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系统与仿真概述
机电系统中的多物理场耦合与仿真分析研究
机电系统中的多物理场耦合与仿真分析研究摘要:机电系统在现代工业中应用广泛,其动态行为和多物理场耦合对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开展机电系统的动态行为和多物理场耦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本文以机电系统的动态行为和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探讨机电系统在设计、分析和控制中的关键问题,并结合实例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机电系统;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前言首先介绍机电系统的基本组成、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然后阐述机电系统的控制技术和仿真分析技术,最后重点探讨机电系统中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技术和相关实例,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机电系统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机电系统中的多物理场耦合1.1多物理场耦合的定义和特点多物理场耦合是指多个物理场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耦合效应。
在实际的机电系统中,不同的物理场之间往往是相互耦合的,例如结构-热耦合、结构-电磁耦合、结构-流体耦合、结构-声学耦合等。
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系统的行为,对于机电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1.2机电系统中的多物理场耦合(1)结构-热耦合机械结构在热载荷下的变形和热应力分析是结构-热耦合分析的重点。
例如,汽车引擎的缸体在高温环境下会出现膨胀和热应力,因此需要进行结构-热耦合分析,以保证其可靠性和性能。
(2)结构-电磁耦合在机电系统中,电磁场与机械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结构振动和噪声等问题。
例如,电动汽车的电机振动和噪声问题就与结构-电磁耦合密切相关,需要进行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来解决。
(3)结构-流体耦合在涉及流体的机电系统中,流体与机械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
例如,风力发电机的旋转叶片受到气动载荷的作用,需要进行结构-流体耦合分析来预测其振动和疲劳寿命等。
(4)结构-声学耦合机械结构在声波作用下的响应也是一个重要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
例如,航空发动机的噪声问题需要进行结构-声学耦合分析,以降低噪声水平并提高发动机性能。
第五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辅导第五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一、教学建议●通过文字教材熟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录像教材第5讲讲述了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并通过第11讲课程实验: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建模与仿真演示了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具体方法。
●流媒体课件也详细介绍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由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学习的心得和体会,请在课程论坛上和大家分享;如果有什么疑惑,也可以在课程论坛寻找帮助。
二、教学要求:熟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方法1.系统模型系统模型是对系统的特征与变化规律的一种定量抽象,是人们用以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或工具,系统模型一般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描述模型三种类型。
物理模型就是根据相似原理,把真实系统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其状态变量与原系统完全相同。
数学模型是一种用数学方程或信号流程图、结构图等来描述系统性能的模型,描述模型是一种抽象的,不能或很难用数学方法描述的,只能用自然语言或程序语言描述的系统模型。
2.系统仿真在系统实际运行前,也希望对项目的实施结果加以预测,以便选择正确、高效的运行策略或提前消除设计中的缺陷,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际系统的运行水平,采用仿真技术可以省时省力省钱地达到上述目的。
仿真根据采用的模型可以分为:计算机仿真、半物理仿真、全物理仿真。
当仿真所采用的模型是物理模型时,称之为(全)物理仿真;是数学模型时,称之为数学仿真,由于数学仿真基本上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所以数学仿真也称为计算机仿真;用已研制出来的系统中的实际部件或子系统代替部分数学模型所构成的仿真称为半物理仿真。
计算机仿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实际系统、数学模型与计算机,联系这三个要素则有三个基本活动:模型建立、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数学模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属多学科交叉领域,可通过仿真手段进行分析和设计,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是建立在其数学模型基础之上,因此需要首先用数学形式描述各类系统的运动规律,即建立它们的数学模型。
机电系统仿真
1、分析机械传动系统的阻尼、刚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阻尼对系统性能的影响①阻尼力包括静摩擦力、库伦摩擦和粘滞摩擦阻力。
②摩擦力对快速响应产生不利影响。
③随静摩擦力的增大,系统的回程误差增大。
④库伦摩擦相当于系统负载。
⑤动静摩擦变化过大易引起低速爬行。
⑥粘性摩擦系数要影响系统相对阻尼比的大小,影响系统稳定性。
刚度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①失动量:系统的刚度越大,因静摩擦力的作用而产生的传动部件的变形小,系统的失动量也越小。
②固有频率:系统的刚度越大,固有频率越高。
可以避开控制系统或者驱动系统的频带,避免产生共振。
③稳定性:刚度对系统的开环稳定性没有影响,而对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提高系统的刚度可以增加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2、分析饱和非线性和间隙非线性环节对系统产生的影响。
饱和非线性对系统产生的影响:①在大信号作用下饱和特性使系统开环增益下降,对动态响应的平稳性有利。
②如果饱和点过低,则在提高系统稳定性的同时,将使系统的快速性和稳态跟踪精度有所下降。
③带饱和的控制系统,一般在大起始偏离下总是具有收敛的性质,系统最终可能稳定,最坏的情况就是自振,使系统丧失闭环控制作用,而不会造成愈偏愈大的不稳定状态。
间隙非线性系统对系统的影响:①间隙特性类似于线性系统的滞后环节,但不完全等价,一般会使系统的稳态误差增大,动态性能变差,振荡↑,稳定性↓。
②由于闭环校正的作用,间隙较小时只会引起滞后,对输出精度影响不大。
③当间隙增大到一定数值后,间隙特性不但影响输出精度还会影响系统稳定性。
3、分析比较采用LTI和Simulink工具在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中的优缺点,在实际分析中应如何正确使用二者。
采用LTI分析比较方便,符合古典控制理论设计方法的习惯,它主要采用频率特性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只适用于线性系统的分析。
Simulink仿真方法从时域仿真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其特点是直观,并且可以记录和显示中间结果,对非线性环节的分析、扰动的分析更加方便。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机电系统仿真与控制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机电系统仿真与控制一、引言机电系统是由机械和电气组件相互协调工作的复杂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
为了提高机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性能,仿真与控制技术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机电系统仿真与控制方法,以探讨如何通过模型建立和控制实现机电系统的优化。
二、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是描述系统状态和输入输出关系的数学表示,是进行机电系统仿真和控制的基础。
在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时,首先需要确定系统的状态变量和输入输出变量。
状态变量是描述系统内部状态的变量,可以是位置、速度、加速度等;输入变量是驱动系统的外部输入,可以是电流、电压等;输出变量是系统的响应结果,可以是位移、速度等。
通过建立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三、机电系统仿真机电系统仿真是对系统进行虚拟实验,以挖掘系统的特性和性能。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机电系统仿真主要包括离散时间域仿真和连续时间域仿真。
离散时间域仿真将系统建模离散化后,在每个离散时间步长内计算系统状态和输出值,用于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和稳态性能。
连续时间域仿真则是直接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得到系统的时间响应,用于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
四、机电系统控制机电系统控制旨在通过控制器对机电系统进行操作,实现期望的控制效果。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机电系统控制主要分为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两种方法。
反馈控制基于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误差,通过调节系统的输入信号进行校正,使系统的输出与期望输出趋于一致。
前馈控制则直接根据输入信号与期望输出的关系,设计控制器输出信号,以预测期望输出并实现跟踪控制。
五、仿真与控制实例为了具体展示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机电系统仿真与控制方法,以电动机控制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建立电动机的状态空间模型,包括电机的电流和转速等状态变量,以及输入的电压和输出的转矩等。
然后通过仿真对电动机进行性能分析,例如转速和输出转矩的响应时间、稳定性等。
机电系统的模拟仿真与分析
机电系统的模拟仿真与分析电子与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至关重要的学科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系统的模拟仿真与分析在电子与电气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机电系统的模拟仿真与分析的意义、方法以及应用。
一、机电系统的模拟仿真与分析的意义机电系统是由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组成的复杂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制造、交通运输、能源等。
通过对机电系统进行模拟仿真与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运行原理和性能特点,提前发现潜在问题,优化设计方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二、机电系统的模拟仿真与分析的方法1. 建立数学模型:首先,需要对机电系统进行建模,将其抽象成数学方程或模型。
这一步骤需要对系统的结构、参数、工作原理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等效电路法、微分方程法、状态空间法等。
2. 选择仿真工具: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后,需要选择合适的仿真工具进行仿真分析。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专业的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ANSYS等。
这些软件提供了丰富的模型库和仿真工具,能够辅助工程师进行系统的仿真分析。
3. 进行仿真实验:通过仿真软件,可以对机电系统进行各种仿真实验。
例如,可以模拟不同工况下系统的运行情况,分析系统的响应特性、能耗、稳定性等。
仿真实验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系统的性能,并进行参数优化和设计改进。
4. 分析仿真结果:在进行仿真实验后,需要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系统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措施。
这一步骤需要运用工程知识和经验,结合仿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三、机电系统的模拟仿真与分析的应用机电系统的模拟仿真与分析在实际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工业制造:在工业制造领域,机电系统的模拟仿真与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优化生产线的布局和运行参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仿真实验,可以模拟不同工况下的生产线运行情况,分析瓶颈和优化方案,提高生产线的整体性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机械、电子、控制、软件等多个领域组成的智能系统,在现代工业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高度的智能化、机动化和自动化特点,使现代机械设备不断地朝着高速度、高精度、高质量和高效能的方向发展,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是现代化机械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来验证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功能,从而提高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涉及到机械、电子、控制、软件等多个领域,需要采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问题。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方法主要有物理建模、系统建模和行为建模三种。
物理建模主要是通过解析方法或模型法来描述、建立机械系统的物理模型,即将系统模型化为组成其系统的基本部件,通过连接及约束关系组成完整的系统模型。
系统建模是将机械系统分解为各个部件,建立系统的框图,并通过框图来描述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和信号传递。
行为建模是通过对系统的运动规律、逻辑关系和控制策略等进行描述来建立系统的行为模型。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仿真方法主要有数学仿真、逻辑仿真和动态仿真三种。
数学仿真是运用计算机数值计算的方法,用算法对模型进行数学求解,从而得出系统的运行情况。
逻辑仿真是根据系统的逻辑关系和控制策略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通过模拟系统的控制过程来验证系统的控制能力。
动态仿真是将机械系统的动态运动、工作过程进行全过程的仿真模拟,通过动态仿真来验证系统的性能。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中,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机械设计工程师需要在设计机械系统时掌握机械、材料、力学等相关知识,通过物理建模建立机械系统的物理模型,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学仿真和动态仿真。
电子工程师需要掌握电子、电路、信号等知识,通过逻辑建模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并通过逻辑仿真验证系统的控制策略和控制能力。
控制工程师需要掌握控制算法、控制方法等知识,通过行为建模建立系统的行为模型,并通过数学仿真和动态仿真验证系统的运行效果。
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有相等的电压值,而输入电流值等于输出
的电流值即在该节点上输入、输出电流的
代数和为零。
p2q2
p2 q2
p1 o p3
q1
q3
p1q1
p
p3q3
p1=p2=p3 q1-q2-q3=0
用o结点表示三通管路
精选课件
b.1结点-相当于一个串联电路,在该节点上电流相等, 而上流的电压值等于下流的电压值加上该电
精选课件
e
Sf
f
5、功率键合图上因果关系及标注规则
a.因果关系
对于外界输给系统的功率,其中往往只知道一个 变量(力变量或流变量),而另一个变量则由系 统中各 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其量值。 同理对于系统中的任一作用元来讲,其功率键上 的力变量e和流变量f中,也有一个变量是以自变 量的形式输给该作用元,而另一个变量则是因该 作用元的作用而以因精变选课量件的形式反馈回系统。
i
1 I
udt
1 P 动量 I 1 P 动量 I 1 P 动量 I
精选课件
为了便于建立状态方程,可以取C元和I元功率键上自变量 对时间的积分为状态变量。即取:液体体积V,运动件的 位移X,固体或液体的动量P为状态变量。这些状态变量的 一阶导数即为原来的自变量。
v q x v p f P p
这样,原来C元、I元功率键上两个变量之间的积分关系就 转化为状态变量和原来因变量之间的代数关系。
TF :m
e2 f2
e1m=e2 f2=f1/m
精选课件
d. 旋转器GY(gyrator)
当在功率键合图中需要表示感应电动机的 作用时,可以用旋转器。 表示形式:
e1 GY e2 f1 :m f2
e1m=f2 f1/m=e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1)机理模型 由于实际的对象通常都比较复杂,难以用数学方法予以精
确地描述,因此在确定机理模型的结构和参数时,首先需提出 一系列合理的假定,这些假定应不致于造成模型与实际对象的 严重误差,且有利于简化所得到的模型。然后,基于所提出的 假设条件,通过分析,列出被控对象运动规律方程式。最后, 建立方程的边界条件,将边界条件与方程结合起来,构成被控 对象的基本模型。
仿真系统可以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自建,也可以 购买商业仿真工作包。
利用商业工具包中的标准库模型可以很快地进行简单群体 系统的仿真。本小节就以SIMULINK仿真软件为例。
(1) SIMULINK仿真软件简介 SIMULINK是MATLAB里的工具箱之一,主要功能是实现动 态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SIMULINK提供了一种图形化的 交互环境,只需用鼠标拖动的方法,便能迅速地建立起系统框 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和改进设计。 创建模型及进行仿真运行。
为便于用户使用,SIMULINK可提供9类基本模块库和 许多专业模块子集。考虑到一般机电一体化主要分析连续控制 系统,这里仅介绍其中的连续系统模块库(Continuous)、系 统输入模块库(Sourses)和系统输出模块库(Sinks)。
①连续系统模块库(Continuous) 连续系统模块库(Continuous)以及其中各模块的功能如图74及表7-1所示。
另一种方法是实验法,即采用某些检测仪器,在现场对控 制系统加入某种特定信号,对输出响应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到 实验数据,列出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离散关系,采用适当的 数值分析方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此方法常用于解决复杂的 控制系统。
分析法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又被称为机理模型。机理模型 可反映被控对像的本质,有较大范围的适应性,所以在建立数 学模型时,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机电一体化系统是近年来工业自动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将机械、电气、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有机结合,实现了产品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建模与仿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建模的重要性1. 减少开发成本和时间:通过建模与仿真,可以在产品实际制造之前发现问题和缺陷,减少开发过程中的试错成本和时间。
同时,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2. 提高系统可靠性:通过建模与仿真,可以深入分析系统的运行过程,预测出潜在的故障和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3. 优化系统性能:建模与仿真可以帮助工程师在设计阶段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和评估,找出最优解决方案。
通过对系统进行仿真和测试,可以预测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并进行优化调整,以实现更好的工作效果。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方法1. 建模方法(1)物理模型:通过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元件和工作原理进行建模,可以快速构建一个具有物理实际意义的模型。
采用物理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情况,但是建模过程相对较复杂。
(2)数据驱动模型: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验数据,利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数据驱动模型可以根据实际数据自动调整和更新,适用于一些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2. 仿真方法(1)数学仿真:利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数值计算,对系统进行仿真模拟。
数学仿真可以基于系统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和条件,模拟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状态,预测系统的性能指标。
(2)软件仿真:通过专门的软件工具,如MATLAB、Simulink等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
这些软件提供了丰富的模型库和仿真环境,可以方便地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
同时,软件仿真还可以与物理实验相结合,进行混合仿真,提高仿真的准确性。
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1概述讲解
4.2 仿真在机电系统设计中的作用
? 仿真的定义 仿真是指对现实系统某一层次 抽象属性的模仿。其基本思
想是利用物理的或数学的模型来类比模仿现实过程,以寻求 对真实过程的认识。它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相似性原理。
计算机仿真是基于所建立的系统仿真模型,利用计算机 对系统进行分析与研究的方法。
为什么要用仿真模型?
? 典型机电系统:自动化制造单元;顺序控制问题
? 典型机电系统:柔性制造单元;具有生产规划和调度能力
? 典型机电系统:无人工厂
4 仿真在机电系统设计与开发中的作用
4.1 机电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 拟定目标及初步技术规范、可行性分 析、初步设计(总体方案设计)、总 体方案的评价与评审、理论分析(建 模、仿真、模拟试验)、详细设计 (样机设计)、详细设计方案的评价 与评审、试制样机、样机试验测试、 技术鉴定
第1章 绪论
1.1 机电系统概述 1.1.1 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的背景 ? 机械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产物 ? 电子技术向机械工业领域的渗透 1.1.2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
Mechatronics=Mechanics+Electronics 机械电子学 =机械学+电子学
离散时间 模型
连续时间 模型
建立模型的方法:数理方法(白箱)、试验建模(白、灰、黑
系统 模型
非线性 线性
连续 离散 混合
单变量 多变量
定常 时变
模型描述变量的轨迹
空间连续变化模型 空间不连续变化 模型
离散(变化) 模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模 型形 式
偏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
差分方程 有限状态机 马尔可夫链
机电系统与仿真概述解读课件
预测性:通过模拟不同 情况下的系统行为,可 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 况进行预测和预防。
仿真技术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
机电系统设计阶段
在机电系统的设计阶段,仿真技术可以用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建立机电系统的模型,可以检查各部分 之间的协调性和性能,从而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
机电系统优化
仿真技术可以通过调整机电系统的参数,找到最优的运行参数和配置。这有助于提高机电系统的效率和性能,降低运 行成本。
机电系统与仿真 概述解读课件
• 机电系统概述 • 机电系统仿真技术概述 • 机电系统建模方法与流程 • 机电系统仿真实验设计与分析 • 机电系统仿真技术案例展示
01
CATALOGUE
机电系统概述
机电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 机电系统定义:机电系统是由机械、电子、计算 机等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系统,它实现 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有机结合,成为 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案例三:机器人行走路径规划仿真
总结词
通过使用仿真技术,实现对机器人行走路径 的规划和验证,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安 全性。
详细描述
机器人行走路径规划仿真是通过对机器人的 行走路径进行建模和仿真,来预测和验证机 器人的实际行走轨迹和性能。通过仿真技术, 可以快速地对机器人的行走路径进行规划和 验证,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安全性,为 机器人在救援、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
案例二:电机控制系统仿真
总结词
通过使用仿真技术,实现对电机控制系统的 设计和验证,提高电机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详细描述
电机控制系统仿真是通过对电机的控制系统 进行建模和仿真,来预测和验证电机的实际 运行状态和性能。通过仿真技术,可以快速 地对电机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验证,提高 电机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为电机在工业、 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动力学系统建模与仿真
机电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⑴摘要:针对高速电主轴系统貝有复杂机电系统的特点,提出对高速电主轴系统进行机电耦合分析的观点通过分析高速电主轴电动机一主轴子系统的结构及其耦令情况,得到了该子系统的机电耦合关系框图,并建立其物理模型基丁•机电系统分析动力学理论,采用变分原理法,应用拉格朗口方程建立电动机一主轴子系统的电压方程和机械运动方程,将两组方程联立得到与该子系统物理模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导出子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进一步研究高速电主轴系统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性能提供理论基础。
一、背景介绍机械动力学系统与电气系统在很多地方有柑同的数学模型,在匸程实际问题中常常同时伴随着机械元件和电器元件出现在同一个系统中,这样便产生了机电耦合系统。
机电耦合系统是机械过程与电磁过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系统,它的主要特征足机械能与电磁能的转换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机电系统中,任何机电耦介系统都是由机械系统、电磁系统和联系-:者的耦合电磁场组成。
通常机电耦合系统的频率和运动速度较低,因而电磁辐射可以忽略不计⑶。
但当频率或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电磁辐射的作用就不能再被忽略,在对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时,需要考虔系统中存在的各种机电耦合关系;丕研究机电耦合效应时,建立耦介动力学方程,就成为机电系统动力学建模、动态设计与分析、工况监测与预报、故障诊断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4】。
二、数学模型的建立以直流伺服电动机(图1-1示)为例,建立主轴系统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
图直流伺服电动机令基本原理:宜流伺服电机足由定子和转于构成,定子中有励磁线圈提供磁场,转子中何电枢线圈,在一定磁场力的作用卜,通过改变电枢线圏的电流可以改变电机的转速【5】,卜•左图所示直流伺服电机的原理图。
主要的技术参数: &电枢电阻La 电枢电感。
u a 电枢外电压%电枢电动势。
if 励硯电流i,电枢电流。
T 电机转矩。
J 电机转子转动惯量。
图1-2直流伺服电机的原理图c 电机和负裁的粘性阻尼系数。
机电系统动态仿真matlabPPT电子教案课件-第6章系统时间响应仿真.ppt
2019/1/29
1
第6章 系统时间响应及其仿真
仿真算法
系统仿真MATLAB的函数
采样控制系统仿真
2019/1/29
2
引言:对象与工具的矛盾
如何将连续系统的数字模型转换成计算机可接受的等价仿真模 型,采用何种方法在计算机上求解此模型,这是连续系统数字仿真 算法要解决的问题。 被仿真系统的数值及时间 均具有连续性 数字计算机的数值及时间 均具有离散性
连续系统
数字计算机
对象与工具的矛盾
前者如何用后者来实现? 如何保证离散模型的计算结果从原理上的确能代表原系统的 行为,这是连续系统数字仿真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2019/1/29
相似原理
3
相似原理
原系统模型的一般形式: 离散化后:
f ( x(t ), u (t ), t ) x
对所有k=0,1,2,…,若有
tk
f (t , y(t ))dt
y(t1 ) y1 y0 h f (t 0 , y0 )
y(t 2 ) y2 y1 h f (t1 , y1 ) 对于任意时刻, y(t k 1 ) yk 1 yk h f (t k , yk )
当t=t2时,
注意:f(tk,yk)也就 是y(tk)的导数。
10
一般递推差分方程形式
2019/1/29
yk 1 yk h f k
梯形法
为了提高精度,可考虑用梯形代替矩形 来近似小区间的曲线积分表示的曲面面积。 梯形法近似积分形式
y (t k 1 ) y k 1 y k
1 h f (t k , y k ) f (t k 1 , y k 1 ) 2
离散和连续和611数值积分法的基本原理已知描述某系统的一阶微分方程及其初值为???0yty在微分方程理论中称为初值问题方程的解为??0fyty????ttdtytftyty00110??ktttt?时的连续解为在??1??????????110ff01kkkttkttkdtyttydtyttyty差分方程kkkqyy???1??fkkttkdtytq问题的关键
机电系统设计与仿真.PPT
2 同步电动机
➢同步电机具有与步进电机相近的特 性,可工作于步进方式,转速不受 负载变化的影响,稳定性高,在整 个调速范围内电机的转矩和过载能 力保持不变。
➢同步电机适用于高性能伺服系统, 异步伺服电机适用于机床的进给驱 动及其它功率较大的伺服系统。
5.1.4 液压与气压伺服元件
1. 液压伺服元件
➢ 定位自锁能力,永磁式和混合 式步进 电机在断电后仍可自锁. ➢ 存在步距角误差,但误差不积 累。 ➢ 转角、转速不受电源电压波动 和负载变化的影响。 ➢ 需要专用的驱动电源,电源对 电机的工作性能影响很大。 ➢ 启动频率和最高运行效率相差 很大,启动频率大小与负载惯量有 关。 ➢ 常用于自动化仪表和小功率位 置伺服系统
气压伺服元件主要有开关阀和比例 阀,其主要特点为: ➢ 工作介质来源于空气,方便且无污染。 ➢ 反应速度快。 ➢ 负载能力较差。 ➢无污染,适用于各种生产线、食品 或 药品的生产线。
➢具有很好的调速特性,调速范围宽。电 枢串电阻调速、改变电枢电压调速、 PWM调速、改变励磁的恒功率调速, 双闭环直流调速等各种调速方式。
➢较大的启动转距、功率大、响应速度 快。
➢可通过闭环实现调速、力矩和位置伺 服控制。
➢ 永磁式直流电机可以工作堵转状态 (转速为零)。
➢断电不能自锁,需要配置专用电磁 制动器才能实现断点后的定位。
RE36特性曲线
5.1.3 交流伺服电动机和同步电机
➢1 交流伺服电动机
➢调速性能好,调速范围宽。 ➢ 输出功率大。比步进电机和直流电机具 有更大的输出功率。 ➢通过闭环实现速度控制或位置控制。 ➢ 异步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与普通的笼型 异步电机基本相同,成本较低。
➢ 调速方式
变频调速:改变电源的频率和电压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仿真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仿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与仿真成为了各个领域重要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指的是在机械和电子方面的相互作用中融合的系统,它的研发涵盖了机械、电子、控制等多个学科。
在工业化领域,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使用可以有效地简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本文将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与仿真进行探讨。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设计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础,通常由机械结构和电气元件两部分组成。
机械结构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体,包括传动部分、载体部分和功能部分。
它主要由零部件和装配结构组成,其中零部件通常具有自身的机械特性,如刚度、热膨胀系数等。
电气元件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负责控制和传输信号,包括传感器、执行器、电源和信号采集器等。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设计中,应当考虑系统的尺寸、重量、可靠性、可维护性、成本和使用寿命等方面。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设计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控制系统是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大脑。
控制系统主要由软件和硬件组成,其中软件部分包括嵌入式系统和PC机,而硬件部分则包括控制板、开发板、测试板和扩展板等。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设计需要综合地考虑控制策略、数据通信和数据处理等方面,为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仿真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仿真设计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非常必要的一环,仿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列举各种可能的系统问题,小范围内进行测试,有效的减少在系统设计和调试阶段中的成本和时间浪费,为实际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维建模和仿真模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仿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模拟结果和实际情况有很好的吻合度,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数据和实验。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局限性与展望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仿真技术不断得到提升,但是施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际操作还需要克服一系列局限性。
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ch3(1)共28页文档
s s
ms2
1 Bs
K
第三章 机械传动系统的数字仿真分析
——面向数学模型的仿真分析
• 集中参数系统的控制方框图(4):单轮汽车支 承系统简化模型
第三章 机械传动系统的数字仿真分析 ——面向数学模型的仿真分析
• 集中参数系统的控制方框图(4):轴系传动
第三章 机械传动系统的数字仿真分析 ——面向数学模型的仿真分析
由代数方程解出因变量的拉氏变换;
对因变量的拉氏变换作拉氏反变换,即得到 因变量的时域函数。
第一章:概述——关于拉氏变换
例1:自由振动方程 x&& 2n x& n2 x 0, 1
初始条件 x0 a, x&0 b
s2X s sx0 x&0 2n sX s x0 n2X s 0
No X s
逆向+正向+终点判别
第三章 机械传动系统的数字仿真分析 ——面向数学模型的仿真分析
• 基于MATLAB函数的仿真实例:匀速驱动的四连 杆机构
A=B,=A1B
A
r3 sin3
r3
cos3
=[3, 4]T
r4 sin4
r4
cos
4
B
2r22r2sicnos22 22r222rc2ossin2 2323r23r3csoisn334242rr44csoisn44
a1 a2 an
s p1 s p2
s pn
第三章 机械传动系统的数字仿真分析——面 向数学模型的仿真分析
常见函
数的拉
氏变换
(及z 变换)
第三章 机械传动系统的数字仿真分析— —面向数学模型的仿真分析
4. 应用拉氏变换求解线性常微分方程
机电控制系统仿真报告
机电控制系统仿真报告
机电控制系统仿真报告
1. 引言
机电控制系统是由机械设备和电气控制系统组成的一种复杂系统。
为了提高机电控制系统的性能和效率,我们选择了仿真方法来验证和优化控制参数。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仿真的研究内容和结果。
2. 研究内容
我们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机电控制系统——直流电机驱动的位置控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该系统由直流电机、编码器、驱动器和控制器组成。
我们主要研究了位置控制器参数的选择和电机转速的响应。
3. 研究方法
为了仿真该机电控制系统,我们使用了MATLAB/Simulink软件工具。
该工具提供了丰富的模块库和仿真环境,可以方便地搭建机电控制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
4. 研究结果
我们首先选择了几组不同的位置控制器参数进行仿真。
通过对比不同参数下系统的响应曲线,我们发现某些参数组合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接着,我们分别改变电机输入端的转矩和负载惯量,观察电机转速的响应情况。
仿真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电机的转速与负载情况呈线性关系,并且转矩越大,转速越慢。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仿真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合理选择位置控制器参数可以改善机电控制系统的性能;电机转速与负载情况呈线性关系。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仿真模型,探索其他因素对机电控制系统的影响,并通过仿真优化参数和控制策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机电系统相关技术与仿真技术概述 MATLAB 语言基础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的数值积分方法 运用仿真工具对系统进行数学描述建模和分析 SIMULINK 仿真基础 机电系统动态仿真实例
学时安排与考试形式
总学时:30(其中上机学时10) 考试方式:笔试70% +上课10% +上机 10%
+作业10%
第一讲 机电系统与仿真概述
1.机电一体化技术
? Mechatronics=Mechanics+Electronics 机械电子学=机械学+电子学
?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 、微电 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基础上有机地 加以综合,以实现整个系统最佳化的一门新科学技术。
驱动装置主要指各种电动机的驱动电源电路。
6.系统总体技术 是一种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的观
点和全局角度,把功能和技术方案组成方案组进行分析、评价 和优选的综合应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解决的是系统的性能优 化问题和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问题,即使各个组成要素的 性能和可靠性很好,但如果整个系统不能很好协调,系统也很 难正常运行。
用和影响,整个装置在计算机控制下具有一定的 智能性。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并行工程的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机械技
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在设计和制造
阶段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十分注意机械和其他部件之间的 相互作
用。而并行工程将上述各种技术尽量在各自范围内齐头并进,只在
不同技术内部进行设计制造,最后通过简单叠加完成整体装置 。
3). 90年代后期开始为第三阶段,“智能化阶段” ? 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
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 分支。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 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1.4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7)
高机械产品的性能。但是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使得机 械与电子的结合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 70年代到80年代为第二阶段,“蓬勃发展阶段” ? 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奠定了技术基础。
? mechatronics 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 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 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 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1.1 共性关键技术
1. 精密机械技术 与传统的机械产品的区别:机械结构
更简单、机械功能更强、性能更优越。现代机械要求具有更新 颖的结构、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还要求精度更高、刚度 更大、动态性能更好。
2.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交换、存取、
运算、判断和决策,实现信息处理的工具是 计算机,因此计 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包括计 算机的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技术等。
? 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控 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 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 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主要 体现在诊断过程的智能化,人机接口的智能化,加工过程的智能化。
参考书目
? 《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刘白雁 ? 《系统仿真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彭晓源 ? 《机电系统仿真与设计》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6 张立勋等 ? 《基于MATLAB/simulink 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
社 2002 薛定宇 ? 《控制系统MATLAB 计算及仿真》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黄忠霖 ? 《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薛定宇等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区别:自动控制技术的
侧重点是讨论控制原理、控制规律、分析方法和自动系统的构
造等。机电一体化技术将自动控制原理及方法作为重要支撑技
术,将自控部件作为重要控制部件应用自控原理和方法,对机
电一体化装置进行系统分析和性能测算。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区别:机电一体化技
术只是将计算机作为核心部件应用,目的是提高和改善系统性
能。计算机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仅仅是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的一部分,它还可以在办公、管理及图像处理等方面得到广
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的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而不是计
算机应用本身。
1.3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1). 20世纪60年代前为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 工程师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机械产品和电子技术相结合,以提
它与信息系统的输入端相连并将检测到的信息输送到信息处理 部分。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它 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传感与检测的关键元 件是传感器。
5.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驱动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
种类型的驱动装置,由微型计算机通过接口与这些传动装置相 连接,控制它们的运动,带动工作机械作回转、直线以及其他 各种复杂系统设
计在基本控制理论指导下,对具体控制装置或控制系统进行设 计;对设计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和现场调试,最后使研制的系统 可靠地投入运行。控制系统是指由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所构成 的,能够对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进行调节、使之具有一定的状 态和性能的系统。
4.检测传感技术 传感与检测装置是系统的感受器官,
机电系统动态仿真
天津工业大学机电系 主讲教师: 刘 欣 2011 年2月
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机电系统相 关技术以及仿真建模方法;掌握当前流行的演算式 MATLAB 语言的基本知识,结合所学课程《机械控 制工程》和《机电传动控制基础》,学会运用程序 和建模语言进行机电系统仿真和辅助设计的基本技 能,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较好的基础。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色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电技术的区别:传统机电技术的操作
控制主要通过具有电磁特性的各种电器来实现,在设计中不考虑或
很少考虑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机械本体和电气驱动界限分明,整个
装置是刚性的,不涉及软件和计算机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以 计算
机为控制中心,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机械部件和电器部件间的相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