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遥感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要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和规划,就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变化情况。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对地观测手段,为土地利用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
它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好、经济性等优点,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土地信息,为土地利用监测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
在土地利用监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是遥感技术的基本应用之一。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遥感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空间特征。
例如,耕地通常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和较均一的光谱特征;林地则具有复杂的纹理和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建设用地则表现为密集的建筑物和道路网络。
利用这些特征,可以采用目视解译、计算机自动分类或人机交互分类等方法,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识别和分类。
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如耕地的减少、建设用地的扩张、林地的破坏等。
这种变化监测可以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和管理。
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时,通常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等,以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可比性。
然后,采用图像差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分类后比较法等方法,对不同时期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提取变化信息。
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的现状信息,如土地的分布、面积、利用程度等。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准确获取地表信息的手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它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好等优点,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丰富、准确、及时的信息。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期调研阶段,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通过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城市、农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状况。
与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遥感技术还能够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
通过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比,可以及时发现土地利用的新增、减少和变更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土地资源评价。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取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属性信息,以及土地的交通、区位、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属性信息。
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数学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土地的适宜性、生产力、生态价值等进行综合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分区和功能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案制定过程中,遥感技术也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
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构建土地利用规划模型,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模拟和预测。
例如,可以模拟城市扩张、农田保护、生态廊道建设等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的规划方案。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监测和评估。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定期获取遥感影像,对比规划目标和实际实施情况,及时发现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基本原理1.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地球上的红外、可见光、微波等电磁波辐射信息,分析和解释地物特征和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
主要包括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
其中,被动遥感是通过接收地球表面反射的太阳辐射来获取信息,它是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最常用的手段。
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比较和解译,找出不同时间点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一般流程包括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土地利用分类和变化检测。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方法1. 数据获取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需要使用到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影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如卫星、航空摄影和遥感倾斜摄影等。
2. 数据预处理预处理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
辐射校正是将图像灰度值转换为反射率,以消除地表反射率的不同,并保证不同影像能够进行比较。
大气校正可消除大气因素的影响,提高图像质量。
几何校正则是通过对地面控制点和地物特征进行准确的地理校正,以确保图像几何位置的准确性。
3. 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是将遥感影像中的地物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和标注。
一般分类方法包括有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
有监督分类需要依靠事先标注好的训练样本,通过提取特征进行分类;无监督分类则是根据遥感数据自身的特征进行分类。
4. 变化检测变化检测是指在不同时间点的遥感影像中,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主要方法包括基于像元的变化检测和基于对象的变化检测。
基于像元的变化检测是通过对相邻时间点像元的差异进行分析来判断变化,而基于对象的变化检测则是利用图像分割算法将图像分割为对象,并对对象进行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的一些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一、遥感数据获取遥感数据是进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的基础。
遥感数据可以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两种类型。
光学遥感数据主要利用航空影像和卫星影像获取,而微波遥感数据则通过合成孔径雷达(SAR)等技术获取。
这些数据提供了不同波段的图像,可以用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
二、预处理在进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前,需要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消除图像中的噪声、增强图像特征等。
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
辐射校正可以将图像转换为反射率,大气校正可以消除大气影响,几何校正可以纠正图像的几何畸变。
三、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的关键环节。
特征可以分为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形状特征等。
光谱特征是根据不同波段的反射率进行提取,可以反映地表覆盖类型的光谱差异。
纹理特征是根据图像中像素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提取,可以反映地表覆盖类型的纹理差异。
形状特征则是根据地物的形状进行提取,可以反映地表覆盖类型的形态特征。
四、分类方法在进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是在具有已知类别的样本的指导下进行分类,常用的方法包括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等。
非监督分类是根据图像的统计特性进行分类,常用的方法包括K-means聚类和ISODATA聚类等。
五、分类结果评价对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的结果,需要进行评价与验证。
评价指标包括分类精度、混淆矩阵和Kappa系数等。
分类精度可以反映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混淆矩阵可以反映分类结果的混淆情况,Kappa系数可以综合评价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和混淆情况。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评价。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远距离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手段。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准确、高效的分析。
本文将探讨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表影像,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信息,包括农田、城市、森林、湖泊等地表类型的变化。
与传统的地面调查相比,遥感技术具有获取大范围数据、高时间分辨率、低成本的优势,能够为土地规划、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重要支持。
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方法1. 影像分类法影像分类是指将遥感影像中的像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农田、林地、水体等。
影像分类可以通过人工解译、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等方法实现。
通过对多个时段的影像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时间点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2. 深度学习方法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近年来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深度学习方法能够通过对大量影像数据的训练,自动获取地物特征,并准确地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相比传统的方法,深度学习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景观变化。
三、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案例1. 城市扩张的变化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城市的扩张进行动态跟踪和分析。
通过对连续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可以获取不同时间点城市用地的面积、空间分布等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2. 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监测。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类分析,可以获取不同时间点生态系统的植被覆盖情况、湿地面积变化等信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农田利用变化的研究农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的面积变化、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动进行分析。
通过对多期遥感影像的比对,可以了解不同时间段农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为农业决策提供参考。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土地,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对地观测手段,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丰富、准确且及时的数据支持,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各个环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它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等优势。
通过遥感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可以获取不同波段、不同分辨率的影像数据。
这些数据涵盖了地物的光谱、纹理、形状等特征,为土地利用的分类、监测和分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具体应用(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遥感影像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和面积等信息。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的分布情况。
相比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
(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实时监测。
定期获取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可以及时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如城市扩张、耕地减少、森林砍伐等。
这有助于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为规划调整提供依据。
(三)生态环境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监测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
通过分析这些生态环境指标的变化,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利用遥感数据获取的地形、土壤、植被等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分析功能,可以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确定不同类型土地适宜的用途,如适宜耕种的区域、适宜建设的区域等,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一、引言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分析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关键环节,准确评估土地资源的状况和利用现状对于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技术手段,通过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球观测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介绍。
二、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 地表覆盖分类地表覆盖分类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可以准确识别城市中的各类地表覆盖类型,如建筑物、水体、绿地等。
这些信息可为城市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帮助规划者了解城市内部的空间格局和土地利用状况,从而制定合理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方案。
2. 土地利用与变化监测遥感技术可以提供连续的、多期的土地利用图像,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图像,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例如,可以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模式,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规模,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城市热环境分析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表面温度分布的空间信息,通过对城市热环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空间格局,为城市规划者提供调控城市热环境的参考依据。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1.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是土地利用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图像,将不同类型的土地区分出来,如农田、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等。
这些信息为土地管理者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他们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多期的土地利用图像,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图像数据,可以准确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例如,可以对城市扩展、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3. 土地利用效率评估土地利用效率评估是土地利用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获取大量准确、全面的土地信息,而遥感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源,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速度快、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遥感影像的特点和优势遥感影像能够从宏观角度反映土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分布,其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面积同步观测遥感影像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面积的土地进行观测,避免了传统地面调查方法的局限性,能够快速获取区域内土地利用的总体状况。
2、时效性强通过定期获取遥感影像,可以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更新提供最新的信息。
3、信息丰富遥感影像包含了丰富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能够反映土地的类型、植被覆盖、土壤质地等多种特征,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全面的基础数据。
4、成本低、效率高相比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土地调查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工作,通过对现状的准确把握,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利用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可以对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识别和分类。
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如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可以将遥感影像中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出来,并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边界的确定遥感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土地利用的边界,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可以精确地确定土地利用的范围和面积。
这为土地利用规划中合理划定各类用地的规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3、土地利用现状的动态监测定期获取的遥感影像可以对比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等问题,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基于遥感数据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
基于遥感数据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当前社会与环境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数据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探讨基于遥感数据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方法与价值。
一、遥感技术及其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作用遥感技术是通过人造卫星、飞机等远距离采集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它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多光谱信息等特点,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源用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遥感技术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具有以下作用:1.数据获取:遥感技术可以提供高质量、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实现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全面、准确、及时的获取。
2.识别分类:遥感影像可以通过图像解译、光谱分析等方法,将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准确的分类和识别,从而得到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
3.变化检测:通过对多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和分析,可以快速检测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包括新增、减少、更新等。
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城市用地的扩张、耕地的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等。
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域规划、环境保护等。
1.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导致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随着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需求不断增加,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
3.区域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区域规划的影响。
区域规划对城市土地的分区、分配和利用进行指导,从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
4.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有一定的限制。
为了保护环境,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提倡节约用地、保护农田等措施,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调控。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而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在监测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非接触式的手段获取远距离目标的信息。
它利用传感器接收来自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然后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
在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中,遥感技术具有许多显著的优势。
首先,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面积、同步的观测。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到一个较大区域的土地利用信息,相比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覆盖范围。
其次,它具有多光谱和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
多光谱可以让我们获取不同波段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土地的特征。
高时空分辨率则能够捕捉到土地利用在短时间内的细微变化。
再者,遥感技术能够实现长期、连续的监测。
通过对不同时间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
那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到底是如何应用的呢?在土地利用分类方面,遥感技术大显身手。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处理和分析,结合计算机算法和人工解译,可以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
例如,利用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等,能够准确区分出不同类型的土地覆盖。
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定期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比如,原本的农田变成了工业园区,或者森林被砍伐转为了牧场。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并计算出变化的面积和速率。
在城市扩张研究中,遥感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占用了大量周边的土地。
通过遥感影像可以直观地看到城市边界的扩展,分析其扩张的方向、速度和模式,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遥感技术能够监测湿地、水域等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发现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破坏,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支持。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遥感技术是一项应用于地球科学、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获取和分析远距离地面特征的信息,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1. 土地分类与变化检测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表图像和数据,实现对土地类型和变化的监测。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得到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为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例如,利用多时相遥感图像,可以实现对农田面积和用途的监测,辅助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土地整治。
2. 土地覆盖变化分析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覆盖信息,并通过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实现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定量分析。
这对于生态环境监测和区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对历史遥感影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追踪自然资源的利用和退化情况,及时调整相应的管理措施。
3. 土地利用规划与评估遥感技术的高时空分辨率可以提供详细的土地利用信息,为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进行土地资源供需的分析和评估,为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的调整和规划提供参考。
例如,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发展趋势1. 多源数据融合当前,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感器或平台。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多源数据的融合,包括多源遥感图像、多种分辨率数据和多种数据类型的集成。
这将大大提高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支持。
2. 智能化技术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遥感图像解译和分析将进一步智能化。
传统的人工解译方法将逐渐被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算法替代。
未来的遥感技术将能够自动提取土地利用信息、识别土地变化模式,并实现高效的土地利用分析和评估。
土地利用与遥感测绘技术的结合应用案例
土地利用与遥感测绘技术的结合应用案例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自身需求,对土地进行各种活动和利用的过程。
而遥感测绘技术则是通过卫星、航空器等远距离的观测和测量手段,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这两者的结合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和趋势,并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以下是几个关于土地利用与遥感测绘技术的结合应用案例。
案例一: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的土地,是每个城市都要面对的难题。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高精度的地表覆盖类型分类,如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进而评估和分析不同类型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密度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可为城市土地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帮助城市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与利用计划。
案例二: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农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如何科学、高效地利用农业土地,是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产品质量的关键。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种植面积、分布情况进行监测与测绘。
结合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准确估算与管理、土地肥力评估、病虫害监测等工作,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减轻土地资源压力。
案例三: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水质情况等重要指标,帮助科学家与环保部门进行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
通过遥感测绘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植被覆盖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为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某一地区,通过遥感技术观测到一片重要湿地的退化趋势,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与遥感测绘技术的结合应用是一项具有广泛意义的工作。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数据,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和趋势。
而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与综合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中的应用第一章、引言遥感技术指通过对地面上物体的反射、发射和散射等其光学、辐射、声学等参量的探测、测量、处理和应用进行资料获取的技术。
它是一种先进的、高效率的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
尤其是在国土环境监测、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生态环境评价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中的应用,包括数据来源、处理流程、应用范围等方面。
第二章、遥感数据来源及采集遥感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两种。
1、卫星遥感卫星遥感是指通过人造卫星对地球表面特定区域进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观测,获取相应的地理信息数据。
国际上常用的卫星有Landsat、SPOT、IRS、TM等,分别由美国、法国、印度等国家研制。
其中Landsat是遥感技术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卫星之一,由美国空间局(NASA)与美国地质测量局(USGS)合作发射。
Landsat的主要目标是收集地球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八颗发射自1972年至今,具有广泛的遥感应用领域,如土地利用与覆盖、自然资源与环境监测、水文地质与土地遥感调查等。
2、航空遥感航空遥感是指采用航空器载荷对地表物体进行探测和测量的遥感技术,可以在比卫星遥感更高的分辨率、更多的谱段、更高的灵敏度等方面得到优化。
航空遥感中常用的载荷包括摄影机、激光雷达、磁力仪等。
航空遥感数据的获取需要通过飞行器获取,成本较高。
第三章、遥感数据处理流程遥感数据处理流程一般包括预处理、信息提取、信息处理和信息分析等环节。
1、预处理预处理是指在遥感数据获取后的一系列数据处理过程中,为消除影像中的噪声、提高图像质量、改善光谱分辨率而进行的图像处理工作。
主要包括较正、校正、拼接、滤波等过程。
2、信息提取信息提取是指对图片进行强度、形状、高度等特征的提取和分析,包括分类、变化检测和目标特征提取等内容。
主要方法有点采集法、线划法、面组合法等。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基于遥感卫星和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土地资源调查。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对大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快速、准确的获取和监测。
通过遥感卫星图像,在不进入实地的情况下,可以获取到大量土地利用的信息,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这对于国土资源调查、土地规划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
通过比对多个时间点的遥感卫星图像,可以追踪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如城市扩张、农田减少等。
这样的监测结果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遥感技术可以辅助土地资源评价和分类。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和分类,如土壤类型、土地适宜性等。
这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优势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有许多优势。
首先,遥感技术具有广覆盖性。
遥感卫星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地表环境中获取大面积的数据,而且可以定期获取图像,实现连续性监测。
其次,遥感技术具有高时效性和高精度性。
由于遥感技术的高速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可以迅速获取最新的土地利用信息,并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
第三,遥感技术具有非接触性。
无需进入实地,遥感技术就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信息。
这不仅提高了调查的效率,还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消耗,降低了成本。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局限性然而,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其分辨率有限。
对于一些较小的土地利用单位,如小块农田、居民住宅等,遥感技术的应用效果可能不够理想。
其次,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需要专业人员进行。
对于未经训练的人员来说,理解和解释遥感图像可能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这不利于普及和推广。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方法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方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更加容易和准确。
本文将介绍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遥感数据的选择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遥感数据。
目前常用的遥感数据有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航空遥感数据分辨率高、图像质量好,适合较小范围的土地利用监测;卫星遥感数据覆盖广、频次高,适合大范围的土地利用监测。
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监测区域,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能够提高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得到合适的遥感数据后,需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
首先是地理校正,即将图像与地理坐标系统对应起来,对图像进行几何纠正以实现准确的地理定位。
然后进行辐射校正,去除图像中由于大气、地物反射和传感器响应等因素引起的光谱失真。
预处理后的遥感图像能够提供更准确、可比较的土地利用信息。
三、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核心步骤,其目的是将遥感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提取。
常用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有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依靠人工对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标注,然后训练分类器进行分类;无监督分类则根据图像内部的统计特征自动进行分类。
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器对土地利用进行准确分类,是保证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结果可靠性的重要一环。
四、变化检测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关键是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进行变化检测。
通过对地表物体的变化进行定量的检测和分析,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常用的变化检测方法包括基于像素的方法和基于对象的方法。
前者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图像像素的亮度、颜色、纹理等特征来检测变化;后者则将图像中的地物分割成对象,并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异来检测变化。
结合两种方法可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变化信息。
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分析
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分析一、引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成为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数据源。
本文旨在基于遥感数据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环境研究和规划决策中的应用。
二、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析中的应用1. 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是指通过航空或卫星等远距离获取和记录目标信息的技术。
它具有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和多时相信息等优势,成为研究和监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手段。
2. 遥感数据类型常见的遥感数据类型包括光学影像、雷达影像和高光谱影像等。
光学影像适合于获取大范围且空间分辨率较高的信息;雷达影像则可在云层或夜晚进行观测;而高光谱影像则能提供更丰富的光谱信息。
3. 遥感数据处理方法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影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与识别等。
影像预处理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特征提取则是通过计算和分析影像的各种特征参数,如纹理、形状和光谱等,以获取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信息。
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分析方法1. 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是将遥感影像中的各种地物按照其功能或性质进行划分和分类。
常见的土地利用分类包括农田、林地、城市建设用地等。
通过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土地信息。
2. 土地覆盖变化检测通过对多时相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检测出不同时期间土地覆盖变化情况。
常见的方法包括基于阈值法、基于纹理法和基于监督分类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判断出不同时期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为土地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人类活动、自然因素和调控等。
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影响程度,可以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使用遥感与测绘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
如何使用遥感与测绘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加,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环境管理至关重要。
遥感和测绘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获取土地信息的手段,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中的应用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面物体特异的电磁辐射信号,能够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土地信息。
其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提取与分类、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测与变化分析。
1.土地利用类型的提取与分类遥感图像所获取的数据可以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提取与分类。
根据土地覆盖的不同特征,例如植被类型、水体分布、建筑物等,可以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分类,从而获得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提供了可行的手段。
2.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测与变化分析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图像。
将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图像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信息。
这对于跟踪和监测土地的扩张、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还可以定量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和数量变化的信息,为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测绘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中的应用测绘技术是通过对地面地物的测量和绘制,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一种方法。
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面积的计算与量化、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绘制与分析。
1.土地利用面积的计算与量化测绘技术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区域的测量和绘制,计算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并将其量化为统计数据。
通过对土地利用面积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可以评估土地利用效益和资源利用状况,为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2.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绘制与分析利用测绘技术可以获取土地利用区域的几何形状和空间分布信息。
通过测绘制图,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并与其他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如地形、气候、土壤等。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迅猛,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遥感影像技术的应用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遥感影像的基本原理遥感影像是通过卫星、航空器等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主要原理是通过接收地球上物体散射、辐射的电磁波,然后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见图像。
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遥感影像可以提供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应用案例1. 城市扩张的监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
利用遥感影像可以很好地监测到城市的扩张过程,了解城市化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
2. 农业发展的监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监测农田的利用情况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遥感影像可以帮助监测农田的耕作状况、种植作物的分布情况,以及农田的利用强度等因素。
3. 自然资源的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通过遥感影像可以监测到山林、湖泊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情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方法1. 影像解译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第一步是对影像进行解译。
通过解译可以将影像中的特征提取出来,如建筑物、道路、农田等。
2. 图像分类图像分类是指将影像中的像素点按照其特征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像素级分类和对象级分类。
像素级分类是将每个像素点划分到对应的类别中,而对象级分类是将具有相似特征和空间关系的像素点组织成对象,再对对象进行分类。
3. 变化检测变化检测是指通过对比两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找出两者之间发生的变化。
变化检测可以利用差异影像、指数比较法等方法来实现。
差异影像是指将两个时期的影像进行差异计算,然后将差异值转化为彩色图像。
指数比较法是根据影像指数的差异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变化。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和解译地表和地球系统的数据,成为土地利用分类分析的有力工具。
土地利用分类分析是对特定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识别和划分的过程。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农业规划等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类分析中的应用1.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根据其分辨率可分为遥感影像和遥感信息。
遥感影像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获取的图像数据,其分辨率较高,可提供详细的地表信息。
遥感信息则是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而得到的,可以提供更具体的土地利用分类信息。
2. 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在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时,常用的方法包括无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
无监督分类是根据遥感影像中像元的统计特征进行聚类,自动将像元分为不同的类别。
监督分类则是根据人工标记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通过遥感影像的特征和分类算法将未标记的像元分类。
3. 土地利用分类指标:遥感技术可以提取土地利用的特征指标,如植被指数、土地覆盖度、水体面积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识别并划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如农田、森林、城市建设用地等。
二、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的优势1. 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地表信息。
通过对多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到地表变化的信息,并识别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模式。
2. 自动化处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减少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通过编写适当的算法和模型,可以对大量的遥感影像进行快速分析和识别。
3.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多源的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提高土地利用分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通过将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和特征。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类分析中的应用案例1. 精确农业规划: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可以帮助农业规划部门制定精确的农业发展方案。
通过对农田、水体、森林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和划分,可以进行农作物布局和耕地资源管理。
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准确、及时地掌握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遥感影像作为一种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地表信息的技术手段,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非接触式的传感器,远距离获取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技术。
遥感影像则是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地表特征信息,如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等。
遥感影像具有多种类型,包括光学遥感影像和雷达遥感影像等。
光学遥感影像通常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能够清晰地反映地表物体的形态和颜色特征,适用于监测土地利用的细节变化。
例如,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可以分辨出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绿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边界和分布情况。
雷达遥感影像则具有穿透云雾、不受光照条件限制等优点,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或对某些特定地物的监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遥感影像的获取是第一步。
目前,有多种卫星和航空遥感平台可以提供不同分辨率和光谱特性的遥感影像,满足不同尺度和精度的监测需求。
获取到遥感影像后,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等操作,以消除影像中的误差和噪声,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可用性。
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基础。
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可以将地表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
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基于目视解译,即通过人工判读影像的特征来确定土地利用类型。
这种方法虽然准确性较高,但效率低下,难以处理大规模的影像数据。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算法的发展,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分类方法逐渐成为主流。
这些方法能够自动提取影像中的特征,并根据训练样本进行分类,大大提高了分类的效率和精度。
在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时,通常需要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度评价
精度评价
• 2006年的影像:重新在影像中选取样本区(与用来做分 类的训练区不一样)。精度评价的结果(混淆矩阵、总体 精度、Kappa系数):
变化监测
将2000年和2006年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得到变化的图像
①Pixel count (发生变化的像素情况):
变化监测
②Percentage(发生变化的像素百分比情况):
变化监测
从1到6分别为农田,植被,建筑用地,水体,裸土地的变化情况:
建筑用地增长结果提取
建筑用地变化的结果:其中黑色代表没有变化的区域,白色 代表2006相对于2000增长的建筑用地
谢谢大家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 土地变化监测的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引言
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是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遥感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利用同一地区两幅经过严格的几何 校正的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分析,通过变化检 测算法检测变化区域。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及其变化,在 诸如环境、森林、水文、农业、地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 中是一个关键因素。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以及由其 带来的相应变化对人类环境和生态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管理和相关决策也依赖于此。随着世界人口的 迅速增长,人类在越来越快地破坏着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和环境。其结果是,人类面临严重的森林退化、荒漠化、 土壤流失、土地减产和生物多样性消失。由此可见。土地 利用/ 土地覆盖的变化检测的必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
主成分分析法
该方法是对多时相数据按一般主成分分 析研究或标准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线性 变换,得到反应各种变化的分量,这些分 量互不相关,而且按其强度及影响范围顺 序排列。通过对进行主成分变化的变化分 量进行分析就可以总结变化规律,揭示变 化原因。这种方法减少了波段之间的数据 冗余,强调了衍生成分的不同信息。但是 这种方法不能提供一个完全的类别变化信 息矩阵且需要阈值确认变化的区域。
变化矢量分析法
变化向量分析法(Change Vector Analysis, CVA)是在相对辐射归一化校正的基础上进行的。光谱向 量变化分析是一种特征向量空间变化检测方法。变化向量 法描述从第一时间到第二时间的光谱变化的方向和数量。 每个像元可生成一个具有变化方向和变化强度(大小)两个 特征的变化向量。变化向量的分析结果可输出变化强度( 向量强度)和变化方向码两幅图像。变化强度通过确定n维 空间中两个数据点之间的欧氏距离求得(n 为选用的波段数 )。变化方向反映了该点在每个波段的变化是正向还是负 向,根据变化向量的方向和角度来确定。每个像元的变化 方向有2的n次方 种模式。
遥感信息源
此次研究是利用陆地卫星Landsat TM 影像。对于辖区土地利用的监测采用的遥感 数据是2000 年和2006 年TM 数据,对北京 市2000—2006 年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复杂的 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对 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和原因进行 了研究。
432假彩色合成
பைடு நூலகம்),采用的是最大似然法。
2000年
2006年
精度评价
2000年的影像:重新在影像中选取样本区(与用来 做分类的训练区不一样)。精度评价的结果包括混淆矩阵 、总体精度、Kappa系数。 矩阵中对角线上元素为被正确分类的样本数目,非 对角线上的元素为被混分的样本数。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分类后类别与真实类别一致的检验点的个数 与所有检验点个数的比值。即表示所有检验点中被正确分 类的百分比例。 为了更能表现整体影像分类的误差性,可由误差矩阵 间的相互运算而产生Kappa统计值。 期望精度指由误差矩阵中,将相同的分类项目的行与列的 数值相乘,再相加后所产生的数值,除以左上到右下对角 线上的数值自乘的值,所产生的百分比数,称为期望精度 。
分类后比较方法
首先是将不同时相的图像各自进行分类,然 后对分类后的图像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变化监测 的结果。将不同时相图像的所有波段混在一起进 行分类,分类的结果可以反映出变化类型。这种 变化检测的方法较为明显,需要比较独立生成的 分类图像,通过对两个时相的分类结果进行适当 编码,分析人员能够生成一个变化图来反映完全 的变化矩阵。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对不同时相数据 的精确配准问题。总之,现有的遥感变化检测的 方法较多,这些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实际需求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 检测结果。
变化监测
③Area(square meters)(发生变化的面积情况):
2000-2006年各类有一定的变化。就像素变化情况 进行分析,可知:对角线上表示2000-2006各类型未发生 变化的像素个数。2000年所选的农田的像素总数为 36067,到2006年农田变化成其他类型的像素总数为 29569,2006年农田的像素数为22775;植被的像素总 数为146265,到2006年变化成其他类型的像素总数为 88644,2006年植被的像素数为108264;建筑用地的像 素总数为167669,到2006年变化成其他类型的像素总数 为36073,2006年建筑用地的像素数为221773;水体的 像素总数为11952,到2006年变化成其他类型的像素总 数为9715,2006年水体的像素数为8178;裸土地的像素 总数为28047,到2006年变化成其他类型的像素总数为 24593,2006年裸土地的像素数为29000。虽然不是很 准确,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个类型的变化。
图像回归法
此方法假定时相t1是时相t2的线性函数, 通过最小方差回归法可以做出 与 之间 的回归方程(x 是波段k,i 行,j 列的像素值) 有关的线性函数,而那些两个日期之间发生了 变化的像素将会与确定函数的预测值有显著的 差异。如果 是从回归方程计算出预测值, 差值影像可由 = 得到。通过相 减实际值和预测值,再使用阈值,就可实现变 化检测。这种方法减少了大气状况和太阳高度 角的不同带来的不利影响。
2000年
2006年
图像处理
将2006年的数据进行叠加 选择2006年数 据的1-5、7波段进 行叠加,去除信息 量较少的6、8波段。 叠加后的图像如右 图所示:
图像处理
坐标转换
由于2000年和叠加后 的2006年影像不在同 一坐标系中,所以需 要转换到同一个坐标 系中。将图像转到 2000年影像的坐标系 下:Clarke 1866坐标 系。
图像处理
几何校正
首先将2006年的数据 进行初次裁剪。 2006年的图像是以 2000年的图像为基 准,裁剪出一块比 2000年影像稍微大一 些的区域,然后再进 行几何校正。
裁剪后 裁剪前
图像处理
几何校正: 以2000年为基准, 对2006年的影像 进行几何校正。 控制点如图,误 差控制在半个像 元以内。
图像差值法
这种方法是将时间t1,t2获取的两幅影 像进行严格配准,然后逐像素相减,从而 得到一幅结果影像以表示在这两个时间当 中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对差值分析设定合 适的阈值即可得到地表变化的结果。这种 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简单、直接、便于解释 结果,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提供地物变化的 信息。
图像比值法
图像比值法是指将多时相遥感图像按波 段逐个像元相除,那么未发生变化的像元其 比值接近1,发生变化的像元则偏差较大, 根据比值设定阈值便可得到变化的区域。图 像比值法需要对多时相图像进行某种标准化 或辐射校正。作为一种变化检测方法,比值 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影像间太阳高度角、 阴影和地形不同造成的影响。
研究区域
北京市不仅是京津唐城市连绵带的主 要城市,也是全国的重要城市。在改革开 放政策的驱动下,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和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北京市得到 较快发展,经历了一个经济和人口高速增 长的过程,出现了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 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土地利用类 型之间转化明显。因此,研究北京市及其 边缘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具 有重要意义。
研究区概况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 都之一。北京市位于北纬39°28′ ~ 41°05′ , 东经115°24′~117°30′。北京位于华北 平原的西北边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京北 有军都山,西有西山,东南是向渤海倾斜的平原 。北京为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市总 面积16 386 km2,其中山区占61.4%,平原占 38.6%,全市共划16 区、2 县。2004 年底,北 京市总人口数为1162.9 万人,暂住人口约341.5 万人。
由于遥感对地观测具有实时、快速、覆盖范围广、多 光谱、周期性等特点,数十年来,科学家已经发展了不同 的遥感变化检测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分类前比较法和分类 后比较法。这些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 足。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方法较多,分别适合不同 目的和不同精度要求,主要方法有: 1、图像差值法 2、图像比值法 3、图像回归法 4、主成分分析法 5、变化矢量分析法 6、分类后比较
校正后的影像
图像处理
再次裁剪: 将几何校正后的2006年的图像裁剪成和2000年的影像一般 大小。
2000年
2006年
监督分类
将2000年影像和裁剪后的2006年影像进行监督分类。 我粗略的分了六类:植被(Red)、农田(Green)、建 筑用地(Blue)、湖泊(Yellow)、裸土地(Mage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