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

合集下载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解读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解读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解读《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解读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的城镇化地区公路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以保障公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进行全面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规范。

一、概述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是制定和实施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的重要依据,其内容涵盖了道路设计、建设、维护等方方面面。

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统一城镇化地区公路建设的技术规范,提高公路工程质量,保障交通安全,促进城镇化进程。

二、道路设计标准在城镇化地区公路建设中,道路设计是首要环节。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对道路设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道路线型、横断面、纵断面、路基、路面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道路设计合理、安全、舒适,能够满足城镇化地区的交通需求。

三、建设工艺标准除了道路设计,城镇化地区公路建设还需要严格遵守建设工艺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了路基、路面、排水、交通安全设施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工艺要求,以确保公路建设质量和工程安全。

建设工艺标准也要求科学施工、合理用材,提高工程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四、维护管理标准公路建设不仅需要严格遵守建设标准,更需要做好公路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也对公路的维护管理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定期检测、养护、维修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延长公路使用寿命、提高公路运行水平,保障交通畅通和安全。

总结《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是城镇化地区公路建设的重要依据,其内容涵盖了道路设计、建设工艺、维护管理等各个方面。

严格遵守这些标准,有利于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和安全性,推动城镇化进程。

我们也要关注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城镇化地区公路建设的新需求和新挑战。

个人观点在城镇化地区公路建设中,严格遵守《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是保障公路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途径。

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

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

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标准:城镇道路工程设计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主要参考的规范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 50414-2008)等。

2. 施工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遵循相关规范,主要包括《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68-2008)等。

3. 质量验收标准:城镇道路工程的质量验收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如《城市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 1-1990)等。

4. 养护管理标准:城镇道路的养护管理应遵循相关规范,如《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 36-2012)等。

5. 安全标准:城镇道路工程应按照国家相关安全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确保道路的安全性能。

6. 环境保护标准:城镇道路工程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遵循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保护生态环境。

这些标准为城镇道路工程提供了技术指导和依据,确保道路工程的质量、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8年城镇道路工程技术规范目次1 总则 ......................................................................................................................................................... 2基本规定................................................................................................................................................... 3道路 ..........................................................................................................................................................3.1一般规定................................................................................................................................................3.2路线........................................................................................................................................................3.3路基路面................................................................................................................................................3.4交叉........................................................................................................................................................3.5行人和非机动车系统............................................................................................................................3.6 公共交通设施.......................................................................................................................................3.7公共停车场和城市广场........................................................................................................................3.8 施工...................................................................................................................................................4 桥梁 .........................................................................................................................................................4.1一般规定................................................................................................................................................4.2总体布置................................................................................................................................................4.3结构........................................................................................................................................................4.4抗震........................................................................................................................................................4.5施工........................................................................................................................................................5 隧道 .........................................................................................................................................................5.1一般规定................................................................................................................................................5.2总体布置................................................................................................................................................5.3结构........................................................................................................................................................5.4设备及施工............................................................................................................................................5.5施工........................................................................................................................................................ 6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6.1一般规定................................................................................................................................................6.2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6.3交通标志和标线....................................................................................................................................6.4交通安全设施........................................................................................................................................6.5交通管理设施........................................................................................................................................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Contents1 General Principle...................................................................................................................2 Basic Requirements...............................................................................................................3 Road......................................................................................................................................3.1 General Requirements....................................................................................................3.2 Route...............................................................................................................................3.3 Subgrade and Pavement..................................................................................................3.4 Intersection......................................................................................................................3.5 Pedestrian and Non-motor Vehicles.................................................................................3.6 Public Transport Facility...................................................................................................3.7 Public Parking Lot and City Square..................................................................................4 Bridge........................................................................................................................................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4.2 General Layout............................................................ ...................................................... 4.3 Structure............................................................................................................................. 4.4 Anti-seismic............................................................. .........................................................4.5 Construction............................................................. .........................................................5 Tunnel....................................................................... ...............................................................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 5.2 General Layout............................................................ ...................................................... 5.3 Structure................................................................ ............................................................. 5.4 Equipment and Method...................................................... ................................................5.5 Construction.......................................................................................................................6 Road Traffic Safety and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6.1GeneralRequirements.............................................................................................................6.2 Traffic Safety and Control Devices.......................................................................................6.3 Taffic Sign and Line................................................................................................................6.4 Traffic Safety Facility..............................................................................................................6.5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总则1.0.1为规范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统一城市道路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1 总 则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1  总    则

1 总则1.0.1 本次修订的重点是同控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有关的指标。

1.0.2 本次修订明确了本标准不仅适用于新建工程也适用于改建工程,并对于改建工程作了较具体的规定。

此外,由于城市道路、厂矿道路等专用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等不同,所以不包括在本标准的使用范围内。

1.0.31 关于公路分级本次修订未对等级划分进行调整,主要考虑一定的延续性,但内涵有所不同。

公路等级注入了功能、服务水平、交通量的概念并贯穿始终。

这一点得到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多数专家的赞同。

本次修改将标准车型统一为小型车,是考虑到我国交通组成的发展趋势,据2001年最新统计小客车已占汽车交通量的36.29%,且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汽车交通占混合交通的87.58%,且为增长趋势. 因此,将小客车和中型载重车两种标准车型统一,既符合我国公路交通的运输发展趋势,又避免了交通量统计混淆,同时也为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根据我国情况,一级公路隐含两种功能,但均按供汽车行驶定义一级公路,当作为集散公路时,纵横向干扰较大,为保证供汽车行驶可设慢车道供非机动车行驶,而作为干线公路时,为保证其运行速度、运行安全和服务水平,应根据需要采取控制出入的措施;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为保证车辆行驶速度和运行安全,在慢车多时可设慢车道供非机动车行驶;三、四级公路定义为主要供汽车行驶,是指主要设计指标按供汽车行驶考虑,但同时也允许拖拉机等慢速车和非机动车使用行车道,混合交通特征明显,运行速度在40km/h以下。

这些规定都隐含着公路的功能,因此,应将本章与有关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理解,如等级选用、设计速度、路基宽度、路线交叉及交通工程设施(控制出入)等都与所确定的公路的功能有关。

根据2001年统计国道网平均车速46km/h,其中16个省大于50km/h,仅5个省小于40km,占里程20%,其中只有两个省可能是公路等级影响,其余有可能是拥挤造成,同期统计四级公路占11%,说明即使三级公路,也有部分运行速度在40km/h以下。

2K311010 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

2K311010  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

2K300000 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2K310000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技术2K311000 城镇道路工程2K311010 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2K311011 城镇道路分类一、城镇道路分级:地位、交通功能、服务功能。

二、城镇道路技术标准:三、城镇道路路面分类:2K311012 沥青路面结构组成及性能要求一、沥青路面结构组成:(一)垫层: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在干燥地区可不设垫层)。

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稳定性和抗冻胀能力,扩散由基层传来的荷载应力,以减小土基所产生的变形。

(二)基层: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

主要承受车辆荷载的竖向力,并把由面层下传的应力扩散到垫层或土基。

(三)面层: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和高低温稳定性,并且其表面还应具有良好的平整度和粗糙度。

高等级路面可包括磨耗层、面层上层、面层下层,或称上(表)面层、中面层、下(底)面层。

二、沥青路面性能要求:(一)垫层的性能要求:主要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通常在土基湿、温状况不良时设置。

垫层材料的强度要求一般不一定高,但其水稳定性必须要好。

(二)基层的性能要求:具有足够的、均匀一致承载力和较大的刚度;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和抗变形能力、坚实、平整、整体性好。

(三)面层的性能要求:平整度;承载能力;温度稳定性;抗滑能力;透水性;噪声量。

降噪排水路面结构组成:上面层休用OGFC沥青混合料,中面层、下面层采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2K311013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与材料一、结构组成:二、主要材料与性能:三、热拌沥青混合料主要类型:2K311014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构造一、垫层:在温度和湿度状况不良的城镇道路上,应设置垫层,以改善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

(一)在基层下设置垫层的条件:1、垫层: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总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时,根据路基干湿类型、地质不同,其差值即是垫层的厚度。

2、排水垫层:水文地质条件不良时的土质路堑,路床上湿度较大时,宜设置排水垫层。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送审稿)4路基路面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送审稿)4路基路面2003

4路基路面4.0.0 本章将《标准》(97)的“第四章路基”和“第五章路面”进行了合并,将原“第4.0.2条路基宽度”和原“第4.0.3条路基横断面”移到本《标准》“第二章控制要素”中,同时删去了原“第4.0.6条护坡道”、“第5.0.5条路拱坡度”,相关内容留相应设计规范去规定。

4.0.1 一般规定路基路面是公路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路基路面的损坏不仅与结构、材料,而且同线位选择不当、排水不畅、路基强度不足等因素直接相关,因此本条规定了路基路面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强调应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材料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应重视排水设施与边坡防护设施的设计,从而保证路基路面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还规定了路面面层应满足抗滑和平整的要求。

关丁路面分期修建问题,《标准》(97)规定各级公路路面可根据交通量发展需要,一次修建或分期修建。

”,本次修订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面不宜分期修建。

但位丁软土地区、高填方路段等可能产生较大工后沉降的路段,可按’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是因为: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交通量大,且对路面的使用品质有较高的要求,一旦开放交通,再中断交通施工或边施工边通车,不仅影响行车和经济效益,给交通管理带来困难,而且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桥梁、通道、交义工程等结构物较多,并均为一次施工完成,若路面分期修建,则造成纵断面标高的频繁变化,不仅给施工带来麻烦,而且降低了高速公路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3)对路面提出分期修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初期投资,但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若按高速公路造价2500万元/km计,沥宵路面减薄3cm每公里减少投资32.3〜51.6万元,每公里投资仅减少1.3阮2.1%4)对丁软土地区和高填方路基,在采取技术措施处理后,预计仍有较大的工后沉降时,可先铺一薄的沥宵层,待路基稳定后再加铺沥宵面层。

现行市政工程技术标准

现行市政工程技术标准

现行市政工程技术标准引言概述:市政工程是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工程。

为了确保市政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市政工程技术标准。

本文将对现行市政工程技术标准进行详细阐述,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

一、设计标准1.1 道路设计标准:包括道路宽度、坡度、弯道半径、路面材料等要求,以确保道路的通行安全和舒适性。

1.2 桥梁设计标准:包括桥梁的承载力、抗震性、跨度等要求,以确保桥梁的安全和稳定性。

1.3 给水排水设计标准:包括给水管道的直径、排水管道的坡度、水质要求等要求,以确保供水和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施工标准2.1 道路施工标准:包括路面厚度、路基处理、排水系统建设等要求,以确保道路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2.2 桥梁施工标准:包括桥墩的建设、梁体的安装、防水层的施工等要求,以确保桥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2.3 给水排水施工标准:包括管道的铺设、接口的密封、设备的安装等要求,以确保给水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材料标准3.1 道路材料标准:包括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路基填料等材料的质量要求,以确保道路材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2 桥梁材料标准:包括钢材、混凝土等材料的强度、耐久性等要求,以确保桥梁的安全和稳定性。

3.3 给水排水材料标准:包括管道材料、阀门、泵等材料的质量要求,以确保给水排水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四、验收标准4.1 道路验收标准:包括路面平整度、标线设置、交通信号灯配置等要求,以确保道路的通行安全和规范性。

4.2 桥梁验收标准:包括桥梁的承载能力、结构稳定性、防水层的完整性等要求,以确保桥梁的安全和可靠性。

4.3 给水排水验收标准:包括供水水质、排水管道的畅通性、设备的运行情况等要求,以确保给水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结论:现行市政工程技术标准是市政工程建设的基础,通过设计、施工、材料和验收标准的规范,能够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各个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以确保市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良好运行。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公路工程的技术标准将是保障公路建设项目的成功开展以及安全、经济的运行的重要基础。

因此,编制《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对于控制公路建设质量、实现公路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一、公路工程建设设计技术标准1、路线线形设计:公路路线应根据区域地形地貌及交通要求,进行路线设计。

路线的转弯半径、坡度、曲率等应符合路面形态的要求,以保证公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标准:在公路路基施工时,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公路行驶负荷要求,进行路基填方挖岩、振捣桩、排水排渣和完善排水等施工工作,确保道路施工质量。

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标准:桥涵施工要求:1)涵建筑物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建筑的安全稳定;2)涵施工的质量,必须确保施工技术的准确实施。

4、公路路面施工技术标准:公路路面施工要求:1)施工过程中,道路的竖向和水平技术要求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行车平稳安全。

2)路面层施工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有关质量标准。

二、公路维护与管理技术标准1、公路维护要求:公路维护要根据公路的使用程度和建设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

在施工维护时,应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确保技术标准。

2、公路管理体系要求: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公路管理体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实行保护性管理,确保公路安全稳定运行。

以上就是《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全面、科学、多样的技术文件。

经过全面的工程和管理对公路经济、安全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要求,公路的使用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更好的促进。

为实现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有必要按照《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进行施工,以确保质量的安全、高效的运行。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1. 引言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用于规范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和维护工作的技术规程和标准。

本文档旨在通过对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的详细描述和要求,确保城市道路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符合安全、高效、环保的原则,提高城市道路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2. 规范范围本文档适用于城市道路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维护工作,并涵盖以下方面:•道路设计和布局•道路材料和结构•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道路照明和交通信号灯•道路排水系统•道路绿化和美化•道路安全设施•道路施工和维护管理3. 道路设计和布局3.1 设计原则道路设计应根据城市发展规划、交通需求和环境要求进行,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性:道路设计应满足行车和交通流量要求,同时考虑并优化道路使用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2.安全性:道路设计应考虑行车安全、行人安全和交通事故预防,合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行人过街设施。

3.便捷性:道路设计应考虑到交通流量和交通需求,提供快速、便捷的交通通行条件。

4.环保性:道路设计应注重绿化和环保要求,合理设置绿化带和雨水收集设施。

3.2 布局要求•道路宽度:道路宽度应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等级确定,确保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安全和便捷性。

•车道设置:根据不同道路等级和交通需求,合理设置车道数目和车道宽度,确保交通流畅和效率。

•交叉口设计:交叉口应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等级合理设计,确保交叉口安全、便捷和通畅。

•路口转弯半径:路口设计应考虑车辆的转弯半径和转弯路径,保证转弯安全和顺畅。

4. 道路材料和结构4.1 道路表面材料•沥青混凝土:常用于城市道路的铺装材料,具有耐磨性和抗裂性能。

•水泥混凝土:常用于高等级公路和大型交叉口的铺装材料,具有耐久性和承载能力。

4.2 道路结构•路基:道路的基础层,应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和排水性能。

•道基:道路的支撑层,应具备良好的压实性能和稳定性。

•路面:道路的最上层,应具备良好的平整度和抗滑性能。

5.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5.1 交通标志交通标志是用于道路上传达交通信息和安全警示的标志物。

上海市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

上海市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

2 术语与符号2.1 术语2.1.1 城镇化地区公路 urbanization regional highway处于郊区规划的城镇建设用地、产业用地(工业区、物流园区、综合开发区等)、其他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公路。

2.1.2 高速公路 freeway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车道数不少于4条的的公路。

2.1.3 一级公路 first class highway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车道数不少于4条的公路。

2.1.4 二级公路 second class highway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多车道公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2.1.5 三级公路 third class highway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多车道公路,以集散交通的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2.1.6 四级公路 fourth class highway机动车道一般为双车道或单车道的公路,以服务功能为主。

2.1.7 辅路 side road设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或二级公路的一侧或两侧,供沿线进出主路以及不允许在主路行驶的车辆或非机动车、行人使用的公路。

一般与主路平行布设,可间断或连续设置。

2.1.8 设计速度 design speed公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

2.1.9 通行能力 traffic capacity在一定的公路和交通条件下,公路上某一路段适应车流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

2.1.10 服务水平 level of service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及驾驶人和乘客所感受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通常根据交通量、速度、行驶时间、行驶(步行)自由度、交通中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确定。

2.2 符号Hc—机动车行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最小净高;H b—非机动车行车道最小净高;H p—人行道最小净高;E—建筑限界顶角宽度;W r-红线宽度;W c-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的行车道宽度;W b-非机动车道的行车道宽度;W s-辅路的行车道宽度;W pc-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的路面宽度;W pb-非机动车道的路面宽度;W ps-辅路的路面宽度;L2—右侧硬路肩宽度;W mc-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W mb-非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L左、L右—隧道内侧向宽度;W l-侧向净宽;W sc-安全带宽度;W dm-中央分隔带宽度;W sm-中间分车带宽度;W db-两侧分隔带宽度;W sb-两侧分车带宽度;W a-路侧带宽度;W p-人行道宽度;W j-检修道宽度;W g-绿化带宽度;W f-设施带宽度;V/C—在理想条件下,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之比。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2—2021)原文+标准体系结构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2—2021)原文+标准体系结构

总则1总则1.0.1为规范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扩建的城镇化地区公路。

1.0.3城镇化地区公路应兼顾服务沿线短途交通需求,包括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需求。

1.0.4城镇化地区公路建设应符合公路网规划,宜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用地范围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包括辅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用地。

1.0.5公路进入城镇化地区或与城市道路衔接,应选择合理的衔接位置与衔接方式,过渡应顺适。

1.0.6城镇化地区公路项目不宜分期修建。

条件受限时,经论证可一次设计分期实施。

1.0.7 城镇化地区公路应注重环境保护。

路域景观应符合交通安全要求,与沿线城镇风貌相协调。

1.0.8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术语2.0.1主路express lanes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中与辅路分离,供机动车快速通过的部分。

2.0.2辅路local lanes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中集散沿线交通,间断或连续地设置于主路上层或下层、两侧或一侧,供机动车行驶的部分。

2.0.3 隔离设施separate facilities设置于对向机动车道之间、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起分隔作用的物理设施。

2.0.4 侧分隔带outer separations在公路中线两侧沿公路纵向设置的分隔同向机动车与机动车交通、同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的带状设施。

2.0.5 公交停靠站bus stop为公交车辆提供的供乘客上下车的停靠设施。

基本规定3基本规定3.1 公路分级及设施设置3.1.1 城镇化地区公路应按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确定技术等级,根据城镇化地区交通特性及需要,宜增设辅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设施,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高速公路、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当短途交通量较大导致出入口布设困难时,应设置辅路。

2 作为集散的一级公路,当短途交通量较大导致出入口布设困难时,宜设置辅路;一级公路,当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交通量较大,应设置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01-97条文说明目录前言1 总则1.0.1 适用范围1.0.2 公路分级1.0.3 公路等级的选用1.0.4 环境保护2 一般规定2.0.1 设计车辆2. 0.2 计算行车速度2.0.3 公路用地2.0.4 公路建筑限界2.0.5 抗震设防3 路线3.0.1 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3.0.2 行车道宽度3.0.3 爬坡车道和变速车道3.0.4 中间带3.0.5 路肩3.0.6 应急停车带3.0.7 错车道3.0.8 视距3. 0. 9 直线3.0.10 平曲线半径3.0.11 平曲线超高3.0.12 平曲线加宽3.0.13 缓和曲线3.0.14 回头曲线3. 0. 15 纵坡3.0.16 纵坡长度3.0.17 平均纵坡3.0.18 合成坡度3.0.19 高原纵坡3.0.20 竖曲线3.0.21 竖曲线与平曲线的组合4 路基4. 0. 1 路基设计的基本要求4. 0. 2 路基宽度4.0.3 路基横断面4. 0. 4 路基高度4.0.5 路基压实4. 0. 6 护坡道4. 0. 7 路基防护4. 0. 8 路基排水5 路面5. 0. l 路面设计的基本要求5.0.2 标准轴载5.0.3 路面等级5. 0. 4 路面结构组成及其类型5.0.5 路拱坡度5. 0. 6 路面排水6 桥涵6.0.l 桥涵设计的基本要求6.0.2 桥涵跨径6.0.3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6.0.4 桥面净空6. 0. 5 桥下净空6.0.6 渡口码头7 车辆及人群荷载7.0.l 车辆荷载7.0.2 车辆荷载的选用及布载规定 7.0.3 人群荷载8 隧道8.0.1 隧道设计的基本要求8.0.2 隧道净空8.0.3 隧道分类8.0.4 隧道防水和排水8. 0. 5 隧道附属设施9 路线交叉9.0.1 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9. 0. 2 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9.0.3 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9.0.4 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9. 0. 5 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9.0.6 公路与管线等交叉10 沿线设施10. 0.1 交通安全设施10.0.2 交通管理设施10.0.3 防护设施10.0.4 服务设施10.0.5 公路管理房屋10.0.6 绿化前言建国以来,于1951年9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设计准则(草案)》。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强制性条文及条文说明教材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强制性条文及条文说明教材
电力架空线路电压 (kV) 最小距离 (m) 垂直方向 水平方向 <1 1.5 1.0 1~15 3.0 1.5 20~40 4.0 2.0 60~ 110 5.0 4.0 220 6.0 6.0
8.1.2 沥青混合料面层不得在雨、雪天气及环境最高温度低于5℃时施工。 【条文说明】:沥青混合料施工需要保证一定的环境条件,为保证质量, 将此条列为强制性条文。 8.2.20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自然降温至表面温度低于50 ℃后, 方可开放交通。 10.7.6 在面层混凝土弯拉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填缝完成前,不得开放交 通。 【条文说明】:在水泥混凝土面层铺筑成品质量中,通过养护、保证混 凝土弯拉强度达到质量要求是关键。将此条列为强制性条文。 11.1.9 铺砌面层完成后,必须封闭交通,并应养护湿润,当水泥砂浆达到 设计强度后,方可开放交通。 【条文说明】:铺砌料石面层,必须在基层水泥砂浆达到设计强度后, 开放交通,方能保证工程质量,列为强制性条文。 17.3.8 当面层混凝土弯拉强度未达到1MPa或抗压强度未达到5MPa时,必 须采取防止混凝土受冻的措施,严禁混凝土受冻。
17.4.1 施工过程中,必须对主梁各施工阶段的拉索索力、 主梁标高、塔梁内力以及索塔位移量等进行监测,并应及 时将有关数据反馈给设计单位,分析确定下一施工阶段的 拉索张拉量值和主梁线形、高程及索塔位移控制量值等, 直至合龙。 18.1.2 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对成桥结构线形及内力进行监 控,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二、城市桥梁工程
1、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强制性条文及条文说明 CJJ2-2008
2.0.5 施工单位应按合同规定的或经过审批的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发生设计变更及工程洽 商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程序办理设计变更与工程洽商手续,并形成文件。严禁按未 经批准的设计文件变更进行施工。 【条文说明】: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强调指出施工单位必须遵守的规定,应严格执行。在 施工过程中,当发生设计变更,为了保证对设计意图的理解,不产生偏差,以确保满 足原结构设计的要求,办理设计变更文件。 2.0.8 施工中必须建立技术与安全交底制度。作业前主管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向作业人员进 行安全与技术交底,并形成文件。 【条文说明】: 安全交底与技术交底并列,形成制度,应是今后的方向。 5.2.12 浇筑混凝土和砌筑前,应对模板、支架和拱架进行检查和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 6.1.2 钢筋应按不同钢种、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验收,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条文说明】:钢筋是混凝土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结构的承载力至关重要,使用的 钢筋是否符合标准和设计要求,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因此钢筋进场时,必 须按批抽取试件做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试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 设计要求。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是城市道路工程的基础性文件,规定了城市道路设计、施工、管理及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它具有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是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性文件。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是城市道路工程的基础性文件,一般包括: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施工规范、质量检验规范、设备管理规范、交通治安管理规范、道路使用与维护规范等。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包括道路的平面设计要求、路面设计要求、路基设计要求、路堤设计要求、桥梁设计要求、涵洞设计要求、沿河设施设计要求等。

施工规范包括道路施工方案设计要求、道路施工组织要求、道路施工技术要求、道路施工质量控制要求等。

质量检验规范包括城市道路施工质量检验要求、城市道路施工产品质量检验要求、城市道路施工结构质量检验要求、城市道路施工质量验收要求等。

设备管理规范包括城市道路设备购置管理要求、城市道路设备安装管理要求、城市道路设备保养管理要求、城市道路设备运行管理要求、城市道路设备更新管理要求、城市道路设备维修管理要求等。

交通治安管理规范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保障要求、城市道路交通管制要求、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管理要求、城市道路交通技术检测要求、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要求等。

道路使用与维护规范包括城市道路使用管理要求、城市道路施工维修管理要求、城市道路使用费收取要求、城市道路保护与绿化要求、城市道路施工维护要求等。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是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必须严格遵守,确保城市道路工程的质量、安全和效益。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促进城市道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城镇道路施工技术要求

城镇道路施工技术要求

城镇道路施工技术要求《城镇道路施工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唠唠城镇道路施工技术要求这档子事儿。

咱先来说说这路吧,那可是城镇的“生命线”啊!要是没修好,那可真是会闹出不少笑话和麻烦来。

就好比说,路修得坑坑洼洼的,那走上去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忽高忽低,让你体验一把“心跳的感觉”。

还有那路面不平整的,下雨天就成了一个个小水塘,要是不小心踩进去,嘿,那鞋子可就湿得透透的了,简直就是城市版的“踩地雷”游戏。

说起施工技术要求,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

就拿这地基来说吧,得夯实得稳稳当当的,不然这路修好了,没过多久就开始下陷、开裂,那就不是修路了,那是在搞笑呢!施工师傅们就像是一群神奇的魔法师,得把这土地变得结结实实的,给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说说这铺路的材料吧,那也得精挑细选。

要是弄些劣质材料,那路用不了多久就得变成麻子脸,到处都是坑坑洞洞。

好的材料就像是给路穿上了一件坚固的铠甲,能经得起车辆的碾压和时间的考验。

在施工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得注意到。

比如说,这路的坡度得恰到好处,既要能排水,又不能太陡,不然走在路上都觉得自己要滑下去了。

还有这路边的排水设施,要是没做好,一下雨那就成了水乡泽国啦,车子都能当船开了!而且啊,这施工可不能慢悠悠的,得抓紧时间。

咱老百姓可都等着路修好呢,要是拖拖拉拉,那可不行。

但是也不能为了赶进度就瞎糊弄啊,得保质保量。

我记得有一次,家附近在修路,那施工队真是忙得热火朝天。

我每天经过那里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有的在搅拌水泥,有的在铺设路面,还有的在指挥交通。

看着他们认真工作的样子,我觉得特别踏实。

总之,城镇道路施工技术要求可马虎不得。

这不仅仅是一条路,更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出行和生活质量。

希望那些施工师傅们都能好好发挥他们的技术,给我们造出一条条平坦、坚实、耐用的好路,让我们的城镇变得更加美好!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城镇道路路面技术标准(一)

城镇道路路面技术标准(一)

城镇道路路面技术标准(一)城镇道路路面技术标准背景介绍城镇道路是城市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其路面的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城市交通的安全和顺畅,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道路路面技术标准,对城镇道路的路面材料、结构、厚度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和要求。

路面材料标准城镇道路路面材料主要包括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石材路面、陶瓷路面等。

根据不同的路段,选择不同的路面材料,以保证路面的耐久性、抗滑性、防水性以及提高行车的平稳性等指标。

路面结构标准城镇道路路面结构应该根据不同的路段、交通量、车速等因素进行设计。

一般分为车道结构、缓冲带结构和人行道结构三个部分。

路面结构的合理设计不仅能够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还能够提高路面的抗载能力、减少噪音污染等。

路面厚度标准路面厚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厚度过薄或过厚都会影响道路使用寿命和行车的平稳性。

按照标准规定,城镇道路路面厚度应该大于或等于70mm,且密实度达到标准要求。

同时还需要在道路设计和建设时考虑到道路的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调整路面厚度。

路面维护标准路面维护是路面保持良好状态和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

城镇道路路面维护主要包括路面补补洞、铺装缝处理、路面打洗等。

同时还需要做好病害处理,尽早发现和修补路面裂缝、坑洞等,避免因此造成的交通事故。

结论城镇道路路面技术标准是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严格遵守标准,合理设计路面,有效维护路面,是保证城市交通安全和畅通的关键措施。

建议为了更好地建设城市道路和确保城市交通安全畅通,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加强路面材料质量监管,避免使用假劣材料。

•建立完善的路面验收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路面缺陷。

•加大对城市道路的维护保养力度,及时修补路面病害,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探索新型路面材料和结构,适应城市道路不断变化的使用需求。

结语城镇道路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路面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和畅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隧道)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隧道)

7 隧道7.0.1 一般规定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公路建设中采用隧道方案穿越山岭的越来越多,其中,长大隧道和短隧道的数量呈现大量增长趋势,并且出现了较多的连拱隧道、明洞、隧道群、桥隧相连等不同形式,但限于这些方面经验总结不多,本次修订对以上这些形式没有给出太多的规定。

隧道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隧道前期的结构设计、施工和工程投资,以及竣工后的运营安全和养护管理,因此,隧道所在区域的地质勘察工作必须深入和细致,力求准确、全面和合理。

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地质、环保、工程造价等诸多因素进行方案的比选工作。

一般当路基中心线处挖深达到30m时,应进行挖方与隧道或明洞方案的比较,比选因素不仅要考虑建设成本和建设难度,还要考虑建成以后车辆的安全行驶和行驶费用,以及运营管理和养护维修的费用,真正贯彻总体设计的思想。

隧道标高位置的合理确定是控制建设规模的重要措施,确定时应根据公路等级、隧道功能,综合考虑路线走向、路线平纵线形、隧址处地质资料、洞口及连接线线形布置、隧道内附属设施的布置等因素综合考虑。

必要时还应对长隧道方案和隧道群方案进行比较。

“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带或可能因施工造成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地段,”是指自然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困难或几乎不可能恢复的地段,对这些地区,应强调方案选择时环保因素优先的原则。

隧道平面线形应与隧道前后路线线形协调一致,并尽量均衡。

资料表明,影响隧道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停车视距和车速,因此线形设计必须要保证停车视距的要求。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上的长、中隧道以及各级公路上的短隧道在考虑隧道线形时一般应服从路线布设的需要。

曲线隧道从路线布设上很难避免,过去由于考虑施工的难度,以及隧道内通风的效果,不提倡洞内设置平曲线,但随着施工技术的提高,以及通风设备性能的改进,可以根据路线布设的整体需要,采用曲线隧道,曲线隧道有助于控制洞内车速,提高驾驶人员的注意力,而且相比直线隧道,能够更好地解决光过渡和眼睛的适应问题。

现行市政工程技术标准 (2)

现行市政工程技术标准 (2)

现行市政工程技术标准一、引言市政工程是指为城市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燃气供应、电力供应等。

为了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现行市政工程技术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二、道路工程技术标准1. 道路设计标准:包括道路宽度、坡度、弯道半径、交通标志标线等要求,以确保道路的安全和通行效率。

2. 道路材料标准:规定了道路建设所使用的材料的质量要求,如沥青、混凝土等。

3. 道路施工标准:包括道路基层处理、路面铺设、排水系统等施工要求,以确保道路的平整度和耐久性。

三、桥梁工程技术标准1. 桥梁设计标准:规定了桥梁的荷载标准、桥面宽度、桥墩高度等要求,以确保桥梁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2. 桥梁材料标准:规定了桥梁建设所使用的材料的质量要求,如钢材、混凝土等。

3. 桥梁施工标准:包括桥梁基础施工、桥面铺设、桥墩建设等施工要求,以确保桥梁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四、给水排水工程技术标准1. 给水工程标准:规定了给水管道的材料、连接方式、压力要求等,以确保供水的安全和稳定。

2. 排水工程标准:规定了排水管道的材料、坡度、排水口设置等要求,以确保排水的畅通和效率。

五、燃气供应工程技术标准1. 燃气管道标准:规定了燃气管道的材料、连接方式、压力要求等,以确保燃气供应的安全和稳定。

2. 燃气设备标准:包括燃气表、燃气灶具等设备的安装和使用要求,以确保燃气的正常供应和使用安全。

六、电力供应工程技术标准1. 电力路线标准:规定了电力路线的设计、杆塔设置、导线选型等要求,以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2. 电力设备标准:包括变压器、开关设备等电力设备的安装和使用要求,以确保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七、结论现行市政工程技术标准是保障市政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

各项技术标准涵盖了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燃气供应、电力供应等方面的要求,确保了市政工程的设计、材料和施工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万以下 20 万~50 万 50 万~100 万 100 万以上
本次标准适用范围增加了特大城市和建制镇级别,并结合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和发 展格局,扩大了适用范围,增加了开发区和与枢纽工程有关的道路,并增加了桥梁、隧道以 及与道路密切相关的附属设施等部分内容。 特大、大城市的卫星城以及开发区纳入上级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道路,其设计标准与 上级城市标准一致,卫星城、开发区内部道路根据独立卫星城的规模确定设计标准。 1.0.3 需要进行比选和专家论证的重要指标包括设计速度、车道宽度、建筑限界、平面 线形、纵断面线形、超高横坡、视距标准等设计要素。 本标准的使用还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保障交通安全。 根据城镇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等级、红线宽度以及与周围环境和地上、地下构筑物 的关系,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合理采用技术标准。 根据道路使用功能要求,体现城镇特点和特色,处理好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和附
5
根据国内外城市道路的分类对比, 以及国内目前的使用情况调研, 我国原城市道路的分 类方法还是比较合理的, 与其它部分国家的道路分类方法差别不大, 本次标准中延用原分类 方法,即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种类型。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圈和城市群逐渐形成,城际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采用高速 公路或一般的城市快速路存在不满足交通功能的可能, 下阶段可进行城际快速路标准与定义 的研究。 3.1.2 道路分级 道路分级是在道路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细化, 各国在道路分类上均有明确的规定, 但 对于道路分级,许多国家并未作明确的规定。本次参考目前的分级标准及使用情况调查,确 定各类道路分级,目的是对同类道路设计速度的选择进行必要的控制。 1.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中除城市快速路未进行分级外,各类城市道路 根据城市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 I、II、III 级。 2.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在等级分类的基础上没有再进行分级, 但设计速度有较宽的变化幅度。 3. 根据调查和资料收集,大部分国家未对城市道路再进行明确的分级,只有日本根据 道路所在地区、地形状况及规划交通量将位于城市地区的第 2 种、第 4 种道路分别分为 2 级和 4 级。 并在各分级下又分为供所有机动车通行的普通道路和只供小型汽车通行的小型道 路。 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20—95)根据城市规模在道路交通量上的不 同反映,进行城市道路的分类。目前各国城市规模分类标准尚无统一的规定,各国城市道路 分级标准也均未按城市规模来划分。 根据调研和目前的使用情况, 认为不应把城市规模作为 道路分类和分级的唯一标准。 城市道路的分类应根据交通功能及路网结构在交通规划阶段确 定,道路分级不宜完全根据城市规模划分。 5. 城镇道路的分级应根据道路功能、设计交通量、地形条件、工程建设性质等因素综 合确定。 许多国家的道路并没有完全分为公路和城市道路的概念, 其分级及设计速度的选择 考虑的主要因素为道路所在地区的地形及规划交通量, 这些因素对于公路比较合适, 而对于 城市道路的网状路网结构, 应考虑的是区域的地形条件; 交通量在路网上表现为分配的自协 调性和自适应性, 且交通量预测在城市道路中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国内多数业内专家认 为预测的设计交通量应作为设计考虑因素之一, 而不是唯一依据。 对于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的 控制条件也应具有一定的差异, 本标准中考虑作为分级的一个因素, 但应经过技术经济论证。 虽然我国道路目前种类很多,公路、城市道路、村镇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居住 区道路等,但由于相应的道路标准体系不齐全,存在部分道路设计依据不足的情况。为了使 目前各类道路的设计、建设有一定的标准和参照依据,适当扩大本标准的涵盖面,提高标准
4
在 AASHTO2004 中,根据区域的不同分为城市道路和乡村道路。根据功能,乡村道路 分为主要干道(含高速公路和其它主干道) 、次要干道、集散道路和地方道路。城市道路分 为主要干道(州际、其它高速公路、其它主干道——部分控制或不控制出入) 、次干道、集 散道路和地方道路。 2)日本道路分类 在《道路构造令的说明和运用》 (2004)中,道路的划分是根据道路种类、规划交通量、 道路所在地区及地形状况来确定的。共分为两类四种,各类下再分级。 表 3.1-1 高速国道及汽车专用道路 非市区 第一种 市区 第二种 日本道路分类 其它道路 非市区 第三种 市区 第四种
2
属设施的关系; 处理好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关系; 并在设计中考虑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条件。 体现“公交优先”的交通发展战略,处理好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关系。 注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妥善处理文物、名木、古迹等。 1.0.4 由于本标准不是现行设计规范的简单修订,本标准的实施不能代替各专项标准, 本标准中有规定者应遵照执行, 未规定者仍执行现行设计规范和相关专项设计标准。 如引用 的专项标准进行修编,应采用修订后的技术标准。
1
1.0.2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50280-98)中城市(city)是指以非农产业和 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市 (municipality 、city)指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镇(town)指经国家批准设镇 建制的行政地域, 城市规划区(urban planning area )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 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从城市规划法的定义来看, “城市”包含了“城市”和“镇” ,所以本标准称为《城市 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应更准确。 本标准适用于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城市和城镇,包括特大、大、中、小城市、建制 镇以及卫星城、开发区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枢纽工程中的道路,以及城镇道 路桥梁、隧道及其附属设施中与道路相关部分的设计。郊区和村镇道路可参照执行。 目前世界各国基本均按人口规模来确定城市的等级分类,但各国标准差异悬殊,我国 现行统计规定按市区非农业人口数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的等级如表表 1.0.2-1,已经增加了特 大城市一级。 我国现行城市等级划分标准 级别 1 2 3 4 级名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表 1.0.2-1
分4级 分2级 分5级 分4级 另外,对于各种划分的道路,又分为普通道路和小型道路两种。 3)台湾道路分类 根据台湾《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标准》 ,其道路根据功能分为快速道路、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及服务道路四类。 4)加拿大道路分类 加拿大的道路分为城市道路和公路,城市道路和公路均分为四级,分别为地方道路、集 散道路、干道和快速路。 表 3.1-2 加拿大道路分类 项目类别 交通服务功能 用地服务 日交通量 交通流特征 城市地方道路 交通为第二位 用地出入第一位 <3000 间断流 1000~20000 间断流 城市集散道路 交通与用地出 入同等 城市干道 交通为第一位 用地出入第二位 5000~30000 仅在信号交叉口及 行人过街横道上间 断 50~100 40~90 各种类型 货车<20% 集散道路 干道 快速路 城市快速路 最优的流动性 无用地出入口 >20000 间断流
设计速度 自由流状态下 平均运行速度 车辆类型 道路之间的衔 接
30~50 20~40 小客车及服务性 车辆 地方道路 集散道路
50~80 30~70 各种类型 地方道路 集散道路 干路
80~120 70~100 各种类型 重型车<20% 干道 快速路
5)德国道路分类 德国按道路功能分为:高速公路、快速干线、主干线、干线道路、集散道路、小区道路。 后面 4 种主要在城市内部。
3
2


3
一般规定
3.1.1 为确定本标准中城镇道路分类及分级,通过对目前国内、外道路的分类进行了调 查总结和类比分析。认为城镇道路分类应以功能分类为主,分级需综合考虑道路服务对象、 交通量、地形条件、新建以及改扩建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1. 我国目前道路分类 由于目前我国各种道路管理机构不同,道路分类处于多样化的状态。大体上分为公路、 城市道路、村镇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居住区道路等,其中部分道路发行了相应的技 术标准。 公路: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根据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20—95)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根据城镇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 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小城市规划道路网分为干路和支路,可对应于 低级的次干路和支路。 村镇道路:在《村镇规划标准》 (GB 50188—93)中分为一、二、三、四级,但没有相 应的设计标准。在目前“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推动下,村镇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尚缺乏相应的依据。 厂矿道路:在《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 22—87)中分为厂内道路和厂外道路,厂外 道路分为一、二、三、四级,厂内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道、车间引道和人行道。 居住区道路分为: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中分为居住区道路、 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 林区道路:目前我国尚无林区道路的相关规范。 另外尚有其它分类方法,如根据承担主要交通运输性质分为:客运道路、货运道路、客 货混行道路等;亦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业性道路等。根据服务车辆类型不同 分为:混行道路、小汽车专用道路、公交专用道路、非机动车专用道路、人行专用道路等。 但在相应的技术标准中并无特殊体现。 2. 其他国家和地区道路分类 1)美国道路分类
条文说明
1
总 则
1.0.1 我国城镇道桥专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始于 80 年代,目前共有标准 24 项,尚未形成 完整的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缺乏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行业通用技术标准。 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为适应编制时期的使用需求,各章节涵盖了多 个类别的标准化对象,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其中部分标准化对象已逐步发展为独立 的分支,并已颁布了相应的专项标准。如道路绿化设计已形成《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 范》 (CJJ75-97) ,城市道路照明由《城市道路照明设计规程》 (CJJ45-91)代替,人行天桥、 人行地道部分由《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程》 (CJJ74-99)代替,城市快速路、道 路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部分由在编的《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及《城市道路交叉设计规程》 代替,城市道路路面、路基及交通设施标准也将分别代替道路设计规范的部分章节。随着各 专项标准编制工作的陆续开展, 具有全面综合和宏观指导意义的城镇道路工程通用技术标准 的编制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 为适应新的材料技术、设计技术、施工技术的发展,2002 年建设部发布的《工程建设 标准体系》 (城乡规划 城镇建设 房屋建筑部分)考虑国内城镇道桥标准的发展情况,兼顾 相关行业工程标准现状, 结合国内外标准模式, 对现行城镇道桥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了完善和 补充,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完整化的专业标准体系。在体系中提出并确定《城镇道路工 程技术标准》为通用标准。 根据建设部文“关于印发《二 00 二~二 003 年度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 修订计划》的通知第 29 项 《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 (修订)任务,为适应我国城镇的 建设和发展,统一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进行本标准的编制工作。 在城镇道桥专业技术标准体系中,本技术标准作为城镇道路通用标准,应对城镇道路 的专用标准具有宏观指导和控制作用, 从而确定了本标准的编制内容和深度, 其内容应全面, 深度适宜,规定指标应具有宽容性和适用性,而不仅仅是对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的修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