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观摩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在文中学会生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能积累和运用。

3、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1、课文3、4自然段内容的理解和感悟;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鼓励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

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在我国的浙江省,那里的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区别:“观潮”与“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1、检查生字情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三、创设情景,整体感知观看录象。

四、突破重点,朗读感悟(随机板书)1、钱塘江大潮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2、找出课文中描写潮水景象的段落。

3、自由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仔细体会,读出你的感受。

(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读中理解词句,读中感悟,读后质疑,合作学习、交流,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读出真情实感。

)⑴“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读懂了什么?理解“人声鼎沸”的含义,学学“闷雷滚动”的声音。

⑵“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表演“人群沸腾”的情景,刚才这情景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人声鼎沸。

)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⑶“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读出壮观的感受,分组比赛读。

)⑷“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第1篇】《观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把握文章写作顺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重难点理解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看完有怎样的感受,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大潮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描写的。

(二)新课教学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2.导读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人声鼎沸”,并指导朗读。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3)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学生练习。

3.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带着生字词齐读全文,读完后,思考: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2)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上问题,5分钟后小组代表回答(3)互相点评,教师小结(4)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4.再读课文,拓展提高(1)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5.思路引导,背诵壮观(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三)巩固提高1.创设情境,运用语句2.积累词汇,并运用词汇(四)小结作业1.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今天,我去海宁观潮。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三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三篇

【导语】《观潮》是⼀篇⽂质兼优的写景⽂章。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的钱塘江⼤潮雄奇壮丽,⽓势⾮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的思想感情。

本⽂的教学,不但要使学⽣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法,受到语⽂能⼒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热爱⼤⾃然,热爱祖国壮美河⼭的思想感情。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第3、4⾃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能联系上下⽂或结合⽣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然的壮观,受到⾃然美的熏陶,能把⾃⼰的阅读感受与他⼈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本⽂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描绘的⼤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课时 ⼀、板书课题,⽐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第⼀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中,出现了⼀个“观”字,课⽂中,还出现了⼀个“观”字,翻开书,⼩声读⼀读,找⼀找。

(板书:天下奇观) 3.⽐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结:同⼀个字在不同的语⾔环境中的意思是不⼀样的,读书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的丰富多彩。

⼆、初读课⽂,朗读正确。

1.⼩声地读⼀读课⽂,把课⽂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朗读中的错误读⾳。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

) 3.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东望、风平浪静、⽔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声地再读⼀读课⽂,读完了课⽂,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的观潮⽇ B、盐官镇——的地⽅ C、观潮⼈——最多 D、响声—— E、浪潮——最壮观 F、⼈的情绪——涨 2.你能把这六⽅⾯的内容连在⼀起吗?可以说⼀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段话,说说这篇课⽂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1)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1)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详细内容包括:1. 学习生字词:潮、涌、磅礴、沸腾等。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3. 学习作者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来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自然景观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来描绘自然景观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壮观景象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自然景观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自然景观的方法。

c. 举例讲解观察、联想和想象在课文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观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描绘一种自然景观。

5. 互动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描绘作品,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观潮》2. 板书内容:a. 生字词:潮、涌、磅礴、沸腾等。

b. 课文结构:总分总。

c. 观察方法:观察、联想、想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绘一种你喜欢的自然景观。

答案示例:我喜欢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天边泛起了一片金黄色的晚霞。

这时,微风轻拂,树影婆娑,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收集关于自然景观的诗歌、文章,进行阅读欣赏。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观潮》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

全诗共四句,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会用“观、潮、壮观”等词语造句。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培养语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

2. 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及相关背景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钱塘江大潮吗?谁能来说说你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2. 学生分享,教师总结:钱塘江大潮是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汹涌澎湃,壮观无比。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歌——《观潮》。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3. 全班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意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意。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感悟诗歌意境1. 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描写,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

3. 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歌中的画面,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了解钱塘江大潮1. 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及特点。

2. 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 学生分享观后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意境及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板书设计:《观潮》钱塘江大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诗歌内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1.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兴趣。

2.2通过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理解、感悟、欣赏课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2.2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1.2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和特点。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学习生字词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4.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品词析句5.1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5.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喻句,理解其内涵。

6.体会作者情感6.1学生分享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

6.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2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短文。

四、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课外阅读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分享给同学。

五、板书设计1.课题:《观潮》2.生字词:潮、涌、漫、涨、翻、滚、吼、壮观3.重点句子: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气势雄伟。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1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然后挑选几名学生来朗读,让其他学生听后进行评价,讨论哪位同学的朗读更符合课文情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沟通,老师及时指导和教导。

抓住以下几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词语表达的独特感受。

注意读书和读书的结合:(1)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远近)(2)远:把握潮汐的声音和形状写潮汐刚来时的情景:隆隆声,如闷雷滚滚;在水和天空的交汇处有一条白线。

潮虽远,势头已在。

(板书:声音像远处有白线的闷雷)读描述潮汐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引导学生背诵: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观潮》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观潮》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观潮》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观潮》•学习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课文中的感受2. 教学目标•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复述•能够表达对课文内容的个人看法和感受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观潮》•理解课文内容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表达个人看法和感受三、教学准备•课文《观潮》的复印件•板书•单词卡片•PPT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海浪、海浪声等概念,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 学习新词•带领学生学习新词汇,通过图片、动作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3.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全文,学生跟读。

•分段翻译,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章中的主要情节、人物性格等展开讨论,并汇报给全班。

5. 个人表达•鼓励学生就自己对海浪、大海的感受进行描述,可以用画面感言或情感表达。

五、课堂作业•背诵课文《观潮》•完成生字生词的拼写练习•回家写一篇关于海浪的短文,可以描述一个海浪冲击礁石的场景。

六、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较为全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有所收获,对《观潮》这篇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3篇

【导语】本⽂是⼀篇以写景为主的散⽂,语⾔细腻⽣动,捕捉的画⾯视野开阔,⽓势雄浑。

钱塘江⼤潮⾃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正是围绕这⼀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抓住⼤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潮⽓势磅礴的景象,使⼈读后不禁发出“钱塘江⼤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的感叹。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课《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

理解“笼罩、⼈声⿍沸、⽔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背诵课⽂3、4⾃然段。

3.边读课⽂边想象画⾯,能联系上下⽂或结合⽣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好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描写想象画⾯。

教学难点 想象课⽂描绘的⼤潮景象,引导学⽣体会作者怎样既⽣动⼜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潮雄奇景象的。

第⼀课时 教学⽬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声⿍沸、⽔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理清⽂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吟诵古诗,导⼊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天来。

”唐代⼤诗⼈刘禹锡也曾经写道:“⼋⽉涛声吼地来,头⾼数丈触⼭回。

”今天就让我们⼀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课件出⽰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初读课⽂,⾃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的潮⽔?(观:观看。

潮:指钱塘江⼤潮。

观潮:观赏钱塘江⼤潮。

)(课件出⽰3) 2.交流⾃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字卡⽚检查“盐、屹、昂、顿、⿍、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并组词语。

(课件出⽰4) 字⾳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免读成(pēnɡ),“震”“霎”为翘⾆⾳,注意读准确。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观潮》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观潮》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观潮》优质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观潮》的主题和大意。

2.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文章中描写的场景和景物。

3.能够通过朗读和语音语调的模仿表现文章情感。

4.能够进行简单的联想和想象,写出自己的见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题和大意。

2.描写文章中的场景和景物。

3.通过朗读表现文章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课文《观潮》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潮汐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观潮》,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和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3. 细读与分析(20分钟)带领学生深入细读课文,分析文章描写的场景和景物,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内容。

4. 朗读与表达(15分钟)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模仿语音语调表达不同情感,增强表达能力。

5. 思考与写作(20分钟)启发学生进行简单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写出对潮汐的自己的见闻和感悟。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邀请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他们的作品,分享彼此的体会和感悟。

四、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自己制作一份关于潮汐的小抄手册,记录相关知识和故事。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探访海边,亲身感受潮汐的魅力,激发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文章《观潮》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体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以上是关于《观潮》优质课堂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思路,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设计和开展相关课堂教学。

新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观潮》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观潮》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观潮》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观潮》一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观潮》一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理解自然景观背后的哲理,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2.教具:课文《观潮》的课件、板书、图片等。

3.环境:保持教室安静整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充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一段小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海浪拍打礁石的场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观潮》。

2. 学习课文(15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观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3. 深入讨论(20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课文中通过描写潮汐的变化展现了什么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4.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课堂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海边观潮的经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观潮这一主题的课文教学,使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主题,并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同时也能懂得如何爱护大自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观潮》,使学生了解海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惜环境。

2. 教学重难点•重点:讲解海潮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难点:理解文中诗意和比喩的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 教学准备•教材:《观潮》课文及相关课外资料。

•辅助工具:地理图、海洋潮汐相关图片、板书。

•教学环境:讲台、投影仪等。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海洋潮汐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海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课文1.讲解文中生词和生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段阅读课文,呈现海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分组讨论海潮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步:语文实践1.学生自主或小组创作海潮相关的诗歌或描述。

2.分享学生创作的作品,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步: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海潮对人类和自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反思环境保护问题。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观潮》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下一步可以通过实地调研、生态活动等方式深化学生对海潮和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四年级上册《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四年级上册《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四年级上册《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篇1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农历八月十八那一天,无数的观潮者会来到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场面。

〔观看录像。

〕二、研读描写江潮的句子,体会江潮的雄伟、壮观1、师引:那么,同学们,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观潮者呢?这个问题你们想过吗?〔生答。

〕2、好,请大家读课文。

在读的时候请你们做好下面几件事:⑴认真读课文,仔细思考问题。

⑵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把最吸引你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同学听一听。

3、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分小组学习课文。

4、交流:谈谈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观潮者?你找到了那些吸引你的句子?重点引导学生学好这几个句子:⑴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①谈谈这个句子哪里最吸引你?〔板书:出现白线〕②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从“水天相接〞、“一条白线〞感受远看江潮的美。

〕指导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

⑵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谈谈这个句子哪里最吸引你?〔板书:横贯江面〕②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江潮速度的快,并指导他们能感情朗读。

⑶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似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①说说句子吸引你的地方。

〔板书:白浪翻滚〕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结合观看录象,感受钱江大潮声音之大,浪潮之高,速度之快,体会到钱江潮的雄伟壮观。

⑷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

①说说句子吸引你的地方。

②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江潮奔腾速度之快。

并指导感情朗读。

202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观潮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

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朗读课文,将视频传送至班级微信群,布置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视频。

【媒体应用说明:本环节教师通过微信收集课前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环节提前到课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追逐一场水的盛宴。

板书:观潮(指导书写“潮”)(齐读课题。

)【运用希沃中的汉字功能学习“潮”。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出示学生预习时的朗读视频,引导学生认真听,运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点评。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依旧笼罩薄雾蒙蒙霎时横贯恢复(3)检查多音字情况【运用希沃动画功能,色差功能检查生字词。

】(4)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相机出示思维导图: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5)游戏: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

【运用希沃课堂活动中的超级游戏,进行辨认。

】三、朗读感悟、发展语言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呢?2.自由练读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水的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把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观潮》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江边观潮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潮的壮丽景象。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同时,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丰富情感 also can help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enhance their appre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生动形象的描写有一定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词语,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潮汐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潮汐现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课文的创意写作。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对于潮汐现象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潮汐现象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潮汐的特点和成因。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潮汐现象的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名师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名师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名师教学设计精选(3篇)1.观潮教学目标: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潮、据”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奇观、农历”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突出大潮给人带来的震撼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且练习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教学难点: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的过程;学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前准备:1.预习提纲(1)搜集图文资料及视频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会认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字要求会读写并组词。

通过查工具书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熟读课文,通过找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大家肯定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

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由于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几天海水所受引潮力特别大,再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从而形成特大涌潮。

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赞咏不绝的“海宁潮”闻名天下。

2.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自己的感受。

生1: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正确读写“鼎沸、横贯、浩浩荡荡”等生字词,理解并积累描写潮水的语句。

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③能背诵课文3 - 4 自然段,熟读全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朗读、默读、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潮水变化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奇观的热爱和探索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 - 4 自然段。

2. 教学难点①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景象,理解并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1. 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潮水的气势磅礴。

2. 提问学生: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想知道这么壮观的景象是在哪里出现的吗?从而引出课题“观潮”,并在黑板上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让学生认读“鼎沸、横贯、浩浩荡荡、昂首东望、山崩地裂”等词语,对易错字进行重点指导,如“鼎”的笔顺、“沸”的读音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如“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

统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观潮》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统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观潮》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统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观潮》优质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潮》这篇课文描绘了我国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富有诗意,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又能提高他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本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技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能主动提出问题。

但部分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不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优美诗句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理解课文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3.欣赏和感悟课文中的优美诗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写作指导法:以课文为模板,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写作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或视频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生字词卡片,大家共同复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 观潮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 观潮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

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内容理解、语言表达等方面。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感受和描绘。

3. 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生字词卡片。

3. 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尝试朗读课文。

3.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4. 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5. 朗读课文:学生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全班共同评价。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1. 课题:观潮2. 重点生字词:潮、涌、澎湃、壮观等。

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每个词抄写3遍。

2.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绘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3. 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观摩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评析】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评析】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评析】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评析】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评析】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六)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评析】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评析】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评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

(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评析】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

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评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放录像)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

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评析】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附一:板书设计: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观潮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附二:钱塘潮的形成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

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x ī)。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

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

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

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

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

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象门坎(kǎn)一样的“沙坎”。

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高达八米到九米。

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pén g)湃(pài),像千军万马。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