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教学设计
实基础 。 ( 五) 总 结
1 . 引导学生复 习中学时学过 的写人叙事古诗词 , 并
能运用“ 知人论世” 的鉴 赏 方法 。 2 . 采 取 由浅 入 深 、 从 感 性 到理 性 的技 巧 , 通过诗歌 形 象示 例 分 析 。 结 合 一定 的训 练 过 程 , 以 培 养 学 生 鉴 赏 古 代 诗 歌 形 象 的能 力 。

度 的能力 , 养成积极 、 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 过 程 与方 法
个民族 的传统并 非某 些不变 的无生命 的典籍 .
而是 始终处 在生成 之 中的活 的 有机体 . 当然 , 传 统 不 仅是文化传 承 . 更 是 一 代 人 对 人 类 永 恒 精 神 价 值 的 不 息追 求 . 凡是 不拥 有传 统的人 . 同 时也就 不拥 有创新 的 凭 借 和 可 能 。 希 望 同学 们 , 在 今 后 的学 习 中 古 诗 文 的 阅 读 应 显 示 这 方 面 的眼 光 和 觉 悟 . 为 今 后 的 创 新 夯
1 . 感受 、 理解 、 分析 高考试题中古代诗词 鉴赏题 目
所 涉 及 的 形 象 类别 及 意 义 。 2 . 培 养学 生 较 高 的 文学 素养 、 评 价 古诗 词 形 象 的能 力 和 积 极 健 康 的审 美 观 .能 够 正确 解 答 形 象 类 诗 歌 鉴
赏 题
“ 悟” 三个环节 。 深 入 体 悟 。尤 其 是 如 何 品 的 问 题 , 实际
会来临 。 请 不要 错 过 。
补疑 : 从这首诗 中 。 我们可 以感受到 . 词 作 者 方 文
山有 深厚 的 古诗 词 底 蕴 。“ 东风破” 原是古琵琶曲 , 词 作
情 感 态度 与 价值 观

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类比法浅谈——以《木兰诗》和《鄌风·载驰》中女性形象的英雄情结为例

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类比法浅谈——以《木兰诗》和《鄌风·载驰》中女性形象的英雄情结为例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些基本理念是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更好地构建新型语文课堂。

二、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替换法和类比法。

所谓替换法,就是将诗句中的佳词妙句加以更换或换位,并将替换后诗句与原诗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味其中的不同,从而理解佳词妙句的妙处,达到鉴赏的目的。

而类比法,就是在赏析某首诗词时,适时地引入相近的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诗词的妙处。

比如说,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它与另外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让学生能够对诗歌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

本文就以《木兰诗》与《鄘风·载驰》中的女性形象的英雄情结为例,浅析类比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1.木兰:女扮男装下的英雄情结《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胡适曾经说过:“《木兰辞》便是北方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歌了。

北方的平民文学的最大杰作是《木兰辞》……”《木兰诗》不仅代民族立言,更代妇女立言,它不仅是北朝民歌中的杰作,更是一曲女性在女扮男装下的英雄情结的赞歌。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意识中,女性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现的,其阴柔的形象与其性别逐渐地被认同为不可分的连生体,即所谓“阴卑不得自专,随阳而成之”,因此,极少把女子放在战争范畴内,总是认为战场是男性独占的殿堂,战争是男性的专利。

虽然是在这样一个女性参政议政的权利被剥夺的社会背景下,然而在民族存亡、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在阿爷年龄已老、自己又没有兄长的情况下,木兰最终还是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抉择,从此,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石壕吏》 教学设计

《石壕吏》 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老妇、石壕吏等。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含蓄深沉的表达,如老妇的哭诉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通过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社会,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反映战乱中百姓悲惨遭遇的一首诗歌。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苦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2、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叙事诗。

(三)诵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词句:(1)“暮投石壕村”:暮,傍晚。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

2. 理解一些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

3. 发掘古代诗歌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

2. 分析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了解古代诗人的风格和特点,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如何从文化和思想层面解读古代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浏览和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或朗读几句古代诗歌进行导入,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习2.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与汉赋、唐诗的区别,包括内容、艺术形式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不同。

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代的古代诗歌的变革。

2.2分析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以唐诗、宋词为例,通过对著名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例如:拟古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及闲适的田园生活、对故巷儿女的爱情之类系列。

2.3诗人的风格和特点阅读古代诗歌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作者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和写作风格,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3. 总结3.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

3.2 解答学生对诗歌的疑惑和问题。

3.3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理解和创造力的发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方法1. 旁征博引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引用现代文化元素和历史事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

2. 对比分析法。

通过与现代文学作品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案例教学法。

基于唐宋诗词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向学生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古代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学会从具体案例中欣赏古代诗歌。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1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把握诗歌中常见的几类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讲练中,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等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掌握解答鉴赏诗歌形象类题目的步骤及方法。

教学内容:本节课分别从诗歌人物形象内涵,常见的几类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答题技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兴趣。

2.讨论法: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的难度,组织有效的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通过一些典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形象鉴赏的规律和方法。

课堂类型:复习课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作为高中学生,可能从小到大读过也积累过很多古典诗词,但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和背诵上。

高一高二在必修文本中,也学习过古典诗词单元。

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诗歌内容,能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但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瓶颈”阶段。

在高三前两次的检测中,诗歌鉴赏题失分较多,很多学生想挣分,但苦于方法不当,经验不足。

面对新课标和高考的双向需求,高三学生迫切需要掌握一套科学而系统的鉴赏诗词的方法。

通过复习,了解高考命题的动态:通过练习,掌握答题步骤及方法,以期减少答题失误,为高考争分。

本节课,作为诗歌鉴赏专题的第一课,针对学生的需求,很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以及初步的方法点拨,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高中语文_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课题】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课型】复习课【课时】1课时【使用日期】【学习目标】掌握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

定标自学【考点解读】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细化为三个方面:主旨内容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一、评价思想内容型评价思想内容是理解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等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概括作者情感和主旨,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高考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为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等。

1.常见提问方式: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表现了怎样的情趣?”4.“主旨是什么?”5.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某个典故发问。

2.答题模板步骤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就相关诗句结合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二、评价观点态度型所谓观点“态度”,是指对事物、人物、社会现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及对人生感悟的倾吐。

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来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观点和态度做出评价。

该考点单独出现的频率不高,往往结合情感等综合考查。

1.常见的命题方式(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答题模板步骤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就相关诗句结合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步骤二: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合作探究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① [宋]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①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湘夫人》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并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湘水之神,导入课题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知道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伤心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之后二女也投湘水而死。

这一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

人们为了祭祀他们,在湘水旁边,由女巫扮成湘夫人模样去迎接湘君,而男巫则扮成湘君的模样在湘水中修盖华贵的房子,迎接湘夫人的到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初涉湘水——整体感知1.听读正音渚(zhǔ) 眇(miǎo)薠(fán) 罾(zēng) 蘋(pín)芷(zhǐ) 澧(lǐ) 澨(shì) 潺湲(chányuán) 葺(qì) 荪 (sūn) 楣薜荔(bì lì)擗(pǐ) 櫋(mián) 庑(wǔ) 嶷(yí)袂(mèi) 遗(wèi) 褋(dié) 搴(qiān) 汀(tīng) 橑(lǎo)2.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诗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0分钟思考,5分钟讨论———老师解答,齐读诗作):思考1:伫立水畔的人是谁?他在湘水之畔做什么?主要动作和主要事件有哪些?湘君,赴约。

主要动作:登、骋望、远望、观——驰、济、筑室——捐、遗、搴、遗。

古代诗歌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类型。

2. 学会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方法。

3. 听、读、赏、说结合,能朗读《宋词三百首》其中10首词,并能对古诗文进行基本的赏析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类型。

2.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方法。

3.《宋词三百首》中的词曲赏析。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初探古代诗歌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识别欣赏鲜明的文学艺术和审美特色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让学生在简单的了解中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2)古代诗歌的分类老师讲解古代诗歌的分类,如“五言绝句”、“七律”、“七言绝句”等等,并结合具体材料进行讲解。

2.展开环节(1)古诗歌鉴赏基本方法老师将介绍古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包括它的音韵、形式、词汇、结构、意象、主题等要素。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某些古代诗歌进行简单的鉴赏。

(2)学习《宋词三百首》学生将阅读《宋词三百首》其中的10首词,并经过反复朗读和理解,理解它的表达方式、意蕴和感情。

3.巩固环节(1)词曲赏析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鉴赏古代诗歌《钗头凤》和《水调歌头》,学生理解其背景、作者及其思想,并进行对比研究,领会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2)表演展示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首词,并用语言、音乐、舞蹈等多种方式进行表演展示,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精神风貌。

四、教学总结本次教学聚焦于古代诗歌的鉴赏和学习,旨在让学生在简单了解中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从而更好的领悟和探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在教学结束之后,老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全面梳理,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处理,以便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通过本次古代诗歌的鉴赏和学习,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分类、基本鉴赏方法以及表达方式、意蕴和感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们还通过学习《宋词三百首》和进行词曲赏析,领悟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2019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教学建议:选修Ⅰ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选修Ⅱ应注重学习“点”的深度。

本任务群在选修Ⅰ“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进行深入研讨。

旨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一)教材分析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有三个单元,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把握作品主旨入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从把握诗歌的意境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诗歌声韵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美妙的音韵,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怀。

三个单元,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在阅读鉴赏中,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受能力,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个诗歌单元都选入了李白的作品,第一单元《越中览古》《苏台览古》《行路难·其一》,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三单元《将进酒》。

这几首诗,恰好是李白青年漫游,奉诏入京后赐金放还,返回东鲁,再次漫游时期的作品。

这段时间是李白创作高峰期,也是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典范之作。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

李白诗歌专题,利用现有文本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感受李白诗歌的音韵美及情境美,并对诗人李白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李白及李白的诗歌并不陌生,对鉴赏古诗已初窥门径,但是由于诗词存在含蓄性和跳跃性,学生对欣赏诗词兴趣不高,即使对于熟悉的诗人的作品也有多有胆怯之处,所以利用专题学习先打消学生这种畏惧心理,鼓励他们能够独立鉴赏诗歌作品。

二、教学安排(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悟古代文化,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文章《古代诗歌鉴赏》。

2. 课中讲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诗人思想和创作风格。

3. 鉴赏李白的诗歌《将进酒》。

4. 学生诵读和欣赏几首古代诗歌,品味其中的文学形式、意境和思想感情。

5. 了解几位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阅读文章《古代诗歌鉴赏》。

2. 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3. 学生诵读和欣赏李白的《将进酒》。

4. 分析《将进酒》的文学形式、意境和思想感情。

5. 学生分组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比赛结束后,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表现。

6. 了解几位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7. 学生在课后自学和朗诵古代诗歌,并在下节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学生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2. 学生需要学会评析李白的《将进酒》,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式:1. 讲授课堂教学2. 学生发言和互动3. 分组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四、教学反馈:1. 学生在上课时积极发言,参与学生组织的古代诗歌朗诵比赛。

2. 通过学生报告和展示,了解到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感悟和理解程度。

3.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后考试和作业的统计和评分。

五、教学材料:1. 《古代诗歌鉴赏》一文2. 李白的《将进酒》3. 几首古代诗歌的文本4. 学生自学的古代诗歌文本六、教学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思想,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感悟了古代文化,培养了审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的鉴赏》0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的鉴赏》0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广西藤县第一中学 黄靖媚学习目标:1掌握考纲对诗歌人物形象类考点的要求 及命题形式。

2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3稳固练习教学过程:一、了解考纲对诗歌人物形象的要求。

考什么1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 级,即鉴赏评价。

【考点1】: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PPT 展示诗歌形象之人物形象。

师生共同复习,老师作必要的补充1课文回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高中阶段所学过的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都有哪 些?要求:自主完成〔2-3分钟〕 A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 〔偏重抒情的诗歌〕 B 、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偏重叙事的诗歌〕例如: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木兰诗?中的木兰、?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刘兰芝抒情主人公〔诗人〕的形象:?雨霖铃?中的柳永、?定风波?中的苏轼、 ?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2.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情回忆2021没考; 2021年全国乙卷李白?金陵望汉江? ;2021年全国甲卷苏轼?送子由使契丹?。

四、诗歌人物形象考题的命题形式。

怎样考1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 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 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某某人物的形象。

4 通过诗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掌握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怎样应考1 回忆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师生共同回忆,教师作必要补充〕思维切入点,弄清诗歌形象的三要点①写了谁〔特征身份〕;②用了什么手法?〔直接描写、侧面衬托〕;③有什么意义〔即:表现人物怎样的思想、情感、志向、品格等,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写作意图。

〕2举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设计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设计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重点: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课时安排:5课时[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内涵。

教学步骤:一、读讲(一)以意逆志1、导入: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

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1)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选择:A爱情诗B闺怨诗C行卷诗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了解背景(2)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2、导读:那么,何文焕的批评恰当吗?他的批评表现了什么道理?请认真阅读课文“赏析指导”的“以意逆志”部分,并勾画要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3、答问和讲析:学生回答。

教师讲析。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呢?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了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一、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妙的人物描写而闻名。

深入了解和分析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对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并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西游记中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代表意义。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西游记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和意图。

3. 学生能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对西游记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内容1. 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分析- 孙悟空:聪明、机智,有着强大的力量和过人的智慧。

- 唐僧:慈悲善良,胸怀大志,代表着儒家的仁义道德。

- 猪八戒:懒惰贪吃,但有时也能表现出机智和勇敢。

- 沙僧:沉默、稳重,是一个忠诚的伙伴和好朋友。

- 白龙马:聪明伶俐,能够化解危机,并为主人提供帮助。

2. 西游记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分析- 符号象征:通过人物的外貌、服饰等来传达人物的特点和代表意义。

- 对话与行为: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行为表现来展示他们的性格和态度。

- 与其他人物的互动:通过与其他人物的互动,进一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关系。

3. 西游记人物形象的评价和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展示分析结果。

- 学生撰写关于自己选择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并相互交换文章进行评价。

-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对不同人物形象的评价进行辩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 老师播放一段西游记动画片片段,引发学生对西游记人物形象的兴趣。

- 老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主要人物形象,并引导学生对他们的特点进行简单描述。

2. 正式教学- 老师详细介绍每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并提供相关的插图和摘录。

-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个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如符号象征、对话与行为等,并让学生给出实例。

-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展示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分析结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和提问。

《古代诗词赏析》(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诗词赏析》(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诗词赏析》(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古代诗词赏析》教案初三语文专项复习系列之——古代诗词赏析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能赏析其语言。

2、要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和评价建议。

3、结合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形式,注重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谈出对古代诗词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

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出示练习,提出《招生考试说明》要求和评价建议。

(一)让学生自主完成下列练习(课件出示)。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其感情基调是凄婉。

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以麻丝喻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二)语文《招生考试说明》中提出《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和评价建议。

近年来,古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逐渐增加,以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分析理解能力。

古诗词赏析题的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就是①积累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②理解、鉴赏诗句内容以及表达效果;③把握诗词曲中的意境,体会其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命题注重能力立意,以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理解和领悟为主,并将逐步加大鉴赏和运用的分量,并逐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客观性试题的分量逐渐减少,主观性试题将会不断增加。

三、指出考查要点(讲练结合)(一)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学设计打印《诗歌鉴赏之意象复习》教学设计十八连山镇雨汪中学:李迎凤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悟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一)意象的理解(二)意象的分类(三)通过意象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三、教学难点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吹奏葫芦丝让学生说出曲目名字并引出古诗词。

(二)进入课题同学们真棒,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众里学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题还在一片迷茫处”,面对考试,我们该怎么办?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诗歌意象入手,去学习一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1. 解释意象的概念(ppt展示)2. 教师通过中外友人看月的对话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3. 意象的分类有哪些?(ppt展示)(1)表达思乡情切的意象(2)表达送别惜别的意象(3)表达哀怨凄悲的意象(4)表达贞洁气节的意象4.教师出示常见的意象词让学生小组形式交流归纳(让学生齐读)月亮鸿雁青鸟浮云杨柳长亭子规猿猴梧桐乌鸦夕阳流水松梅竹菊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5.男女生分组比赛看到这些意象词回忆所学过的诗句看看那组回答的多,并从学生提到的古诗句中挑出一首古诗带领学生分析并讲解鉴赏意象的方法。

以《天静沙·秋思》为例问题(1)这首小令有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3)意象词在这首小令中展现了怎样的画面?(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练习考题,小试牛刀小组交流讨论考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本首词的意象有。

2.意象的特点:。

3.。

4. 词中通过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情感。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 本首诗的意象:。

2. 意象的特点:。

《鉴赏古典诗歌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高三复习课)共3篇

《鉴赏古典诗歌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高三复习课)共3篇

《鉴赏古典诗歌人物形象》教学设计(高三复习课)共3篇《鉴赏古典诗歌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高三复习课)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内涵2.掌握古典诗歌中表达人物形象的语言技巧技能目标:1.能够通过分析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诗歌意境2.能够准确判断古典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与意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欣赏和理解力2.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二、教学内容《鉴赏古典诗歌人物形象》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导入环节:欣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给好友岑参离别时所作。

诗中通过草原景观的描绘,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与思绪。

此节课的导入环节将通过欣赏该诗歌,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歌的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二、讲解环节:介绍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内涵此环节将着重介绍古典诗歌中表达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案例的解读,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写法及其用意有透彻的理解。

三、实践环节:学生自选一首古典诗歌进行解析学生将自主选择一首古典诗歌,深入剖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探究其蕴含的意义,从而实践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内容。

四、总结环节:集中讨论各组学生的分析成果此环节将旨在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分析的成果,通过集中讨论的方式,梳理和总结以前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典诗歌中表达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

三、教学方法此次教学将采用“讲解+实践+讨论”的教学方式。

在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听诗歌欣赏带入课堂;在讲解环节,通过讲解和案例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古典诗歌中表达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手法;在实践环节,学生将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在总结讨论环节,学生将交流各自分析的成果,从而提供一个合作学习和互助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对课程内容的回顾和梳理。

高中语文_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明确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2、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和步骤。

教学重难点: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当中,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如游子形象、少年形象、战士形象、闺妇形象等等。

2、齐读这些诗句。

3、交代学习目标:古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板书课题)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课件3)。

二、诗歌人物形象分类虽然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很多但基本可以分成两类(展示课件4)了解了诗歌人物形象的分类,对我们把握人物形象,分析鉴赏诗歌,做诗歌鉴赏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在高考当中人物形象鉴赏题目有哪些类型。

三、了解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展示课件5)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了这类题目的问法,我们再来看这类题目如何解答,也就是我们来学习一些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例题分析例1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①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

②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③“蓬头”“侧坐”等表明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例2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1、逐胜:寻觅美景软红光:柔软的红色光芒2、这首诗歌中的形象是否是诗人自己?3、运用哪些描写手法来塑造形象?4、突出诗人的哪些特点?本诗塑造了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5、规范答题步骤(展示课件9)分析人物形象切入点一: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衣着和所处的环境描写等。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导言: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古代诗歌不仅有着优美的音韵、独特的意象,更是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本专题旨在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分析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3. 熟悉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律等基本要素,学会利用这些要素鉴赏古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之达到“文化艺术素养培养”的目标。

3.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中国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鉴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之能够从多方面观察和分析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① 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次课上学过的内容,与古代诗歌有关的内容,并请同学们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上一节课内容。

② 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告知学生将听一首名叫《七步诗》的古代诗歌,回答一些问题,了解其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

2. 学习过程① 听课:学生合上书本,听课时着重注意理解每句话,思考每个词汇和句式的意义。

老师要停顿一些时候,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结构。

② 看文:让学生重新阅读这首诗歌,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鼓励同学们在书上划出一些关键词,并思考如何描述和解释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

③ 分组探讨: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比较每个人所划的关键词。

并请他们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作者通过强烈的意象表现了哪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中有哪些情感元素?并请同学们就自己所了解到的内容,从多个层次进行论述,通过各自的观点去研究这部分的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难点:人物形象类题型如何规范解答【教学方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一、导入吟诵着XXX“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XXX之恃才放旷;吟诵着XXX“穷年忧XXX,叹息肠内热”,可知XXX之心忧百姓;吟诵着XXX“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

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二、明白概念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诗人自我形象。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办法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示儿XXX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XXX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分析描写技巧,抓住人物特点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该人。

3、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军城早秋XXX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高考链接·规范答题请联合全诗,扼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XXXXXX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XXX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2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形象特征)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施展阐发了诗人一样平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应了诗人潇洒的生活立场;“竹”“雪”“梅”等意象施展阐发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具体分析)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人物形象类题型如何规范解答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

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明确概念
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诗人自我形象。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分析描写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高考链接·规范答题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形象特征)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具体分析)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形象作用)
五、答题步骤归纳
1、总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概说特征、身份)
2、分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结合表达技巧)
3、评价: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六、随堂演练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
县)。

参考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七、课堂小结
诗词人物形象的鉴赏并不玄虚,只要我们掌握规律,把握正确的方法,运用恰当的专业术语,按照答题三部曲,把答案完整规范地组织在一起,一定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八、作业布置
阅读《出塞》,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九、板书设计
概括形象
知人论世
人物形象具体分析描写手法
环境景物
形象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