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三首清平调解析
古诗清平调词三首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调词三首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a69a914a7302768e9939e8.png)
古诗清平调词三首翻译赏析《清平调词三首》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前言】《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翻译】看到彩云想起她的衣裳,看到花儿想起她的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鉴赏】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e85196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b.png)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清平调词》朝代:唐朝|作者:李白【清平调词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词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词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词》古诗简介《清平调词》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是组诗作品,共三首。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翻译/译文【清平调词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清平调词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清平调词其三】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明白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清平调词》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清平调词三首唐诗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唐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7fe9d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b.png)
清平调词三首唐诗赏析清平调词三首唐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清平调词三首唐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清平调词三首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褴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诗鉴赏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将杨妃的衣饰,描摹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可以理解成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理解为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褴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华贵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显艳丽。
继而,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特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着痕迹,将杨妃喻为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既写色,亦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以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赋予人性,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比得上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是倚仗新妆,哪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施粉黛,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抑神女和飞燕,以扬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
清平调的意思和解释
![清平调的意思和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cef395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2.png)
清平调的意思和解释
1. 词牌名
- 就像许多词牌一样,它规定了诗词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等格律要素。
2. 字面意义
- “清平”有太平、清平世界的意思,“调”表示曲调。
合起来可以理解为一种用于表现太平盛世景象或者美好情感的曲调所对应的歌词形式。
1. 创作背景
-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当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宫中观赏牡丹,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便奉诏而作。
2. 诗歌内容及解释
- 其一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 诗句大意: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美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只能在瑶台的月光之下才能相逢。
这里运用了比喻和联想的手法,以云、花来比杨贵妃的衣裳和容貌,将杨贵妃比作天上的仙女,“群玉山”“瑶台”都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强调了杨贵妃的美貌如同仙女下凡。
- 其二
-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
- 其三
-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
- 诗句大意:名花(牡丹)与美人(杨贵妃)相互映衬,君王常常带着笑容观赏。
在沉香亭北,贵妃倚靠着栏杆,她的美丽如同春风能消解君王无限的烦恼。
此诗描绘了唐玄宗、杨贵妃和牡丹三者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表现出贵妃的受宠和她的美貌带给君王的愉悦。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a084d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9.png)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作品原文: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词句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5篇可选)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5篇可选)](https://img.taocdn.com/s3/m/3dab129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9.png)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5篇可选)第一篇:《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作品原文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词句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b3675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5.png)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⑷,会向瑶台月下逢⑸。
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⑹,云雨巫山枉断肠⑺。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⑻。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⑼,长得君王带笑看⑽。
解释春风无限恨⑾,沉香亭北倚阑干⑿。
简析《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
“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
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了。
词句注释⑴清平调:唐大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
⑵“云想”句: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因山中多玉石,故名。
⑸会:应。
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
⑹一枝秾(nóng)艳:指牡丹花(木芍药)而言。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doc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doc](https://img.taocdn.com/s3/m/ac243469c1c708a1294a4405.png)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爱读诗的我今天给大家带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调词三首《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清平调》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调》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91e81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e.png)
《清平调》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调》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平调》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清平调·其一唐代: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创作背景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
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时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本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清平调词三首
![清平调词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1d4623cdd15abe23482f4dd9.png)
清平调词三首作者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注释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3、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4、“若非……会向……”: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5、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nóng”。
6、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7、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8、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9、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10、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译文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背景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公元743年(天宝二年)或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
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
”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4f7362580216fc710afd22.png)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
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
”李龟年赶紧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
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
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
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
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
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
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李白形容杨贵妃的三首诗
![李白形容杨贵妃的三首诗](https://img.taocdn.com/s3/m/74dfbbe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a.png)
李白形容杨贵妃的三首诗李白为杨贵妃写的是《清平调词三首》,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分别是: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词三首》注释⑴清平调:唐大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
⑵“云想”句: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因山中多玉石,故名。
⑸会:应。
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
⑹一枝秾(nóng)艳:指牡丹花(木芍药)而言。
秾,一作“红”。
⑺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⑻可怜:犹可爱、可喜之意。
飞燕:即汉成帝皇后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倚,穿着、依凭。
⑼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⑽看(kān):此为韵脚,读平声。
⑾解释:解散、消解之意。
释,即消释、消散。
一作“识”。
春风:此指唐玄宗。
⑿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在唐兴庆宫龙池东。
故址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内。
沈,同“沉”。
阑干:即栏杆。
《清平调词三首》翻译其一云想变作贵妃的衣裳,花想变为贵妃之容貌,贵妃之美,如沉香亭畔春风拂煦下的带露之牡丹。
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见到的飘飘仙子,必定是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仙。
其二美丽得像一枝凝香带露的红牡丹,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
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
其三名花和绝色美人相与为欢,长使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沉香亭北倚栏消魂之时,君王的无限春愁都随春风一扫而光。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88ed3e3c1ec5da50e270ee.png)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清平调三首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简析:《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
“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
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着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了。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最新李白《清平调》翻译赏析7篇
![最新李白《清平调》翻译赏析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b40d7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4.png)
李白《清平调》翻译赏析7篇李白《清平调》翻译赏析7篇李白《清平调》翻译赏析(1)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
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
”李龟年赶紧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
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
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
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
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
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
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9829002e518964bcf847cb5.png)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爱读诗的出guo今天给大家带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58c48a524de518964b7dee.png)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
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
”李龟年赶紧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
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
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
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
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
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
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李白《清平调词》原文及赏析
![李白《清平调词》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0fb058960590c69fc37602.png)
李白《清平调词》原文及赏析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
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
”李龟年赶紧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
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
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
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
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
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
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原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赏析一: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清平调》赏析
![《清平调》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1701f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c.png)
《清平调》赏析《清平调》赏析清平调唐·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写作背景】清平调共三首,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一首【译文】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译文二】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槛】有格子的门窗。
【华】通花。
【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会】应。
【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飞燕】赵飞燕,西汉皇后。
【妆】修饰打扮。
【倾国】指绝代佳人。
【得】使。
【春风】代指君王。
【赏析】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赏析二】“云想衣裳花想容”起句以重字出现,这在绝句虽不常见,但它却是写作七言诗的一种值得效仿的'手法,而且也由此更见出诗人举重若轻的笔力。
加以“互文见义的手法在该句子里的运用,更是见出诗人从侧面烘托美妇人杨玉环的技巧和功力,从而也难怪文学素养均为极高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对此都很为欣赏。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bda6521711cc7931b716d3.png)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是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
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
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整体在这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
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
其一中的春,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
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清平调三首》原文注释与赏析
![《清平调三首》原文注释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73753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a.png)
《清平调三首》原文注释与赏析
清平调三首①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②。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③。
注释
①清平调:题为乐府调名,实际上这组清平调是李白用七绝格律自创的。
②槛:栏杆。
华:花。
③群玉山: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的仙山。
瑶台:传说在昆仑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②。
注释
①红艳:指牡丹。
云雨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欢会事,典出宋玉《高唐赋》。
②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①。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②。
注释
①倾国:喻美色惊人。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②解释:消散。
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赏析
这三首诗第一首以牡丹比杨贵妃,歌咏她的美艳,比喻妥帖,想象奇妙;第二首以带露之花和巫山神女之典,既颂扬了杨贵妃之美,又突出了她的备受恩宠;第三首兼咏杨贵妃和牡丹,正面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无比宠爱。
这组诗构思精巧,咏花咏人,紧密结合。
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等都是清新自然的佳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三首清平调解析
导语:有关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是李白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歌之一。
下面请看小编为你整理了相关资料,更多内容请留意应届毕业生网。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
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
“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
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
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
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
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名家点评
《松窗杂录》:(开元中,玄宗、杨贵妃于沉香亭赏牡丹)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云想衣裳花想容……”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颔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
上自是顾李翰林大异于他学士。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太白《清平调》三章,语语藻艳,字字葩流,美中带刺,不专事纤巧。
家澹斋有谓:以是诗,合得是语,所谓破空截石、旱地擒鱼者。
近《诗归》选极富,何故独不收?吾所不解。
《唐诗摘钞》:三首皆咏妃子,而以“花”旁映之,其命意自有宾主。
或谓衬首咏人,次首咏花,三首合咏,非知诗者也。
太白七绝以自然为宗,语趣俱若天意为诗,偶然而已。
后人极力用意,愈不可到,固当推为天才。
《诗辩坻》:太白《清平调词》“云想衣裳花想容”,二“想”字已落填词纤境“若非”,“会向”,居然滑调。
“一枝浓艳”、“君王带笑”,了无高趣,“小石”*之坦涂耳。
此君七绝之豪,此三章殊不厌人意。
《古欢堂杂著》:少陵《秋兴八首》,青莲《清平词》三章,脍炙千古矣。
余三十年来读之,愈知其未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