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演示实验报告_0
近代物理演示实验报告篇一:近代物理实验实验报告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近代物理实验实验报告目录液晶电光效应实验 (4)一、实验目的 (4)二、实验原理 (4)三、实验仪器 (7)四、实验步骤 (8)1、液晶电光特性测量 .................................................................. .. (8)2、液晶上升时间、下降时间测量,响应时间 (10)3、液晶屏视角特性测量 .................................................................. .. (13)拓展实验:验证马吕斯定律 .................................................................. (14)五、注意事项 (15)附:《LCD产品介绍及工艺流程》相关资料 ..................................................................15α粒子散射 (20)一、实验目的 (20)二、实验原理 (20)1、瞄准距离与散射角的关系 .................................................................. (20)2、卢瑟福微分散射截面公式 .................................................................. (21)3、对卢瑟福散射公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验证。
(23)三、实验仪器 (23)四、实验步骤 (24)五、实验数据及处理 .................................................................. (24)六、思考题 (27)α散射的应用 (27)电子衍射 (29)一、实验目的 (29)二、实验原理 (29)运动电子的波长 .................................................................. . (29)相长干涉 (29)三、实验仪器 (30)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 (30)五、实验结论 (31)验证德布罗意假设 .................................................................. (31)普朗克常量的测定 .................................................................. (31)六、电子衍射的应用 .................................................................. (32)塞曼效应 (33)一、实验目的 (33)二、实验原理 (33)谱线在磁场中的能级分裂 .................................................................. (33)法布里—珀罗标准具 .................................................................. ................................... 34 用塞曼效应计算电子荷质比e ................................................................... ................. 37 m三、实验步骤 (37)四、数据处理及计算结果 .................................................................. . (37)五、误差分析 (37)六、思考题 (38)拓展实验 (38)观察磁感应强度与能级分裂强弱的关系 .................................................................. (38)估算铁芯的磁导率 .................................................................. (38)七、塞曼效应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 (39)液晶电光效应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液晶的特性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一些特性的常用测试方法;了解液晶的应用和局限。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噪声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噪声的来源、类型及其影响;2. 掌握噪声的测量方法及噪声控制技术;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物理实验素养。
二、实验原理噪声是指无规律、无目的的声波,它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本实验通过测量噪声水平,分析噪声来源,探讨噪声控制方法。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噪声测量仪;2. 声级计;3. 实验场地(室内、室外);4. 噪声源(如音响、空调、风扇等);5. 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1. 熟悉噪声测量仪的使用方法;2. 选择实验场地,布置实验环境;3. 将噪声测量仪放置在实验场地中心,调整高度与角度;4. 启动噪声源,观察噪声测量仪显示的数值;5. 记录不同噪声源的声级数据;6. 分析噪声来源,探讨噪声控制方法;7. 对比不同控制方法的效果,总结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场地噪声水平测量结果如下:- 室内:60dB;- 室外:80dB。
2. 噪声来源分析:- 室内噪声主要来源于空调、风扇、音响等;- 室外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建筑施工等。
3. 噪声控制方法及效果:- 室内噪声控制方法:(1)降低噪声源功率;(2)使用隔音材料;(3)调整噪声源位置;(4)使用降噪设备。
- 室外噪声控制方法:(1)加强交通管理;(2)限制建筑施工时间;(3)设置隔音屏障。
4. 实验结论:(1)噪声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2)通过合理控制噪声源、使用隔音材料和设备,可以有效降低噪声水平;(3)了解噪声来源和噪声控制方法,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六、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噪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噪声的危害性;2. 学会了使用噪声测量仪和声级计,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3. 噪声控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噪声的测量、分析及噪声控制方法的探讨,使我对噪声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关注噪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噪声,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光学近代物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学近代物理学的基本实验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光学近代物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加深对光学近代物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共分为四个部分:光纤通讯、光学多道与氢氘、法拉第效应、液晶物性。
1. 光纤通讯(1)实验目的:探究光纤的一些特性,包括光纤耦合效率的测量,光纤数值孔径的测定。
(2)实验原理:利用光纤的传输特性,通过测量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损耗,计算光纤的耦合效率。
(3)实验步骤:①搭建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光纤、探测器等。
②调节光源,使其发出特定波长的光信号。
③将光信号输入光纤,通过探测器测量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损耗。
④根据传输损耗计算光纤的耦合效率。
2. 光学多道与氢氘(1)实验目的:观察光学多道仪的工作原理,测量氢原子和氘原子的能级。
(2)实验原理:利用光学多道仪,通过测量光子的能量,确定氢原子和氘原子的能级。
(3)实验步骤:①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激光器、光学多道仪、探测器等。
②调节激光器,使其发出特定波长的光信号。
③将光信号输入光学多道仪,测量光子的能量。
④根据测量结果,确定氢原子和氘原子的能级。
3. 法拉第效应(1)实验目的:观察法拉第效应,研究光在磁场中的传播特性。
(2)实验原理:根据法拉第效应,当光在磁场中传播时,光偏振面的旋转角度与磁场强度成正比。
(3)实验步骤:①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激光器、法拉第盒、探测器等。
②调节激光器,使其发出特定波长的光信号。
③将光信号输入法拉第盒,测量光偏振面的旋转角度。
④根据测量结果,研究光在磁场中的传播特性。
4. 液晶物性(1)实验目的:观察液晶的光学特性,研究液晶在不同温度下的液晶态。
(2)实验原理:液晶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和晶体的各向异性,其光学特性受温度、电场等因素影响。
(3)实验步骤:①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液晶样品、激光器、探测器等。
②调节温度,观察液晶的光学特性变化。
③在液晶样品上施加电场,观察液晶的光学特性变化。
近代物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光纤通讯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光纤的基本原理和特性;2. 掌握光纤耦合效率的测量方法;3. 探究光纤数值孔径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4. 分析光纤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三、实验原理:光纤是一种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传输光信号的介质。
本实验通过测量光纤耦合效率、数值孔径等参数,分析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
四、实验仪器:1. 光纤耦合器;2. 光功率计;3. 光纤测试平台;4. 光纤光源;5. 光纤跳线。
五、实验步骤:1. 将光纤光源连接到光纤耦合器的一端,将光纤跳线连接到另一端;2. 将光纤耦合器连接到光纤测试平台上;3. 使用光功率计测量光源输出光功率;4. 将光纤跳线连接到光纤测试平台上的光纤耦合器另一端,测量输入光功率;5. 计算光纤耦合效率;6. 改变光纤跳线的长度,重复步骤4和5,分析数值孔径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纤耦合效率: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光纤耦合效率为95.3%。
说明本实验所使用的光纤耦合器性能良好,能够有效地将光信号传输到另一端。
2. 数值孔径:通过改变光纤跳线长度,观察光纤耦合效率的变化。
当光纤跳线长度较短时,耦合效率较高;当光纤跳线长度较长时,耦合效率逐渐降低。
这表明光纤数值孔径对通信系统性能有较大影响。
3. 光纤通信优势:与传统的铜缆通信相比,光纤通信具有以下优势:a. 抗干扰能力强:光纤通信不受电磁干扰,信号传输稳定可靠;b. 传输速度快:光纤通信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数十Gbps,满足高速数据传输需求;c. 通信容量大:光纤通信具有较大的通信容量,可满足大量用户同时通信的需求;d. 通信距离远:光纤通信可以实现长距离传输,满足远距离通信需求。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光纤通讯实验,我们了解了光纤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了光纤耦合效率的测量方法,分析了数值孔径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光纤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工科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近代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
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涉及近代物理的多个领域,主要包括:1. 光电效应:通过测量不同频率的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产生的光电子动能,验证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2. 半导体的PN结:研究PN结的正向和反向特性,了解PN结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3. 光谱分析:利用光谱仪分析物质的光谱,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三、实验仪器1. 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光电管、微电流放大器、示波器等。
2. PN结测试仪:包括直流电源、万用表、数字存储示波器等。
3. 光谱仪:包括光源、单色仪、探测器等。
四、实验内容1. 光电效应实验:- 设置不同频率的光源,分别照射到光电管上。
- 测量光电子的最大动能和入射光的频率。
-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光电效应方程。
2. PN结实验:- 测量PN结的正向和反向电流。
- 分析实验数据,了解PN结的特性。
3. 光谱分析实验:- 设置不同物质的光谱,利用光谱仪进行分析。
- 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五、实验步骤1. 光电效应实验:- 调整光电管与光源的距离,确保入射光垂直照射到光电管上。
- 改变光源的频率,测量光电子的最大动能。
-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2. PN结实验:- 将PN结接入电路,调整直流电源电压。
- 测量正向和反向电流,记录数据。
- 分析实验数据,了解PN结的特性。
3. 光谱分析实验:- 将不同物质的光谱设置到光谱仪中。
- 利用光谱仪分析光谱,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电效应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加,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也随之增加,符合光电效应方程。
-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2. PN结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PN结的正向电流较大,反向电流较小,符合PN结的特性。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2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2实验名称:光磁共振指导教师:***专业:物理班级:求是物理班1401姓名:***学号:**********实验日期:2016.11.23实验目的:1.加深对超精细结构原子核自旋,原子核磁矩,光跃迁,磁共振的理解。
2.掌握以光抽运为基础的光检测磁共振方法。
3.测定铷(Rb )原子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的朗德因子F g 和地磁场强度E B 。
实验原理:1 铷原子基态及最低激发态能级的塞曼分裂天然铷含量大的同位素有两种:Rb 85占72.15%,Rb 87占27.85%。
铷是一价碱金属原子(原子序数为37),基态是125S ,即电子的轨道量子数0=L ,自旋量子数21=S 。
轨道角动量与自旋角动量耦合成总的角动量J 。
由于是LS 耦合,S L J +=,···,S L J -=。
铷的基态21=J 。
铷原子的最低光激发态是2125P 及2325P 双重态,它们是LS耦合产生的双重结构,轨道量子数L=1,自旋量子数 S=1/2。
2125P 态J=1/2;2325P 态J=3/2。
在5P 与5S 能级之间产生的跃迁是铷原子主线系的第一条线,为双线,在铷灯的光谱中强度特别强,2125P 到2125S 跃迁产生的谱线为1D 线,波长为nm 8.794,2325P 到2125S 的跃迁产生的谱线为2D 线,波长是nm 0.780。
原子物理学中已给出核自旋I=0时,原子的价电子LS 耦合后总角动量J P与原子总磁矩J μ的关系:Je J J P m e g2-=μ (4-1))1(2)1()1()1(1++++-++=J J S S L L J J g J (4-2)其中式中Jg 为铷原子精细结构朗德因子。
当I ≠0时,Rb 87的I=3/2,Rb 85的I=5/2。
设核自旋角动量为I P ,核磁矩为I μ,IP 与J P 耦合成F P,有J I F P P P +=。
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 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报告 成 绩:班级: 材物二班 姓名: 焦方宇 同组者: 杜圣 教师:周丽霞光泵磁共振【实验目的】1.观察铷原子光抽运信号,加深对原子超精细结构的理解2.观察铷原子的磁共振信号,测定铷原子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的朗德因子。
3.学会利用光磁共振的方法测量地磁场 【实验原理】1.Rb 原子基态及最低激发态的能级在第一激发能级5P 与基态5S 之间产生的跃迁是铷原子主线系的第一条谱线,谱线为双线。
2/12P 5到2/12S 5的跃迁产生的谱线为D1 线,波长是794nm ;2/12P 5 到2/12S 5的跃迁产生的谱线为D2 线,波长是780nm 。
在核自旋 I = 0 时,原子的价电子L-S 耦合后总角动量PJ 与原子总磁矩μJ 的关系 μJ=-gJe2 (1)1)2J(J )1S (S )1L (L )1J (J 1g J ++++-++= (2)I ≠0时,对Rb 87, I = 3/2;对Rb 85, I = 5/2。
总角动量F= I+J,…,| I-J |。
Rb 87基态F 有两个值:F = 2 及F = 1;Rb 85基态有F = 3 及F = 2。
由F 量子数表征的能级称为超精细结构能级。
原子总角动量与总磁矩之间的关系为:μF=-gFe2m PF (3)1)2F(F )1I (I )1J (J )1F (F g g JF ++-+++= (4)在磁场中原子的超精细结构能级产生塞曼分裂,磁量子数F m =F, F-1, … ,-F ,裂成2F +1 个能量间隔基本相等的塞曼子能级。
在弱磁场条件下,通过解Rb 原子定态薛定锷方程可得能量本征值为B m g )]1I (I )1J (J )1F (F [2hE E BF F 0μα++-+-++= (5)由(5)式可得基态2/12S 5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1()1([2''+-+=∆F F F F ah E F (6) 相邻塞曼子能级之间(ΔF m =±1)的能量差为m F B 0E g B F μ∆=(7)2. 圆偏振光对Rb 原子的激发与光抽运效应电子在原子能级间发生跃迁时,需要满足总能量和总角动量守恒。
近代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近代物理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指导教师:张老师一、实验目的1. 通过近代物理实验,加深对物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1. 光纤通讯实验2. 光学多道与氢氘实验3. 法拉第效应实验4. 液晶物性实验三、实验原理1. 光纤通讯实验:光纤是一种传输信息的介质,具有低损耗、高带宽、抗干扰等优点。
本实验主要研究光纤的传输特性,包括光纤耦合效率、光纤数值孔径等。
2. 光学多道与氢氘实验:光学多道探测器是一种高灵敏度的粒子探测器,广泛应用于核物理、粒子物理等领域。
本实验通过测量氢氘核的衰变,研究其能谱和寿命。
3. 法拉第效应实验:法拉第效应是指当线偏振光通过某些介质时,其偏振面会发生变化。
本实验通过测量法拉第效应,研究其与磁场、介质等因素的关系。
4. 液晶物性实验:液晶是一种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物质,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本实验通过测量液晶的折射率、粘度等物理量,研究其物性。
四、实验步骤1. 光纤通讯实验:(1)搭建实验装置,包括光纤、光源、探测器等。
(2)调整实验参数,如光纤长度、耦合效率等。
(3)测量光纤的传输特性,如衰减、带宽等。
2. 光学多道与氢氘实验:(1)搭建实验装置,包括光学多道探测器、放射性源等。
(2)调整实验参数,如探测器灵敏度、计数时间等。
(3)测量氢氘核的衰变能谱和寿命。
3. 法拉第效应实验:(1)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法拉第盒、光源、探测器等。
(2)调整实验参数,如磁场强度、光束入射角度等。
(3)测量法拉第效应的偏振面变化。
4. 液晶物性实验:(1)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液晶样品、光源、探测器等。
(2)调整实验参数,如液晶温度、光束入射角度等。
(3)测量液晶的折射率、粘度等物理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纤通讯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光纤的传输损耗随着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一定范围内趋于稳定。
近代物理频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频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掌握使用频谱分析仪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的操作技能。
3. 学习如何通过频谱分析识别信号的频率成分和幅值。
二、实验原理频谱分析是一种将信号分解为其不同频率成分的方法。
在近代物理实验中,频谱分析广泛应用于信号的检测、处理和识别。
本实验采用频谱分析仪对特定信号进行频谱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频谱图,可以了解信号的频率结构。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频谱分析仪2. 信号发生器3. 信号调理器4. 示波器5. 连接线四、实验步骤1. 连接仪器:按照实验要求,将信号发生器、信号调理器和频谱分析仪连接好,确保信号能够正确传输。
2. 设置信号发生器:调整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已知频率和幅值的信号。
3. 输入信号: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信号输入到信号调理器,然后连接到频谱分析仪。
4. 调整频谱分析仪:设置频谱分析仪的扫描范围、分辨率和带宽等参数。
5. 观察频谱图:在频谱分析仪上观察信号的频谱图,记录频率和幅值。
6.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7. 分析结果:分析信号的频谱特性,判断信号的频率成分和幅值。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实验数据:| 频率 (Hz) | 幅值 (dB) || ---------- | ---------- || 100 | -10 || 200 | -5 || 300 | 0 || 400 | -5 || 500 | -10 |2. 结果分析:通过观察频谱图,我们可以看到信号在300 Hz处有一个明显的峰值,这表明信号的主要频率成分是300 Hz。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信号在100 Hz和500 Hz处也有较小的峰值,这表明信号还包含其他频率成分。
六、讨论与总结1. 讨论:本实验通过频谱分析仪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成功地识别了信号的频率成分和幅值。
这表明频谱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信号的检测、处理和识别。
2.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频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使用频谱分析仪进行频谱分析的操作技能。
物理实验报告(精选11篇)
物理实验报告物理实验报告(精选11篇)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
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实验报告篇1实验课程名称:近代物理实验实验项目名称:盖革—米勒计数管的研究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盖革——弥勒计数管的结构、原理及特性。
2、测量盖革——弥勒计数管坪曲线,并正确选择其工作电压。
3、测量盖革——弥勒计数管的死时间、恢复时间和分辨时间。
二、使用仪器、材料G-M计数管(F5365计数管探头),前置放大器,自动定标器(FH46313Z智能定标),放射源2个。
三、实验原理盖革——弥勒计数管简称G-M计数管,是核辐射探测器的一种类型,它只能测定核辐射粒子的数目,而不能探测粒子的能量。
它具有价格低廉、设备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放射测量的工作中。
G-M计数有各种不同的结构,最常见的有钟罩形β计数管和圆柱形计数管两种,这两种计数管都是由圆柱状的阴极和装在轴线上的阳极丝密封在玻璃管内而构成的,玻璃管内充一定量的某种气体,例如,惰性气体氩、氖等,充气的气压比大气压低。
由于β射线容易被物质所吸收,所以β计数管在制造上安装了一层薄的云母做成的窗,以减少β射线通过时引起的吸收,而射线的贯穿能力强,可以不设此窗圆柱形G-M计数管计数管系统示意图在放射性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计数管电极上的电压,由定标器记录下的相应计数率(单位时间内的计数次数)可得如图所示的曲线,由于此曲线有一段比较平坦区域,因此把此曲线称为坪特性曲线,把这个平坦的部分(V1-V2)称为坪区;V0称为起始电压,V1称为阈电压,△V=V2-V1称为长度,在坪区内电压每升高1伏,计数率增加的百分数称为坪坡度。
G-M计数管的坪曲线由于正离子鞘的存在,因而减弱了阳极附近的电场,此时若再有粒子射入计数管,就不会引起计数管放电,定标器就没有计数,随着正离子鞘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的电场就逐渐得到恢复,当正离子鞘到达计数管半径r0处时,阳极附近电场刚刚恢复到可以使进入计数管的粒子引起计数管放电,这段时间称为计数管的死时间,以td来表示;正离子鞘从r0到阴极的一段时间,我们称为恢复时间,以tr表示。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近代物理中的一些基本实验现象和实验方法,加深对近代物理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验原理:1.光电效应实验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如果光的能量大于金属的束缚能,就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
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包括光源、金属样品和电子倍增器等,通过调整光源的强度和波长,可以观察到光电流的变化,从而了解光电效应的一些基本特性。
2.康普顿散射实验康普顿散射是指入射光子与静止的自由电子相互碰撞后发生能量和动量的转移。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康普顿散射实验装置,包括光源、散射靶和探测器等,通过测量探测器中散射光的能量和角度,可以利用康普顿散射公式计算出入射光子的能量和散射角度,从而验证康普顿散射的基本规律。
三、实验步骤:1.光电效应实验①将光电效应实验装置搭建起来,并调整光源的位置和强度。
②将电子倍增器接入实验电路,调节放大器的放大倍数。
③将金属样品放置在实验台上,并遮挡住一部分金属表面。
④调节光源的强度和波长,观察电子倍增器的电流变化情况。
2.康普顿散射实验①将康普顿散射实验装置搭建起来,并调整光源的位置和强度。
②将探测器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调整其与散射靶的距离。
③调节光源的波长和散射角度,观察探测器中散射光的能量变化情况。
④根据康普顿散射公式计算入射光子的能量和散射角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光电效应实验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光电流随着光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这符合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同时,我们发现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下,光电流的变化也不同,这与光电效应中的电子能量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2.康普顿散射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散射角度下的散射光能量,我们得到了散射光的能谱曲线。
根据康普顿散射公式,我们计算出了入射光子的能量和散射角度,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吻合较好,验证了康普顿散射的基本规律。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加深了对近代物理中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的理解。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之单光子实验系统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五)————单光子实验系统实验小组:日期: 2011-121)实验目的:2)了解本实验的基本操作;3)研究鉴别电压(阈值)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确定最佳鉴别电压(阈值);4)学习用光子计数器测量微弱光信号的原理与技术。
二、实验原理:光是由光子组成的, 由量子物理的知识可知, 光子的能量和波长有关, 本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测量光子数的影响因素, 本实验采用了光电倍增管(一种可以探测光信号的器件), 他使得光子在阳极回路形成一个电流脉冲, 然后, 我们通过计算机的系统可以观测到不同时刻里光子的个数, 试验中, 设置了一个半导体制冷器, 来降低光电倍增管的温度, 试验中我们通过改变温度来观测对光子数测量的影响因素。
光电检测技术在本实验的应用:我觉得本实验中运用了如下光电检测知识:光电倍增管在实验中的应用。
实验过程、现象、数据:NO.1实验过程:①: 打开计算机电源, 打开单光子实验计数器电源, 打开软件.②: 手动在在制冷器的控温仪表上设定某一温度, 控温开始, 一定时间后, 待温度稳定, 启动计算机, 运行应用程序开始采集数据;③:保持冷去温度的值不变, 改变输入的功率和电流的大小, 运行应用程序开始采集数据;①NO、2实验现象及数据:-15度时光子数:GSZF-2型单光子计数器起点:0终点:100最大值:13最小值:0毫秒(ms)采样间隔:1000积分时间:1000高压:8阈值:4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9 77 10 4 4 7 9 11 11 11 11 11 12 8 8 9 11 12 6 6 6 6 10 3 4 7 10 3 4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1 1 6 9 13 11 10 6 6 10 6 10 3 7 5 5 5 8 12 8 8 9 10 10 3 3 4 6 8 7②- 5度 0.1uw 0.1mA时光子数:GSZF-2型单光子计数器起点:0终点:100最大值:160最小值:100毫秒(ms)采样间隔:1000积分时间:1000高压:8阈值:4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132 125 126 133 140 151 151 149 135 134 139 120 128 121 121 128 135 132 134 148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134 135 154 135 114 160 148 130 135 140 140 147 154 154 140 135 136 122 123 139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133 137 134 134 135 134 144 109 114 130 141 143 135 136 146 139 122 129 145 149③- 5度 0.67uw 0.67mA时GSZF-2型单光子计数器起点:0终点:100最大值:786最小值:500毫秒(ms)采样间隔:1000积分时间:1000高压:8阈值:4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分析实验操作、现象、数据以及自己的结论:No1.对实验操作的分析:本实验我们通过调节不同冷却温度来观察不同情况下的光子数, 在温度一致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所加电流及功率的大小来观察影响光子数的影响因素。
近代物理实验教程的实验报告【精品】
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以为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只是当一个睁眼闭眼的瞬间,一个学期都快结束了,现在我们为一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就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本学期从第二周开设了近代物理实验课程,在三个多月的实验中我明白了近代物理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回顾这一学期的学习,感觉十分的充实,通过亲自动手,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我们所做的实验基本上都是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著名实验,以及体现科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现代实验技术的实验。
它们是我受到了著名物理学家的物理思想和探索精神的熏陶,激发了我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同时近代物理实验也是一门包括物理、应用物理、材料科学、光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系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物理实验课程也是我们物理系的专业必修课程。
我们本来每个人要做共八个实验,后来由于时间关系做了七个实验,我做的七个实验分别是:光纤通讯,光学多道与氢氘,法拉第效应,液晶物性,非线性电路与混沌,高温超导,塞满效应,下面我对每个实验及心得体会做些简单介绍:一、光纤通讯:本实验主要是通过对光纤的一些特性的探究(包括对光纤耦合效率的测量,光纤数值孔径的测量以及对塑料光纤光纤损耗的测量与计算),了解光纤光学的基础知识。
探究相位调制型温度传感器的干涉条纹随温度的变化的移动情况,模拟语电话光通信,了解光纤语音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
老师讲的也很清楚,本试验在操作上并不是很困难,很易于实现,易于成功。
二、光学多道与氢氘:本实验利用光学多道分析仪,从巴尔末公式出发研究氢氘光谱,了解其谱线特点,并学习光学多道仪的使用方法及基本的光谱学技术通过此次实验得出了氢原子和氘原子在巴尔末系下的光谱波长,并利用测得的波长值计算出了氢氘的里德伯常量,得到了氢氘光谱的各光谱项及巴耳末系跃迁能级图,计算得出了质子和电子的质量之比。
个人觉得这个实验有点太智能化,建议锻炼操作的部分能有所加强。
近代物理创新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近代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设计了一项近代物理创新实验,旨在探究光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为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子与电子相互作用的原理和实验方法;2. 通过实验验证康普顿效应,探究光子与电子的散射过程;3.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为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三、实验原理康普顿效应是指当高能光子(如X射线)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发生碰撞时,光子会被散射,同时其波长发生变化的现象。
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规律,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验原理如下:1. 当入射光子与电子发生碰撞时,光子将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使其获得动能;2. 由于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光子波长发生变化,即发生散射;3. 通过测量散射光子的波长,可以验证康普顿效应,并探究光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
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激光器:用于产生高能光子;2. 电子靶:由自由电子组成的靶材料;3. 检测器:用于测量散射光子的波长;4. 光谱仪:用于分析散射光子的波长;5. 计算机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步骤1. 将激光器、电子靶和检测器依次连接,搭建实验装置;2. 设置激光器的参数,调整电子靶与检测器之间的距离;3. 启动激光器,使光子与电子靶中的自由电子发生碰撞;4. 检测器接收散射光子,通过光谱仪分析散射光子的波长;5. 记录散射光子的波长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散射光子的波长与入射光子的波长之间存在差异,符合康普顿效应的规律;2.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可以得到散射光子波长的变化量与入射光子能量的关系;3.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光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符合康普顿效应的规律;(2)散射光子的波长变化量与入射光子能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验证了康普顿效应的正确性。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第三次
第三次近代物理实验PN结正向压降与温度关系研究全息光学迈克尔逊干涉仪PN 结正向压降与温度关系研究一、实验目的1.了解PN 结正向压降与正向电流的基本关系,测定PN 结F F V I -特性曲线及玻尔兹曼常数。
2.测绘PN 结正向压降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确定其灵敏度及PN 结材料的禁带宽度。
3.学会用PN 结测量温度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原理1.半导体物理学中有PN 结正向电流F I 与正向电压F V 满足如下关系: )1(exp-=kTeV I I FS F E 为电子电荷,k 为玻尔兹曼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
S I 为反向饱和电流,是一个与PN 结材料禁带宽度和温度有关的系数,不睡电压变化而变化。
在常温下1exp >>kTeV F,于是有: kTeV I I FS F exp= 这就是F F V I -关系,如果测得F F V I -关系曲线,则可以求出e/kT ,测得温度T 后就可以求出玻尔兹曼常数k 。
2.PN 结禁带宽度的测量物理学中有如下结论,PN 结材料禁带宽度是绝对零度时PN 结材料的导带底和价带顶间的电势差)0(g V ,二极管反向饱和电流S I 有如下关系:⎥⎦⎤⎢⎣⎡-=kT eV CT I g rS )0(expr 是常数,C 是与PN 结面积、掺杂浓度有关的常数,取对数后可得: nI I r F g F V V T e kT T I C ekV V +=--=ln )ln()0( 其中T I Cek V V F g I )ln(-= r nI T ekT V ln -= 式中有非线性项nI V ,可以证明当温度变化范围不大(-50℃~150℃)时,nI V 引起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在恒流供电条件下,PN 结的正向压降主要依赖于线性项I V 。
这一结论仅适用于杂质全部电离,本征激发可以忽略温度区间。
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则杂质电离因子减少或本征载流子迅速增加,T V F -关系的非线性变化更加严重,这说明T V F -特性还与PN 结的材料有关。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近代物理实验报告一、引言近代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几个与近代物理相关的实验,包括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量子力学的基础实验。
二、光电效应实验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会发射出电子的现象。
为了验证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光电效应实验装置、金属样品、光源、电流计等。
2. 实验步骤:a. 将金属样品安装在实验装置上,并连接好电路。
b. 调节光源的强度和波长,使其分别达到不同的数值。
c. 测量不同波长下金属样品发射的电流强度。
3.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金属样品发射的电流强度与光源波长呈反比关系。
这符合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即光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
三、康普顿散射实验康普顿散射是指入射光子与物质中自由电子发生碰撞后,光子的能量和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为了验证康普顿散射的基本规律,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1. 准备材料:康普顿散射实验装置、散射体、探测器等。
2. 实验步骤:a. 将散射体和探测器安装在实验装置上,并连接好电路。
b. 调节入射光子的能量和散射体的角度,记录下散射后的光子能量和方向。
c. 重复实验多次,得到一系列数据。
3.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入射光子的能量和散射后的光子能量呈正比关系,而散射角度与散射后的光子方向呈正相关关系。
这符合康普顿散射的基本规律,即光子与自由电子碰撞后,能量和动量守恒。
四、量子力学基础实验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为了验证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1. 准备材料: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光源、屏幕等。
2. 实验步骤:a. 将双缝干涉实验装置搭建起来,并调节好光源的强度和波长。
b. 观察在屏幕上形成的干涉条纹,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c. 改变光源的强度和波长,再次观察并记录数据。
3.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在屏幕上形成的干涉条纹符合波粒二象性的原理。
近代物理实验教程的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教程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近代物理实验教程实验名称:测量光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光的速度,并了解光的本质和光速度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 激光器- 两个距离固定的反射镜- 一个光电探测器- 一个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激光器放置在适当的位置,并使其光束直射向一个固定的反射镜。
2. 另一块反射镜放在距离第一个反射镜一定距离的位置上,使激光束反射到光电探测器上。
3. 打开激光器,使其发出光束。
4. 使用计时器,记录激光束从激光器到第一个反射镜的时间间隔。
5. 同时,使用光电探测器测量光从第一个反射镜反射到第二个反射镜再反射到光电探测器的时间间隔。
6. 计算光从第一个反射镜到第二个反射镜的距离,并根据测得的时间间隔计算光的速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光从第一个反射镜到第二个反射镜的时间间隔为t,光从激光器到第一个反射镜的时间间隔为t',则光从第一个反射镜到第二个反射镜的距离为d=t*v,其中v为光的速度。
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光的速度v=d/t。
讨论与结论: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光的速度,并发现光速度非常接近299,792,458m/s,这个值是一个常数,通常用c表示。
这个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光速度是一个常数,并说明光在真空中传播时的速度是恒定的,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光速度的稳定性和恒定性是现代物理的一项重要发现,不仅证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也为相对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 仪器精度问题: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如计时器的精度、光电探测器的灵敏度等。
2. 实验操作问题:实验过程中的不准确操作也可能引入误差,如指向不准确、记录时间时的误差等。
3. 实验环境问题: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可能对实验数据产生一定的影响。
改进方案: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精度,可以考虑以下方面的改进:1. 使用更精密的实验仪器,如高精度计时器和高灵敏度的光电探测器,以减小仪器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2019/8/9 18:29:00近代物理实验报告2实验名称:铁磁共振指导教师:鲍德松专业:物理班级:求是物理班1401姓名:朱劲翔学号:3140105747实验日期:2016.10.19实验目的:1. 初步掌握用微波谐振腔方法观察铁磁共振现象。
2.掌握铁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3.测量铁氧体材料的共振磁场r B ,共振线宽B ∆,旋磁比γ以及g 因子和弛豫时间τ。
实验原理:根据磁学理论可知,物质的铁磁性主要来源于原子或离子的未满壳层中存在的非成对电子自旋磁矩。
一块宏观的铁磁体包含有许多磁畴区域,在每一个区域中,自旋磁矩在交换作用的耦合下彼此平行排列,产生自发磁化,但各个磁畴之间的取向并不完全一致,只有在外磁场的作用下,铁磁体内部的所有自旋磁矩才保持同一方向,并围绕着外磁场方向作进动。
当铁磁物质同时受到两个相互垂直的磁场即恒磁场0B ρ和微波磁场1B ρ的作用后,磁矩的进动情况将发生重要的变化。
一方面,恒磁场0B ρ使铁磁场物质被磁化到饱和状态,当磁矩M ρ原来平衡方向与0B ρ有夹角θ时,0B ρ使磁矩绕它的方向作进动,频率为hB g B H 0μν=;另一方面,微波磁场1B ρ强迫进动的磁矩M ρ随着1B ρ的作用而改变进动状态,M ρ的进动频率再不是H ν了,而是以某一频率绕着恒磁场0B ρ作进动,同时由于进动过程中,磁矩受到阻尼作用,进动振幅逐渐衰减,如图(8—1)所示,微波磁场对进动的磁矩起到不断的补充能量的作用。
当维持微波磁场作用时,且微波频率ν=H ν时,耦合到M ρ的能量刚好与M ρ进动时受到阻尼消耗的能量平衡时,磁矩就维持稳定的进动,如图(8—2)所示。
铁磁共振的原理图如图(8—3)所示。
在恒磁场0B ρ(即0H ρ)和微波磁场1B ρ(即h ρ)的作用下,其进动方程可写为:dtM d ρ= -γ(M ρ×H ρ)+ T ρ (8-1) 上式中em e g 2=γ为旋磁比,g 为朗德因子,B ρ(即H ρ)为恒磁场0B ρ(即0H ρ)和微波磁场1B ρ(即h ρ)合成的总磁场,T ρ为阻尼力矩,此系统从微波磁场1B ρ中所吸收的全部能量,恰好补充铁磁样品通过某机制所损耗的能量。
阻尼的大小还意味着进动角度θ减少的快慢,θ减少得快,趋于平衡态的时间就短,反之亦然。
因此这种阻尼可用弛豫时间τ来表示,τ的定义是进动振幅减小到原来最大振幅的e 1所需要的时间。
图(8—1)进动振幅逐渐衰减 图(8—2)微波磁场作用抵消阻尼,趋于平衡图(8—3) 铁磁共振原理图根据磁学理论可知,磁导率μ与磁化率χ之间有如下关系:μ = 1 + 4πχ (8-2)在交变磁场1B ρ作用下,铁磁物质内部结构对磁矩M ρ的运动有阻尼作用,所以磁性材料中的磁场B ρ(即H ρ)的变化落后于交变磁场1B ρ的变化,μ要用复数表示:μ='μ+i ''μ,其中实部'μ决定磁性材料磁能的贮存,虚部''μ反映交变磁能在磁性材料中的损耗。
当改变恒磁场0B ρ(即0H ρ)或微波频率ν时,我们总能发现在某一条件下,铁磁体会出现一个最大的磁损耗,即''μ出现最大值,也就是进动的磁矩会对微波能量产生一个强烈的吸收,以补充由此引起的能量损耗,这就是铁磁共振现象。
2.1 铁磁共振条件由于铁磁物质的磁化理论很复杂,因此,我们实验中采用铁氧体小球样品作实验。
其退磁因子各向同性,退磁场作抵消,对进动不产生影响。
最简单的情况,小球形样品满足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公式:r B B g hv μ= (8-3)鉴于铁磁性反映的是电子自旋磁矩的集体行为,g ≈2,ν为进动频率,其频段估算在微波范围内,因此选择在此频段进行实验。
2.2 铁磁共振吸收谱线和线宽B ∆ 磁矩M ρ在进动时总要受到由磁损耗所表现出来的阻尼作用。
实用上铁磁谐振损耗并不用''μ来说明,而用铁磁共振吸收线宽B ∆来表示。
固定微波频率不变,铁氧体在恒磁场0B ρ和微波磁场b ρ的共同作用下,''μ随0B 的变化曲线称为铁磁共振吸收谱线,如图(8—4)所示。
在共振时''μ有最大值m ''μ,令''μ=m ''μ/2处的磁场分别为1B 和2B ,则B ∆=1B -2B 就是铁磁共振线宽。
一般B ∆愈窄,磁损耗愈低。
B ∆值的大小反映了磁损耗的大小,测量B ∆对于研究铁磁质的机理和提高微波铁氧体器件十分重要。
图(8—4) 铁磁共振吸收谱线和线宽B ∆ 图(8—5) P ─0B 曲线 在实验中往往不是直接测量''μ与0B 的关系来确定B ∆值,而是测量微波功率通过谐振腔后的功率变化来确定B ∆值的,通过谐振腔后的功率P 随0B 的变化见图(8—5)所示。
图中∞P 是远离铁磁共振区时谐振腔的输出功率,r P 是铁磁共振时输出功率,21P 是半功率点(即相当于''μ=m ''μ/2处的输出功率)。
一般情况下,正确的考虑了频散效应的影响,21P 点由下式确定:21P =rr P P P P +∞∞2 (8-4) 根据(8—4)式得21P ,可由P ─0B 曲线求出B ∆值。
3.弛豫时间τ根据磁学理论可知,B ∆与τ之间有如下关系:τ=B∆γ2 (8-5)实验内容与步骤:首先用特斯拉计测出样品所在的磁铁中心磁场B和电磁铁激励电流I的关系。
(可不做) 实验装置如图(8—6)所示,是一种较简便,应用较广的铁磁共振实验装置。
由速调管产生微波信号,经隔离器和波长表后到达通过式谐振腔。
待测样品放在腔中微波磁场强度最大(为什么?)处,电磁铁产生的恒磁场与微波磁场垂直。
通过谐振腔输出的微波信号经晶体检波器和检流计进行测量。
只要微波二极管遵循平方律检波关系,则其检波电流与微波功率成正比,因此检流计检到的电流(即检流计偏转的刻度格数)就是通过谐振腔后的相对微波功率P。
1.实验前必须熟悉各微波元件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注意:传输式谐振腔两端都必须加上带耦合孔的铜片,接入隔离器时要注意其方向。
2.在插入待测铁磁体小球到谐振腔之后,调节微波信号频率,使通过谐振腔后的功率输出最大,即通过式谐振腔处于谐振状态,且在这过程中观察输出功率变化。
3.调节单螺调配器,使检流计G中观察到输出最大,然后适当选定衰减器位置作为P的参考点。
∞4.开启磁场电源,调节磁场电流,进行逐点测量P和I关系,根据B─I关系,画出P─B关系曲线求出共振线宽BB,旋磁比γ以及g因子和弛豫时间∆,共振磁场rτ。
实验器材及注意事项实验器材:铁磁共振仪、速调管、示波器、检流计、高斯计等图(8—6)铁磁共振仪实验装置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处理及实验结果:单晶体共振图片:多晶体共振图片:实验数据处理:1.实验公式与结果 多晶体结果ν=8.944MHzB r =317.3mT; 由h B g B H 0μν=可得:g=2.01; 旋磁比em e g 2=γ,γ=1.77×1011C/Kg ; P ∞=80,P r =25,P 12=2P ∞P r P ∞+P r =38.1; ∆B =20.8mT ;弛豫时间τ=2g D B=5.4×10−10s.单晶体结果ν=8.944MHzB r =320.0mT; 由h B g BH 0μν=可得:g=2.00;旋磁比em e g 2=γ,γ=1.76×1011C/Kg ;P ∞=87,P r =3,P 12=2P ∞P rP ∞+P r =5.8;∆B =0.8mT ;弛豫时间τ=2g D B =1.42×10−8s.2.数据表格数据表格见PDF 文件误差分析:1、频散效应未修正带来的影响;2、测定微波频率时的误差;3、检波电流表的读数误差;4、高斯计测量磁场时引入的误差;5、测定电流和磁场的数学关系时引入的误差;思考题与解答:1.评述铁磁共振与微波电子自旋共振、核磁共振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要保证哪些条件?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测量磁共振线宽B3.本实验中传输式谐振腔n为什么取偶数?4.样品磁导率的'μ和''μ分别反映什么?5.样品磁导率的'μ会在实验中造成什么影响?6.本实验是怎样测量磁损耗的?7.如何精确消除频散效应?8.实验中是如何处理频散效应的?9.实验中磁损耗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答:1、相同点:都是由于原子的自旋磁矩与外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塞曼能级分裂,当在与外磁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再加上一个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当电磁波的能量与塞曼能级间距相匹配时,就会发生物质从电磁波吸收能量的共振现象。
反应的原理均为hv=gμB。
不同点:与外磁场相互作用的原子的自旋磁矩的主要来源不同。
电子自旋共振中原子的自旋磁矩的主要来源是顺磁质中未成对的电子自旋磁矩;核磁共振中原子的自旋磁矩的主要来源是核自旋磁矩。
;铁磁共振中原子的自旋磁矩的主要来源是铁磁质中电子自旋磁矩。
因此,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其共振时的电磁波的频率范围以及灵敏度不同。
核磁矩比电子磁矩约小三个数量级,故核磁共振的频率范围和灵敏度都比电子磁共振的低得多。
2、要保证P-B曲线在共振频率两边基本对称。
∆值的大小反映了磁损耗的大小一般B∆愈窄,磁损耗愈低。
B3、使得微波在谐振腔内发生谐振,从而在检波电流处得到最小的电流。
4、样品磁导率的'μ和''μ分别反映在铁磁质中的磁场贮能以及损耗能。
5、'μ会使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发生偏移,即频散效应。
'μ的大小还决定了磁场在铁磁质中贮能的大小,'μ越大,贮能越大,损耗能越小,P-B曲线的谷越窄。
∆来表征磁损耗。
6、通过计算B7、要得到准确的共振曲线和线宽,必须在计量时消除频散,使得装有样品的谐振腔的频率与输出谐振腔的频率相同(调谐)。
因此在逐点测绘铁磁共振曲线,相当于每一个外加的恒磁场都会稍微改变谐振腔的谐振频率,使它与谐振腔调谐。
在实验中很难操作时,也可以根据修正公式从P-B曲线得出线宽。
8、在逐点测绘铁磁共振曲线时,每改变一个外加的恒磁场,都要调节谐振腔使它与谐振腔调谐。
∆来表征磁损耗''μ。
9、通过计算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