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长亭送别》爱情观讨论的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西厢记-长亭送别》爱情观讨论的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西厢记-长亭送别》爱情观讨论的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西厢记-长亭送别》爱情观讨论的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教学设想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有不少被新教材所节选,如:《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如何分析评价爱情方面的题材,如何处理这些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的教学成为必要。

一.导语--创设氛围,引入话题让学生列举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投影幻灯片如下: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 "问人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让学生朗诵,进入爱情的审美情景之中。

二.研读课文,概括总结莺莺的爱情观要求学生在上节课对莺莺性格的评价基础上,结合全剧情节,特别是从课文莺莺的对白和唱词中概括莺莺的爱情观。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师生合作研究。

可从如下方面总结:在她心目中,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不是门当户对、金榜题名。

金榜提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她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

三.争鸣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思考讨论现代人的爱情观抓住文中体现爱情观的描写语句,结合全剧情节,展开讨论。

注意创设民主气氛,适时点拨,教师也可以作为一员加入讨论,要使学生畅所欲言。

关于描写语句在上个环节总结后可投影如下,以便讨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学生可能有如下观点,这里备用,供教师启发点评。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1 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1 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设想【朝天子】【二煞】两曲集中表现了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两支曲子作简要分析,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要重视诵读。

开头三曲、结尾两曲应要求背熟,还可要求选背其他一些曲子。

不但要背一些单支曲子,还要注意整体诵读。

在诵读时,让学生注意把握全折哀怨的抒情基调,读出感情起伏的变化。

要重视曲词鉴赏。

曲词鉴赏不必太多,可根据鉴赏重点进行选择。

例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来鉴赏;【朝天子】【二煞】两曲,可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鉴赏;【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鉴赏曲词时,注意在学生不易觉察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

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不要搞成修辞方法的辨析或语句出处的考查,而要结合课文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如有条件,可让学生阅读《西厢记》剧本,或欣赏戏曲《西厢记》的音像资料。

●学法指导1.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莺莺的心理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按情节可把全折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

通过三支曲子,写出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是长亭饯别的场面,通过八支曲子,写出X、X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了莺莺重爱情而轻名利的反抗精神。

第三部分是临别叮嘱的场面,用六支曲子写出莺莺对X生的关心与担心,关心的是他身体,担心的是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进一步表现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设想: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窦娥冤》的学习我们知道,元代文学延续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继续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批判现实,表达民生,但元曲的这一倾向也降低的戏曲语言的韵味,那种唐诗宋词的精练意象,那种汉语语言特有的声韵美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历史总会给以我们惊喜,当关汉卿以酣畅豪爽的笔墨横扫千军上演“六月飞雪”的浪漫神奇时,一位剧坛奇葩,却在繁华似锦的天地里挥洒如梦的诗韵,虽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调,这种评点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的神奇笔法,只有王实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厢记》可以演绎出。

二、整体感知:“西厢记天下夺魁”--明贾仲明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的双子星座。

由于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为有着爱情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和作者王实甫并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谁也不能降低他的价值,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文学史将失衡,中国戏曲的宏伟殿堂是无法支撑的。

三、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王实甫,大都人,北京由于是中国重要的古都,自古就是戏曲的中心,他的生年卒年无法考证,但推知是与关汉卿同时略后。

他在当时就享有盛誉。

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西厢记》的主题,但我认为不仅仅这些,更有对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情的崇高赞美,对自由战胜制度的热情歌颂。

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教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教案1

长亭送别教案王实甫教学目的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曲词语言艺术教学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

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以,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

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把握1.朗读四位同学分别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前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映情感的重要词语。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学生读)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

(学生读)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

(学生读)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学生读)2、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

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三、具体品味品读〔端正好〕〔滚绣球〕以鉴赏的眼光分析哪些词句最具有艺术表现力,最传神地表达了莺莺的情感?1、〔端正好〕鉴赏点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留露的愁苦,请一位同学朗读。

《西厢记·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西厢记·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西厢记·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此系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篇选文,我这里姑且越界、跨刀了。

碎拆七宝楼台,肢解诗意文本,是耶?非耶?1.这一折莺莺内心有哪些愁怨?缱绻难离(才了了相思又要分离)[滚绣球]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衷肠难诉(别宴上有情难表)[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后句写张生还是小姐可以讨论,学界看法不同。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

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行旅难伴(对张生羁旅劳顿的牵挂与无可奈何)[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前途难卜(对二人婚姻前途的忧虑)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别恨难平(分别后的失魂落魄)[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2.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这些愁怨的?以形传情[小梁州]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三煞]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滚绣球]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幺篇]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长亭送别教学案苏教版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案苏教版教案

《长亭送别》教教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赏识《长亭送别》中情形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地。

、剖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认识古代戏曲的特点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从曲词意象的剖析下手,正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感情。

【学法建议】、以有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全部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照,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打破口,经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建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以朗读为协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悟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领悟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奇妙联合以创建优美的境界,来努力培育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观看碟片《西厢记》(越剧),在视听享受的基础上对课文产生感性认识,同时,经过写作“观后有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来表现学习的主体意识,培育自己的创新能力。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王实甫,元朝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多数(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平生易创作王实甫平生事迹资料缺少。

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长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夸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夸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由此能够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月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签字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现在鹤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张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从前以前为官,宦途不无崎岖,暮年退隐。

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得手”,能够推测他起码活到岁。

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签字。

所以,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见解。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本第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典范标举。

高中语文 长亭送别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长亭送别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长亭送别总体设计教材概述《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是剧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

这折戏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它以赶赴长亭、长亭别宴、长亭话别、惜别目送为序,展现了一卷情景交融的暮秋别离图,主要通过19支曲子,集中刻画了莺莺送别时复杂的心绪,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细腻、纯真而又充满内心矛盾的少女形象。

莺莺的离愁别绪,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严重束缚和压制。

这折戏景物描写与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烘托出人物复杂的感情和微妙的心理。

曲词雅俗相济,自然而华美,修辞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实甫深厚的语言功力。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思路方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淡化戏剧情节,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

教学中以文学鉴赏为纽带,以诵读为辅助,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来理解词句,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

使用教具:投影或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3.在鉴赏曲词的基础上改写唱词,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

4.理解人物形象及“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主题。

教学设计第1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放音乐《梁祝》,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明确:爱情,一个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便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万般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戏曲,走进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去品味这千古爱的绝唱。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①知识教学目标: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特点以及王实甫的重要地位。

因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是大纲的要求。

②能力教学目标:通过诵读、揣摩比较,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富有文采的语言;把握剧中的人物冲突,鉴赏女主人公X莺莺的艺术形象,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

③情感教学目标:认识《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理解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把握X莺莺叛逆性格。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中国古人的诗歌、散文、小说一样,中国古代戏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有其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出戏曲,题目是《长亭送别》。

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我这里有几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

请听题:1、本课作者是谁? 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3、《长亭送别》中提到哪几个人物? 4、这三个人物在戏中的角色名称分别是什么? 5、《正宫》《端正好》是什么?二、文史常识1、关于杂剧〔1〕一本四折一楔子折,是表示剧本结构的段落,相当于现代话剧的幕,一般曲的套为一折。

《西厢记》分五本,每本四折一楔子,共二十五折五楔子。

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折之间,那么是衔接剧情。

〔2〕曲白科曲,是曲子,是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每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假设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也就是说,每一折有一套套曲,四折就是四套套曲,五折就是五套套曲。

每套套曲各用一个宫调,各个宫调都有属于它的假设干支曲牌,曲牌有联套方式在规定。

每一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要一韵到低,不能换韵。

每一折的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就是由一种角色主唱,能够主唱的角色,是正旦或正未,正末主唱的叫做“末本〞,正旦主唱的叫做“旦本〞。

白,是宾白,说白。

科,或作“介〞,是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提示。

〔3〕脚色末、旦、外、净、丑、杂2、关于王实甫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 名师精编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 名师精编教案

2016-2017学年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教案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主题深刻,词采华丽。

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间美人”之称,“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

尤其是《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

在教学本文的时候,本人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过程】一:导语的设计(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

(2)联系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阕和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

”二:介绍作者及“西厢”的发展。

三:题解:指名:将标题扩展成一句话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什麽时间,在什麽地点,谁为谁送别,去干什麽。

)四:理清思路:(1)去长亭的路上(2)长亭饯别(3)临别叮咛(4)分手后的场面五: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

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发情感的句子。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主备人:张含光一、课型:赏析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六、教学思路设计:《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

本折戏原题为《哭宴》。

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

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长亭送别》教学思路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思路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思路设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作者、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验人物情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爱情观。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长亭送别》是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主要描述了张生赴京应试,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别的场景。

2. 人物分析:分析崔莺莺、张生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

3. 情节梳理:概括剧情发展,把握戏剧冲突。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人物性格的分析,情节的把握。

2. 难点:文中古汉语词语的解释,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人物性格。

3. 运用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西厢记》的背景,引出《长亭送别》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概括剧本主题。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解析人物关系。

5.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人物情感,理解友谊与爱情。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教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复述《长亭送别》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崔莺莺、张生的性格特点,概括剧本主题。

3. 学生能够解释文中的重要词语,识别并解析常用的修辞手法。

4. 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情感,理解友谊与爱情。

5.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对类似文学作品进行独立分析与评价。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长亭送别》全文。

2. 相关资料:关于《西厢记》的背景资料、作者王实甫的介绍。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语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朋友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情人间的别离,难舍难分。

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倒“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意。

二、教学目标1.理清结构,把握各个部分人物情感变化2.理解《西厢记》的主题二、作者介绍王实甫,字德信,元代大都人(今北京),所作杂剧根据《录鬼簿》记录有14种,其剧作大多以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经典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篇章。

《长亭送别》选择原作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三、理清结构本文按照场景的不同可以分为四部分,请划分出来。

(单独回答)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离别之后四、分析文章(一)赶赴长亭1. 时间:暮秋时节地点:长亭——设置在道路旁的亭子,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在古诗词中,“长亭”就成为离别的象征。

环境:[端正好](语言)描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什么环境?这种环境衬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单独回答)明确:蓝天白云、黄花堆积,西风吹,大雁归去,层林尽染,一幅深秋的悲凉图景。

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的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2.还有哪些句子体现莺莺愁苦、怨恨的心情?(单独回答)“恨相见的迟,怨归去得急”;“马儿……,车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此很谁知?”板书愁苦、怨恨——痛(二)长亭饯别1. 车到长亭,莺莺有很多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系在张生身上。

长亭送别教案54 苏教版正式完美教案.doc

长亭送别教案54 苏教版正式完美教案.doc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把握全文的主旨重点难点: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宝玉黛玉读《西厢》,▲▲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让宝黛二人如此痴迷?它就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的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

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

今天,我们欣赏的是其中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二、回顾情节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故事情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护相国灵柩回乡安葬。

中途道路有阻,在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琪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

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在寺中借厢住下。

▲(初遇)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

他们经过诗歌唱和,▲(和诗)彼此更增添了好感,两人默默地相爱了。

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

”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

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此致病。

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汆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

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约张生相会▲,经过一番波折,二人最终私定终身。

▲ 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

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无奈只得与莺莺分别,文章节选的就是这一段,莺莺在长亭与张生分别的情景。

▲三、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

”请同学们到文章中找找看,这幅别离图由几个画面组成?请为这些画面拟个小标题。

(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描写了哪几个场面?)▲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提示:注意文章的科白,有提示作用),然后明确。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过程:导入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王实甫二、预习检测(见学案)1、《西厢记》和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

《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

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

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上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上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高二上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是元杂剧《西厢记》中的一折重头戏。

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该如何准备好教案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 ) 玉骢( ) 迍迍( ) 蹙眉( ) 萋迷( )玉醅( ) 金钏( ) 靥儿( ) 谂知( ) 青鸾(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 1 )送别途中( 11 ) ( )临别叮嘱( 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3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3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3教学目的1、了解《西厢记》中与课文有关的剧情。

2、选取课文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支曲词,学习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体会其对人物情感刻画的效果。

3、由崔莺莺对爱情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选取课文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支曲词,探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深入体会表达情感的方法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体会曲词表达的情感,走进文本。

2、合作探究法,研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其对人物情感刻画的效果。

3、点拨提升法,提高学生赏析境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柳永《雨霖铃》歌曲,然后顺势导入课文。

二、知晓送别背景,介绍《西厢记》中与课文相关的剧情内容见课件。

三、设疑引入探究话题教师设问:你觉得课文最值得学习的是哪一点?引出本节课话题: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学习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节课,我们将以【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首曲子为例,探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1、教师引导示范鉴赏【端正好】鉴赏思考题:这首曲子表达了崔莺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注意:可以选其中一种艺术手法谈谈自己的鉴赏感受,只要能自圆其即可。

示例:这首词用了触景生情的抒情方法,用深秋萧瑟的景象,触发了崔莺莺的离愁别恨,写出主人公离愁浓重。

师生总结研究曲词情感表达方法的角度:(1)、多样的抒情手段;(2)、多种修辞手法;(3)、多种表现方法;(4)、准确传神的绝妙好辞。

2、运用鉴赏【端正好】的方法,小组合作赏析【滚绣球】、【叨叨令】、【收尾】。

(1)学生分组合作鉴赏。

(2)教师听取汇报发言并适时点评。

教师总结:通过本次探究学习,我们知道戏剧曲词要准确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就要灵活运用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并把雅词和方言口语融入其中。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西厢记长亭送别》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西厢记长亭送别》

高三语文教案:《西厢记长亭送别》高三语文教案:《西厢记长亭送别》教学目标学问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力量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布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赏识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熟悉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课时支配及教学设想:拟用二课时。

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很多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久的翱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憧憬,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有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

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

老夫人在危险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

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

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

解了普救寺之围。

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长亭送别(一)(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一)(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及作者。

2.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教学重点: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1.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2.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知识链接:(一)元曲与唐诗、宋词鼎立并称为“一代文学之胜”。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也可以这么说: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

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数(散套)和小令。

散曲相当于元杂剧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组成的清唱。

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们平常所讲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的要求4、平仄: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

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有: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此外,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杂剧。

(二)介绍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高二语文教案-《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精品

高二语文教案-《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精品

《长亭送别》教案设计创意说明:《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

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戏剧的节奏,有优美的艺术语言,有情境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而尤以《长亭送别》一折为最。

因此,通过多媒体、导语等设置情境,赏析讨论,让学生去品评,去想象,去体验,去感悟,让这出戏的主题、意境、语言、写法,在品读中植入学生的心田。

教学目的:1、理解《西厢记》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2、体味这一折中刻画的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正确评价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这一折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4、赏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大胆鲜明的主题思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方法: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入情境,理解内容,讨论赏析。

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大胆鲜明的主题思想,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感知诗剧的艺术美。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多媒体课件(一株杨柳,一轮明月,几点星光,一行书法: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同时教师旁白: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朋友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情人间的别离,难舍难分。

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倒“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意。

二、大屏幕依次放映出有关《西厢记》剧情的四幅画面,教师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介绍《西厢记》的剧情。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这一折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一折充满了离愁别绪,主人公的情绪是哀怨、凄婉而又带有几分无奈。

2、讨论:这一折的情节内容可分为几幅场景?明确:可分为四幅场景,送别途中——长亭送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长亭送别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长亭送别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长亭送别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

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长亭送别》爱情观讨论的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有不少被新教材所节选,如:《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如何分析评价爱情方面的题材,如何处理这些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的教学成为必要。

一.导语--创设氛围,引入话题
让学生列举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投影幻灯片如下: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
万般追问"问人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
让学生朗诵,进入爱情的审美情景之中。

二.研读课文,概括总结莺莺的爱情观
要求学生在上节课对莺莺性格的评价基础上,结合全剧
情节,特别是从课文莺莺的对白和唱词中概括莺莺的爱情观。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师生合作研究。

可从如下方
面总结:
在她心目中,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不是门当户对、金榜题名。

金榜提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
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
如状元及第”。

她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

三.争鸣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思考讨论现代人的爱
情观
抓住文中体现爱情观的描写语句,结合全剧情节,展开
讨论。

注意创设民主气氛,适时点拨,教师也可以作为一员
加入讨论,要使学生畅所欲言。

关于描写语句在上个环节总
结后可投影如下,以便讨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
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
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学生可能有如下观点,这里备用,供教师启发点评。

1.撇开名利的爱情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2.鄙视事业“功名”的爱情至上主义
3.从“夫贵妻荣”到:“妻荣富贵”根深蒂固的爱情攀附观念
4.缠绵“忧”“怕”背后的依附心态
5.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
6.爱情自由的颂歌,封建礼教的哀曲
教师要注意主持引导,提示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评价人物性格要注意时代背景,人物的社会环境,进行辨证分析。

要从追求个性解放的角度肯定《西厢记》的思想价值。

在学生的辩论中,现代人树立什么样的爱情观便愈辩愈明。

可以联想一些例子如:《刑场上的婚礼》、裴多斐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鲁迅的小说《伤逝》等。

最后可利用如下材料总结:
作品指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这种主张是对当时文坛上爱情至上、灵肉解放倾向的一种反驳,指出真正的爱情不能脱离社会,不能离开个人生存的土壤。

------鲁迅《伤逝》评论
爱情如果是鲜花,
那么生活就是它的土壤
土壤肥沃,鲜花才能艳丽
生活丰富多彩,爱情才能永远。

作为现代中学生,既要培养对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更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还要记住:爱情是人间美好的感情之一,它神圣,神圣得要用一生去守侯;它纯洁,纯洁得要用心灵去面对;它脆弱,脆弱得要用双手去呵护。

“早恋”就是对它尊严的侵犯,我们还年轻,学业、职业、事业、心理、伦理要求我们,爱情的尊严更要求我们:把握人生、珍重爱情,远离早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