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1(高二历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

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导入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1)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2)利用多媒体放映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活动】活动1、条件(教师讲述为主,媒体不显示)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传入中国的? 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师:回答得很好。

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谈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3.3【教学设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3.3【教学设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课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并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相结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它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自主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逐渐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逐渐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教学难点】深入熟悉教材,对授课部分做到心中有数,准备上课所需的多媒体辅助工具及材料。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871年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但是巴黎公社只能是无产阶级的一次伟大尝试。

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呢?新课讲授: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⒈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⒉原因: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⑵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缺陷⑶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⑷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由学术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由社会改造知道思想向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转变由马克思主义向新民主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变4.代表人物:梁启超、朱执信、李大钊探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答: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

高中历史3 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2)

高中历史3 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2)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习目标】1、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

2、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重点、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文化运动不仅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运动,而且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运动;不仅主张民主和科学,而且进一步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不仅主张白话文、平民文学,而且逐渐发展到主张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全国各地的新文化运动,一时形成为一个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包括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波澜壮阔的思想运动。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呢?为什么会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呢?二、预习检查源:学,科],网]1.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指出其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曙光. 2.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主张社会改造应从点滴做起.针对其观点,李大钊发表,掀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通过论战,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三、问题探究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可以划分为那几个阶段?简介其代表人物、内容特征以及特点.四、思维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像这般滔滔滚滚潮流,实非现在资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的住的.因为二十世纪的群众运动,是合为世界人类全体为一大群,这大群众里面的每一个人,……集中而成为一种伟大不可抗拒的社会力。

……在这世界的群众的中间,历史上残余的东西,—-什么皇帝咧、贵族咧、军阀咧、军国主义咧、资本主义咧,--凡可以阻障这新运动的进路的,必挟雷霆万钧的力量摧拉它们。

它们遇到这不可阻挡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的飞落在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所说的“这般滔滔滚滚潮流"是指什么?(2)根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你能否判断这段材料出自谁的文章?(3)简要概述一下,这“滔滔滚滚潮流”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新课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3.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以上措施,我相信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分析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并进行改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此外,我还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通过以上措施,我相信学生能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3教学设计: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3教学设计: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从戊戌变法后的改良派、辛亥革命后的革命派,到五四运动后的共产主义派,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三个阶段。
2.介绍重要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以及他们的主要贡献,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3.分析关键事件,如五四运动,解释其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3教学设计: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展开,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等,以及这些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过程、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宣传活动,五四运动等。
2.难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讲授法,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b)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c)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已掌握一定的史料阅读和分析技巧,但还需提高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差异化教学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过程、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 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缺陷 主义》
材料三 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 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 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 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 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 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 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 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 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 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 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 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 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
请大家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思考: 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有哪些人开始提马克思 主义? ⒉毛泽东说பைடு நூலகம்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 主义,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有所改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广泛传播 ⒈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 子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广泛传播 ⒈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⒉原因: 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 ⑵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缺陷 ⑶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⑷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13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 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 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 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 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 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 化运动的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 的第一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设计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设计1
2.设计一份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测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测试卷旨在检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字数不限,体现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报告。报告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核心理论,以及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关键人物等内容。通过撰写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能力。
-组织专题讲座或邀请专家授课,从不同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理论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2.提问:“为什么在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各种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思考。
1.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程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疑惑和误区,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
2.学生在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上的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讨、分析中不断提高。
3.学生在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高二历史必修3全册导学案 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高二历史必修3全册导学案 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景问题切入我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馆管理员时,已经很快地倾向马克思主义了,而陈独秀对于引导我的兴趣到这方面来,也有大帮助。

我第二次赴京时,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移,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自传》本课第一目“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的传入情况;本课第二目:“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期间及其以后本课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及对中国自主预习梳理【答案】①社会主义②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③1918 ④庶民的胜利⑤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⑧新文化运动⑨工读互助团⑩问题○11主义○12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13无政府主义者○14研究会○15演讲○16战斗色彩○171919 ○18工人运动○19中国共产党○20重难疑点探究1.(1(2①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革命性。

2.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

从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后,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首倡者,他们通过办报刊、成立社团及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进分子主动接近工人,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五四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宣传和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但内容极其庞杂,有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

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以其无限的生命力开拓着自己的前程,逐渐被3.(1)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精品教案+习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精品教案+习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精品教案+习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条件;十月革命前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新思潮竞起的原因和表现;“问题与主义之争”;“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

教学方法使用情境再现、史料分析、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辩论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先进的中国人敢于面对现实,与时俱进,探索救国之路的创新精神和勇气,为振兴中华,刻苦学习;学习先进的知识分子追求新思想,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精神;让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学习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从而规划自己的人生方案,树立远大理想。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上课时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式导入问题式导入:师问: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生答:马克思主义。

师导: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思想,作为一种引进的理论,为什么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并能成为我们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呢?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怎样传播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参考教案2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参考教案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目标分解1. 掌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史实2. 了解新思潮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3. 掌握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内容、实质及马克思主义传播李大钊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李大钊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李大钊等人是如何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是如何与各种新思潮论战的?有何影响?本课关键是教师帮助学生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不同结局,让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最后确认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让他们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师尽可能培养学生收集、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共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收集历史资料加深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和了解。

以五四运动前后历史背景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运用概括、分析方法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另外,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条件:(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2.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梁启超:在1902年《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鼻祖。

(2)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导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在中国的传播对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与历史1. 中国社会背景与思想环境a) 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与动荡b) 西方思想的传入与启蒙运动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与时机a) 经学与近代科学的碰撞b) 魏源等先驱者的翻译与传播c)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接纳与传播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正式传入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与传播1.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学术机构的建立a) 高等学府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教学b) 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与培训的马克思主义学习c) 马克思主义普及教育的开展2.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媒传播a) 书籍与期刊的翻译与发行b) 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c) 其他媒体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 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革命a)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指导作用b)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结合2.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a)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与颠覆b)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3.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a)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与创新b)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四、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与发展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a)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思想的对话与碰撞b)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思考与实践2. 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a)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b)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总结:本教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思想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

高二历史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二历史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法指导】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体会他们为信念而奔波而实践的精神【知识链接】联系必修一、二各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背景:1、经济:2、政治:3、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二)概况:1、标志:2、指导思想:3、代表人物:4、主要阵地:5、主要活动基地: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一)前期: (三提倡三反对)1、提倡,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核心)2、提倡新道德,反对(思想革命)3、提倡,反对(文学革命)代表作:(二)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1)开始传入(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8 李大钊《》、《》、《》(2)广泛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A、撰写文章:B、成立社团:C、建立组织:D、创办刊物:(3)成为主流:1921年、中共的诞生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1)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

(问题与主义之争)(2)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组织基础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一)性质:前期是后期是(二)进步性:1、2、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3、有利于文化的普及繁荣4、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三)局限性:【夯实基础】A级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B、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C、1917年,《新青年》迁到北京D、1917年,《青年杂志》迁到北京2、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历史必修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

历史必修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

介绍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史料研读、感悟体验
【探究历史】 策略方法、问题及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策略:精读史料——找寻关键词、关键语句, 史料的研
理解材料的出处和可靠性,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读通常采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
播。
研究精读史料之间的关系。(学生研读教材,分小组讨 用问题引
论、展示。在每个小组展示之后,教师给予一定的评 导的方式,
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代表人物及文章
学生学习
为了探索民族独立和国
5.教师根据前面自主学习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整合 知识的主
家富强的道路,在国外 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初步完成本课的板书设计。同时 动性,进一
广泛接触了西方各种政 联系多种记忆方法,如关键词记忆法,知识体系记忆 步强调以
治思想,其中包括马克 法,数字记忆法等。
价与点拨。)
达成研读
探究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
目标。同
材料一 (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见学案)
时,史料在
问题设计:材料一中“怪诞之事实”发生在谁的 研读过程
统治时期?这种“怪诞之事实”具体指文化领域推行 中,应注意
的什么政策?
发现史料
教师解读: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内容暗含
材料二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见导学案) 的线索,这
品味史料, 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
形成深度 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
阅读史料 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
的习惯。在 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
此基础上,
们今天每一个人去学习。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习目标】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队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知识链接】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课前预习案】阅读《导与练》P34—35,并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知识主干】开始传入(代表人物)(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原因代表人物正式传播影响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三次论战由学术思想像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转变(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意义【探究展示】1. 如何正确认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发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2. 新思潮竞起的表现:【点拨提升】1.教师点拨重点知识。

2.梳理本课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达标反馈】1.第一次向中国人比较较全面、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A.《庶民的胜利》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D.《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2.下列刊物中没有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A.《新青年》B.《民报》C.《共产党》D.《时务报》3.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下,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是()①陈独秀②梁启超③李大钊④朱执信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五四运动后,除马克思主义外,传入中国并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一定冲击的思想有( )①基尔特社会主义②无政府主义③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观点④新村主义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5.在中国地大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蔡元培D.鲁迅【小结作业】1.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导与练》P34~36。

高二历史必修三导学案:3-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高二历史必修三导学案:3-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学习目标1、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

2、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二、预习检查1.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指出其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曙光。

2.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主张社会改造应从点滴做起。

针对其观点,李大钊发表,掀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通过论战,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三、问题探究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可以划分为那几个阶段?简介其代表人物、内容特征以及特点。

四、思维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像这般滔滔滚滚潮流,实非现在资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的住的。

因为二十世纪的群众运动,是合为世界人类全体为一大群,这大群众里面的每一个人,……集中而成为一种伟大不可抗拒的社会力。

……在这世界的群众的中间,历史上残余的东西,——什么皇帝咧、贵族咧、军阀咧、军国主义咧、资本主义咧,——凡可以阻障这新运动的进路的,必挟雷霆万钧的力量摧拉它们。

它们遇到这不可阻挡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的飞落在地。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所说的“这般滔滔滚滚潮流”是指什么?(1分)(2)根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你能否判断这段材料出自谁的文章?(1分)(3)简要概述一下,这“滔滔滚滚潮流”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5分)五、课后巩固1.中国最早举起传播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是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胡适2.20世纪早期,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A.《马克思研究》B.《马克思主义》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再论问题与主义》3.“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错误实质是A.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B.是冒牌的“社会主义”C.把社会主义污蔑为“伪说”D.宣传非马克思主义思想4.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②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内容,归纳概括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实践效果,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②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

②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建议:1、整体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尽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

可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教学。

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可让学生带着这一线索去梳理本节内容。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历史第12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教案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历史第12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教案
思考:材料中的“马尔克”和“嫣及尔”分别是谁?材料主要介绍的内容是什么呢?
(分别指马克思、恩格斯。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和学说。)
3、能否把梁启超、朱执信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所作的介绍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标志呢?
(从主观方面来看,这些文章的作者无意信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如上海广学会在19世纪末出版的一些书刊,只是在宣传基督教救世教义的同时,介绍流行于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以为其补充;梁启超在介绍进化论者颉德学说时,附带提到马克思,不仅简略,而且带有批评的口吻(转引了颉德对马克思的一些评述);朱执信虽然较多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共产党宣言》的要点,但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贯彻举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政治主张。
〖讲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通过图片和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条件
2、阅读图片及文字材料 :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又说:“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 …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 --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革命形势,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
以上材料及图片,反复提醒和暗示了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5、李大钊号召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李大钊作为本节课中心人物,在这里作一下介绍,有利于同学们对他的热忱革命情怀有较深刻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标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
②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内容,归纳概括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实践效果,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②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

②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建议:
1、整体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尽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

可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教学。

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可让学生带着这一线索去梳理本节内容。

2、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教师设问: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入新课。

3、关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一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

建议教师:
(1)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①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的条件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情况(注意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教师要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③分析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时的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人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理解也十分有限,甚至缺乏准确和客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影响并不大)。

(2)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①了解马克思主义正式传播的背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国际方面强调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国内方面则注意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之间的关系,并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使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②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以及其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引导中国人走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可由学生主讲,教师则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乃至视频剪辑等辅助。

③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李大钊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首先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觉悟,促进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其次在知识分子中掀起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并有一批知识分子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转变成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此同时,在思想上发生转变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之间的桥梁。

而他们的积极宣传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
4、关于“新思潮的竞起”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分析新思潮竞起的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一、五四运动的洗礼,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其中大多数人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二、各种刊物争相介绍社会主义思想,但当时对社会主义又缺乏科学的认识,所宣传的社会主义内容纷繁庞杂。

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2
5
(1)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其他各种思潮的斗争过程中得到广泛传播的,论战是其最主要的途径。


(2)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可让学生转换角色,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上个世纪初,举办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模拟辩论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会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相关内容。

辩论结束后,教师适时的总结指出:这场论战的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

(要求:课前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查阅相关的资料,为辩论做好准备工作;辩论中,要求必须以理服人,
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

在辩论中,教师可以作辩论会的主持人,也可以加入到其中一方,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3)关于“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的内容,教师只需依据教材点出其失败的原因和影响即可。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和影响。

(途径:一是组织学会,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二是通过论战,继续和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

意义:扩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使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加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的信心,壮大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6、本课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为什么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

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