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共28页文档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绪论一、西方文论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主要指发源于古希腊的、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文学理论遗产。
二、西方文论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文论的主流是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神学时期:中世纪文论“经为寓意”说和“诗为寓意”说:阿奎那、但丁3、复苏时期:文艺复兴文论为诗辩护、悲剧理论、小说理论、艺术真实和想象:薄伽丘、卡斯特尔维屈罗、塞万提斯、莎士比亚4、展开时期:17—18世纪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经典和范本,强调服从权威、规范与统一,据此为文艺制定法则。
“三一律”。
启蒙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提倡古典主义传统;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毁坏德行,主张“回到自然”;狄德罗提出文学的逼真性原则,严肃喜剧取代古典主义喜剧;鲍姆嘉通强调诗的感性构思方式、修辞对诗意的作用;莱辛批评古典主义的“诗画同一”说和“单纯肃穆”的审美趣味,,把人的动作和行动提到首位,倡导市民戏剧;赫尔德提出用民间诗歌的再生来复兴诗歌,发扬民族文学传统;维柯注重原始人的诗性思维。
5、德国古典时期康德提出了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等观点;歌德认为艺术模仿自然又高于自然,首创“世界文学”的概念;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论述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探讨)、首次提出悲剧冲突论;黑格尔提出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也是三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史观念,在悲剧冲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善两恶的冲突”的悲剧本质说。
6、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追求理想的表现,强调想象和情感的巨大作用,鼓吹天才和个性解放,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创造,崇尚自然,宣扬“回到自然”。
现实主义文论方面,巴尔扎克主张文学应像镜子一样,照生活原样表现世界,提出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司汤达提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和文学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别林斯基提出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三原则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杜勃罗留波夫将现实主义文论发展为真实性、典型性、形象性三原则;托尔斯泰主张文学要忠实地按照实际生活原样再现生活,文学的典型化原则。
西方文论的发展及其规律
西方文论的发展及其规律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004班姓名:王亚军学号:20100001402摘要:从公元前6 世纪直到20 世纪,西方文论大体上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中世纪神秘主义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17 世纪新古典主义———18 世纪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的文论———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阶段。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西方文论呈现出一些规律:西方文论的发展受着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状况的制约。
西方文论的发展受西方哲学、美学的影响,大体经历了:自然本体论文论———认识论文论——社会本体论文论(精神本体论文论——语言本体论文论) ,在18 世纪形成了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两大文论思潮的对立,在20 世纪形成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两大对立的文论思潮。
西方文论的发展还受到文艺的内在构成要素的左右,19 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主要是社会和作品的研究,19 - 20 世纪转向作家、艺术家的研究,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又转向接受者、读者的研究。
西方文论的发展同时还由于人类主体的心理因素的演变而变化发展,大体呈现出由理性到感性,由神学理性到人文理性,由意志到直觉,由显意识到无意识,由全方位到单个心理因素再到多元心理研究。
西方文论的发展与西方文学的发展一样,形成了广义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相辅相成的思潮。
正文:所谓西方文论是指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的理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举的概念,它以欧洲的文学理论为主,也兼及一部分有关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的理论形态。
西方文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关联、相互促进的。
因此,西方文论的发展,必然是以西方哲学和西方美学的演变为其基础,又以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为根据的,同时还与整个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这就规定了西方文论的发展,既不可能远离西方社会的历史变迁,也不可能脱离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具体演化嬗变。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 质主义、反结构主义等。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 性,认为文本与作者、读者、世界的关系 是相对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的。
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加塔里等。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01
德里达
解构主义文论的创始人,认为语 言符号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 的,文本的意义也是多元的、不 确定的。他主张对文本进行“解 构”,即揭示文本中的矛盾和冲 突,打破原有的意义结构。
法国的布瓦洛、英国的德莱顿等。
思想
主张文学作品应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 推崇古希腊罗马作家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标准。
古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欧洲文学的规 范化和艺术化。
局限性
过于强调模仿和传统,束缚了文学的 创新和个性表达,忽视了文学的情感 和内在价值。
西方文论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西方文论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 主义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详细描述
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其发展 过程中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主 义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代表 人物,如古典主义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 比亚、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以及现代主义的卡夫卡等。 这些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对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目录
• 西方文论概述 • 古典主义文论 • 浪漫主义文论 • 现实主义文论 • 现代主义文论 • 后现代主义文论
01 西方文论概述
西方文论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西方文论是关于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多元性、历史 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西方文论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古希腊马其顿斯吉塔拉人,世界古 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 教育家之一。马克思曾称他是古希 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 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黑格尔称他 “人类导师”。 • 鲁开昂学园。 • 逍遥学派。
《诗学》
• 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见《诗 学· 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 1、序论(1—5章),阐述诗的本质,模仿 的三点区别,诗的起源及史诗和悲剧的异同; • 2、悲剧论(6—22章) • 3、史诗论(22—25章) • 4、史诗与悲剧比较论(26章)
• 亚氏:卡塔西斯Katharsis——净化,“净 洗”、“宣泄”、“洗涤”。 • 亚里士多德:“像哀怜和恐惧或是狂热之类 情绪虽然只在一部分人心里是很强烈的,一 般人多少有一些。有些人受宗教狂热支配时, 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 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 这种情形当然也适用于受哀怜恐惧以及其他 类似情绪影响的人。…受到净化,因而心里 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
四、摹仿与真理
• “洞喻” • “镜子喻” • “床喻” 第一种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念(Idea) 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念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 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 了两层” • 摹仿诗人是说谎者,他们的造物并不表现真理。
• “我认为,如果他(诗人)对自己摹仿的事物 有真知的话,他是一定宁可献身于真的东西 而不愿献身于摹仿的。他会热心于制造许多 出色的真的制品,留下来作自己身后的纪念。 他会宁愿成为一个受称羡的对象,而不会热 心于做一个称羡别人的人。”《理想国》
三、诗人的罪状
古代西方文论.doc
第一编古代文论西方古代文论概述时期界限: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
发展脉络:“二希精神”(“希腊精神”和“希伯莱精神”)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希伯莱精神和希腊精神,整个世界就在它们的影响下运转。
在一个时期世界会感到一种力的吸引力更大,另一个时期则是另一种力更受瞩目。
世界本应在这两极之间取得均衡,只是事实上又从来不曾做到过。
”古希腊(罗马):希腊精神主导——欧洲中世纪:希伯莱精神主导——意大利文艺复兴:希腊精神的涅槃重生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古希腊文论大体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极盛于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这也是西方文论发展史上最富于原创力的时代。
柏拉图著作甚丰,有近三十篇对话流传至今,其中《伊安》《理想国》《法律》《斐德若》《会饮》等篇直接与文艺理论相关。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论著作是《诗学》和《修辞学》。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柏拉图的生平和时代柏拉图的文艺观柏拉图文艺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柏拉图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第三节亚里士多德和《诗学》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著作《诗学》的方法论《诗学》中的一般艺术原理对《诗学》的评价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一、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毕达哥拉斯的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
因为万物都能用数去计算,所以认识世界就是认识支配世界的“数”。
1、“美是和谐统一”“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有关,音乐是否协调与发音体的体积比例有关。
2、“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和谐统一人的身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人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一旦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了艺术欣赏的状态。
评价:运用自然科学的观点研究艺术美学对后代美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
梅特林克 (Maeterlinck, 1862-1949)
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
佩特(Walter Pater)
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
他们吸收了未来主义诗歌反现实主义和重视形式
因素的思想,把文学的重心从内容移到了形式上。
表现主义文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象征主义文论:把直觉、印象、象征等看作 艺术的生命 唯美主义文论:为艺术而艺术 俄国形式主义:把文学的重心从内容移到了 形式上 新批评(New Criticism) 结构主义文论:从结构和语言入手分析作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风为之一变,西方文论
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和 语音中心主义,彻底打破这 种二元对立中的不平衡状态, 这就是解构主义的基本思想。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迅速 在欧美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为后结构主义的核心。
曾经在现代主义文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主要内
容是探讨“性”和“无意识”在文学中的作用。 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开创的对于 作家无意识的探索。文学艺术作品被看作艺术家 的白日梦。第二阶段由后弗洛伊德批评家们发展 出一套探讨读者无意识的理论,文学艺术作品被 看作读者无意识的投射,成为读者发现自己的 “身份主题”(identity theme)的文本。第三个 阶段则是由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 1961),提出的“原型批评理论”。
莎士比亚
塞七提斯
古典主义
启蒙主义文论: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和现实主 义的一个过渡 浪漫主义文论:继承幵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传统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和生活、文学和时代、 文学和客观现实的紧密关系
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
现代主义文论的 影响:对后世文 学创作和批评产 生了深远影响
04
西方文论的演变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文论
主要观点:反对现代主义时 期的理性主义和客观性,强 调个体经验和多元文化
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 60年代至80年代
代表人物:约翰·巴斯、托 马斯·库恩、米歇尔·福柯等
主要作品:《后现代主义与 文化理论》、《科学革命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西方文论提供了多种研究方法和 理论框架,如结构主义、后结构 主义、解构主义等,这些方法被 广泛应用于文化研究领域。
西方文论对文化研究的影响还体 现在对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研究上, 如对文学、艺术、电影、音乐等 领域的研究。
对跨学科研究的影响
文学理论与哲学、 心理学、社会学 等学科的交叉融 合
05
西方文论的影响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西方文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观念、方法和技巧等 方面的影响。
西方文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等 方面的影响。
西方文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传播和接受等方面的影 响。
西方文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传承和创新等方面的影 响。
拜伦等
主要观点:反 对古典主义时 期的理性和规 则,强调艺术 的自由和创新
对后世的影响: 推动了文学艺 术的多元化和 发展,对现代 文论产生了深
远影响
现实主义时期的文论
现实主义文学 的特点:真实、 客观、关注社
会现实
现实主义文论 的代表人物: 巴尔扎克、福 楼拜、托尔斯
泰等
现实主义文论 的主要观点: 强调文学的真 实性,反对浪 漫主义的幻想
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西方文论课件
第一章:绪论——西方文论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西方文论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文学理论的历史就是人们的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文学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即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文艺思潮的研究等。
批评和研究的展开不能离开特定的文学观。
即批评的标准。
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的文学观念,就成为文论的历史。
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是西方人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与七个不同历史时期。
一、先看两个阶段的情况两个大的阶段即传统西方文论和现代西方文论。
这个分界线基本上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约在1890—1915年之间)。
其依据是欧美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对现代主义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界线的划分(见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西方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相比较,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传统文论早期的摹仿说、实用说(即古典主义,如古罗马贺拉斯、十八世纪英国批评家菲利普·悉尼、理查德·赫德、塞缪尔·约翰逊等),后来的表现说(即浪漫主义)、再现说(即现实主义),无论是强调作品表现的对象,还是重视表现的主体作者,都是旨在探讨文学究竟是什么,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即本质论文学观。
而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把研究的对象转向作品本身,旨在研究文学文本,强调文学研究与社会(读者感受)和作家(作者意图)没有关系,即本体论文学观(也就是客观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对于文学研究影响的结果是,批评家和理论家在研究文学作品的同时,开始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到六、七十年代随着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文学研究的重心彻底由文本转向读者接受,出现了接受论文学观。
这是从问题的实质上看两阶段文论的特点。
另外,从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发展态势上看,特点也格外突出。
传统文论的兴起和发展都比较缓慢,一种文论思潮和观点一般会成为一个时期的主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现代文论的发展态势是流派多,更迭快,各流派之间是既有对立和矛盾,又有借鉴和影响,一种文论思想成为主流的时间很短,一个文论家会同时成为两个或多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会容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
西方文论_精品文档
西方文论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
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
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H.Abram)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
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一)古典主义文论时期,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神学神秘主义文论。
这一时期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是公元前6世纪,公元14世纪;(二)近代文论时期:大致是公元15世纪,公元19世纪后期。
包括文艺复兴人文主义、17世纪新古典主义、18世纪启蒙主义文论、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论和19世纪40,60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文论。
西方文论的发展及其规律
西方文论的发展及其规律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004班姓名:王亚军学号:20100001402摘要:从公元前6 世纪直到20 世纪,西方文论大体上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中世纪神秘主义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17 世纪新古典主义———18 世纪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的文论———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阶段。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西方文论呈现出一些规律:西方文论的发展受着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状况的制约。
西方文论的发展受西方哲学、美学的影响,大体经历了:自然本体论文论———认识论文论——社会本体论文论(精神本体论文论——语言本体论文论) ,在18 世纪形成了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两大文论思潮的对立,在20 世纪形成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两大对立的文论思潮。
西方文论的发展还受到文艺的内在构成要素的左右,19 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主要是社会和作品的研究,19 - 20 世纪转向作家、艺术家的研究,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又转向接受者、读者的研究。
西方文论的发展同时还由于人类主体的心理因素的演变而变化发展,大体呈现出由理性到感性,由神学理性到人文理性,由意志到直觉,由显意识到无意识,由全方位到单个心理因素再到多元心理研究。
西方文论的发展与西方文学的发展一样,形成了广义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相辅相成的思潮。
正文:所谓西方文论是指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的理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举的概念,它以欧洲的文学理论为主,也兼及一部分有关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的理论形态。
西方文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关联、相互促进的。
因此,西方文论的发展,必然是以西方哲学和西方美学的演变为其基础,又以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为根据的,同时还与整个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这就规定了西方文论的发展,既不可能远离西方社会的历史变迁,也不可能脱离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具体演化嬗变。
20世纪西方文论
绪论20世纪西方文论走向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Age of Theory)。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
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存在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则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作为人的本质。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则非常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文论中涌现出来的批评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这些批评流派受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文学的“文学性”——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结构、语义,注重揭示文学文本表层结构底下的深层结构或意义。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观———人本主义,他们在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并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的象征诗论、庞德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20世纪初,科学主义文论出现较早的是俄国形式主义及其后继者布拉格学派,,这一派文论收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他们剔除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即使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即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导论:西方文论的历史意义与发展历程
梁启超的观点
梁启超在步人20世纪之际,就有深刻感受,写下一了著名的《二十世 纪太平洋歌》。为了改造中国,他认为第一要务就是译书,为此他作出 了艰辛的努力。正因为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他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因之一是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而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学 术的发展更离不开吸取外国文化,学习他国的文明新思想。因此他提出 了迎接中西文明“结婚之时代”的思想:“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 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 之时代也。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迁轮侯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 典,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磐儿以亢我宗也。”
4、西方文论为中国文学的古今之争注入了新的历史内容
胡适为代表的“意象派”与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的古今之争的实质是保守的中国 古典文论与开放的西方文论之争。这就为中国文学中的“古今之争”注人了新的历史内容。
“古今之争”,作为把人们的意识伸展到现代时代层面的一种价值冲突,是世界文学发 展中的一个普遍情结,表现了们在告别古典过程中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意。
5 多元化的西方文论鼓励新的文学样式和实验文学的出现 多元化的西方文论鼓励新的文学样式 实验文学的出现 文学样式和
文学世界首先是一个自由试验的场地,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允 许长久存在,也允许昙花一现。它们的价值就在于给人类生活增加了一 种生气,使人的生命创造力在那么一瞬间发出光亮。
文学从一种选择到多种选择——我们所最感快慰的——将不是我 们的自信所能把握的,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趋势,理论的提出 也许对此并没有什么决定作用。它唯一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对我们大多 数人来说,理论的发现将会使我们减少一些心灵的痛苦,比较愉快地接 受未来的一些文学事实。
3、西方进化论思想成为中国文论建设新的学术意识的先声
西方文论
• 三、古典主义
西方文论发源于古希腊文论,因而古希腊的古典主义 文论就成了西方文论的重要根基和范式。古希腊至19世纪 的西方文论是以古典主义为主导倾向的。因此,一方面, 中世纪神秘主义文论是古典主义的基督教化,文艺复兴的 人文主义文论是它的世俗化,新古典主义文论则是它的中 央集权化,启蒙主义文论又是它的理性化和感性化,德国 古典文论是它的完善化和体系化;另一方面,西方古典文 论的主要观点也仅仅是在一个新形势下的形式变化,比如: 模仿说,到中世纪就成了模仿上帝说,到文艺复兴则成了 镜子说,到新古典主义那里演变成模仿古人说,在启蒙主 义那里又成了模仿性格和情境说,然后在德国古典文论和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论那里系统化为再现说。
态势。
第三讲
三次转移
第一次转移是从重点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世界),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家(或作家与作品
的关系),转移的时间大体是在文艺复兴以后。
主要表现为:古希腊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
“模仿说”(偏重于世界),但到了文艺复兴以
后,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重视,逐步形成了
对于文学创造者(作家)的重视。
第二次转移,则将关注的目光从作家又转移
中西对比
中国的伦理型文化造就了向内求善的伦理型
美学,因而中国传统文论主张的是“诗言志”、
“诗缘情”、“文以载道”,所以中国古代是以
情志(意)为文学的核心,因而,从古代至近代,
中国古代文论分为儒家的功利主义和道、释的超
功利主义的两大思潮的对立和互补。
西方文论的发展,以19世纪为大的分界,19 世纪以前为古典主义,(这里的‚古典主义‛是 广义的,狭义的‚古典主义‛专指公元前6世纪至 公元5世纪的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广义的‚古典 主义‛又包括并分化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西方文论典型论发展历程
典型类型化发展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古希腊的典型理论与中世纪的典型理论,以典型“类型说”为主要特征二、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典型理论中的典型“特征说”(或者说性格说)三、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统一说”则是在类型说和特征说的基础上并是在克服类型说和特征说各自的弱点上提出来的。
一、典型类型说最早产生于古希腊,作为具有体系性的典型类型说,其首创权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
并之后在意大利理论家贺拉斯、法国古典主义者布瓦洛等人手中进一步发展。
1、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应反映世界本身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亦即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了艺术比现实中存在的个别的事更真实,反映世界本身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亚里士多德对文艺本质的重要发现,也是文艺典型性的要义的第一次阐述,为现实主义典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贺拉斯“类型化”观点:强调抽象的共性,忽视具体的个性。
3、布瓦洛提倡的常情常理的自然,在人物上要求描写定性与共性。
要求写出诸如风流浪子、守财奴、老实、荒唐、糊涂、嫉妒等类型的性格,而且不允许描写性格的任何发展变化。
同时要求悲剧描写的古代人物性格应和他在人们心目中早已定型的性格相一致。
4、评价类型说在艺术典型的发展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力图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必然,在强调艺术典型的普遍意义和内容的明确方面是有过很大的功劳。
但是,类型说理论限于只强调与着眼于艺术类型的普遍性的狭隘视野里,而忽视和牺牲了艺术典型的独特个性。
导致作家在类型说的指导下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概念化、公式化的后果,造成人物性格的单一化,同样读者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二、典型特征说在十八世纪以后,其重点则逐渐转到个性特征即特殊上来。
典型特征说在理论上突出阐明了典型的特殊性和典型人物性格的个性特征,并且强调通过具体独特的个别展现事物的一般与普遍,而且它还侧重于揭示与阐发典型人物性格的个性特征。
西方文论第五部分
西方现代文论强调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 性,这对于当代文艺理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代 文艺理论应该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和跨学科研究,以更好地 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05
西方现代文论的局限与反思
过度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西方现代文论往往将艺术视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强调艺术的自主性和自足性,认为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在于其自身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等方面,而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外部因素无关。
丰富了世界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西方现代文论对世界艺术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更重要的是为世界艺术注入了新 的内涵和意义,使得世界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促进了世界文学和艺术的跨文化交流
西方现代文论强调对不同文化和文学的尊重和理解,为世界文学和艺术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对当代文艺理论的影响和启示
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过度解 读文本、忽视文学审美价值等 问题,同时不同理论流派之间 存在分歧和争议。
对未来文艺理论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跨学科融合
未来文艺理论发展需要加强跨学科融合,借鉴哲学、社会 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更加综合、全 面的理论框架。
关注当下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未来文艺 理论需要更加关注当下文化现象,对新兴的文化形态进行 深入研究和探讨。
这种观点忽视了艺术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外部因素的紧密联系,将艺术孤立起来,导致了对艺术作品 的片面理解和评价。
同时,过度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足性也容易导致艺术创作的自我封闭和孤芳自赏,使艺术失去了与社 会和观众的互动和交流。
忽视艺术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1
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
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1842-1898)
1867)
瓦雷里(Paul Valery,
1871一1945)
梅特林克 (Maeterlinck,1862
-1949)
第十五页,共二十九页。
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
佩特(Walter Pater)
第十六页,共二十九页。
启蒙主义文论: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的一个过渡(guòdù) 浪漫主义文论: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
主义传统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和生活、文学和时代、
文学和客观现实的紧密关系
第十页,共二十九页。
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早期一直(yīzhí)是西方文 论的主流。
司汤达
巴尔扎克(bā ěr zhā kè)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九页。
着重研究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从一种新的(主要是 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与历史、政治、经 济、文化(wénhuà)等领域的关系。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九页。
是60年代后期在解构主义的大潮中兴起的又 一影响深远的流派。以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为 研究对象,涉及了广泛的文化领域(lǐnɡ yù),其源 头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941)和法国的西蒙
内容(nèiróng)总结
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早期一直是西方文论的主流。表现主义文论:艺术即 直觉、直觉即表现。唯美主义文论:为艺术而艺术。提出(tí chū)了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的主张。列维-
No 施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