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第一篇:《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我与地坛》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第2页)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地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板书课题、作者。

(PPT第4页)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颁奖词)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21岁的正在清平湾挥汗如雨的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的,可是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条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间,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热门】《我与地坛》教案四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教学重点: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我们先听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首雄浑凝重激越而有昂扬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了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命运的人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海伦・凯勒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史铁生图片)面对残疾,史铁生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国外出版。

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理解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能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二、讲析第一部分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得无独厚的地坛。

(出示地坛图片)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幅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听读后回答:对地坛特征的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2、(听读)学生回答,出示板书:、剥蚀、淡褪坍圮散落3、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后板书:荒芜4、那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学生回答后出示板书:失魂落魄残废5、提问:现在,请同学来说“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学生回答,提示小结,曾经庄严神圣的地坛被人们遗忘了,双腿残废的“我”似乎也被世间遗弃了,史铁生看着这同样命运的地坛,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排遣郁闷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极颓丧的精神状态和荒园融为一体。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3)能够运用地坛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人生、命运和自我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的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真挚;(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变化。

3. 重点段落分析:(1)分析课文中描绘地坛的段落,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意义;(2)探讨作者对地坛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对地坛产生兴趣;(2)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2)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能力。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地坛的作文;(2)学生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地坛的感受和思考。

2. 演讲活动:(1)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演讲;(2)学生通过演讲,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作品、文学地位等。

2. 简介《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地坛公园、史铁生与地坛的关系等。

3. 提出讨论话题: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作者史铁生的相关背景。

2. 学生阅读《我与地坛》原文,了解文章大意。

3. 小组讨论: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章:分析文章结构【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梳理《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引子、、结尾。

2. 分析部分的三层内容:记叙、议论、抒情。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的三层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学生练习分析其他文章的结构。

第三章:品味语言与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我与地坛》的语言美。

2.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欣赏《我与地坛》中的优美语句。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象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2. 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心得。

3.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深入理解主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探讨《我与地坛》所表现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主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作者简介1.1 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及影响。

1.2 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作品风格,引导学生认识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

第二章:作品背景2.1 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作者心中的意义。

2.2 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不期地坛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作者的影响。

第三章:文章结构3.1 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让学生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3.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线索,如时间、空间、情感等,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

第四章:主题思想4.1 从文章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人生、自然的感悟。

4.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探讨文章主题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五章:语言风格5.1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叙述风格、修辞手法等。

5.2 让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

2. 掌握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

4. 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联系实际探讨其现实意义。

5. 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知识点。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

3.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品味语言风格,体会文章的情感。

4. 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认识。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分析能力等。

3. 课程测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我与地坛》原文。

2. 参考书:关于史铁生及其作品的评论、分析等。

3. 网络资源:地坛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教学安排:1. 课时:每章2课时,共10课时。

2. 教学进程:按照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章结束后进行课堂讨论或课后作业。

六章:情感分析6.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如对地坛的怀念、对生活的感悟等。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3、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

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介绍地坛(幻灯片)(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4、研习课文(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明确:失魂落魄。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品味散文语言,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的生命是异常的脆弱,人生路上又不可能始终艳阳高照。

所以,当病痛、甚至是残疾等不幸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之神对你极尽捉弄时,你将作出何种选择?因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还很难作出抉择。

那么,就让经历了风雨的史铁生来告诉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

(板书课题)二、解题:“我与地坛”,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可能写“我”与地坛的一段经历、一种关系、或由此而来的一种感悟。

因此,我们对本文的研习大致可以由此而展开。

三、初读感悟:(学生带以下问题快速阅读文章)1、“我”去地坛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教师补充关于史铁生的经历: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

黄金年华,正是生命力旺盛之时,却不幸残疾了,这打击有多大啊!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精神几乎完全崩溃,是否生存下去成了他不能回避的严峻问题。

因此,他当时的心态应该是痛苦、消极、颓废。

去地坛的目的就是逃避。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的教学主题为《我与地坛》。

这是一篇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道士,并斩蛇除妖,保护了人民的安全。

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思想,并加深他们对勤奋和努力的理解。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与导入在本节课中,教师将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教师将要求学生预读课文,并用一些提问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情节。

例如:谁是故事的主角?主角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重要事件会在故事中发生?等等。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本节课中,学生将整体阅读《我与地坛》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故事,并对其中的生词解释。

接下来,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例如,主角在故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他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故事的基调是什么?等等。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与展示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被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定的时间来讨论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以及对主角的人物形象和心路历程的理解。

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每组都理解了他们讨论的主题。

接下来,每个小组将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为其他小组提供回复。

第四课时:道教思想与观念在这节课中,教师将向学生介绍道教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帮助学生了解道教的核心概念,例如道、禅、符、仙等。

教师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这些概念,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道教思想。

第五课时:生动化学习这节课将提供一些小组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和道教思想。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制作符咒的工作坊,了解符咒的用途和制作方法。

教师也可以组织室外活动,例如远足、观察大自然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并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静默。

第六课时:综合学习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和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思考。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检验学生对故事和道教思想的理解是否到达预期的目标。

《我与地坛》教案-1

《我与地坛》教案-1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我与地坛》教案四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体会文章第二部分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领悟生命的意义、内涵。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出两个问题)1、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塑造了一位淘金者形象,请同学说说淘金者是怎样的形象?2、从中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二、你还知道哪些和命运抗争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我们今天还要接触一位这样的人他就是作家史铁生。

三介绍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67年清华附中毕业,69年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教案《教案:》。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答自己问》《务虚笔记》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曾一度想到死,他家附近的地坛成了可以“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由死到生的过程中地坛给了他很多生命的启示,他在地坛呆了十五年,他有许多感悟,他把这些感悟用优美的语美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

四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默读课文,把第一部分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划出来,分析精彩的原因。

学生划出的基本就是景物描写三部分,在让学生回答原因的同时,引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学习第二部分生死问题解决了,剩下的是怎样活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回答“怎样活”的问题的。

第二部分在写法上的特点:人神对话,重点理解一些难懂的句子,例如:“这是你的罪孽也是你的福祉”六结束语:送给大家一首诗《热爱生命》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优秀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优秀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难点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与厄运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二、品读探究(一)品析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故事“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认为自己和地坛之间有“缘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坛之间的关系?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古园的?明确: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地时候。

2、“最狂妄年龄”指什么?明确:“最狂妄年龄”指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年龄。

3、“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明确:“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老柏树——野草荒藤”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以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具体意象。

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

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

如果不是一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浮夸”的地坛在等待作者,那对于处在“最狂妄年龄”的作者意味着什么?4、“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明确:生命的暗示5、“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2篇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2篇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我与地坛》优秀教案教案时间:1课时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并理解《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含义和情感。

2. 运用所学词汇和短语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我与地坛》。

2. 打印课文和相关任务。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和提问。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一张地图展示地坛的位置,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步骤二:阅读和理解(15分钟)1. 教师为学生分发课文《我与地坛》,并简要介绍作者王国维和他在地坛的故事。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和关键词。

3.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哪些描述和描写表达了他对地坛的情感?- 你对地坛有什么感受?- 你觉得作者在文章中传达了什么信息?4. 小组讨论完毕后,学生回答问题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三:词汇学习(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和短语,并解释其意思。

2. 学生进行词汇学习和应用练习。

步骤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学生按照自己对地坛的感受和想法,写一篇题为《我与地坛》的短文。

2. 学生可以参考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作品。

步骤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同学的评价和建议。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地坛实地感受和体验。

2. 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欣赏,鼓励学生写一篇以地坛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或诗歌。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精选2篇(二)《我与地坛》是由冰心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小庄的视角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古老的世界。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我与地坛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自读课)。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放音乐《命运交想曲》同学们一定知道这首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想曲》。

这当中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的激情。

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也是抗争命运的文章。

打课题和作者幻灯片。

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还写了母亲。

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二:朗读、分析、评价(一)第一部分1.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

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2.“独自”跑到地坛去。

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残废自伤的心境。

3.“总是”到地坛去。

为什么“总是”到地坛去?这是一个环境怎样的地坛?它是不是与作者有什么灵犀相通之处?这样的环境特点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启示?(用课文原句来回答)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

朗读写“荒芜”的句子;稍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

朗读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

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史铁生的散文作品。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深入理解课文。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2. 教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我与地坛》,并提出学习目标。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4.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5.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分析课文主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主题。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人生、亲情和自然的感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2.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人生、亲情和自然的感悟。

【教学方法】1. 教师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学步骤】1. 教师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 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课文主题。

第三章:品味语言与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欣赏课文《我与地坛》中的语言美。

2. 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 学生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1. 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语言美。

2. 学生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学案与检测】第15课《我与地坛》(教师版)-(统编版必修上册)

【学案与检测】第15课《我与地坛》(教师版)-(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 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 赏析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1.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2.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

【01知识常识】1.作者简介1.史铁生(1951—2010),中国现代作家。

21岁双腿瘫痪,开始轮椅生涯;30岁患肾病,悉心从事写作;47岁确诊尿毒症,靠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59岁突发脑溢血逝世,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出版,共350万字。

成就:以文学表达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

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2.写作背景《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看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3.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教学重难点: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全文较长,教科书只选了一、二两个部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二、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1至4自然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第5至7自然段,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1至3自然段,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4至10自然段,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

“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

三、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我与地坛》教案7篇

《我与地坛》教案7篇

《我与地坛》教案7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简介贝多芬: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而后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与地坛》导学案(教师用)

《我与地坛》导学案(教师用)

《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知识、能力目标)2、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并思考生命的意义(情感目标)【自学时间】:建议用55分钟完成以下内容的学习。

【自学指导】下面有三把打开《我与地坛》的金钥匙,希望你能带上它们去解读文本,走进史铁生。

1、本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散文,地坛对作者而言,既是景,又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去解读理解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悟出的最为健全而丰满的生命意义。

2、反复诵读、品读,是深刻理解本文的关键。

边读边思考,才能准确把握本文。

3、知识链接:(磨刀不误砍柴工,花2分钟的时间看这部分内容,在下文的学习中,你会省时又省力。

)史铁生(1951—2010.12),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在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悟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基础知识】读准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

坍圮亘古捋须猝然颓墙濒临皈依教诲恪守窥视召唤熨帖熨斗宿命星宿隽永玉砌沏茶怃然嘈杂倔强【整体感知】(建议做题用时10分钟)全文共选入两部分,反复阅读,概括两部分内容,并为两部分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文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题目“我与地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作品特点等。

2. 解析课文题目:地坛与作者的关系,地坛在作者心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及作品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史铁生。

2. 分析课文题目“我与地坛”的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坛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课后作业】1. 了解作者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2. 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某个特定地点的情感经历的短文。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语的含义。

2. 实例分析法: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3.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词语的含义。

【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找一篇课外的文章,分析其中的重点词语。

第三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课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法: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步骤】1. 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逻辑顺序。

【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画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 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我与地坛》学案
学案编号:GYYW—03 主备人:杜婉贞何洪漫审核人:全体备课组成员
[学习目标]
1、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领会地坛对史铁生的生命启示;
2、通过批注阅读,重点鉴赏哲理句,感悟史铁生的生死观及选择写作的原因;
3、通过阅读文章,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课前预习]
[文脉图指导]
1、通读并整体把握第一部分内容,从中找出体现史铁生与地坛关系的句子。

2、阅读并找出文中关于地坛环境的描写,思考地坛环境对史铁生的生死观是否有影响。

[批注重点指导]
1、请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内容,并具体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环境描写的知识,进
行重点文段批注。

2、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关注富含哲理的句段,根据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并作重点批注。

[课后巩固]
1、给生僻字注音:
荒芜.()坍圮
..()亘.古()窥.看()捋.胡须()嘈.杂()譬.如()教诲.()
撅.一杈树枝()猝.然()余暇.()祈.求()
窸窣
..()渗.透()恪.守()蝉蜕.()福祉.()
2、给多音字注音:
宿.命()累.赘()强.壮()古柏.()星宿.()积累.()勉强.()柏.林()住两宿.()劳累.()倔强.()黄柏.()
剥蚀
..()玉砌.雕栏()熨.帖()隽.永()剥.花生()砌.末()熨.斗()隽.秀() [强化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
..(tān pǐ) 窸.窸窣.窣(xī sū)
B.蝉蜕.(tuì) 熨.贴(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g)
C.玉砌.(châ) 恪.守(gã)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
D.颓.墙(tuì) 教诲.(huǐ) 猝.然(zú) 亘.古不变(gâng)
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失魂落魄亘古不变淡褪玉砌雕栏
B.誓言隽永坚忍不拔弥漫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心神恍惚荫凉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娇阳高悬熨贴声名狼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 )
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 )开翅膀,忽悠一下( )空了;树干上( )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弯了草叶轰然坠地( )开万道金光。

A.甩疾展凌停弄砸
B.甩速展升停压砸
C.捋疾支升留压摔
D.捋速支凌留弄摔
4、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B、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5、在下面一段话中依次填入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它(古园地坛)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①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②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④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⑤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⑥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到处都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6、理解下面片断,回答下列问题:(选做)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为什么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意思对即可)
(2)作者将人生痛苦,将死亡比作“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目的是什么?
(意思对即可)
(3)为什么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因为一个人
所应考虑的问题是。

7、仿写:人生如书,值得每个人用心去品读。

请你根据示例写一句品味生命的话。

(选做)
示例:莎士比亚说:人生如戏,生命是舞台。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史铁生说: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我说:
8、课外练笔:人生何其短暂,如流星之于夜空;生命何其卑微,如尘埃之于苍穹。

而我们又何其短视,总以为今天很长,明天就是永远;总以为自己很高,登顶即为山峰。

在有限的人生里极度挥霍;在浩渺的宇宙中肆意践踏。

对时间要珍爱,对生命要敬畏,我们才能找回本真的自己。

读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相信你也有不少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感悟。

请将你对生命的感悟写成一段300字以上的文字。

[课后巩固]
1、芜wú,坍tān圮pǐ,亘ɡân,窥kuī,捋lǚ,嘈cáo,譬pì,诲huì
撅juē,猝cù,暇xiá,祈qí,窸xī窣sū,渗shân,,恪kâ。

蜕.tuì祉.zhǐ
2、宿:sù、xiù、xiǔ;累:lãi lěi lâi ;强:qiánɡ,qiǎnɡ,jiànɡ;
柏:bǎi bï bî ; 剥bō蚀shí、bāo;砌qì、qiâ; 熨:yù,yùn;隽juàn、jùn
[强化练习]
1.A B. 熨.贴yù C.玉砌.qì恪.守kâ D.颓.墙tuí教诲.huì猝cù亘ɡân
2.D B 坚忍不拔 C阴凉 D.聪慧坚贞骄阳高悬声名狼藉
3.C
4. C 其余都是拟人
5.D
解析:注意句式的一致性。

6、(1)这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在经历了截瘫及孤独的痛悲之后,作者从地坛的一草一木领悟了死的真谛:死是一种人生的必然,就像生一样,作者从“死亡的陷阱”中逃生,走出了死亡的阴影,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经历了“死亡”将使他更加珍惜生命,这样,作者便坦然了:他将笑迎必然降临的节日。

(意思对即可)
(2)这是作者在走过荒芜,经历痛苦,走过孤独之后真实情感的流露,
截瘫使他更加向往自由行走,表明作者更加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死亡,他知道经历“熬夜准备考试”之后,将有成功的喜悦,那将是人生的永恒。

(大意对即可)
(3)一旦生下来就不再存在为什么要生的问题,如何使活着有意义
7、答案: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你所做的和能做的就是如何让这个过程更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