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合集下载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人体穴位可以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简称“经穴”。

十四经穴与经脉的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络和脏腑的病症,也可以反映与本经脉所联系的其它经脉和脏腑的病症。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它有固定的穴名,也有明确的位置,但它们不属于十四经脉,这些穴位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疗效。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多位于病变部位及其周边,这一类穴位的特点是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

快速取穴方法掌握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准确取穴的基础。

常用的取穴方法有简易取穴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骨度分寸度四种。

简易取穴方法此法分为触摸法、抓捏法、按压法三种。

是通过食指、拇指指腹按压皮肤,观察和感觉皮肤及指腹的反应来找穴的一种简单方法。

体表标志法快速取穴方法:体表标志法图此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固定标志取穴法和活动标志取穴法。

固定的标志,是指在人体上不受活动影响、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乳头、肚脐等。

找到这些标志就可以确定腧穴的位置,如脐中旁开2寸处“天枢穴”等,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在做某些动作时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穴等。

手指比量法简易取穴方法图:手指比量法这是一种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量到穴位的方法。

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所以此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穴: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第一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指”,患者将除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以中指第2横纹处为准,4指横宽作为3寸。

注:手指比量法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

故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

针灸选穴原则

针灸选穴原则

针灸选穴原则医关民命,其道尚矣。

顾古之名医,率先针砭,而黄岐问难,于此科为独详,精其术者,立起沉疴,见效捷于药饵。

得同仁信,予此文之详述,吾未谙此道,望勿吝言辞鞭策之。

常病于吾科,不另痹、痿、中风等,虽法理严明,然论功力修为,虽侍杏林,尚属携履之辈,为论其明,吾参阅医典,始成文。

验、便、廉,针砭之著。

有特效、有减缓之功、有存一时之优,亦有不足者,即或同病、同穴、同术,其效亦有同异。

究其因,一者曰患方,论其病程、病势、体质、生活条件、思想之优乐、经络之敏感、耐力、恒心等,法同则效异;二曰医方,术业之优劣、能力之强弱,故此吾提针灸六要:辨证精、取穴准、手法明、善妙用、病适应、贵于恒。

一、辨证精临证选穴,或有效、或无效、或速效、或迟至,细究其理,不出辩证。

如:吾常言侠溪治眩晕,特效。

然其不善祛血虚与痰浊所致之。

忆及合谷,曰:“面口合谷收”,若下牙痛,是因虚火而为,只取合谷与内庭而拒脾经或肾经之穴不用,少效或无。

辩证施治乃针灸之精华,详熟用之,则依据严明。

二、取穴准常闻言“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缘何内、难、甲乙均细及其数,不外其效之不同耳。

三、手法明论及针灸,补泻适时,方可调和阴阳、气血、经络虚实使之平衡,才可斩获良效。

若手法不明,即补泻不清,难取良效。

针下得气,是行补泻之首要。

若取穴不准者,应及时纠正针刺方向、角度、深度;若属病者之因,当全由术者自我感知。

四、善妙用临证选穴,贵在随机灵活,加减配合。

取穴多少,针刺先后,刺激强弱,都需吾等细心琢磨,以便发挥常效。

五、病适应针灸治病虽广,但亦非百病皆可,盲目为之,荒其用,损其形,毁其价。

六、贵于恒余常闻言“针多少回可善?能善否?善后易复否?”余实难作答。

且不论吾等术业,若求医者能持之以恒,严以配合,吾等辨证精,选穴准,满适应,妙为之,又何愁其不能善,何愁不能扬我针威。

合理用穴,源于辩证精准。

针灸临证,须明经络之虚实、病位之深浅、因果辨析,方可定则选穴。

选穴之道,不外按诊选穴、是因选穴、机位选穴、随机取穴。

配穴方法(针灸配穴处方)

配穴方法(针灸配穴处方)

配穴方法(针灸配穴处方)针灸配穴处方→ 配穴方法是指在选穴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病证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穴位配伍而成处方。

1. 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一定部位进行配穴的形式。

它有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和远近配穴法四种。

[上下配穴法]含义:取人体的上部(上肢和腰部以上)和下部(下肢和腰部以下)穴相配。

举例:牙痛:上取合谷,下取内庭;心胸胃病:上取内关,下取公孙。

[前后配穴法]含义: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

《内经》中称“偶刺”。

举例:俞募穴相配:胃俞配中脘,脾俞配章门;卒中:人中配风府;音哑:哑门配廉泉。

[左右配穴法]含义:又称“交经缪刺法”,与“巨刺”、“缪刺”相似,即采取左右交叉取穴或左右对称取穴的方式配穴。

依据:以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为取穴依据。

举例:左面瘫:取右合谷。

右偏头痛:取患侧太阳、头维配健侧外关、足临泣。

右肩痛:取左肩髎。

[远近配穴法]含义:病变近部和远部选穴配合使用。

依据: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和远端治疗作用。

举例:眼疾:近取睛明、承泣;远取光明、合谷胃病:近取胃俞、中脘;远取内关、公孙、足三里。

2. 按经配穴即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配穴。

有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配穴法和交会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含义: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未及他脏他脉即选取本脏腑经脉腧穴配伍成方。

依据:“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举例:肺病取中府、列缺、太渊、尺泽。

[表里经配穴法]含义:即阳经有病取其相表里的阴经,阴经病变,可同时取其相表里的阳经治疗。

依据: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依据。

举例:盗汗:阴郄(心经)配后溪(小肠);遗尿:肾俞、委中(膀胱)配太溪(肾)。

[同名经配穴法]含义:是指手足经脉同名经腧穴相配。

依据:同名经“同气相通”,同名经可交会灌注。

举例:前头痛取合谷配解溪(手足阳明经)失眠取神门、照海(手足少阴经)[子母经配穴法]含义: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针灸取穴原则

针灸取穴原则

针灸取穴原则
针灸取穴是中医针灸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效果与针灸方法和技巧密切相关,而取穴的准确性则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针灸取穴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病情选穴:不同的疾病对应不同的穴位,应根据病情进行选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遵循经脉走向:针灸取穴应遵循经脉走向、穴位分布的规律。

在取穴时要注意穴位的深浅、位置的准确性。

3.注意望诊、闻诊、问诊:在选定穴位之前,应进行望诊、闻诊、问诊等各项综合诊查,以确定病情和病位,从而进一步确定取穴的方向和部位。

4.强调个体差异:针灸取穴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包括年龄、性别、体质、生活环境、工作习惯等方面,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注意安全卫生:在针灸取穴的过程中,应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和误伤患者的情况发生。

总之,针灸取穴原则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遵循,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 1 -。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


治 疗
因时制宜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学习针灸必须了解【针灸取穴与配穴原则】

学习针灸必须了解【针灸取穴与配穴原则】

学习针灸必须了解【针灸取穴与配穴原则】【针灸处方】针灸处方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包括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等内容。

(一)选穴原则1.近部取穴腧穴具有近治作用,如胃痛取中脘。

2.远部取穴由于十四经穴具有远治作用,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如胃痛取足三里。

3.辨证对症选穴临床上许多疾病难以明确部位,如发热取大椎、失眠取神门等。

近部和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定腧穴的选穴原则。

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证候或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

(二)配穴方法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可归纳为两大类,即按经脉配穴法、按部位配穴法。

1.按经脉配穴法是以经脉或经脉相互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1)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

如胃火循扰导致的牙痛,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远取该经的荥穴内庭。

(2)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

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

另外,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中的特殊实例。

(3)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

2.按部位配穴法是结合身体上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如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阴挺(子宫脱垂)可上取百会,下取三阴交。

(2)前后配穴法: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将胸腹部和腰背部的穴位配合应用的方法。

如肺病前取中府,后取肺俞。

另外,俞募配穴法是最典型的前后配穴法。

(3)左右配穴法: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如双侧穴位同时用。

【针灸治疗的作用】1.疏通经络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经络、腧穴和手法的作用,使气血通畅而疼痛麻木消失。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配穴原则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

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

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

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

《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

”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

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

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

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

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

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

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

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

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

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

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

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

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

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是以阴阳、脏腑、经络等学说为依据,通过辨证立法,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并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

腧穴的选取和配伍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并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选穴配穴方法是以、脏腑、等学说为依据,通过辨证立法,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并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

(一)选穴原则选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随证选穴。

1.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疾病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针灸治疗疾病较为注重近部选穴,即在病变部位就近选穴以调整受病经络、器官、组织的气血,使之平衡。

如偏头痛取太阳;近视取、;面神经麻痹取、;上睑下垂取鱼腰、阳白等。

2.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是因为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

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如胃脘痛取:面神经麻痹取等;同时根据疾病的病理变化,既可取所病脏腑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如痤疮属肺系病汪,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同时还可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

3.随证选穴亦名对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选取穴位,如高热取;或运用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病证的特殊治疗效果,如治疗腮腺炎。

(二)配穴方法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硎上,选取两个以上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1.远近配穴法即选穴原则巾的"近部选穴"与"远部选穴"配合使用的方法,如而神经麻痹用阳白、地仓,是近取法;取合谷是远取法。

将远近两者配合起来使用,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治疗脚癣取.足三里;治疗咽喉痛、牙痛取合谷、;脱发取、等。

3.表里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

针灸配穴原则

针灸配穴原则

针灸配穴原则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

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②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

③按时取穴。

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

包括:①近部取穴。

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②远部取穴。

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

③对症选穴。

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

又称配穴法。

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

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配伍的方法。

②上下配穴法。

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

③左右配穴法。

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

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

⑤远近配穴法。

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

⑥子母补泻配穴法。

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针刺取穴顺序

针刺取穴顺序

针刺取穴顺序导读:针刺取穴顺序是针灸辨证论治的一部分,辨证准确,施以相应的针序,可获良效。

古籍记载及临床医家经验总结,针刺取穴顺序有其一定的规律。

具体病证不同,针刺取穴顺序不同:中风先刺健侧,后刺患侧;痹证先远刺,后近刺;不寐之胃不和致卧不安,先和胃,后安神;特殊病症先刺特效穴。

按病势病性定序:缓证先刺治本之穴,急证先刺治标之穴;虚实病证,先刺补虚之穴,后刺泻实之穴。

按疾病传变定序:主客经传变定序;病有先后,先刺先病之穴。

另有沿经气流注定序及先刺主穴,后刺配穴定序。

临床中掌握一定的针刺取穴顺序规律,结合具体病证灵活运用,方可提高临床疗效术。

针刺取穴顺序按照一般教科书的内容编写,针刺包括体位选择,揣穴定穴,消毒,针具的选择,进针,补泻手法与出针等内容,但并没有告诉你针刺顺序。

临床常常用多个穴位治疗疾病,那么针刺施术顺序对于疗效是否存在影响?针刺顺序即依不同的病症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针刺治疗,针刺顺序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

《内经针灸类方语释》一书中曾提到针刺取穴顺序与施术先后对针刺疗效的影响。

临床用同一腧穴处方,由于施术先后不同,产生效果因之而异。

《灵枢·五色篇》中有记载“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体现了腧穴针刺顺序对疗效的重要影响,《内经针灸类方语释》一书中曾举一病例,“如治一急性胃痛患者,取内关,中脘,足三里,并依此顺序施术,顷刻病减痛止,但在留针过程中给予行针时,其顺序恰于其反,结果其病又作,复又施术如前,才告痛止”。

此例可以看出,针刺取穴顺序与施术先后对针刺疗效影响之巨大。

而符文彬教授更是认为,针刺的不传之秘在于针刺顺序,足以见得针刺顺序的重要性。

关于针刺顺序规律,一般有几种取穴顺序规律,现简要整理介绍如下:一、主配穴处方中,先针主穴在一张针灸处方中,一般先针治疗主症的主穴,后针治疗兼症的配穴,此规律为临床基本规律,大多医生用此法。

若主穴非一个穴位,通常使用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施术,而配穴也根据治病需要进行针刺顺序的选择。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针灸选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其原则及配穴方法对于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针灸选穴的原则及配穴方法。

一、针灸选穴的原则1.配穴因人而异原则:不同的人体体质、病症表现和病程等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配穴。

同样的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所选取的穴位可能不尽相同。

2.根据病因病机选穴原则:针灸选择穴位时需要结合病因病机进行分析。

选择与病因病机相关的穴位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3.局部穴位与远端穴位相结合原则:针灸治疗时常常需要结合局部症状选择穴位,也需要选择远端穴位进行调理。

这样可以促进局部病变的恢复,并调整身体整体平衡。

4.配穴追求全面和综合性原则:在选择穴位时需要考虑到疾病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即要兼顾病因病机、局部症状和整体状况等综合因素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5.个体差异导向性原则: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都会对疾病和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在选择穴位时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选择适合患者情况的穴位。

二、针灸的配穴方法3.根据经络与经络关系进行配穴:不同经络之间有着多种关联关系,可以根据这些关联关系选择配穴。

例如,手太阴肺经和头太阳膀胱经有着表里关系,可以选择手三阳经的相应穴位来发挥治疗效果。

4.根据疾病和病情进行配穴:根据具体的疾病和病情进行配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方法。

例如,针灸治疗肩周炎时,可以选择肩部周围的局部穴位进行刺激以缓解症状。

总之,针灸选穴的原则及配穴方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

在选择合适的穴位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疾病病机和病情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还需要严格掌握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刺激方法,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1. 远近配穴远近配穴法,是近部选穴和远端选穴相配合使用的一种配穴法,为临床医生所常用。

使用这种配穴方法,是根据腧穴的局部作用和远部作用。

配穴的原则是根据病性、病位的循经取穴或辨证取穴。

远近配穴法,实际上包括了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辨证取穴3部分,只有把三者有机地配合成方,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这种配穴方法,局部选穴多位于头胸腹背的躯干部,远端取穴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部位,是《内经》中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应用。

如《灵枢》中治疗“大肠胀气”,因气上冲胸而见气喘,取穴气海、上巨虚、足三里等。

气海穴,是调气消胀的要穴,为局部取穴;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均属于足阳明经,是循经远端取穴。

这种配穴方法在后世的成方中更是屡见不鲜,如治头痛,取强间、丰隆;治眼病,取睛明、合谷、光明;治牙龈肿痛,取颊车、合谷、足临泣等,都是局部腧穴、远端腧穴相互配合的有效处方。

2.前后配穴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即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伍成方的配穴方法。

《灵枢官针》所指的“偶刺”法及俞募配穴法等均属于此法范畴。

凡脏腑有病均可采用前后配穴法治疗。

临床通常采用俞募配穴法,即取胸腹部的募穴和腰背部的俞穴相配合应用。

俞募配穴法的基本原则是“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所以在临床上应用时,不一定局限于俞穴、募穴,其他经穴亦可采用。

如胃痛,背部取胃仓,腹部取梁门。

3.表里配穴表里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配穴依据,即阴经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阳经取穴;阳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阴经取穴。

如寒邪客于阳明胃经,经气上逆,可见嗳气、胸闷,取足太阴的太白和阳明的足三里,就是根据脏腑、经脉的表里关系进行配穴的。

这种配穴方法可用于原络配穴,一般常见病症可采用。

4.上下配穴上下配穴法,是泛指人身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配合应用。

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最广。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方法歌诀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方法歌诀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方法歌诀一、十二原穴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

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

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

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

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

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

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1取穴原则腧穴,就是针灸处方得主要内容之一。

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得经外奇穴。

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得特性及其主治功能。

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得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针灸处方中腧穴得选择,就是以阴阳、脏腑、经络与气血等学说为依据得,其基本原则就是“循经取穴”,这就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得原理而来得。

因此,在“循经取穴”得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与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就是指在病痛得局部与邻近得选取腧穴,它就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得。

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与较为局限得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

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得部位选取腧穴,它就是以腧穴得远治作用为依据得。

这就是针灸处方选穴得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得思想。

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得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得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得经脉上得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得经脉上得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

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得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得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得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得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得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得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就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得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与与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得。

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得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与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得原则选取适当得腧穴进行治疗。

针灸学讲义5

针灸学讲义5

第三部分针灸治疗第二十四单元针灸治疗一、针灸处方(一)选穴原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辨证对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1.按经脉配穴法(1)本经配穴法(2)表里经配穴法(3)同名经配穴法2.按部位配穴法(1)上下配穴法(2)前后配穴法(3)左右配穴法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单元主要内容:各科病证的针灸辨证治疗。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针灸治疗取穴,可是那么多病证,又有那么多的证型,每个病证、每个证型都有一组治疗穴位,要全部记住非常困难。

但是针灸治疗取穴是有一定规律的,分析、探讨这些规律对我们复习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熟悉、掌握这些规律对我们学习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应对考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针灸治疗一般选穴原则是临证选穴的基本法则,也是配穴的基础、前提。

局部邻近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随症取穴。

局部邻近取穴:在病变部位的局部或邻近范围选取穴位来治疗。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取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取穴位来治疗。

循经远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辨证取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随症取穴:是针对个别突出的症状或疾病的特殊症状选取治疗的方法。

如:发热:大椎、曲池;咽喉肿痛:少商、商阳。

以上选穴原则可主要归纳为3点:局部或邻近远部辨证(随症取穴一般不用,根据突出症状必要时可用)以上3点正是针灸处方的3个组成部分,也是针灸治疗取穴的重要规律。

二、针灸处方主穴:局部或近部取穴:(1)明确病变部位:中医、西医;(2)根据腧穴部位选取穴位。

远部取穴:(1)循经远取;←经络理论;腧穴特性(2)也可病因病机取穴。

1)如果这个病有一个总的病因病机,如:自汗用足三里;2)或几个病因可用一个穴位来治疗,如:失眠用三阴交。

配穴: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进行配穴中医辨证:中医诊断、临床各科进行配穴:腧穴特性附:新世纪《针灸学》各病证所用主穴:1.头面躯体痛证:(1)头痛:外感头痛:百会风池太阳列缺内伤头痛:实证:百会风池头维虚证:百会风池足三里(2)面痛: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3)落枕:阿是穴肩井外劳宫后溪悬钟(4)漏肩风: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5)肘劳:阿是穴(6)腰痛:阿是穴大肠俞委中(7)痹证:阿是穴局部经穴2.内科病证:(1)中风:中经络: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中脏腑:内关水沟(2)眩晕:实证:百会风池内关太冲虚证: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3)面瘫: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4)痿证:上肢:颈胸部夹脊穴肩髃曲池合谷下肢:腰部夹脊穴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5)痫证:发作期:百会水沟内关后溪涌泉间歇期: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6)不寐: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申脉照海(7)郁证:水沟内关神门太冲(8)心悸:巨阙厥阴俞内关郄门神门(9)感冒: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10)咳嗽:外感:肺俞列缺合谷内伤:肺俞太渊三阴交(11)哮喘:实证:肺俞膻中定喘列缺尺泽虚证:肺俞膏肓定喘太渊肾俞太溪足三里(12)呕吐:中脘足三里内关(13)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14)泄泻:急性: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慢性:天枢神阙足三里公孙(15)痢疾:天枢下脘关元上巨虚合谷(16)便秘:天枢水道归来支沟丰隆(17)癃闭:实证:中极三阴交膀胱俞阴陵泉秩边虚证:关元秩边脾俞肾俞三焦俞(18)阳痿:关元三阴交肾俞3.妇儿科病证:(1)月经不调:经早:关元三阴交血海经迟:气海三阴交归来经乱:关元三阴交肝俞(2)痛经:实证:中极三阴交次髎虚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3)闭经:血枯经闭:关元足三里归来血滞经闭:中极三阴交归来(4)崩漏:实证:关元三阴交隐白公孙虚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5)绝经期前后诸症: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6)带下病:中极带脉白环俞阴陵泉(7)乳少:乳根膻中少泽(8)遗尿:中极关元三阴交膀胱俞4.皮外骨伤科病证:(1)瘾疹: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2)蛇串疮:局部阿是穴夹脊(3)痄腮: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关冲(4)肠痈:天枢阿是穴上巨虚阑尾穴(5)扭伤:阿是穴局部穴例题分析:A1型题:1.头痛的前额痛,属于A.少阳头痛B.阳明头痛C.太阳头痛D.厥阴头痛E.以上都不是答案:B考点:头痛的辨证。

极易针灸取穴规律初探

极易针灸取穴规律初探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4 26投稿邮箱:sjzxyx88@ 极易针灸取穴规律初探刘朝龙,史岩(曲阳仁济医院中医康复科,河北 保定)摘要:穴位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穴位选择是否准确直接关系着针灸治疗的效果。

近几十年针灸研究的重点在经络循行路线的验证检测及循经感传和经络实质的研究。

虽然腧穴临床应用的报道很多,但只限于某穴或某些穴位治疗疾病的机理探讨或者临床疗效观察。

取穴的基本特点,多以双侧取穴为主。

对单、双侧取穴的差异等,鲜有人讨论。

极易针灸认为单侧取穴疗效优于双侧同取,在大多数情况下,双侧取穴会降低临床疗效。

关键词:极易针灸;取穴规律;单侧取穴;呃逆;肩周炎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4.013本文引用格式:刘朝龙,史岩.极易针灸取穴规律初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26-27.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ule of Acupuncture Point Selection RuleLIU Chao-long,SHI Yan(Department of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Quyang Renji Hospital,Baoding, Hebei)ABSTRACT: Acupoints are the first component of acupuncture prescription, acupoint selec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esearch in recent decades has focused on the ver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the meridian route and the study of meridian sensation transmission and meridian essence.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reports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oints, they are only limited to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r th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some acup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cupoint selection are mainly bilateral acupoints.The difference between single and bilateral acupoint selection is seldom discussed. The chang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inks that the effect of single acupoint selection is better than bilateral treatment, i n most cases, bilateral acupoint selection will reduce the clinical efficacy.KEY WORDS: The chang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point selection rule; Single acupoint selection; Hiccup;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0 引言极易针灸是以古天文学为背景,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为理论指导,以望诊为诊疗手段,通过一定的补泄手法,调节人体五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系统医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1 取穴原则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

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

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

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

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

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

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

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

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
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

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

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

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2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

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

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

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

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

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

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

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
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