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动物行为学解析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动物行为学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第四章动物行为学第四章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规律,揭示动物行为的产生、发展和进化以及动物行为与动物生活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科学领域内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本章包括行为的体系、行为的原因、行为的类型等三部分内容。
根据IBO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下面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了本章要求掌握的具体内容。
[知识阐释]第一节行为的体系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的所作所为,是一切可观察到的动物对身体内部状态或外部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过程,包括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动物的一切状态。
它不仅指动物躯体的动态现象,如奔跑、爬行、游泳、飞行,以及身体局部的微细动作,如竖起耳朵、发出声音、改变体色等,还包括动物日常生活活动,如摄食、呼吸、排泄、生殖等,同时也指动物的静态现象,如身体姿势以及在外表上可辨认的一些变化。
总之,动物行为是动物对体内、外界条件变化所做的有规律的、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
动物生存离不开行为,行为是动物利用环境的工具。
2.动物行为的特点动物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动物行为是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
猎豹以120km/h的速度追击羚羊,羚羊虽没有猎豹跑得快,但它善于做90°的急转弯,迫使猎豹不断改变奔跑方向,耐力有限的猎豹不一定是胜利者。
猎豹的追捕与羚羊的逃逸始终处于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象鼻虫遇敌害会从植株上滚落下来装死,这种现象表面上是静止的,而实际上体内新陈代谢正在加剧,为下一步逃脱蓄集力量。
(2)动物行为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动物的行为都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因此,它对动物的生存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3)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
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通过研究行为的遗传方式,应用遗传学方法,可以推断行为的遗传基础。
动物行为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产生的,这种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有关。
_中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复习和练习讲解
4.2019年9月,中国女排以11连胜夺得女排世界杯冠 军,成为世界三大赛的十冠王。分析女排运动员在比赛 中一系列动作(如奔跑、弹跳、扣球等)产生的原因,正
(2)资料二中,雌雄蛾依靠“气味”爬到一起,释放的这
种“气味”物质在生物学上叫做性外激素 ,这一实例表 明了动物个体间能够进行 信息交流 。
2、社会行为及生物间的信息交流
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有明 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动物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化学物 质等
1.(2017·青岛)下列哪种行为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 D)
(3)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
确的是 A (填字母),理由是
。
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 不同的骨上
9.(2019·济南槐荫一模)如图是学生制作的肌肉牵拉骨运
动的模型,合理的是( C )
10.(9分)右图是人体屈肘动作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 问题。 (1)人的运动系统是由 骨 、 骨连结 和骨骼肌组成的。 (2)一块骨骼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①是肌腱,② 是 肌腹 。从骨骼肌的结构组成分析,一块骨骼肌属 于 器官 (结构层次)。 (3)人做屈肘动作时,骨骼肌接受神经 系统传来的刺激而收缩,进而牵动骨 绕 关节活动,产生屈肘动作。
中飞行器官及所在身体部位分别是 ③ Ⅱ (填标号)。
(2)图丙是人的关节及屈肘动作模式图,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结构
是[4 ]关节软骨 和[3]中的滑液。屈肘动作的产生是当[ 6 ]肱二头肌受
物联赛专题(动物行为学).pdf
物联赛专题(动物行为学).pdf动物行为学一、动物行为学概述1、颜色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气味的什么是行为和行为学?行为:通常指动物各种形式的运动(跑、跳、游泳和飞翔等),鸣叫发声,身体的姿态,个体间的通讯和能够引起其他个体行为做出反应的所有外部可识别的变化(如身体气味的释放等)。
颜色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气味的释放等)。
行为学: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或者说、行为学是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
下述动物表现属于动物行为的是(A.鸟类飞行B.动物吼叫C D.动物的呼吸根据定义跑、跳、游泳和飞翔,鸣叫发声根据定义跑、跳、游泳和飞翔,鸣叫发声,身体的姿态,个体间的通讯和能够引起其他个体行为做出反应动物行为。
呼吸,心跳等现属于生理现象,不属于行ABC的是()C.金龟子的假死叫发声,身体的姿态,个体间出反应的所有外部可识别的变的通讯和能够引起其他个体行为做出反应的所有外部可识别的变化(如身体颜色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气味的释放等)属于呼吸,心跳等现属于生理现象,不属于行为1、动态的过程例:猎豹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追击羚羊动物行为的特征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同时和适应性。
行为并非都有身体的运动2、普遍具适应性意义动物的行为都是在长期进化中通过自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
意义:动物行为的产生更有利于其生存和种意义:动物行为的产生更有利于其生存和种族延续小时的速度追击羚羊(捕食行为) ,同时具有特异性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都是存和种族延续意义:动物行为的产生更有利于其生存和种族延续。
3、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和生理(1)遗传基础行为具有遗传基础,遗传不仅仅决定行为(2)生理基础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有关。
#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行为具有遗传基础,遗传不仅仅决定行为,也决定行为的发展与改变。
没有遗传基础,也就不会有行为。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的参与。
高中生物 竞赛辅导 第10讲 生态及动物行为
第十讲生态及动物行为一、竞赛中涉及的问题根据近年我国参赛选手介绍的情况来看,生态学及动物行为学所占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然而我国选手们恰恰在这方面比较薄弱.这主要与现行的中学教材有关.在本讲中,我们力求根据国际IBO竞赛纲要的具体要求,适当扩展同学们的知识面,增加一些信息量.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的内容非常多,眼于篇幅,只能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讨论.(一)生态因素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生物有机体周围所有一切无机和有机的因子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等.诸多生态因素分别属于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类.1.非生物因子(1)太阳能它是一切生命的最基本能源.作为生态因素它包括能量、光质(波长或色)、光强度、光照长度等方面.①光和植物:光照强度对植物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按照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植物分为阳生植物、阴生植物和耐阴植物三种生态类型.阳生植物要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阴生植物喜在潮湿、背阴的地方生长;耐阴植物介于两类之间,既能在阳地生长,也能在较阴地带生长.日照长度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开花.按照对日照时间的要求,植物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四类.中日照植物在昼夜长短几乎相等的条件下才能开花,在甘蔗的某些品种中存在这种现象.中间型植物受日照时间影响较小,不同日照都能开花,如番茄、黄瓜、刀豆、蒲公英等.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作用也不同.如蓝紫光能抑制植物伸长,使植物矮化,促进花青素等色素的形成,也能控制和促进细胞分化.另外,红光能促使茎的生长、植物开花和种子萌发;蓝光激活同化二氧化碳的酶类.②光和动物由于动物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的,因此,直接影响植物分布的光也影响着动物的分布.光对动物的热能代谢、生殖发育、生活周期、体表颜色、行为方式、地理分布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光影响变温动物的活动,因为变温动物要依靠光照升高体温;光能促进动物生殖腺发育,如鸟类延长日照时间,能提高产卵量;紫外线能杀灭动物体表的微生物;光照的长短能影响鱼类徊游和鸟类的迁徙;光也跟动物的体色有关系,一般背光面色淡而朝光面色深.(2)水分在生物体内水分通常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它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另外,在一切生理生化反应中都需要水作为溶剂,帮助溶解和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①水和植物根据对水分依赖的程度不同,植物分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两大类.水生植物:水体与大气环境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水生植物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水中含氧量低,水生植物体内则有由通气组织形成的发达的通气系统;水中光照弱,所以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叶片薄,表皮细胞含有叶绿体;水的浮力较大,则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的机械组织不发达;表皮无气孔,轻度角质化或完全不角质化;维管组织和根系均不发达,有些植物还没有根毛.按生长的深浅度不同,水生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三类.陆生植物:按着生土壤干湿程度不同,分成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抗旱力最小.如蕨类、水稻、观音莲等.中生植物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的陆地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常见的陆生植物一般多为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生长,较长时间干旱仍能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长发育.如生长在沙漠的骆驼刺、麻黄、仙人掌科植物、景天科植物等.少浆类的植物,尽量缩小叶面积,减少蒸腾,根系特别发达;多浆类植物,则根和茎叶逐渐变成贮水组织.②水和动物动物往往靠食物和饮料来取得水分,根据对水的需要情况,可将动物分成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两大类.水生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适于水中生活.根据生活的水层不同,有浮游动物、水中动物和水底动物.浮游动物游泳能力较弱,浮游在水面.如变形虫、放射虫、鞭毛虫、部分根足虫.水中动物游泳能力强,多数体形呈流线型,如大多数鱼类.水底动物则栖息或固着在水底泥沙和岩石上生活.如海星、鳐、比目鱼等.陆生动物:根据环境水分的多少,有湿生动物、中生动物和旱生动物.湿生动物生活在潮湿地带,如两栖类;中生动物生活在普通陆地环境,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大多数陆地动物即为中生动物;旱生动物适应于在干燥沙漠地带生活,有高浓度的尿液,能利用代谢中产生的尿,如骆驼、沙鼠.水对动物的生态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能影响动物的分布、动物的体色、动物的繁殖、生长发育及动物行为等等.(3)温度温度影响生物的生存、分布、数量、酶活性、生理活动等.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升高,生理生化反应加快,酶的活性加强,生长发育加速;温度降低则反应减慢,生长发育迟缓.当温度超过生物所能忍受的上、下限温度时,生命活动逐渐趋向停顿,甚至死亡.①植物和温度一般植物在0℃~35℃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生长加快,温度降低则生长减慢.除此之外,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植物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昼夜变温对植物有机物生产有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差值越大,植物生产量越高.这是因为白天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温度低,则抑制了呼吸作用,降低了有机物的消耗.另外,昼夜变温还能提高某些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影响番茄等植物体内糖分转移,影响叶的形态结构、茎的生长率及结实等.季节变温或节气变化对植物也有较大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休眠等生物学现象及对季节或节气变化的反应,称为物候.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或休眠等.植物物候是对季节性变温的适应.低温和高温也各具有不同的生态作用.例如低温的影响,植物发育的某一时期,须一定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的过程叫春化作用.原产地越往北方,春化要求温度越低,时间要求越长.过低的温度也会对植物造成寒害和冻害,甚至导致死亡.高温和低温的致死、伤害作用,使植物的地理分布也受到温度的限制.例如马尾松不耐低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而黄山松不耐高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③动物和温度大多数动物生活在-2℃~50℃范围内,各种动物对温度的耐性不同.恒温动物通常比变温动物的耐性强.变温动物体内没有体温调节的机制,主要靠寻找适宜的环境来调节自己的体温.温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如蚜虫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全为单性雌体,而在较低温度下则有雄体和需交配的雌体.温度还影响动物的体态,如东北虎比华南虎大,个体大,相对体表面积就小,相对散热也少.有些动物能随着季节变化有规律地迁移,如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徙.季节变化时有些动物的体色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北方的雪兔和雷鸟到冬季都会换上纯白色的毛和羽毛.有些动物常以休眠方式来抵抗极限温度.低等动物和一部分恒温动物不吃不动,使代谢降到最低水平,以夏眠和冬眠的状态来渡过炎热干旱的夏季或严寒缺食的冬季.(4)土壤土壤是提供植物生活条件的地方,也是一些陆生动物栖息和活动的场所.①土壤与植物根据质地不同,土壤分沙土、壤上和粘土三大类.沙土粘性小,通气透水性强,但蓄水性保肥性差,容易干;粘土质地粘结,湿时粘、干时硬,保水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粘粒和粉沙的比例适度,质地均匀,通气逐水,保水、保肥性良好,适宜种植.土壤中有水分,各种养分只有溶解在水里,并在水的参与下,才能分解、合成、转化和移动,供植物吸收和利用.但是水分过多,空气减少会产生烂根,也会造成养分流失;水分过少,会出现干旱,造成植物萎蔫,影响养料的吸收、运输和光合作用的进行,同时好气性细菌活跃,氧化分解作用过强,使土壤有机质缺乏,造成土壤瘠薄.土壤里有空气,土壤通气程度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营养状况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土壤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种子萌发扎根,根系生长、呼吸、吸收、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同时制约各种盐类的溶解速度、土壤气体交换、水分蒸发、微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转化等,一般植物都宜在10℃~35℃之间生活.土壤还有一定的酸碱度,植物生活范围大多在pH4~9之间.过酸、过碱都会引起蛋白质变性、酶钝化(活性降低)、根细胞受伤甚至受毒害.如十字花科肿根病常发生在酸性土壤中,马铃薯疮痂病发生在碱性土壤中.②土壤与动物土壤是许多陆地动物栖息、活动的重要场所.土壤的含水量不同,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生殖和生长.如果土壤水分过多,通气状况即较差,一些动物会因缺氧而死亡,因此农业上常用灌水法来防治虫害.土壤的气体也常影响动物的呼吸和行为.土壤中的温度既有季节差异也有昼夜差异,温度的变化常影响无脊椎动物的垂直迁移,温度高则在上层活动,温度低则往土壤深处迁移.各种动物对土壤pH值要求不同,叩头虫类大多数生活在pH4~5.2的土壤中,蚯蚓喜在 pH4.5~8.5范围内生活.2.生物因子环境中的生物因子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个方面.(1)种内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个体间因对资源或其他因素的需要而引发的斗争.它是种群数量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植物同种个体间斗争一般表现在对水分、养料、光照、空气等无机环境因素的需求上.因此,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间和地力,提高产量.栽种过密,作物相互遮光,争夺养料,通风性差使个体生长受阻,反而会降低群体产量.同种动物间,由于食物、栖所、繁殖或其他因素的矛盾而斗争也时有发生.有时不同种群间也常因食物发生斗争.如在缺少蜜源时,外来蜜蜂会窜入当地蜂巢盗蜜,发生蜂群之间的搏斗.一些营个体生活或家庭生活的动物,当食物不足时,它们会迁移.迁移使动物能够充分利用适合于它们生活的区域,而且因种群混杂,促进杂交,消除长期近亲繁殖所带来的危害,也消除地区性繁殖过剩的现象.种内互助:动物通过种内互助能更有效的捕食、避敌,更好地适应环境.如皇企鹅群聚能改变群体的小气候,使温度提高,风速减小,有利于动体存活.斑马群聚有利于防御,狮的群聚有利于共同猎食.(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指不同种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它比种内关系更为复杂,总起来将它们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和原始合作等;而负相互作用则包括竞争、寄生、捕食和偏害等.偏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一方有利,另一方不受害.如啮齿类动物的洞穴,鸟巢,常被另一些动物借宿,不互相伤害.原始合作: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受益,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可以分离开来.如寄居蟹和海葵的关系,寄居蟹匿居在空螺壳里,海葵附着在螺壳上,海葵利用寄居蟹作为运动工具,并以它吃剩的残屑为食,寄居蟹可受到海葵刺细胞的保护.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受益,但彼此之间具有依赖性二者不可分离的这样一种关系称互利共生.由于二者不可分开,所以又称专性共生.典型的有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和它肠内的鞭毛虫.另外蚂蚁和蚜虫也可看作是一种共生关系,蚂蚁收集蚜虫的分泌物,并保护蚜虫,蚜虫的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到深秋,蚂蚁把蚜虫卵带到蚁穴越冬,第二年春天又把它送到地面孵化繁殖.竞争:通常是指在不同种的个体之间,因争夺共同的资源、空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的斗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一个物种获得生存发展,另一个被淘汰;也可能导致其生态要求的分化而长期共存.例如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幼苗,随着云杉的生长,两者矛盾日趋尖锐.当云杉的高度超出桦木时,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桦木林被云杉林代替.又如,欧洲针叶林中三种山雀通过选择不同采食方位可以共存,煤山雀在树顶采食蚜虫,山山雀在树下部吃种子,风头山雀在地面时间较长,但也在树的上部和下部觅食.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以消耗另一种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质为生,前者受益(为寄生物),后者受害(宿主),这种现象叫寄生.动物中寄生现象相当普遍,有的寄生在体表,有的寄生在体内;植物组织中也有寄生现象,如茧丝子以茎部的不定根寄生在大豆等植物的茎内.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叫捕食,是群落中生物之间最常见、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相互适应性.一个有独特的捕杀技巧,另一个就要有一系列保护性适应.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种群数量上关系复杂.一般被捕食者数量多时,捕食者因食物丰富数量随着增加,但这种增加必然导致被捕食者数量下降.这种相互作用常使许多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种群出现周期性的数量波动规律,捕食者的数量高峰总是出现在被捕食者数量高峰之后.3.生态因子的两个定律(1)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发育对一些营养物质需要一定量,如果完全缺乏这些物质,就不能生存;如果这些物质处于最少量状态,生长发育就受到影响.如,小麦等作物的产量不受水等大量物质的影响,而是受Mg、Fe等微量元素的影响.(2)耐受性定律:各种生态因子对某一种生物都存在生物学上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耐受性只是一个相对程度,只有狭、广的区分,如动、植物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有狭温动植物和广温动植物.(3)限制因子:在许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生物生长、繁殖、分布、生理机能正常或者生存的因素就是限制因子.由此可知任何生态因子均可成为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可以因生物所处的环境不同或不同的发育阶段而产生差异.如水中的氧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鱼的限制因子,但是在高密度养鱼的情况下,氧就成为鱼生存的限制因子.(二)种群自然种群是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个体的集合群或自然组合.种群是种存在的形式.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不仅是一个种的个体的总和,而且是有一定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总体.种群可以用一些数量指标来进行研究.这些数量指标往往只为群体具有,单独的个体并不具备.如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分布、数量波动、扩散和迁移等.以下着重讨论种群密度、数量变动等几个主要问题.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个种群个体总数或生物量.它的统计可有两类方法:(1)实际密度的测定方法单位面积的个体数即实际密度.可以用总数调查和取样调查等不同的方法进行测定.总数调查普查法:是计算某地段中某种生物的全部存活个体数的方法.如鸟、鼠可采取数巢穴的方法,人的总数统计则进行人口普查.取样调查法:是通过计算某地段中(样方)的生物,从而估计整体数的一种方法.(2)相对密度的估计方法相对密度表示的是相对数量.动物的调查中常用的有粪堆、鸣叫声、动物活动所形成的土丘、洞穴、巢、蛹等进行估计,也可根据毛皮收购数量、拖网的捕捞量进行数目估计.在植物的调查中用频率、丰度、盖度等进行种群数量的估计.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种内个体在其生存环境空间中的配置方式.主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形式.(1)均匀分布:均匀分布是种群内各个体的分布是等距离的.这主要是由于种群的成员之间激烈竞争所引起的.如肥水池塘开始培肥时条件一致,浮游生物的分布是均匀分布;植物中,森林树木为争夺树冠、报部空间所进行的激烈竞争常导致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种群中每个个体在任一空间的分布概率相等的现象是随机分布.随机分布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十分罕见的,只有在资源,如食物、空间都分布均匀时,成员间相互作用并不导致任何形式的吸引和排斥时才会有随机分布.如面粉内拟谷盗的分布是随机分布,森林底层中一些脊椎动物的分布是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种群的个体集中于一特定区的几个点上是集群分布.自然界中生物的空间分布大多属于集群分布.它是动植物对付环境差异的结果,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可能有资源分布不均,以母体为扩散中心等.3.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与对策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中的个体有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因此,种群的数量是经常变化的.下面主要分析存活曲线、种群的增长等问题.(1)存活曲线:存活曲线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存活量的指标,也是衡量种群增长的基本参数.存活曲线一般有三种类型(如下图所示).第Ⅰ型存活曲线所代表的生物,它们早年活动期死亡率极低,晚年在达到生理年龄的最大值时,在很短的期限内一齐死亡.人类和许多哺乳动物的存活曲线很接近这一类.第Ⅱ型存活曲线代表的一类生物,它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死亡率基本稳定,如水螅、某些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较接近这一类.第Ⅲ型存活曲线代表的的生物,它们在幼龄阶段有极高的死亡率,一旦过了危险期,死亡率变得很低,而且稳定,许多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属于这一型.如青蛙一次产卵很多,卵在早期发育中的死亡和蝌蚪大量被捕食,曲线迅速下降.一些蝌蚪闯过早期,变成成蛙,就能存活多年.根据存活曲线的研究,可以看出各种动物种群最易受害的年龄.通过人为的控制这一阶段,就能达到有效控制种群数量的目的.存活曲线图“J”形曲线Ⅰ、Ⅱ、Ⅲ表示三种类型曲线(2)种群的增长(见上图所示)①种群增长的“J”型(又称指数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数量为N0,年增长率(指第二年的种群数量除以第一年的种群数量所得的倍数)为λ,该种群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n年后则应为N n=N0λn.如果绘成曲线图,种群的增长就会呈“J”型曲.线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增长.但更多的时候,它并不是种群增长的实际状况,而是反映了种群增长的潜力.②种群增长的“S”型(又称阻滞增长或逻辑斯蒂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抗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这个水平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增长方式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就会呈“S”型曲线(见下图所示).“S”形曲线两种生长曲线的差异说明,在种群生长的环境中存在着限制种群增长的因素,即存在一种阻力,称为环境阻力.这些因素可能是有限的食物、可能是废物的积累、可能是环境条件的变化,也可能是种内或种间的相互作用等.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因素是很多的.某些能限制或控制种群数量的因素,其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如物种的竞争在密度大的种群中程度比较强大,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较大,反之则较小.有些因素在种群达到一定水平时起限制种群数量的作用,但它的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气候因素就是这样,如刮风、下雨、降雪、气温都会对种群的数量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起多大作用与种群密度无关.无论是密度制约因素还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它们都通过单个地或联合地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而起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3)种群对数量变动的适应对策种群的适应对策是种群适应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生物学特性.根据适应方式可分为形态对策、生殖对策、生理对策和生态对策.这里主要介绍生态对策,包括两类:K对策和r对策.K一对策:气候稳定的系统,如热带雨林,物种数量接近于环境容纳量的水平,与逻辑斯蒂增长模型中K值接近,故称K对策.其特点是:寿命长,个体大死亡率较低,生殖力弱,亲代对子代有效地保护,但缺乏有效的散布方式.K对策种群的死亡率主要由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K对策生物在新环境中定居能力较差,它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晚期.大部分脊椎动物属于K对策者.r一对策:气候条件多变的系统中,种群密度常处于增长状态,是高增长率(r)的,故称r一对策.其特点是寿命短,个体小,死亡率高,生育时间早且生殖率高,发有快.往往是临时性生态环境的占据者,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其种群的死亡率主要由环境变化引起,与种群密度无关.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属r对策者.(三)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植物群落的研究是比较早和比较深入的.因此,本节主要以植物群落为例来介绍关于生物群落的知识.1.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密度、覆盖度和频度是群落内部物种的数量特征.如松林中松树的个体数目(多度)最多,树冠覆盖地表面积(覆盖度)最大,在不同地点出现的次数(频度)最多,于是松的种群是松林中占优势、起支配作用的优势种,优势种在眼环境和跟其他种类的关系中达到了生态上的高度成功,它们是决定群落主要特性的植物种.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有它们自己的生物组成和优势的种群.植物群落中主要层次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它决定着整个群落的内部构造和特殊环境.优势种特别是建群种决定着植物群落的外貌.外貌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物群落的主要标志.如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就是根据外貌加以区别的.群落还有一定的结构.群落内部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在垂直和水平空间中的配置叫群落的结构.如森林群落中,植物在垂直方向形成的分层现象叫垂直结构;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叫作水平结构.2.群落的演替群落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叫群落的演替.植物群落往往是个动态系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和发展.群落经过一段时间后,内部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取代了它,并繁衍旺盛起来,最后新的群落代替原有的群落.群落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在一个原先没有生命的地方,即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叫原生演替.原生裸地包括裸露的岩石、河流和平原、沿海沙地、冰川和火山地区等.演替最后终止在一种稳定状态,即达到顶极.次生演替是在一个群落被破坏,但并未完全被消灭的地区所发生的演替.如荒弃的耕地、森林被砍伐或遭火灾后所经历的演替过程,即次生演。
生物竞赛-动物行为学
(8)信号刺激 1)概念:是指能够代表发出刺激的整个主体的刺 激。 2)举例: 蝙蝠能发出超声波,蛾子能够感受到它,蛾子在 身体两侧有两个超声波感受器。当蝙蝠发出超声 波时,蛾子可通过感觉器官辨别出蝙蝠的方位而 逃跑。可见,超声波就能代表这个主体,是信号 刺激。
(9)释放者和种间释放者 1)概念: ①释放者:是在种内个体之间起着信息传递作用的一些 形态或行为特征。释放者是引起同种个体发生一定反应 的一些形态结构或者是行为特征,并不是指某个个体。 ②种间释放者:不同物种之间为了合作发出并用于识别 对方的信号。可以是它身体的某些结构、颜色或者是行 为表现。 2)释放者举例:孔雀开屏非常漂亮,这是雄孔雀打出 的信号。 3)种间释放者举例:清洁鱼给凶猛的鱼清洁表面的污 物、寄生虫等。因为它们清洁的对象是凶猛的肉食性鱼, 所以它需要有一个非常鲜明醒目的信号让对方知道,不 要让对方把它给吃了。清洁鱼身上有特别鲜明的两条斑 纹,并且游泳的姿势也比较特殊。
(11)刺激的积累 指多个刺激单独或者结合来发挥作用,彼此之间 可以起到促进或者是补充作用,从而加强刺激释 放行为的效果。可以是同一个刺激重复发生,也 可以是几个不同的刺激同时发生。 (12)固定行为型 指动物受到某种刺激后,按照一定时空顺序进行 的肌肉收缩活动,表现一定的运动形式并能达到 某种生物学目的。 (13)动机 是由体内生理状况所决定的一种行动的欲望。
(5)释放行为的刺激阈值与空放行为 1)概念 ①行为释放:即动物行为的表现,如取食行为、 交配行为等。 ②阈值:就是指释放一个行为所必须具有的最小 刺激强度。如果刺激小于阈值, 行为不会释放。 比如当声音很小时鸡会趴在那里不动,只有声音 很大时它才 会做出行为反应。也就是说低于阈值 的刺激强度不会引起行为释放。 ③刺激:引起行为释放。 ④空放行为:这种行为释放出来了,但是达不到 这种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所应达 到的目的。
生物奥赛《动物行为学》的辅导课件
化学感受器:(嗅觉和味觉)
光感受器 感觉器官
热感受器
声波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光感受器
热感受器
声波感受器
三、行为的类型
总的来说:动物的行为类型可以
先天性行为——趋向性、反射和本能。 分成
获得性行为——通过后天的学习 和经验获得的行为。
三、行为的类型
1.学习 2.攻击与防御 3.捕食 4.繁殖行为
A冬眠
B产仔和育幼
C躲避敌害
D便于取食
(2007)99.在繁殖季节,雄性马鹿通过打斗 排序,优势个体充当“群主”控制发情的 雌鹿群,交配成功的频次也因此增加。由 此推测: A.马鹿的婚配制度是混交制
B.马鹿的婚配制度是典型的保卫雌性型 一雄多雌制
C.等级序位与马鹿的繁殖机会有关
D.等级序位低的马鹿没有繁殖机会
B .提醒捕食者自己是不可食的 C .保证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一 致
D .吸引传粉昆虫
3.捕食行为
索食行为——搜寻、捕捉、加工 分为
储藏食物——收藏
捕食策略
力胜(鹰、狮、虎) 智取(潜伏、诱饵、陷阱、合作)
反捕食策略(类似防御)
(2007)44.对于食蜜鸟来说,夏季来临意味着 食物更加丰富,它们将开始交配、产卵、孵 卵和育雏。据此,你认为从春季到夏季,再 到雏鸟出窝,食蜜鸟亲体的取食领域会: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不变 D.不确定
保护色
• 动物身体颜色与其栖息环境相似,以此避 敌求生。
警戒色
• 一些能释放毒液或恶臭的动物,其体表多 具醒目的色泽或斑纹。意义在于警示或吓 退其捕食者。
拟态
某些动物的形体 或色泽与其他动 物或非生物异常 相似,这种状态 称为拟态。
五年全国生物联赛分类汇编(动物行为学,生态学)详解
十年全国生物联赛分类汇编(动物行为学、生态学)2014年41. 草食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捕食类型,下列中表述不正确的是(单选l分)A. 被捕食者只有部分机体受到损害,剩余部分具有再生能力B. 被捕食者没有能力逃脱捕食c. 被捕食者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通路实现防卫D. 被捕食者可以通过行为调节避免捕食42. 生物多样性中物种的Q多样性一般包含的因素为(单选l分)A. 物种相对多度和丰度B. 物种相对丰度和均匀度C. 物种均匀度和异质性D. 物种相对数量和丰度43.全球气候变暖可以对动物的生理和生态产生很大的影响,已知的可能产生明显的直接效应是(单选l分) .A.影响鸟类的生殖节律B.影响哺乳动物的共生菌的组成C.促进动物分布区向北扩展D.影响昆虫的生殖和发生44.信息的传递是生命成分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以下关于信息流动的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多选l分)A.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部分归功于信息传递B.生物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单向的C.动物以尿来作为存在或领域的一种标记的实质是向外传递化学信息D.动植物的异常表现和行为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45.我国从l997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来防治棉铃虫,其可能引发的生态风险包括哪些?(多选2分)A.外源基因逃逸到杂草中,产生抗虫杂草B.棉铃虫产生抗性,影响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效果C.其它昆虫受到抗虫棉的毒杀D.F2代棉种产生的植株不具有抗虫性状。
46.集群行为的有利之处包括哪些?(多选2分) ,A.易于获取食物或其他资源B.利于繁殖C.利于防御自然界中的危险和天敌D.易于控制流行病47.标记重捕法常被用来估计种群数量,先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一定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的比例,可以估计种群的数量,这就是Lincoln指数法。
使用该方法无需遵守下列哪条假设?(单选l分)A.种群在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B.调查期间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迁入和迁出,或者即使有,但可以计数C.标记方法不能影响动物的被捕机会D.标记需要维持足够的时间,至少在重捕期间不能脱落49.年龄金字塔是一种分析种群年龄结构的有用方法,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单选l 分)A.年龄金字塔由一系列横柱构成,横柱位置表示不同的年龄组,横柱的高度表示该年龄组个体所占的百分比B.增长型种群金字塔呈钟形,上下宽度大体一致C.稳定型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也大致平衡D.下降型种群金字塔基部较为宽阔,而顶部较为狭窄,50.下面有关磷循环的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单选l分)A.磷很容易随着水由陆地到海洋而很难从海洋返回陆地,因此磷循环是不完全的循环B.磷在陆地上主要以有机磷的形式贮存于植物体内C.海鸟捕食鱼虾可以使得海洋中的磷重返陆地,由于海鸟大量减少而使得磷循环成为不完全的循环D.海洋申的磷被软体动物以钙盐的形式形成贝壳而保留,因此称为沉积型循环51.在生产力的研究中,估计各个环节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十分重要,下面相关说法中哪个是错误的?(单选l分)A.入射到植物上而被光合作用利用的那部分光能,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的比例,称为同化效率B.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称为生长效率C.某营养级所消费的能量占该营养级的净生产能量的百分比,称为消费效率,D.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比例,称为生态效率52.黑白瓶法是测定水体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方法,其基本过程是从水体中取得一定水样,测定其初始溶氧IB,然后将水样灌入两个瓶子中,一个自瓶完全透光,另一个黑瓶完全不透光,然后放回原来水层,一般24小时后取出,分别测量白瓶和黑瓶中的溶氧值LB和DB,从而可以计算水体的总生产量、净生产量和呼吸量。
全国高中生生物学联赛试题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注意事项:1.所有试题使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作答;2.试题按学科分类,单选和多选题混排,单选题每题1分,多选题答案完全正确才可得1.5分;试卷100题,共计114.5分;3.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26题,30分)1.细菌和真核生物都具鞭毛,二者结构不同,运动方式也不同。
以下对细菌鞭毛描述不正确的是:(单选)A.不存在9+2的微管形式B.可以做360°旋转运动C.由基体、钩型鞘和鞭毛丝构成口彳微管对之间利用由动力蛋白组成的“手臂”交互前后移动2.下列哪种信号分子不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单选)A.神经递质B.甾类激素C.多肽类激素D.生长因子3.染色质纤维上非组蛋白主要功能是:(多选)A.组装核小体B.调控基因表达C.组成异染色质的主要成分D.协助DNA卷曲成染色体4.下面哪种细胞器是单层膜结构(单选)A.液泡B.细胞核C.线粒体D.叶绿体5.与花生和小鼠的细胞分裂直接相关的细胞结构是(单选)人.中心体B.纺锤体C.内质网D.线粒体有丝分裂前期裂II B.果蝇唾腺染色体 C.减数分裂I前期 D.减数分6.下列选项中存在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的是(多选)7.下面关于大肠杆菌和酵母的描述,正确的是(多选)A.都有细胞核B.都有细胞壁C.DNA都不与蛋白质结合D.都有环状DNA8.BFA(BrefeldinA)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转运抑制剂,能够抑制蛋白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请问当用这种药物处理细胞时,细胞内还有哪些结构会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单选)A.溶酶体,膜泡,质膜B.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质膜C.膜泡,线粒体,质膜D.溶酶体,膜泡,叶绿体E.细胞内所有的细胞器和膜结构9.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影响蛋白质的等电点:(单选)A.溶液的pHB.介质中离子的组成C.蛋白质分子中可解离基团的种类D.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和形状10.非竞争性抑制剂与竞争性抑制剂的一个共同点是:(单选)A.抑制剂和底物结合酶的相同部位B.两者的Ki值越小造成的抑制作用越大C.增大底物浓度可解除两者对酶活性的抑制D.两者都造成表观Km值的增加11.以下维生素中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是:(多选)A.维生素DB.维生素CC.维生素KD.维生素B121.1I型糖尿病的发病与下列哪一个因素无关(单选)A.环境B.遗传仁自身免疫D.饮食13.链脲佐菌素(STZ)是从链霉菌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抗生素,是一个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常用药物。
初中生物_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名称《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动物的行为学科(版本)生物(济南出版社)章节第二章第四节学时 1 年级七年级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导入:导入语:美丽的大自然千变万化,有趣的动物世界让人充满好奇,形形色色的动物活动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下面同学们带着活动方案活动一中的两个问题,观看一段视频,感知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动物活动。
多媒体播放《动物世界》片段,以此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喜欢这个片段吗?在这个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动物的什么活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
在生物学上我们把动物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小动物,你能列举一些动物的行为吗?观看视频议论积极发言视频导入,迅速激起学生探究动物行为的欲望,并且自然的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总结动读标识标明确学习的方向物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引导探究5分钟一、动物行为的概念展示动物的防御、觅食、繁殖、攻击等行为的图片,为了更深的理解动物的行为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好吗?谁来配合一下老师?选四位同学,面向大家对同学们做出四个动作或指令,注意观察他们分别有什么反应。
第一位:假装打一下第二位:写“行为”二字第三位:扎一下手第四位:回答“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课件展示动物行为的概念。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分析,并要求学生们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进行分类。
)观看图片争相回答踊跃举手同学们兴趣浓厚,认真观察利用图片展示各种动物的行为的情景,帮助学生建构动物行为的概念。
学生根据观察图片,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目的,为总结动物行为的类型做铺垫。
通过同学们亲身体验,更加直观的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自主学习2分钟认真阅读课本P94-P96的内容,根据活动方案中自主学习一的内容,回答问题。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动物行为学竞赛习题解析
2009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试卷解析(生态和行为)一、单项选择46.欧洲的穴兔子1859年由英国引入澳大利亚,十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
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A.种群大发生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大爆发解析: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生长繁殖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扩展,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
答案:B47.关于动物对高低温的耐受极限,下列哪些特征不属于高温致死的原因? A.酶活性被破坏 B.脱水使蛋白质沉淀。
C.氧供不足,排泄功能失调 D.神经系统麻痹解析:高温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加速生长发育:促使蛋白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累。
高温对动物的有害影响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系统麻痹等。
答案:B48.种群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下面的逻辑斯谛增长方程dN/dt=rN(K-N)/K表示。
方程中N是个体数量,r是内禀增长率,K是环境容纳量。
根据此方程,该种群的平衡数量将决定于:A.只有r B.只有K C.r和K D.N和K E.r和N解析:逻辑斯谛方程模型是用来描述增长率随种群大小而变化的连续增长模型。
微分式为:dN/dt=rN(K-N)/K,从微分式中可看出,当N接近K时,(K-N)/K接近于0,表示空间几乎全部被利用,种群最大增长不可实现,种群几乎不可再增长。
因此K决定平衡数量。
N值只是现有种群数量。
答案:B49.下列哪几组动物在自然条件具有“III”型(凹型)的存活率曲线图?①牛、马、菜粉蝶②牡蛎、海洋鱼类、血吸虫③藤壶、蛔虫、乌贼④野鸡、老鼠、鸵鸟A.①②B.③②C.④③D.①⑧解析:动物的存活曲线有A、B、C型三种。
A(凸)型是几乎所有个体都能达到生理寿命,如哺乳动物等。
B(对角线)型表示各个年龄期的死亡率相等,如鸟类等。
C(凹)型表示幼体的死亡率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如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海洋鱼类、寄生虫等。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解析(第三部分)
B.海带生活史更长,不易受环境变化影响,不易大规模繁殖; C.浒苔主要通过无性繁殖,易大规模繁殖; D.浒苔的配子体和孢子体都能独立存活,易大规模繁殖。
浒苔(Enteromorpha),亦称“苔条”、“苔菜”。 绿藻纲,石莼科。藻体鲜绿色,由单层细胞组成,围 成管状或粘连为带状。细胞排列与种有关,单核,淀 粉核一至多个。 浒苔虽然无毒,但是和赤潮一样, 大量繁殖的浒苔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单选)
A.水迷宫实验发现甲组小鼠和乙组小鼠
相比学习和记忆能力更强。
B.甲组小鼠到达平台时间的离散程度比
乙组到达平台时间的离散程度更大。
C.通过对甲、乙两组进行方差分析,两
组到达平台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B
4/14/2021
74-75 题、为了研究小鼠能否自发建立社会规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解析 (第三部分)
4/14/2021
三.动物行为学、生态学
69.从 2008年至今,青岛的海滨在 7-8月份会发生浒苔大面积爆发而不是海带,为什么?
(多选)
A.青岛的水域不适合海带的生长; B.海带生活史更长,不易受环境变化影响;
C.浒苔主要通过无性繁殖;
D.浒苔的配子体和孢子体都能独立存活。
油菜、芥菜、大豆、绿豆、酢浆草、凤仙花
弹射形成机械原理:果实心皮富含纤维,弓形生长,相互间形成压力。当有碰触发生时, 心皮前端错位,反弓弹射,种子被抛出。
4/14/2021
71.菌根是高等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互惠共生体,其中丛枝菌根是分布最为广泛宿 主植物种类最多 的菌根类型。它有诸多有益的生理和生态效应。以下哪些方面与菌根真 菌作用无关。(单选) A.增强宿主植物对各种逆境胁迫的抵抗力。 B.提高植物的竞争力和成活率。 C.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201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及详细解析
2017 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注意事项:1.所有试题使用 2B 铅笔在机读卡上作答;2.试题按学科分类,单选和多选题混排,单选题每题1 分,多选题答案完全正确才可得2 分;120 题,共计152 分;3.答题时间 120 分钟。
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31 题 38 分)1. 下列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单选,1 分)A. 细菌B. 酿酒酵母细胞C. 蓝藻D. 支原体2. 蝌蚪尾巴消失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单选,1 分)A.细胞衰老 B.细胞分化 C. 细胞凋亡 D.细胞增殖3.Hox 基因(同源异型基因)与下列哪种功能直接相关:(单选,1 分)A. 表观遗传B. 细胞周期调控C. 细胞凋亡D. 细胞分化与发育4.经常接触粉尘的人容易患肺部疾病,如矽粉引起的矽肺,下列哪种细胞器和矽肺的形成直接相关:(单选,1 分)A. 内质网B. 线粒体C. 高尔基体D. 溶酶体5. 下列有关核糖体的陈述,正确的是:(单选,1 分)A. 真核细胞核糖体大亚基的 rRNA 包括 5 S、5.8 S、28 S 三种B. 在体外实验中,随着溶液中 Mg2+浓度升高,完整的核糖体易解聚为大小亚基C. 在体外实验中,随着溶液中 Mg2+浓度降低,核糖体易形成二聚体D. 核糖体中发挥主要催化作用的成分是某些核糖体蛋白6. 内质网是细胞中“钙库”之一,以下描述正确的是:(单选,1 分)A. 钙离子从细胞质扩散到内质网B. 内质网上的钙泵将钙离子从细胞质主动运输到内质网C. 钙离子通过内质网上的钙离子通道主动运输到内质网D. 钙离子通过钠钾泵协同转运到内质网7. 动物细胞培养工作始于 20 世纪初,其后得到广泛的发展。
Hayflick 和 Moorhead 的实验发现在体外培养的细胞经过 40-60次群体倍增后便不再分裂了。
这一发现源于下列何种生理现象?(单选,1 分)A. 细胞衰老B. 细胞凋亡C. 细胞自噬D. 细胞坏死8. 在有丝分裂纺锤体组装过程中,负责对微管进行捕获的结构是:(单选,1 分)A. 染色体动粒B. 染色体臂C. 中心体D. 姊妹染色单体间的黏连蛋白9. 在真核细胞中, 三羧酸循环发生在:: (单选,1 分)A. 线粒体外膜B. 线粒体内膜C. 线粒体基质D. 内质网E. 高尔基体10. 下列核酸合成过程中,哪项是无需模板的?(单选,1 分)A. 转录B. 逆转录C. PCRD. 合成真核细胞中 mRNA 的 3,polyA11. 存在于 RNA 双螺旋但不存在于 DNA 双螺旋的碱基对是:(单选,1 分)A. GCB. GUC.ATD. AC12. 下列关于α-螺旋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1 分)A. α-螺旋每圈螺旋占 3 个氨基酸残基B. α-螺旋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使结构稳定C. 左手α-螺旋构象比较稳定D. 多肽链中含有脯氨酸时影响α-螺旋的形成13. 在大肠杆菌中,切口平移(nick translation)是的过程。
2011-2017年全国生物联赛-动物形态解剖()
2011-2017年全国生物联赛-动物形态解剖2017年全国联赛真题2016年全国联赛真题2015年全国联赛真题2014年全国联赛真题27. 营寄生生活的吸虫与自由生活的涡虫的体壁有很大的差别,以下描述正确的是(单选l 分)A. 吸虫的体表没有纤毛,但密布细小的微绒毛B. 吸虫的表皮层没有成杆状体细胞C. 吸虫的表皮是一层合胞体,有一些结晶蛋白所形成的棘钳D. 吸虫由于较少运动,环肌和纵肌退化28. 节肢动物的一大特征是具有带关节的附肢。
在演化的过程中,附肢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以下节肢动物的身体部位不是由附肢演化而来的是(单选l分)A. 小颚B. 纺绩器C. 中尾丝D. 脚须34. 次生腭的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得以分隔,内鼻孔后移,呼吸和取食效率均获得提高。
哺乳类的次生腭是由哪几块骨的腭突所共同形成答?(单选l分)A. 前领骨、上颌骨、翼骨B. 前颌骨、上颌骨、腭骨C. 前颌骨、腭骨、翼骨D. 上颌骨、腭骨、翼骨35. 蛇是十分特化的一支爬行动物,下列哪个不属于其特征?(单选l分)A. 无四肢,无胸骨,无肩带B. 头骨不存在颞窝,颞上弓和颞下弓全失去C. 脊柱分区不明显,仅分化为尾椎和尾前椎,椎体均为前凹型D. 受体形限制,成对的肺和。
肾从左右排列变为前后排列38. 半规管是与平衡有关的内耳感受器,不同动物类群半规管的数量不同,分别具有l个、2个和3个半规管的一组动物是(单选l分)A. 文昌鱼、七鳃鳗、虎B. 盲鳗、七鳃鳗、青蛙C. 七鳃鳗、虎鲨、黑斑蛙D. 鲤鱼、牛蛙、扬子鳄99. 轮虫体前端的纤毛轮盘的主要功能是(单选l分)A. 运动和防御B. 感觉和防御C. 运动和取食D. 生殖和取食107. 蛙科是两栖类中最大的一科,下列哪个不是该科的特点? (单选l分)A. 上颌无牙齿,但具有犁齿B. 舌端分叉C. 鼓膜明显,一般无毒腺D. 肩带为固胸型2013年全国联赛真题31.蛔虫具有肌肉层,虫体在肌肉的支配下完成运动,虫体:A.可以变粗、变细、变长、变短,可以扭曲B.只能变粗、变细,不能变长、变短,不能扭曲C.不能变粗、变细,只能变长、变短,不能扭曲D.不能变粗、变细、变长、变短,可以扭曲32.以下有关人消化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A.消化道壁由外向内的基本结构依次是:浆膜、黏膜下层、肌肉膜、黏膜B.消化道由前到后依次为:口腔、食道、小肠、大肠和直肠C.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肝分泌的胆汁和胰脏分泌的胰液均在小肠中发挥消化作用D.消化产物最终都进入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被其他细胞利用34.以下关于海绵动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没有消化腔,只有细胞消化B.体壁由三层组成,外层为皮层,内层为胃层,中间是中胶层C.骨骼是由造骨细胞分泌形成的,而造骨细胞是由中胶层的变形细胞形成的D.双沟型水沟系统中的流入管为扁平细胞,辐射管内为领鞭毛细胞100.以下动物种类中生殖方式主要为体内受精的是:(多选2分)A.软骨鱼B.硬骨鱼C.两栖动物D.爬行动物E.鸟类101.关于脊椎动物脑皮的演变,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地?(多选2分)A.不同脑皮按次序发生来说从早到晚依次是:古脑皮、原脑皮、新脑皮B.新脑皮仅出现在羊膜类动物大脑中C.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新脑皮高度发展,称为高级神经活动中心D.三种脑皮本质上均是大脑外层的灰质2012年全国联赛真题17.草履虫、水螅、乌贼、蟾蜍受到刺激后,均可从体内发出一些物质以攻击或防御敌害,在他们身体上,发出这些物质的结构是A.刺丝泡、刺细胞、墨囊、耳后腺B.刺丝泡、刺丝囊、外套腔、唾液腺C.表膜泡、刺丝囊、墨囊、唾液腺D.表膜泡、刺细胞、外套腔、耳后腺18.在动物卵裂时期,由于不同动物受精卵内卵黄多少及其在卵内分布的不同,卵裂方式也有很大差异,海胆、沙蚕、昆虫、乌贼的卵裂方式依次分别为(单选1分)A.完全均等卵裂(等裂)、表面卵裂、螺旋形卵裂、盘裂B.螺旋形卵裂、完全均等卵裂(等裂)、盘裂、表面卵裂C.螺旋形卵裂、完全均等卵裂(等裂)、表面卵裂、盘裂D.完全均等卵裂(等裂)、螺旋形卵裂、表面卵裂、盘裂19.不同动物类群具有独特的特征,现存棘皮动物、海绵动物、哺乳动物、鸟类所特有的特征依次为A.水管系、水沟系、下颌为单一齿骨、羽毛B.后口、水沟系、胎生、飞翔C.后口、骨针、胎生、羽毛D.水管系、骨针、下颌为单一齿骨、飞翔20.节肢动物类群很多,不同类群的排泄器官亦有差异,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的排泄器官有(多选l分)A.基节腺B.触角腺C.颚腺D.马氏管21.家鸽的一侧体动脉弓退化,雌家鸽的一侧卵巢和输卵管也退化了,退化的这些器官是(单选1分)A.左体动脉弓和右侧的卵巢、输卵管B.左体动脉弓和左侧的卵巢、输卵管C.右体动脉弓和左侧的卵巢、输卵管D.右体动脉弓和右侧的卵巢、输卵管22.在海滨潮间带经常可以见到石鳖和沙蚕,以下不属于它们共同特征的是A.以裂体腔法形成真体腔B.后肾型排泄系统C.具有担轮幼虫期D.开管式循环系统23.以下哪项不是文昌鱼的特征A.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B.有分节的肌肉,有哈氏窝C.有头,有心脏D.有特化的口器24.一家饭店涉嫌出售野生鸟类,检查人员在检查时发现了一种鸟类的足,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后趾与前面三趾在同一平面上,趾长,基部有蹼相连,这种鸟类是A.鹈形目B.鹳形目C.雁形目D.鹤形目87.长途汽车在公路上因堵车时走时停而产生晕车是内耳中哪部分起主要作用?A.科蒂氏器B.椭圆囊和球状囊C.半规管D.耳蜗管88.以下特征中哺乳动物所特有的是(多选l分)A.胎生,哺乳B.体表被毛,具汗腺C.恒温,双循环D.合颞窝型,单枕髁92.结缔组织是动物的基本组织之一,以下组织中不属于结缔组织的是A.肌腱B.软骨组织C.血液D.肌纤维93.软体动物的真体腔退化,仅残留在一些器官的内腔,包括(多选2分)A.外套腔B.围心腔C.生殖器官D.排泄器官104.哺乳动物的胸廓具有保护内脏、辅助完成呼吸等作用,胸廓由以下那些骨骼构成(多选l分)A.胸椎B.肋骨C.胸骨D.锁骨2011年全国联赛真题48.节肢动物种类多,形态各异,排泄器官类型也很多,下列排泄器官属于节肢动物的是:(1分)A.触角腺颚腺端囊泪腺B.触角腺颚腺马氏管基节腺C.吴氏管马氏管盐腺基节腺D.米氏管端囊盐腺泪腺49.常被用来判断硬骨鱼年龄的结构有:(2分)A.鳞片B.咽喉齿C.中乌喙骨D.耳石50.在水螅装片的观察中,可先到相关细胞集中的部位观察清这些细胞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行为0352.下列属于后天获得的行为是:A.候鸟迁徙B.鸟类筑巢C.蜘蛛结网D.复杂的“鸟语”解析:候鸟迁徙、鸟类筑巢和蜘蛛结网均为先天性本能行为。
所以选择D53.生活在离海边50公里的某种小鸟,每天飞到海边取食时间都比前一天迟到50分钟。
这种现象叫:A.日节律B.潮汐节律C.月节律D.无规律解析:小鸟的这种节律与涨潮落潮的时间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属于潮汐纪律。
选择B 55.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最终对动物行为起支配作用的遗传物质是:A.染色体B.DNA C.基因D.RNA解析:基因决定动物的性状,性状分类较多,包括行为。
选择C56.蜜蜂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它们的社会生活高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个体形态和职能分工上的高度专门化,在蜜蜂群体中表现出明显的利他行为的是?A.蜂王B.蜂后C.工蜂D.雄峰解析:工蜂为蜂群采集实物、喂养和保护同类,都属于利他行为。
选择C57.城市中喜鹊的巢与巢间距很近,远小于市郊野外种群的巢间距离,其可能的原因是:A.合适的巢址分布密集B.食物充足C.利于繁殖D.喜鹊喜欢群居解析: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合适的筑巢的地方少,分布密集,还体现了筑巢的地方实物充足。
选择AB58.下列行为中哪种行为属于后天学习来的行为?A.小鸭子出生后跟随首先看到的移动物体B.小狗看到装食物的空盘子时也会分泌唾液C.幼猴将马铃薯放在水中洗净后再吃D.山雀喜好取食个体较大的毛虫解析:BCD都是经过后天条件反射建立学习得来。
选择BCD59.无毒的拟斑蝶外观酷似色彩鲜艳、身体有毒的王斑蝶,这一现象属于:A.贝茨拟态B.缪勒拟态C.警戒色D.保护色解析:王斑蝶鲜艳的颜色属于警戒色,但无毒的拟斑蝶外观酷似属于贝茨拟态。
选择A动物行为0557 .根据动物行为的定义,你认为下列哪项不是动物行为:A .黑猩猩为另一只黑猩猩梳理毛发B .雄螽斯在交配时,给雌螽斯提供食物C .地松鼠在洞穴附近直立,观察周围环境D .郊狼盘算如何阻止同伴来争夺猎物解析:动物的行为是动物的所作所为,是动物个体和群体为满足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基本要求,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
动物行为既需要外部或者内部的刺激,又包涵了动物实现对刺激反应的过程。
郊狼盘算如何阻止同伴来争夺猎物没有实现对刺激的反应,不属于动物行为。
选择D58 .动物的警戒色是用来:A .吸引配偶B .提醒捕食者自己是不可食的C .保证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D .吸引传粉昆虫解析: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起警戒作用。
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选择B59 . Lehrman 设计了一个关于斑鸠的实验,实验分三个组:( l )全为雌鸟,单独饲养;( 2 ) 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不提供筑窝材料;( 3 )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提供筑窝材料。
然后给各实验组每只雌斑鸠一窝卵,检查它们的孵窝情况。
结果发现:第(l )组的雌斑鸠没有一只孵卵;第(2 )组的雌斑鸠,从第6 , 7 和8 天,孵卵的雌性斑鸠比例越来越高,但不是所有的雌斑鸠都孵卵;第(3 )组中,第8 天,所有的雌斑鸠都开始孵卵。
基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为:A .雄性配偶能够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B .筑窝材料能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C .雄性配偶和筑窝材料是雌斑鸠孵卵的前提条件D .实验设计不合理,不能得出任何结论解析:(2)说明仅仅有雄鸟是不够的,(3)既有雄鸟又有筑窝材料全部孵卵。
实验设计符合对照原则,单因子变量等原则。
所以选择C60 .在繁殖季节,个体小的雄鸟对同类的鸣唱反应强烈,它们会靠近播放类似鸣唱录音的设备,并将回应播放的录音而发出鸣叫。
通过这一技术可以确定该物种的种群密度。
这项技术的理论依据是:A .个体小的鸟傻,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B .个体小的鸟聪明,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C .鸣唱是领域行为的刺激物D .鸟类的聚群行为解析:AB很明显错误。
因为这个行为是某些个体对录音的反应,所以不属于聚群行为,所以D也错。
C二、多重判断题1 8 .有人定义:动物玩耍是一种没有适应意义的行为。
对于这个定义你认为下面表述正确的是:A .这个定义不成立,因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那些没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将被淘汰B .事实上,玩耍具有适应意义C .动物的玩耍不是行为表达D .以上都不正确解析:动物的玩耍是动物的一种行为,凡是动物的行为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选择AB动物行为0656.一种蝴蝶突然展开翅膀露出鲜艳的黑红环纹,这是什么行为?A.拟态B.警戒色C.威吓D.逃避解析:突然展开翅膀符合威吓定义,应视为威吓行为。
警戒色为随时展示,否则必将降低其效力。
威吓、警戒色、转移攻击者的攻击部位等内容可参考《动物行为学》.修正后参考答案:C58.求偶行为的作用包括:A.排斥竞争对手B.刺激配偶交配欲望C.防止异种交配D.上述各项解析:求偶行为(courtship behaviour)是指伴随着性活动和性活动前奏的全部行为表现。
有吸引配偶,排斥竞争对手;.防止异种杂交;和刺激配偶交配欲望,使双方性活动达到协调一致;选择最理想的配偶等作用。
参考答案:D动物行为0742.动物通讯的功能不包括:A.攻击对方B.同种个体间的信息交流C.不同种类个体间的信号传递D.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信号传递解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A43.金翅雀对田间的稻草人不再害怕,这种学习方式是:A.习惯化B.联想学习C.印痕学习D.模仿解析:习惯化是动物受一种信号的反复刺激,反应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印随学习则是有些鸟类,新孵化出来的雏鸟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能活动的较大物体的紧紧相随;联想学习则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联系起来,诱发同样的行为;模仿是幼年动物仿照年长的动物的行为。
答案:A99.在繁殖季节,雄性马鹿通过打斗排序,优势个体充当“群主”控制发情的雌鹿群,交配成功的频次也因此增加。
由此推测:A.马鹿的婚配制度是混交制B.马鹿的婚配制度是典型的保卫雌性型一雄多雌制C.等级序位与马鹿的繁殖机会有关D.等级序位低的马鹿没有繁殖机会解析:混交制是指无论雌性还是雄性,都可与一个或多个异性交配,而不形成固定的配对,根据题意,显然是一雄多雌制,而非混交制;优势个体交配成功的频次也因此增加,而不能推出等级序位低的马鹿没有繁殖机会。
答案:BC100.许多动物具有领域行为,新来的入侵者必须战胜领域原来的主人才能占有这块领地。
然而在夺取领域的争斗中,胜利的一方多是领域原来的主人。
你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有:A.领域原来的主人更加熟悉领域的情况和价B.入侵者既得利益不大,因此斗志不高C.领域原来的主人和入侵者之间的仪式化格斗不能决定胜负D.入侵者在格斗时总是拼个你死我活,失败了就以撤退告终解析:动物占有一定的领域对其繁衍生息是非常有好处的,既能获取食物,也能逃避敌害,还能减少同类的干扰,领域原来的主人更加熟悉其价值,A、B更符合。
若为C、D,则应共同拥有领地或胜负相当,与题意不符。
答案:AB动物行为0837.以下不属于鸟类的求偶行为的是()A.行为炫耀B.释放性信息素C.改造环境D.鸣叫或发出其他声响据现有研究尚未发现鸟类有释放性外激素的机制,而剩余选项中的孔雀开屏、营巢、求偶鸣叫等均为典型的繁殖行为38.大熊猫是食肉目动物中罕见的素食者,其食物组成的99%以上是竹子。
在秦岭地区大量分布的可食竹种有两种:较低海拔的巴山木竹和较高海拔的松花竹。
每年的夏末,部分大熊猫个体会从较高海拔的松花竹林下迁到巴山木竹林中开始它们的洞穴生活,它们洞穴生活的意义在于()A.冬眠B.产仔和育幼C.躲避敌害D.便于取食Panda的繁殖季节为夏末秋初,其迁至高海拔地区的洞穴生活,有利于为繁殖期的Panda 提供隐蔽场所,从而增加繁殖成功率39.黑纹石斑鱼是一种雌雄同体动物,即所有个体都具有雌雄两性的生殖器官。
它们总是在日落前2小时内结对产卵。
产卵分多次进行,在每次产卵时,每条鱼交替充当雄鱼和雌鱼。
即A鱼先排部分卵由B鱼来受精,然后B鱼再排部分卵,由A鱼来受精,如此反复多次。
在生殖期间这种交互排卵受精的现象属于哪类利他行为()A.互惠合作式的利他行为B.行为操纵式的利他行为C.相互回报式的利他行为D.亲缘选择式的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主要分三种,包括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完全利他,根据题目叙述,可以判断为互惠利他中与题干描述最为接近的C40.以下哪些行为不属于动物的防御对策()A.蜥蜴的断尾B.竹节虫的拟态C.涡虫释放杆状体D.黄鼠的报警鸣叫涡虫释放杆状体目的是吸引食物,属于捕食对策,剩余的三个选项,均为面对天地时的防御对策41.对某种雀类的研究发现,在越冬地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饥饿和被捕食。
因此,这种雀把活动时间分配给3种行为:监视捕食者,取食和为争夺食物而进行的种内战斗。
结群的大小会影响上述3类行为的时间分配比例。
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最优种群的大小会变大。
()A.日平均温度增加B.生境中的隐蔽场所增加C.增加捕食风险D.食物供应量增加C选项发生时,环境中的选择压力增大,自然选择会加速淘汰对环境适应不利的对策种群,只有最优种群的数量,会随着竞争的减少而增加动物行为0960.下列哪项属于动物个体间化学通讯?A.一只蚂蚁用其触角和前颚轻轻拍打另外一只蚂蚁的尾部B.雄性蜘蛛献给雌性蜘蛛一个猎物C.大熊猫向墙壁上擦蹭其肛周腺的分泌物或者尿液D.蝙蝠通过回声来定位猎物和障碍物的位置60.臭鼬在遇到危险时,会释放刺鼻的气味,而多数入侵者会选择回避。
这种气味的可能作用是:A.提醒捕食者自己是不可食的食物B.吸引配偶C.警告和驱赶入侵者D.吸引同类个体前来御敌61.科研人员给黑猩猩提供了两根可以拼接在一起的木棍,并将一根香蕉放在猩猩笼外的一定距离(以前从未进行过类似训练或者试验)。
猩猩通过观察,突然发现可以将两根木棍拼接在一起,将笼外的香蕉拉到身边,并吃掉它。
这种行为学习类型被称作:A.顿悟学习B.试错学习C.模仿学习D.操作条件反射动物行为1083.(2010,全国卷)结网蛛(Metepeira incrassata)是一种群居的蜘蛛。
位于群体边缘位置的个体食物捕获率更高,但被捕食的风险相当于群体中央位置的3倍。
根据以上信息,请判断下述有关不同个体在群体中的分布位置哪一个是正确的(1分)A.个体较小的年轻蜘蛛分布于群体的中央B.个体较小的成熟蜘蛛分布于群体的边缘+C.个体较大的年轻蜘蛛分布于群体的中央D.个体较大的成熟蜘蛛分布于群体的中央解析:D外围食物丰富,但被捕食风险大,从总体看外围更新频率高,更新的年轻蜘蛛可能在成熟后又被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