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笔记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笔记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禅让制:尧舜禹时期,采用民主推举的方式,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由诸侯管理地方。
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秦始皇实行了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和九卿,分管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事务。
郡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设郡守和县令管理地方。
3、汉朝的政治制度
汉承秦制: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也保留了分封制,设立了诸侯国。
郡国并行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封国,与郡县并存。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推恩令”、“酎金夺爵”等措施,削弱诸侯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唐朝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词歌赋,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负责决策,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执行。
5、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元朝将地方分为行省,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行省内部事务由行省自行管理。
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一 第三课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 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力量削弱。
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小结:汉朝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
⑴原因:刘邦错误吸取秦亡的教训。 特点: 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
丞相为首 三公九卿 组成。 执行
2、唐朝: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三 省
1、源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 省体制;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 一步完善。 2、运作程序 3、影响
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 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 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 效率;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行)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经济 元朝:行省制(概念、影响)
汉初: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
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 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 ——《史记》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 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 国。 ——《汉书》
发 展
宣政院辖地 革,省制开端
加强 削弱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1、西汉: 中外朝制度 1、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外朝:以
三公
2、过程 汉武帝
九卿
外朝
尚书令 中朝:皇帝侍从、 中朝 秘书任尚书令、侍 侍中 中,参与军国大事 决策(非国家正式 3、结果: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行政机构)。
门下省
(审议)
六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材料一 :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 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 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 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 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 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 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 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 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A.君主与丞相
B.君主与地方割据力量
C
C.君主与以丞相为代表的庞大的官僚体
系
D.君主与内阁
【解析】相权指以丞相为代表的庞大的官僚体系, 正确选项为C。
西汉武帝时:建立中朝
皇
执行机构 帝
中朝 尚 侍常 书 决策机构令 中 侍
有事上报
外朝
丞御 太
史
相
大 夫
尉
九卿
唐朝
皇权之下的民主制:三省六部制
皇帝(皇权至上)
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
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
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
分散
单项选择题:
1.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 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是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 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 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于四方”,即不得向 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 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诸侯国 候国1 候国2 候国3
候—郡—中央
推恩令的影响:
①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 王割据的局面; ② 中央集权加强
3、设置州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 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小
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晁错《削藩策》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
2、
背景: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造成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 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
—司马迁《史记· 平津候主父列传》
推恩令含义: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 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候国,列 候归郡管辖。
保证君权的独尊(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三省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沿袭
(三)宋朝:(二府三司)
皇 帝 中书门下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财权)
度支、盐铁、户部
(四)元朝:中书省
措施: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两汉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历史必修一第三课
一君主专制的演变
二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从汉至元的朝代顺序: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 →唐→宋→元
一君主专制的演变
1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 (1)皇帝制度的发展
(2)武帝时“中朝”(决策)、“外 朝”(执行)的形成
2魏晋南北时期 三省体制:尚书省(实权)、中书省、 门下省、
宰相赵普
(三)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 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1行政“权”: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文 臣做地方官(知州),设通判管监察
2“兵”权: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充实禁军 3“财” 权:由中央掌控(转运使) 特点:分化事权,达到集权
利: 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冗官”、“冗兵”、“冗费”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 退;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 积贫积弱。
汉 武 帝 刘 彻
主 父 偃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 建议,实行“推恩令”,
规 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 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汉高祖刘邦
汉武帝刘彻
隋文帝
唐太宗—— 李世民
武则天
唐玄宗
敦煌莫高窟
(二)隋唐加强中央集权
1隋文帝废郡,形成州县两级制 2唐初(太宗)全国设10道,监察地方州县; 设置节度使
2、下列地方行政制度,具有很强割据性的 是:( ) ①西汉的王国 ②唐朝的地方军镇 ③北宋的“路” ④元朝的行省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措施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②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
贫积弱”的祸根。
北宋文官出行图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 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 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①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②武将权力过大容易 ⑴唐朝 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危及皇权 (3) 利: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 (2)措施: ①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军力充实中央 ⑵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 禁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 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 面? ③财政上:地方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判监督 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 ⑶地方 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 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 中央集权应当适中 ,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 ⑷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无法发挥.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 官的制度。 (2)标准:出身门第 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 制度。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 才能三者并重。后来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 之权,于是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 准﹐到西晋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 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 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结论: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 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中国监察与谏议制度变化
• 秦——御史大夫 • 西汉——御史府(辖十三州刺史) • 隋、唐——门下省 • 宋——谏院、通判 • 明清——都察院、科道、按察使司
(注:红色标明的是谏议机构)
谢谢聆听!
(2)公主出嫁时的典礼及征召大量工匠 入藏又由那些部门负责?
元代:? 中书一省制
皇 帝 宋代: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财政 支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三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刑
工
省
部
部
部
六 部
制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 致 “冗官”局面。
元代:中书一省制
皇帝
宋代: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财政 支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归入
归入
隋
唐
吏
户
部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三
部
省
六
部
制
元代:中书一省制 皇 帝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位低权轻
亲中自书掌省管
归入
归入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
内影 阁响 ? 相明成权祖过:位重高权、重威胁皇权 政局动荡
度 要官是吏官吏难选不选好,贪腐污腐败败难治不治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PPT课件
积弱。
19
20
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
教 ①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特点
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及其 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1
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 何?
2
皇帝
专
制
集
中
主
中央权力 义
集 中
中
央
地方权力 集
权
3
地方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中央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总括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4
地方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中央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总括
汉高祖
郡国并行制
汉景帝
?
汉武帝
? 5
问题: 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
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郡国并立”的 格局-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宰相赵普15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16
北宋文官出行图
问题一: 以上两幅出行图反映的情景有何 不同? 问题二: 出现不同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17
阅读与探究
材料1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 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 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 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 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 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3)宋朝:
1、措施: ⑴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⑵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皇帝
(总揽大权)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⑴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⑵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2、分工与职权 ▪ ①中书、门下、尚书(决策、审议、执行) ▪ ②尚书省: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草拟)
门下省 (审核)
吏
户礼
兵
部
部部
部
尚书省 (执行)
刑工 部部
3、特点 4、影响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隋唐宋元: 科举制
演变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隋炀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
标准: 才学
方法: 分科考试 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②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3)宋朝:
1、措施: ⑴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⑵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2、影响: 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皇帝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 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 子,理万机”。(《元史》)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主要内容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势力膨胀,出现“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权力较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内容: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
-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标准:孝廉。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标准:门第。
3.隋朝至清朝(主要是隋唐以后):-科举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课堂检测】
3、(09年上海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 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 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课堂检测】
4.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 (
A.中书省 B.二府
)
C.门下省
D.尚书省
【课堂检测】
5、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书省 (决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帝
门下省 (审议) 尚书省 (执行 )
吏、户、礼、兵、刑、工
合作探究二、皇帝的烦恼之中央制度
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皇 帝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使:最高军事机构,分割宰相军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合作探究二、皇帝的烦恼之中央制度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唐 明 皇 与 杨 贵 妃
安 禄 山 画 像
合作探究一、皇帝的烦恼之地方制度
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
西 汉
演变特点
唐 朝
北 宋 元 朝
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
演变特点
西 汉初郡国二制并存→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武 汉 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唐 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 朝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北 宋 元 朝
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 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中央 掌控地方财政.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地方权 力不断 削弱
中央集 权不断 加强
故事二: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怎么回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笔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
以下是关于这一课的详细笔记:一、分封制1. 定义:分封制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封国的制度。
2.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 内容:-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 影响:-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二、宗法制1. 定义:宗法制是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上矛盾的制度。
2. 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 内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4. 作用:-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家国密切结合。
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1.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3. 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
这些制度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备考过程中,要重点掌握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特点、作用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
同时,还要注意了解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全面把握古代中国的历史脉络。
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
结束—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赵匡胤“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兵:______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措施 权:______ 削实权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钱:______ 控财权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转运使) ③集权 利弊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弊: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趋势
中央集权的强化: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 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君主专制的强化: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 得到加强。
1、察举制
(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 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 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2)概况:①汉武帝即位后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 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 能力的人。②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评价:察举制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无 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 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不断强化。
分组讨论
中央集权发展历程
君主专制演变过程
(1)(2)(3)
(4)(5)(6)
比较三种地方管理制度的异同(7)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8) 历代人才选拔制度 目标检测和小结 (9)(10)(11) (12)
1、汉代——推恩令
目的: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 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 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元朝——行省制度
概况:①在全国设行中书省(行省)作为常设地方 行政机构。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 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 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及宗教事务。 ②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 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权力时受 到中央的节制。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 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 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A
19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西汉 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度
①共性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 法途径不尽相同,但它们有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 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②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有德才、门第。
③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特别是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古代的 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
丞相 权力
大
三省长 三司分 官都是 权
丞相
权
分散 分割
权分 六部
内阁 皇权
丞相 相权
形成 达到
权力
顶峰
A
8
票拟就是秘书起
草对公文的审批意 见;批红就是领导 对审批意见的认可 与否。
清代皇帝的批红
A
9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 西周——世卿世禄
西周时期盛行、后逐渐消亡
• 战国、秦——军功授爵
商鞅变法时确立
• 西汉——察举制、征辟制 汉武帝确立
• 东汉末、魏晋——九品中正制
• 隋、唐——科举制
• 明、清——八股取士(科举制)
A
10
隋唐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
阶段 创立
完善
皇帝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A
贡献 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 扩大国学规模 创武举、殿试
把诗赋作为考试 内容
11
两宋
殿试图
A
A
20
三、中国监察与谏议制度变化
A
21
朝代 秦朝 汉代 隋唐 宋代 明清
特点
监察制度: 对官员的监督 御史大夫
谏议制度: 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御史府,御史大夫,汉武帝设刺史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3课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1、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为有效统治广大地区;汉高祖借鉴秦亡弊端。
2、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2)推恩令。
(3)酎金夺爵。
二、唐末五代割据混战
1、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2、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
三、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建立: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2、措施
(1)收精兵:“杯酒释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2)削实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并设通判负责监督。
(3)制钱谷:设置转运使,使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3、评价
(1)积极: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极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以后,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
(2)消极:造成了国家财政危机和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四、元朝加强完善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1、原因:为巩固统治广大地区。
2、评价
(1)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解析: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中央集权 大为削弱。宋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在地方上以 文官任知州的办法,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主要是宋代为 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三司使、枢密院分别削弱的是宰相的 财政权、军事权,故B、C两项错误。D项主要是为了增强军队 的战斗力,出现于王安石变法时期,不符合题意。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割宰相的军权。
(2)不同点: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的职能,宋朝的三省六部 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 最高行政机构。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1.阅读教材本目第二自然段,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 ( 皇帝 ) ,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1 .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 他的做法中不可能包括( A.频繁换相 B.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 )
C.设立中朝
D.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解析: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采取种种措施 削弱丞相的权力和影响力, A、B、 C三项皆属于汉武帝加强 君主专制的措施。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代,汉朝时不可能出 现,故本题选D。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郡、国十一,县九十”可以
判断是郡国并行制度,它是汉初实行的,故选B。
答案:B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 .《旧唐书》中载:“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 度使„„赐之旌节„„专制军事。”由此可知,唐朝设节度使
的本意为(
)
A.驻军边陲,防止外来民族侵扰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拥有政治自主权、财权等
地,其何故也?”赵普对曰:“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
强而已。 „„ 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矣。 据材料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 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什么作 用? 提示: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作用:改变了唐末以 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 省制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_______ 的开端。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西汉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1)相同点:二者都自上而下地削夺地方权力,把地方的行
知识点三
4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 政组织长期稳定。 5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皇帝绝对依赖,难 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1.“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 “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 A.秦朝 C.宋朝 B.汉朝 D.唐朝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4.宋朝 中书门下 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 (1)措施:__________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 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__________ 职权。后增设__________ 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皇帝 得以总揽大权。 (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_______ 5.元朝 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 (1) 措施: ________
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三省六部是怎样运作的? 提示:中书省草拟政令,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 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具体负责执行。
C.主持沿边地区政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友好合作 解析:由“缘边御戎”“专制军事”可知,唐朝设置节度
使的本意是使其驻守在边境地区,抵御或预防外来民族侵扰。
由此可知,本题选A。 答案:A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2014· 高考北京卷· 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C.设枢密院 B.设三司使 D.施行将兵法 )
避免了专权与独裁。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思维拓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 .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 强。封建社会时期,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丞相只是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政务,必须完全听命于皇帝。 (1) 两汉时期,汉武帝不仅起用布衣为相,而且创立“中 朝”“外朝”制度,削弱丞相的权力。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评价: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 中央集权 。 __________ 冗官 、 ________ 冗兵 和 ________ 冗费 的局面, ②消极:形成了 _______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4.元朝 (1)内容: 行省 制度。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 ①在地方实行________ 行中书省 。 山东等地,地方设__________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宣慰司 进行管理。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
构;唐朝中书省是唐中央机构之一。②从职能看,元朝中书省
是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管“腹里”;唐朝中书省 负责起草皇帝诏令。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论从史出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 .集体宰相制:在秦汉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增加宰相
人数,将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皇权。
2.分工明确:使政令贯彻效率更高。 3 .相互牵制:吸取了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之争的教训,
答案:A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4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 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 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防止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 相权,加强了皇权。 (3)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 揽大权。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 .中央集权发展的特点:地方分裂势力不断削弱,中央 集权不断加强。 (1) 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加严 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 行省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
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的权力。 (2)不同点:西汉是通过平叛战争和颁布“推恩令”等方式 逐步削夺地方权力的,北宋是通过将地方兵权、行政权和财权 收归中央等方式削夺地方权力的。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学法点拨]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难度系数:★★★☆☆ 高考指数:★★★☆☆)
1.汉朝 决策 行政 (1) 汉初,丞相集 __________ 、司法、 ________ 大权于一
身,位高权重。
尚书令 、侍中 (2)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 __________ 相权 ,形成了“中朝”。 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________
知识点三
1.阅读教材本目第一段思考:西汉初年实行什么地方行
政制度?这种制度是否实现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为 什么?
提示:实行郡国并行制。没有。因为封国对中央集权威胁
十分巨大。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阅读教材本目第五自然段,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战斗不息,生民涂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 (1)机构: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 执行 尚书 策、审议和__________ 。__________ 省下设六部。
(2)影响:
宰相 ①三省长官都是__________ ,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 皇权 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__________ 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从汉至元从中央到地方政治 1.列举从汉到元
实。 制度的演变情况。 政治制度演变的史 2.理解唐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点)
3.要依据史实概括从汉至元政治制
2.说明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