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语录38条教育子女名言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语录38条教育子女名言1.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2.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
何也?见善不明耳。
3.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
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4.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5.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6.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7.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8.事以急败,思因缓得.9.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1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1.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12.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13.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曾国藩经典语录14.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15.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6.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17.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
全慎全得,全忽全失。
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
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18.读经有一耐字诀。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9.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20.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1.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很晚才起床)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诗书传家:曾国藩教子之道
诗书传家:曾国藩教子之道由于他的清廉,当时他手下的将领和僚属大部分也都很清廉。
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
如果自己要钱,自己手下的将领僚属人人都想发财,那么人民就在无形中受害了。
读过曾国藩家书的人都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体会得非常深刻。
比如他说看一家子弟以后能不能发展,有没有前途,看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知道了。
第一件事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早晨几点钟起床。
第二件事情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两件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
然而就是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曾国藩说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艰苦奋斗,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
他曾经写道:“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
”一个家族的破败,就破败在用度过分奢华,以至于入不敷出;一个人之所以会败落,就是因为他玩物丧志,不思进取,过着过分安逸的生活;而一个人之所以讨人厌,就是因为他过分地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左传》上也提到:“骄奢淫逸,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第三件事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古代的圣贤经典,都是古人经验和智慧的承传,都记载着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一个人经常读诵这些经典,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看得更远。
纵观历史,凡是富过三代的家族,必然是诗书传家。
除了曾国藩所讲的这三件事外,从另一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体会的深刻,那就是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
意思就是要求一点缺失,而不能过分完美 , 因为自己有权有势,才华横溢,可以说是近乎完美了,但是月盈则亏,人满招损,“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所以曾国藩为人处世才特别小心谨慎,因为他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
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中国古圣先贤关心后人的存心,我们就会更加珍惜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曾国藩教子名言
曾国藩教子名言1、“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2、“侍亲以得欢为本”。
3、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4、“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5、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
6、“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7、“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8、“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9、“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10、“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11、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2、“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
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13、“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
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14、“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15、“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16、“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
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17、“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18、“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9、“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20、“轩冕而敬,伪也。
匿就而爱,私也。
”21、“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22、“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
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23、“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24、“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25、“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26、“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
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之道,值得你品味《家书》、《冰鉴》、《求阙斋⽂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养性之诀》、《疆场竞⽃之计》、《持家教⼦之术》、《为学之道》《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也”,要有“旧⾬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得⾃然之味”。
⽂章写作,需在⽓势上下功夫,“⽓能挟理以⾏,⽽后虽⾔理⽽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所略,略⼈所详,⽽“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为⽂家第⼀要也”。
为⽂贵在⾃辟蹊径,“⽂章之道,以⽓象光明俊伟为最难⽽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章第⼀妙境”。
《持家教⼦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说过,曾国藩教⼦成功是⼀个事实。
⽆法抹杀,也⽆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主要应注意以下⼗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在于精,“兵少⽽国强”,“兵愈多,则⼒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将⼠同⼼,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卒⽆⽣之⽓”。
选择有四点要求:“⼀⽈知⼈善任,⼆⽈善觇敌情,三⽈临阵胆实识,四⽈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兵动如脱兔。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箴章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箴章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与军事家,也是一位重视家庭教育的父亲。
他的家训经典包含了许多箴言和教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曾国藩家训中的经典箴章:1. 勤俭节约:“勤于勉学,俭于用钱,爱精思细虑,喜有余庆。
”曾国藩强调勤奋研究和节约开支的重要性,提倡思考和庆祝节日,但要保持适度。
勤俭节约:“勤于勉学,俭于用钱,爱精思细虑,喜有余庆。
”曾国藩强调勤奋学习和节约开支的重要性,提倡思考和庆祝节日,但要保持适度。
2. 诚实守信:“说话不虚伪,做事不虚浮。
家藏祸福全有天,细君多少有余德。
”曾国藩教导子女要诚实守信,要秉持着正直的品德来言行事。
诚实守信:“说话不虚伪,做事不虚浮。
家藏祸福全有天,细君多少有余德。
”曾国藩教导子女要诚实守信,要秉持着正直的品德来言行事。
3. 尊敬长辈:“敬事贤人,悌亲友爱。
尊守兄道,教诲兄弟。
”曾国藩强调尊重长辈,尽孝顺之责,亲如兄弟,亲如朋友,亲学生如教子。
尊敬长辈:“敬事贤人,悌亲友爱。
尊守兄道,教诲兄弟。
”曾国藩强调尊重长辈,尽孝顺之责,亲如兄弟,亲如朋友,亲学生如教子。
4. 勇往直前:“行事须勇决,不可消除,知过必改,行善不如意,亦勿顾忌。
”曾国藩鼓励子女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和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坚持行善,不计较收获。
勇往直前:“行事须勇决,不可消除,知过必改,行善不如意,亦勿顾忌。
”曾国藩鼓励子女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和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坚持行善,不计较收获。
5. 关心社会:“移风易俗,天下可治。
使民之害除,庶国之贤能出。
”曾国藩强调重视社会责任,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以身作则,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关心社会:“移风易俗,天下可治。
使民之害除,庶国之贤能出。
”曾国藩强调重视社会责任,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以身作则,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这些箴章不仅对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对后人的一种启迪和教育。
这些家训经典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都可以作为我们今天家庭教育的参考和借鉴。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展开全文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为后人所传诵。
一、曾国藩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率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等都有很深的影响。
长子曾纪泽精通诗文书画,他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清代末年,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
次子曾纪鸿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还计算出100位的圆周率。
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
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但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二、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内容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归纳起来,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1.勤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点,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
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
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
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实践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他注重对孩子品德的培养,以及对知识的追求,其家庭教育故事充满了智慧和教诲。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他的父母虽不识字,但非常重视教育。
在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深远。
他的父亲曾麟书虽是农民,但对儿子的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从小就教导他要勤奋学习,诚实做人。
曾国藩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继承了父亲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勤”字当头,认为勤能补拙,勤能成才。
他要求孩子们早起晚睡,勤于读书,勤于思考。
他曾说:“读书如种田,不勤则荒。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勤奋的重视。
除了勤奋,曾国藩还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学识更重要。
他教育孩子们要诚实守信,要谦虚谨慎,要尊重他人。
他常说:“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曾国藩还特别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
他鼓励孩子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行者。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实践的重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故事,不仅仅是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品德的培养,注重实践的锻炼,注重知识的学习。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故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鼓励孩子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不仅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也指明了要读经典、要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
书,要怎么读才对呢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第一,要读经典。
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
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
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
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
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
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
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
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
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作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边看边写,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
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
后来,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这种读书作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
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
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曾国藩将“勤、孝、俭、仁、恒、谦”六项内容,通过训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师教等六种方法,全面深入地传授到子女身上,灌输到子女心中。
1、训教。
曾国藩善于提炼家训,以培养淳朴的家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
他将祖父治家的方法提炼为“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还将自己立身处世治学做事的体会归纳为“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不信”(不信地师,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八字”“八本”“三不信”“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训。
他认为‘‘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他反复叮嘱子弟“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谆谆告诫诸弟子侄谨记家训。
他把家训、家风与家运联结在一起.认为家运取决于家中气象——生气和敛气。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
俭者收敛之气。
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2信教。
曾国藩虽然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但是他常利用写信这种手段.教育自己的子女。
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并及时回复,细加指点。
3言教。
曾国藩只要跟子女们在一起时,总是精心指点做人之道、读书之方、习字之法.无微不至。
如‘‘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求恒”,作文“宜若思”,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经典“猛火煮慢火温”以及“读书须勤作札记,诗文与宇宜留心模仿”。
他还对纪泽、纪鸿因材施教:“泽几天资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宇上用些工夫。
鸿儿则从勤宇上用些工夫。
”他还针对纪泽“语言太快,举止太轻”的缺点.要求其“力行迟重”,即“走路宜重,说话宜迟”。
曾国藩教子十法观后感
曾国藩教子十法观后感曾国藩教子十法是一套系统、全面的家庭教育方法,不仅适用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且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意义。
通过这十法,我获得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新思考和新认识。
首先,曾国藩教子十法中强调了身教重于言传。
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曾国藩自己勤奋好学、勇于担当,为人正直,这些品质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
这种教育方法并非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用实际行动去教育孩子。
这种身教重于言传的理念,对于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适用的。
其次,曾国藩教子十法中的培养良好习惯一法,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财富。
曾国藩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例如按时起床、整理房间、按时完成作业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当今社会,很多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导致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诸多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三,曾国藩教子十法中的诚实守信一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关系。
如果孩子不诚实守信,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还会影响周围人对他的信任和评价。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让他们做到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第四,曾国藩教子十法中的学思结合一法,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当今社会,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记忆和模仿,而忽略了思考和创新。
曾国藩提倡学思结合,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曾国藩教子十法是一套系统、全面的家庭教育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这套方法,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
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我将更加注重身教重于言传、培养良好习惯、诚实守信和学思结合等方面的教育和实践。
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观后感
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观后感看了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之后,我就像是在老祖宗的智慧宝库里淘到了宝,心里满是感慨。
先说这曾国藩,人家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角色。
他这套教子法啊,就像一本绝世秘籍,把教育孩子的门道说得透透的。
就拿这学字法来说吧。
以前我就觉得写字嘛,不就是拿笔瞎划拉,能让人认出来就行。
可看了曾国藩的方法,才知道写字可大有学问。
这写字就像做人一样,一笔一划都得有规矩。
每一个笔画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士兵,得排列得整整齐齐,还得有精气神。
他教孩子写字得先从临摹开始,这就好比学走路先得跟着大人的脚印走。
我就想啊,现在好多孩子写的字那叫一个龙飞凤舞,估计就是少了这一步。
要是都按照曾国藩的法子,从规规矩矩的临摹开始,那写出来的字肯定能好看不少。
而且他教孩子写字的时候还强调耐心和专注。
这可太对了!我写个字的时候那是手机放旁边,一会儿看个消息,一会儿瞅两眼视频,字能写好才怪呢。
孩子估计也一样,要是在写字的时候东张西望,那字肯定写得歪歪扭扭的。
曾国藩这是在告诉我们,想把字写好,得像修炼武功一样,心无旁骛,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笔尖和纸上的那点方寸之间。
从他的教子法里,我还能感觉到他对孩子品德培养的用心。
写字看似是个小事情,但通过写字来磨练孩子的品性,这可就是大聪明了。
一个能把字写得工工整整的孩子,那他对待其他事情肯定也差不到哪儿去。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就像春雨一样,悄悄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变得优秀起来。
我觉得这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不只是在教写字,更是在教怎么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
这对咱们现代的家长来说,那就是一盏明灯啊。
咱不能只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还得像曾国藩那样,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入手,让孩子在点滴中成长为一个有规矩、有耐心、品德高尚的人。
我现在就恨不得拿上这秘籍,去教育我身边的熊孩子,说不定就能把他们调教成小绅士、小淑女呢!这曾国藩的教子智慧,真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学、藏修与息游结合起来,以巩固所学。
正业、藏修是指学校教授的每个学生必须要学习正课,在当时主要是指琴瑟、诗文、礼仪等。
居学与息游则是指学生课外的爱好、活动、作业与练习。
《学记》强调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要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修自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课外的自修自习对于巩固正课学习以及加深正课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3]37-38《学记》认为若是课外不用功练习乐器,课内就学不好乐;若是课外不练习歌咏,课内就无法深刻地理解诗;若是课外不练习洒扫进退应对这些杂事,课内就无法很好地学习礼。
操缦、博依、杂服都属退而息时的居学,平时加强它们的练习,则能对安弦、安诗、安礼等正业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课外的自修练习需要在课内学习的指导下展开,但要达到技巧熟练炉火纯青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则主要还是依靠学生在课外的自修练习。
课外自修自习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与正课相配合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藏时可以修其业,在息时可以游其艺,避免僵硬刻板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式。
以居学促进正业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为有趣、生动。
在娱乐活动的同时进行学习,学生会在学习时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学习更加主动、深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即使是离开了旁人的督促,也不会改变已经巩固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志趣。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之中的能力。
3.学不躐等。
《学记》还认为不能超越次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主张学习应该是从简单易懂的开始入手,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及繁、由抽象到具体的原则,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断地在进步,产生成就感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由乐学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曾国藩教子之道探微
中 华 民 旗 自古 以来 就 有 重 视 家 教 的 传 统 。世 上 所 有 的
父母都希望 后代 成龙成风 , 成就 一番 事业。有时虽倾 尽满
腔 热 情 , 了 无 数 心血 , 来 的 却 是 子 的 无 能 和 不 肖 。特 费 挠 别是在高门大户之中 . 高衙 内 式 的官 宦 子 弟 和 浪 荡 公 子 , 比
子弟个个成才 , 辈中也 人才 选出, 其重要原 因就在于 曾国
藩 成 功 的教 子之 道 。 曾 国 藩 的 教 子 之 道 是 其 几 十 年 从 政 、
从军的智慧结晶, 蕴涵着他 深刻的人生体验 , 在今天也有很
强 的 觋 实 意 义 。本 文 试 从 四 个 方 面对 曾 国 藩 的 教 子 之 道 进
书 于 国 、 己都 是 有 益 的 . 至 报 国为 民 . 可惨 身 养性 , 于 大 小 谋
好{ 步猎它书 , 以纷其 志。在 六部 时, 不甚实 力讲 求公 事。 又 在外 带兵 , 又不 能竭 力专治军 事 , 或读 书写字 以乱其志 意 ,
坐 是 垂 老而 百 无 一 成 。 l ”为 克 鼹 无 恒 的 毛 病 , 要 求 2 “ 他 自己 “ 极 忙 , 额 了本 扫功 课 , 以昨 日耽 橱 而今 日补做 , 虽 亦 不
食立身。但 曾国藩认 为读 书应 以报 国为 民为 目的 , 对仅 反 仅为一体之屈伸 、 一家之饥饱而读书。 曾国藩认为 . 书要取 得 成效 , 先要 有完 善 舶课 程 读 首
表 . 当分 配 时 间 . 免 浪 费 光 阴。 为 此 , 自定 日课 与 月 恰 以 他
不以明 日有事 而今 日预做o [ ( 曾国藩在 家书中要求 子 -1 3 嘲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上有 了第一 批 出国 的留学学 生 . 第 这
一
批3 0多个孩 子 中 ,就 有一 个名 叫
所 以在 曾 国藩 的 引导 下 ,郭 筠通 读 《 十三 经注疏 》 资 治通鉴 》也成 了 和《 ,
一
詹天 佑 的 学生 。后 来成 为 了 中 国 铁 路工程 学 的奠基 人 。
结 婚 之 后 ,他 的老婆 郭 筠 是 个 喜 欢 读 书 的女性 , 国藩觉得 在那 种 重男 曾
最 难 能可 贵 的是 , 虽然对 于 曾纪泽 感
兴趣 的这 些所 谓的 西学 . 国藩 自己 曾
不是太懂 , 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
文 版・ 1 1‘ 摘 2 1 0圃 0・
居 里夫人也望女成凤 每天一节特殊教 育课
口 佚 名
居 里 夫人 作 为 一 位 杰 出 的女 科 学 家 ,曾在 仅 隔 8年 的时 间 内就 分 别 摘 取 了两 次 不 同学 科 的 最 高科 学
曾国藩 的教 子之道 : 唯读 书则可 以变其气 质
口 郦 波
“ 之气质 , 人 由于 天 生 , 难 改 很
当然 , 国藩 虽然 主 张读 书要 沉 曾 浸 其中 。但他 从来 不主 张死 记硬 背 。
变, 唯读 书 则可 以变 其气 质 。古之 精 于 相 法 者 ,并 言 读 书 可 以 变 换 骨
独 立人 格 。 中 ,居 里 夫 人 是唯 一 盼 女 成凤 的一
传 记作 家 。作 为普 通 的母亲 , 里夫 居
人 又 是 怎样 培 养 和教 育 自己 的女 儿
的呢 ? 当伊 雷 娜 和 艾 芙 还 在 幼 年 时
位, 因为她 从小培 养孩 子独 立 自主 的
人格 , 化体 魄训 练 , 炼 意 志和 力 强 锻
曾国藩教子读书做人之道
,
,
”
他 要 求家庭 种 菜 节 约 用费
.
他说
:
“
乡 间 早起 之家 蔬 菜 茂盛 之家 类 多兴 旺
.
,
晏起无
:
蔬之 家 类 多 衰 弱 尔可于 省 城 菜 园 中 用重 价 雇 人 至家 种 菜
, 、
,
”
他 认 为儿 女 不能 娇 生惯 养 他说
,
,“吾ຫໍສະໝຸດ 观 乡里 贫家 儿女 愈 看 得践 愈 易 长 大 富户 儿女 愈 看 得娇 愈难 成 器 二 教 育子 女怎 样 读 书
人 不治 者 智 不 足 也
“ ,
.
,
.
”
“ 如《 离 娄 》爱 人 不 亲 章
。
余往 年读 之 不甚 亲 切 近 阅 历 日久 乃 知 治
,
,
,
”
涵泳
”
、
`
体察 悉 心 求之
、 、
”
—
.
此 切 己体察之 一 端 也
.
”“
尔读书 易于解 说文 义 却不 甚 能深 入 可 就朱 子
,
、 、 、
他要 求纪 泽 做 到 读 书与 写 作相结 合
2
、
他 要 求 纪 泽 认真读
读 书 方法
,
.
曾 国落呕 心 沥血 教育 子女 要注意掌握 正 确 的读 书 方法 提高读 书 效率
他 引用 朱 熹 的读 书 法 教育 纪泽
: “
,
四 书》 汝读 《 无 甚 心得 由不 能虚 心涵 泳 切 己 体察
”
,
,
。
朱子 教 人
, ,
读 书之 法 此 二 语 最 为精 当
曾国藩教子十法静字法观后感
曾国藩教子十法静字法观后感曾国藩教子十法静字法观后感1.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国藩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历史名人,其教育子女的方法和理念也被世人称道。
其中,他的教子十法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本文将以曾国藩教子十法中的“静字法”为主题,深入探讨这一教育理念的内涵和价值,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分享对这一主题的感悟和启发。
2.静字法的内涵和意义曾国藩所倡导的“静字法”,最重要的内涵在于注重培养孩子的静心和安静思考的能力。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处于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中,孩子们更是如此。
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心灵关怀,引导他们学会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静,培养专注力和思考力。
3.静心与内心成长在曾国藩看来,“静”不仅仅是指外部环境的宁静,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
只有在内心宁静的情况下,孩子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更好地调整情绪和情感,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成长。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们,从小培养良好的心态,学会面对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诱惑,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4.静思与深度思考“静”也意味着深度思考,曾国藩提倡孩子们要“寻章摘句,推敲细揆”。
这种“静”并非是指孩子们只是简单地安静下来,而是要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分析。
现代社会,信息的碎片化和表面化现象很普遍,我们更需要培养孩子们深度思考的习惯,通过“静”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5.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曾国藩的“静字法”所蕴含的内涵和意义是十分宝贵的。
在当今社会,孩子们往往被各种诱惑和娱乐所困扰,缺乏足够的安静思考和深度思考的时间。
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重视“静”这个环节,注重培养孩子们内心的宁静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强大的心智。
6.总结曾国藩的“静字法”是一种宝贵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孩子们内心的宁静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静”和思考的空间。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誉为“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出身低微,但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的呢?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曾国藩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曾国藩教育孩子方法一:身教先于言教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俭”。
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
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
身教的影响力自然优于言传,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一语不发便让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与此相对应的,又想起《唐语林》中两则吃饼的故事。
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割肉之后用面饼去擦手上的肉汁,唐太宗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看着他。
宇文士如芒刺在身,便将擦过肉汁的面饼吃了下去。
到了唐玄宗这一辈,故事又重新上演,这一次用面饼擦手的是太子李亨,不知李亨心中如何想法,在唐玄宗的龙目注视之下,竟也大口大口将擦过手的面饼吃了下去。
看到这个故事,内心并没有太多的触动。
因为太宗也好、玄宗也罢,他们是用皇威龙尊在威慑臣子,让他们不得不吃下擦了汤汁的饼子,但是皇上为什么不想想,臣子和儿子为什么要用饼去擦手呢?是唐朝皇宫宴席上没有人侍候他们洗手,还是太监宫女很没有眼色不知道该给主子们递手巾吗?是他们心底的不在乎、不珍惜,所以便自然而然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只是慑于龙颜威吓,便改了初衷勉强吃了当作“手巾”的饼子,心里不定是多么的不乐意。
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天子,唐玄宗自己奢华无限,用宝马良驹不远万里为贵妃运送荔枝,所费又何止千金,得值多少面饼,解决多少老百姓的温饱呢?所以,做秀的表面功夫,是不会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的。
“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
”做人要惜福,这“惜福”二字中的“福”在古代原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
惜福就要从爱惜粮食开始,宁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
所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体味艰辛、了解疾苦、勤俭做人这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曾国藩的治家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治家教子之道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地主家庭。
由于他母亲对他的要求极严,从小就要他参加农业劳动,因而“耕读”为本的传统观念对他影响极深。
故他做了高官,仍忘不了教育子女保持一个“勤”字。
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健”;“劳则善心生,逸则淫心生”,“勤则有才而见用,逸则能而见弃”。
具体来说,他治家教子有五招:第一招:早晨要早起曾家一直保持了祖父起早床的习惯,不准家人睡懒觉。
曾国藩和夫人也一直以身作则,每天黎明即起,要求儿女"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曾国藩自己也想了许多良法,督促家人克服惰性,养成勤勉劳苦的作风。
第二招:强调适当参加体力劳动曾家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写字做文章,除此之外还必须参加一些诸如打扫卫生、喂鱼养猪种菜之类的体力劳动。
曾国藩归纳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事,其中除“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它五事讲的都是劳作。
他反复叮嘱:“此八事纵不能一一亲自经理,不可不识得此意。
”女子则要求每天都必须做些针线活,还要求学会做小菜,下厨房做饭。
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子女要求之严并不亚于普通家庭,甚至是高于普通老百姓。
第三招:提倡俭朴、力戒奢侈曾国藩认为,“儿女越贫贱,越知生活之艰难;越知发奋,亦就越易成器”。
“而世家子弟条件优越,易犯奢侈”;一门心思都用在追求豪华的生活上,不仅难以成才,而且还会由此变坏。
因此世家子弟欲成大器,就须“崇俭”,“以戒奢侈为要义”,努力像普通贫寒子弟那样生活。
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家庭的物质生活管束很严,规定甚细。
他们家日用家具是“但求结实,不求华贵”。
文房四宝是“但求为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也”。
每月生活所需银两,“限一成数,另封称出。
本月用毕,只准盈余,不谁亏欠”。
吃饭方面,他自己经常“夜晚不用荤菜,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后辈则夜饭不荤,专食蔬菜而不用肉汤”。
穿衣方面,他自己“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
曾国藩教子有方
曾国藩教子有方•相关推荐曾国藩教子有方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
父爱如山,值此父亲节之际,我们今天不但要向这位父亲学习的教子之道,更是向天下所有含辛茹苦的父亲们致敬。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教子有方,欢迎阅读与收藏。
曾国藩教子有方篇1孩曾国藩出身低微,然而他不仅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而且当时的朝庭信赖他,满朝文武官员钦佩、尊敬他;死后被谥为“文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
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
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
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悉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作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于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
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
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
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的父亲的声誉。
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于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
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曾国藩学贯古今,见多识广,不仅齐家堪称典范,而且在教子育人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
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教之以其法”。
那么,曾国藩有哪些成功的教子经验呢?他的一套教子经验,对于今天年轻的父母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句教子格言,五条教子原则。
一、三句教子格言格言一: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
所谓“成龙”,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做官或发财。
但是,做官与发财是不可求的,不是你想做官就做官,你想发财就发财。
做官与发财,首先靠本人的基本素质,即才智和能力;但是光靠才智和能力还不够,还要靠机遇,没有机遇,你才能再高也是枉然。
用哲学原理说,就是“内因”加“外因”。
“读书明理”的过程就是造就良好素质、增强才智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善“内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的;然而“外因”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它是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
所以说,曾国藩对子女“只求读书明理,而不求做官发财”的期望是明智的,恰当的。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进身入仕的阶梯。
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它看得相当重。
他的儿子纪泽、纪鸿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去信说:“或中或不中,都无甚关系”。
父亲的这个态度,无疑会给孩子减轻许多压力。
“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必过高、应当恰如其分的意思。
这一点也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
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比较迫切,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不管孩子的天资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学习基础怎样,一心巴望孩子能考进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将来好出人头地,就不恰当地给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过重的压力。
然而,物极必反,当孩子感到家长的要求过高,管束过于苛刻时,就会消极抵制,阳奉阴违,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事实上人的智力有高下,爱好有不同,特长有区别,未必上了重点大学才是人才。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具有各种专长、不同层次的形形色色的人才,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明智的家长,应当摸清孩子的情况,了解孩子的个性特长及兴趣爱好,然后提出恰如其分的目标,激发其兴趣,培养其专长,促进其发展。
至于孩子将来能否做官或发财,这是孩子将来的造化,你不必为他管得那么远。
只有“读书明理”这才是眼前实实在在的事,它是将来从事一切工作的资本,也是造就栋梁之材的“奠基工程”。
所谓“读书明理”,也包含着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
读书的目的并不光是学知识,求学问,还要懂道理,修德行。
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与“智”的关系。
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修身之道,以图无愧于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以图自进其才。
”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一是进德,二是修业;两者之中,进德是第一位的。
我们有的家长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名次,对于孩子在道德表现方面却不甚重视,至于如何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世,则考虑得更少了。
其实,并不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成才,人才是由多种素质构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上某方面的专长才是人才,而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
有人说,没有知识是“次品”,没有道德是“废品”,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曾国藩还认为,要读好书,首先要立志,要教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
有了志向,读书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冲动,而是上升为一种理念上的行为控制。
这样,读书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他给儿子的信中说:“君子立志,应为大众谋幸福,做内圣外王的事业,然后才不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愧为天地间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
”这里的所谓“内圣”,是指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即“立德”;所谓“外王”,可以理解为建立功勋,成就事业,即“立功”。
教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曾国藩这观点确是真知灼见。
我们现在有的家长只知道没完没了地唠叨和指责,却很少对子女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平时,我们应当多跟孩子沟通,可以给孩子谈谈自己创业奋斗的艰苦历程,谈谈家里祖祖辈辈的历经苦难的辛酸往事,还可讲一些古今名人树立远志、勤奋学习、艰苦奋斗、成就伟业的故事,从而让孩子懂得应当树立怎样的理想,并怎样为实现理想而不懈的努力,然后再进行不断的督促。
这才是抓到了点子上,使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国藩不求子孙做官发财,还有另外一种想法。
他说:“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我不愿子孙后代做大官,只想他们成为读书明理的正人君子”。
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是因为做大官有权有势,有显赫的门第,有丰厚的钱财。
曾国藩之所以不希望子孙做大官,是因为他看到了荣华富贵只是暂时的,他阅尽了盛极而衰的艰难、悲惨和世态炎凉。
他还作过这样精辟的分析,他说:“天下凡是官宦家族,往往至多一代人便享用殆尽,能延续一两代是很少见的;巨商富户,勤俭的能延续三四代;农耕读书的家族,谨慎朴实的能延续五六代;孝敬长辈、与人友善、读书明理的家族,则能延续十代八代。
我今生赖祖宗积德,顺利得志,唯恐我一人享用殆尽,因此教育各位儿辈共同立志,发奋成为耕读、孝悌、与人友善的家族。
”他认为,要使家族代代保持兴旺发达,最好是耕读传家。
“耕”,代表生产基业;“读”,代表基本教育。
俗称“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
可见,无论哪个时代,都是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
曾国藩家里,祭祀祖宗的神龛两侧,张贴着这样一副对联:拜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耕宜读。
曾国藩生活在闭关自守的农业时代,他的“耕读传家”的观念有着时代的局限性。
但是,他主张子女既要接受教育,又要不脱离生产劳动,不脱离社会实践,不改变勤劳朴实的本色。
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时代来说,无疑也是正确的。
格言二: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给儿子留下尽可能多的遗产,这可以说是做父母的共同心愿。
那些巨商富户自不必说,就是那些经济并不十分富裕的人家,也是省吃俭用,一生奋斗,不仅供子女读书,还把孩子将来的成家、建房、购车等等大事都安排妥贴,让他们坐享其成。
而自己呢?一生都没有过一天宽余的日子。
这是何苦呢?曾国藩的观点是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
他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
俗话说“穷则思变”。
你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他们就只好自己去奋斗,去创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通过自己辛勤的汗水换得的果实,才会懂得珍惜。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创造。
尝遍酸甜苦辣,经历风风雨雨的人生,才是多姿多彩的人生。
如果父母把他们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只要舒舒服服地享受就行,那么他就会躺在父母替他营造好的安乐窝里,悠哉游哉,过着“寄生虫”生活,就会丧失奋斗进取的动力。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在孩子成家立业之初,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他们一把也是应该的。
但仅仅是“帮扶”,而不是包揽。
孩子自己的人生之路让他自己去走,孩子自己的前程让他自己去闯。
培养孩子艰苦创业、搏击风浪的意志和品格,这才是父母留给子女的价值万金、取之不尽的宝贵遗产!父母替他们包揽一切,只有坏处而无好处!另一方面,曾国藩还认为,与其给儿子留下大笔遗产,还不如教子孙走入正道。
他说:“处贵而骄,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
”如果品行不正,你不留下大笔遗产还好,你留下的遗产越多,害他们就越深。
那些官家富户的纨绔子弟,就是仗着父母留给他的财富而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整日里东游西荡,惹是生非,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不仅无所作为,而且为害社会。
究其根源,其实是父母所害。
曾国藩看透了人世得失,认为儿女如有出息,也不在乎我的钱;儿女如无出息,钱多了反而变坏。
你给他留下的财产愈多,他犯的错误会愈大。
曾国藩给他儿子的信中说:“银钱财产,最易长骄气惰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绝不怕没饭吃。
至嘱。
”曾国藩虽然不是一个拥有大笔财产的人,但也绝不是没有财产。
在他的生命进入晚期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财产作了安排,而不留给儿孙。
其弟曾国荃看大哥两袖清风一生清贫,为了给侄儿留下点财产,购了五马冲一百亩水田赠给大哥。
基于不留大笔遗产给儿孙的认识,曾国藩托付国潢将这一百亩田产设法出手,或捐作族内祭田,或转售他人,所得银钱全部供家中日用之需。
也是基于这个认识,他为官几十年,所得薪俸大多用于公事,不曾为自己建过一栋私宅,购过一分田地。
他留给子女的唯一财产就是引导他们好读书,明德行,做新人,办好事。
他虽然长期在外做官,但始终不忘对子女的殷殷教诲。
从咸丰二年到同治十二年的二十年之中,他给两个儿子写的信就有近二百封,信中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如何读书,如何明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字里行间,蕴含着慈父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格言三:官宦子弟不可沾染官家习气曾国藩说官宦家族至多一代人便享用殆尽,这是为什么呢?他解释说:“官宦人家的子弟多骄横、多盛气凌人而不肯实干,因而很难有大的作为。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严格要求子女不能沾染官家习气。
他要求孩子不要有高人一等的想法,要做到“三贵”:第一贵勤劳,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秧、耕耘等事,亦时时学之;第二贵谦恭,不摆半点架子,无存半点官气;第三贵诚实,莫说半句荒唐之言,莫做半点架空之事。
他还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个“奢”字,一个“傲”字。
但任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以为常,此即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习于“傲”字。
为了使子女不染上官家习气,不搞特殊化,他要儿子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
对坐轿也作了详细规定:“曾纪泽(他的大儿子)亦坐四人轿,此断不可。
篾结轿而行,四抬则不可。
呢轿而四抬,则不可入县城,衡城、省城犹不可。
”他还告诫子侄不得拉关系,递条子。
他的二儿子曾纪鸿中秀才之后,多次参加岁考、科考,都没有考中。
同治三年七月初九,已是大学士的曾国藩写信嘱咐纪鸿说:“尔在外,当以‘谦谨’二字为重,世家子弟,万目所瞩,考前不可与州县来住,不得递条子,免致物议。
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在任两江总督时,他把家属都带在了身边。
他对女儿、儿媳等也作了严格要求:“纺织以事缝纫,下厨以事酒食,此二者,妇职之要者也。
”那时,他的女儿们应该是贵为“千金”了,但曾国藩给他们规定了繁重的课单:早饭后,做点心、酒酱之类;午巳刻,纺花或织麻;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酉刻(二更前),做男鞋女鞋或缝衣。
每月须做男鞋一双,女鞋不验。
在儿女的穿着方面,他也力求避免官家的贵族习气,始终保持寒士家风。
有一次,他的学生李鸿章请他夫人和小姐吃饭,姐妹两人仅一条绸裤,相争至于哭泣。
曾国藩安慰说:“明年吾若再任总督,必为尔添绸裤一条。
”为了避免官家子弟特殊化,他规定,男婚女嫁之费不得超过二百两。
曾国藩的第四个女儿纪纯出嫁时,办嫁妆仍然只有二百两之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