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2课增进民生福祉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12走向同富裕 (29张PPT )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12走向同富裕 (29张PPT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刘安 《淮南子》
治理国家有一定的方略,就是以对人民有利为根本。
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12走向同富裕 (29张PPT )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12走向同富裕 (29张PPT )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 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 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 进。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 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 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 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12走向同富裕 (29张PPT )
以人民为中心,全民共享、全面共 享、渐进共享、共建共享。
探究与分享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12走向同富裕 (29张PPT )
甲:共享发展应该是人人享有,而不是一部分人享有, 先富要带后富。
共享的主体
全民共享
乙:共享发展就是要共同享有国家发展的所有成果。
共享的内容
全面共享
丙:共享发展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
共同富裕是要求和体现,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 越性。
同步 同时 同等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第2课时 走向共同富裕
增进民生福祉教案

增进民生福祉教案
以下是一份增进民生福祉的教案,供您参考: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民生福祉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让学生掌握增进民生福祉的方法和途径。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其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
1.民生福祉的含义与重要性
2.影响民生福祉的因素
3.增进民生福祉的方法与途径
三、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民生福祉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影响民生福祉的因素以及如何增进民生福祉。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加深对民生福祉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当前社会背景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民生福祉问题。
2.讲解民生福祉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介绍民生福祉的含义,阐述其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3.分析影响民生福祉的因素:讲解影响民生福祉的各种因素,如经济发展、教育、医疗、就业等。
4.讲解增进民生福祉的方法与途径:介绍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身行动来增进民生福祉。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探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增进民生福祉。
6.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份增进民生福祉的行动计划,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民生福祉综述

民生福祉综述
民生福祉是指社会中每个个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民生福祉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福祉:包括个体的经济收入、就业情况、财产状况等经济方面的指标。
经济福祉的提高能够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满足个体的物质需求。
2. 教育福祉:教育水平被认为是衡量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之一。
良好的教育条件能够提高个体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提高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3. 医疗福祉:医疗服务的普及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具备高质量、可负担的医疗服务能够保障个体的身体健康,并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4. 社会保障福祉: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等,能够提供一定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支持,降低个体面临意外风险的不确定性,提高社会的整体安全感。
5. 环境福祉:环境质量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清洁的空气、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能够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6. 社会参与福祉:个体在社会中的参与程度和社会交往对于民
生福祉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具备公平的社会机会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渠道能够提高个体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以上是民生福祉的一些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产生影响,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并努力改善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最新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第12课关注改善民生

课后反思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作为民生之基的教育。
【讲授新课】
第12课 关注改善民生
一、优先发展教育:学有所教
(一)教育是兴邦之本
1、 情景一:200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国家助学金达到308亿元,其中,中职学校的国家助学金超过一半。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后,受资助的学生达1600万人,占当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90%。
2、社会保险
(1)含义: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在劳动者因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失去生活来源的时候,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保证公民和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范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3)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
3、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重点)
第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教育是重要的公共产品,涉及千家万户,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体现教育公平。
3、以我校部分学生的就业实例让学生在此领悟中职生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4、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职生遇到了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好时期,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
总之:从现代化建设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结构、数量上看,从中职生的继续升学途径上看,从中职生的就业渠道上看,中职生大有前途。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要途径,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上职业学校大有发展前途。
专题8: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课件版)-2023年高考政治重大时政热点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 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3..就业对国家的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进而有利于扩大投资、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好 、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 标。
4.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劳动者而言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 再生产;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就业问 题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热点解读】 【创新演练】
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人民币,比
2012年增长近八成,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显著缩小至2.5:1。这表明( )
①我国实现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②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③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④按劳动要素分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我国还未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该说法与事实不符,①错误。
②: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人民币,增速快于经济增长,表明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2课增进民生福祉课件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2课增进民生福祉课件一、内容概要民生福祉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阐述民生福祉的定义,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强调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改善之间的联系,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展现经济增长对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政府责任与措施:强调政府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责任和策略,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等。
社会参与与共建共享:讨论社会各界如何参与增进民生福祉的进程,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提升社会福利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共建共享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民生福祉的未来发展:分析当前民生福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更好地通过政策调整和社会合作增进民生福祉。
本课的目标是使学习者深刻认识到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相关政策和措施,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责任,从而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1. 介绍民生福祉的重要性和意义。
社会稳定基石:民生福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只有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其基础就是良好的民生福祉。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民生的改善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增加,会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的活力。
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民生福祉的提升密切相关。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民生福祉的提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只有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增进民生福祉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重要方面。
通过改善民生,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易混易错】-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知识清单(新高考专用)

《经济与社会》易混易错名目第一单元生产资料全部制与经济体制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全部制1.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 (2)1.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3)其次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打算性作用 (4)2.2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其次单元经济进展与社会进步第三课:我国的经济进展3.1贯彻新进展理念 (7)3.2推动高质量进展 (8)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安排与社会保障4.1我国的个人收入安排 (9)4.2我国的社会保障 (10)第一单元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全部制1.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1.劳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阐释】生产资料全部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2.促进国企强强联合,巩固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阐释】促进国企强强联合,巩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3.推动国企混改,巩固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支配地位.(×)【阐释】推动国企混改,巩固公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支配地位.4.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阐释】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5.国企混合全部制改革有利于焕发国企活力,转变公有资产全部制性质.(×)【阐释】没有转变公有资产全部制性质.6.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唯一的实现形式.(×)【阐释】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7.我国的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阐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8.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阐释】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9.混合全部制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阐释】混合全部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10.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阐释】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1.生产资料全部制打算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进展方向.(×)【阐释】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全部制打算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进展方向.1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阐释】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1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阐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把握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进展起主导作用.14.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公平的.(×)【阐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公平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15.股份制合作制属于混合全部制经济.(×)【阐释】股份合作制属于集体经济,不是混合全部制经济,也不是个体经济.16.国有企业就是国有经济.(×)【阐释】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1.2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1.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公平.(×)【阐释】在我国全部制结构中,两者的地位不公平;在市场竞争中,两者地位公平.2.毫不动摇巩固和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舞.支持.引导公有制经济.(×)【阐释】毫不动摇巩固和进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舞.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3.进展壮大国有经济,要以解放和进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心.(×)【阐释】进展壮大国有经济,要以解放和进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加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4.我国的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阐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5.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阐释】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6.混合全部制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阐释】混合全部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阐释】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8.推动国有企业混合全部制改革会减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阐释】推动国有企业混合全部制改革,有利于促进各种全部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进展,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9.实行“三权分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会使农村集体经济变为个体经济.(×)【阐释】“三权分置”改革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变革,并没有转变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10.混合全部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阐释】混合全部制经济是各种不同全部制经济依据肯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全部制形式,既有公有制成分,也有非公有制成分.11.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动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气.(×)【阐释】不是国有经济,而是国有企业.12.全部股份制都是全部制经济.(×)【阐释】只有由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所组成的股份制是混合制.13.混合全部制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提示】混合全部制经济既包含公有制经济,也包含非公有制经济,因此,不能笼统地把混合全部制经济视为公有制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只有混合全部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才属于公有制经济.14.我国农村的土地归个人全部. (×)【提示】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城市市区的土地归国家全部,我国农村的土地归集体全部.15.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全部制形式是个体经济.(×)【提示】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农业基础设施)归集体全部,农夫对承包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全部权.因此,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全部制形式仍旧是集体全部制.其次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打算性作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方案在资源配置中的打算性作用.(×)【阐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打算性作用.2.方案和市场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分.(×)【阐释】方案和市场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分,它们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都是调整经济运行的手段,二者相互补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主要的调整手段,但市场调整存在弊病,需要方案来弥补.3.价格.供求和竞争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打算性作用的基础.(×)【阐释】价格.供求和竞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但要想发挥价格.供求和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打算性作用的基础.4.市场体系都是由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基本要素组成的.(×)【阐释】市场都是由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基本要素组成的,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5.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在资源配置中起打算性作用.(×)【阐释】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打算性作用的基础.6.市场调整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强制性等弊病.(×)【阐释】市场调整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病.7.消退市场缺陷,保障公正竞争.(×)【阐释】错在“消退”,市场缺陷不能消退,只能克服.8.发挥诚信在资源配置中的打算性作用.(×)【阐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打算性作用.9.不断曝光的食品平安问题是市场调整滞后性的表现.(×)【阐释】不断曝光的食品平安问题是市场调整自发性的表现.10.市场调整必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阐释】“必定”说法过于确定.11.市场打算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12.商品和服务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阐释】商品和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13.公正开放透亮的市场规章,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打算性作用的基础.(×)【阐释】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打算性作用的基础.14.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政府打算价格的机制.(×)【阐释】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打算价格的机制.15.市场之所以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是由于市场能够自发实现效率与公正的有机统一.(×)【阐释】市场具有自发性的弊端,不能自发实现效率与公正的有机统一.2.2 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1.财政收入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财政支出是社会总供应的一部分.(×)【阐释】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应的一部分,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增加社会总供应;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增加财政支出会扩大社会总需求.2.扩张性财政政策表现为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存款预备金率.(×)【阐释】扩张性财政政策表现为增加财政支出.增发国债.降低税率,扩张性货币政策表现为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预备金率.3.政府有效治理对经济进展起打算作用.(×)【阐释】政府有效治理对经济进展起宏观调控作用.4.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阐释】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5.发挥诚信在资源配置中的打算性作用.(×)【阐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打算性作用.6.不断曝光的食品平安问题是市场调整滞后性的表现.(×)7.公正开放透亮的市场规章,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打算性作用的基础.(×)【阐释】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打算性作用的基础.8.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政府打算价格的机制.(×)【阐释】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打算价格的机制.9.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阐释】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或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10.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能.(×)【阐释】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1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政策.(×)【阐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12.负面清单制度中有禁止性和限制性准入类的分别,不利于政府有效行使经济职能.(×)【阐释】企业性质和行业性质不同,应有所区分,这也更能使政府有效行使经济职能.13.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阐释】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14.科学的宏观调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阐释】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5.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阐释】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其次单元经济进展与社会进步第三课我国的经济进展3.1坚持新进展理念1.实现进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进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进展的本质特征.(×)【阐释】增进民生福祉是进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进展的本质特征.2.新进展理念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进展思想必需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进展思想,确立了新进展理念必需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3.经济进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阐释】经济增长是经济进展的基础.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小康是硬道理.(×)【阐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展是硬道理.5.创新进展留意解决的是进展不平衡问题.(×)【阐释】创新进展留意的是解决进展动力问题.或协调进展留意的是解决进展不平衡问题.6.开放是引领进展的第一动力.(×)【阐释】创新是引领进展的第一动力.7.坚持创新进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进展全局的核心位置.(×)8.绿色进展留意的是解决社会公正正义问题.【阐释】绿色进展留意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或共享进展留意的是解决社会公正正义问题.9.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进展理念,相互贯穿.相互促进,要统一贯彻,可以相互替代.(×)【阐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进展理念,相互贯穿.相互促进,要统一贯彻,不能相互替代.10.协调进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阐释】共享进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11.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就是要否定过去的一切.(×)【阐释】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并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否定那些落后的.过时的东西.12.新进展理念是促进我国GDP快速增长的战略策略.(×)【阐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进展阶段.13.新进展理念为破解难题供应了具体方法.(×)【阐释】“供应了具体方法”的表述错误.14.科学技术是引领进展的第一动力.(×)【阐释】创新是引领进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进展的基点15.协调进展留意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阐释】协调进展留意的是解决进展不平衡问题.绿色进展留意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3.2推动高质量进展1.随着我国经济进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低速阶段.(×)【阐释】随着我国经济进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进展阶段.2.实体经济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阐释】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3.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转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阐释】错在“转变”,不能转变,只能完善.4.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巩固农夫的土地全部权.(×)【阐释】农村土地属于集体,农村对土地没有所用权,有使用权.5.提高经济进展质量是进展的目的和归宿.(×)【阐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进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进展的目的和归宿.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进展的必由之路.(×)【阐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进展的战略目标.7.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阐释】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8.推动经济高质量进展是转变经济进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阐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进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9.坚持以新进展理念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阐释】坚持以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0.我国经济进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质量进展阶段转向高速增长阶段阶段.(╳)【阐释】我国经济进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进展阶段.1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效率优先.兼顾公正的收入安排体系.(×)【阐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正的收入安排体系.1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以乡带城.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进展体系.(×)【阐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进展体系.13.推动经济高质量进展,必需坚持效率第一.质量优先.(×)【阐释】推动经济高质量进展,必需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14.共享经济连接供需双方,解决了资源稀缺的问题.(×)【阐释】共享经济解决的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而不是资源稀缺的问题.15.共享经济模式制造的价值超过了传统经济模式.(×)【阐释】从现实状况来看,共享经济还属于新兴事物,其制造的价值还未超过传统经济.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安排与社会保障4.1我国的个人收入安排1.公有制领域的安排方式都是按劳安排.(×)【阐释】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安排方式,如按要素安排.2.个人收入安排方式是任意打算的.(×)【阐释】个人收入安排方式不是任意打算的,是由生产资料全部制打算的.3.按劳安排体现了公正,有利于缩小差距;按生产要素安排则体现了效率,但不利于公正.(×)【阐释】按劳安排既体现了公正,又体现了效率原则,但按劳安排不肯定会缩小差距.按生产要素安排也是既体现了公正又体现了效率原则.4.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进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安排的直接缘由.(×)【阐释】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进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安排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安排的直接缘由.5.数据要素可以按贡献参与国家再安排.(×)【阐释】数据要素可以按贡献参与国家初次安排.6.数据要素参与安排,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阐释】数据要素参与安排,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收入差距.7.我国的个税调整体现了初次安排更加留意效率的安排原则.(×)【阐释】我国的个税调整体现了再安排更加留意效率的安排原则.8.第三次安排是促进全国人民实现同步富有的重要途径.(×)【阐释】错在“同步富有”.9.第三次安排旨在调动劳动者生产乐观性,推动经济高质量进展.(×)【阐释】实行按劳安排,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乐观性,推动经济高质量进展.10.劳动是财宝的源泉,劳动性收入是居民获得收入的唯一途径.(×)【阐释】劳动是财宝的源泉,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居民获得收入的途径.11.市民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属于经营性收入.(×)【阐释】市民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属于财产性收入.12.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阐释】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13.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安排的物质基础.(×)【阐释】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安排的前提.或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进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安排的物质基础.14.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进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安排的直接缘由.(×)【阐释】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进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安排的物质基础.或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人们的劳动性质与特点是实行按劳安排的直接缘由.15.完善个人收入安排,先经济增长,然后居民收入再增长.(×)【阐释】完善个人收入安排,要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4.2我国的社会保障1.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阐释】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它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形式.2.社会保障有强制性,可以调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阐释】社会保障可以调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但“社会保障有强制性”错误.3.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有,要建设效率优先.兼顾公正的安排体系. (×)【阐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有,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正的安排体系.4.我国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其中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阐释】我国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5.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能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越能促进社会进步. (×)【阐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消退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增加,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进展.但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使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进展.只有建立起与经济进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进展.6.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平安网”的网底,社会稳定的“最终一道防线”. (╳)【阐释】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平安网”的网底,“最终一道防线”.7.购买商业保险可以避开自然灾难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阐释】购买商业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行为,投保自然灾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获得相应赔偿,使自己所担当的风险损失下降.购买商业保险不能避开自然灾难等意外事故的发生.8.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阐释】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9.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安排,能够调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冲突和冲突,促进社会公正正义.(×)【阐释】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安排,能够调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冲突和冲突,促进社会公正正义.10.社会优抚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阐释】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11.社会保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是保障社会成员平安和生存权利的“最终一道防线”.(×)【阐释】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是保障社会成员平安和生存权利的“最终一道防线”.12.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只涉及政府的经济利益.(×)【阐释】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13.完善个人收入安排,要规范收入安排秩序,扩大低收入群体,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调整过高收入,。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2课增进民生福祉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 人才,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 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 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 素质劳动者。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解决“三农”问题的 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也是 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23
B
对无依无靠的绝对贫困者提供的基本保障
对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最低标准的家庭和个人的最低
C
生活提供的保障对因天灾而陷于绝境的家庭和个人
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
33
(3)社会福利
这是指国家民政部门提供 的主要是对盲聋哑和鳏寡 孤独的社会成员给予的各 种物质帮助,其资金来源 大部分是国家预算拨款。
34
(4)社会优抚
社会保险是指保障劳动者在失去 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 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它是 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一 国居民的基本保障。
我国社会保险的项目主要有:养老保 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等。
32
(2)社会救助
A
社会救助是指通过国家财政拨款,保障生活确 有困难的贫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
经济政治与社会
第12课 增进民生福祉
1、优先发展教育:学有所教 2、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心得体会

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心得体会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心得体会(五篇)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必须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心得体会篇1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一、明确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
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倾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坚定意志,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成为了过去几年党中央执政理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逐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被量化纳入政府考核监督机制,各级官员的政绩观正从GDP坐标向“民生本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逐步从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一系列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有利于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逐步破题。
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最能体现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
民政工作的业务多元,包括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等,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为民”,都属于民生的基础,抓住了“为民”,就是抓住了民政工作的灵魂和精髓。
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意义

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意义
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增进民生福祉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
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与其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
只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才能真正体现国家的发展成果。
因此,提高民生福祉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增进民生福祉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当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时,社会将更加安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这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增进民生福祉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GDP增长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上,更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提高民生福祉,可以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激发内需,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另外,增进民生福祉也有助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仅仅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还包括人民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医疗保障等方面。
当一个国家的民生福祉
得到提高,国际社会对其的认可度和好感度也会相应提升。
总的来说,增进民生福祉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各国都应当高度重视民生福祉的改善,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第12课 增进民生福祉(精品教案)-【中职专用】高中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经济政治与社会》(北师大版

第12课增进民生福祉(精品教案)-【中职专用】高中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经济政治与社会》(北师大版·第四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什么是民生福祉,为何要增进民生福祉;2. 掌握政府如何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和途径;3. 了解中国政府近年来为增进民生福祉所取得的成就。
能力目标:1. 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分析政府增进民生福祉的意义和必要性;2. 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评价政府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和途径。
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关于民生福祉的常识和公民责任感;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于民生福祉的社会活动,提高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什么是民生福祉,为何要增进民生福祉;2. 学生掌握政府如何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和途径;3. 学生了解中国政府近年来为增进民生福祉所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评价政府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和途径;2. 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关于民生福祉的社会活动,提高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1. 授课法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课前准备、课上讨论、课后汇报;2. PPT辅助授课,引导学生多媒体互动学习。
【学时分配】本课程建议学时2~3学时,具体时间分配:授课1.5学时,讨论和汇报0.5学时,反思和总结0.5学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课前预习: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国家近年来为增进民生福祉所取得的成就并做好笔记。
2. 用南航空难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增进民生福祉?民生福祉的内容包括哪些?二、讲解与探究(60分钟)1. 讲解:政府为什么要增进民生福祉?(1)保障社会稳定。
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是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社会不安定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而损害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2)保障人民的基本福利和权利。
政府应当为人民提供基本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服务和福利。
(3)增加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知识点总结

增进民生福祉知识点总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关注点也开始聚焦在了怎样增进民生福祉上。
民生福祉是指国民生活水平的一般状况和国民的生活质量,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增进民生福祉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是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主要得益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和国家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同时,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增进民生福祉,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总结增进民生福祉的知识点,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
希望通过这篇总结,能够使我们对于增进民生福祉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并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教育教育是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和改革教育体制,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和素质。
首先,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每个公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资源应该得到公平的分配。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建立了不少的学校和提高了教育教育资源配置,为乡村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保障。
其次,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等措施,来提高国家的人才储备和提升国民的就业水平。
最后,中国政府加强了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援助,促进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聚集,为当地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医疗医疗是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问题,通过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健康。
首先,中国政府通过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提高了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水平。
例如,推出了“免费儿童医疗”政策,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免费的医疗保健服务。
其次,中国政府建立了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可及性和质量性融入到了医疗卫生事业之中,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健康。
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复习 坚持协调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含解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政治试题

坚持协调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热点2020年新年贺词节选减税降费总额超过2万亿元。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了,老百姓常用的许多药品降价了,网络提速降费使刷屏更快了,垃圾分类引领着低碳生活新时尚。
“基层减负年”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放眼神州大地,处处都有新变化新气象。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冲锋号已经吹响。
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2019年新年贺词节选我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
在某某凉山三河村,我看望了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家人。
在某某某某三涧溪村,我和赵顺利一家围坐一起拉家常。
在某某某某东华园社区,我到陈玉芳家里了解避险搬迁安置情况。
在某某某某连樟村,我和贫困户陆奕和交谈脱贫之计。
他们真诚朴实的面容至今浮现在我的脑海。
新年之际,祝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
2018年新年贺词节选天道酬勤,日新月异。
2017年,我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80万亿元人民币的台阶,城乡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13.5亿人,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
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考点1. 新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我国现阶段总体小康的三个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12课增进民生福祉判断题

12课增进民生福祉判断题1. 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民生福祉至关重要。
判断:正确解析: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
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民生福祉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机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因此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民生福祉至关重要。
2. 人民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这有助于增进民生福祉。
判断:正确解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人民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环境保护的改善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的伤害,保护人民的健康。
因此,人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增进民生福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
判断:正确解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提升人民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的普及能够消除贫困和不平等,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同时,教育的提高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
4. 健康是民生福祉的基础,提供优质医疗资源能够增进人民的福祉。
判断:正确解析:健康是人民的基本需求,也是幸福和福祉的基础。
提供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能够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通过提供优质的医疗资源,人们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降低疾病致死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提供优质医疗资源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5.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够提升人民的精神福祉。
判断:正确解析: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于人民来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够提升其精神福祉。
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人们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时,文化的创新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民生福祉知识点总结

民生福祉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增长对民生福祉的影响经济增长是民生福祉的基础。
经济稳定和增长对于提高社会民生福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其次,经济的稳定增长也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
再次,经济增长也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为市场活动和社会民生的提高提供了动力。
但是经济增长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协调发展,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教育和健康对民生福祉的意义教育和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良好的教育和健康体系对于提高个体和整体的福祉水平至关重要,它们是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良好的教育体系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社会的经济繁荣。
另外,良好的教育还可以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良好稳定。
健康是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健康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因此,建立健全的医疗保健体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都是保障人民健康和提高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
三、社会保障对民生福祉的影响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和支持的一种制度安排。
社会保障的建立和完善对提高整个社会民生福祉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降低社会不平等,提高社会稳定性。
例如,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紧张矛盾。
同时,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有了社会保障的安全感,人们在生活中就更有动力和勇气去创造和创新。
这样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环境保护对民生福祉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社会民生福祉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周课时数
2
课 题
第十二课 关注改善民生
二、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列举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2)说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
重要内容,概述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树立全球观念、国际意识,关注世界和平。
运用目标:关注国家和世界大事,学会从国际眼光认识世界问题,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4)特点 A强制性 B互济性 C储蓄性 D补偿性
(5)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4、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成员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
5、社会优抚: 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为什么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难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教 法
案例教学法
学 法
自主探究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导入新棵
展示图片导入
讲授新课
第十二课 关注改善民生
二、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一) 民生新蓝图:(图)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美好生活的新蓝图,“十二五”期间,国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民之所安
教学反思
小结
为什么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作业
1.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必要性:
2.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意义: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关注改善民生
二、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一) 民生新蓝图
(二)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病有所医
1.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必要性
2.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意义:
◆图中涉及民生建设的哪些方面?
◆说一说你所在地区在民生方面的变化。
(二)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病有所医
1.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必要性:
医疗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产品,人人不可或缺;
医疗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医疗保障权利的公平是社会成员在生存权、发展权上公平的重要体现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保障全民健康的“社会安全网”,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2.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意义: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2、社会保险:
(1)含义: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在劳动者因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失去生活来源的时候,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保证公民和劳动者的 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 范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业保险、工伤保险、生 育保险等。
(3) 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 “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