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概说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 -知识整理

中国史学史 -知识整理

中国史学史绪论一、“史学”的产生第一,从上古直至近代,历史记载和历史著述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第二,史籍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第三,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史学的社会功能明显;第四,史家群体成员广泛、队伍庞大,撰史者各代都有;第五,中国古代官方、私家都对史书义例、史学方法、修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产生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史学发展的起源、史学产生的条件;2.理解孔子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3.重点掌握《左传》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史学的起源一、远古的传说远古传说在先秦古籍的记载中保存和流传下来:有居住情况、饮食情况、生产工具、婚姻状况、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及军事战争。

这些神话传说是中国史学的滥觞:是最原始的“口述史”,是研究原始先民历史的资料。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这些原始的历史意识,是历史记述赖以发生的前提。

三、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最古文字是殷墟甲骨文。

(2)历法的产生:从原始社会以后逐渐形成三类历法: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3)史学意识的产生第二节先秦史学的产生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商朝的史官,甲骨文称“作册”、“史”、“尹”、“太史”、“内史”。

西周金文有“作册”、“内史”、“内史尹”。

《周礼》中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之称。

经过漫长发展,中国史学已初具雏形,标志:第一,天子与各诸侯国均设置史官。

第二,开始形成按时间顺序记载历史的形式。

第三,初步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鉴戒作用。

第二节孔子修《春秋》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1.《春秋》诞生的条件(1)商周以来不断积累的各种档案,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2)从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到诸侯国史,使编年体逐步得到发展,在写作技术上已成为可能。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整理版)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

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

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中国史学史详解

中国史学史详解

中国史学史绪论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目的及对象(一)研究目的:通过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对象:①史官与修史机构②史家及其史学理论③史籍与史体演变。

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史学1、古代史学的萌芽创始-先秦时期史学2、古代史学史的确立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班固《汉书·艺文志》分:1、辑略(总序);2、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3、诸子略(儒、道、法、阴阳等);4、诗赋略;5、兵书略(权谋、形势、技巧);6、术数略(天文、五行、刑法);7、方技略(医经、经方、神仙)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术数),丙部(史记、旧事、杂事),丁部(诗赋、图赞)。

东晋李充《四部书目》:甲部(五经)、乙部(史记)、丙部(诸子)、丁部(诗赋)。

3、古代史学繁荣兴盛-隋唐五代宋元史学4、古代史学的缓慢发展-明清史学(二)中国近代史学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地主阶级史学家,开始从脱离现实的繁琐考据转向经世致用,注意研究实际问题,封建史学的藩篱开始被冲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先后兴起,“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之争,对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新史学》,明确提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初步提出了资产阶级“新史学”理论。

(三)中国现代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三十年历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

李大钊《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史学理论著作,对建立历史科学理论体系作了尝试性的探索。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最早提出建立中国史学史学科。

参考书目:金毓黼《中国史学史》,魏应麒《中国史学史》,王玉璋《中国史学史概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张孟伦《中国史学史》,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高国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第一章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学第一节历史意识与中国史学的起源一、史学的源头-原始的历史意识二、中国史学的起源(一)文字、历法的出现-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二)史学意识第二节巫瞽史官与史官制度巫瞽是最初的史官。

一、中国史学史的概念与对象

一、中国史学史的概念与对象

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谢贵安一、中国史学史的概念与对象中国史学史是以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现行专业目录中属于一级学科“历史学”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二级学科的一个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原来并没有“史学史”这一概念,它应该属于外来词,可能从英文Historiography、俄文Историоrрафuа、法文Historiographie或德文Historiographie之类的词汇中翻译过来的①。

梁启超最先在中国提出“史学史”这一中文概念,此后逐步形成了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就是中国史学的历史,即中国史学产生、发展、衰微和新生的历程及其相关的各种事象,包括中国史学的著作及其类别(如官修正史、州郡方志、民间野史、纪传体、编年史)、作者及其流派(如史官史家、浙东史学、乾嘉考据学)、观念与思潮(如微言大义、直书、曲笔、正统观、经世史学、新史学)、修纂机构与管理制度(如史馆、实录馆及其管理制度、野史控制和史学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兴衰起落和承转启合。

归纳起来,它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史学观念与思想。

中国的史书都是在不同观念的指导下撰写成的。

先秦的巫史观和神意观,秦汉以后的正统观、英难史观,近代的人民史观和唯物论等,都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首先将史学观念纳入史学史的研究范围,肖澄《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发达史略》②、洪诚中的《史学观念之变迁及近代史学对历史之解释》③、徐文珊《中国古代的历史观》④等论文接着跟进。

近年来有饶宗颐对中国史学中的正统论、吴怀祺等人对中国史学思想史进行了整体性和大规模的研究,使史学观念与思想成为史学史重要的研究对象。

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

史学属于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因此史学的发展规律便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

比如,在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时代的中心问题是人的进化,因此当时的史学以口耳相传的神话形式反映这一时代命题,保存了女娲抟土为人、燧人氏钻木取火等远古传说;在奴隶社会,各部落活动范围扩大,引起部落冲突和军事战争,战俘被迫沦为奴隶,因此当时的史学便记载和反映了军事战争的主题,如《尚书》、《逸周书》、《左传》、《战国策》等史书,均以战争为主题;在“封建”社会,政治统治成为社会控制的主流,战争成为政治的继续,因此史学便以鉴戒的形式,为统治阶级提供治乱兴衰的依据,出现了《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和“二十四史”等以鉴戒为主题的史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成为操控社会的无处不在的手,因此史学便以经济为主题,探讨各阶级在不同的经济利益下的生产与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运而生,并在民国以后迅速在中国传播和发展。

中国史学史及学科综述

中国史学史及学科综述

中国史学史及学科综述中国史学史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拥有丰厚的积累,而且至晚在东汉班彪、班固时,已经形成了史学之历史的意识。

说它年轻,是因为它作为近代学科之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被明确地提出来进行系统的研究,至今才有大约80年的历史。

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这大约80年的历史也是很值得回顾和总结的。

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史学史被提到专史研究日程上来至今,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即草创时期(30—40年代),沉寂时期(50年代),活跃时期(60年代前期),再度沉寂时期(60年代中—70年代中期),发展时期(70年代末至今)。

梁启超提出“史学史”的问题时认为:史学,若严格的分类,应是社会科学的一种。

但在中国,史学的发达比其他学问更厉害,有如附庸蔚为大国,很有独立作史的资格。

梁启超这样说足以表明中国史学的特殊分量以及他对史学的重视。

关于史学史到底研究什么活着该如何研究,他有自己的设想和认识,且对三四十年代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草创时期,主要是当时的一些高等学校史学系开设了中国史学史课程,以及有关于史学史的专题研究文章的发表。

这些就表明了有关于中国史学史的问题在提出后就受到了严格的重视。

这时期所发表的概括性或通论性文章较有代表性的是:朱谦之《中国史学之阶段的发展》、何炳松《中国史学之发展》、周谷城《中国史学之进化》、罗香林《中国史学的过去与将来》、朱子方《中国史学史之起源及演变》等。

这时期还有一些公开出版的中国史学史专书, 如:魏应麒《中国史学史》、王玉璋《中国史学概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金毓黻《中国史学史》、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等。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沉寂时期,除了20世纪50年代, 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沉寂时期。

除了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修订本以外,几乎没有新的著作问世。

大概是因为政治上“左”的思想的影响,也有关于这份时期史学自身的迷茫期。

《中国史学史纲要》·第二讲(秦汉时期)笔记

《中国史学史纲要》·第二讲(秦汉时期)笔记

《中国史学史纲要》·第二讲笔记第二讲秦汉:中国封建正统史学的形成一、中国封建正统史学的形成1、秦代史学(前221——前206年,15年)山东六国文学古文《秦纪》,汉代以后已失传,应属编年体史书2、两汉史学成就西汉:纪传体的创立:两大特点(1)以人物传纪为主,体现了重视人为的时代精神。

(2)以书表形式表现了记载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东汉:纪传体,断代史的创立西汉史家大致可分三类:A:史论家,汉初为多,代表者为陆贾、贾谊、贾山等人B:撰史家,如司马家、班固、刘珍、蔡邑、荀悦等,除《荀悦》的《汉纪》为编年体外,其他均依纪传形式著书。

C:在古籍整理,图书目录学方面有重要贡献者,即刘向父子。

3、封建正统史学形成史家活动的特点:A:史学思想正统化:将史学纳入到封建政体的机制之内,成为封建政治的重要部分。

B:著史目的明确化:借史明义的借鉴作用;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维持封建统治的作用。

C:史书体例规范化:对纪传体、编年体的改造,出现起居注,保证封建史书以帝王为中心书写。

D:官方修史制度化:封建政权对史书由消极干预到积极控制,由国家设官修前代、当代史。

二、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P42《史记》被称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著作,是世界文化史的一部奇书。

(从文、史、哲、天文、地理学等角度研究《史记》)史记学——研究《史记》通鉴学——研究《资治通鉴》红学——研究《红楼梦》《竹书纪年》:编年体通史————《史记》:纪传体通史1、《史记》的撰述宗旨与编写体例(1)它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在位的太初、天汉年间,记载了上下3000年的历史。

(2)司马迁《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关系)、通(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寓论断于叙事之中东汉以后才有《史记》这一称呼。

司马迁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悲剧人物。

(把自己的思想见解融入其人物传记中,如屈原,项羽等)(3)《史记》中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

(130篇)其实,纪传体史并不是由司马迁创立的,战国时已有。

史学概论总结

史学概论总结

名词解释一、三通通志宋郑樵著纪传体通史起于三皇迄于隋末诸略所及下至于唐集中反映出作者以会通为主的史学思想由帝纪、年谱、略、世家、载记、列传构成通典唐杜佑1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2以历代典章制度的历史演变、得失兴革为撰述的中心,兼记与此有关的言论,其记事上起皇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个别地方延至德宗贞元年间3创立了以典章制度为中心,分门立目,以类想从,叙其始终的典志体,奠定了独立的制度史撰述的基础,扩大了历史研究和撰述的领域4讲求会通,重视议论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南宋人。

体例:典章制度体通史内容: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

思想:继承和发展前人的会通思想;扩大了典制体史书的门类;重视社会经济;对历史的认识既包含着朴素的唯物因素和辨证因素,也包含着进化的观点。

二、《竹书纪年》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具有通史性质的著作。

其中,《纪年》12篇,被认为是最具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所记内容,起自夏、商、周。

止于战国后期。

是魏国史官的私人撰述。

竹书纪年开篇记事之通史的先河,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开创性成果之一。

同时,它对于订正其被埋没期间所问世的有关古史著作,有重要的价值。

《华阳国志》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著述,它兼记一方的历史、地理、人物,涉及民族、风俗、物产,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方史,著者常璩,共12卷。

《华阳国志》有三个方面的资料来源:1皇朝史 2而是有关巴、蜀、南中的地方史志,3是作者本人搜集的资料。

华阳国志在编撰上有自成体系的格局,且编撰。

不仅有史学上的考虑,也有政治上的考虑。

三、洛阳伽蓝记作者北魏的杨衒(音同炫)之,因公役重游洛阳,见洛阳残破,不甚感慨,写成《洛阳伽蓝记》篇目内容:以记录佛寺为重点,按洛阳佛寺所在区域,分为五卷:分别为城内、东、南、西、北卷首为原序,阐述写作原由,北魏建都洛阳的经过,以及洛阳各城门名称的来历。

《中国史学史》讲义

《中国史学史》讲义

《中国史学史》讲义《中国史学史》导论中国史学史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至今已经历了80多年的历程。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也是如此。

所谓中国史学史,就是中国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为更好地学习中国史学史,我们得先了解和弄清一些史学史的相关问题。

一、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二、中国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三、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四、学习和研究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一、史、历史(一)史学习、研究和讲述中国史学史,处处会碰到一个“史”字,而不同时期“史”之含义并不一样。

“史”之含义最早是官名,是广泛意义的官名,许多文武官都称史。

后来成为专门掌管历史的人的专用名,即史官。

专门掌管历史的史官在甲骨文中就有,称为“尹”、“史”、“作册”、“卿史”、“御史”、“西史”等。

职责是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

史官是最早的文化人,即知识分子,他们负有读书、藏书、写书、献书之责。

我国古代史学之所以如此发达,是与我国古代史官设置之早、地位之尊、史官制度之健全分不开的。

在秦以前,“史”一般不是指书,而是指人,如“良史”是称好的史官、优秀的史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赋予“史”以新的含义:史书、史事、史学等。

如:把历史记载称为史,“史之阙文”、“其文则史”。

但直到东汉以前,史都是称人和事的,而不是史书的名称。

最早史书的名称是书。

《诗》、《书》、《礼》、《乐》中的《书》(《尚书》)就是记载历史的书。

这种称法被沿袭,如《太史公书》、《汉书》、《宋书》、《唐书》,直到北宋前,绝大多数史书都称书。

此外,史书也称“纪”、“春秋”、“志”之类。

史书被称为“史”是从东汉末年刘若《小史》开始的。

其后,梁武帝编《通史》、许享写《梁史》、唐李延寿撰《南史》、《北史》。

但这时官修的著作还称书,如唐修八部“正史”中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等。

史学概论1·绪论

史学概论1·绪论

研 究 , 就 是 历 史 学 , 简
对 于 历 史 的 专 门 性
复 旦 大 学 葛 剑 雄 :
2012-9-7
制作人:朱玉票
23
河南大学周祥森在《历史学是什么:新时期几种史学定 义简议》文中说:
“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历史 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 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 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 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 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历史知识。”
2012-9-7
制作人:朱玉票
27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
——柏里(Bury,1861_1927) 1902年,英国实证主义历史学家、剑桥历史学派重要 代表人物柏里(又译柏雷、布瑞)在任剑桥大学近代史讲 座钦定教授的就职演说《历史科学》中,正是以上述那句 话语作为结束语。这就是历史学家们探讨历史学是什么的 问题时引证得较多的一句名言。

梁启超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 动之本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 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 鉴者也。史的目的:求得真事实, 予以新意义,予以新价值,供吾人 活动之资鉴。”
近代 学者 的 主要 观点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 念》中说:
近代 学者 的 主要 观点
2012-9-7
制作人:朱玉票
8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
2012-9-7
制作人:朱玉票
9

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9-7
制作人:朱玉票
10

中国史学史讲义剖析

中国史学史讲义剖析

前言“中国史学史”概说(1学时)一、中国史学史的内容(一)历史、史学和历史记录“历史”和“史学”“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和社会史。

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

”“史学,亦称‘历史学’。

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

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史”字出现。

《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清人及近人皆以“史”字原意为掌文献记载的官职:清人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凡官署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讼狱之中,皆谓簿书,犹今案卷也。

”清人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史,记事者也,像手执简形。

”“史”之官:“掌官书以赞治”或“起文书草”(《周礼》卷三)。

“(古代典籍)无论怎样重要,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必要的材料,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

这些卷帙、册案、图表、典籍,全是这活的历史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这活的历史的本体。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1980年重印本历史的本体:人类过去生活的实在过程。

历史的认识: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文字写下来的历史。

“有书为证很重要,通常我们总是借助历史文献来了解过去的,但是,后现代历史学的洞见在于指出,我们常常把连接我们与‘过去’之间的‘历史叙述’给忽略了,仿佛我们可以直接穿透历史叙述与‘过去’发生关系,因而‘历史叙述’仿佛是一面透明无碍的玻璃,常常被忽略不计,人们经常直接陈述历史,仿佛那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过去’。

”——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史学:史学是通过利用史料来研究和描述人类历史的学科。

它包括人们占有史料、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历史编纂的理论和实践。

史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

一方面,史学随着历史的发展、并在促进历史的发展中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它又因对历史需要有个认识上和技术上的准备过程,往往表现出滞后于历史发展的现象,甚至不如哲学和政治学那样跟得上历史的脚步。

中国史学史讲义

中国史学史讲义

中国史学史讲义先秦史学一、传说、官书和史诗1、传说口耳相传史学的源头传说包含两大类:1)战胜自然灾害和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传说治水(禹、女娲)干旱(羿)耕稼(弃,也称为稷或后稷,成了农神)2)氏族由来和氏族、部落间原始战争的传说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始祖禹:从鲧腹中生契:简狄吞了燕子的蛋,生了契弃:姜源践巨人迹怀孕所生原始战争(黄帝与蚩尤之战)传说与史学的关系2、官书1)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官文书。

卜辞和金文同史学产生的关系2)《尚书》历史鉴戒《酒诰》“罔(无)敢湎于酒”、“荒腆于酒”“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3、史诗,指《诗经》中的《大雅》史诗与史学的关系二、国史和《春秋》1、国史《左传》“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国语》“习于春秋”、“教之春秋”《墨子·明鬼下》“周之春秋”、“燕之春秋”、“齐之春秋”《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国史的特点及与史学的关系2、《春秋》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1、《左传》和《国语》1)《左传》2)《国语》3)《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三传、《春秋外传》2、《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1)《竹书纪年》《晋书·武帝纪》载:咸宁五年(279年)冬十月,“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

”束皙、荀勖、和峤、杜预2)《世本》帝系、本纪、世家、传、谱、氏姓、居、作雷学淇、茆泮林两种辑本3)《战国策》4)《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3、多种撰述《山海经》、《尧典》和《禹贡》、《仪礼》和《周官礼》四、先秦诸子历史观1、损益史观孔子《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复古史观老子《老子·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历史,广义的说,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历史科学与旧史学的区别:①指导理论不同②阶级属性不同联系:历史科学是在旧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

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①搜集、鉴定、整理史料的方法。

②分析、综合,对历史得出感性认识,投入实践。

③编写史学论著的方法。

第二章中国史学史概说先秦史学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史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我国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的出现,使我国史学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史学逐步变成了“经世之学”。

《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722BC),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BC),共242年,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在于“正名”,有褒有贬,从而使“乱臣贼子惧”。

孔子和左丘明已开始运用发展变化的历史观点观察社会。

战国时期出现了学术史,如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篇》秦汉史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随后,搞了一场“焚书坑儒”,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大地阻滞了我国史学的发展。

司马迁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成就:①“敢述汉非”、关心人民疾苦,反抗暴政。

②力图探寻历史发展规律③对社会经济关系十分重视。

班固与《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其成就: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但班固的历史观非常矛盾。

荀悦与《汉纪》:《汉纪》是东汉末年荀悦所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汉纪》在史书体裁上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它以“通比其事,例系年月“的八字方针,按年月把史事通通排列起来,加以类比。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原因:①南北战乱,统治者找不到原因,想从历史中总结②由于战乱,文人学者安全没保障,就著书写作,以抒愤懑。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所谓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讨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西方争论二百余年,中国也有近百年之久,还将继续争论。

讨论此问题的必要性:不是为历史学争科学或艺术的称号,而是借此说明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弄清楚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历史学者可以做什么,对历史学可以期待什么,不应该期待什么。

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影响研究者采取何种态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

此问题非文字游戏。

第一节历史学的科学化有关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始于历史学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科学。

历史学的科学化在西方发生在19世纪,中国则在20世纪。

在古典时代历史学没有被视为科学。

古希腊,科学是求得真知的学问呢,历史知识不属于“真知”,人们将其与“诗”并列,由缪斯女神之一克丽奥掌管。

人们看重的是史学的艺术功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提供道德评判依据)。

史家没有因史学不能跻身于科学的行列而烦恼。

中世纪,在西方史学是神学的分支,旨在世俗世界里证明宗教神学的合法性,为神学作佐证与诠释。

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数学、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革命。

化学、生理学、地理学等也相继成立。

这些改变了世界。

恩格斯说“18世纪综合了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

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了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

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科学的形式。

”(《马恩全集》第11卷第656~65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自然科学成为一切学问成功的典范,其他的学问向其看齐。

19世纪是“史之自觉”的世纪,史学要求摆脱哲学而独立,于是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开始科学化历程。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中国史学史资料二,简答。

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的标志2,简要论述《春秋》的史学贡献3,简要论述《左传》的史学贡献4,简述班马异同5,简述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6,简要评价刘知几《史通》对我国史学的贡献7,简要列举唐修八史8,简述《文史通义》的内容三,论述。

1,论述司马光及其《史记》的历史贡献2,论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贡献3,论述明清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绪论一、“史学”的产生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中国历史研究法》)其表现为:第一,历史记载和历史著述在时间上连续不断,从上古直至晚近,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史书;第二,史籍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形成同一时段内多种形式、多种内容范围的史籍;第三,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史学的社会功能明显,史学直接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史家群体成员广泛、队伍庞大,从皇帝、官员到平民,从文人、学者到武将,撰史者在在多有;第五,史学活动主体的非单一性,即官方和私家皆热衷修史;第六,中国古代官方、私家都对史书义例、史学方法、修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史”的含义及其演进1、史官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

中,正也。

”清人吴大澂在《说文古籀补》中说:“史,记事者也,像手持简形。

”认为“中”为即(册)字的省形,“持中”即“持册”。

可见,“史”就是记事、记载的意思。

因而“史”也逐渐演变为掌管文献记录的一种官职。

2、史书秦汉时,“史记”可能是最早对史书的泛称。

《吕氏春秋2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史记2太史公自序》:“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三国以后,以“史”单称史书。

3、史事唐人赋予“史”以史事(客观历史)的含义。

中国史学史讲义04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精选全文完整版

中国史学史讲义04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四章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一、封建史学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封建史学得到了初步的巩固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官私修史成风、史籍数量宏富、史著类型多样、史学地位提高。

当时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面对频繁的政权更迭、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迫切需要借鉴前代王朝兴旺盛衰的经验教训,也迫切需要宣扬本政权开国创业的功德,因而在建国之后几乎都设置史官,组织人力编修前代史和本朝国史。

官修史书外,私人修史也蔚然成风。

他们或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针砭事时弊,以为讽谏;或借修史建立名誉,求名当世,传名后世;或为避免遭无故贬斥杀戮,退而著史,寄托情趣。

当时史书的作者几乎遍及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文化部门。

魏晋以前的史书数量不多,不过200部左右。

而《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官私史书多达874部,16558卷,除极少数是东汉、隋朝的史家所撰外,绝大部分产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

如以纪传、编年为体的后汉史有29家、三国史有19家、晋史有18家、十六国史有31家、南朝史有39家、北朝史有18家。

这一时期史书数量之多,卷帙之繁,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比拟的。

“二十四史”中,就有五部成书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史书类型日趋繁杂,有许多史书类型是前所未有的。

纪传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编年体则蓬勃发展,作为直接为纪传体和编年体准备材料的起居注,发展成为一大门类。

杂传是借人物反映一定时期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类型,分为13类。

所记各类人物,有合传,有分传;有一时的,有一地的;有男的,有女的;有传记,又有序赞、题记、行状。

杂传保留了为史官不及备载和不以为载的“风俗之旧,耆老所传,遗言逸行”(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传记类》),有助于历史研究的扩大和深入。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史注作品,有的史家以注史而出名,其名声甚至超过了原作者。

中国史学史讲义05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中国史学史讲义05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第五章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隋唐时期,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封建史学的成熟时期,这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私人修史受到了限制,皇家加强了对修史的控制,并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完善了相应的史官制度,管修实数成绩斐然。

第二,是史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逐步摆脱了经学的羁绊而卓然自立的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反映在文献整理和科举考试方面尤为突出。

第三,是出现了对史学进行总结的专书,史学批评趋于成熟,标志着史学的发展进入了更加自觉的阶段。

第四,是在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典志体实数这一新的表现形式,表明制度史的撰述受到了史学家的重视,从而丰富了史学的内涵,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第五,是通史撰述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和历史笔记开始发展起来。

史学发展中这些新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史学特点,反映出历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史家自觉意识的增强,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节、唐初史馆的确立和官修史书的成就一、唐朝史馆的设立1、隋禁私修国史和唐初设立史馆隋唐时期,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在历史撰述和历史思想上都有明显表示。

隋文帝时期,大量收集和整理典籍史料,为唐朝官修前史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开皇十三年下诏:“人间有撰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文帝纪》)从此,任何人未经朝廷允许都不能擅自撰修国史,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唐出史馆制度的确立。

自东汉到隋朝,虽已出现了官方修史的形式或机构,但始终未能形成定制。

贞观三年,,唐太宗因武德年间萧禹等人修史未成,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史馆领导,建立史馆制度,并由宰相监修,“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

”(《旧唐书.职官二》)从此,这种官修形式成为定制,历代相沿,直至清朝,无一例外。

2、唐初设馆修史的原因(1)、政治统一。

自汉末到隋统一前,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至隋唐才重新统一起来。

中国史学史完整版

中国史学史完整版

中国史学史前言:从整体上看经学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梁启超:《论时代思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划分为两个时期:“自孔子至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则经学时代。

”章句训诂与义理阐发是阐释经学的两种方法本课程的设置:本课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绪言:本课程的由来与发展;(二)上编:传统史学;(三)下编:现代史学;(四)尾论:最近史学的趋势。

重点是上编和下编两部分。

上编传统史学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传统史学的开创(先秦至西汉),可算作子学影响下的史学时代。

第二章传统史学的发展(东汉至唐朝),可算作经学影响下的史学时代。

第三章传统史学的兴盛(宋朝至明朝),可算作义理史学,第四章传统史学的转变(晚明至清末),可算作考据史学。

下编则根据现代史学内在的发展情况,分为建立、发展、曲折发展和大发展四个章节。

中国史学史的范围中国史学史的范围大致包括六个方面:①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点;②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特点;③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④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⑤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⑥史学发展的规律性。

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意义:第一,历史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具有继承性的特点;第二,进一步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三,通晓中国史学本身的发展的历史,对于每一个历史科学工作者来说,应是一种必要的理论素养;第四,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于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以至中国通史的研究和编写,也有着重要的迫切的意义。

绪论:本课程的由来与发展第一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提出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的课程与教材第三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一些名家名著第一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提出一、史学研究由重通史到重专史的结果1、在进化史观指导下对撰写新型通史的努力2、由通到专的治史观的改变3、中国史学史的提出二、重视文化史研究的产物三、传统史学总结的必要胡适在谈到整理国故的步骤时,提出“结帐式的整理”,他说:“一种学术到了一个时期,也有总结帐的必要。

中国史学史第一章 史学史的概念与主要任务

中国史学史第一章 史学史的概念与主要任务

❖ 《左传》和《春秋》的关系
(一般认为解释《春》但又不完全吻合: 上限相同(-722), 下限《春》哀14(-481)、《左》悼14(-454);经传并不 一致;政治态度也不一样。)
❖ 《左传》的价值
其一,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春秋》还带有很大原创性, 有人说它只是春秋大事记,只是编年史的雏形)
其二,一部重要的完整的春秋史
❖ 《春秋》的内容
起鲁隐公元年(-722)至哀公十四(-481),共242年史事, 依鲁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逐年记载春秋周 王室与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朝聘等。
❖ 表述历史方法上严格按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而每年之 中又有春夏秋冬四时的表述,“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 系时,以时系年”,逐年编次,将发生在同一时间内的不同 地区的史事编次在一起(这叫“比事”),对后来编年体史 的发展有典范作用。
❖ 其记事起自夏殷周,迄于战国时期,它于宗周、春 秋战国部分,不分记各诸侯国而度记晋国,于韩赵 魏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至魏襄王。开编年记事之 通史的先河。
❖ 它对儒家所传古代史事颇有异说。
《国语》
❖ 《国语》的性质和特点 ❖ 《国语》与《左传》的关系 ❖ 《国语》的价值
《左传》
❖ 《左传》的成书年代和作者
❖ 其四,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把历史与神话、宗教分开,这 是《春秋》的一大贡献,也正体现了以天道解释历史变动的 史观转向以人事解释历史变动的史观的过渡。
❖ 《春秋》的缺点:一是记事太简略;二是记事面窄,三是记 事隐讳曲折。
“春秋笔法”
❖ 比如同样写战争,而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 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其城邑曰围,造 其《春秋》的史学影响
❖ 其一,开创了私人修史之风。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 私人著作的风气随之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9月第1版
(二)中国史学史的提出——梁启超的功绩
梁启超(1873-1929)字 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 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 东新会人。我国著名的政治 家和著名学者。
(二)中国史学史的提出——梁启超的功绩
最早明确地把“史学史”作为一门 专史提出来的是梁启超。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他 首次提出“史学史的做法”,说:“中 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部分特别注意: 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 与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
化史:(一)民族史
(四)政治史 宗教史 (八)文艺史
(二)语言文字史
(三)经济史
(七)
(五)国际交通史
(六)思想学术史
(九)风俗史(十)制度史。”
文化史是史学革命、史学近代化的产物。而史学
革命本身就包含着除旧布新,对史学遗产进行批
判总结的因素。
胡适在谈整理国故的步骤时,提出“结帐式的整
理”,说:“一种学术到了一个时期,也有总结 帐的必要。……结帐是(1)结束从前的成绩,(2)

他认为,要想做一部理想的中国通史,应该从研究小规 模的问题着手,先产出许多专篇著作来做基础才行。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重在论述通史的
做法。但梁氏在论述中已清醒地认识到了通史与 专史的关系。他说:“今日所需之史,当分为专 门史与普遍史之两途。”“专门史多数成立。则 普遍史较易致力。”
“作通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专史没有做好,
书稿曾以铅印本作为教材,并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流。

过了三四十年代。
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特 点是: 第一,在讨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 了三四十年代; 第二,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等 重要理论问题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研 究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的标志; 第三,教材建设的需要促进了研究工作的发 展,中国史学史受到更多人的重视。这是一个很 好的发展趋势,预示着中国史学史研究将要迈出 新的一步。
草创时期(30~40年代)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草创时期。
其主要标志是: 在一些高等学校史学系开设了中国史学 史课程;同时,有许多关于中国史学史的专 题研究论文发表出来,有的研究者写出了综 论性质的论文,有的研究者写出了比较系统 的中国史学史讲义,还有一些研究者公开出 版了中国史学史专书。
要借助于他种学科。
夏曾佑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刘
师培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等,都 反映出研究内容的这种转变。
胡适带来了杜威的实验主义,并将实
验主义运用于史学研究,提出“大胆
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史方法。
李大钊是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1919年,他在
《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

再度沉寂时期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无情地遏
制了六十年代初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 史学史研究从此被搁置了10年之久。
建设时期(70年代末至今)
这个时期的发展趋势有如下几个特点:
英国近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 穆勒 (John l,1806~1873)曾经说过:要掌 握一门学问,最好是先学这门学问的发展史。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讲过: 无论何种学问,要想对该种学问有所贡献,都 应该做历史的研究。写成历史以后,一方面可 以使研究那种学问的人了解过去成绩如何,一 方面可以使研究全部历史的人知道这种学问发 达到何种程度。
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
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
在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新史学”,
标志着史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也正
在经历一场转变,与传统向近代转变
相呼应,表现了学人的学术觉醒。

在当时提倡西学批判旧学的思潮 之下,提出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为 “史界革命”和开创“新史学”开辟 道路,在思想观念转变上对中国史学 的近代化过程,具有客观的积极作用。
通史更做不好;若是各人各做专史的一部分,大 家合起来,便成一部顶好的通史了。”
(一)中国史学史之提出的学术背景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 补编》的《绪论》中称:“此次 所讲的《历史研究法》,与几年 前所讲的《历史研究法》迥然不 同。”过去注重通史,“此次讲 演……偏重研究专史如何下手。” 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专史, 至20年代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但也必须看到,梁启超的这种 对“旧史”的批判,在立论上,往往 得失参半;在许多结论上,更是误解 强于精审,谬误多于正确。
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这种批判不是建立在冷静的、科学分析的基础 上,因而带有明显的武断和感情色彩。

一条是,作者错误地认为,在“新史学”和“旧史学” 之间绝然存在着一道鸿沟,既无任何联系,却有对立之 势,故以彻底否定“中国之旧史”为目的。
国史学史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盛况可谓前所未有。 讨论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内容、对象、分期、研究的目 的、教科书的撰写原则与方法等。这种活跃的局面以及 在许多问题的思考上,都超过了三四十年代。


这个时期,没有新的中国史学史专著出版。金毓
黻的《中国史学史》由中华书局再版(1962年)。白寿
彝先生在这个时期写出了《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此 60年代前期,在一些高校历史系重新开设了中国史 学史课程;而研究论文的发表,从年平均数来看,已超

综观这个时期的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与撰述:
第一,梁启超提出撰写中国史学史的问题之后的 20年左右,涌现出了一批专论、综论、讲义、专著,可 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已被史学界所认同。
第二,这时期出现的一些著作,大多带有草创阶段 的缺陷,对于时代与史学的关系和某一时代之史学的特 点以及史学的社会作用和史学发展的规律涉及甚少。 第三,这个时期的著作,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 积极成果。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古代史
人类怎样认识自己 的历史?
历 史 学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根据“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
人类怎样创造历史?
二、史学史的任务
1、研究和总结各个时代历史编纂学的成果,对历 代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包括各种史学流派)及其历 史著述作出恰如其份的评价。 2、分析和评价历代各种历史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社会基础、阶级根源、内容特征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达到的水平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3、揭示历史学的发展规律。
何炳松在20年代介绍欧美史学理论、历史研究法
也很努力。他编著的《历史研究法》《通史新 义》,都非常重视对通史编撰的探讨。他说: “新史学的最后目的自然在要求产生一部‘尽善 尽美’的全国国民都应该也都能够阅读的通史。”

“专史家要研究某一类人类活动演化情形的时候,也不 能不求助于通史家,因为通史家能够说明一个人类社会 中各类活动的共通性怎样,他们相互间的因果关系怎样, 这都是专史家应该具备的知识。这样看来,专史家必须 与通史家合作起来,我们才可希望做出一部理想的人类 社会进化史。”


沉寂时期( 50年代)
除了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了修订本(1957年)以外,几乎没有新的著作问 世。
活跃时期(60年代前期)

1961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的召开,唤起了人们对中国
史学史研究的记忆和热情。60年代初,北京、上海、广
州、济南、西安等地史学工作者先后召开座谈会,就中
第二讲、中国史学史概说
一、什么叫史学史 二、史学史的任务 三、为什么要研究史学史 四、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五、中国史学史的分期问题

一、什么叫史学史
史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专业 性的学术史范畴。史学史是对史学本身发展 的历史进行研究和阐释的学科。简言之,史 学史是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
草创时期(30~40年代)
新中国以前出版的中国史学史教材
卫聚贤《中国史学史》(1933);
蒙文通《中国史学史》(1938);
魏应麟
《中国史学史》(1941); 陆懋德《中国史学史》(1941); 王玉璋《中国史学概论》(1942); 朱希祖《中国史通论》(1943);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1944);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7).
20世纪初期的“新史学”共同的特点:
1、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不是循环的、退落
的。
3、坚决摈弃旧史学以王朝更替和一姓兴衰为核
2、史学的意义是研究历史发展的“公理公例”。
心的做法,而主张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为 主旨,写民史、社会制度史、文化史等等。
4、注意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认为历史研究
金著与顾著,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史草创时期的代表性 著作 。 金著略按史官与史家、官修史书与私人著史为主要脉络, 论述了先秦迄于明清的史学,而重点论述了马、班、刘、 章的成就。全书材料翔实,展现了中国史学之丰赡的面 貌。

顾著以近百年(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史学为叙 述的对象,上编讲前期史学成就,中编讲新史料的发现 与研究,下编讲后期史学成就。本书的特点,一是近代 意识突出,二是关注新史料的价值,三是重视文、史关 系。这两本著作,今天仍有可以参考的价值。
要而言之,至20年代,新史学完全占据了主导地
位,封建旧史学已奄奄一息了。这一时期,文化 史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

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
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
‘国故’”,“‘国故’包含‘国粹’;但他
(它)又包含‘国渣’”。

“我们理想中的国学研究,至少有这样的系统,中国文
预备将来努力的新方向。前者是预备普及的,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