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合集下载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案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案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2.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特别是以河流水为例,掌握河流水与其补给水体之间的关系。

3.运用示意图,认识水循环的类型,指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4.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课前预习】1.水的三态、各自分布特点及数量特征。

2.总结地球上的水体类型。

3.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以河流水为例,参照课本图3.2总结河流水的主要补给形式有哪些?4.水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为水循环,什么是水循环?其能量来源是什么?5.水循环按其发生的领域分为几种?分别用示意图绘制每一种水循环类型的主要环节6.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哪些意义?【课堂探究】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阅读课本54页图3.2,从中找出有哪些水体补给河流水。

2、自主思考一:(1)长江上游主要的补给类型是什么?(2)长江中下游主要的补给类型是什么?3、自主思考二:(1)长江上游的径流量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2)长江中下游的径流量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对点练习1、四幅图分别是亚马孙河、尼罗河、长江和泰晤士河的“相对流量曲线图”,它们依次是( )A.亚马孙河、尼罗河、长江、泰晤士河 B.尼罗河、泰晤士河、亚马孙河、长江C.亚马孙河、泰晤士河、长江、尼罗河 D.泰晤士河、亚马孙河、长江、尼罗河4.用箭头表示出三种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小组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时间5分钟,并把合作探究结论记录在学案,完成后请踊跃展示。

1.根据图中河流与湖泊的位置关系,回答下列问题分别分析上面两幅图中A 、B 、C 三湖泊与河流的水源补给关系2.根据图中河流水与地下水的水位高低,判断图中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用箭头表示出上面两幅图中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并在图下方标注各自出现时期。

(2)若把图中的河流水换置成湖泊水,上面补给关系是否成立?(3)绘制右图中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并思考该种现象存在于何地区?我国东部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对点练习2:读“三种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1)甲代表的水体是( )A.雨水B.冰川融水 C.海洋水D.地下水(2)箭头a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 )A.1~2月 B.3~4月 C.6~7月 D.10~11月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自主学习:阅读课本55页完成下面两题。

《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 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作用;
3. 认识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导学环节:
一、导入:水的重要性
1.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水的存在形态;
2. 引导学生讨论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在自然界中循环利用的呢?
二、水的来源与循环
1. 讲解水的来源: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2. 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透;
3. 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三、水循环的作用
1. 讨论水循环对自然界的重要性:维持地球气候、滋润植被、维持生物生存;
2. 分析水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干系:水循环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3. 思考水资源的利用与珍爱: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珍爱水环境。

四、水循环的实践活动
1. 观察周围的环境,了解当地的水循环情况;
2. 设计小实验,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3. 制定水资源珍爱计划,提倡勤俭用水、珍爱水源。

五、总结与展望
1. 总结水循环的重要性及作用;
2. 展望未来,呼吁大家关注水资源问题,共同珍爱地球的水环境;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传播水资源珍爱的理念。

导学反思:
1. 你对水循环的认识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 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珍爱水资源?
3. 你愿意为水资源珍爱做出什么贡献?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水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重视水资源的珍爱与利用。

希望大家能够积极行动起来,为珍爱地球的水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我们的地球更加美好!。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水循环的相关图像、数据和案例。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2. 讲授新课:(1)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水在地球上的不断运动过程。

(2)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3)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调节气候、塑造地形、提供水资源等。

(4)阐述水循环的环境作用:生态平衡、地表净化、地质灾害预防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循环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水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水循环过程和地理意义的掌握。

3. 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水资源管理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实际工作者的角度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水库、水处理厂等,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自然界的水循环》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案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习重点】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知识链接】 要点摘抄:
存在形态:
、 、 相互联系的水体 存在空间: 、 、 陆地水体: 、
自然界的水循环 动力:太阳辐射、重力等
过程 环节: 、 、 、 、 水循环的 类型: 、 、 过程和
意义 维持了全球水的 意义 更新陆地 调节全球 塑造 要点分析:
(一)河流补给类型
(二)水循环的过程
(1)根据水循环过程,给图中未标上箭头的直线标上箭头 (2)填出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A_______ , C_______ , E_______ , F_______
(3)由A 和B 组成的水循环叫_______;由 D 与 E 组成的水循环叫_______
合作探究: 小组完成教材p55 页活动。

当堂检测:
图1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河流位于
A.亚热带季风区
B.亚热带大陆西岸
C.温带季风区
D.高寒地带 2.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A.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
B.冬季断流
C.有一个汛期
D.年径流总量大 3.下列关于长江水与水循环的关系,正确的是( ) A.只参与海陆间循环 B.只参与陆地水循环
C.只参与海洋水循环
D.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陆地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一、材料阅读水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我——一滴露珠诞生在了龙泉山上一棵桃花树上。

早晨,天亮的比较晚,万里无云,阳光无情的照在我的身上,慢慢的我便由晶莹剔透的水珠变成了虚无缥缈的水汽。

在天空中漂泊了好久,一天,一群从北方冲过来的冷空气蛮不讲理的把我挤往高空。

上面好冷啊,我一阵哆嗦便抱着一粒尘埃凝结成了雨水飘落下来。

到达地面后,伙伴们告诉我,这里是重庆,我们正在往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汇聚。

好多泥沙混进了我们的队伍,我们都变得脏兮兮的,而且身上还有点酸酸的味道,很不舒服。

一路狂奔,我们终于汇入了长江。

再接下来的旅程中,我结识了好多新伙伴,有从青藏高原的雪峰山上下来的冰雪融水,也有从鄱阳湖里跑来的湖水,同时,也有些伙伴离开了队伍,它们有的蒸发了,有的浸入了两岸的土地,还有些被岸边的树根吸收了。

终点站上海到了,这时我们的速度比在三峡附近的时候比起来慢了好多。

入海口附近,一路陪伴我们的泥沙沉积了下来,而我们则欢呼着冲进了大海的怀抱。

在广阔的大海里,我继续着我的旅程。

我到过日本的北海道、白令海峡、美国的旧金山、东南亚的菲律宾……今年夏天,当我游玩到南沙群岛附近的海域时,我决定结束在海上的旅程。

于是,在太阳公公的帮助下,我变成了水汽,乘着风一路飞啊飞……一天,一团冷空气挡在了我们的面前,这次兵强马壮的我们主动的冲了上去,一边挤着它们后退,一边压着它们往上爬,高空中还是很冷,我又被凝结成了雨水滴落下来。

降落的过程中,一片熟悉的土地渐渐清晰……天啦!龙泉,我的故乡,我回来啦!1、为什么“天亮的较晚”?2、“飘落下来”时,当地的天气状况如何?二、基础梳理:(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共同构成各种水体,包括、、,其中占全球总水量的96.53%,淡水中储量最大的是,约占67%。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连续运动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案(人教版)

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案(人教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识记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重点) 2.掌握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重难点)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重难点)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的组成及特征(1)组成:由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的水体构成。

(2)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2.水体空间分布水体特征海洋水海洋水是最主要的水体,占全球水量的96.53%陆地水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大气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3.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源相互补给。

[特别提醒]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不存在地下水补给河流水的情况。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循环类型字母主要环节海陆间水循环 A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海上内循环 B ①蒸发、⑦降水陆地内循环 C ⑧植物蒸腾、③降水3.意义(1)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特别提醒](1)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2)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水都存在于河流、湖泊与海洋中。

()(2)井水不犯河水是正确的。

()(3)黄河下游河段总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4)大气环流是水汽输送的主要动力。

()(5)塔里木河河水主要参与的水循环是()A.海陆间循环B.陆地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D.大循环提示:(1)×自然界中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中。

(2)×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因此井水与河水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自学答疑(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从形态上看(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2)气态水:数量______,分布______;液态水:数量______,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______、______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1)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______%,是地球水的主体。

(2)大气水:数量虽少,但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包括________、________、沼泽水、土壤水、________、________、生物水等,数量虽不多,但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巨大。

3.陆地水体相互联系: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之间,使陆地水得到______、__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

(2)陆地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补充量很少。

(3)海上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没有补充作用。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蒸腾)、________、降水、________、________、地下径流。

4.水循环的意义(1)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

(2)是地球上最活跃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过程之一。

(3)是海陆间联系的纽带: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________。

三、巩固训练1.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A.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B.冰川水、生物水、河流水C.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2.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A.地下水、湖沼水和土壤水B.海洋水和冰川水C.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和淡水湖泊水D.冰川和生物水3.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对水循环的(环节)的直接影响( )A.水气输送B.地表径流C.地下径流D.降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

第一节__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第一节__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地球上的主要水体。

2.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通过实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自主预习案】一、相互联系的水体(阅读课本54页,自主独立完成。

)1.形态:水在地理环境中以、、三种形式相互转化。

2.水圈是一个但的圈层。

3.从分布空间来看: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水、水和水,其中水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4.在地球淡水中,是主体。

5.目前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合作探究案】探究一:水循环的过程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与之间,与之间,与之间。

3.下列描述分别属于哪一类水循环?是水循环的的哪一个环节?(1)台风“麦莎”登陆,。

(2)黄河奔腾入海,。

探究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 海陆间水循环中水循环的过程中(海洋表面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环节,能量是如何转换的?2. 黄河平均每年输入下流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三角洲因此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3千米,每年新造陆地23-28平方千米。

(“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

)黄土高原为什么会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黄河三角洲又是怎样形成的,由黄土高原和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说明水循环具有什么作用?3.黄河从上流向下流流动,水携带什么物质呢?4.为什么黄河水能够源源不断地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当堂练习案】1.对水循环意义的正确叙述是()①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水循环的最主要动力是()A.太阳辐射能B.重力能C.大气运动D.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3.对长江、黄河水的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参与海陆间循环B.只参与陆上内循环C.只参与海上内循环D.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陆上内循环4.下列河流中,主要参与内陆水循环的是:()A.松花江B.塔里木河C.雅鲁藏布江D.额尔齐斯河5.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由多到少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B.地下水、冰川水、河流水C.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6.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A.河流水B.浅层地下水C.湖泊水D.冰川水7.读下图回答问题:(1)根据水循环过程,给图中未标明箭头的直线标出箭头。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导学案》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导学案》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导学案一、导入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生命之源。

水在自然界中不息循环流动,形成水循环系统。

通过进修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珍爱水资源。

二、目标1. 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2. 掌握水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植物蒸腾等水循环的基本观点;3. 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性,培养勤俭用水的认识。

三、导学内容1. 水的循环过程水在自然界中不息循环流动,主要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和植物蒸腾等环节。

这些环节互相作用,构成了水循环系统。

2. 水的蒸发水蒸发是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主要由太阳能提供能量。

水蒸发后形成水蒸气,升入大气层,成为云的主要来源。

3. 水的降水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团。

当云团中的水滴增多到一定水平时,就会下落为降水,包括雨、雪、雾、露等形式。

4.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降水后的水分有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另一部分渗入土壤成为地下水,供给植物发展或形成地下水脉。

5. 植物蒸腾植物通过根部吸收地下水,经过植物体内的蒸腾作用,水分蒸发成水蒸气开释到大气中。

植物蒸腾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四、导学任务1. 阅读相关教材或资料,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2. 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身边的水循环现象,如水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3. 思考水资源的重要性,提出勤俭用水的方法。

五、导学讨论1. 你认为水资源为什么如此重要?水资源的浪费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何影响?2. 你能料到哪些勤俭用水的方法?如何在平时生活中合理利用水资源?3. 你对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有何新的认识或体会?六、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掌握了水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植物蒸腾等基本观点,认识到了水资源的珍贵性和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珍爱水资源,为建设美丽故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阐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规律,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

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掌握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导学案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导学案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

2、理解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3、认识水的循环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水在自然界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环节。

(2)水循环中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2、难点(1)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2)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水在自然界中主要有固态(冰、雪)、液态(河水、湖水、海水等)和气态(水蒸气)三种存在形态。

这三种形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1、蒸发指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蒸气进入大气的过程。

海洋、河流、湖泊、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水分都可以通过蒸发进入大气。

2、水汽输送大气中的水汽在风的作用下被输送到不同的地区。

3、降水大气中的水汽在一定条件下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4、地表径流降水在地面形成水流,沿着地表的沟壑、河道等汇集流动,最终注入海洋或湖泊,这就是地表径流。

5、地下径流一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在地下岩石和土壤的孔隙中流动,形成地下径流。

6、下渗降水到达地面后,一部分会渗入地下。

(三)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

这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它使陆地水得到不断补充和更新。

2、陆地内循环陆地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等形式变成水蒸气,再通过降水返回陆地表面。

3、海上内循环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回到海洋。

(四)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在水循环过程中,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持全球水的总量基本不变。

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通过水循环,低纬度地区的热量被输送到高纬度地区,调节了全球的热量分布。

3、联系海陆的纽带水循环把海洋和陆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和补充。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案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案

3.1.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地理必修1人教新课标3.1.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一、课标解析了解水圈内的各种水体类型的数量和分布,了解淡水有限性,增强合理用水的意识。

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水体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解。

掌握水循环的概念、领域、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根据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调整自己的作为,趋利避害。

二、主干知识梳理存在形态:、、,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分布最少,数量居中的是__。

相互联系存在空间:、、,海洋水是最主要的的水体陆地水:地表水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水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的关系。

自然界的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连续运动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时空特点:动力:、重力能等水循环的环节:、、、、下渗过程和意义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在水循环这个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的状态,并维持了全球水的。

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和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的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地表形态。

三、典题解析[例1](03年上海地理)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地球上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

请回答下列两题:(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曰“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

从水循环角度理解,通过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在全环水循环中,陆地水主要通过方式进入到大气层中。

解析:(1)题借用古诗句考查河流补给以及形成陆地径流雨水补给的原因。

黄河流域河水补给形式上有多种形式,但是降水补人是主要方式。

陆地上地表径流主要通过大气环流(含季风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和以降水的形式补充地表水。

(2)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环节等知识,应扣住“陆地水进入大气层”这一环节进行分析。

答案:(1)雨水是主要补给季风(2)蒸发、植物蒸腾作用[例2](03全国文科综,36)读图,甲地年降水量为680mm,丙河年径流总量为118亿m3(黄河年径流总量为575亿m3)。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班级姓名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的环节;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学习目标1.了解水圈的构成,理解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补给关系,能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积极合作讨论,大胆展示自己,通过探究思考能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3.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学习过程《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游戏预热】合并同类项:请观察图片中的水体,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划分1.水圈的构成A 按照存在形态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其中________分布最广,________数量最大。

________只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B 按照存在空间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其中________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_______。

【合作思考一】 2.水体的相互补给(1)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2)请分析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洪水期和枯水期,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吗?洪水期,补给。

枯水期,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合作思考二】 3.水循环过程(1)用箭头画出各水循环的过程并用文字标注主要环节。

(2)说出各个水循环的过程。

海陆间循环(海陆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4.水循环的意义【探究活动】人类活动或多多少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水循环原理,分析现象并回答问题。

材料:从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断流的时间和断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

70年代平均断流河段的长度是242千米,80年代延长至256千米,90年代增加到400多千米。

90年代以前,断流最早发生在四月中旬,一年之内断流月份不超过3个月。

进入90年代,断流最早发生时间提前到了2月,一年内断流最多达227天,将近11个月,断流的河段最远延伸到了开封附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的环节;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水圈的构成,理解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补给关系,能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积极合作讨论,大胆展示自己,通过探究思考能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3.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学习过程《自然界的水循环》
-:相互联系的水体
【游戏预热】合并同类项:请观察图片中的水体,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划分
1.水圈的构成
A 按照存在形态分为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和 _______ 。

其中_________ 分布最广,__________ 数量最大。

__________ 只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B按照存在空间分为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 。

其中 _________ 是最主要的,占全
球水储量的__________ 。

【合作思考一】 2.水体的相互补给
(1)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请分析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洪水期和枯水期,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吗?
洪水期,___________ 补给__________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合作思考二】 3.水循环过程
(1)用箭头画出各水循环的过程并用文字标注主要环节。

(2)说出各个水循环的过程。

海陆间循环(海陆大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4.水循环的意义
【探究活动】人类活动或多多少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水循环原理,分析现象并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72 年以来,黄河下游断流的时间和断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

70 年代平均断流河段的长度是242 千米,80 年代延长至256 千米,90 年代增加到400多千米。

90 年代以前,断流最早发生在四月中旬,一年之内断流月份不超过3 个月。

进入90 年代,断流最早发生时间提前到了2 月,一年内断流最多达227 天,将近11个月,断流的河段最远延伸到了开封附近。

1998 年底,国家开始对黄河水实施水量统一分配。

经过合理调度,黄河再没有断流。

1. 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学习反馈
1水圈的特点是
A •连续、规则
B •不连续、不规则
C •不连续、规则
D •连续、不规则
2 •占地球水圈和陆地淡水储量首位的水体分别是( )
A .海洋水、冰川水
B .海洋水、地下水
C .冰川水、河流水
D .河流水、湖泊水
3・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有大循环之称的是( )
A •发生领域最大的海陆间循环
B •发生在人类居住的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的内陆循环
C •每年循环量最大的海上内循环
D .地球水和太空水的循环
4 “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天空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
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这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了
( )
A•水圈、大气圈 B .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C .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5•从水循环角度来看,南水北调”工程
A .增加了长江流域的地表径流
B .导致长江流域水量不平衡
C •减少了长江流域的雨水下渗
D .改变了长江流域的自然水循环
6•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水
A .
C • ___________________ ; D. 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有、和
(3) _________________ 图中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水循环类型,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说明如果该地区降水减少,人为原因可能是什么
课后自我小结
本堂课你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呢?哪些方面还有待进步呢?
思维拓展
河水补给来源河流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但有些河流,即使在较长的时间不下雨,河流水源仍然比较丰富,如我国华南地区河流;有的河流则干季甚至断流。

由于流域气候不同,降水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雨水,有的是雪,或兼而有之,这些对河川径流动态有着不同的影响。

河流水源的补给途径,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雨水补给是河流水源补给最重要的一类。

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河流水源主要是雨水补给。

其特点是河流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境内降雨量及其变化关系十分密切。

2.融雪水补给。

温带与寒带地区,冬季降雪,地面形成雪盖,至翌年春季气候转暖,积雪融化补给河流。

高山上的积雪,在气温最高的夏季融化补给河流。

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松花江等,春季积雪融化补给河流的水量占一定比例。

融雪水补给特点是,河流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积雪及流域气温变化有关。

3.冰川水补给高山及高纬度,冰川运动至雪线以下或达到正温度地区,冰川融化补给河流,如我国西部高山冰川夏季融化补给河流。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某些位于山地高原的湖泊沼泽,本身是河流的发源地,直接补给河流;有的湖泊汇集了若干河流来水后又转而补给河流,例如江西鄱阳湖接纳赣、修、信诸水及百多条小河来水,通过湖口注入长江。

湖南洞庭湖也属此类,湘、资、沅储水洞庭湖,再由洞庭湖几个出口注入长江。

5.地下水补给。

大气降雨、降雪(融化后)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再由地下水补给河流。

在湿润地区,地下水成为河流水源的重要来源。

在岩溶地区,如我国的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地下水成为河水的主要补给者。

一般说来,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是稳定的。

当然,一条河流的河水补给来源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某一种形式为主的混合补给形式,对流域自然条件复杂的大的河流来说尤其如此。

我国长江上游地区除雨水、地下水外,高原高山上冰川、积雪在夏季融化也补给河流;东北地区的河流,由春季融化积雪补给,夏季则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西北内陆盆地除雨水外,夏季高山冰川、积雪融化成为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我国季风地区,大部分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而冬季则由地下水补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