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工业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选择典型案例
农业区位选择典型案例农业区位选择典型案例:1. 河北省定州市农业区位选择案例定州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京津冀地区的腹地,是华北平原的重要农业产区。
该市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由于该市地处北方,气候寒冷,因此选择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块非常重要。
同时,该市还考虑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条件,以便将农产品运输到市场。
2. 湖南省长沙市农业区位选择案例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湘江流域的重要农业产区。
该市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考虑了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的问题。
长沙市利用湘江的水资源,发展了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
同时,该市还利用山地和丘陵地形,发展了茶叶和蔬菜种植业。
3. 广东省深圳市农业区位选择案例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该市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考虑了城市化的影响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深圳市发展了大棚种植业和高科技种植业,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和消费升级的需求。
4. 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区位选择案例咸阳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是关中平原的重要农业产区。
该市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优先考虑了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
咸阳市的农业以小麦、玉米、水稻和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水果种植业和养殖业。
5. 四川省成都市农业区位选择案例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西南地区的重要农业产区。
该市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优先考虑了气候条件和水资源。
成都市的农业以水稻、小麦、玉米和蔬菜种植为主,同时也发展了茶叶和水果种植业。
6. 江苏省南京市农业区位选择案例南京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
该市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考虑了城市化的影响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南京市发展了大棚种植业和高科技种植业,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和消费升级的需求。
7. 山东省青岛市农业区位选择案例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部,是黄海地区的重要农业产区。
该市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优先考虑了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
青岛市的农业以水稻、玉米和蔬菜种植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水果种植业和海洋养殖业。
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一、进行区位选择需坚持以下原则1. 可持续原则这是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
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该地区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区位因素,以寻求这种布局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它强调经济发展首先要与资源、环境协调,工农业生产布局完成后要能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要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 主导性原则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中一般要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
如装配工业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动力;冶金工业(炼铝业)看是否有廉价电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看是否有便捷的市场;商品粮基地的主导因素是优良土地和水热条件;花卉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水稻种植的主导因素是水源;南疆长绒棉种植主导因素是昼夜温差大。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和把握区域特征。
因此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
如以农业为例: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制约因素是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多发洪涝灾害。
3. 因地制宜原则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方法。
如“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是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外需性产业;武汉的区位优势是“九省通衢”,对内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内需性产业;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对内、对外均有无限优势,发展内、外需性产业均可。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2、采用孤立化研究方法,为 后来的区位论研究开辟了 道路,至今仍有一定的现 实意义。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3、农业圈层不同,集约化程 度不同的理论,在今天仍是 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六、其他因素对杜能圈的影响
1、若孤立国内有一条可 以通航的河流,则同心圆 模式成为沿着河流伸展的 狭长型分布模式。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位论产生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 义时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早期区位论思想 二、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成为区 位论的奠基著作。 2.工业区位论 劳舍发表了《决定工业诸部门适当区位的自 然法则的研究》,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 工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发表了《工业区位 论》,标志着经典区位论的建立。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 圈层结构示意图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1、自由式农业圈,生产容易腐 烂、难以运输的农产品。 2、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3、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 把土地分为六个区。 4、谷草式农业圈,为七区轮作。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提出运费和劳动费两个 一般区域性因子,再加上集 聚因子和分散因子,就构成 了由运费、劳动费、集聚 (分散)三个区位因子组成 的一般区位因子体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 人文地理 第十章 产业区位选择 第1讲 农业的区位因素 课时2 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规模 大,商品率 高,机械化 和科技水平 高
社会 经济 因素
区位因素分析 市场广阔(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 出口国) 交通便利(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 的水运与铁路、公路交织) 地广人稀(中部平原,人口密度 小,土地租金低) 机械化水平高(发达的工业提供 了支撑)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建立了全国 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
2. 读美国本土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世界商品谷物农业分布:主要分布在__美__国__ (中部平原)、加拿大、阿根廷、__澳__大__利__亚__、乌克 兰等国以及我国的__东__北__地__区__、__西__北__地区。 (2) 作物:以A__小__麦__和B__玉__米__为主。 (3) 区位条件
(2) 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大面积的__干__旱__、__半__干__旱__气候区;草场广阔,适合 放牧牲畜。特点是__生__产__规__模__大、__专__业__化__程__度__高。典型地区:G__潘__帕__斯__草__原__的大 牧场放牧业。 (3) 乳畜业分布:A__西__欧__、D__五__大__湖__沿__岸__(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乳__畜__业__。 (4) 乳畜业区位条件:城市和人口密集,__市__场__需求量大;用地紧张,适合__集__约__化_ __经营。
大牧场放牧业:分布、生产对象、区位条
世界典型畜牧业分布图 件、主要特点。乳畜业:分布、生产对象、
区位条件、主要特点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 图
概念、分布、区位条件、主要优点
01 强基础 必备知识
1. 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分布:主要分布在A南亚、B_东__南___亚__、 C东亚等的热带季风和_亚__热__带___季__风__气候区。 (2) 作物:以__水__稻__种植为主,种植历史 悠久。 (3)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__商__品__率__ 低;__机__械__化__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经济地理学(第3版)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的局限性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约翰·冯·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 1783—1850) 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以下简 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杜能圈 一般在城市(市场)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因而运输量较
大或者运费成本相对其价格而言过高的作物,或者生产易于腐 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 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较小的作物。
以城市为中心,在城市周围将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依 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 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而当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消费地在一起,其区位图形 为多边形,即区位多边形。
图3-9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
图3-10 范力农构架
(3)综合等费用线 等 费 用 线 —— 运 输 费 用 相 同 的点的连线,围绕N、M的同心圆 状连线。 综 合 等 费 用 线 —— 全 部 运 费 相等点的连线,图中A - B - C - D E - F各点的连线。
图3-3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二)中观尺度——上海市郊区20世纪80年代农业区位模式 第一圈为距市中心10 km内的区域,以蔬菜、奶牛、花卉
生产为主; 第二圈为距市中心10 ~ 20 km之间的区域,主要以棉花、
蔬菜、奶牛和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 第三圈为距市中心20 ~ 35 km之间的区域,以商品粮、棉
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可见,边际成本和追加运费越低,边际产量本身 需偿付的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越大, 这些分析从理论上道出城市附近农业较远郊集 约的本质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距离消费市场的
远近对农作物布局有重大的影响,据此他计算 处各种农作物组合的合理的分界线,并将他设 想的孤立国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层。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2、第二圈——林业圈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6、第六圈——畜牧业圈
乌有:R=0
区域经济学
(二)不同急跃程度,单一产品的区位地租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 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取决于一定土地上
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即总投入量 I,每追 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土地上 产量会有相应的增加,这部分增加的产量 成为编辑产量,到一定程度,虽然土地的 总产量仍在增加,但边际产量会处于不断 下降,即土地收益递减律。
重量=原料指数+1
区域经济学
2、最小运费原理 (1)仅使用遍地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 范力农构架
区域经济学
如何确定运费最小点的工业区位,他把原料、燃 料和消费地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 图形,分以下几种情况:
区域经济学
五、理论与现实——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局限: ✓ 1、他将运费是距离和重量的函数,并且成比
例地增加,而现实找你嘎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 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运费率往往因原料、 产品的不同而不同,而不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 统一的运价体系;同时,交通网以及运输线路 的地形条件不同也影响运费;运输方式不同, 即使是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也不同 ✓ 2、韦伯的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也是不现 实的
专题六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第一讲 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及区位选择
【 案 】 1 市 场 ( 消 费 地 ) ( 劳 动 力 答 () 或 ; 2) 价 格 较 低 , 价 较 便 宜 ( C 地 所 在 地 区 地 3) ( 江三角 洲 地 区 ) 2 基 础 较 好 , 为 家 具 长 3业 可
生产 提 供 比较 好 的社 会 协 作 条 件 ; 素 质 较 有
l 政策
工 业 生 产 的 投 入 一 产 出 :
l
耋 萎
臻 设等 备
l 出 : 业 品 产 工
工 分 { 帚 棼 业 类篓 金
( 解 技 术 革命 了
工 业 的发 展 :
密 、 密 及 术 集 集资 集 技 密 型 金
对工 业 的影 响 ) I 工业 分 布的变 化 : 工业 部 门的变化 : ① ② i 工业 投入 的变 化 : 生 产方 式 的变化 : ③ ④
A. 1的 原 料 指 数 大 于 M 2的 原 料 指 数 M B M 1 M 2的 原 料 指 数 都 大 于 1 . 、
c. 产 1个 单 位 重 量 的 产 品 分 别 需 要 生
⑧
0 5' 7 位 重 量 的 M 1 M 2 . -- t ̄ 、 D. 产 1个 单 位 重 量 的 产 品 分 别 约 需 要 生 三 方 面 , 析 在 C地 建 高 档 家 具 厂 的 优 势 。 分
维普资讯
专 题 _ 农 业 生 产 和 工 业 生 产 . 王
第 一讲 农 业 、 业 生产 活 动 及 区位 选 择 工
【 考考 点】 常 ● 农 业 生产 的 特点 、 类 及投人 分
工业生产活动 ●
工业的区位选择
●
●
农 业 的主要 区位 因素及 其发 展变 化
农业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fred Weber,1868-1958年),德国经济 学家,于 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 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产 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在这种 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挑选了工业生 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 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的空间机制
(6)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产品生产者——农民负担。
2
形成机制:
区位地租: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 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
农产品的生产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对某 一固定农作物而言,农民的地租收入受市场的价 格、产地的生产成本和两地间的运费三个要素所 决定
R=PQ-CQ-KtQ=(P-C-Kt)Q=常数-KtQ
(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 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物理性状都完全相 同的土地。
(2)在现实国家中,不可能有这么唯一的大城市, 既不靠河流,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
(3)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它的首 都外,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
6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工业区位论概要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2.运费指向论 3.劳动费指向论 4.集聚指向论
14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 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业区位论 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某产品生产可比别 的场所用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1.农业区位理论的概念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
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 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 异。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 提出的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第一节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加深的产物。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生产地也是消费者的居住地,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以手工业为主),这个时期没有探讨区位论的需要和可能。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大工厂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工厂企业最佳区位选择就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区位论就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了。
(一)早期区位思想的产生早在18世纪,区位论思想就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出现并广泛传播。
如法国的康提伦(R. Cantillon)于1775年在他的著作《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中提出城市谷价决定农民的土地用途,指出城市谷价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城市的远近,都影响农业各部门的区位。
他还以同样的观点论述了工业、矿业和林业的区位。
这是后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发展的先驱。
(二)静态区位论的研究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为静态区位论研究阶段,是典型的静态模式时期,多以一两个因素进行孤立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以英国为主,以抽象距离因素研究区位论以德国为主。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逐渐走向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垄断集团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垄断集团内部也在追求个别企业的“合理性”,这就大大推动了区位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从工业和农业两个侧面探讨经济布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 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在农业区位论研究方面,最早是苗勒(A. Muller)在1812年专门探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形态的分布。
杜能(J. H. von Thunen,1783—1850)在1826年发表《孤立国》一书,成为农业区位论的代表。
该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不同农产品由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
其理由是:农业发展是由市场谷价决定的,如产地与市场距离加大,运费就增加,农产品中谷物的原价必须减少,所以远离市场的农场,以粗放经营方式才可以获利。
高中地理详析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中地理详析农业的区位选择湖南/向超骆凌志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也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产业。
现代农业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农业的地域差异非常大,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对热量、光照、水、土壤等自然条件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很大。
(1)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熟制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光、热、水充足,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
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冻害、大风、沙尘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2)地形: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和山间盆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
山地丘陵地区特别是坡度大于25°的坡地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冲积平原一般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不同类型的土壤肥力存在差异,我国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黑土、黑钙土和四川盆地的紫色土都是肥力很高的土壤;而我国东南丘陵的红壤则具有瘦、黏、酸的特点,需要采取措施改良。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例如,酸性的红壤适宜茶树、马尾松等林木的生长;在盐碱地可种棉花。
(4)水源: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源。
水源一方面来自大气降水,湿润半湿润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种植业主要依靠雨水灌溉,叫雨浴农业。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更多依赖地表水(如河湖)和地下水,一般适合发展畜牧业,一些水源充足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叫做灌溉农业。
(5)生物:不同植被地区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地区适合发展林业,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适合发展畜牧业。
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种基础。
气候高温多雨(温暖湿润)、地形垂直差异显著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物种,如我国云南就有“植物王国”之称。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
古典区位论主要是指成本决定论和利润决定论,它们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
以下是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的介绍:
1. 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是古典区位论的重要法则之一,其理论基础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该理论认为,农业生产的产品不仅是最终产品,还可以是中间产品,并且产品具有部分可运输性,从而可以寻找其生产的最佳区位。
2. 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的理论基础是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该理论认为,工业生产要考虑运费、劳动费和集聚因素,选择运输成本最低、劳动成本最低或集聚效益最高的地点作为工业企业的最佳区位。
3. 运输区位论:运输区位论的理论基础是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该理论认为,商品销售范围取决于商品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大小,应尽可能地接近消费市场,减少运输费用,提高利润。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对于现代区位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农业区位与区位选择
农业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产量;热量——一般农作物在日均温≥10 ℃的情况下才能活跃生长,可把日均温≥10 ℃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
积温的多少决定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熟制等。
水分——降水的多少和时间分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
棉花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水较多,采摘期需水较少。
旱生植物(骆驼刺),水生植物(芦苇)。
光照——气温的日较差和光照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削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喜光植物(马尾松),喜阴植物(冷杉)答题步骤: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然后分析这种气候a.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分配的均匀与否b.热量的多少c.光照的强弱, 昼夜温差大小d.热量和水分的配合程度(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等。
有利条件不利条件(限制性因素)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灌溉水源不足高山高原气候高山气候:垂直分异明显,作物种类多高原气候: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高原气候:热量不足地中海气候光照、热量充足(光热充足)雨热不同期,发展灌溉农业(水源)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旱、涝灾害频繁(温带季风:春旱、夏涝亚热带季风:梅雨、伏旱)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多宜于多汁牧草生长地处高纬,雨天多,光热不足(低温冷害)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不利影响: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作物生产,粮食生产不稳定(2)地形: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a.地形的高度: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会使得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产类型;b.地形的坡度: 坡度大于18°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地,我国政府禁止发展耕作业,而应该植树种草发展林业等;C:山脉的坡向:迎风坡和背风坡,向阳坡和背阴坡的不同,水热条件也不同,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4、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城市发展 的影响——逆杜能圈)
36
逆杜能圈: 受城市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周围形成的与杜 能圈完全相反的土地利 用模式,称为逆杜能圈。
形成: 在工业化、城市化
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由期待 地价上升的投机者、开发商以 及农民的开发形成“无秩序开 发状况”。在城市近处的农民, 由于农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 等城市用地,而对农地的资本 和劳动投入较少,放弃耕种或 采取临时耕作,远离城市的农 民,因农地难以转化为城市用 地而投入较多,并从事相对集 约度高,农业利用价值大的土 地经营。
20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中
尺度) (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微观尺度)
21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
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 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22
图3.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则杜能区位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就归结到: 如何通过农业合理布局来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 限度地增加地租收入。
11
环带
林业产品
谷物
离市场 市场价 生产成 运费
距离 格
本
利润
市场价 生产成 运费
格
本
利润
0.5 200 140 10
50
80
50
3
27
1
200 140 20
40
80
50
6
24
1.5 200 140 30
30
80
50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单元产业区位选择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1.结合区域图,综合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农业生产有何特点?2.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别有哪些?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如何发展变化的?4.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其“白色产业”和“红色产业”分别指哪些部门?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农业(1)概念: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
2.区位(1)一方面是指某事物的位置。
(2)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包括热量、光照和降水,其对作物的种类、产量、品质等有重要影响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常常发展林业、畜牧业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水源湿润地区丰富的水源为作物稳产、高产提供保证;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特别提醒] 光照和热量的差异光照强,热量不一定丰富;热量丰富,光照不一定强。
如四川盆地热量条件优于青藏高原,但光照条件不如青藏高原。
①市场:可有效地引导农业生产类型、规模和布局。
②技术因素: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生产范围。
③交通运输:直接关系到农用物资运入和农产品运出。
④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以及政府政策、工业基础等,也都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
[特别提醒] 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现代社会,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将下列各地农业生产及其对应的主导区位因素连线。
提示: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1.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2.现代: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是人类最早开始的生产活动之一,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区位条件将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和效益。
选择一个合适的区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关键,下文将对几个与农业有关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不同的作物来说,气候条件的适宜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作物喜温耐热,有的作物则喜阴耐寒,因此对于农业生产来说,选择合适的气候是非常重要的。
在气候条件的选择上,中部大陆性气候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海洋性气候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水稻、红薯、芋头等作物。
因此,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来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可以提高农业的效益。
地形条件地形条件也是选择农业区位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地形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农田的排水状况以及土地的利用率。
平原地行水利、灌溉方便,化肥施用方便,物资和农产品的流通容易;山区地形崎岖,灌溉困难,化肥和耕耘都较为复杂,但是山区的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某些特殊作物。
由于山地和平原地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根据种植的作物来选择相应的地形条件。
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
地下水、地表水、河流、湖泊等水资源都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水源。
在选择农业区位时,需要考虑水资源的供应和使用问题。
地下水、地表水等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河流、湖泊这样的自然水源则难以预测。
在农业生产中,对于不同作物,对水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作物有着不同的灌溉需求。
因此,在选择农业区位时需要考虑到水资源的供应和对作物的需求。
土壤条件土壤作为支持植物生长的基础,在农业生产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同植物对土壤的特性有不同的要求。
为了取得最好的收成,引入植物栽培存活率和产量提高来讲,有必要对土壤进行一定的改善。
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肥力,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要求去选择适合的土壤。
但是,有的地方土壤质量不好,需要进行土壤改良,才能支持农作物正常生长。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根据以上分类,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以 此来论证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所谓原 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 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 重量
按此公式推算,可得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 不同种类原料的原料指数。一般使用遍在性原 料的指数为0,纯原料的指数为1,失重性原料 的指数大于1,限地性原料加用遍在性原料, 其指数都可能大于1。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 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
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
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 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 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 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力指向是对运输指向的第一次变形。
劳动力成本指每单位产品中劳动力的费用,即工资率。由于工资 率的差异与劳动效率也即劳动力的素质有关,故存在着地理分布 上的差异性。如此,在运输指向确定的工业区位上,当移出此地 时,若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增加的运输费,则为合理;反之, 位置移动则不合理。韦伯理论中用等费用线工具来分析确定劳动 力指向。
(三)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
韦伯从运输成本的关系论述了工业区位模式之后, 对影响工业区位的第二项因素——劳工成本进行了分 析。他认为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 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所谓劳工成本,就是 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 用。
韦伯认为,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 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 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 (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 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 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 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这部分先认识农业的概念和特点、农业区位,然后学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介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怎样影响人们进行区位选择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学习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这部分主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们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在不断的发展。
第三部分是案例学习,关于新疆农业的“白色产业”和“红色产业”,这是用实例说明新疆地区是如何根据区位条件,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的。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通过材料学习,理解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同。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能够综合分析影响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地理实践力:学会分析影响某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提出对不利自然条件如何改造。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难点:运用原理,合理评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西湖龙井视频为导入。
【目的】以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归课本,直奔主题,引出农业的区位条件。
【过渡】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后,我们再来答疑解惑。
板书: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学生通过导学案自主完成课前预习,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区位的实质。
【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熟悉课本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简单介绍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区位的实质。
【思维发散】通过引导,组织学生一起分析影响会泽大洋芋种植因素有哪些,从而得出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高中地理: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一、进行区位选择需坚持以下原则1. 可持续原则这是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
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该地区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区位因素,以寻求这种布局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它强调经济发展首先要与资源、环境协调,工农业生产布局完成后要能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要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 主导性原则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中一般要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
如装配工业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动力;冶金工业(炼铝业)看是否有廉价电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看是否有便捷的市场;商品粮基地的主导因素是优良土地和水热条件;花卉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水稻种植的主导因素是水源;南疆长绒棉种植主导因素是昼夜温差大。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和把握区域特征。
因此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
如以农业为例: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制约因素是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多发洪涝灾害。
3. 因地制宜原则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方法。
如“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是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外需性产业;武汉的区位优势是“九省通衢”,对内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内需性产业;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对内、对外均有无限优势,发展内、外需性产业均可。
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三第四节资料
一、运输费用理论
胡佛的区位理论是在对韦伯区位理论中 关于运费计算方法进行修正和完善的过 程中发展起来的。 他指出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 线而不是直线,并提出了运费最小区位 分析方法。
胡佛对40年代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水运、铁 路、公路运输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
距离x
X<56km 56≤X<608km
X≥608km
适合的运输方式
公路 铁路 水运
各种运输工具的费用曲线
(三)运输费用理论的意义
一、对运费的结构分析,提出了运输费用随距 离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强调了在区位布局中 ,要尽量避免原料和产品的多次中转; 二、根据运输方式不同运费率不同,给出了按 照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通过选择不同的运 输方式来降低运费等等。
部这的 分样地 在,点 平市, 面场价 上的格 的分相 投界等 影线, 线也而 ,
结论: 两个竞争者的市场地域范围由两个价格漏 斗相交部位在平面的投影线可以确定。
Ya Yb
销售价格
生产价格
-X
X
AB
-Ya
-Yb
2、两企业市场区的竞争
当运费率、生产成本或企业竞争者的行为 等因素引起价格变动时,两企业的市场地 域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销售量 和销售利润,如下列五种情况:
分析: 假定市场上某地的产品价格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 到消费地的运费,当运费与距离呈比例时,市场 上该产品的销价将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而增加, 且在所有的方向都会同样增加(斜率相同)。 用几何图形表达:地方价格的高低呈漏斗状。 漏斗的下端就是生产地。(如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农业与工业区位选择【命题趋向】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本专题命题有以下走势:1. 对农业区位的选择的考核转向给出材料(文字或图表)多角度考查的方向发展。
2.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要善于迁移,分析评价同类区域的特点。
3. 工业区位分析由单一主导因素向综合因素针对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
4. 要重视中外工业地域的比较和评价能力的训练。
5. 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程度。
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
以农业为例:①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③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④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⑤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如:“珠三角”与“长三角”的区位因素的对比分析等。
试比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美国五大湖城市群的发展条件。
【规律技巧】一、农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并获得最大的效益。
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一般应考虑:1. 从农业生产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
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明显的依赖性,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因地制宜,尤其要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
2. 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
不同农业类型对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的要求不同。
3. 从土地价格、农业生产成本、不同农业的单位产值和农产品的特性等因素考虑。
二、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在选择工业区位时,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考虑。
1. 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
土地是工业生产活动的依托,城市中心、边缘、远郊地区的地价差异很大。
因此电子、纺织、食品、出版印刷等无污染、高利润的企业一般位于市区;钢铁、石化、火电厂等需要大面积地势平坦的土地,并且要减少对城市的环境污染,一般选择在郊外。
原料是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像钢铁、制糖、火力发电等制成品重量大为减少,原料及运输成本比重高的企业应以原材料产地为首要区位因子。
有色金属冶炼等消耗大量能源,应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对于电子装配、服装、纺织等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企业,接近廉价劳动力是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
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讲,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区位选择的关键。
啤酒饮料、家具制造一般宜接近消费市场,原因是运输比重高或运输不便。
许多交通枢纽城市往往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首选。
2. 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要考虑风向,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专题练习】1、下图中各地段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A. ①村落②林地③耕地B. ①果园②林地③耕地C.①耕地②林地③村落 D. ①林地②村落③耕地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
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
图3中,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
据此回答2~3题。
2、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3、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A.N B.P C.Q D.R下图为中国5个省市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对比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与乙、丙、丁3个省市对应的依次是 ( ) A .苏、鲁、粤 B .京、吉、苏 C .吉、苏、鲁 D .粤、京、吉5、与全国相比,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的关系有特殊性,其主要原因是 ( ) A .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B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C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D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2008年山东卷)表1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
据表回答6—7题。
A .300N —400N 西海岸B .300N —400N 东海岸C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D .五大湖区7.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2008年山东卷)8、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某种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该农产品为 A .茶叶 B .玉米 C .稻米 D .天然橡胶9.下列产业部门中,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图中甲国转移的是A .汽车制造B .精钢锻造C .软件开发D .家具制造下图为“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与图中所示类型相符的依次是AA .④②③B .④⑤②C .③②①D .①③⑤ 1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的类型是CA .①③B .①②C .②③D .④⑤12、图5-42图,图5-43是根据德国人杜能于1862年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模式绘制的“某城市郊区布局示意图”,分析后回答问题:图5-42 图5-43(1)若城市T1计划布局乳肉家禽饲养业、水果园艺业、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图中A 、B 、c 三地如何安排比较合理?为什么? A 地发展 B 地发展 c 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2)在城市T1发展到T2的过程中,由于 逐渐扩大和 不断增多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这有力地说明了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 的影响。
(3)假如该城市位于东北三江平原,发展种植业将受到哪些自然条件的限制?地形因素:气候条件:(4)若D地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业,主要种植原产于南方的各种蔬菜,以供应市场,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解释采用大棚种植可将南方的蔬菜引种到该地的原因:13、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共 19 分)资料 1:见图11资料 2:图 12 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资料 3:表 2 是图 11 中 A—B 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1)根据资料 1,从 B 至 A反映出和地域分异规律,穿过的经济地带包括。
(2)根据资料2,当年降水量小于 300mm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
当年降水量在 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
当年降水量超过 450mm之后,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明显。
(3)根据资料 3,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区,耕作制度是。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答案:1、D 解析:小区域的土地利用是地理中最贴近生活的内容之一。
该题就是考核考生对这种有直接应用意义的人文地理常识的掌握程度。
2、D3、B 解析:⑴题干假设该工厂的选址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与货物(原料或产品)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因此在货物重量同为1个单位重量的前提下,运距应该是相等的,即图中的O点为最佳区位选择。
同理,在运距相等的情况下,货物的重量也应该是相同的,C 项错误。
依据前面的推理,M1、M2的原料指数应该是相等的,而且均小于1。
⑵原料M2和产品的重量是相等的,则原料M2和产品的运距也应该是相等的;原料M1重量较原料M2和产品的重量多了1个单位重量,因此,该工厂应该布局在离M1较近的地区。
综合以上分析,只有P地符合条件。
4、C 解析:东北的吉林省是我国玉米、高粱的主产省区之一,尽管适宜春小麦的生长,但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雨热同期、肥沃的土壤,农民选择种植单位产值更高的水稻现象普遍存在;现在,江苏省的农作物熟制大多数为稻麦两熟,其中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有一定的玉米种植;山东位于我国的北方华北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冬小麦。
5、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戊的人均耕地较全国略多,但是人均粮食却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说明耕地中种植粮食的面积较少;水稻的产量大,又没有小麦种植,可以判断该省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热量充足,有利于多种经济作物种植。
6、A 苹果生长的重要条件是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热量条件好,光照强,对比美国某产区的表格资料和苹果生长条件,不难做出结论。
7、C 苹果生长于暖温带,冬季温度低于0℃,有利于杀菌和来年的生长。
8、C 图示区域是东南亚,阴影区域主要是沿海和河流河谷地区,东南亚地区是世界重要的稻米产区。
9、D 东南亚是世界上重要的优质木材产区。
10、A 从图中可知,①原料比重最大,属原料指向型;②技术比重最大,属技术指向型:③劳动力比重最大,属劳动力指向型;④市场比重最大,属市场指向型:⑤动力比重最大,属动力指向型。
第10题答案A符合题意。
11、C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指向型和劳动力指向型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故第11题选C。
12、(1)A地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业;B地发展:乳肉家禽饲养业;C地发展;水果园艺业。
B地距城区较近,有较大市场;而水果园艺业占地面积较大,不宜离城区太近;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更大的土地面积和充足的灌溉水源。
(2)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市场需求量。
(3)地形因素:三江平原地势低平,地下永冻层厚,导致地表沼泽化,地下水位偏高,易造成内涝和土壤水分过多等问题。
气候条件:三江平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冬季漫长,生长期短,积温不足,农作物易受早霜等威胁。
(4)大棚具有温室功能。
白天,阳光可通过薄膜照人棚内,使蔬菜获得充足的光照,并使大棚内升温;夜晚,由于大棚薄膜的阻挡,近地面热量不易散失,棚内保持较高的温度,从而使大棚内形成一种比较温暖的小环境。
13、(1)纬(经)向和经(纬)向,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每空1分,共3分)(2)较低(或弱,或不强)(2分),300至450(2分),增强(2分)(3)半干旱,一年一熟。
(每空1分,共2分)(4)存在问题:(任答4点给满分,每点1分,共4分。
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①降水量少(或半干旱区),降水季节不均(或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大;②垦殖过渡,土地贫瘠,土壤侵蚀强度大(或水土流失严重);③耕作不合理,土地收益低,土地生产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或土地利用向恶性发展);④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减少;⑤农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