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自然之美
试论陶渊明的诗歌特色
试论陶渊明的诗歌特色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也是别具一格的文学大师,陶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后人开辟了一片广阔而情味独特的天地,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作为在文学史上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的诗歌跳出东晋时代玄言诗的藩篱,给晋宋之交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
他的诗歌内涵神韵明晰高远,透露着平淡自然的特色,诗风真切淳朴,不事雕琢;他的诗歌思想感情静穆深切,诗风刚健、豪放,直接体会到作品中的真情实感。
他的山水田园诗寓情于景,情由景生,景物和情感相谐相生。
他的语言色彩质朴清丽,没有浓墨重彩的铺展。
他的作品语言平淡新奇,通俗的“田家语”使他的作近乎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
标签:陶渊明;诗歌特色;分析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九江)人,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晋宋之交年代的官宦之家,曾祖父官至开国元勋级,做过朝中大司马,爷爷和父亲都任过太守、县令等职位,到陶渊明之时家道已经中落。
他生活于东晋末期战乱不断的大环境中,在40岁之前,他怀着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社会和自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儒家思想浓厚,然而,时局动荡,门阀制度森严,仕途万般险恶,让他在无耐的情景中,對现实深恶痛绝,思想逐渐消极避让,回归自然,退隐山林。
隐退到农村后,他对现实有更深刻的理解,切身体会到广大人民的热切愿望,境由心生,于是构筑了心中理想的美好社会。
这就是传之后世的《桃花源记》里描绘的让世人羡慕的世外桃源。
在这个理想社会里,生活富裕,和乐安宁,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灾难。
一、自然的极致美陶渊明的诗歌分为两类:咏怀咏史诗和田园诗,其中后者的成就更高。
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宗祖,以自然为诗歌的审美极致。
陶诗的风格主要是清,清淡、清幽、清远,展示出自然界多姿多彩的自然之美,是自然的清新和淳朴,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诗人体悟自然,表现自然美,以平淡自然见长,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既生动地勾画出淡雅素净的田园风光,又将诗人在田园中的恬淡心境率真地抒发,一切仿佛都是自然流露。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的比较分析
目录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生活背景及艺术成就 (2)(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 (2)(二)谢灵运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 (2)二、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艺术风格之成因浅析 (3)(一)不同的出身与生活经历促成了各自艺术风格的形成 (3)(二)不同的心境和出发点对各自艺术风格的影响 (4)(三)玄理的阐发对各自诗歌风格的影响 (4)三、陶谢诗歌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5)(一)相同之处 (5)1.陶谢两人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
(6)2.陶谢诗作都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
(6)(二)不同之处 (6)1.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 (6)2.在变化创新方面 (7)3.审美兴趣与结构特征的不同 (8)4.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征的不同 (9)【摘要】:在诗歌史上,陶渊明和谢灵运往往被并举为晋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是文学史上大力创作田园诗歌的第一人。
而谢灵运则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
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从两人诗歌风格、用词等方面分析,陶谢诗歌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玄言诗、词藻、兴趣、结构特征、家庭背景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生活背景及艺术成就(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
曾在做过县令,因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
他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
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也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
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
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
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二)谢灵运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陶渊明田园生活
陶渊明田园生活
陶渊明,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热爱田园生活的人。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种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他喜欢在田园中种
植花草,养鱼养鸟,和家人一起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认为,只有在田园中,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平静。
在他的田园生活中,没有繁杂的世俗纷扰,只有清新的空气和悠闲的时光。
除了追求简朴和自然,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还体现了一种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他
在田园中不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更是在这里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在田园中,他可以静心思考,感受生命的真谛,体味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只有在田园中,人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归宿,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他通过田园生活,追求简朴、自然和内心的宁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田园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中汲取力量,追求简朴、自然和内心的宁静,享受生活的美好。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自然之美
东晋诗人陶渊明,年轻时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却无法让自己的心安于污浊官场的周旋委蛇。
于是纵情山水。
隐逸垅亩。
诸多客观、主观条件,历史的、时代的、个人的因素。
产生一种“合力”,凝聚于陶潜的田园诗,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公山水诗文朋友之乐。
即从田园耕作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幅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
”(钟惺《古诗归》卷九)“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
——晋惟渊明,唐惟少陵。
”(王圻尊陴史》)“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
”(许颛《彦周诗话》)……前人评陶诗,谓之朴素,自然,冲淡,飘逸。
在这里,我给陶诗概括为“景之自然,性之自然,语之自然”。
一.自然之景取景摄像,随手拈来,毫不费力。
如“白日沦两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人房户,夜中枕席冷”,“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
(《杂诗》之二、之七)白日素月,物自然也;日月四时,时自然也。
顺其自然而不强夺,应其物理而不造作。
用司空图话说就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
强得易贫。
”(《诗品》)再如《归园田居》(其一)中有这样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里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宅院、草屋,屋后榆柳成荫,堂前桃李盛放。
远处村庄隐约町见,近处墟落炊烟袅袅。
一切是那么宁静祥和;狗叫鸡鸣,又处处蕴藏勃勃生机。
日常平凡的生活,诗化了;普通常见的景物变美了。
真可谓生活本身即为诗,田园景物就是美。
r囊掌欣赏—一羹瓣_圈一I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自然之美二.自然之情陶诗中的自然之景传达的是自然之情:时光流逝。
志业未就,玄鬓已白,哀情可感,真率,坦诚,没有矫情,没有伪饰,活脱脱托出本来面目。
这是其绦诗》之二、之七所传达出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情。
浅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
浅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作者:张雅琳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6期摘要:陶渊明是一位擅长写山水田园类诗篇的诗人,他所围绕的主要思想是融入自然,热爱自然。
他所写下的诗篇,词藻虽然不华丽,但是通篇追求的是自然之美,他的诗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追求真理、回归真实与自然。
通过学习陶渊明的诗篇,可以读懂诗人内心的恬淡自然和淡泊名利的心境,陶渊明注重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具有宽广的胸怀和悠然的脱俗心境。
关键词:陶渊明;归园田居;艺术特色1.田园风情的诗意文化大多数诗人都对田园生活充满一定的向往,追究其根源,他们的这种心境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
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当时东晋时期的政治极其腐败,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政治纠纷层出不穷。
寒门难出贵子是非常符合东晋时期的政治格局,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庶族寒门,在当时皇权贵族掌握的政治局面中,是丝毫没有地位的。
于是迫于世俗的无奈和内心的追求与向往,陶渊明走向了归田的道路,从此归隐于山水之间。
归园田居就是这个时期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在《归园田居》一诗中,作者将官场比作尘网,生动描绘出官场的生活既拘束又黑暗。
自从解甲归田之后,诗人非常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纵情于大自然的怀抱,渴望没有官场纷扰的生活。
2.淡泊和谐的审美理想2.1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从《归园田居》中我们能充分体会出诗人淡泊和谐的审美理想,这也是陶渊明田园山水诗篇的主要特点之一,淡然自足的情感倾泻,浑若天成的框架模式,组合成了山水田园的自然意境。
陶渊明的每首诗中都能领略出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他以淡泊名利的心境,恬淡闲适的生活状态,将生活中的本来模样呈现给读者。
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心灵距离,同时又宣扬了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理念,给予读者对生活的真切向往,诗人渴望生活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希望寄身于山水田园之中。
在《归园田居》一诗中,我们可以忘我的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从中获得灵魂的陶冶。
陶渊明远离官场,经过长时间的心灵沉淀,他用一种客观而真诚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丝毫不矫柔造作,当日在官场上的浮躁之气,如今也变成了恬淡闲适的生活法则。
谈一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谈一谈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潜,字符亮。
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里,所处时代,是南渡的东晋王朝末期过渡到刘宋,形成南北朝的乱世分裂时代。
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解体,专权乱政,军阀征战,生灵涂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道家、玄学、佛教等各种思想逐步兴盛,影响到文学方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赋大盛其时。
青少年时期,陶渊明过着“少而贫病,居无朴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①”的生活,但他博读书典,志向宽广:“读书敦宿好”,“游好在六经”怀有“猛志逸四海”的政治抱负,并且受到魏晋时期盛行的老庄思想、玄学清淡之风的影响,养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格,凭借其“性本爱丘山”“心念山泽居”的自由个性,创作出了质朴自然,意境高远的田园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
产生背景: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
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
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
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
寄情山水田园间,感悟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情怀
文化•生活[culture*life寄情山水田园间,感悟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情怀□王争亚ill水田园诗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山水田园赋予了中国文人太多的灵感与情思,中国文人有太多的情感要对山水田园诉说和表达。
“文章为案头之山水,山水为地上之文章”便是古代文人炽热的山水田园情怀的真实写照。
说到山水田园诗词,我们首先要提到的诗人应该就是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首先想到的诗词就是曾为后人留下了“桃花源”文学母题的《桃花源记》,诗文让人们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安宁与恬静。
那里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自然美景,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农家村落,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乡村气息。
除此而外,陶渊明在其他诗作《归田园居》《饮酒》等诗中还通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ill o l_L|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表达了诗人不屑功名利禄、寄情山水自然、归隐农耕田园的生活态度,从而让后人看到了一位不为名利、不落尘俗的封建社会士大夫的高洁品格与风韵。
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词的创始人,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篇,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水准。
著名诗人王维是盛唐时期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自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诗佛”王维,把山水田园当成了自2021.01Environmental :'匚c onomy己的知音,一路吟唱着“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诗句,感受Lh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未眠”(《田园乐七首》其六)的田园惬意。
王维在继承的基础上,把山水田园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那首著名的《山居秋暝》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浅谈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的自然美
浅谈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的自然美作者:孔庆霞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2年第01期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诗人。
在两晋南北朝那绮靡的形式主义诗风弥漫诗坛之际,他以自然朴素、清新隽永的现实主义诗作,打破了玄言诗的统治局面,扩大了诗歌题材,开了山水田园诗之先河,在诗歌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归园田居》诗,直承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题材上一反玄言诗的空洞说教,在艺术手法上一反淫靡绮丽的形式主义诗风,创造了自然清新的新诗风。
当我们读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时,不只觉得作者的身心复得返自然,而且觉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上也都复得返自然了。
直抒胸臆的抒情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一个原因。
这在陶诗中是很突出的,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脱口而出,不粉饰,不做作,有什么说什么,把坦荡荡的胸怀和盘托出。
完全是久别重逢的老友于深夜促膝谈心的口气,不像道学家的谈玄说理、莫测高深,也不像那腐儒讲学的掉书袋,更不像形式主义诗歌的卖弄才华。
难怪历代不少评论家都说陶公非写诗,直抒胸臆而已。
素描图画般的写景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二个原因。
陶诗一反当时诗人的绮丽雕饰风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完全用的是白描手法,把自然景物有所选择地罗列到读者面前,这点很像杜诗“穿花蝦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那样清新、自然而富有情趣。
似大匠运斤,不留痕迹,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给人以负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感觉。
他写村落的远景,没有从具体的颜色、形状、地势、大小等方面去着笔,只用“暧暧”这个重叠词加以修饰。
写墟里烟,也没有状其颜色,只是用重叠词“依依”去描绘。
这还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因为村落和墟烟的颜色原本就没有什么出色之处。
但是作者对桃李榆柳描写却似乎有点难以理解。
桃红柳绿是极鲜明的颜色,桃红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称,柳树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名句,这是比陶为晚的唐人名句,比陶为早的有《诗经》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都从颜色着墨。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歌代表人物,其诗歌以自然风景为背景,以真挚情感为主题,以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为特征,是中华文明中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艺术为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自然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主题与自然环境相连,自然意象是其诗歌关注的核心,反映了该时期汉人关注自然美和传统美学的特征。
陶渊明常常通过先进的意象技巧和自然意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生命的价值和尊重。
(1)山水意象山水素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性,陶渊明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山水意象,即山川、草木、风景等自然元素。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樱桃等,描写了一幅田园风光图;《归去来辞》中的“到乡翻似烂柯人,旧业无成身将老”寄托了陶渊明对于家乡山水情怀的深深眷恋;《饮酒》中的“东篱采菊,炮石叩秋娘”则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真诚热爱。
陶渊明常常以自然意象来助推表现诗歌的真正意象,以此为代表他的诗歌具有生动明快、带有亲和力、触动人心、传达感情的作用。
(2)昆虫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也采用了昆虫意象,如《桃花源记》中的蝴蝶、蜻蜓,表现了闲适自在、勇敢善良、活泼可爱的形象,形成了引人入胜的诗歌世界。
(3)鸟兽意象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出现了一些鸟兽意象。
如《归去来辞》中“戏蝶洞仙桥,桥上红桃林”描写了一幅欢快的田园图景和热闹的鸟兽群像;《饮酒》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表达了内心的激情和享受。
这些意象营造出了大自然美好的生态环境与结构,并突出了自然的美好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情感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情感意象为主,情感在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包括其对人与自然的情感,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等感情的表达。
(1)人与自然的情感陶渊明不仅关注和描绘自然意象,也关注着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
如《饮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感情;《归去来辞》中的“山中应有千骑闪,何处更言归路近!”表达了陶渊明怀念家乡之情;《闲居赋》中的“春之醇也”,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之美。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内容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
本文简要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
陶渊明的田园诗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
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恬淡自然;意境悠远;朴实无华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先生,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
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现从艺术特点、意境特点、语言特点、笔法特点四方面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自躬自耕式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
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
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永”意境。
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读来但觉春意四溢、草木满堂,自然中显神奇。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且多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新的艺术境界,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的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不加雕饰,在平淡淳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且富有悠远的意境,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陶诗的风格概括为:一、亲农意识与诗人的隐逸情怀相结合;二、朴素自然,不加雕饰的语言;三、笔法清新,描写细腻;下面我就这几方面详细说说。
一、亲农意识与诗人的隐逸情怀相结合这部分我觉得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度出仕。
但他同时也受老庄思想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
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地周旋于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
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结束了十余年任隐不定的生活,辞官归隐,坚决走上了躬耕自给、洁身守志的归田道路。
归田以后,他有了躬耕的生活体验,实际生活的痛彻体验和庄子思想的深刻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他主张认真自得,认为精神上的压抑和束缚都是违反“自然”的,故而视官场、仕途为“尘网”、“樊笼”。
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纯朴、笃厚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杂诗》)他归田以后,在那他亲近自然,亲近农民,与农民为友,用诗赞美劳动。
例如:如《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真切地描绘了晨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自己的感触,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他还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
一、概述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田园诗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人生哀愁而闻名。
在他的田园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念,这些观念对我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观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田园诗,分析其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
二、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他深情地描绘了田园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眷恋和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自然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他所描绘的自然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与人的情感、意志和品性相通联的。
这种自然观念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三、山水情怀与诗意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山水元素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他诗作的主要表现对象。
在他的诗中,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诗意境界,从而使得山水成为了一种承载诗人情感的意象。
他的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山水元素,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景仰和对人生的幽远思考。
这种自然观念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独特情怀,以及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
四、自然万物与生命共通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还融入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理解。
他以一种超然的意境,描绘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灵的形态和气质,赞美了自然界中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怜悯,这种自然观念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表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五、自然与道法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透露出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察和对道法自然的追求。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义准则,生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这种自然观念与我国古代儒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相契合,表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六、结语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怀和道德理想。
陶渊明田园诗“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自然”的艺术风格内容摘要:只要提到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唐诗”,而唐诗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田园诗,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而开创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愤然离职回乡归隐,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山水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大自然孕育了他,给了他灵性,使得他的田园诗恬淡自然、质朴无华。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恬淡自然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田园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派别,代表诗人是孟浩然、王维。
而首先开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新境界的,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社会动荡、官场腐败,他的远大抱负无法施展,又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二十九岁出仕后,曾有过几次仕隐反复,最后一次是做了八十余日彭泽县令,一天“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来带见之。
’潜叹曰:‘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陶渊明挂冠而去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中,开篇一声呼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接下来以欢欣的笔调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愉快和美好:“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例,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这真是一段绝妙好辞!字里行间欢快地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其一)的喜悦之情。
归田之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纯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在当时玄言诗笼罩的情况下,别开生面地为我国古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自然。
概括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的内容
概括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的内容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以描绘自然景色、表达田园生活和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
以下是对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内容的概括:
1.描绘自然景色: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为主,如山水、花草、鸟兽等。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感受,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2.表达田园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描写农田、村庄和农民的生活,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淳朴和美好。
他赞美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渴望过上简单而自由的田园生活。
3.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他通过田园生活的对比,反映了社会的腐败和人情冷漠,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忧虑。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景色、田园生活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要内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示了对自然和人性的热爱和思考。
他的田园诗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读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
解读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一、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晋朝末期至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他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这些诗作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进行解读。
二、背景介绍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他心灵豁达,追求自然的宁静和平和。
他以田园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山水田园诗,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热爱。
三、山水田园诗风格特点1.自然写实:陶渊明倾向于真实地描绘自然景观,展现乡村生活的本真面貌。
2.清新雅致:他运用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表达情感,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
3.深入人心:通过平实而感人的描写方式,在读者心中勾起对自然之美与纯真生活的向往。
四、重要作品分析1.《桃花源记》这是陶渊明最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之一。
诗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风景如画的理想乡村,表达了对宁静和自由的向往。
2.《归园田居》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在归隐田园后的生活。
通过对四季变化和农耕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简朴而安宁生活的追求。
五、影响与价值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以其深入人心的真挚情感和对自然之美的赞颂而闻名于世。
他关注人性本真、回归自然的观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这些山水田园诗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们提醒着我们珍爱大自然、追求内心平静,并激励我们关注乡村社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六、结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代表了一个追求自由与宁静、崇尚自然的心灵。
通过解读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欣赏这位文学家对于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
同时,这些作品也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思考,激励着我们追求更美好的人生和社会。
(字数:274)。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2010-06-20 13:33阅读:3,238 X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还成为诗歌的重要描写内容。
陶渊明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的恬静乐观的心态,向往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毫无欺诈的社会,追求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的人生,喜爱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寄托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平和散淡的心境,质朴无华的田园诗语言、情理浑融的田园诗内容,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给人以明净单纯之感,而“开千古平淡之宗”。
这不仅是他透彻地认识了生活后心境上归于散淡的反映,更在于他对自然之美有十分敏锐的感受,而且能够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灵动异常,美不胜收,从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人。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少年时他好学不拘,二十九岁他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
四十一岁时,他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而终身不复仕,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平和散淡的心境是形成陶渊明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之一。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腐朽的门阀制度控制着整个社会上层,寒门庶士在仕途上很难得到发展。
这对家庭败落,本非世族的陶渊明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他生活在封建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曾有过理想追求。
另一方面,门阀统治窒碍了他的理想。
虽为生计所迫,他先后几度出仕,但最终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躬耕自给。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真实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
陶渊明在挂冠甫后,就在《归去来兮辞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中想象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目录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3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3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4 结束语11 注释、参考文献12【内容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
本文详细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主要风格及其影响因素,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陶渊明诗的特色是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
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质朴冲淡意境之美理趣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前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领域,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风格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永垂不朽的地位。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世号靖节先生。
他的祖、父辈曾做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专制,出身庶族寒门的陶渊明家族遭到排挤,家道中落。
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陶渊明对统治阶级还抱有幻想.青年时代的陶渊明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有着“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
然而美好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尽管到了二十九岁,陶渊明出仕做官,但那都是些有名无实的小官。
陶渊明深深地知道要实现“大济苍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实在难于登天,况且身在仕途,面对达官显贵还要降志辱身,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此而心力憔悴。
理想的破灭,仕途的尔虞我诈令他最后狠下决心,在四十一岁那年决计弃官归隐。
陶渊明的田园诗讲述陶渊明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讲述陶渊明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陶渊明的田园诗: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陶渊明,南朝宋代的文学家,他的田园诗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和真挚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个人经历、田园诗的主题和意境,以及诗歌中所体现的自然与田园的美好等方面进行阐述。
陶渊明的一生被称为“东山再起”,他是一个从政失败后选择隐居田园,追求自然与田园生活的文人。
陶渊明在政治上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但他没有灰心丧志,相反,他转向了自然与田园生活,并以此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这些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简朴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在自然与田园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他的田园诗成为了他表达内心情感和独立人格的途径。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对四季变化的描绘、山水景色的赞美、花草树木的悠然与生命的感悟等。
在他的诗歌中,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灵气与生命力,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境界。
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田园诗常常以田园生活为背景,通过对农田、农民、农具以及田园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民劳动的赞美。
他以诗歌的形式赞美了农民的勤劳、朴实和对土地的感恩之情。
在诗中,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农田的种植、农具的使用以及农民的劳作场景,将农田的一草一木、一蜜一蜂都赋予了生命和灵性。
这种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并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美好追求。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体现了他对自然界万物生灵的关注和赞美。
他在诗歌中赞美了山水之美、花草之娇艳、树木之郁郁葱葱等自然景观。
他用丰富的形象和生动的描写,将自然界的美好呈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他在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中,融入了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哲理的阐发。
他用自然景物的变化与生命的起伏相比,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陶渊明是一位擅长写山水田园类诗篇的诗人,他所围绕的主要思想是融入自然,热爱自然。
他所写下的诗篇,词藻虽然不华丽,但是通篇追求的是自然之美,他的诗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追求真理、回归真实与自然。
通过学习陶渊明的诗篇,可以读懂诗人内心的恬淡自然和淡泊名利的心境,陶渊明注重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具有宽广的胸怀和悠然的脱俗心境。
1.田园风情的诗意文化2.淡泊和谐的审美理想2.1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从《归园田居》中我们能充分体会出诗人淡泊和谐的审美理想,这也是陶渊明田园山水诗篇的主要特点之一,淡然自足的情感倾泻,浑若天成的框架模式,组合成了山水田园的自然意境。
陶渊明的每首诗中都能领略出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他以淡泊名利的心境,恬淡闲适的生活状态,将生活中的本来模样呈现给读者。
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心灵距离,同时又宣扬了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理念,给予读者对生活的真切向往,诗人渴望生活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希望寄身于山水田园之中。
在《归园田居》一诗中,我们可以忘我的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从中获得灵魂的陶冶。
陶渊明远离官场,经过长时间的心灵沉淀,他用一种客观而真诚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丝毫不矫柔造作,当日在官场上的浮躁之气,如今也变成了恬淡闲适的生活法则。
2.2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3.1恬淡自然的艺术特色。
3.2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诗看似平淡无奇,但其中蕴含的现实意义确是深远,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通篇结构简单,情感直抒胸臆。
陶渊明的诗篇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不过是为了营造一种必要的情感氛围。
诗人非常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纵情于大自然的怀抱,渴望没有官场纷扰的生活,这些情感与诗人本身的写作功底相结合,著作出一篇篇优秀的山水田园诗篇。
《归园田居》整首诗营造了自然和谐的氛围,描绘出诗人摆脱喧嚣的官场生活后的开阔心境。
组诗赏析《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摘要:本文分析了陶渊明、王维的田园诗,阐述了他们诗作中体现出的自然之景、自然之性、自然之语——自然美的美学意义——人与自然和谐融溶、天人合一这一至高至美的境界。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境界孔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历代都有这样一些隐士,他们有道德、有才华,有为官的可能,却因为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进入官场或最终离开官场。
他们或徜徉明山秀水之间,或安居宁静祥和的田园;他们以极高的文化修养进行艺术创作,表达对山水田园的热爱,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
自然之景,自然之性,自然之语东晋诗人陶渊明,年轻时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却无法让自己的心安于污浊官场的周旋委蛇。
于是纵情山水,隐逸垅亩。
诸多客观、主观条件,历史的、时代的、个人的因素,产生一种“合力”,凝冻于陶潜田园诗,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钟惺评价陶渊明说:“陶公山水诗文朋友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幅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
”(《古诗归》卷九)“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
——晋惟渊明,唐惟少陵。
”(王圻《稗史》)“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
”(许颛《彦周诗话》)…….由此推知,前人评陶诗,谓之朴素,自然,冲淡,飘逸。
在这里,我给陶诗概括为“景之自然,性之自然,语之自然。
”一、自然之景取景摄象,随手拈来,毫不费力。
如“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
”(《杂诗》之二、之七)白日素月,物自然也;日月四时,时自然也。
顺其自然而不强夺,应其物理而不造作。
用司空图话说就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诗品》)再如《归园田居》(其一)中有这样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这里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宅院、草屋,屋后榆柳成荫,堂前桃李盛放。
远处村庄隐约可见,近处墟落炊烟袅袅,一切是那么宁静祥和;狗叫鸡鸣,又处处蕴藏勃勃生机。
日常平凡的生活,诗化了;普通常见的景物变美了。
真可谓生活本身即为诗,田园景物就是美。
二、自然之性陶诗中的自然之景传达的是自然之性:时光流逝,志业未就,玄鬓已白,哀情可感,真率,坦诚,没有矫情,没有伪饰,活脱脱托出本来面目。
这是其《杂诗》之二、之七所传达出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情。
“自然”也正是《归园田居》的落脚点:园田,是自然的环境(景之自然),与之相对的是尔虞我诈的官场;朴拙,是自然的人性(性之自然),与之相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他把对自然的热爱融入笔底,不事雕琢,省净质朴,达到了豪华落尽,凝练隽永的意境。
三、自然之语自然之景、自然之性,又是以自然之语为媒介,借以连缀,借以表达。
像前引白日、寒风各二句,取景抒怀固已极是自然,用语何尝不是自然之至?白日、西河、素月、东岭、寒风、枯条、荷叶、长陌,均系日常用语,平淡无奇,仿佛也是俯拾即是,自然可得。
陶渊明的这种田园美,真正达到物我统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至高而美的境界,在《饮酒》之五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然景物,是那么天然自然,没有一点人为的做作,浑如自然本身一样朴素;诗人心境,是那么天然自然,没有丝毫世俗的矫揉,似乎人的性情本来就这样冲淡;语言表现,是那么天然自然,不显任何斧凿痕迹,好像顺手拈来那般飘逸。
景物——性情——语言,和谐浑化,通体融贯。
物化于我,我化于物,物我融溶,真意自在,言近而旨远,可意会而难以言传,哪里还能分辨呢?人化于景,景化于人,天人合一一、自然美的泛化在中国田园山水诗史上,陶渊明是一个“里程碑”,开创我国山水田园诗派,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王维又是一个“里程碑”,他更是真正将田园山水诗派发扬光大的人。
陶渊明长时期躬耕实践而感受到景物的宜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所写的内容就是田园生活本身,就是对于田园生活的直接感受,侧重表现田园景物的美:方宅草屋,良田美池,榆柳桃李,鸡鸣狗吠,统统入诗,统统诗化。
而王维过的是半官半隐的生活,是由于关照欣赏而感受景物的宜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更是把描写对象拓展到广义山水,表现了整个自然之美。
举凡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鸟禽虫鱼,树木花草,雄伟与幽静,凄清与奇险,大与小,浓与淡……种种形式,形形色色自然美,都在摩诘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已表现出,田园景物之美的特性在向一般山水景物的自然特性泛化。
二、人化于景、景化于人,在王维的诗中,一般自然美更多具有独立意义和特殊价值。
广阔的自然已具美的特性,广阔的自然界已以美的特性呈现于人。
无论是宏大壮丽,雄浑开阔,崇峻浩渺,还是秀美幽奇,柔媚静谧,清新明丽,两大类型而千姿百态的美,都被摄入诗中,完美表现。
(一)雄浑壮阔的自然美你看那《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情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开篇极写山之崇峻、山之亘远,夸张而不失实,一起笔就显出恢宏气势。
远景接转近景,云霭变幻,奇极妙极,一为回望而合,二为入看而无,物的气象与人的心态交互流动,朦胧而清晰,明丽而隐没,神往而留恋,惊诧而畅意,客观与主观交相融溶而又变幻无穷,这是何等奇妙之境界啊!下一联更转向雄伟壮观:一中峰而有不同星座分野,众壑之间竟然明暗各殊。
不言雄而雄,不言壮而壮,大笔挥洒,语震千古。
上面六句没有写人而人情自见,景语即情语,景物摹状中回荡着豪迈之气。
末二句出现了人物,却以人寡反衬山之辽廓荒远。
整首诗以雄浑的气势突出了终南山之壮美。
再看《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运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首联十字,勾出雄浑壮阔的背景,莽莽苍苍,浩浩漠漠,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
颔联写江流山色,互相辉映烘托,“天地外”与“有无中”,浩瀚渺远,迷蒙隐约,伟而奇,丽而新,用墨清淡,言近意远,引人遐想。
颈联更是浩荡磅礴,壮丽流动,静景动态化,物象人性化。
一“浮”一“动”,外物而有了灵气,客体而有主体性,前浦使得郡邑浮,波澜使得远空动,“浮”“动”两字下得妙,诗句充溢着生命,气韵生动。
尾联两句切地切事切性,流连忘返,积极乐观,给人以健康壮美的艺术享受。
以上两首,一写登山,一写临水。
是王诗崇高一格的代表作,写来宏大开阔,雄浑壮丽,超乎前人,开乎诗风。
(二)幽雅清新的自然美。
王诗更多属于优美一格,突现景物的幽深,静谧,秀丽,雅洁。
无论淡妆浓抹,都韵致有余。
如《桃园行》第一节: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澳,山开矿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开始就是渔舟春山,红树青溪,色彩缤纷,景致绚烂,调式艳丽,意兴盎然。
接着是山口幽曲,忽而又豁然开朗,再由远及近,白云、茂树、繁花、修竹,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气氛恬然,生机勃然。
尤其是“一处攒云树”、“千家散花竹”,辉映而益趣,真淳而愈美,一“攒”一“散”,仿佛物随人意。
下文接写月明松下,房拢静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喧。
更是声色俱佳,韵味悠长。
优美秀婉的另一类型是轻描淡抹,重在表现幽深,静寂,安谧,恬适之境界,清新淡雅,素朴自然,却又淡中见美,朴中见醇请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白描,引出静谧空灵的主旋律。
地点——“空山”,天气——“雨后”,时间——秋天傍晚。
此中“空”字,不是空寂荒凉,而是空旷静谧,“新雨”似乎让人感受到雨滴打在皮肤上的那伤凉冷与舒适;雨后天晴,秋天傍晚,这十个字朴素如同口语,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
中间两联,清幽明澈,高洁雅致,用字平淡,意境优美。
秋月映照雨洗之后的青松,凝重树色衬托着柔美的光辉;道道清泉,在山间石上流淌,发出悦耳的淙淙声响。
竹林深处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浣纱的女子结伴归来;莲叶纷纷,那是轻盈的渔舟顺流而下。
正是竹喧而后见浣女归,莲动方知渔舟下,浣女渔舟与雨后空山互相映衬,相得盖彰。
有这雅洁纯朴的美,才有尾联的王孙可留,洁身自好。
于是,自然美与人格美浑化为一。
这里,广义的山水,整个自然都已成为审美对象,人同自然的审美关系上升到更高境界,进入更深层次,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统一,进入更深层次。
王维更拓展了自然美的范围及艺术表现的范围。
更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塞外风光,荒漠野火,也有了美的特性,成了审美对象。
单说《使至塞上》中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何等雄浑开阔,奇特壮丽!“大”“长”对举,气势恢宏,磅礴笼盖。
“直”字“圆”字,出人意表,不可改易,突现出孤烟之劲拔而又刚毅,落日之苍茫而有温暖。
合看两句,大漠长河的特征性景物,确乎蔚为“千古壮观”(王国维语)。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人化于景,景化于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和无机的精神。
人与自然和谐融洽,浑化为一。
这是人与自然的高境界、深层次的完美统一。
王维意识到这个统一,并艺术地表现了这个统一。
超乎陶潜的是,这里的自然的范围更加拓展了,统一的程度更加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