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差异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差异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差异化在当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差异化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差异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讨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随着各国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增加以及个人对教育的追求,高等教育的规模快速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化使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成为更多人实现自身发展的平台。

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教育资源变得相对有限,这导致了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

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被热门专业和名校抢占,而其他学校和专业的教育质量可能相对较低。

其次是教育质量的下降。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教育机构扩招,导致了一些学校和专业的教育质量下降。

这对学生来说,可能带来了就业压力和人才培养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同时,差异化也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差异化是指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差异化。

差异化是高等教育实现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它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通过差异化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力并获得个性化的成长。

差异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然而,高等教育的差异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学生往往无法全面了解不同学校和专业的差异化教育。

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盲目跟风,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作出选择。

其次是资源不均衡。

一些学校和专业拥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其他学校和专业则面临教育资源的匮乏。

这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差异化程度不够,无法满足个体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差异化,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和特征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和特征

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并坚持连续三年扩招后 ,汤敏
博 士 和“ 扩招 ” 在 我 国高 教界 乃 至 整个 社 会 引起 重 大 这
国家和地区, 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其发展速度 , 发展 规模 , 发展模式都是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模
式正是人们试 图把握 教育发展规律 的体现 。由于研究 者的经验和角度不同,也就形成 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模 式 。概括起来有 , 波浪发展论 、 非均衡发展论 、 功能发展 论、 阶段发展论等 。 波浪发展论强 调高等 教育发 展 中停滞 与扩 张交替
二、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历程
1998年11月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
士 和夫人 左 小 蕾 博 士联 合 给 中央 有 关 领 导写 了一 封
信, 他们建议 , 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 , 新增学生实行全额 自费 , 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 ,
给部 分有 困难 的学生提供 贷款 。当1999 年开始扩 大高
反响的事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几年之间, 我国高等 教育规模急剧扩张 , 进人21世纪的前5年中, 我国的高 等教育事业继续发生了突飞猛进 的变化 。2002年 , 国 我 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巧%。 依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 , 我 国已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下表:②
2000- 2004年我国18- 22 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状况(万人 . % ) 年度
浅 析 中国高等教 育大 众化 的历 程和 特征
周善标 毛建如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 随着我 国高校招生规模 的不断扩 大以及 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显著突破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现 了由“ 精英化 ” 大众化 ” 向“ 的转 变。我 国高等教 育事业 的快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同时带有 自己鲜 明特点 : 经济后发 ; 政府主导 ; 主要通过挖掘现有 学校 的潜 力扩 大招 生数圣 ; 承载着 巨大的人 口特别是农村 人 口数1 的 包袱 ; 所有高等 学校走均衡化的办学模式, 办学特 色不明显, 学校之间缺乏利益竞争。 关键词 : 高等教 育 大众化 历程 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仍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大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27-02所谓高等教育,是指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称。

①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凸显出不少矛盾。

因此,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以及将来的普及化阶段发展十分必要。

一文献综述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最经典的定义来自马丁·特罗,他以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划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当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为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为大众化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

日本有本章教授在考察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变历程后,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将其定位在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阶段的后期和普及化阶段的初期。

潘懋元认为,精英教育与高等教育并非两个非此即彼的概念。

大众化仅指数量的增加,仍包含一定的精英教育,不过两者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个朝提高发展,一个朝普及提高。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征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推进并实现的,具有许多鲜明特征。

1.前期准备不充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仅有规模上的扩大远远不够。

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比较及思考

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比较及思考

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比较及思考[摘要]“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大众化阶段既是高等教育的必经阶段,也是连接精英化到普及化的过渡阶段,研究该阶段对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主要分以美国为代表的国有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私有化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有化为主,私有化为辅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国有化模式。

本文从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来的。

他总结了若干个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国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最早发起于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基本都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各国大众化阶段过程中既有共同点,但也表现出一些各自的不同的地方。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起步比较晚的国家,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却呈现出独特的地方。

下面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高等较大众化发展历程,总结出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以更好的解决我国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以英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三种基本大众化发展模式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扩张主体的性质来看,我们可以把高等教育大众化分为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有化为主,私有化为辅的发展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有化发展模式;最后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私有化发展模式。

下面将简单回顾一下三种发展模式的代表国家(英、美、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

1、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非大学系统(多科技术学院、新大学、继续教育院校)的扩张为主的大众化发展模式,称之为国有化为主,私有化为辅的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的国际比较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的国际比较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的国际比较分析[摘要] 本文在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外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明确了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比较一、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特点(一)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受到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中等教育的普及的推动。

公立高等教育、两年制初级学院和研究生教育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扩张的主体。

1930-1940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6%上升到15%,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20世纪下半叶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美国战后颁布的几项重要法案推进的:第一,1944年,《军人权利法案》颁布,退伍军人就学浪潮的推进,从1945到1956年,高等教育规模又扩大近一倍。

第二,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在教育科学化运动推动下,加快了以培养学术精英的“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第三,1964年,《民权法》颁布,在教育民主化运动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社区学院,并且许多高校采取开放式入学政策,为妇女、贫穷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子女进入高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高等教育规模又一次得到较大规模发展,197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6.1%,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时间制的成人大学生比例逐步上升,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步向终身学习社会迈进。

(二)英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启动以1963年《罗宾斯报告》为标志。

1963年之前,在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建校至20世纪50年代的八百多年间里,英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

1963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9%。

1963年《罗宾斯报告》的出台,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正式启动。

英国政府通过采取体制内外的双重扩张、政府包揽高教的全部费用、制定规模发展目标、缩小入学机会阶层差异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高等教育迅速扩张。

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特征

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特征

的规律 : 当人均 G P D 低于 10 00美元 时, 高等教育 般处于精英化阶段 , 当人均 G P 10 30 D 在 00— 00
美元之问时 , 高等教 育开始 向大众化阶段转变 , 而
人均 G P在 3 0 D 00美元 以上 时, 高 20 - 2 64 [ 作者简介 ] 黄久龙 (9 3 ) 男, J 沂水人 , 17 一 , I东 I 南京 大学教冉科 学与管理系研究生 , 徐州师- 八・ 化学系助理研究 员。 + t 巳 .
维普资讯
1 个百分点的速率稳 步提 升到 19 97年 的 9 1 . %。 7 年问增加 了 5 4个百分点 , 长速度 与第二次 . 增 世界大战结束后几年内美国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 大体相当。在校生总数从 19 9 0年的 26 3万人 0. 增加到 19 99年的4 86 0 . 万人 , 增加 了 1 , 0多 倍 2 0 万人。从本专科在校生人数 的比例来看 , 19 在 90
他同时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会在财政和管理学生入学和选拔课程和教学形式教师的职能教师的培养和社会化标准的制定与保持考试方式与授予资格的性质学生的住宿和工作安排学习动机和学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
维普资讯
业的快速发展 , 然是社会经济极 大发展 的产物 , 高等教 育的 大众化带有 几个 明显 特点 : 自 但 经济后 发型 , 在经
济发展相对 落后 的情 况下 实现 高等教 育的大众化 ; 政府主 导型 , 通过政 府的政 策干预促进 高等教 育 大众化 的 实施 ; 办学 内涵型 , 主要通 过挖 掘现有 学校 的潜力扩大招 生数 量 ; 口众 多型 , 人 即承载 着 巨大 的人 口特 别是农 村人 口数量 的包袱 ; 模式单一 型, 所有 高等 学校走 均衡 化的 办学模 式, 办学特 色不明显 , 学校之 间缺乏 利益 竞 争 。上述特点使 我国高等教 育在理念更新 、 资金 保障 、 制度 完善 、 养 目标 、 培 办学活力等 方面与发 达 国家的 高 等教育仍存在较 大差距 , 必须 引起 我们 的高度重视 。 【 中图分 类号] G 4 6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4 5 2 0 ) 3 31 - 0 76 2 ( 0 6 0 416- 0 4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特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特点

在 高 等 教 育 大 众化 下 ,量 的变 化 引 起 高 等教 育 在 1 个 方 面 的不 同 “, 1 个 方 面分 别是 : 政 和 管 理 ; 1 这 1 财 学 生 入 学 和选 拔 ; 程 和 教学 形 式 ; 师 的职 能 、 养 课 教 培
生 产 的现 代 化 、 会 生 活 的现代 化 , 然 需 要 多种 多 样 社 必 的人 才 ; 一 方 面 , 年 求 学 的 要求 和他 们 自身 的 能力 另 青 是 多样 的 , 满 足他 们 多样 的要 求 , 等 学 校 也需 要 多 要 高
1 投 资 主体 的 多 元体
样 化 。 三 , 等 教 育形 式 的多 层 次 化 。按 性 质 可分 为 第 高 公 办 教 育 和 民办 教 育 ,按 组 织 形 式 可 分 为 学 校教 育 和 函授 教 育 、 程 教育 、 远 自学考 试 , 按学 时可 分 为 全 日制
教 育 与非 全 E制 教 育 ,按 学 历 可分 为 学 历 教 育 和非 学 t 历 教 育 , 招 生 对 象 可分 为普 通 高 校 和 成人 高 校 , 培 按 按 养 目标 可分 为大 学 教 育 和 高 等 职业 教 育 , 等 。 等 我 们 可 以从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以后 发 达 国家 高 等教 育 从 单 一性 向 多样 化 的发 展 过 程 中得 到 证 明 。例 如 E t 本 战后 按 照美 国 的模 式 改 造 高 等 教育 ,把 绝 大 多 数 高

等 学 校 都 改建 为 四 年制 的 新 制 大 学 ,只有 小 部 分 高 等 学 校 因不 合 格 而 作 为 短期 大 学 暂 时 保 留下 来 。但 是 这 些 短 期 大学 却 有很 强 的生 命 力 , 受 日本 青 年 的 青 睐 , 很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经历 了多个阶段,政策的制定和实 施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起
到了关键作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 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深入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具有重要
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演进历程、 特点及问题,提出优化政策的建议,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 康发展提供参考。
应完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评价 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 应加强评估结果的运用,将评估结果与高校经费投入、 招生计划等挂钩,推动高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02
大众化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高校、社会等各方角色定位明
确,政策协同效应明显。
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资
03
源的利用效率。
研究不足与展望
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地区、学校之间的不平衡 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
在教育质量的提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完善教学质 量保障体系。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学科建 设和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同时,也需要进 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推动科技创新
高素质的人才为科技创新 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 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在各地区的分 配不均衡。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征分析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征分析

列问题 。具体表现在 : 国家对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 的管理上难 以到位 , 政策方面不明朗 、 不完善 、 稳定。一方面存在着 中央政府具体 的规 划 不
和明确的投入 , 同时也存 在地方政府 和校方根据所谓 的“ 因地制宜 ” 原 则实施与中央政府政 策不甚相 符的地方性“ 土政策” 。 因此 , 当前阶段 , 为政府主管教育 的各 级机构 , 先要改革 当 在 作 首 前高等教育的评估模式 , 不可一味强调发展速度 , 切 而应制订 比经济规 划更长远的教育远景 规划 ,因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总是离不开教育事业
科技信息

基础 理论 研 讨
当前【 国高等教 育大众 化盼 段明特征 分析 l 】
桂 林  ̄ _ 3 学外 国语 学院 蒋 乐梅 r .v -
[ 摘 要] 伴随着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 了大众化发展 阶段 。分析 当前 中国高等教育 大众化阶段的特征, 探讨
其 内在联 系, 对于 中国高等教 育后 大众化 阶段 以及将来普及化阶段的发展 是很 有必要 的。 [ 关键词 ] 当前 中国高等教 育 大众化 阶段 特征 分析 众所周知 ,截至 2 1 年 中国的高等教育 的毛 入学率达到 2 . 00 4 %, 2
的先 行 发 展 。
综上所述 , 要理顺当前中国教育大众化 的各种关 系, 首先就要牢靠 把握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的特征 。 首先 , 作为主管高等教育的 政府各 部门要切实树 立“ 百年树人 ” 的教学思想 , 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 模式 , 新思维 , 创 对教 育的发展作好先 于其他行业发展 的长远规划 ; 各
高等学校切实确立“ 以学生为主 、 以质量为本” 的思想 , 明确学校未来 的 发展方 向,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对 高等学 校的要求。 参考文献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及特征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及特征

2020年11月第36卷第6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andEvaluationNov.,2020No.6,Vol.36doi:10.3963/j.issn.1672 8742.2020.06.001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及特征徐高明,吴 惠(常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 要:1999年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20年进程可以细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快速扩张阶段、提高质量阶段、内涵式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各有侧重。

由于国情的差异,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呈现出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鲜明特征:在决策机制上,是基于多源流汇聚的合理决策;在发展模式上,是后发国家高等教育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在过程转换上,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序、有度、有节奏平稳推进大众化的新奇迹、新路子。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内涵式发展;教育质量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8742(2020)06 0001 14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推进策略研究”(2017ZDAXM01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B a/2016/01/24)作者简介:徐高明,男,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高等教育政策。

吴 惠,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2019年,是1999年中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20周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关键之年。

1999年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20年进程是一个后发国家高等教育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它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序、有度、有节奏平稳推进大众化的新奇迹、新路子。

站在新时代起点上,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系统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20年发展历程,科学细分这一进程的发展阶段,分析梳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总体特征,对于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顺利过渡,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浅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浅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维普资讯
20 06年 3月 第2 8卷 第 2期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un l f hn he ogs nvrt( u aie S c l c ne) ora o C ia r G re i s y H m nts& oi i cs T e U ei i aSe
育大众化是果 。而我 国走的是另一条道路 ,9 9年 6 转变 , l 中共 中央 、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 素
质教育的决定》 中指出: 到 2 1 “ 00年我 国同龄人 口的 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 的 9 %提 高到 1%。 在教育 5 ” 据研究表明: 在一个 国家或地 区, 当人均 c P 国 D( 部制定并颁布的《 全国教育事业第 十个五年计划》 中, 低于 10 0 0美元 时,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 明确 20 05年主要 目标是 “ 各类 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增 民生产总值) 5 当人均在 10 30 00— 00美元时 , 高等教 加到 10 60万人左右 , 中在学研究生规模达 6 万人 般在 1%以下 , 其 0
教育阶段性理论 ” 。将高等教育划为“ 英才” “ 、 大众” 教育 大众化发展时期的社会历史 、 政治 、 经济 、 口等 人 和“ 普及” 三个发展阶段 。以高等教育扩张的某个数 既存事实的基础上推 理出来 的。大众化理论 开始 只 量百分比划分阶段 , 即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的状况 是特罗的个人经验 ,它是我的一种想象和推断 , “ 是一 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 , 其基 种根据事实而进行 的逻辑判断 , 是我根据 自己从事高 本涵义是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 1%为精英教育阶 等教育 的经验对 当代 世界 高等 教 育发 展 的一种判 5
的进程 , 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达 19万人 , 5 比上 自的特 点 。 年增加 了 5 万人 , 幅达 4 %。20 年毛入学率 已 l 增 7 03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知识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知识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知识点在当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反映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知识点,并了解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含义。

简而言之,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和趋势。

过去,只有少数特权阶层的人才能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进入大学并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种趋势加速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个人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个人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就业机会。

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市场中,雇主通常会优先考虑有高等教育背景的求职者。

因此,获得高等教育的人更有可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取得较高的薪酬。

此外,高等教育还能够培养个人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学习课程和参与研究项目,个人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高等教育资源有限。

尽管很多国家已经采取措施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大量的学生涌入大学校园,导致校园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

此外,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带来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

现在,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而就业机会相对有限。

这导致很多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和学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加高校的师资力量和设施建设。

其次,学校应该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以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

此外,我们也需要改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为那些不选择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发展的机会。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和教育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SWOT分析

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SWOT分析

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SWOT分析摘要:自从1999年实行高校大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速加快,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广泛讨论。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威胁,系统的探讨中国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条件。

关键词:高校;高等教育大众化;SWOT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法,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在1973年向OECD组织提交的题为《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转化中的问题》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1]。

“SWOT”就是这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因素很多,为此本文有必要进行“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教育发展规律的体现,在中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优势是促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一)基础教育的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具备了前提条件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一个国家中等教育普及水平。

也就是中等教育的普及水平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变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比关系。

经过建国50年来的努力,中国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初、中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基础教育的稳步快速发展,将为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学生渴望接受到高等教育,从而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动力来源之一。

(二)各高等院校自身办学条件的提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条件中国各高等院校有着不同的办学历史,有百年的光辉校史,也有几十年的新兴学府,但是这些高等院校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例如在课程安排上,中国的高校就越来越重视自然科学科目,对这些科目的重视不仅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人口,而且使学术活动更注重现实的目的,更注重社会需求的维度,为大众大批进入高等教育准备了条件。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管理特点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管理特点
学 生 的 住 宿 和 工 作 安 排 ;学 习 动 机 和 学 风 ;教 学 和 科
才 能 严 把 “ 口关 ” 保 证 教 学 质 量 和 毕 业 生 质 量 。 出 ,
对 我 国高 等 教 育 而 言 , 当前 迫 切 需 要 做 的是 调 节 “ 口关 ” 把 “ 进 ”变 为 “ 进 ” 即 在 学 生入 学 制 度 进 , 严 宽 ,
美 国著 名 的教 育社 会 学 家 、加 州 伯 克 利分 校 的 马
在 校 生 1 0万 人 , 业 生 在 3 8 毕 0万 人 以 内 , 际 比例 是 实
6 1 意 大 利 的罗 马大 学 注 册 在 校 生 与获 得 学 士 学 位 :。
丁 ・ 罗教 授 于 16 特 9 2年 撰 写 《 国 高 等教 育 民 主 化》 美
( h e caiain o g e d c t n i T e D mo rt t fHih rE u ai n Ameia 一 z o o r ) c
的 比例 是 1 : , 兰大 学 为 1 . : , 多 意 大 利 和 法 8 1米 25 1 许 国 的 大 学 一 年 级 进 入 二 年 级 的 淘 汰 率 接 近 5 % 。可 0 见 ,已 实 现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的 国家 ,对 学 生 实 行 的是 “ 进严 出” 宽 、低 毕 业 率 的制 度 , 高 等 学 校 注 册 在 校 其 生可以达到很大规模 。
1 建 立 “ 进 严 出” 学 籍 管 理 制 度 宽 的 高 等 教 育 进 入 大 众 化 阶段 , 籍 管 理 方 面 的最 大 学
变 化 可 能 是 从 “ 进 严 出 ” 变 为 “ 进 严 出 ” 椐 统 严 转 宽 。
计 ,我 国高 校 在 校 生 与 毕 业 生 的 比例 一 般 为 3 1 : ~ 331我国普通高校学 生的按时毕业率 约为 9%, .: , 8 暂 不 论 成人 高 等 学 校 , 少 我 国 的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属 于 典 至 型 的 “ 进 严 出 ” 型 。相 比之 下 , 国 19 严 类 美 9 0年 高 等 学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优势与挑战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优势与挑战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优势与挑战如今,在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普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从过去的专门为部分选拔的精英阶层教育,到现在强调群众性、大众化的普及教育,高等教育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优势和挑战,本文将就这个话题展开探讨。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优势1. 培养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而高等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阶段,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资源,这些人才不仅在学术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也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2. 提升人民素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素质提升的过程。

全社会都可以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就是说,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在普及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其思维方式、文化素养、生活精神都将发生积极的变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人们不断积累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形成独立的思维,并揭示了人们日常认知之外的世界,这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新思维模式,这对于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有重要的贡献。

3. 推动经济增长随着高等教育人口的增加,技能水平和创造力有较大提高,本身就成为一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助推因素。

高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对政府和企业的需求超过普通人才,这些人才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对于经济的健康稳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促进了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些交流也为推动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挑战1. 教育资源紧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教育资源的需求就越来越大,但相对的,教育资源的供给并不充足,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许多贫困家庭和农村地区的孩子难以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造成了公平教育的难题。

2. 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许多学校为了增加学生数量而降低录取门槛和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渐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和政策探究,不仅涉及到教育发展理论和实践,还关乎到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和探讨至关重要。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和内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和普及率,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一种重要教育政策。

它追求的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享受到高等教育资源和机会,使得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等教育的质量。

学校要积极扩大招生规模,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给。

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社会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激励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探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就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1985年颁布实施《国家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方向。

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

加强高等教育的改革,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还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拓宽高等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空间。

精英教育与大众化家教育的区别

精英教育与大众化家教育的区别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这两个发展阶段在人才观和教学观价值取向、学生观等方面都应有较大的区别, 充分认识两个阶段的差异是做好机制转变的前提和保证。

精英教育的人才观比较重视研究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深度, 培养出的少数精英成为部分行业中的技术骨干, 专业覆盖面窄, 不易适应职业的转变, 这就产生了所谓的“专业对口” 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初期和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 精英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培养的人才大多数可以在固定的岗位上“从一而终”, 从而为培养大批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适应面广、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社会职业类型也会成倍的增长。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职业只有700 多种, 现在已有近2000 种, 而日本有4000 多种, 德国有近6000 种, 所以, 高校培养人才的思路要从单一化转化为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 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大众化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 发挥专业之间、院系之间的教学合作与互补, 是解决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与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的主要途径。

精英教育的教学观和大众化教育的教学观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异: 精英教育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掌握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大众化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注重整个校园的教育气氛和整体教育培养功能。

精英教育阶段强调高等教育的功利性、生产性、工具性,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人员和经济专家, 传授知识、技术和培养能力, 学校是生产专一性很强的“产品“的生产机器。

大众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转变,重视塑造人的心智和个性, 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和创造性能力的养成教育, 人文和道德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重点之一; 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直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中的高级劳动者和技术实践者, 研究生教育成为专业性强、层次高、注重知识深度与技术研究能力的专家型人才的培养教育。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作者:韩艳飞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3期摘要:本文探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课题,努力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探索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特色化的途径。

这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新型人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特色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69-01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就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现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

而中国的教育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如果不加速实现大众化,中国与世界高等教育的距离将会越拉越远。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所谓“大众化”,是指某一事物在一般的民众之中也能够广为流传。

那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特权,入学群体已呈现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高等教育。

而与其相对应,高等教育类型也将呈现多样化,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可以分为精英型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型高等教育等等。

并且根据不同类型的教育,其模式上也将出现多元化,这包括教师、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发面的改变。

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

而它们的形成是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的,换句话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家长看到了孩子成才的希望,使更多的考生有机会进人大学深造,表面上看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它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威胁着高等教育的继续前进。

第一,不能够从根本上认识高等教育的意义。

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

上了大学的人,其工资一定会很高。

这就完全曲解了高等教育的意义,其实,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高薪水的人物而设立。

第二,教育投入不够。

可以说,高等教育投入远跟不上大众化快速发展的步伐。

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与质量保障

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与质量保障
式 。 种增长在一定 时期 、 这 一定 程 度 上 具 有 补 偿 的 性 质 。 2 0世
纪8 0年 代 , 东 高 等 教 育 无 论 是 高 校 的 数 量 , 是 在 校 生 的 规 广 还 模 , 及 万 人 中大 学 生 的 比 例 , 全 国 都 处 于 比 较 低 的 水 平 。 以 在 改 革 开放 后 , 东 经 济 持 续 、 速 、 调 的 发 展 , 然 牵 动 着 高 广 快 协 必
下 同 )5 87 1 . 6 2万 人 , l 9 比 9 8年 增 长 3 . 5 ; 0 0年 招 生 2 . 7 5 % 20 1
20 0 5年 , 东 高 等 教 育 的 毛 入学 率 将 达 到 1% , 而 进 入 广 6 从
高等教 育大众 化阶段 , 这一高 教发展 目标 已由《 广东 省国 民经 济和社会 发展 第 十个 五年计 划 》 出来 , 为广 东高 等教 育发 J 提 成维普资讯 http://www.・3 ・ O
20 0 2年 第 2期
广 东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的 发 展 特 与 量 保 障 点 质 亘 侏 p 覃
何 万 宁
摘 要: 发展是硬道理 , 只有在发展 中才能不断提 高教 育质量 。本 文在 回顾近 l 0年 来 广 东高等教育 发展 的基础 上 , 炼 出广 提 东高等教 育发展 所呈现跨 越性 、 补偿 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广东在推 进 高等教育 大众化 的进程 中, 客观 地认 识 高等教育 大众 化条 要 件下 的质量 , 树立 多元 的质量观 ; 在质量保 障上 , 政府 、 会 、 社 高校都 有一定的责任 , 为提 高广 东高等教 育的整体质量作 出努力。 要 关键词 : 高等教 育 大众化 质量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摘要]本文旨在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及最终目的加以思考,克服脱离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而盲目推行大众化教育,并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个性张扬
1.高等教育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挑战。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惊人的,而且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是惊人的。

经历了五次伟大的革命,基本上是每十年一次。

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要求高等教育不仅内容要更新,而且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都要有根本的改变,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跟上科技发展步伐的人才。

但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却又是十分迟缓的,现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与50年前的状况没有实质性改变,很显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迟缓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2.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变革的挑战。

首先,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冷战已经结束,但竞争越来越激烈。

其次,科学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社会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却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再次,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
展,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正处在大转型、大发展、大分化的关键时期,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关键阶段,人口与资源矛盾最为激烈,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构。

可见,我国现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的突现期。

3.高等教育面临着两种文化冲突的挑战。

一种文化冲突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

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着优秀的文化传统。

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精华的部分能够激发人们奋发图强,促进现代化的建设,但糟粕的部分则可能阻碍现代化的进程。

另一种文化冲突是中西文化的冲突。

我国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

西方文化有些具有先进性,例如他们开放的思想、务实的精神、民主的传统,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吸收和融化。

但是也有一些腐朽的,或者有些在西方是可行的,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我们则要加以分析和摒弃。

教育殿堂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发展,体现了一个对自身力量从否认到逐步确认的进化,是把大批的俗人带进高等教育的殿堂,共享一种价值观,用现代化武装人力和物力的作用,共建美好的人类社会。

(一)科学观念走进大众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驱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到科学以它自
身的成就向世人展现了其巨大的威力,这就大大地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扩展,促进了人们对科学文化的信仰和依赖。

人们的身份也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开始由原来单一性的角色向多样化的角色转变,对社会生活的新法则开始有了新的期盼和设想。

人们不再仅单纯要求物质方面的利益,也要求体现自身的价值。

这种追求是人们对个性的追求,对民主的追求,是与科学理念相容的,充分地体现出了人们在物质福利享受的同时,也有体现自身精神价值的追求,而能够调和这二者关系的最佳途径是用个体能力的发挥来呈现自我价值。

时候,能力至上就成为社会转型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人们要获得科学知识进入科学的境界就必须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就成为科学与个体能力发展之间的桥梁。

人们在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上的不断提升,在这座科学理想的圣殿中不断的吸取营养,科学观念开始不断走进大众,大众对进入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从而大众就开始逐渐走近高等教育。

(二)社会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拓宽了人们进入高等教育的口径
,人们对科学观念的认识和接受也开始不断由浅入深,由偏颇到全面。

一方面,人们开始主要看到的是科学力量的物质作用,对科学对个体的作用也主要是从物质层面来考察,还不能从科学对人类生活状态的作用及对个性价值观的作用等
角度来考察。

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真正成为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时,才能真实地体验到科学的精神层面的价值以及它在发展人的个性中的作用。

从科学观念与个体改造世界能力的联系贯通上看,个体要求获得科学知识与技术,都只是把科学当成工具,同时也把自己当成工具来接受,属于个体潜能的开发,无法达到个性发展和完善,这个时候的社会生活状态仍是不发达的物质状态,还没能让人们超越物质层次,更没有达到向精神生活转型的阶段。

这既局限了大众对科学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局限了他们进入高等教育的能力。

三、个性张扬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大特点
教育维护特殊利益的旨趣相对,大众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普遍性尊重个性,并把个性的充分实现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追求。

在精英教育的时代,个性的价值一直处于被掩蔽的状态,它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受到纯知识的、国家利益至上的以及物质实效的价值的掩蔽。

高等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其活动的本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即追求物质需求的满足是推动高等教育发达的条件,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才是其根本的目的。

探索和获取知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但这只是人类活动的手段,而非根本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一种有效的社会制度保障,这种制度是在一种社会普遍承认的价值观引导下进行的,而这种价值观又是文化能够存在的关键,高等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人获得精神自由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是以学生的最大受益为目标,是以适合
学生最大的发展为目标,是以学生最后成为社会上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

它打破了高等教育原有的统一格局,理顺学术、行政权力和市场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形成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只有物质基础高度发达,大众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只有多种知识存在,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个体性才有可能,也只有大众建立起了以尊重个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把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最高目标的文化价值观。

显而易见,高等教育的真正转型就发生在价值观的层面上,崇尚知识的实体价值,认为国家的力量不是无限的,大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组织作用应充分利用的时候,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走向大众、走向个人、走向个性,变成个体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育的个性化、个性的张扬,是个性平等主义的理想和个体潜能充分实现的最高理想。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处在起步阶段,离真正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有很远的路要走,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不能盲目的认为我国已完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们只有尊重客观现实,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才能走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每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