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异类女性故事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合集下载

中日“异类婚”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以兽妻型为中心

中日“异类婚”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以兽妻型为中心

Vol.33No .12Dec.2012第33卷第12期2012年1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人类与异类交流的民间故事,自古以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题材。

人类和异类的恋爱和结婚就是其中交流的形式之一。

异类婚姻故事广泛存在于世界民间故事之中,指动物、神仙或妖怪等人类以外的存在与人结成婚姻,包括异类妻子型和异类夫婿型。

异类妻中的兽妻型故事在中日两国存在着大量丰富多彩的类话故事,是重要的民间故事类型之一。

在钟敬文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收集了许多以兽妻为主题的幻想故事,女主角是老虎、田螺、狐狸和雁等动物,由于自己的外衣被偷,而变成女人的模样和男子结婚,后因人类触犯禁忌而现出原形,离开了人间。

关敬吾所编著的《日本昔话大成》中,异类妻子型的故事里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兽妻型主题故事,比如蛇、青蛙、鱼、狐狸和鹤等动物。

这些动物由于被人类的一位男子所救,为了报答恩情而以身相许,变为女人和男子结婚,并帮助男子获得财富,后因男子违反禁忌,从而现出原形离开了人间。

这两类故事均属于兽妻型的异类婚故事,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

通过此类故事的比较研究,探索其相似点和相异点,从而发现中日两国在伦理观念、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上的文化特点。

一、图腾心理相似异类婚姻故事中的人类与异类的交流,象征了人类对异界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

兽妻型故事中的动物在某种能力方面高于人类,如同神灵一样具有超能力。

此类动物的存在为人类带来了财富(包括劳动和生育孩子),在某种意义上说和此类动物的相遇是幸运的象征。

故事中人与动物可以共同生活、通婚、繁衍子嗣等等。

这种把某种动物高于人类,或者等同于人类的思维是人类在发展初级阶段中共有的原始思维,是人类与动物原始社会关系即图腾现象在民间故事中的一种残留。

“原始人不仅认为他们同某种动物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可能的,而且常常从这种动物引出自己的家谱,并把自己一些不大丰富的文化成就归功于它。

中国民间幻想故事中的异类婚故事研究

中国民间幻想故事中的异类婚故事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M.D.Thesis中国民间幻想故事中的异类婚故事研究A Study on Human-nonhuman Romancein Chinese Folklore党彩娟DangCaijuan西北师范大学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内容摘要在中国民间幻想故事中,有一类讲述人与异类婚恋的故事深受人们喜爱,这类故事产生与万物有灵观念下的古代社会,发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很多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出现。

在我国,一些民间文学家早期就开始了对异类婚故事的研究,从故事类型的角度和文化内涵等角度对这些故事的研究做了很多工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

本文主要学习和借鉴了俄国民间文艺学家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中对故事的角色和角色功能的分析方法,从叙事模式和故事情节功能的角度去对异类婚这一特殊题材的故事做分析,通过不同类型的故事之间的比较发现他们的共同特征和造成有些差异的文化渊源。

人与异类婚恋的故事分为很多种,我们熟知的“田螺姑娘”、“蛇郎”、“羽衣仙女”以及“龙女”故事等诸多故事类型都是以异类婚恋为主要内容的。

本文按照故事角色的不同将异类婚故事分为两大类:“异类丈夫”故事和“异类妻子”故事。

异类丈夫故事主要包括“蛇郎”、“牛犊娶亲”、“蛤蟆儿子”、“猴精抢婚”等几类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类型,通过考察大量的故事文本,分析故事中的核心情节,探讨其包含的文化意义和创作者的共同心理。

而相比之下,“异类妻子”故事无论在数量和内容上都要丰富许多,因此对这类故事的分析没有按每一类小的故事类型去展开,而是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将故事情节的发展归纳出来,进一步分析所有故事中的核心情节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异类婚故事角色功能核心情节文化意义AbstractA Study on Human-nonhuman Romance in Chinese FolkloreChinese folk tales of human-nonhuman romance are found very popular. These stories,originated in ancient times when all the creatures are considered having a spirit,have spread widely and similar versions have emerged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In China,scholars have early started studying the human-nonhuman romance st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ory typ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which offers us new insights into there stories.This paper draws upon the method of story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types presented by Vladimir Propp in his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and deciphers the human-nonhuman romance st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mode and plot functions.It is an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common features and meanwhile the culture meaning behi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stories.There are many types of human-nonhuman romance stories,among which are well-known The Snail Girl,The Snake Lad,Swan Maiden Tale and Dragon Lady.In this paper,they are divided into two general categories,stories of nonhuman husband and those of nonhuman wife.The former category is represented by The Snake Lad,The Calf Got Married,The Toad Son,Old Monkey Got Married,etc.The paper examines a large number of texts to identify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plots and their creators’thinking.The other category is bigger in both number and coverage,so they are taken as a whole when the author uncovers their deep meaning.Key words:Human-nonhuman romance,character function,plot,cultural significance目录独创性声明∙∙∙∙∙∙∙∙∙∙∙∙∙∙∙∙∙∙∙∙∙∙∙∙∙∙∙∙∙∙∙∙∙∙∙∙∙∙∙∙∙∙∙∙∙∙∙∙∙∙∙∙∙∙∙∙∙∙∙∙∙∙∙∙∙∙∙∙∙∙∙∙∙∙∙∙∙∙∙∙∙∙∙∙Ⅰ摘要∙∙∙∙∙∙∙∙∙∙∙∙∙∙∙∙∙∙∙∙∙∙∙∙∙∙∙∙∙∙∙∙∙∙∙∙∙∙∙∙∙∙∙∙∙∙∙∙∙∙∙∙∙∙∙∙∙∙∙∙∙∙∙∙∙∙∙∙∙∙∙∙∙∙∙∙∙∙∙∙∙∙∙∙∙ⅡAbstract∙∙∙∙∙∙∙∙∙∙∙∙∙∙∙∙∙∙∙∙∙∙∙∙∙∙∙∙∙∙∙∙∙∙∙∙∙∙∙∙∙∙∙∙∙∙∙∙∙∙∙∙∙∙∙∙∙∙∙∙∙∙∙∙∙∙∙∙∙∙∙∙∙∙∙∙∙∙∙∙∙∙∙∙III 绪论∙∙∙∙∙∙∙∙∙∙∙∙∙∙∙∙∙∙∙∙∙∙∙∙∙∙∙∙∙∙∙∙∙∙∙∙∙∙∙∙∙∙∙∙∙∙∙∙∙∙∙∙∙∙∙∙∙∙∙∙∙∙∙∙∙∙∙∙∙∙∙∙∙∙∙∙∙∙∙∙∙∙∙∙∙∙∙∙∙∙∙∙∙∙1第一章异类婚故事概述与本文的研究方法∙∙∙∙∙∙∙∙∙∙∙∙∙∙∙∙∙∙∙∙∙∙∙3第一节异类婚故事的界定与分类∙∙∙∙∙∙∙∙∙∙∙∙∙∙∙∙∙∙∙∙∙∙∙∙∙∙∙∙∙∙∙∙∙∙∙∙∙∙∙∙∙∙∙∙∙∙∙3第二节异类婚故事的产生与流传∙∙∙∙∙∙∙∙∙∙∙∙∙∙∙∙∙∙∙∙∙∙∙∙∙∙∙∙∙∙∙∙∙∙∙∙∙∙∙∙∙∙∙5第三节本文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7第二章“异类丈夫”故事解析∙∙∙∙∙∙∙∙∙∙∙∙∙∙∙∙∙∙∙∙∙∙∙∙∙∙∙∙∙∙∙∙∙∙∙∙∙∙∙∙∙∙∙∙∙∙∙∙∙∙∙∙∙∙∙∙∙∙∙9第一节女性是真正的主角——“蛇郎”和“牛犊娶亲”故事∙∙∙∙∙∙∙∙∙∙∙∙∙∙∙∙∙∙∙∙∙∙∙∙∙∙∙∙∙∙∙∙∙∙∙∙∙∙∙∙∙∙∙∙∙∙∙∙∙∙∙∙∙∙∙∙∙∙∙∙∙∙∙∙∙∙∙∙∙∙∙∙∙∙∙∙∙∙∙∙∙∙∙∙∙∙9第二节怪异儿的爱情传奇——“蛤蟆儿子”故事 (15)第三节抢夺来的婚姻——“猴精抢婚”故事 (21)第三章“异类妻子”故事解析∙∙∙∙∙∙∙∙∙∙∙∙∙∙∙∙∙∙∙∙∙∙∙∙∙∙∙∙∙∙∙∙∙∙∙∙∙∙∙∙∙∙∙∙∙∙∙∙∙∙∙∙∙∙∙27第一节“异类妻子”故事类型概述 (27)第二节“异类妻子”故事中的核心情节分析 (31)第三节“异类妻子”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分析 (37)结束语 (44)参考文献∙∙∙∙∙∙∙∙∙∙∙∙∙∙∙∙∙∙∙∙∙∙∙∙∙∙∙∙∙∙∙∙∙∙∙∙∙∙∙∙∙∙∙∙∙∙∙∙∙∙∙∙∙∙∙∙∙∙∙∙∙∙∙∙∙∙∙∙∙∙∙∙∙∙∙∙∙∙∙∙∙∙∙∙∙∙∙∙∙∙∙∙∙∙∙∙IV 后记∙∙∙∙∙∙∙∙∙∙∙∙∙∙∙∙∙∙∙∙∙∙∙∙∙∙∙∙∙∙∙∙∙∙∙∙∙∙∙∙∙∙∙∙∙∙∙∙∙∙∙∙∙∙∙∙∙∙∙∙∙∙∙∙∙∙∙∙∙∙∙∙∙∙∙∙∙∙∙∙∙∙∙∙∙∙∙∙∙∙∙∙∙∙∙∙∙∙∙∙∙∙∙∙VI绪论刘守华先生在《故事学纲要》中,将民间童话归纳出十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类型,它们是:《求好运》、《田螺姑娘》、《灰姑娘》、《蛇郎》、《青蛙少年》、《兄弟分家》、《两伙计出门》、《狼外婆》、《十兄弟对敌》、《小鸡崽报仇》①。

《奇异村妇》中的危机与个体身份建构审思

《奇异村妇》中的危机与个体身份建构审思

03720世纪最后20年俄罗斯戏剧在国家变迁和个人生存困境的背景下发展缓慢,几代剧作家在继承传统刻画生活与人性真实的基础上,借西方戏剧创作方式来多元反映和思考现实,既前承果戈里和布尔加科夫的魔幻现实主义传统,保留俄罗斯文化传统因素;又后启新戏剧观念,充满西方荒诞剧的现代精神和强烈表现力,拓展文学反思现实的可能性,成功营造出抒情与怪诞交融一体的神秘世界。

尼娜·萨杜尔是俄罗斯早期后现代主义的突出代表人物,其戏剧创作推进了俄罗斯戏剧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

《奇异村妇》发表于1989年,田野和设计局两幕采用后现代主义的无序空间叙事消解时间之维度,以荒诞营造出虚实交织的世界,刻画出众多荒诞式的个性存在,反映出苏联社会剧变给人带来的生活与精神错乱,是主人公与作者追求重建秩序、疗愈个体心灵创伤的强烈呼声;在描写荒诞存在的同时,以新奇的戏剧形式来清醒地映射时代危机、建构集体身份、反观个性迷惘、思考秩序重建。

一、社会生存危机的映射在20世纪后期苏联的宏观社会情态和文化氛围中,既有社会变迁、思想嬗变,也有文化情态与文学创作、戏剧重组与裂变[1]。

《奇异村妇》从客观危机、主观危机、戏剧危机三个角度深刻折射苏联的社会危机。

在这一背景下,萨杜尔运用象征与荒诞透析生之危机,借助心理暗示和潜台词刻画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来反映时代现实,反映外部环境给民众带来的生活和生存危机。

对村妇的介绍,чернуха一语双关,指“一身黑的妇女”和“阴暗面”,其魔法使森林凭空消失,象征着强制暴力与非理性是造成无序的因素所在。

此外,土豆形象贯穿始终,是作者讽刺性地戏仿本国历史“土豆式”民族拯救理念[2],土豆的腐烂暗示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粮食产量出现短缺现象,是引入不适宜自身的外来因素的后果。

在该部戏剧中,萨杜尔一以贯之地追求真实性的日常细节,因此《奇异村妇》开篇便将主人公独自置于无边荒凉的集体农庄田野,其迷路象征着社会转型时期的萧条给个人造成的无力与恐惧。

新世纪聊斋电影的改编脉象和原因探析

新世纪聊斋电影的改编脉象和原因探析

收稿日期:2023-01-16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电影改编研究”(编号:2019049WX02C )作者简介:赵庆超(1976-),男,山东曹县人。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学与影视艺术理论研究;夏菲凡(1977-),女,江西吉安人。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与社会学研究。

·聊斋戏曲影视评论·文章编号:1002⁃3712(2023)03⁃0101⁃15新世纪聊斋电影的改编脉象和原因探析赵庆超夏菲凡(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摘要:受到大众文化、网络语境和新媒体技术的催生,新世纪以来的聊斋题材影片出现了宗教元素泛滥、情感戏份膨胀、闹剧精神蔓延的改编脉象。

制作者对虐恋、同性恋、无厘头、“二次元”、御宅以及萌文化等多种外来亚文化元素的借用与整合,为聊斋电影改编提供了多种机遇,也孕育着重重的危机。

因此,立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基点,勘探改编过程中出现的艺术盲点,防范因为改编不当而可能带来的话语风险,进一步为新时代文艺添砖加瓦,将显得迫切而重要。

关键词:新世纪;《聊斋志异》;电影改编:宗教;闹剧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大众文化的勃兴,人民群众审美消费的多样态症候也日益凸显出来。

由于全球化思潮的强力拉动,这种消费症候诉求在新世纪渣滓泛涌的复杂语境里更加趋于“合理化”和“必然性”,进而从需求关系上加速了审美文化生产与输出的多元化步伐。

因此,受到现代性、后现代性、民族化、全球化之间多边互渗的“犬牙交错”关系的影响,聊斋小说的影像改编和审美“再生”必然交叠着多重话语的梳理痕迹。

原著作品的古典意蕴在新世纪的文化语境下遭遇到大众审美消费话语赋魅与祛魅的反复涂抹,传统文化内涵一方面在影像生成中得以感性转换,另一方面又存在101着被浅思维接受风潮遮蔽、放逐而弱化散逸的时代风险,其影像改编的价值路径也呈现出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

女性遭遇_另类科学研究

女性遭遇_另类科学研究

中国妇女报/2004年/01月/20日/女性遭遇“另类科学研究” 当科学传播变得越来越日常化的时候,我们感到了科学的亲切;当科学研究变得越来越趣味化的时候,我们发现了科学的魅力;当女性成为科学观照的对象时,我们更加了解身心的奥秘;当女性成为某些“另类科学研究”的资源时,困惑却爬进了我们心里。

“女人胸部越大越聪明”“多生女儿易离婚”“美女基因研究”,这些都是吸引眼球的与女性有关的“另类科学研究”。

那么,这些研究是科学的吗?它们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又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和性别意识?本期“观点剧场”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这次“观点剧场”的发言人(或曰主演)是本报的几个热心读者,他们对“另类科学研究”或质疑或恼怒或调侃,各抒己见,表演亦各有特色。

当然,有关科学的话题还得听听专家的意见,作为具有有文理(医)背景,以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文化为专业方向的学者,张田勘先生的评述当然不可错过。

女人胸部越大越聪明?据某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又研究出一项新成果:胸部饱满的女人比那些胸部扁平的女人更聪明,所以可以根据胸罩的尺寸来判定一个女人的智商!从事此研究的美国社会学家艾温·罗斯戴尔女士还表示:胸部丰满的女性智商要比普通女性高出10点左右。

这项“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呢?据报道,研究人员将参加本次调查的1200名妇女根据其佩戴胸罩的尺寸分为5类:特小号、小号、中号、大号和特大号。

然后让她们共同做同一道标准的智商测验题。

得出的结论是:胸部丰满的妇女在测验中确实技高一筹,她们的平均得分比其他女性高10分。

众所周知,智商测定是一项科学而又严谨的测试,而且据此测出的智商也未必一定准确。

但从上述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科学家们仅用1200个人的数据、用一道所谓的“标准试题”就能下定论,因此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哪里是什么科学研究,分明是对科学的嘲弄!这项所谓的科学研究的课题立论基础本身就很有问题。

研究“胸部的大小与女性智商的高低之间的关系”,这对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稍有理智的人都会认为这项所谓的研究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从报道中可以看出,主持这项研究的艾温·罗斯戴尔也是一位女性,据她看来,这项研究的确非常有价值。

《中国女红》引发的关于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

《中国女红》引发的关于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

74作者简介:成里(1993.5-),男,汉族,河北廊坊人,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

《中国女红》引发的关于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成里 贵州民族大学摘要:《中国女红》是在我国大陆中央电视台新近播出的一部关于中国女工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纪录片。

片中主要刻画了女工手艺的精湛技巧,传承发展以及在女红背后的感人故事。

但是,冷静思考下,我们也会为《中国女红》中所包含的关乎于中国女子社会地位变迁唏嘘不已。

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又将何去何从呢?关键词:女红;传承;社会地位一、《中国女红》简要概述2018年12月3日,一部名为《中国女红》的纪录片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隆重播出,赢得了大范围的好评,并取得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女红》共分六集,以女红为主题,细腻生动的讲述了二十二种女红技艺以及二十四位女红匠人深入人心的人生故事,展现了传统中国女红中所蕴含的巧思和情感,以及这些看似寻常的女红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所传递出的独特的魅力。

二、从《中国女红》引发的思考和探讨《中国女红》为我们呈现的仿佛不单单是纯粹的女红技艺,女红故事,还展示了经历了岁月年轮的更迭,那些技艺以及技艺背后的主体——女红传承人的深层次的,有关于传承,地位的现状。

在一定的角度上以一条“女红”为线索,回首了中国女性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发展变迁中的飘摇和浮沉。

追溯整个中国历史,在文化上,“女子无才便是德”,抑或是“三从四德”理念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女子特有的温婉性格甚至也导致了在女性本身也默认了这种封建思想的欺凌与压迫。

最后回到日常生活当中来,“男女有别”的现象也显而易见。

三、结合哲学思辨中国女性地位的变迁(一)我国主要哲学体系对女性的影响首先,众所周知,中国是以哲学思想作为我们发展进步的行动指南,而非宗教。

从古代开始,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就伴随着哲学思想的教育融入,“四书五经”是每一个孩子早于科学知识便要接受的核心教育。

精细到具体的哲学学派上来看,儒家孔子讲求“立于礼”,之后又讲道:“不知礼,无以立也”。

浅谈中西方求同存异的女性悲剧文学

浅谈中西方求同存异的女性悲剧文学

浅谈中西方求同存异的女性悲剧文学——《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绪论中西方文学史几千年来,或前或后不约而同的出现了许多经历遭遇相近或相同的文学女性形象,反映了一国又一国、一代又一代的妇女的悲剧,表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文学者、人道主义作家,对妇女命运的关注,揭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统治文化对女性的摧残和同化,显示出妇女解放和社会文明程度、与女性自身文化素质的密切关系。

而在这其中,家喻户晓尤为典型的就是堪称旷世经典的中国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西方文论《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同样是讲男女之情,同样是以悲剧收尾,但却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悲剧截然不同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在那个时代中,中西方女性在对待爱情与生死时,大相径庭的看法的观点,从而也是造成强烈反差的根源所在。

二、求同存异,各有千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为描写爱情的著作,都是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名誉的著名作品.本文从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悲剧情节冲突、悲剧人物和悲剧结局等几个个方面,运用平行比较分析法,对两部爱情著作进行分析,从探究<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欣赏中西方悲剧的差距与魅力所在。

《罗》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作于1595年的一部重要悲剧。

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

最具声名地位的两大家族蒙太古与凯普莱特具有不共戴天的世仇,连双方家里的仆人在街上碰见都会对骂。

遗憾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来自于这两个互相敌视的家庭。

他们在凯普莱特举办的家庭舞会上一见钟情,冒着背叛各自家族的风险热烈相恋,并于认识的第二天偷偷结了婚。

但罗密欧为帮朋友报仇杀死了凯普莱特之侄提伯尔特后,遭到了放逐。

带着不舍匆匆分别后,朱丽叶被父母逼婚到走投无路,只好求助于神父劳伦斯,服下安眠药假死,等待着罗密欧的到来。

世纪之交“另类”女性小说价值研究

世纪之交“另类”女性小说价值研究

关键词 :世纪之 交; “另类”女性 ;青年 亚文化 ;青春 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 :1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2095—4735(2018)04—0141—05
世 纪之 交 是 一个 特 定 的 时间概 念 ,本 文 特 指 既 是 特 立 独 行 的 青 春 个 体 ,也 是 消 费 时 代 里 的
21世 纪 交 汇 之 际 ,大批 “7O后 ” 女 性 作 家 活 跃 在小说 、诗歌及散文等文学创作领域 ,展示 出与
一 、 中 国青年 亚文化 的 文学 建构 世 纪 之 交 “另类 ”女性 小 说 的文 学 价值 首 先
前 辈 不 同 的创 作 风貌 。
是 在特 定 的历 史 文化 背 景 下建 构起 中 国青 年 亚 文
然 而 ,她 们 作 品 中 呈 现 的 叛 逆 青 春 、漂 泊 灵 魂 写 ,是 中 国青 年 “亚文 化 ”文 本呈 现 的核心 内容 。
被 市场 包 装 ,在 巨大 的 时代 黑 洞 中被 咀 嚼消 化 。
与处 于 主 流 、处 于 中心 的 中年人 文 化 相 比,
在 洋 溢 着 “世 纪 末 ” 情 绪 的 时 代 背 景 下 ,她 们 青 年 “亚 文化 ”是 以反 叛 的姿 态 自我 标 榜 的 ;与
源 起 于上 世 纪 40—70年代 欧美 青 年人 中的 “垮 掉 孤独 行走 的 “流 浪女 孩 ”等等 ,她们 都 时常逃 学 ,
一 代 ”与 “朋 克文 化 ” 皆是 如此 。世 纪 之交 ,中 和学 校 及成 人 世界 关 系 紧张 。最 终辍 学 过上 自己
国 “另类”女性作家棉棉 、卫 慧、周洁茹 、安妮 想过 的 自由生 活 。然 而 , 自由 的她们 或 游荡 在 大

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现代文学中的突破与反思

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现代文学中的突破与反思

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现代文学中的突破与反思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与意识觉醒的不断深化,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探讨。

传统观念中,女性往往被限定于传统的妻子、母亲或是美丽柔弱的形象,然而,现代文学作品将女性描绘得更加丰满、独立、坚强,反映了崭新的女性觉醒与突破。

一方面,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展现出坚强与独立的一面。

传统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赋予弱势的特征,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缺乏自主意识与追求。

然而,现代文学作品给予女性更多机会来展示自己。

例如,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小说《飘》中,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欲望,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这种坚韧的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为读者树立了积极的榜样,激励着女性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另一方面,现代文学作品对性别角色的设定进行了深度的反思。

传统观念中,性别角色被刻板地定义为男性为强者、女性为弱者。

然而,现代文学作品突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展示了性别角色的多样性。

例如,在韩国作家汉庚的小说《独立门第》中,女性角色具有经济与社会地位的独立性,她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为家庭付出。

这种反思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现象,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呼吁社会对性别角色进行重新认知与理解。

同时,在现代文学中,对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的反思往往伴随着与社会现实的激烈碰撞。

现实社会中的性别歧视与不平等现象给予了现代文学作家创作的动力。

通过对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的描绘,文学不仅呈现了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努力与抗争,也向社会发出了呼吁,迫使人们去思考现实中的性别问题。

例如,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女性形象反映了传统家庭中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与女性在家庭中的被动地位。

这些描绘真实而生动的女性形象提醒了读者对待性别平等问题的重要性,并引发了社会对性别问题的广泛讨论。

总之,现代文学中对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的突破与反思,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觉醒的产物。

以文学作品说明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作文

以文学作品说明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作文

以文学作品说明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作文In the realm of literature, Chinese women have been portrayed in diverse and evolving ways throughout history. From ancient classics to contemporary works, these literary creations reflect the shifting status and changing roles of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This essay aims to examine how the depiction of Chinese women in literature has evolved over time, highlighting the transitions from traditional gender norms to a more empowered and egalitarian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characters.在文学领域中,中国女性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以多样且不断变化的形象被描绘出来。

从古代经典到当代作品,这些文学创作反映了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变迁和角色转变。

本篇文章旨在考察中国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是如何随着时间发展演变的,并凸显了传统性别规范向更具权力和平等意识的女性角色呈现转变。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often depicted women as obedient daughters, virtuous wives, or self-sacrificing mothers. These literary work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values and patriarchal traditions, emphasized women's submission anddomesticity. For instance, classics lik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depict female characters such as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who personify tragic femininity or embody submissive beauty.古代中国文学常常将女性描绘为顺从的女儿、贞节的妻子或舍己为人的母亲。

异类人化与人类异化的双向进程_论_聊斋志异_的女性主题_王薇

异类人化与人类异化的双向进程_论_聊斋志异_的女性主题_王薇

《聊斋志异》研究异类人化与人类异化的双向进程——论《聊斋志异》的女性主题王 薇 《聊斋志异》中女性题材作品众多,反映的女性生活广泛而复杂。

因而不少研究者的观点也是根本对立的。

或以为《聊斋志异》的作者关注女性、尊重女性,从而具有进步的女性观;或以为作者完全在以一种男性中心文化论来观照女性人物,使其仍囿于男权传统的樊篱。

这足以反映《聊斋志异》女性主题所存在的矛盾性,而这种矛盾恰源于作者主观创作倾向与作品客观思想实际的不和谐。

由于时代的传统的原因,蒲松龄的女性观并没有太大进步,他依旧在传统礼教允许的范围内塑造女性,但其作品本身却又向我们提供了突破于传统之外的更为丰富的思索。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从异类女子人化与人类女子异化的双向进程入手来探讨《聊斋志异》的女性主题。

首先,异类女子从其结局上又可大致划分为两类。

其一,她们主动大胆地与人间男子结合,此后便共同生活,相守终生,与人类并无太大异处。

这类女子的生活经历在作者笔下又可以分成前后截然不同的两部分。

在前半部分中,因为她们身为异类,作者可以让她们获得充分的自由,让她们与喜爱的男子相悦成欢。

这时候的女性人物表现得热情奔放,追求自由爱情的行为完全无视世俗传统的约束。

而男性当此时也无一例外地热情接纳她们,与她们共同谱写瑰丽的爱情篇章。

写到此,《聊斋志异》中的大部分篇章还是相当美丽的。

然而一旦异类女子与男性确立了夫妻一般的关系之后,整个男性社会便开始以封建妇德的标准和要求来约束她们,诸如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甚至同样忍受一夫多妻制的命运,从而使她们完全融入千人一面的世俗妇女行列,自由的天性不复再有伸展的空间。

例如较为典型的《红玉》一篇,女主人公红玉先是满足冯生精神和肉体的需要,继而在危难之时哺育了冯生的后代,最终治家理财,使家庭兴旺。

再如在《莲香》、《小谢》篇中,作者虽力图通过种种磨难来调和二女事一夫的矛盾,然而性爱排他的客观规律使这些异类女子最终还是要忍受生活的压抑。

18-20世纪中 国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学研究

18-20世纪中 国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学研究

18-20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学研究18 20 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学研究在 18 20 世纪的中国文学长河中,异类婚恋故事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些故事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伦理和价值观念。

异类婚恋,顾名思义,是指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爱情与婚姻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异类通常包括神仙、妖怪、鬼魂等超自然存在。

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奇幻色彩,引人入胜。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18 20 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在情节构建上有着独特的模式。

许多故事以偶遇开篇,人类主人公在不经意间邂逅了异类。

比如《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宁采臣在荒寺中偶遇女鬼聂小倩,从而展开了一段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种偶遇的情节设置,既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又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人物塑造方面,异类形象通常具有鲜明的特点。

神仙往往拥有超凡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妖怪则有的妩媚多情,有的阴险狡诈;鬼魂则常常带有生前的遗憾和怨念。

例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她虽是蛇妖化身,但善良、温柔且深情,为了爱情不惜与法海抗争。

而这种人物塑造,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角色,更重要的是通过异类与人类的对比,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同时,这些故事中的冲突也十分引人瞩目。

其中最常见的冲突便是人与异类之间的身份差异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和伦理困境。

在封建社会,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而人与异类的结合显然违背了这一传统观念。

此外,还有来自宗教和神秘力量的阻碍,如法海对白素贞和许仙爱情的破坏。

这些冲突的解决方式也各有不同。

有的故事以悲剧收场,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化蝶双飞,象征着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爱情;有的则以大团圆结局,展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18 20 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视角也颇具特色。

有的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者仿佛无所不知,能够洞悉故事中每一个角色的内心想法和秘密;有的则采用限知视角,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来展现故事的发展,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中日“异类婚”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以兽妻型为中心

中日“异类婚”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以兽妻型为中心

中日“异类婚”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以兽妻型为中心作者:赵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赵静(常熟理工学院日语系,江苏常熟 215500)摘要:“异类婚”故事广泛存在于中日两国的民间故事之中,是人类和异类交流的形式之一。

其中兽妻型故事是指人类男性与动物女性的结合。

这种结合中寄寓着某种血缘关系,同时暗示着人类原始的认知方式。

通过对异类婚故事的比较,分析不同民族在伦理观念和宗教信仰上的共通和不同,以及故事的传播对民族的心理影响,从而探究中日两国在东亚文化圈内的民族文化心态特点。

关键词:中日;异类婚;兽妻;相似;相异中图分类号:I1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159-03人类与异类交流的民间故事,自古以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题材。

人类和异类的恋爱和结婚就是其中交流的形式之一。

异类婚姻故事广泛存在于世界民间故事之中,指动物、神仙或妖怪等人类以外的存在与人结成婚姻,包括异类妻子型和异类夫婿型。

异类妻中的兽妻型故事在中日两国存在着大量丰富多彩的类话故事,是重要的民间故事类型之一。

在钟敬文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收集了许多以兽妻为主题的幻想故事,女主角是老虎、田螺、狐狸和雁等动物,由于自己的外衣被偷,而变成女人的模样和男子结婚,后因人类触犯禁忌而现出原形,离开了人间。

关敬吾所编著的《日本昔话大成》中,异类妻子型的故事里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兽妻型主题故事,比如蛇、青蛙、鱼、狐狸和鹤等动物。

这些动物由于被人类的一位男子所救,为了报答恩情而以身相许,变为女人和男子结婚,并帮助男子获得财富,后因男子违反禁忌,从而现出原形离开了人间。

这两类故事均属于兽妻型的异类婚故事,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

通过此类故事的比较研究,探索其相似点和相异点,从而发现中日两国在伦理观念、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上的文化特点。

一、图腾心理相似异类婚姻故事中的人类与异类的交流,象征了人类对异界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以《聊斋志异》为例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以《聊斋志异》为例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以《聊斋志异》
为例
王萌芽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6(000)020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有其历史性的演变过程,其中“异类女性”的演变很突出,值得关注。

“异类女性”是指非人类的女性形象,她们从一开始的神话角色,到后来作品中的传奇人物,其间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转变与刻画,在清代文言白话小说集《聊斋志异》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总页数】2页(P5-6)
【作者】王萌芽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民间文学异类婚型故事中的女性研究 [J], 马丽君
2.分析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以《聊斋志异》为例 [J], 张俊慧
3.论异类女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以《聊斋志异》例 [J], 张海明
4.试论《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女性美 [J], 周晓京
5.由《聊斋志异》中的狐故事追溯狐形象的演变 [J], 刘丽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掩护”下的女性突袭——论《故事新编》中的女性意识

历史“掩护”下的女性突袭——论《故事新编》中的女性意识

历史“掩护”下的女性突袭——论《故事新编》中的女性意识作者:汪晓慧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3期摘要:作为“五四”思想革命先驱,鲁迅先生始终关怀广大中国妇女的不幸命运。

妇女问题是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故事新编》的创作时间横跨十三年,涵盖了母亲、妻子、少女三个女性生命的不同阶段。

女性形象演变体现出作家对待人物态度的转变。

鲁迅从当时女性研究的盲点切入,深入剖析了女性被扭曲、遭践踏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对女性解放道路上的阻碍有着清醒犀利的认识,公正地批判其历史弱点,对女性解放的前景寄予深切的同情和希望。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女性形象女性意识“奔月”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对中国妇女群体的现代性转变的促进,是“五四”启蒙思想的最好例证之一。

鲁迅作为“五四”启蒙文学家、思想革命先驱,妇女问题自然被纳入他的关注视野,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鲁迅先生一生始终关怀广大中国妇女的不幸命运,《我之节烈观》痛斥了封建思想统治下的节烈观,《女吊》赞美既强又美的复仇女神,鲁迅先生的女性意识都先行于他的同时代人,并给同时代人和后人以启发。

他从当时女性研究的盲点切入,对女性解放道路上的阻碍有着清醒犀利的认识,对女性解放的前景寄予深切的同情和希望,并执著地为她们的解放找寻出路。

鲁迅先生的女性解放思想不仅表现在《呐喊》《彷徨》和杂文中,在他唯一的一本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也同样有深刻的阐述。

《故事新编》中收纳了八篇短篇小说,从1922 年创作的《补天》到先生病逝前不久所写的《起死》,创作时间横跨十三年,这其中人物形象的演变和作家对待人物的态度,无疑透露出鲁迅对于女性看法的转变。

在女性主义视角的观照下,《补天》中的女娲和《铸剑》中的眉间尺母亲、《奔月》中的嫦娥、《采薇》中的鸦头阿金,作者对这几位女性着墨较多,描写较多,分别涵盖了母亲、妻子、少女这女性生命历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四大奇书女性精神世界的演变及原因精品文档5

四大奇书女性精神世界的演变及原因精品文档5

“四大奇书”女性精神世界的演变及原因一、“四大奇书”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女性的悲剧命运《三国演义》是一部写英雄的小说,作品中的男人就是英雄的代名词,他们要么争夺天下,要么各为其主,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身上充满着英雄主义的豪情。

男性之间的兄弟之情却被他们置于极高的位置,甚至超过生命。

女性在作品中处于极为次要的地位,只是一种点缀而已。

这些女性大都没有自己的姓名,她们的身份是某人的妻子或某人的女儿,这些身份是社会赋予她们的,她们欣然接受了社会为她安排的物化且奴化的身份,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从属的、第二性的位置,努力地践行着符合自己身份的各种规范,甚至自觉赴死。

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自己的情感。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女性整体上丧失了女性的主体意识,陷入麻木的生活状态。

(二)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女性意识的发展在父权制封建时代,女性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就是因为充当王司徒的离间工具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作者用了将近两回的篇幅集中描写连环计,重点渲染貂蝉用两副面孔迷惑董卓、吕布的行动作为。

美人计频繁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力争斗中,让女性担当铲除权奸、匡复社稷的重任,这种“女色救国”论,与“女色亡国”论一样,是一体之两面,都是丑恶的封建政治观念的外在表现,反映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当然也可以表现,但思想艺术的高下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所持态度《水浒传》中潘金莲们对自己的丈夫均不满意,心灵寂寞无以排遣,她们不甘于这种死灰般的生活,于是选取了性爱作为自己情感的突破口。

作者大力渲染杀人的血腥过程,他和作品中的男性十分满足于手刃淫妇的那种快感,用残酷的暴力警示女性:要安分守己,终此一生,如有非分之想,必定死路一条。

(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1.社会经济原因元明之际的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文学作品洋溢出崇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以来中国异类女性故事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作者:钟高翔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0期内容摘要:中国民间异类女性故事的研究与现代民间故事学一样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1世纪以来的繁荣期,虽然至今只有短短二十年时间,已经有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前辈学者们对古代和现当代的、书面传承和口头传承的民间异类女性故事,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关键词:性别视角异类民间故事中国民间幻想故事充满瑰丽神奇的想象,其中有关异类幻化为人的故事颇具特色。

异类,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概念,指“非人”的其他生命体、物体和观念中的形体(神魔仙鬼)。

严格说起来,神仙亦是异类,但这个词却略带点贬抑色彩,因此一般将妖鬼精怪称为异类,而神仙不在此列。

这些妖鬼精怪往往能人形,人言,同时又具有与人不同的属于其本体的神秘特质。

从人类中心看,其他生物皆为异类,从男性中心看,女性也是异类;非人的异类如狐狸、虎狼、金鱼田螺等动物,牡丹、人参、菊梅桃柳等植物,扫帚刷帚、灯盏灯花等器物化身为女性进入人世与人来往的民间故事数不胜数。

这些异类女性,虽然早早就在文人辑录的故事集中留下过曼妙的身影,如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志怪小说,但直到现代故事学发展起来,才开始了对她们进行民间文学的学科观照与研究,迄今不过百年时间。

一.百年学术史的四个阶段对民间异类女性故事的研究,参照万建中在《中国百年故事学简历》中的说法,从时间上同样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发轫期,与现代民间故事学诞生几乎同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觉醒了民族民间文化自觉的中国学者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并用文学和民俗学的方法展开分析研究,其中自然包括对民间异类女性故事的整理和研究。

二是过渡期,时间为进入新中国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期间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对民间异类女性故事的研究实质上进入了缓慢甚至停滞的阶段。

三是发展期,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中国大地,大量西方理论思潮涌入中国,也带来了民间故事学的复苏,异类女性故事重新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

如刘守华、陈建宪、万建中、顾希佳等人对羽衣女、螺女、人鬼夫妻等故事的类型研究和母题分析就集中在这一阶段。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志趣在古代文学的学者注意到了志怪小说一脉的《搜神记》《聊斋志异》等作品中妖娆动人的异类女性,并对其中的形象、情感、意蕴、主题等进行分析探讨。

四是21世纪以来的繁荣期。

这一时期尽管至今只有短短二十年时间,研究人数、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

二.研究特点(一)从内容上看,21世纪以来的研究,首先表现为对古代小说和对现当代民间故事的关注并重。

前者涉及魏晋南北朝至清朝的诸多志怪、传奇、笔记、小说,尤以研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女妖的论文为多。

仅《蒲松龄研究》一刊,自2001年至今就发表了数十篇相关论文,既有整体观照又有单篇细读,从形象塑造、情节探究、母题演变、审美情趣以及影视改编等角度对《聊斋志异》中的异类进行了相当丰富且深入的研究。

如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精怪形象的塑造方法新探》,杨棣《简析蒲松龄对“狐鬼精魅”及其婚恋故事的文化定位》、《论蒲松龄对异类幻化女性形象“三重”生命的审美体认》,赵庆超《人鬼恋的审美转换与艺术创新——关于聊斋小说〈聂小倩〉四次香港电影改编的探究》、《浮现在文字与影像之间的鬼影记忆——从聊斋小说〈画皮〉的电影改编思考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创新问题》、《鬼狐的淡隐与现世的凸显——从聊斋小说《〈辛十四娘〉到〈狐缘〉电影改编的思考》……后者往往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者不同类型的异类女性故事展开研究或比较。

钟亚军《回族异类婚配故事的母题类型研究》、岳永逸《山西狼/狐精怪故事的比较研究》、刘建华《维、汉异类婚型民间故事比较研究》、杨冯磬《苗族民间故事类型的地域性研究——以苗族“天鹅处女”型故事为例》、漆凌云《汉文化圈视域下的中琉天鹅处女型故事比较研究》等文即在此列。

比较典型的如高木立子曾对中原地区,主要是河南省的民间异类婚故事进行母题分析,将给丈夫带来幸福生活的异类妻子称为仙妻,分为动物、植物、狐仙、其他(器物和鬼)四类,并将之在异类原形、遇合空间、难题考验、结局安排四个方面与日本的仙妻故事比较,探求中日仙妻故事中体现的文化观念的不同。

其次,近二十年对异类女性故事的研究更偏重异类婚恋题材,相关期刊论文十之八九都是对异类婚恋故事中的异类女性进行讨论探究。

这可能与传统女性多囿于家庭,很难有家庭之外的社会生活有关系。

既然传统意识中女性最重要的便是婚姻家庭,那么异类女性多出现在婚恋故事中也就不足为奇。

(二)从研究角度和方法看,21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角度和方法多样,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局面。

母题、类型研究仍然为学者们钟爱。

刘守华《从〈白水素女〉到〈田螺姑娘〉——一个著名故事类型的解析》、《“离经叛道”的奇女子——“仙女救夫”型故事的内涵及其渊源》,刘魁立《论中国螺女型故事的历史发展进程》等文都对故事类型进行历时性分析,追溯其缘起、演变与发展并解读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李亚欢《螺女型故事的结构形态分析》、黄景春《中国少数民族天鹅处女型故事情节结构分析》、桂玉燕《“龙女报恩”故事类型文本的形态结构》则沿用刘魁立研究“狗耕田”故事的思路与方法,运用结构形态分析分别对现当代辑录的螺女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和龙女报恩型故事进行共时性研究,通过分析故事母题构成,确定其中心母题、母题链,在类型中又划分类型变体,并画出该类型故事的“生命树”。

历史类型研究和结构类型研究这两种研究都丰富了类型研究的成果。

比较研究也方兴未艾。

关于异类婚故事,或者其中某一种类型的故事,既有国家间的比较,如赵静《中日“异类婚”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以兽妻型为中心》、漆凌云《汉文化圈视域下的中琉天鹅处女型故事比较研究》等;也有民族间的比较,如赵楠《蒙古族天鹅仙女型神话与满族三仙女神话比较研究》、林继富《跨族际的故事比较——汉族、藏族“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吴双《經典形象的民族差异性——汉、锡伯、哈萨克〈牛郎织女〉中牛郎形象比较研究》、刘建华《维、汉异类婚型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还有民间故事与作家作品的比较,如李丽丹《“三言”异类婚故事研究——兼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对异类女性故事的形象或情节、母题作民俗文化解读更是普遍的做法。

洪树华《唐代小说中人与异类的婚恋遇合及其文化折射》指出相对魏晋志怪中热情的一方是女性异类,唐代小说中男性人类更为主动,从而认定这是现实中青楼文化的反映,有一定道理,但有些失于偏颇。

董秀团《白族螺女故事类型及文化内涵研究——以大理剑川石龙村流传的故事为例》以田野调查的活态文本为主,梳理了典型白族村寨石龙村流传的螺女故事类型,并指出其独特的区域、民族文化内涵有别于其他区域的螺女故事,研究较为细致深入。

程亮《伍家沟村的口承狐精故事与狐仙信仰》、汪泽《欲望、道德与性别制约——崂山异类婚恋民谭的文化解读》也分别将伍家沟村和崂山的异类故事与相应地域的民间民俗文化语境联系起来分析,归纳其特点,后者甚至透出一丝性别研究的影子。

神话——原型批评、叙事学、精神心理分析法等比比皆是。

如田富军《牛郎织女故事与仙女下嫁穷汉原型新探》、漆凌云《仙女原型与恋母心理——对“仙女凡夫”故事的原型批评》、林代鑫《东北民间仙妻故事中人物原型及意象原型探析》都运用了原型批评方法。

关莹《长白山民间异类婚恋故事的空间叙事》用叙事学方法、从空间维度探讨异类婚故事,张玉莲《古小说中的“夜间”叙事研究——以人鬼冢墓遇合故事为例》则从叙事学的时间维度探讨“夜间”这个特定时间中“夜色”“灯火”“月光”三个要素的叙事功能及文化内涵。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丽丹的博士论文《18-20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学研究》,从经典叙事学的各个维度:时间、空间、角色和结构等多层面分析比较同题材的民间故事和文人作品,殊为难得。

彭松乔《禁忌藏天机——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意蕴的生态解读》从生态视角探究故事中人与自然、男与女的二元结构,曲径通幽,又是另一番风景。

同样选择了生态主义视角的还有朱永香《翩然走来的精灵——从“异类”解读〈聊斋志异〉的生态意识》一文,认为《聊斋志异》中形形色色的动植物异类恰说明作者天然的生态意识,肯定自然需要多样的生物和谐共处,异类自有其存在价值。

对异类女性故事进行女性主义解读、分析的论文也占相当比重。

如孙芳芳《魏晋六朝人鬼恋小说女性意识的体现》、唐未平《白蛇传女性意识和男权思想的对抗与消长》、漆凌云《性别视角下的满族三仙女神话》、曾丽容《〈聊斋志异〉的空间建构与情爱叙事》、马丽君《中国民间文学异类婚型故事中的女性研究》、吴艳《异类姻缘故事中的性差意识浅析——以志怪传奇小说为例》等文对相应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女性意识、女性观念、女性叙事做出解读,但相对来说,还是对异类女性形象的分析较多,而其他方面的探究较少。

对异类女性故事中的身为人类的“另一半”关注也比较少。

(三)从研究者看,中国知网能查询到的2001-2019年间研究异类女性故事的论文,大多数作者都只发表了一两篇相关研究,发表三篇以上的作者甚为寥寥,只有刘守华、漆凌云、李丽丹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且后两位还都有一篇是学位论文。

三.研究局限与思考从这一时期的民间异类女性故事研究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后来者改进与创新:(一)厚古薄今,对古代作品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而对现当代丰富的异类女性故事关注不够。

以“异类”与“女性”为主题(模糊)在中国知网搜索2010-2019十年间的期刊论文共20篇,排除其中不符合要求的7篇,剩下的13篇论文中,讨论《聊斋志异》的6篇,讨论其他志怪传奇小说的4篇,最后两三篇也是将古今民间故事做一个整体概而论之,如马丽君《中国民间文学异类婚型故事中的女性研究》。

这一组数据虽然也难免疏漏,但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实际上,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全部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的编纂提上议事日程的今天,可读到的现当代民间故事的记录整体文本远比古代资料丰富,更不用说民间尚有活态口头传承,现在已经是好好盘点现当代民间故事并展开细致深入研究的时候了。

(二)系统研究、持续深入研究暂时还比较少。

很多学者或许偶然关注了这类故事,或者其中的某个类型、某个故事,产生了好奇,做出了一点成果,然后兴趣点转移,就不再继续相应的研究。

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述及,在这一领域持续深耕细作并接连发表论文的学者很少。

(三)自觉从性别维度对此类故事进行现代性观照的研究还比较少。

异类女性故事本身天然具有性别维度,因此虽然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异类女性的形象解读、情节阐释和结构分析上,也有意无意地涉及到社会性别心理等层面,如李丽丹主要是用叙事学方法研究异类婚姻故事,但在行文中也不可避免会有传统婚姻观、妇女观的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