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真题答案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真题答案

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山东)内部资料目录绪论 (2)第一章周汉文论 (3)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3)第三章唐宋文论 (3)第四章金元明文论 (4)第五章清代文论 (4)第六章王国维——古典文论的终结 (5)绪论一、选择题(选择)1、提出“天人感应论”,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是董仲舒。

二、主观题无第一章周汉文论一、选择题(选择)1、提出文学作品应该“求真美,疾虚妄”观点的是王充。

2、儒家文论中论述比较多的是文学的社会作用、文与质的关系、作家的道德修养。

3、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孟子提出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气”说。

4、《诗大序》在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对文学作品功用的总结是诗言志。

6、在《庄子》中,庄子以“轮扁斲轮”的故事为喻,是为了说明文学创作必须摆脱一切杂念。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诗词没有一种通达的,一成不变的解释。

8、孟子提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9、孔子诗论中,对于《诗经》总评是“诗无邪”。

10、被称为中国第一篇诗歌理论专论、是先秦至西汉时代儒家诗论的总结的是《诗大序》。

11、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观点的是老子。

12、论美丑、论文质、论形神属于《淮南子》的论述内容。

13、来自于《吕氏春秋》的思想包括: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模仿;和适原则;艺术的功能亦在于“安性自娱而已”;艺术有“教民好恶、行礼义”的功能;只有在心理状态平静和谐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欣赏到事物之美。

14、荀子的哲学基础是性恶说。

15、把赋的创作视为童子雕虫篆刻的是扬雄。

16、孔子的诗论,影响最大、最著名的莫过于“兴观群怨”说了,其中“群“指的是群居相切磋。

17、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一思想的是庄子。

18、认为艺术起源于对于自然现象的模仿,这一思想来自于《吕氏春秋》。

19、先秦对于学《诗》重要性的表述,以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最为著名。

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一、填空题(每题1分)1、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教材221)……5、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二、单选(每题1分)1、司马迁撰写《史记.屈原列传》主要采纳了(A)对屈原的评价。

A、刘安B、班固C、杨雄D、司马相如5、《雪涛阁集序》的作者是(B)A、王世贞B、袁宏道C、钟惺D、袁枚10、在汉代,提倡“真美”,反对“虚妄”的理论家是(C )A、班固B、王逸C、王充D、翁方纲1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说这话的是(B )A、李白B、杜甫C、韩愈D、李清照20、提倡以诗歌“补察时政”、“导泄人情”的是(B )A、皎然B、白居易C、韩愈D、司空图三、多选(每题1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有(1234)①陆机②曹丕③钟嵘④曹操⑤司空图(晚唐)5、有关《毛诗序》作者问题的异说很多,(34 ),都有人认为是该序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

①韩婴②之夏③卫宏④毛长⑤申公10、下列文论观点出自《诗品序》(钟嵘)的有( 1 2 345)。

①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②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③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⑤使穷贱易安,幽局靡闷,莫尚于诗矣。

四、搭配题(每题1分)1、找出下列论著与文学门类的所属关系:①《答李翊书》韩愈诗歌理论(3 )②《答吕姜山》汤显祖散文理论(1 )③《与元九书》白居易戏曲理论(2 )④《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小说理论(4 )……6、找出下列论著与作者的关系①《论词》班固(2 )②《离骚序》袁枚(4 )③《答谢民师书》李清照(1 )④《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苏轼( 3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3、结构第一李渔的观点。

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李渔第一个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把结构问题摆在戏剧创作一定阶段上最突出的地位,要求予以充分地重视。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考前复习资料代码:00814科目: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目录1、先秦文学理论概况 (1)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 (1)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 (1)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怎样的文学批评标准? (1)5、墨子文学思想的重点是什么?他对立言、著文提出了怎么样的原则和标准?26、孟子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7、历来对孟子“以意逆志”说有哪些不同解释? (2)8、庄子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它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何影响? (2)9、两汉文学理理论批评概况 (3)10、为什么说《毛诗序》的先秦文学理论的总结、发展? (3)11、为什么说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是贯穿《毛诗序》全文的中心思想? (3)12、司马迁的文学主张集中表现在哪此方面?有何进步意义? (3)13、汉代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争情况 (3)14、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有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415、为什么说《论衡.超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 (4)16、王充文学理论的进步意义和战斗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4)17、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概况 (4)18、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哪些重要问题?其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5)19、为什么说《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入自觉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5)20、陆机的《文赋》是一篇什么专论?主要阐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5)21、陆机“诗情缘而绮磨”这一说法的理解 (5)22、刘勰认为“神思”的特征、功能及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5)23、《文心雕龙.情采》着重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主要内容如何? (6)24、刘勰文学观的主要内容 (6)25、《诗品序》全文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6)26、什么说“吟咏情性”是钟嵘讨论的核心? (6)27、陈子昂为什么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 (6)28、陈子昂所说的“风雅”传统具体指什么? (7)29、陈子昂为什么要求学习汉魏诗歌? (7)30、陈子昂认为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病何在? (7)31、陈子昂提出“兴寄”和“风骨”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精品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精品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精编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精编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甘肃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

甘肃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先秦 (2)第二章两汉 (2)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2)第四章唐代 (4)第五章宋代 (4)第六章金代 (6)第八章明代 (6)第九章清初至清中叶 (6)第十章近代 (7)“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是谁提出的?如何理解?(论述题)“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说的气,指的是作家的气质、修养,是在文学创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文以气为主”既包含了作家的创作决定于他的气质修养的意思,也有着文章的好坏决定于体现在文中的“气”的意思,所谓“体气高妙”。

至于气是怎样来的,从全文来看,至少有学习———“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环境影响———如“齐气”的因素。

曹丕把气分为清浊两类,虽不很全面清楚,但他注意到了作家个别差异对创作特色和成就的影响,指出对作家的品评应考虑到作家的思想性格特点,客观上也涉及了有关创作风格的问题。

较常考得背《文赋》★《文赋》(名词解释)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

《文赋》的论述,主要是围绕文章的写作,即创作论的问题展开的。

依次讨论了创作动机、文章构思、立意撰辞、文体特征、作文要领、感兴发生、文章功用等问题。

很常考必背陆机的文艺理论★★陆机认为,文章要做到意辞俱佳,应注意哪四个问题?(简答题)陆机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要领和问题。

他认为,文章要做到意辞俱佳,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通过斟酌考定,使辞意相当。

二是片言居要,突出主题。

三是务去陈言,力求创新。

四是注意文章风格统一的同时,以精彩辞句使全篇增色。

简述陆机指出的文章写作中常见的五种弊病。

(简答题):一是篇幅短小,未足成文。

二是美丑混杂,失去和谐。

三是重词轻情,流于空泛。

四是迎和时俗,格调低下。

五是清空疏缓,缺少文采。

而规则的运用,需要“因宜适变”,不同的人、不同的文章可以有不同的构思。

很常考必背文心雕龙★★试述《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导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2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3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神话的性质特征: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①中国神话的特征一.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三.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四.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②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二.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第二章《诗经》1《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①采诗说.②献诗说.③删诗说.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以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缘于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3.《诗经》的流传《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诗经》的流传秦火后遭焚,靠学者记诵保全.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第二节社会政治诗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①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a.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b.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如《鄘风.相鼠》.②反映繁重徭役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a.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徭役使夫妻生离.b.如《魏风.涉岵》,繁重徭役造成不人道结局.c.如《豳风.东山》,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③对剥削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①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②《小雅》、《大雅》中有一些诗作,或发抒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如《小雅.正月》;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①《桧风.隰有苌楚》比衬隐托出人有知有识所以多有生存的苦闷.②《魏风.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了不被理解的苦恼.③《王风.黍离》,是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这诗的家国哀思,对后代文学有极其深远的影响.4.称颂执政者的诗: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如《召南.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卫风.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第三节情爱诗1.歌咏美丽的爱情.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①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如《召南.摽有梅》,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②表现为温文典雅.如《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雅美好.2.抒写婚姻生活.如《周南.桃夭》写女子的出嫁,《郑风.女曰鸡鸣》写夫妇间缠绵的情爱,《郑风.风雨》写夫妇久别重逢.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①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如《郑风.将仲子》女畏人言.②关于弃妇的问题.如《卫风.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第四节史诗及其他1.史诗最著名的五篇周人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2.《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1.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2.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化的记述.3.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3.《七月》的内容梗概.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4.《芣苢》的艺术特点.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一.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二.《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①.直接叙事的如:《七月》②.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先勾勒春日和煦的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③.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①.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②.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三.《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①.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②.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4.语言很有特色.①词汇丰富;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③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后人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表现方式.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直接叙事的,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B.直接刻画描写的,如《芣苢》、《十亩之间》,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又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易区分.同一首诗,有人认为是赋,有人认为是比或兴.第三章先秦散文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必读篇目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必读篇目

一、先秦文艺思想
1.《尚书尧典》
2.《论语》
3.墨子
4.老子
5.庄子
6.孟子
7.荀子
二、两汉文论
8.《史记太史公自序》
9.《毛诗序》
10.《礼记乐记》
11.《法言吾子》
12.《汉书艺文志诗歌略论》
13.《离骚经序》
14.《论衡》
三、魏晋南北朝文论
15.曹丕
16.陆机
17.《抱扑子均世》
18.《宋书谢灵运传论》
19.《文心雕龙》
21.《文选序》
22.《金楼子立言》
四、唐宋金元文论
23.《王勃集序》
24.《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25.《诗格》
26.《戏为六绝句》
27.《诗式》
28.韩愈
29.《董氏武陵集纪》
30.《与元九书》
31.《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2.司空图
33.欧阳修
34.苏轼
35.《词论》
36.《白石道人诗说》
37.《沧浪诗话诗辩》
38.《心境记》
39.《论诗三十首》
五、明清近代文论
41.《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42.《四溟诗话》
43.《童心说》
44.《曲律》
45.袁宏道
46.《序山歌》
47.《读第五才子书法》
48.《读三国志法》
49.王夫之
50.《闲情偶寄立主脑》
51.《原诗内篇》
52.《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53.《复鲁絜非书》
54.《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55.《书汤海秋诗集后》
56.《人境庐诗草自序》
57.《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58.《人间词话》
59.。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v>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笔记第一讲 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

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云南)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云南)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先秦 (2)第二章两汉 (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4)第四章唐宋 (6)第五章金元明清 (8)者却“亏夺民衣食之财”,置办乐器设备;并且“废丈夫耕稼之时”,“废妇人纺绩织纸之事”,为他们演奏。

第二、从王公大人、士君子直到农夫、织妇,如果沉溺于音乐享受,都有害无益,或荒废政事,或影响生产。

第三、遇上大国攻小国、大家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之类的严重问题,也不能用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笙等等演奏音乐的办法去解决。

较常考得背墨子的“非乐”主张★试述《非命》篇里的“三表”。

(论述题)《非命》篇里的“三表”,就是他为了判断“文学”、“言谈”是否有利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提出的三个标准: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要求参酌当时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要求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之法。

他所说的“言”指广义的“文学”与“言谈”,与我们所说的狭义的“文学”不同。

但“三表法”对于狭义“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也同样是适用的,直至今天,也还有借鉴意义。

很常考必背庄子(选录)★★试评价《庄子》一书。

(论述题)《庄子》一书,在文学领域里发生影响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它有时成为某些封建知识分子消极避世、自我解脱和自我慰藉的药饵,有时又成为某些知识分子蔑视名教和对抗当时统治者的精神支柱,有时甚至可以成为某些人追求理想的引诱力。

从稀康、阮籍到李白、苏轼,他们的创作以及理论主张,往往强调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体验,进行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忽视社会作用。

他们之间尽管情况各异,但深受《庄子》影响这一点,是无可讳言的。

汉赋所表达的内容:一是抒下情,通讽谕;一是宣上德,尽忠孝。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精品系列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精品系列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精品系列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复习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复习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复习《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大纲中需要掌握的知识)【1.1】《尚书》(上古文献汇编)(掌握)诗言志的基本观点.诗言志的观点:“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志”指的是意志和感情.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1.1】《尚书》(上古文献汇编)诗、乐、舞三者之间关系的描述.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文中“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附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在当时,除了诗以外,乐也起着教育的作用,乐与诗到后来才发展成两种独立的文艺形式,即以声音为媒介的音乐和以语言为媒介的诗歌.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1.2】《论语》(孔子极其门人)(理解)“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思想内容方面,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所说的无邪一般解作“诚正”.所谓诚正,当然有他具体的阶级标准.但我们从《诗经》本身的题材和内容的广泛、风格和感情的多样等这些特点来分析,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1.2】《论语》(孔子极其门人)(理解)“文质彬彬”:孔子主张文质并重,辞意兼顾《论语庸也》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孔子以后质文并重便成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并为后世学者所丰富和发展.这是强调文质不可偏废,内容和形式并重的思想.在《论语卫灵公》中,”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强调文学既要有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的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1.2】《论语》(孔子极其门人)(掌握)“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的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什么叫做“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从兴的提法来看,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什么叫做“观”诗歌是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从观的提法来看,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什么叫做“群”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的作用.什么叫做“怨”?就是说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了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群”和“怨”体现了孔子的礼治思想.总体来说,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做了全面的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1.2】《论语》(孔子极其门人)(掌握)“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他欣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按孔安国的解释,即言其和也.孔子表示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因为郑声淫,所以主张放郑声,而极力推崇雅乐.在孔子看来,雅乐是中和的,而郑声诗淫声,与中和背道而驰.孔子对诗和乐的这种看法,对后世传播温柔敦厚的诗教曾发生一定影响.但孔子删诗,却保留了《卫风》《郑风》中许多描写男女爱情的诗篇.这说明后世后世封建卫道者所强调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说教,并不一定合乎孔子的原意.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在他的礼制批评中,中和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1.3】《毛诗序》(先秦儒家诗论总结)(掌握)“言志抒情”: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诗大序》大相径庭.【1.3】《毛诗序》(先秦儒家诗论总结)(掌握)“感人教化”:“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1.4】《史记》(司马迁)(理解)“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世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寓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这就是司马迁从理论上对《春秋》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并且宣告他写作《史记》就是继承这种春秋笔法.【1.4】《史记》(司马迁)(掌握)“发愤著书”说: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这是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探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了创作的根本动力.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要经历磨难,达到愁苦忧思,疾痛惨淡,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发愤著书”如问主要内容则有(一.对春秋笔法的概括.二.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三.总结发愤著书说).【1.5】《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掌握)“作者对班固的驳斥”:王逸的这篇文章是直接针对班固的《离骚序》而发的,班固在《离骚序》中,对屈原其人及其作品进行了无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对屈原及其作品所作的崇高的评价;而他所依据的则是,《五经》经义.在这段文章里,作者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方法,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作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有一个政治道德标准,而最高的标准就应当像孔子在《论语》中所主张的那样,要讲谋国之忠,人臣之义,要赞美杀身成仁之勇,而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之可耻可鄙.这就准确击中了论敌的要害,有力地辨明了论证的实质,在发出了上述堂堂正正的论述之后,紧接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火一样的热情,鸣钟击鼓般的节奏,对屈原发出高声赞美,对于像屈原这样的忠正高洁之士,班固竟然批评说他是“露才扬已,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这完全是违背五经经义的,作者征引伯夷叔齐的故事,有力地驳斥了班固对屈原的诋毁和批评,使读者感到有理有据,义正词严,铿锵有力,痛快淋漓.【1.5】《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掌握)“对屈原的评价”:屈原是中国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山鼻祖.历史上很多人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这些不同评价,构成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论证.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做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班固等曾非议屈赋的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在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汉代,立言必须依据五经,王逸为屈原辩护,他引经据典肯定《离骚》也是依经立义的,他甚至把离骚中的许多浪漫主义的想象,也用儒家经义一一对照,互相比附,他这样做的用意诗可以理解的,但许多比附牵强附会,在理论上缺乏说服力.2016年4月江苏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2.1】《典论论文》(曹丕)(理解)“文以致用”: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还特别强调了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了文以致用的观点.曹丕所谓文章的概念与前人有所不同,前人所谓言辞、著作、文章,一般是指道德政治和学术而言;这里曹丕所说的文章,除了上述所涉及的范围以外,还包括诗赋章表等文学作品.曹丕在强调文章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时称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理论上突破了前代的传统观念,给予文学创作以如此崇高的评价,是建安时代文学领域中出现的新的倾向,也是我国文学趋于独立发展的标志.这对促进当时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2.1】《典论论文》(曹丕)(掌握)“文气说”:曹丕以气论文的主要观点是:“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所谓的气是指作家的才性,所谓体,是指作家天赋的本质,由于作家天赋的才性、本质不同.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不同风格.,曹丕在评述具体作家时也指出: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公干有逸气.这就是他文气说的具体运用,曹丕的文气说的合理方面,是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这种看法的不足之处是,它过分强调了作家气质和才性的先天性和不可改变性,而忽略和抹杀了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等对作家所起的重大影响.这显然是片面的,这种学说尽管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但他对后代风格论的形成与发展却起着先导作用,这也是不容忽视的.【2.1】《典论论文》(曹丕)(掌握)“文体论”: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并对各种不同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这里所说的本,曹丕虽然没有做具体说明,应当是指文章写作上的共同的根本的原则和规律.至于“末”,应当是指各类各类文章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并连带涉及到了风格问题,同时作者还对提出的八体文章的的四种特点即四课八类,做了综合的分析(1)即”奏、议用于朝廷公事,重“雅”(2)书、论贵在辨析是非,故宜“理”(3)铭、诔用于记载事功悼念亲故,故应重“实”(4)诗、赋以抒情赋物为主,故宜“丽”.这些说明虽然还是比较粗略的,但却扼要而适当,而且在文体分类和风格分析的历史发展中是首出的,它使文体论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开始占有一定地位,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值得注意.【2.2】《文赋》(西晋陆机)(掌握)“创作构思和布局谋篇的过程以及对灵感问题的探求.”:①陆机认为,进行文学创作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狂热以吸取间接经验,以提高写作技巧.至于怀抱高洁的心情,即所谓怀霜之心,临云之志在创作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了这三方面的准备,要进入到创作过程,还必须到现世生活中去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②有了创作的要求接着要运用艺术的想象:“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得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③于是进入写作过程,在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的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对艺术素材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④最后作者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形象.“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用诗一般语言,生动而具体地描绘出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从诗人感物生情到穷情写物.自始至终是在具体的形象而不是在抽象的概念中进行的.尽管陆机没有用形象思维这个词,却通过对构思的形象化的描写,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过程中一个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理解)“神思”:神思是什么呢?本篇开宗明义就对想象下了明确的定义.刘勰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句古语,说明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事实上,这也就是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模拟,而应容许虚构的存在.而且要创作出有声有色的生动的形象,也必须运用想象,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创造.【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理解)“神与物游”: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它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一旦脱离了现实,想象活动也就脱离了依据.另一方面,神与物游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实质上就是形象思维.@【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理解)“虚静”(“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陆机叹息他不知文思“开塞之所由“,刘勰提出了艺术构思思路开通的问题如何打开思路呢他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要想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张要在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注意进行四种基本训练.“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广博的知识;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掌握)“想像的作用和过程.”:对于想象活动的过程,刘勰论述了志气和辞令的重要作用,所谓“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把志气和辞令视为对想象活动起决定作用的两个因素.在这里,志气泛指思想感情,意思是说: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想象的展开是沿着思想感情的轨道而进行的.作家临篇缀虑,需要神定气足,只有思想坚实深刻,感情真是充沛,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从而优游适会,抒怀命笔.否则就会“关键将塞,神有遁心“,形成思想僵化、感情枯竭、想象壅塞的枯窘状态.至于辞令则指语言或语词,任何思维活动都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进行的,艺术想象也是同样.刘勰把辞令作为想象活动的枢机,指出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穷尽物色,曲写纤毫.”【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理解)“滋味说”:钟嵘既然重视诗歌的群、怨,就决定了他对诗歌的要求,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是有滋味的.诗的滋味是什么呢?钟嵘认为滋味应该是“指事造型,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乃可耐人玩味,而感染力也强,这才是诗之至也.永嘉以后的玄言诗之所以“淡乎寡味”就是由于“理过其辞”,平典似《道德论》.而钟嵘的滋味说,主要是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正是从重味的观点出发,他在诗歌形式上,并不赞成文约的四言和文繁的骚体,而极务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辞之要,似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司空图、宋代杨万里、清代王士祯均得益于此.2016年4月江苏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掌握)“批评片面追求声律”:《诗品序》的主要内容,有破有立.属于破的,就是对南朝诗风的批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钟嵘时代正值沈约提倡声律之说,永明体诗风泛滥,钟嵘对此进行了有力达的抨击.,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钟嵘反对的是那种伤其真美的八病等的矫揉造作,而对诗歌自然的音节美,并不排斥.【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掌握)“批评大量用典”:第二是反对作诗用典.他认为作诗是用来“吟咏性情”的,“亦何贵于用事?”他指出作诗一味引经据典,流弊甚广.还幽默地讽刺那些掉书袋的诗人卖弄学问.当然,写作时援古证今,有时也需要,钟嵘对引经据典也不是一概排斥,他认为“经国文符”,“撰德驳奏”等倒是适用于用典的,至于作诗就不适用这样的标准了.【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掌握)“写作动机如何被激发”:《诗品序》不仅有属于破的,而且还有属于立的,这就是关于写作动机如何被激发的问题.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继四侯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怨,特别是怨的作用.他主张人们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根据诗歌抒情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读诗者认识社会的面貌.此观点出现在齐梁时代是有他重大的进步意义的.【3.1】《戏为六绝句》(杜甫)(理解)“对初唐四杰的评价”:唐高宗到武则天统治期间,文坛上出现了齐名天下的四杰.由于受历史条件本身的限制和生活本本身的限制,他们的诗作没有完全拜托齐梁时期浮华的风气.但在当时,他们都以唐诗开创为己任,努力拜托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领域,探求诗的格律和创作形式,创作了很多有风骨的诗歌,诗歌内容从宫廷走向了市井,从台阁走向了江山和边塞,思想内容扩大,形式有了唐诗的稳定性,可以说唐诗的真正面貌是从他们开始的,因此杜甫评价“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认为初唐四杰的诗作是那个时代风尚的表现,当时唐朝刚从六朝的习俗中走出来,不免仍遗有六朝绮丽铺张的文风,作家也不可能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这很正常.可是后人不顾当时的历史条件,非常轻薄帝嘲笑四杰在创作上的不足.杜甫非常蔑视这种轻薄评论的态度,指出,尽管这些轻薄为文之人讥笑不已,可是当他们的身与名同时消失的时候,四杰的文章却会像江河一样永远流传下去.杜甫认为四杰的诗作都突破了旧有宫体诗的狭窄内容,大体上洗去了齐梁的不良风气,提高了诗的风格,对当时诗歌及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不可忽视.进而杜甫肯定了初唐四杰的成就,讽刺了轻薄为文之人的渺小.【3.1】《戏为六绝句》(杜甫)(掌握)“如何对待古今诗歌的问题”:关于如何对待评价古今诗歌的问题杜甫认为评价诗歌不能贵古贱今,只要有清词丽句都应汲取.而古代诗歌作品中,尤其是屈原、宋玉的作品清词丽句很多,应该学习,今诗也应如此.否则将还会写出浓弱纤小的文章,步齐梁后尘.杜甫肯定了屈原、宋玉以至六朝、唐初诗歌的语言艺术成就.【3.1】《戏为六绝句》(杜甫)(掌握)“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关于如何对待古今文学遗产的问题,“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认为今人的才力不及前贤不容怀疑.但前人的作品也不应都一概吸取,那些与风、雅相悖的作品就应该被抛弃.所以学习应有所选择,兼取众长,转益多师,只要近风骚之作,尽管有不足之处,也应该给予肯定.【3.2】《与元九书》(白居易)(掌握)“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白居易坚持生活是诗歌的源泉,认为诗歌应该是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政治斗争,干预生活,因而提出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事”就是要反映人民的疾苦;“为时”就是要反映时代,揭露政教的弊端,以补救时弊.“事”与“时”都是指现实人生.白居易要求为现实人生而写作.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推崇他的诗文,原因是他的思想深刻,其中贯穿着古人六艺的精神,圣人的书籍中说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因此成为了白居易推崇的对象.白居易说听到古人唱的歌,就能从中听出那个时代的兴衰,因为它太贴近生活了.·这也是白居易阐述他的观点的原因.可是到了汉代以后,诗歌开始脱离生活,六艺的精神开始减少,白居易分三个时期论述六艺的衰退.首先战国到汉魏,屈原宋玉的骚辞、苏武李陵的五言诗虽然也是真情实感的抒发,离《诗》不远,还保留着大体的风貌,有可取的地方,但仅能得到国风的十之二三,六艺已不全了.其次,到了晋宋两代,诗歌得到六艺的要旨就更少了,有些大家如谢灵运陶渊明,他们有些好诗,但多不过是沉溺于山水,放逐于田园,真正反映政治生活,人民疾苦的内容基本没有.第三,到了梁陈期间,诗歌只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形式非常艳丽,内容却十分空洞,没有讽刺现实,不对现实生活国计民生抱以责任感,这时的诗歌六艺已经荡然无存了.就是到了李白杜甫时,虽然诗歌进入鼎盛时期,但他们的好诗也不多.白居易所谓的好诗,是指能揭露批判黑暗现实、反映老百姓疾苦的诗.白居易推崇“六艺”对诗歌的重要性,旨在说明诗歌为政治服务的必要性.他从工作经验中体会到想“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必须干预社会生活.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出发,把自己的情志通过诗歌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帮组皇帝治理天下.白居易把他当作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也是他兼济天下的愿望的表现.白居易认为,诗歌不单纯写个人的情志,借以言志,也是促进社会改革的工具.故他的讽喻诗表现了积极的斗争精神.白居易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兼济天下”.他关注客观现实,力图忠实地反映现实,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评价,这一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体现着白居易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可贵精神.阴齿他不但提出诗歌要为政治服务,主动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还将之付诸实践.【3.3】《答李翊(yi去声)书》(韩愈)(掌握)“古文写作的风格.”:韩愈强调要以气为先,提出“气盛言宜”说.韩愈在阐述道德修养对学习写文章的重要性基础上,又从古文创作的特殊规律出发,提出了养气说,实际上是阐述了气、言、声的关系.他继承并发挥了孟子的“养气”说,把气与言、声比作水和浮物的关系,强调文章以气为主.“气”指的是作者的精神状态而言,是人的思想感情、深厚的道德修养、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的统一.气盛,即具有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旺盛的情感,是指作者的精神状态达到了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至大至刚的境界,它是作者深厚道德修养的结果,言指孟子所谓的知言,主要之文章写作,这个观点是从韩愈文以载道为基础而发的.他认为,学习写文章,必须以儒家的古训为旨归,文章不能言之无物,内容要有思想性,思想内容空洞、不纯正,必然写不出好文章.他认为作者只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胸怀、真是充沛的思想感情,其文章创作的形式技巧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所以韩愈首先强调写文章的人要养气;“不可不养也”.养气是指孟子所谓的养浩然之气.他用很多篇幅阐述了养气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气势,而且达到旺盛,写起文章来文从字顺,语言流畅,声律和谐,即气势与语言非常和谐.韩愈把气的充沛与否当作文章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韩愈谈气与言、声的关系,主要是从个人的修养锻炼来谈的,因此可以说个人的修养锻炼如何也与写好文章有密切关系,所以他抓住了水和浮物二者的关系来比喻气与言、生的盛衰关系,形象地说明了作者修养锻炼对形成文章气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韩愈强调人的精神,他从教化的目的出发,希望作者培养出一种浩然之气,所以他在文中阐述到,这种浩然之气可以使作者意志坚定,不为时事所动,树立独立的人格,形成独特的创造风格.敢于另辟蹊径,不因袭前人,不人云亦云.他还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养浩然之气的作用.他说,多数人把文章当作一种工具,用与不用,权利仍然被别人操纵.而。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优选稿

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优选稿

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

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8. (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单项选择题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B )。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C )。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