大纵坡 (%) 6 2. 5 3. 5 6 6 30 25 20 30 20 15
一 、
组 合 设 计 的 原 则 1 )应 在 视 觉 上 能 自 然 地 诱 导 驾 驶 员 的 视 线 , 并 保 持 视 觉 的 连 续 性 。 这 样 可 以 使
驾 驶 员 及 时 和 准 确 地 判 断 路 线 的 变 化 情 况 , 不 致 因 错 觉 而 发 生 事 故 。 任 何 使 驾 驶 员 感 到 茫 然 、 迷 惑 或 判 断 失 误 的 线 形 , 必 须 尽 力 避 免 。 在 视 觉 上 能 否 自 然 地 诱 导 驾 驶 员 的 视 线 , 是 衡 量 平 、 纵 线 形 组 合 好 否 的 基 本 条 件 。 2 )平 、 纵 面 线 形 的 技 术 指 标 应 大 小 均 衡 , 使 线 形 在 视 觉 上 、 心 理 上 保 持 协 调 。 平 曲 线 与 竖 曲 线 的 大 小 如 果 不 均 衡 , 会 给 人 以 不 愉 快 的 感 觉 , 失 去 了 视 觉 上 的 均 衡 性 。 对 于 纵 面 线 形 反 复 起 伏 , 而 平 面 上 却 采 用 高 标 准 的 线 形 是 无 意 义 的 , 反 之 亦 然 。 3 )合 成 坡 度 应 组 合 得 当 , 以 利 于 路 面 排 水 和 行 车 安 全 。 合 成 坡 度 过 大 , 对 行 车 不 利 , 合 成 坡 度 过 小 则 对 排 水 不 利 也 影 响 行 车 。 在 进 行 平 纵 组 合 设 计 时 , 如 条 件 可 能 , 一 般 最 大 合 成 坡 度 不 宜 大 于 8 % , 最 小 合 成 坡 度 不 宜 小 于 0 .5 % 。 4 )注 意 与 道 路 周 围 环 境 的 配 合 。 配 合 得 好 , 它 可 以 减 轻 驾 驶 员 的 疲 劳 和 紧 张 程 度 , 还 可 以 起 到 引 导 视 线 的 作 用 。
一览表平曲线加宽
加宽宽度 (m)
圆曲线长度 (m)
缓和段长度 (m)
总加宽长度 (m)
96 K10+330.069
30
1.4
21.94
0
12.78
44.52 57.35 52.36 76.99 51.13 63.01 151.68 54.86 49.51 1132.86
2012 年 月日
加宽总面积 (㎡)
17.89
10
52.98
17.19
16 17 18 19 小计 建设单
K2+498.895
55
K2+584.626
55
K2+743.577
120
K2+899.403
120
输局
监理单 位:遵义 市申达交 通建设工 程咨询监 理有限公 司
1.2
29.82
20
69.82
1.2
31.27
20
71.27
0.8
32.2
缓和段长度 (m)
20 25 20 25 20 15 15 15 30 16 35 25 15 15 15 25 15 30 20
第4 页共 7页
总加宽长度 (m)
66.2 79.33 7.89 80.23 82.3 54.68
51 52.08 78.28 51.4 67.32 59.55 58.8 52.63 55.66 72.3 57.92 78.54 64.91
79.74 28.69 40.61 36.86 30.2 63.56 46.33 63.66 96.56 45.24
备注
87 K9+507.843
51
88 K9+625.277
平曲线最小半径和超高的内容
(1)机动车辆在平曲线上做圆周运动时受水平方向离心力的作用,促使车辆向曲线外侧平移和倾覆。
平曲线最小半径是指保证机动车辆以设计车速安全行驶时圆曲线最小半径。
(2)平曲线最小半径主要取决于道路的设计车速(成正比),还与行驶的稳定性、乘客的舒适程度、车辆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等因素相关。
(3)超高:当地形、地物等条件限制而不允许设置平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以将道路外侧抬高,使道路横坡呈单向内侧倾斜,称为超高。
(4)城市道路,尤其是市区道路,为有利于建筑布置及其他市政设施修建的配合要求,一般均不设超高。
玩家汇平台/ veowfmxsda823。
车辆转弯半径表及计算方法
车辆转弯半径补充1:最简单的算法,把你的汽车横在路上,只要路面宽度大于你的车长稍微多一点就能调过头来。
知道了最小的转弯半径还要考虑你的车身长度啊!10.1.7 机动车出入口距城市道路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应大于50米。
10.1.8 居住区道路红线转弯半径不得小于6米,工业区不小于9米,有消防功能的道路,最小转弯半径为12米。
大型消防车转弯半径需要12.0米,转弯半径指的是车辆的前轮外侧,道路内缘圆弧半径均比转弯半径小,精确计算为:r2=(r12-l2)1/2-((b+h)/2)+y,但一般粗略的计算可以近似为:道路内缘圆弧半径=转弯半径-车宽-安全距离。
(消防车宽2.5m,安全距离0.25m)所以大型消防车道内缘圆弧半径取9.0米左右是安全的。
汽车库规范2.0.2 汽车最小转弯半径(Minimumturn radius of car)汽车回转时汽车的前轮外侧循圆曲线行走轨迹的半径。
建规6.0.10 .1 普通消防车的转弯半径为9m,登高车的转弯半径为12m,一些特种车辆的转弯半径为16~20m。
所以,消防车道转弯半径=普通消防车的转弯半径9m-3m(2.5+0.25)=6m作图:R1——汽车最小转弯半径;R0 ——环道外半径;R——汽车环行外半径;r2 ——环道内半径;R——汽车环行内半径;X——汽车环行时最外点至环道外边距离,宜等于或大于 250mm;Y——汽车环行时最内点至环道内边距离,宜等于或大于250mm。
汽车环形坡道除纵向坡度应符合表4.1.7规定外,还应于坡道横向设置超高,超高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4.1.11)式中V——设计车速,Km/h;R——环道平曲线半径(取到坡道中心线半径);μ——横向力系数,宜为0.1~0.15;ic ——超高即横向坡度,宜为2%~6%。
当坡道横向内、外两侧如无墙时,应设护栏和道牙,单行道的道牙宽度不应小于0.3m。
双行道中宜设宽度不应小于0.6m的道牙,道牙的高度不应小于0.15m。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平曲线最小半径计算分析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平曲线最小半径计算分析《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对互通式立交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做出了规定,但在正文及条文说明中均没有给出数据的来源,对于初学互通立交设计或者部分多年从事设计工作的设计人员,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只是一味的遵从执行,并不理解为何这样规定,在指标的运用上缺乏灵活性。
本文就作者近20年工作经验,对规范中公路互通式立交平面指标的来源进行计算、说明,希望对相关人员在工作中予以帮助,供同行参考探讨。
标签:互通立交;平曲线;半径;计算公路互通式立交中匝道的圆曲线半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立体交叉的形式、用地、规模、造价及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的大小取决于匝道的设计速度、车辆组成和当地气候条件,同时应考虑经济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规定值。
在《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中规定,在积雪冰冻地区,不应小于规范中一般值。
1、规范中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计算确定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是否合理,对行驶在匝道上车辆安全和驾驶者及乘客的舒适度有很大影响,同时也是确定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建设规模极为重要的因素。
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计算公式与《道路勘测设计》中道路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计算公式相同,根据设计速度、横向力系数和最大超高值按下式计算:式中:R―圆曲线半径V—运行速度μ—横向力系数i―最大超高值;在计算时,非积雪冰冻地区的运行速度采用设计速度,在积雪冰冻地区根据实际可能的运行速度取值。
最大超高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第7.5节确定,积雪冰冻地区匝道圆曲线最大超高采用6%,在非积雪冰冻地区,当交通组成中大客车及货车偏少,以小客车为主时,匝道最大超高可采用8%。
(1)非积雪冰冻地区横向力系数的取值与公路平曲线最小半径计算相同,横向力系数在确定互通立交匝道平面最小半径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取值的主要依据为两点,一是确保车辆运行安全,二是驾驶人员及乘客的舒适度。
圆曲线最小半径及平曲线加宽
各级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大超高值
公路等级 一般地区 积雪冰冻区% 高速公路 10或8 6 一 二 三 8 四 备注
平曲线加宽值
加宽 类别 1 2 3 汽车轴距加前悬% 5 5 5.2+8.8 圆曲线半径 加宽值 250☞200 <200☞ 150 0.4 0.6 0.6 0.7 0.8 1.0 <150☞ <100☞ 100 70 0.8 1.0 0.9 1.2 1.5 2.0
各级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m/h 极限值(m) 一般值(m) 路拱≦2.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路拱>2.0% 120 650 1000 5500 7500 100 400 700 4000 5250 80 250 400 2500 3350 60 125 200 1500 1900 40 60 100 600 800 30 30 65 350 450
具体应用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要求: 1.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应与设计速度向适应,并尽可能选用较大的圆曲线半径。 2.一般情况下尽量选用大于或等于一般最小半径,受地形限制及其他特殊困难影响才可采用极限最小半径。 3.桥位处两端设置圆曲线时,一般大于一般最小半径。 4.隧道内必须设置圆曲线时,应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5.长直线或陡坡尽头,不得采用小半径圆曲线。 6.不论偏角大小,均应设置圆曲线。 7.改建公路工中利用现有公路路段,设计速度为40km/h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可采用50m;设计速度为30km/h的 最小圆曲线半径可采用25m。 8.半径过大也无实际意义,故一般小于10000m,大于10000m则几乎为直线。
20 15 30 150 200
用极限最小半径。
计速度为30km/h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备注
平曲线
平曲线、超高、竖曲线、超高在线形设计时,各级公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除外)的视距应不小于两倍停车视距;并应根据需要,结合地形设置保证超车视距的路段。
平曲线半径:当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所产生的横向力应不超过轮胎与路面摩阻力所允许的界限,并使驾驶员无不顺适感觉。
平曲线半径、行车速度、路面超高和横向摩阻系数[kg2]的关系式为[147-01],[kg2]其中(+) 直接关系到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的安全和顺适感。
极限最小半径:是公路受到地形或地物等限制所允许采用的最小半径。
其计算的条件是:为0.10(=120公里/小时)~0.15(=40公里/小时),这时驾驶员仍感顺适;是路面超高允许最大值,一般用6%,个别用8%,特殊情况下用10%。
一般最小半径:为使公路平面线型在整体组合上不致不协调,驾驶员感到较为顺适的常用的最小半径。
这时,为0.05~0.06;为6%~8%,不用10%。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公路的平曲线保持直线上的路拱(即不设超高),驾驶员不感到有弯道的最小半径,这时,为0.035;为-2%或-1.5%。
回头曲线:当公路需要展线以争取高程,而又受地形限制不能继续前进而须折返展线时,在折返处设转角一般大于180°的平曲线,称为回头曲线。
回头曲线因受地形限制,常采用极限甚至小于极限的最小半径。
超高: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产生离心力,设置超高,可抵消其部分离心力,使汽车不致向外倾覆。
超高值过大不利于驾驶操作和行车安全,也不利于公路养护、施工;过小则不利于排水。
专供汽车行驶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超高横坡度不超过10%,其他各级公路不超过8%。
在积雪寒冷地区,最大超高横坡度不超过6%。
平曲线加宽: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后轮的轨迹在前轮的内侧,其车轮所占有宽度比在直线上的要宽,因此车道内侧应予加宽。
加宽值视车型和平曲线半径()而定,[kg2]一般可按/2计算。
式中为汽车前后轴距;如为半挂车时,可分别按牵引车和挂车的前后轴距[kg2],计算。
城市轨道线路平面曲线最小半径选择
1、最小曲线半径标准选择的主要因素 a、曲线半径对行车速度的影响
Rmin
11.8V 2 hmax hqy
列车运行速度的平方与曲线半径成正比。
b、曲线半径对运营费的影响 曲线半径越小,钢轨磨耗越严重,钢轨更换周期 越短。根据国内对铁路曲线磨耗的研究结果推算 出200 m半径曲线的换轨周期大约比400 m半径 曲线换轨周期约缩短40%。
钢轨磨耗h与曲线半径R的关系曲线
c、曲线半径对工程的影响
较小的曲线半径,能够较好地适应地形、地物、 地质等条件的约束。缩小曲线半径可减少的工程 拆迁量。有时,一处曲线采用大、小半径引起的 拆迁工程费差异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
d、曲线半径对换乘站设计方案的影响
当曲线半径大于300 m 时,线路走向调整的余地 较小,从而大大限制了设计者所能够提出的可行 换乘设计方案数量及质量;而当半径降至200 m 或以下时,交叉线路(尤其是交角小于六十度时) 设置平行换乘方式及其他较短换乘路径的换乘方 案的可行性将大大提高。
e、车辆对曲线半径的制约
对于大运量或高运量的轨道交通车辆,其轴距制 约了其在一定速度下所能通过的最小曲线半径。 轴距越小,在一定曲线半径下允许通过的最大速 度越高。
f、旅客舒适度对曲线半径的要求
在曲线地段,由于速度v而产生了离心加速度,需要通
过设置相当于11.8 v ∕2R(其中: v和R 的单位分别为km
法国和意大利试验表明:未平衡离心加速度值为 0.85米/平方秒时,旅客没有不舒适感觉。
谢 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我国试验资料表明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为0.4一 0.8米/平方秒时,旅客无不良感觉。
各级公路的竖曲线最小长度和半径规定表6
第一节 纵坡及坡长设计
合成坡度
合成坡度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 横坡或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 方向即流水线方向。
ib
i
i合
合成坡度可按矢量关系或勾股定理关 系导出:
i合 i2 ib2
式中: i合—合成坡度(%);i —公路平曲线处的纵坡(%); ib —公路平曲线处的超高横坡度(%)。
第二节 竖曲线设计
竖曲线
如图所示,设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 和i2,则相 邻两坡度的代数差即转坡角为ω= i1-i2 ,其中i1、 i2为本身之值,当上坡时取正值,下坡时取负值。
当 i1- i2为正值时,则为凸形竖曲线。当 i1 - i2 为负值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第二节 竖曲线设计
的竖曲线半径的最小值,该值只有在地形受限制迫不得已时 采用。
通常为了使行车有较好的舒适条件,设计时多采用大于极限 最小半径1.5~2.0倍,该值为竖曲线一般最小值。我国按照 汽车在竖曲线上以设计速度行驶3s行程时间控制竖曲线最小 长度。
各级公路的竖曲线最小长度和半径规定表3-6所列,在竖曲 线设计时,不但保证竖曲线半径要求,还必须满足竖曲线最
改正值: y x2 2R
第二节 竖曲线设计
计算竖曲线上任意点设计标高: 某桩号在凸形竖曲线的设计标高 =该桩号在切线上的设计标高-y 某桩号在凹形竖曲线的设计标高 =该桩号在切线上的设计标高+y
第三节 爬坡车道
爬坡车道:是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载重车行
驶的专用车道。
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
第二节竖曲线设计竖曲线的最小半径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缓和冲击经行时间不宜过短满足视距的要求第二节竖曲线设计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缓和冲击前灯照射距离要求跨线桥下视距要求经行时间不宜过短第二节竖曲线设计凸凹形竖曲线都要受到上述缓和冲击视距及行驶时间三种因素控制
横断面设计平曲线超高、加宽
(2)超高横坡度大于路拱坡度时,可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图2—12 无中间分隔带公路的超高过渡绕内边缘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面未加宽前的中心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绕路面未加宽前的内侧边缘线旋转,直至全超高横坡度值。
绕中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面未加宽前的路中心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路面未加宽前的路中心线旋转,直至全超高横坡度值。
绕外边缘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面外侧边缘旋转,与此同时,内侧车道随中线的降低而相应降低,待达到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仍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
一般新建公路多用绕内边缘线旋转方式;旧路改建工程多用绕中心线旋转方式;绕外侧边缘线旋转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设计,仅用于某些为改善路容的地点。
2.有中间分隔带公路的超高过渡(1)绕中央分隔带的中心线旋转先将外侧行车道绕中央分隔带的中心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行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中央分隔带的中心线旋转,直至全超高横坡值。
(2)绕中央分隔带两侧边缘线旋转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中央分隔带两侧边缘线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
此时中央分隔带维持原水平状态。
(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各自的行车道中心线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两边缘分别升高与降低而成为倾斜断面。
三种超高过渡方式各有优缺点,中间带宽度较窄时可采用绕中央分隔带的中心线旋转;各种中间带宽度的都可以采用绕中央分隔带的两侧边缘旋转;对于车道数大于4条的公路可采用绕各自行车道中心线旋转;图2—13 有中间分隔带公路的超高过渡(三)超高缓和段长度为了行车的舒适、路容的美观和排水的通畅,必须设置一定长度的超高缓和段,超高的过渡则是在超高缓和段全长范围内进行的。
双车道公路超高缓和段长度按下式计算:(2—23)式中:Lc —超高缓和段长度; B —旋转轴至行车道外侧边缘的宽度(m);△i —超高旋转轴外侧的最大超高横坡度与原路拱横坡度的代数差;p —超高渐变率(由于逐渐超高而引起外侧边缘纵坡与路线原设计纵坡的差值)。
设计速度30km每小时相关参数
包含护栏(A) 6.80 6.80 6.30 5.80 5.30 5.10
竖曲线长度 相对高差 200≥h≥500 h≥500 车道宽度 土路肩 单侧路基宽度 350/△ 6
m m m 56.393 12
6% 100m 1100m 900m 700m 500m 300m 200m 400m 250m 400m 250m 60m 25m 平均纵坡 i<5.5% i<5% 3.25 0.50 3.75 6.206 23.2
1.加宽采用第3类 2.最大超高采
第3类加宽 序号 1 2 3 4 5 6 半径 30≤R<50 50≤R<70 70≤R<100 100≤R<150 150≤R<200 200≤R≤250 S型 1 2 3 A1/A2<2 A1/A2<1.5 R1/R2≤2 卵形 R2/2≤A≤R2 0.2≤R2/R1≤0.8 0.003≤D/R2≤0.03
圆曲线最小半径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 最小半径 平曲线最小长度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同向曲线间 直线长度 反向曲线间 直线长度
一般值 极限值 路拱≤2% 路拱>2% 一般值 最小值 (回旋线) 2倍速度 1倍速度
65 30 350 450 150 50 25 60m 30m
超高渐变段长 超高 6% 5% 4% 3% 2% 半径 35≤R<50 50≤R<80 80≤R<140 140≤R<230 230≤R<350
整数坡度 插值坡度 整数坡度
坡度 4 4.5 5 坡度 5 5.85 6 坡度 6 6.6 7 坡度 7 7.5 8
长度 1100 1000 900 长度 900 730 700 长度 700 580 500 长度 500 400 300
整数坡度 插值坡度 整数坡度
整数坡度 插值坡度 整数坡度
道路勘测与设计第三章 1
三、直线设计标准 1.长直线限制 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
由于长直线的安全性差,一些国家对直线的最大长度作了规定,德国规定不超过 20V(V是设计车速,用km/h表示,20V相当于72s的行程).前苏联规定为8km,美国 为4.83km。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规定。在运用直线线形并确定其长度时,必须持谨 慎态度。总的原则是:公路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与景观相协调,直线的最大长度应 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的缺陷,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 应的技术措施。
一 、行车轨迹线立体分解 1.汽车行驶轨迹 现代道路是供汽车行驶的,所以研究汽车行驶规律是道路设计的基本课题, 而在路线的平面设计中,主要考察汽车行驶轨迹.只有当平面线形与这个轨迹相 符合或相接近时,才能保证行车的顺适,特别是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对行驶轨迹 的研究更显其重要.通过对汽车轨迹研究,指导平面线形设计. 2.汽车行驶轨迹特征 经过大量的观测研究表明,行驶中的汽车,其轨迹在几何性质有以下特征: 第一条 这个轨迹是连续和圆滑的,即在任何一点上不出现错头和波折; 第二条 其曲率是连续的,即轨迹上任一点上不出现两个曲率值;
2. 超高率i和imax。
在车速较高的情况下,为了平衡离心力要用较大的超高,但道路上行驶车辆的速
度并不一致,特别是在混合交通的道路上。对于慢车乃至暂停在弯道上的车辆,其离 心力接近于0,如超高率过大,超过车轮胎与路面间的横向摩阻系数γ,车辆有沿着 路面最大合成坡度下滑的危险,因此必须满足 imax≤γ γ取一年中气候恶劣季节路面的横向摩阻系数。《标准》规定,一般地区的公路 取imax =8%,积雪冰冻地区一般取imax =6%,城市道路交叉口多,并有非机动车道
一般最小半径是对按计算行车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性 和舒适性的半径。是设计时建议采用的值,通常按I=6%~8% f=0.05~0.06计算出来的。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就是指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 稳定性的最小允许半径。路面不设超高,对于行驶在 曲线外侧车道上的车辆来说是“反超高”,其 i 值应 为负,大小与路拱坡度相同。但从行驶的舒适性考虑, 必须把摩阻系数控制到最小值。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与地形等条件相适应的前提下应尽量 采用大半径,但半径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几何性质与行车条 件与直线无太大区别,容易给驾驶人员造成错觉,同时也增 加计算和测量上的麻烦,故《规范》规定圆曲线的最大半径 不宜超过10000m。
2第二章道路勘测设计
第六节
平面设计成果
一、直线曲线转角表 通过测角、量中线、配半径后的成果,反映设计者对 平面线形的布置意图,绘制平面图的依据。 内容: 1、交点号: JD12 2、交点桩号: K3+254 3、偏角值:α左=32°34′58″;α右=27°56′13″
4、曲线要素: 曲线半径 R ; 缓和曲线参数A2=R×LS; 缓和曲线长度LS (由计算或查表取得);
α
hc
iF
Lc
B
ic i hc
(三)超高的构成
1、绕内边缘转(新建路)
2、绕中轴转(改建路)
二、弯道加宽(P36)
因弯道行驶时占路宽比直线宽,因此在弯道部分路基应加宽。 (一)加宽值计算 单车道:e=R- R 2 L2 R—平曲线半径 L—前保险杠到后轴的距离 R2-L2= R2+e2-2Re 由于2Re>> e2,因此略去e2 得e= L2/2R 考虑汽车的摆动幅度,在弯道上加宽。
(二)超高缓和段
1、边轴旋转法 超高缓和段LC=BiC/iF iC=tgα=hC/B ic——超高横坡度 i——路拱坡度 2、中轴旋转法 iF= hC/LC ,LC= hC/iF 因 hC=Bi/2+ BiC/2 得:LC=(B/2)×(iC+i)/iF iF 平区—1%;重区—2% 超高渐变率(P33) 边转与中转相比:LC边>LC中 LC采用5的倍数,不小于10M
(3)错车视距SZ (4)超车视距Sq (5)避让障碍视距S
二、视距标准
1、停车视距:
L1 Ss L0
S停=L1+SS+L0=Vt/3.6+V2K/254(Φ+i)+L0 V—Km/h t—S K—制动器使用系数1.2-1.4 Φ—纵向附着系数 i—纵坡度 上坡“+”下坡“-” V 120 Φ 0.29 计算完取整 平 110 100 0.31 80 60 50 0.31 0.33 0.35 二 重 40 平 75 三 重 30 平 40 40 0.38 30 0.44 四 重 20 20 0.44
直线最小长度和平曲线最小半径
我国的灵活应用实例
V=60km/h改建为80km/h,红线是老路,蓝线是新拟线, V=60km/h改建为80km/h,红线是老路,蓝线是新拟线,最后采用的仍是老线 改建为80km/h 老路两同向曲线间 直线长度450m<6v 直线长度450m<6v
硬套指标, 硬套指标, 浪费老路, 浪费老路, 拆迁较大。 拆迁较大。
Lmax = 16.70 Vd
60 s a la Vd
MINIMUM LENGTH – TO FACILITATE:
ACCOMMODATION AND ADAPTATION If L ≠ 0
Lmin,s = 1.39 Vd
LS LO
Lmin,o = 2.78 Vd
10 s a la Vd
5 s a la Vd
“2V-6V” 规定的合理性
但最新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第7.2.2款规定: • “两圆曲线间以直线径相连接时,直线 长度不宜过短。 (直接回避了是否含缓和曲线以及该作何 考虑的问题)
“2V-6V” 规定的合理性
•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第 7.2.3款规定: • 直线线形不宜过短,其最小长度为:….. (更加含糊,不提曲线的情况)
圆曲线半径 -计算依据
国外的直线最大最小规定
• 大多数国家没有这样的规定; • 日本明确没有; • 德国同向有“6V”规定,但德国的公路采 用曲线型设计法,很少用直线连接同向 曲线; • 下页是西班牙的规定。
TANGENTS
• MAXIMUM LENGTH – TO AVOID:
MONOTONY / FATIGUE DAZZLE SPEEDING
设超高和设缓和曲线的关系
工程变更申请及审批资料目录
工程变更申请及审批资料目录(方案确认后)1、工程联系单(监表-16)()2、工程变更方案申请封面3、工程变更申请表(监表-07)4、工程变更说明报告5、工程变更费用审核表(监表B-16)6、工程变更前后数量比较表7、工程数量计算表(A4)工程原始记录表(包括同意变更涉及的需重来或需废弃的工程施工完8、成工程及施工记录及工程量确认的文件等)9、工地会议纪要(监表-07)10、《廉政责任档案》11、工程图纸(包括原设计图与变更设计图)12、工程照片(有全貌及细部尺寸的标记)13、其他相关资料14、变更令附录一试验记录表试验表01 试验委托书……………E-01 试验表01-1 水样、石料试验委托书………E-01-1-1 试验表01-2 土样试验委托书………E-01-2-2 试验表01-3 混凝土、砂浆试验委托书………E-01-3-3 试验表01-4 钢筋力学性能试验委托书………E-01-4-4 试验表01-5 钢筋焊接试验委托书………E-01-5-5 试验表01-6 砂、碎石试验委托书………E-01-6-6 试验表-02 土工试验报告单(有膨胀率)……………E-02 试验表-03 土工试验报告单……………E-03 试验表-04 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记录……………E-04 试验表-05 有机质含量试验记录……………E-05 试验表-06 钢材力学性能检测报告单……………E-06 试验表-07 钢筋冷弯试验报告单……………E-07 试验表-08 钢筋焊接试验报告单……………E-08 试验表-09 含水量液塑限试验记录……………E-09 试验表-10 击实试验记录……………E-10 试验表-11 水泥理化检测报告单……………E-11 试验表-12 水泥胶砂试验强度报告单……………E-12 试验表-13 环刀法压实度试验记录表……………E-13 试验表-14 砂样试验记录……………E-14 试验表-15 细集料技术性能试验报告单……………E-15 试验表-16 碎(砾)石试验记录……………E-16 试验表-17 粗集料技术性能试验报告单……………E-17 试验表-18 土壤固结试验记录表(快速法)……………E-18 试验表-19 石料试验报告单……………E-19 试验表-20 石料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报告单……………E-20 试验表-21 混凝土(砂浆)配合比试验报告单……………E-21 试验表-22-1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单(一)…………E-22-1 试验表-22-2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表(二)…………E-22-2 试验表-22-3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复核表(三)…………E-22-3 试验表-22 砂浆配合比试验报告单(四)…………E-22-4 试验表-23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单……………E-23 试验表-24 混凝土试件制作试验报告单……………E-24 试验表-25 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单……………E-25 试验表-26 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报告单……………E-26 试验表-27 水泥砂浆试件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单……………E-27 试验表-28 沥青材料试验报告单……………E-28 试验表-29 混凝土及砂浆强度试验汇总表……………E-29 试验表-30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折强度试验汇总表……………E-30 试验表-31 直接剪切试验记录表(快剪法)……………E-31试验表-32 灌砂法压实度试验记录表……………E-32 试验表-33 核子仪法压实度测定记录表……………E-33 试验表-34 防水混凝土抗渗性试验记录表……………E-34 试验表-35 路基路面回弹模量测定记录表……………E-35 试验表-36 路基路面弯沉测定记录表……………E-36 试验表-37 预应力孔道压浆水泥浆试验报告单……………E-37 试验表-38 预应力锚具硬度试验报告单……………E-38 试验表-39 锚杆抗拔试验表……………E-39 试验表-40 水质分析试验表……………E-40 试验表-41 沥青混凝土拌合料试验报告单……………E-41 试验表-42 现场CBR值测定记录表……………E-42 试验表-43-1 室内CBR值测定记录表(一)…………E-43-1 试验表-43-2 室内CBR值测定记录表(二)…………E-43-2 试验表-44 结构物基坑承载力试验报告单……………E-44 试验表-45 稳定土七天无测限抗压强度试验表……………E-45 试验表-46 水泥稳定碎石七天无测限抗压强度试验表……………E-46 试验表-47 沥青混合料稳定度检验原始记录……………E-47 试验表-48 沥青混合料沥青含量及粒料集配试验原始记录(一) ……………E-48 试验表-49 沥青混合料沥青含量及粒料集配试验原始记录(二) ……………E-49 试验表-50 沥青针入度试验记录表……………E-50 试验表-51 粘稠沥青软化点试验记录表……………E-51 试验表-52 沥青闪点和燃点试验记录表……………E-52 试验表-53 沥青加热损失试验记录表……………E-53 试验表-54 沥青延度试验记录表……………E-54 试验表-55 地基土贯入试验报告单……………E-55 试验表-56 水泥剂量测定表……………E-56 试验表-57 现场抽芯试验记录……………E-57 试验表-58 铺砂法测定路面构造深度试验原始记录……………E-58 试验表-59 摆式仪测定路面抗滑值试验原始记录……………E-59 试验表-60 沥青混凝土沥青用量选定图……………E-60 试验表-61 路面基层水泥剂量检测汇总……………E-61 试验表-62 构造深度检测汇总表……………E-62 试验表-63 路面面层磨擦系数检测汇总表……………E-63 试验表-64 稳定度检测汇总表……………E-64 试验表-65 沥青含量检测汇总表……………E-65 试验表-66 沥青面层材料检测汇总表……………E-66 试验表-67-1 磨耗试验表(一)…………E-67-1 试验表-67-2 磨耗试验表(二)…………E-67-2 试验表-68 碎石针、片状颗粒含量记录表……………E-68 试验表-69 集料含泥量试验记录表……………E-69 试验表-70 石料坚固性试验记录表……………E-70 试验表-71 粗集料压碎值试验记录表……………E-71 试验表-72 灌水法密度试验报告单……………E-72 试验表-73 最大干密度试验报告单……………E-73试验表-74 石料碱值试验报告单……………E-74 试验表-75 易溶液总量试验记录报告单……………E-75 试验表-76-1 碳酸根和碳酸氢根试验报告单…………E-76-1 试验表-76-2 硫酸根试验记录报告单(质量法)…………E-76-2 试验表-76-3 氯根试验记录报告单(硝酸银滴定法)…………E-76-3 试验表-77 动力触探试验记录表……………E-77 试验表-78 钢筋螺母连接拉伸试验报告单……………E-78附录常用计量支付报表**表-01 中期支付申请单………………………B-01 **表-02 工程进度表………………………B-02 **表-03 中期支付证书………………………B-03 **表-04 清单支付报表………………………B-04 **表-05 工程变更一览表………………………B-05 **表-06 单价变更一栏表………………………B-06 **表-07 中间计量支付汇总表………………………B-07 **表-08 中间计量表………………………B-08 **表-09 计量完成情况一览表………………………B-09附录十五竣工表F-1 路基宽度一览表F-2 半径≤最小半径平曲线一览表F-3 纵坡≥5%的纵坡一览表F-4 工程造价、劳动力、主要材料、机械台班汇总一览表F-5 工程造价、劳动力、主要材料、机械台班汇总一览表F-6 大桥技术指标表F-7 独立大桥竣(交)工工程数量表F-8 路田分家界墙一览表F-9 交叉工程一览表F-10 每公里土石方数量一览表F-11 路基加固一览表F-12 路基边沟及截水沟加固一览表F-13 路面工程表F-14 大桥工程一览表F-15 中桥工程一览表F-16 小桥工程一览表F-17 涵洞工程一览表F-18 隧道工程一览表F-19 挡土墙及防护工程一览表F-20 统一里程及断链一览表F-21 直线曲线和转角一览表F-22 水准点一览表F-23 征用土地一览表F-24 拆迁建筑物表F-25 过水路堤工程一览表F-26 安全设备一览表F-27 房屋工程一览表F-28 拆迁电力及电讯设备表F-29-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表F-29-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表F-29-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表F-29-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表F-29-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表F-30 其他排水工程一览表F-31 路面排水工程一览表F-32 环境保护工程(草皮、绿化)一览表附录八目录绿检-01 砌块体声屏障实测项……………………CLH-01 绿检-02 金属结构声屏障实测项目表……………………CLH-02 绿检-03 中央分隔带绿化实测项目……………………CLH-03 绿检-04 路侧绿化实测项目表……………………CLH-04 绿检-05 互通立交区绿化实测项目表……………………CLH-05 绿检-06 互通立交区绿化实测项目表……………………CLH-06 绿检-07 取、弃土场绿化实测项目……………………CLH-07 绿检-08 公路绿化单位工程感观质量评定表……………………CLH-08 绿检-09 公路绿化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定表……………………CLH-09 绿检-10 栽植土壤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10 绿检-11 公路绿化植物材料工程基本项目表……………………CLH-11 绿检-12 公路绿化植物材料检验报告单……………………CLH-12 绿检-13 树木、苗木栽植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13 绿检-14 苗木种植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14 绿检-15 草坪、地被栽植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15 绿检-16 种植灌木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16 绿检-17 常绿乔木种植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17 绿检-18 落叶乔木种植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一) ……………………CLH-18 绿检-19 落叶乔木种植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二) ……………………CLH-19 绿检-20 种植花卉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20 绿检-21 种植攀藤植物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21绿检-22 撒(喷)播草种(籽)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22 绿检-23 铺设表土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23 绿检-24 铺植草皮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24 绿检-25 生物防护路堑边坡平面网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25 绿检-26 生物防护路堑边坡三维网、拉伸网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26 绿检-27 生物防护边坡总体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LH-27增表目录1、标准试验和配比审批表2、施工组织设计报审表3、进场材料报验单4、进场设备报验单5、资料报批表6、附件十一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检评表-01 工程汇总表检评表-02 建设项目质量检验评定表检评表-03 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检评表-04 分部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检评表-05 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A-01 贵州公路建设项目省道S303德江县城至共和港口公路改造工程施工放样报验单监表-01 承包单位:合同号:00监理单位:编号:000致(监理工程师):根据合同要求,业已完成施工放样工作,清单如下,请予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