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过河》教案
过河(一)(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过河(一)(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直接计算过河时间的方法。
2.通过过河问题的实例,体会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直接计算过河时间的方法2.教育学生以数学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如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思维导入教师可利用以下问题进行思维导入:“五名科学家过河问题”五名科学家需要过一座独木桥,桥的长度只能容纳两个人且过桥时必须有手电筒,手电筒只有一个,两个人同时过桥必须以两个人中的速度较慢者前行的速度为准。
请问,五名科学家最少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全员通过独木桥?2. 探究过程1.让学生进行针对刚才问题的分析。
2.通过示例解决问题,直接计算方法,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若N个人只有1个手电筒,每个人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t3,……,tn,用最短的时间让他们全部通过这座桥。
2.若N个人有若干个手电筒,如何安排使得全部人员能够在最短时间里过桥?3.学生自主分组,自主编出过河问题的实例,逐一解决。
3. 反思总结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讲解来总结、概括对这种问题的处理方法。
2.学生可以归纳提炼出一般的计算公式,并从实战角度出发进行讨论。
教学活动安排1.用举例的方式将过河计算规律总结出来。
2.进行小组协作,让学生自足地完成若干例过河问题。
3.完成问题后进行展示分析,让学生来总结打包每一项的应用方法。
4.教师提供举一反三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
课后作业1.让学生设计一道过河问题,可以有自己的深入探究和独特思维方法。
《过河》教案
《过河》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用单项加减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协调合作,互动交流,在游戏中学习和发现问题。
教学重难点:1.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单项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问题,并积极参与游戏。
3.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交流。
教学准备:1. 游戏道具:长条木板(河)、木板(小桥)、绳子、水果等。
2. 教学课件。
3. 学生单项加减法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创设情景:老师出示一张图片:河中间有一条河,河边有一些物品,这些物品需要运过去。
但是,小动物们有一个问题:在这条河上没有桥梁,他们该怎么过去呢?这时,老师会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引出“过河”游戏。
2. 游戏规则及操作方法:游戏需要2至6名学生进行协同游戏。
规则如下:(1)把木板摆在河周围,模拟出河的样子。
(2)有些木板最好在河里的水粘稳,有些则需要放在水上。
(3)同学们轮流把物品(如水果)从河一侧搬到另一侧。
(4)在每个回合的开始,只有1个同学可以搬东西和过河,其他同学需要“站岸”等待;(5)同学可以选择在岸边等待,并且可以协助他人搬运物品或者过河,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
(6)在每个回合结束时,学生需要计算搬运物品的数量,并通过单项加减法进行核算。
(7)每回合完成后,桥和木板都会发生变化,学生需要调整思路和行动,形成新的策略。
3. 教师引导:(1)指导学生进行游戏操作。
(2)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3)时刻关注学生的合作互动,及时提醒和帮助学生。
(4)指导学生使用单项加减法解决问题。
4. 游戏过程中的反思:在游戏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共同回顾游戏过程并让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回顾游戏的过程,总结游戏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其中习得思维模型和策略。
5. 教师总结:(1)游戏初衷的实现: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单项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设计教案标题:过河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过河运算。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卡片、小石子。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卡片,上面画有一条河和两岸,河中间有几个小岛。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图片和数学有什么关系?”3.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过河问题,我们将通过加法和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黑板上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过河问题的背景和规则。
2. 教师解释:“我们现在有一条河,两岸分别是数字1到10,小岛上有一些数字,我们需要通过加法和减法运算,找出一条通往对岸的路径。
”三、实践操作(2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每组发放一份过河问题练习册。
2. 学生通过阅读题目,分析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
3.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找到正确的答案。
4. 学生将解答写在练习册上,并相互交流讨论。
5.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过河问题的方法。
2. 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拓展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更复杂的过河问题。
2. 学生尝试解答,并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题思路和答案。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并及时批改。
《过河》第一课时(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第5课时过河(1)·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充分发挥画图的作用,鼓励学生通过直观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同时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教学目标1.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我会算。
37-36÷4= 81÷9+25= 90-6×7= 9×3+3= 师: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生(齐声回答):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一共需要多少条这样的小船?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答案】1.28;34;48;302.24÷3=8(条)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教学课本例题(1)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师:观察图片,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想一想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大船呢?(同桌交流,自由发表言)师:求需要几条船?要用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汇报)请同学把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遍。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求需要几条船?你有哪些方法?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写一写吧。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巡视)师:你们有答案了吗?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第一种情形:生:先算坐船的总人数,再算需要的船的条数。
师:如何列式?生:29+25=54(人)54÷9=6(条)答:需要6条大船。
师:把它们合并成一个式子,这样计算对吗?按照运算顺序先算什么?29+25÷9=54÷9=6(条)生:先算25÷9,再算加法。
1.3过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1.3过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1.3过河(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 1.3过河问题。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引入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过河问题的概念,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过河问题的解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如何合理安排过河的顺序和策略。
过河问题中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思考来克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学习过河问题,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包括PPT和黑板,用于展示过河问题的图像和步骤。
学具包括练习本和铅笔,供学生练习和记录解题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一个实际情境引入过河问题,例如:“假设你和小伙伴们要过一条河,河上只有一条小船,每次只能坐两个人,请问你们应该如何安排过河的顺序才能让所有人都过河呢?”3. 练习:在讲解完过河问题的解法后,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亲自动手解决实际过河问题。
我会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合作,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4. 应用:在学生掌握了过河问题的解法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应用题,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我会鼓励学生思考和创造,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过河问题的图像和解题步骤。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将过河问题的解法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在课后,我会反思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探索过河问题在其他情境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特别关注的,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过河问题至关重要。
三年级数学《过河》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三年级数学《过河》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过河》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过河》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过河》教学设计篇1课文内容分析:《小马过河》是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马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的时候,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
小马问老牛,老牛说河水很浅,而松鼠说河水深得很。
小马只好回家问妈妈,妈妈叫小马去试试,最终小马过了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人说的是不是对的,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全文共8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
第1、2自然段写老马和小马住在马棚里,一天,老马请小马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小马愉快地答应了。
第3至6自然段写一条小河挡住了小马的去路,他去问老牛,老牛说小河“水很浅”“能蹚过去”,松鼠却说“深得很哩”,小马很为难,只好回家问妈妈。
第7、8自然段写妈妈耐心地引导小马,最终小马勇敢地尝试,小心地蹚到了对岸。
本文对话精彩,尤其是对话时的提示语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
老马、小马、老牛、松鼠4个角色,说话语气符合自己的身份,且由于对话内容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也富于变化。
“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妈妈是用商量、询问的语气与小马说话,显得温和、亲切。
牛伯伯是一位长者,见多识广,说话语气十分肯定。
松鼠因为亲眼见到自己的同伴淹死在河里,所以他十分焦急,说话时大喊大叫。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
第一幅图画的是小马来到河边与老牛对话的场景,对应了课文的第4自然段。
小马微笑着询问,老牛也是笑眯眯地回答,可见小河在老牛心目中是很浅的,所以表情轻松。
第二幅图画的是松鼠跨开双腿,张开双臂拦住小马,对应了课文的第5自然段。
松鼠的动作夸张,表情紧张,难怪松鼠会说小河“深得很哩”,小马的表情也随之变得惊讶与犹豫。
三年级数学《过河》公开课教学设计
《过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过河”情境,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27÷9+4 38-16÷4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讲解27÷9+4,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38-16÷4,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3.师小结: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有关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是: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说)4.师: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位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宝宝”,是什么呢?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认识一下它吧!(二)问题导学1.三(1)班的小朋友到公园游玩,其中有一座湖心岛在河的对岸,需要乘船才能过去。
要小朋友们全都过去,一个都不少,那么应该怎样安排呢?同学们,我们去看一看吧。
2.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
3.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预设:(1)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板书)(2)都坐小船,需要几条船?(板书)4.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过河,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大船能坐9名同学。
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学生独立完成列式,师巡视。
找学生板书,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①29+25=54(人) ②29+25÷9 ③(29+25)÷954÷9=6(条)请1号同学来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你是怎样想的?生1:求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要先求出男生和女生一共的人数,所以列式为:29+25=54(人),再求54里面有几个9,列式为:54÷9=6(条)。
三年级过河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年级过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过河问题中的基本概念,如左岸、右岸、河上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代表学生的小纸片、一张纸模拟河流、目标岸、中岛等。
2. 材料准备:教案、学生作业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纸模拟河流,向学生介绍过河问题。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过河是什么意思,以及过河可能出现的问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分发小纸片给每位学生,每张纸上写着一个数字或者字母。
教师要求学生站在一边,将纸片上的内容看作是学生的“身份”。
教师将小纸片除去,提问学生是否还能集体过河。
引导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3. 梳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找出制约学生过河的难点,并列举出可能解决难点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出一些建议,并让学生讨论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
4. 实践(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每个小组由3-5位学生组成。
每位学生都有一张纸片,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纸模拟河流、目标岸和中岛。
学生需要讨论并尝试找出解决过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5. 总结(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讨论每个小组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提高(5分钟):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要求他们在家和家人一起玩过河游戏,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
四、教学延伸:通过过河问题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问题和解决方法。
比如,如果每个学生过河所需的时间不同,该如何协作过河?如果每个学生只能携带一定负重过河,该如何选择携带的物品?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这个教案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过河》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过河》教学设计主题过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一))第一课时(共2课时)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学习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感悟运算的合理性。
3.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白自己的想法,并看懂同学的不同方法,感受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几何直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评价任务】1.学生能从根据情景图,读懂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式。
检验学习目标1的达成情况。
2.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合作、集体交流,看懂别人的想法,修正想法。
检验学习目标2、3、4的达成情况。
3.学生通过练一练,检验目标1、2、3、4的达成情况。
【学习内容】新课标提出我们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我设计的活动都是围绕主题情景“过河”而展开的。
围绕“过河”这个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寻找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解决“需要几条船”的问题情境中,在编排上,突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真实呈现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在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引用小括号的必要性,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册学完了百以内加减及实际应用,表内乘除及实际应用。
通过前几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初步感受到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客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小学三年级 数学上册过河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教案标题: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横向加法、竖式加法的计算方法。
2. 学会运用加法解决一步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正确理解并应用加法的计算规则。
2. 能够用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步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彩色粉笔、绘图纸和手指模型。
2. 学生准备教材《过河》。
3. 备齐相关练习题,以便巩固学生的学习。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教师拿起手指模型示范过河游戏,鼓励学生加入游戏。
2. 手指模型过河游戏规则:模拟河流,学生用手指模型作为青蛙,从一边过河到另一边。
先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自由玩一会儿。
导入新知识:1. 针对学生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如果青蛙已经过了2次,还需要过几次才能到对岸?2. 引出竖式加法的概念,解释竖式加法实际上就是数学中的过河问题的计算方法。
3. 通过课本上关于过河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竖式加法的运算规则,并进行实例推导。
讲解运算方法:1. 针对竖式加法的计算规则,以图示和实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加的步骤和方法。
2. 分步指导学生完成几个竖式加法的运算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方法。
示范应用:1. 基于所学的竖式加法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竖式加法解决几个过河问题。
2. 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然后引导学生逐步进行运算,得出答案。
3. 随机选择几个学生上台做题,引导全班讨论和指正。
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2. 边布置练习题边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3. 让学生相互交流并批改彼此的答案。
概括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再次强调竖式加法的重要性和正确运算的方法。
2. 总结课堂中解决过河问题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将这种计算思维应用到其他实际生活问题中。
过河(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过河(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游戏认识数轴的概念及其用途,能够在数轴上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2.学生能够通过乐趣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数轴的概念及其用途,掌握在数轴上进行简单加减法运算的方法;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游戏感受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幼儿园小朋友熟悉的过河游戏的引入,让学生感知数轴的概念及其用途。
教师提供数字卡片,让学生在数轴上进行排列,通过数轴上的树和石头等小模型,帮助学生感受数轴上左右和大小的概念。
2. 分组进行游戏(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
在游戏前,教师需要先向学生介绍游戏规则:游戏规则:1.每个小组有一个小火车,要从起点(数轴上的0点)到达终点(数轴上的10点);2.每个小组会有几个小恐龙阻碍前进,只有找到正确的数字卡片才能绕过小恐龙;3.每个学生分别拥有一些数字卡片,在数轴上找到正确的位置;4.从起点到终点,如有答案错误,重新回到起点重新开始。
3. 游戏结束,设计数轴练习题(10分钟)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数轴练习题,帮助学生再次加深对于数轴概念和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练习题:1.小明从数轴上的7点往左走3个单位,他到了哪个位置?2.小红从数轴上的3点往右走5个单位,她到了哪个位置?3.在数轴上,2个数相加等于12,这2个数分别是多少?4. 总结(5分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目标和难点进行总结,在总结时需要重点暴露出学生学习情况有哪些好的地方、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游戏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且能够逐渐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将游戏化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中,并且注重游戏教学中的重难点。
2. 学生评价通过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方式的评价。
第一单元第3课时《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过河》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合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内容:1. 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法。
2. 如何观察和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
3. 如何运用推理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观察和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以及如何运用推理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过河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过河问题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过河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如何观察和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些过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1. 《过河》2. 课题: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法3. 重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4. 难点:运用推理和合作解决问题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过河问题。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过河问题,并尝试解决。
课后反思:1.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有些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导致无法解决问题。
2. 推理和合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运用推理和合作,导致解决问题的效率低下。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合作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在本教案《过河》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更加细致和具体,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过河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培养相关能力。
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1章《过河》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过河一、教学目标1.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限乘”是什么意思?“限乘”即大客车最多能坐46位乘客,面包车最多能坐8位乘客。
(重点关注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画图列式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分步列式:先算剩下多少人:70-46=24(人)再算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24÷8=3(辆)3.结合情境讨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所表达的含义及其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70-46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列综合算式70-46÷8是否正确,得出与题意不符。
正确解答:(70-46)÷8=24÷8=3(辆)总结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4.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先观察情境图。
结合实例说说算式的意思。
(1)70页书,已经看了46页,余下的想用8天看完,平均每天看3页。
(2)有70元,买了1个书包,余下的钱买日记本,每本8元,能买3本。
5.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小括号()小括号,你真棒,算式有你真奇妙。
改变顺序少不了,先算括号要记牢。
(三)知识运用先坐满大船,剩下的坐小船,至少需要几条船?(四)归纳小结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最终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最终版)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最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学设计课题:过河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具学具:教具:课件和实物展示图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2 教法:指导练习学法:练习交流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口算6×9= 30+15=42÷6= 2、脱式计算7×2+30 46-6×4 63÷9+7二、解决新知1.合作探究数学问题。
小组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自行编写完整的数学问题。
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例如: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2.展示思维,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年级(1)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思维:总人数----限乘客人数----需要多少条船分步计算:29+25=54(人)54÷9=6(人)综合算式:29+25÷9思考:这样列式就要依照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方法来计算,计算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分步计算结果不一样。
你有怎样的办法呢?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加法。
引入:“()”----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再计算除法。
看看这样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呢?学生独立完成,感受这样的方法带来的成功喜悦。
(29+25)÷9=54÷9=6(条)答:至少需要 6条船。
一句话:有小括号真好!理论,记忆理解: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教学设计
2.提出问题:在故事结束后,向学生提问:“小动物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应该如何过河呢?”引导学生思考过河问题的解决方法。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过河问题的衍生问题,如最短路径、最优策略等,培养他们的思维深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讲授的新知,共同讨论过河问题的解决方法。
2.交流分享: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学会借鉴和吸收。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运用简单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解决过河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坐标系表示过河问题的能力,通过画图、标注等手段,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3.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过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每道题目,保持书写工整、清晰。
2.解题过程中,注重步骤的完整性、逻辑性。
3.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无误。
4.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信心。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解决过河问题的过程中,大胆尝试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在教学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时,我以“小熊过河”的故事为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小熊过河时需要知道河的宽度、深度,需要计算小熊每次跳跃的距离,以及整个过河过程中需要跳几次。
一、教学内容我使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7页至39页的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理解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学会计算物体的跳跃距离;3.学会计算过河所需次数。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计算物体的跳跃距离;2.教学重点:学会计算过河所需次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课件、小熊过河图;2.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讲述小熊过河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小熊过河时需要知道河的宽度、深度,需要计算小熊每次跳跃的距离,以及整个过河过程中需要跳几次;2.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小熊过河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4.练习巩固: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其他动物过河的问题;六、板书设计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1.河的宽度、深度2.每次跳跃的距离3.过河所需次数七、作业设计1.题目:小猫过河情景:小猫要过一条宽度为12米的河,每次能跳跃5米,问小猫需要跳几次才能过河?答案:小猫需要跳3次才能过河。
2.题目:小狗过河情景:小狗要过一条宽度为18米的河,每次能跳跃6米,问小狗需要跳几次才能过河?答案:小狗需要跳3次才能过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认为学生对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较为深刻,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计算错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调计算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果小熊过河时,河的宽度是变化的,每次跳跃的距离也不同,该如何计算过河所需次数?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时,我以“小熊过河”的故事为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小熊过河时需要知道河的宽度、深度,需要计算小熊每次跳跃的距离,以及整个过河过程中需要跳几次。
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教学目标:、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一、复习、请说一说各题的计算顺序。
54÷9+359+32÷430-18÷30-72÷82、请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1)、三年级班共48人参加广播操比赛,站了6行,()?(2)、三年级班共24人,每6人为一组,()?(3)、四年级师生共42人去郊游,每辆车坐7人,()?(4)、五年级有35人参加体操表演,每行站5人,()?3、谈话导入: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在这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日子里,实验小学的老师带着同学们去秋游。
但是,他们在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详情我们来帮帮他们。
你们愿意帮他吗、?二、自主学习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3、预设:若有综合算式,先出示错的,再出示对的,引发讨论;若没有综合算式,引导尝试列成综合算式,引发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这个算式按以前的知识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但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
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4、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5、写出解答过程(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6(条)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6、比较每组中的两个算式,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1)32+18÷2(32+18)÷2(2)20+16÷4(20+16)÷4小结: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过河教案三年级数学
过河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标题:过河教案 - 三年级数学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加法和减法概念。
2.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数字卡片(1-20)。
2. 小石子或其他小物体作为“过河”的道具。
3. 一张标有河流和河岸的大纸板。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在课堂上展示一张标有河流和河岸的大纸板,并向学生解释今天的主题是“过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一些小动物需要过河,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它们?探究活动:3.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4-5人。
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种小动物(例如,兔子、猫、鸭子等)。
4. 给每个小组发放数字卡片和小石子。
每个数字卡片代表小动物的数量。
5. 解释规则:每个小组需要将它们的小动物从一岸带到另一岸,但每次只能带一定数量的小动物过河。
小组成员需要合作决定每次过河的小动物数量,并计算剩余的小动物数量。
6. 学生开始进行游戏,每次过河后,记录每个小组剩余的小动物数量。
讲解概念:7. 在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8.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引入加法和减法概念。
解释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字相加,减法是从一个数字中减去另一个数字。
9. 通过示例问题和实际情境,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加法和减法解决过河游戏中的问题。
练习活动:10. 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完成一些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11. 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总结:12. 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加法和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3.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他们在过河游戏中的经验和策略。
14. 结束课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扩展活动(可选):- 让学生设计自己的过河游戏,并与同学分享。
- 引导学生使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购物、时间计算等。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河(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过河”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会解决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过河”问题的过程,能够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解决“过河”问题的过程,能够探索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经历探索解决“过河”问题的过程,体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过河的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手段,采用问题探究、发现、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探寻问题、发现问题、类比迁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在其中探求新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导游阿姨先要考考大家的口算能力。
1.比比谁是口算小能手。
30+8×45×2+3 80-60+8
5×9-5 25-7×335÷7-5
64-24÷635÷7-5 12+8×1
教师: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的计算顺序是什么?
2.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7×6=4260-42=18
6÷2=318-3=15
3.谈话导入。
师:看到大家的本领强,导游阿姨请大家乘船去河对岸游玩,看谁解决的数学问题多,我们一起研究关于过河的学问。
(板书课题:过河(1))
二、新课学习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师:从课本上的图中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读懂图意,理解图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的实际意义,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养成认真读图、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师:你能提出哪些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生1: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教师板书: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生2:同学们都坐小船,需要几条船?
2.解决问题,交流想法。
师:要想求“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必须知道哪些信息?
师:请你先来帮忙算一算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温馨提示:先独立分析解决,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学生尝试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再与伙伴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找出不同的算法。
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 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师:请你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路。
师:比较几种做法,你认为哪种做法有道理?为什么?29+25÷9这样列式对吗?
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想法。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小括号?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学生认识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并读算式(29+25)÷9。
师: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它是荷兰人吉拉特最先使用的。
3.再次探究,类比迁移,解决问题。
师:我们继续解决新的问题,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几条船?请你用学过的思考方法想一想,算一算。
温馨提示:先独立分析解决,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师:请你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结合情境理解综合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结论总结
1.沟通联系。
师:刚才我们解决过河问题时用了不同的方法,想想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总结运算顺序。
师: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师:今天在解决问题时,第一次遇到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我们发现只有先求出小括号里面的总人数,才能帮助我们求出需要船的条数。
小括号的作用可真大,千万要重视它。
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板书:有
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
四、课堂练习
1.看图解决问题。
三(1)班有男生和女生各18人参加队列和团体操表演。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队列表演中,平均每行站几个人?
(3)团体操表演中,36人能组成多少个图案?
师:请大家先读懂图意,再列式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画图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读懂图意,列出算式。
板书:
(18+18)÷4=9(人)
36÷(3+3)=6(个)
2.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计算。
5×(36-29) (46+17)÷7
81÷(16-7)
选做题:
(15-7)×4 (16-9)×8
(9+27)÷9
师:请大家读懂题意,把先算的部分用横线画出来,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审题,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
3.填一填。
加上小括号,使下面的算式成立。
15-6÷3=32×5+3=16
15÷6-3=5
师:请大家读懂题意,想办法使算式相等。
学生独立审题,再恰当使用小括号。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
1.计算下面各题。
(62-54)×9(4+3)×5
63÷(7+2)35÷(9-4)
2.张老师买了9把尺子和9个日记本做为奖品,每把尺子2元,每个日记本3元,买日记本比买尺子多花多少元?
选做题:
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
过河(1)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29+25)÷9=54÷9=6(条)
答:需要6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