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筛选及优化PPT课件
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筛选与优化护理课件

3
抗生素产生菌在兽医领域的应用
用于治疗动物疾病,保障动物健康。
抗生素产生菌的发展趋势
新型抗生素的开发
01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开发新型抗生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抗生素产生菌的基因工程改造
02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抗生素产生菌进行改造,提高抗生素产量
和抗菌活性。
抗生素作用机制的研究
05
抗生素产生菌的下游处理 与分离纯化
下游处理方法
发酵液预处理
通过离心、过滤等方法去除杂质和菌体,为 后续分离纯化做准备。
萃取分离
利用不同溶剂对抗生素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 离。
细胞破碎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破碎菌体细胞,释放抗 生素。
结晶纯化
通过结晶过程进一步纯化抗生素。
分离纯化技术
膜分离技术
利用膜的孔径大小实现不同粒径分子 的分离。
提高发酵效率和产品质量。
菌种的保存与复苏
总结词
菌种的保存与复苏是保证抗生素产生菌种质资源的重要 环节,应采取科学详细描述
在保存菌种时,应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条件,使菌体处 于休眠状态,延缓衰老。常用的菌种保存方法包括定期 传代培养、冷冻保存和甘油保藏等。在复苏菌种时,应 注意无菌操作,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条件,使菌种尽快 恢复活性。对于长期保存的菌种,应定期进行活力检测 和纯度鉴定,确保菌种质量。
基因工程筛选方法
定向改造、高选择性、潜在风险
描述:基因工程筛选方法通过基因敲除、基因突变等技术对菌种进行定向改造,以提高其抗生素产生 能力。这种方法具有高选择性,但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条件和监管。
筛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安全性、可靠性、可行性
第六讲新的抗菌药物的筛选研究 ppt课件

发展
第一代(20世纪60年代初):萘啶酸、恶喹酸、吡咯酸; 第二代(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奥索利酸、西诺沙 星、吡哌酸、吡咯米酸; 第三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按照药物中所含氟基团的数 量可分三类:(1)单氟化物: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 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氨氟沙星、enrofloxacin、培 氟沙星、芦氟沙星、左氧氟沙星;(2)双氟化物:洛美沙 星、MF-961、PD117-5962-2;(3)三氟化物:氟罗沙星、 托氟沙星。
ppt课件
37
耐药机制
ppt课件
38
耐药扩散
ppt课件
39
耐药扩散
ppt课件
40
产生分解酶和钝化酶
-内酰胺酶(水解-内酰胺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O-磷酸转移 酶,O-腺苷转移酶,N-乙酰转移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ppt课件
41
-内酰胺酶作用机制
ppt课件
42
-内酰胺酶
ppt课件 45
氨基糖苷类耐药
ppt课件
46
钝化酶钝化卡那霉素A
Fig. (2). Kanamycin can be modified by three distinct enzymatic activities, leading to its inactivation: N-acetylation, Ophosphorylation, and O-adenylation (adapted from Walsh, 2000).
ppt课件 25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qunolones)抗菌药是指人工 合成的含有4-喹酮母核的一类抗菌药物, 其中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已逐 渐成为该类药物的主流
《菌种选育》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9
耐高浓度酒精的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能力较高,也适宜提高发酵醪浓度,提 高醪液酒精浓度。
而耐高渗透压的酵母菌株具有积累甘 油的性能,可用于甘油发酵。
耐高酒精度、高渗透压的菌株也可分 别在高浓度酒精或加蔗糖等造成的高渗 环境下一次性筛选获得。
精选课件ppt
10
2)阶梯性筛选法
药物抗性即抗药性突变株可在培养基中 加入一定量的药物或对菌体生长有抑制作 用的代谢物结构类似物来筛选,大量细胞 中少数抗性菌在这种培养基平板上能长出 菌落。但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无法知道 微生物究竟能耐受多少高浓度的药物,这 时,药物抗性突变株的筛选需要应用阶梯 性筛选法。
精选课件ppt
27
Avermectin产生菌诱导推理选育
avermectin(AVM)系一簇十六元大环内酯 类抗生素,它含有8个结构相似的组份:A1a、 A1b、A2a、A2b、B1a、B1b、B2a、B2b。8 个组分中B1a为主要有效成份。
Avermecti精n选化课件学ppt 结构
28
精选课件ppt
精选课件ppt
13
(1)梯度平板法(Gradient plate) 先将10ml左右的一般 固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将皿底斜放,使培养基凝结 成斜面,然后将皿底放平,再倒入7-10ml含适当浓度的 药物的培养基,凝固后放置过夜。由于药物的扩散,上 层培养基越薄的部位,其药物浓度越稀,造成一由稀到 浓的药物浓度渐增的梯度。再将菌液涂布在梯度平板上, 药物低浓度区域菌落密度大,大都为敏感菌,药物高浓 度区域菌落稀疏甚至不长,浓度越高的区域里长出的菌 抗性越强。在同一个平板上可以得到耐药浓度不等的抗 性变异菌株。如果菌体对药物有个耐受临界浓度,则会 形成的明显界线。
《菌种的选育》幻灯片

三、筛选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目标
• 筛选抑制抗生素抗性菌株的活性物质; • 筛选抗肿瘤、抗病毒的活性物质; • 研究有药理活性的酶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 • 寻找食品工业最好的酵母培养物; • 筛选降解有害物质的微生物以及治疗上具有低
毒、长效的化学药物等。
四、筛选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方法
(一)直接方法 为了尽快确定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利用前途,在体外
试验测得活性后,可以将培养液的有效成分直接 作用于机体,观察被测样品的疗效。 这种直接确定代谢产物用途的方法亦称动物体内治 疗试验。
(二)间接方法
筛选医用抗生素,可用细茵、真菌、病毒或肿瘤 模型,寻找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肿瘤 抗生素、酶抑制剂、免疫制剂等有效物质。
• 其准确的作用机制尚不很清楚,据认为是 伴随着重氮甲烷的生成及在酸性条件下生 成亚硝酸,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的DNA复制 系统,从而诱发了变异。
• MNNG的诱变作用随pH的升高而增强。
• (二)操作步骤
• 1.单孢子悬液制备 取斜面,参加6ml 0.1mol /L pH6.0的磷酸缓冲液,用接种环刮下孢子, 振荡试管,立即通过带滤纸漏斗过滤,由此制得 单孢子悬液,假设孢子液浑浊状,其孢子浓度可 达l06个/ml,此为待处理孢子悬液。
一、开发新的代谢产物的途径
(1) 从自然界别离新的微生物菌株,或采用新的检 阅方法筛选新的代谢产物。
(2) 对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进展化学修饰。 (3) 利用微生物转化改造代谢产物的构造。 (4)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新的代谢产物。 (5) DNA重组技术。
二、筛选微生物新的代谢产物 的程序
突变型菌株的筛选
• 与营养缺陷型对应的是野生型。
• 能满足野生型菌株正常生长的培养基称根本培 养基(MM);
《菌种选育》PPT课件

微生物工业对大规模生产用菌的要求原则:
(1)所需培养基易得,价格低廉; (2)培养和发酵条件温和(糖浓度、温度、pH、
溶解氧、渗透压等) (3)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较快,发酵周期短 (4)单产高 (选择野生型、营养缺陷型或调节
突变株)
(5)抗病毒能力强 (6)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稳定性好 (7)菌体不是病源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
二、重要工业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施加选择压力的分离方法:
1 、富集液体培养 :指能增加混合菌群中所 需菌株的数量的一种技术。
要领: 给混合菌群提供一些有利于所需菌株 生长或不利于其他菌群生长的条件。
e.g. 供给特殊的基质或加入某些抑制剂。
❖ 注意:所需类型的菌株生长的结果,有时会 改变培养基的性质,从而改变选择压力,使 其他微生物生长。
❖ 收集在腐烂的稻草和其它植物材料中的嗜热放线菌孢子可在 空气搅动下进行,并可用简单的沉淀室收集孢子。然后,用 取样器将空气撞击在培养基的平板上,这样可以减少分离平 板中的细菌数目。
❖ 在分离前添加一些固体基质(如把几种基质加在土壤中)或洒些 可溶性养分来强化培养基。
❖ 所谓诱饵技术是将固体基质加到待检的土壤或水中,待其菌 落长成后再铺平板。有人曾广泛使用石腊棒技术来分离诺卡 氏菌,从土壤中分离耐酸放线菌。近来,用花粉诱饵从土壤中 分离出13株小瓶菌,其中有些新种或亚种。
固体培养基四区划法接种法介绍如下:
步骤一
接种针先以火焰灭菌法灭菌
步骤二
轻触营养平板上无菌的琼脂处冷却
步骤三
以接种针轻触菌落,使接种针上沾有细菌。
步骤四
更换一个新的无菌营养平板
步骤五
将接种针上的细菌划于一个新的营养平板上。 此为第一菌区 。
菌种筛选PPT演示课件

盛入事先灭过菌的防水的袋中,并在上
记录采土时间、地点和植被情况。采好 的土样应尽快分离。
5
(二) 增殖培养(富集培养)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在土样中加入 某些特殊的营养物,创造一些有利与待分离对 象生长的条件,使其大量繁殖,从而有利于分 离它们。也可以通过控制培养条件,达到富集 的目的。
36
一、菌种的退化
(一)菌种退化的现象
• 菌种退化是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 物种原有的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 质变的现象。 • 注意区分有环境条件改变造成形态和生理 上的暂时改变;以及杂菌污染情况。
37
1. 菌种退化的表现
生产形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 原有的典型形 状的不典型等。
1. 接种环灭菌
2. 从琼脂平板(A)或培 养液中取培养物
3. 划线分离
12
平板反应快速检出法
• 根据分离培养基上的特异反应来挑选目的 菌的一种快速、简捷的方法。 • 与样品纯种分离同时进行 • 检测单菌落是否产目的产物,并对目的产 物量进行粗略的估计
13
平皿反应快速检出法
• • • • • 纸片培养显色法 透明圈法 变色圈法 生长圈法 抑菌圈法
目前保藏有3900多种微生物总数达35万株52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icc归口轻工业总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iffi中国高校工业微生物资源与信息中心cicmcu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accc归口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与肥料研究所isf53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mcc归口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id南京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nicpbp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中国抗生素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acc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四川抗生素研究所sia四川华北制药厂抗生素研究所ianp石家庄54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vcc归口农业部农业部兽药监察研究所ncivbp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fcc归口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rif55美国典型培养物收藏中心atcc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3美国北部开发利用研究部nrrl4荷兰霉菌中心保藏所cbs5英国国家典型菌种保藏所nctc6日本大阪发酵研究所ifo56设计型实验要求实验讲义十一自然界中菌种分离筛选的一般步骤子题目
青霉素菌种的优化选育ppt下载

六 、 原因分析
为了提高优化选育效率,我们小组成员对影响优化选育的因素进行了 认真的分析和讨论,绘制出因果分析系统图。
出发菌株不纯
优
化
选育效率低
诱变方法选择不适
选
育
诱变对象不适
效
操作误差大
率 低
优化效率低
筛选工艺不适
摇瓶筛选周期不适
培养基成分不适
样品检测精度不高
七 、 确定要因
针对系统图的7条末端因素,小组成员逐项进行了验证。
菌种优化选育是一项周期长、难度大、成功率低的工作 。尽管车间在菌种选育工作投入较多,自2002年以来一直没 有选育出新菌种。
1.菌种通过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其基因将产生可稳定遗 传的变异。再通过菌种筛选和菌种优化,选育到高单位突变 菌株是可行的。 2.从车间生产实际来看,组织了多次技术攻关。生产菌种优 化选育后,发酵单位同比都有2%以上的提高。 3.小组成员由车间主任、工艺员、种子组组长及技术员 、技 师等组成,专业技术素质高,选种经验丰富,管理到位,责 任心强。
55.4%
8天
38.1%
验证人:王群 付娟
结论:是要因。
验证六:培养基成分不适
小组成员对-87菌种在现有培养基的代谢情况进行了考察。
g/ml
20
15
10
5
0 3
5
6
7
图6 残糖量代谢折线图
10 天
由上图可知,试验菌种的碳源利用全程快于对照菌种。
试验菌种 对照菌种
g/L
1.4 1.2 1.0 0.8 0.6 0.4 0.2 0.0
青霉素-87菌种的孢子形态杂,弱孢子比例偏多,而且菌落的放射线纹发散,说明菌种高产基因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题目: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地衣孢杆菌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Fle-chtenstoff),但其中多为地衣所特有的有机酸类的成分特称为地衣酸。
大致分为高级脂肪酸和芳香族酸。
前者属于在冰岛衣中发现的原地衣甾酸(d-protolichesteric acid),约有数十种,后者是在石茸属(Gyrophora)、蓝藻衣属(CyanoPhila)等中的石茸酸,已知约有30种缩酚酸类,在睫毛苔中发现了水杨嗪酸(salazinic acid)并记载了包括水杨嗪酸在内共有12—13种缩酚酸环醚类(depsidones)在如粉衣科(Calliciaceae)、粉果衣科(Crpheliaceae)、茶渍科(Lecanoraceae)、猿麻桛科等中已知有数种枕酸类。
其他各种石蕊属(Cladonia)的红色子器的色素红石蕊酸(rhodocladonic acid)属于蒽醌类的约有10种。
地衣是藻类和菌的共生体。
一般认为是以藻类的同化产物为原料由菌类制造出地衣成分。
在地衣的分类中,非常重视地衣成分,通过提取出来的成分即地衣酸对各种试剂的呈色反应的有无来鉴定其类属。
种类:地衣酸有多种类型。
从1944年开始研究地衣抗菌物质,迄今已知的地衣酸有300多种。
据估计50%以上地衣种类都松萝酸(usnic acid)、地衣硬酸(liches terinic acid)、去甲环萝酸(evernic acid)、袋衣酸(physodic acid)、小红石蕊酸(didymicacid)、绵腹衣酸(anziaicacid)、柔扁枝衣酸(divaicatic acid)、石花酸(sekikaic acid)等。
这些抗菌物质对革兰阳性细菌多具抗菌活性,对于抗结核杆菌有高度活性。
地衣抗菌素在德国以“EV osin I”(包括松萝酸及去甲环萝酸),“Evosin II”〔包括松萝酸、袋衣酸及袋衣甾酸(physodalic acid)]两种产品在医疗使用;在瑞士、奥地利、芬兰、前苏联等国则以松萝酸的多种剂型作为治疗新鲜创伤以及表面化脓性伤口的有效外用抗菌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对数期 (1)特点:分裂速度最快、代时最短、代谢活动旺盛、对环境
变化敏感。 (2)作用:作为代谢、生理等研究的好材料和发酵生产中用作
种子的最佳菌龄。
15
3.稳定期 (1)特点:新生的细胞和死亡的细胞数目相等、总菌数达到最
大值、代谢活力钝化。 (2)原因: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以及代谢废物的积累抑制了生
5
4、采用新的筛选方法 如:应用定向生物合成和突变生物合成的原理, 以及培养超敏细菌以寻找微量的抗生素,选用 新的肿瘤模型来筛选抗肿瘤的抗生素。
6
5、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产生新抗生素 (1)基因克隆产生新抗生素:首先获得某已
知抗生素的结构基因,然后通过一定的载 体将基因片段导入特定的另一种抗生素产 生菌中,则可能产生完全符合人们设计要 求的新抗生素。 (2)沉默基因的激活: 引入抗生素生物合 成的调控基因,有可能激发抗生素产生菌 处于休眠状态或沉默状态的基因系统,从 而开启另一结构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开关, 得到新抗生素。
2.嗜温微生物 4.嗜高热微生物
25
小结:
1.嗜冷微生物能够在低温条件下生长的原因是:其所含 的酶在低温能有效地催化生化反应;在低温下主动运输 仍能正常进行,有效的吸收必须的营养物质,是其原生 质膜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低温下仍可维持膜 的流动性。
2.嗜高温微生物在高温条件下生长的原因是:其酶和其他蛋白 质在高温时更稳定;其蛋白质合成机构和细胞质膜(富含 饱和脂肪酸等)等结构成分是热稳定。
26
3.微生物耐热性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发酵生产的优点是发酵周期短,效率高;有利于非 气体物质在发酵液中的扩散和溶解,以及防止杂菌的污 染;可节约冷却发酵热量所需的成本。
(一)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 1.概念:
分批培养:指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 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的培养方式。
连续培养:在一个恒定容积的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一方 面以一定速率不断地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 速率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以使培养系统中的细胞 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稳定。
细菌抗生素多是多肽类化合物。如短杆菌的短杆菌 素S,枯草芽孢杆菌的枯草杆菌肽,多粘芽孢杆菌的 多粘菌素等,对动物有毒性,只限外用。
4
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目前新抗生素的获得途径: 1、从自然界分离筛选新抗生素产生菌
从土壤到海洋 一般常见到极端微生物 从微生物到植物、海洋生物。 2、改造现有的已知抗生素的产生菌,再经筛选获得 新得抗生素产生菌。 3、从已知的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经筛选获得新的 半合成抗生素。
生长曲线的不同时期反映的是群体而不是单个细胞的 生长规律。
认识和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 设法缩短迟缓期、延长对数期以及在稳定期收集菌体。
18
丝状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1.特征:丝状生长和沉淀生长两种方式。 2.丝状微生物生长以单位时间内微生物的物质量的变化来 表示。
19
20
三、连续培养
第一章 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及培养
1
1、抗生素与产生菌
半数以上抗生素由放线菌产生;真菌与细菌。 放线菌抗生素两千多种,主要由链霉菌属产生。
2
真菌抗生素ຫໍສະໝຸດ 菌抗生素有数百种,主要是点青霉和产黄 青霉产生的青霉素,荨麻青霉和灰黄青霉产 生的灰黄霉素。
灰黄霉素抗真菌(皮肤病与灰指甲病),对 细菌无效。
12
无分支单细胞微生物的群体生长曲线
13
1.迟缓期 (1)主要特征:代谢活跃,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
ATP等;体积增大;分裂迟缓。 (2)原因:在新的环境,缺乏分解或催化相关底物的酶。 (3)缩短和消除迟缓期的方法有:增加接种量、采用最适种龄、
选用繁殖速度快的菌种以及尽量保持接种前后所处的培养基 介质和条件一致。
9
二、筛选 :是指从大量待筛选微生物中,尽快地鉴别出有实用价 值的抗生素产生菌的实验过程。
1、筛选模型: 是指筛选工作中所使用的实验菌。为了避免感染病 原菌的危险,尽可能选用非致病的、且能代表某些 类型致病菌的微生物作为实验菌。
10
常用的实验菌和代表的致病微生物
实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耻垢分支杆菌 大肠埃希菌 白假丝酵母菌 曲霉 噬菌体
21
2.连续培养系统的类型
22
第三节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温度
23
温度太低:使原生质膜处于凝固状态,不能正常进行 营养物质的运输或形成质子梯度。
温度太高:蛋白质、核酸和细胞的其他组成发生不可 逆的变形作用。
三种基本温度
最低生长温度 最适生长温度 最高生长温度
24
根据生长温度分类: 1. 嗜冷微生物 3.嗜热微生物
长。 (3)功能:产生次生代谢产物(抗生素、生物碱、色素等)、
芽孢;对稳定期的研究发展了连续培养技术。
16
4.死亡期 特点:活的细胞数目以对数速率急剧下降、细胞裂解 或自溶。
17
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
生长曲线代表在新的适应环境中生长、分裂直至衰老、死 亡全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 和死亡期四个主要的时期。
7
绝大多数抗生素的原始产生菌是从自然界分离筛选获得,以传统的 分离土壤放线菌为例,说明新抗生素产生菌的常规分离和筛选过程。
8
一、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1、采土 以春、秋两季采土为宜。去除表土, 采取5-
10cm深处的土壤,装入无菌容器。 2、分离菌株 将2-4克土壤均匀散布水中
待其沉降,上清部分经适当稀释后(一般为 10-3-104),涂布于适宜培养基中,并培 养至单菌落出现,挑取单个菌落移种纯培 养,根据菌落的特征,初步排除相同菌。
青霉素抗G+菌有效,对G-菌作用很弱,对 人的副作用小,有过敏反应。
3
青霉素是一类群化合物,不同青霉素的侧链R各异。 常用青霉素G,R为苯甲基。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 菌。有的细菌产生青霉素酶,使酰胺环开裂而失去 作用。苯甲基青霉素钠盐0.6μg 为一个单位,1mg 苯甲基青霉素钠盐等于1,667个单位。
代表的致病微生物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阳性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 酵母状真菌 丝状真菌 病毒、肿瘤细胞
11
2、筛选方法
抗菌抗生素一般采用琼脂扩散法。
先制备含实验菌的平板,然后以无菌滤纸片蘸取各 放线菌的摇瓶培养发酵液或切取一定大小的放线菌 琼脂培养块,置于含菌平板上,培养后观察有无抑 菌圈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