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失业保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失业救助 救济制度
• 1950年6月,政务院发布 《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 指示》 • 劳动部发布《救济失业 工人暂行办法》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 年代末:变革劳动就 业制度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行“在国家统筹规划 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 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 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 的就业方针,国营、集 体、个体经济多种渠道 就业突破了国家统包统 配的就业制度。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1999年开始: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
• 1999年1月20日,国务院颁发《失业保险条例》 • 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失业保险金 申领发放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0年第 8号令)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 1、覆盖范围与享受条件 • 范围:包括城镇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 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和 单位的职工。 • 条件: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缴费满一年是最主要 条件。 • 2、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 • 包括:失业保险费(单位和个人两部分);财政补贴; 基金利息;其他资金。 • 3、发放标准 • 应当与最低工资标准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挂 钩。 • 4、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 • 5、失业保险金的管理
4、失业保险的功能
• • • • • 保障基本生活功能 稳定功能 促进功能 合理配臵劳动力功能 调节功能
三、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
• 失业保险在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中发展相对 较晚。 •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政府对失业现 象采取放任的政策,失业问题完全由市场 来调节。 •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已从传 统的救济失业向促进失业转化。
凯恩斯的失业理论(充分就业理论)
• 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 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 业 • 其理论是要解释非自愿失业。 • 非自愿失业——“有效需求不足”——三大心 理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 效率递减规律、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规律。 • 三大心理定律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 有效需求相对于总供给的不足而形成的均衡, 使社会就业水平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 态”。
第六章 失业保险
第一节 失业保险概述
一、失业率标准和失业类型划分
▲失业的定义
失业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 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个不同角度来 考察其涵义。
• 从社会角度来看:表现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
力同生产资料的分离。
–劳动力要素总量大于生产资料总量; –劳动力要素在社会各个产业部门分配的比例不 符合社会需求的结构。
• 4、失业保险基金开支 • 失业补助:求职者补助;促进雇佣补助; 教育训练补助;连续雇佣补助。 • 雇佣保险三项辅助性事业: • 5、享受待遇的资格条件、待遇标准即给 付期限 • 6、失业保险费的筹集 • 7、日本雇佣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
• 三、英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 英国是最早宣布“福利国家”为国民提高“从 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属于双重保险制度。 • 1、覆盖范围 • 2、筹资方式 • 3、失业保险的福利标准 • 享受条件: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以工资收入为 主要收入的劳动者;非自愿失业;交够一定期 限的保险费;具有工作能力。 • 福利标准:每周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失业津贴。 • 待遇标准: • 4、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
供给学派的失业理论(拉弗)
• “供给不足”导致失业 • 失业人员多为缺乏训练、技术水平不高的青少 年:部分是因为“失业救济”丰厚,“失业成 本”低而自愿失业;部分是因资本供给不足, 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导致。 • 政策主张:削减福利开支;强调企业家自由的 精神,主张市场自我调节;支付财政平衡;实 施限制性的货币政策,恢复金本位制;由政府 普及教育,鼓励企业对个人进行培训。
• 结构性失业 由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的变化
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 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 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就业产生的影
响而形成的周期性失业。
• 失业者的意愿: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
• 失业的表现形式:公开性失业和隐蔽性wk.baidu.com业;
• 失业程度:完全失业和不完全失业;
第二节 国外失业保险制度
• 一、美国失业保险制度 • 建立于1935年,目的是为由于经济原因而非个 人过时导致失业的个人提高必要的生活保障。 2002年,介入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27亿,几乎 覆盖了全部工薪雇员。 • 1、联邦与州政府相结合的制度 • 2、资金的来源与管理 • 资金来源于对雇主征收的工资税,《联邦失业 税收法案》有规定。各个州都有自己独立的账 户;失业保险金仅限于支付失业救济金,必须 专款专用。 • 3、其他的补充保险方案
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 城镇调查失业率概念:指是通过城镇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 所取得的城镇就业与失业汇总数据进行计算的,具体是指 城镇调查失业人数占城镇调查从业人数与城镇调查失业人 数之和的比。中国将在“十二五”(2011年,即“十二五” 规划的第一年)期间正式实施调查失业率,预计未来调查 失业率将成为国家调控的主要目标。 • 其计算公式为:
• 双重失业保险制度
• 附加条件的失业救济制度
• 强制性失业保险
1911年始建于英国,是指国家通过立 法强制实行并由社会集中资金,对因失业 而丧失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性援助。 目的是使非自愿性的暂时失去工作的 劳动者获得基本生活保障,为其尽快重新 就业创造条件,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
险。
• 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即由工会自愿建立失业基金会进行管理, 这些基金会都从政府得到大量的财政补贴。 (丹麦、瑞典和芬兰) • 双重失业保障 既有强制性的失业保险,也有由政府提 供资金,以经济调查为依据的失业救助制 度。(德国、瑞士、荷兰) • 还一些国家规定,雇主解雇工人时,应 付给一次性的解雇补偿费。
• 目前,我国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概念:指城镇
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员与城镇登记失业人
数之和的比例关系。 • 其计算公式为: •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 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 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
二、失业保险的概念与特征
• 1.概念: • 失业保险: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 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 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 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 险制度。 • 失业保险的双重职能:保障生活和促进再 就业
2、失业保险的类型:
• 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 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率标准
失业率: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 要指标。失业率由失业水平和失业程度两个方 面因素所决定。 • 失业率%=失业人数/(在业人数+失业人数 )% • 失业水平:社会的失业人数与社会一般劳动力 之比。 • 失业程度:社会失业时间的平均长度,通常用 失业的平均周数除以52周而求得。 •
• 附加条件的失业救济制度
• 即并非所有失业人员都能都能享受失业保 险,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失业者才能领取 失业救济,如澳大利亚、匈牙利、新西兰 等。
3、失业保险的特点
• 除具有社会保障的一般特点,如强制性、 互济性、社会性等外,还有以下特征: • (1)对象是失业劳动者。 • (2)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有一定期限。 • (3)非自然因素是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 (4)保障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成的临时性失业,一般是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 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 失业。 • 季节性失业 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 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 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 失业。
• 技术性失业 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
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社 会生产节省了劳动力而形成的失业。
解决对策:
• 需求管理:政府对经济干预,增加政府 需求来弥补私人需求的不足。 • 政策主张:赤字预算 • 适度的通货膨胀 • 福利措施。
失业福利理论(庇古 贝弗里奇)
• 通过国民收入增加和国民收入再分配来提高和 改善社会福利。而增加国民收入的关键是合理 分配生产要素,其中最核心的是劳动力要素, 而合理分布劳动力,就必须改善劳动生活条件 和福利状况,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 差距,增加失业补助,增加社会救济,实现收 入“公平化”。 • 目前失业待遇水平偏高、对制度的依赖也源于 此理论。
失业的指标体系
• 对城镇失业的考察中,使用以下三个概念: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下岗职工”没有作为失业看待,农村的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计入失业者中。
小资料
下岗职工的界定
• 翻开近现代世界经济史,恐怕很难找到“下岗”这个 词。职工一旦失去了劳动或工作岗位,也就步入了失 业者的行列。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失 业这样较为规范的概念,不存在“下岗”的概念 • 什么是“下岗职工”?原劳动部喝国家统计局在 【1997】261号统计报表的填表说明中进行了规法,即 “下岗职工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 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 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 • 根据这一说明,其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职工本人已 经不在本单位的任何工作岗位上;二是职工仍同本单 位保留着劳动关系。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失业保险制度 的建立与修订
• 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 行规定》 • 1993年4月,国务院颁发《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 1994年,中国政府正式使用“失业”的概念,国家统计部 门也放弃了曾经使用多年的“待业率”指标,正式公布 “失业率”(实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且国家有关 部门也正式将“待业保险”改为“失业保险”。
• 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人数÷(城镇调查从业人
数+城镇调查失业人数)×100%
失业类型
失业类型Ⅰ
失业类型Ⅱ
摩擦性失业
公开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
自愿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
非自愿性失业
非公开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就业不足型失业
周期性失业
伪装型失业
隐蔽性失业
潜在型失业
▲失业类型
依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分为: • 摩擦性失业 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
• 失业期限:长期失业和短期失业。
关于发展中国家失业类型的划分
• 1、公开的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 2 、非公开的失业:指发展中国家除掉公开失 业之外的其它各类失业现象的总称。
就业不足型的失业 这类失业者是指那些实际 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并愿意工作时间的劳 动者。
伪装的失业 指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 零时的就业,也就是说,如果从总就业中撤出 一部分劳动者而不会使总产量减少,那么,被 撤出来的劳动者即处于伪装失业状态。 隐蔽性失业 指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 作用的失业 。
• 从个人角度来看:是指劳动者处于劳动年龄,
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愿望并确实在寻找工 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宜职业而失去收入 的状态。
构成失业有四个基本特点:
在劳动年龄之内; 有劳动能力; 有就业愿望; 没有找到任何职业。
补充:
失业理论
•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失业这一困扰国家和 社会的经济、社会问题有诸多学者进行 分析和解释。
• 二、日本的雇用保险制度 • 建立于1947年,初期叫“失业保险”后改为 “雇用保险”。 • 1、管理体制 • 日本雇用保险工作统一由劳动省职业安定局及 其在全国主要地区设臵的600多个公共职业安定 所负责。 • 2、管理范围 • 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产业,即凡是有雇工的单 位,无论从事任何性质的工作、无论单位大小。 • 3、保险人 • 凡是在雇佣保险单位工作的人员,无论本人意 愿如何,在法律上都是雇佣保险被保险的人。
提前退休而引致的潜在失业。这类旨在为 更多的年轻人创造就业和提升的机会而过 早离开工作岗位的劳动者也被视为潜在失 业者。 健康受损引致的潜在失业 指在正常情况下 本来可以作全日工作的劳动者,由于营养 不良和卫生保健状况较差而使其身体健康 遭受严重的损失,实质上已经引致了潜在 的失业存在。
无效益生产引致的潜在失业 是指本来具有 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因物质资源不 充分,生产率极低,生产出来的产出甚至 还不能补偿他们的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