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在生物研究探究中的运用资料精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定量检测及其应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定量检测及其应用张建伟;陈同生【摘要】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活细胞中生物大分子构象变化和分子间动态相互作用的实时研究.针对光谱串扰和供体受体间的浓度比等困扰FRET效率定量检测的两大难题,已经发展了多种定量检测FRET效率的方法.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介绍了多种FRET 效率定量检测技术在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中的应用.%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technology to study the protein - protein real - time dynamic interactions and the change of macromolecular conformation in living cells. Spectral cross - talks and acceptor - to - donor concentration ratio are the tissues harassing the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FRET efficiency. Many different methods to quantitate FRET efficiency, such as FLIM - FRET, spectral FRET, acceptor photobleaching FRET and sensitized emission FRET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is report, we introduce some quantitative FRET methods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cell signal translation.【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44)003【总页数】6页(P12-17)【关键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FRET效率;定量检测;荧光蛋白【作者】张建伟;陈同生【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631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是依赖于供体和受体分子间距离的光物理进程,处于激发态的荧光团通过偶极子间的相互作用将能量以非辐射的方式转移给邻近的受体分子[1-2], 从而导致供体荧光淬灭和受体荧光发射的增加. 供体和受体之间的FRET效率(E)与分子间的空间距离(r)满足6次方的关系[3]:FRET效率是依赖于供体与受体间的距离r和Forster距离R0的. R0由下式给出[3-4]:已知主要有2个因素影响FRET效率的定量检测:一个是光谱串扰, 包括供体荧光串扰到受体通道(发射光谱串扰)和激发供体时直接激发受体(激发光谱串扰)[7-8]. 由于有机荧光团的光物理特性, 绝大数现有的FRET供体受体对都存在光谱串扰. 在定量检测FRET效率时必须消除这些串扰, 选择2个发射光谱分离较大的供体受体对, 能够减小串扰, 但同时J()会减小. 影响FRET定量检测的另一个因素是参与FRET作用的供体与受体对所占整个荧光基团的比例[9-10]. 自由的供体与受体相互作用时, 往往不是所有的供体或受体分子都参与相互作用. 参与相互作用分子的百分数难以知晓, 因此, 各种FRET效率的定量检测方法对有自由的供受体存在时都不能完全地反映FRET效率, 只能测量表观FRET效率. 另外, 活细胞中荧光蛋白表达水平和背景噪音等其它因素也可能影响FRET效率的定量检测.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s, GFP)是从维多利亚水母中分离出来的,受紫外或蓝光激发而发出绿色荧光[11]. 与GFP融合的蛋白在细胞中仍然能够行使正常的功能, 因此GFP成为了检测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报告分子. 近年来又发现了GFP的多种变体, 与迅速发展的荧光显微镜技术结合极大地改善了活细胞成像和FRET技术在活细胞中的应用,使得FRET技术在细胞生物学和化学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质的飞跃. 基于荧光蛋白的FRET(FPs-FRET)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活细胞实验研究中,极大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12]. 利用基因转导技术和共聚焦荧光显微成像可以在活细胞中研究蛋白质定位、信号的传递、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 将荧光蛋白(FPs)接到感兴趣的蛋白质分子上, 可以对细胞进行实时动态检测, 也可视化监测细胞内蛋白质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生理过程[13]. FPs-FRET 传感器主要可以分为3类: 分子内的FRET传感器、双分子FRET传感器和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传感器(BiFC)[13]. FPs-FRET传感器已经成为在活细胞中实时检测钙离子浓度、pH值、各种激酶活化、蛋白质磷酸化以及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动态过程的重要技术[13-14].FRET定量检测的常用方法有寿命成像(FLIM-FRET), 光谱成像(spectral FRET), 受体光漂白(acceptor photobleaching FRET)和敏化发射测量(sensitized emission FRET)等方法, 下面介绍FRET技术在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中的应用.FLIM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量受体存在和不存在时的供体分子的荧光寿命 D和 DA来确定FRET效率E[5],FLIM方法检测的结果一般作为其他FRET定量检测方法的对照标准. 要求供体通道选择性探测供体荧光, 而且FLIM系统价格昂贵, 同时也需要熟练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 这些都限制了FLIM方法的推广应用. 事实上用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TCSPC)进行精确地拟合时可能带来了其他的方法没有的复杂问题[10], 尤其是复杂的光物理性质增加了寿命法分析的困难[15, 17]. 为了精确地对分子的荧光寿命进行多指数拟合, 在每个像素点上需有大量的光子[18], 这将大大延长成像时间, 使得FLIM方法不适合于活细胞中的实时动态检测[19-20].每一个荧光团都有各自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不同于采用荧光通道获得数据的强度测量方法和寿命测量方法的是光谱法获得的分别是供体、受体和供体与受体样本的发射光谱. 通过供体和受体的光谱对供体-受体样本的光谱进行拟合得到FRET效率. THALER等人[21]提出了一种利用光谱成像的FRET效率定量测量方法. 存在FRET 时混合光谱Fcomplex包括3个部分:供体的荧光、受体的荧光和从供体转移到受体的那部分荧光:Fcomplex=d×(1-E)×Fd+a×Fa+d×E×(Φa/Φd)×k()×Fa,本研究小组最近也提出了一种基于荧光光谱拟合的FRET定量分析方法[22]. 该方法通过测量细胞内供体-受体对的荧光发射谱, 然后按照供体和受体的荧光发射谱进行拟合得到FRET效率. 该方法有效地解决光谱串扰问题, 可用于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近, LEVY等[23]提出了基于2种不同激发光条件的发射光谱测量FRET效率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测量很小的FRET效率和参与作用的供体与受体摩尔比, 而且能够通过仔细的校准来消除自发荧光和背景光的影响.sFRET方法是测量FRET效率最为灵敏的方法, 在目前已知的方法中只有光谱法能够探测出小于5%FRET信号. sFRET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光谱串扰问题, 也能够很好地消除背景光和自发荧光的影响, 因此sFRET方法可以用于测量蛋白质分子间弱的FRET信号. 但是sFRET方法对于数据采集要求很高, 因为较小的干扰就可能对结果造成较大影响, 所以须对数据要进行严格的校正, 特别是须对背景光和自发荧光进行严格校正.光漂白方法(Pb-FRET)通过检测光漂白受体前后供体的荧光强度来获得FRET效率, 光漂白受体会导致供体的荧光强度上升. 光漂白方法分为完全光漂白方法和部分光漂白方法.供体和受体发生FRET时, 供体的荧光减少, 即供体荧光会产生淬灭, 而受体的荧光增加. 一般采用最大的受体激发光完全漂白掉受体后, 供体就不再把能量传递给受体, 导致供体的荧光增加. 通过测量完全光漂白受体前后供体的荧光强度和就可以得出FRET效率[24]:ELDER等[20]提出了一种通过检测部分受体光漂白前后供体的荧光强度和受体光漂白程度来测量FRET效率的部分受体光漂白方法,受体光漂白方法(Pb-FRET)操作简单, 在共聚焦显微镜上也很容易实现. Pb-FRET方法测量FRET效率既不依赖于系统参数,也不依赖于供体与受体的量子产率和消光系数, 只依赖于受体光漂白前后供体的荧光强度变化. 但是, 受体光漂白会对生物体造成的损伤, 不利于在单细胞中进行多次测量, 也不能在细胞中进行实时动态检测[20, 27]. 必须注意的是:受体光漂白过程中用最大的光强的受体激发光也可能漂白掉供体分子,最近发现在光漂白过程中YFP分子可以光转换成CFP分子[28].敏化发射测量(SE-FRET)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活细胞中FRET效率的动态检测[20, 27]. SE-FRET既可以在共聚焦显微镜上实现, 也可以在宽场显微镜上实现. 传统的SE-FRET方法是利用3个滤光块组的方法, 每个滤光块组都是采用一个激发带宽滤光块来选择性激发供体或受体, 并用发射滤光块来收集供体或受体发射的荧光. 可是, 受体敏化发射荧光包括直接激发受体的荧光和供体串扰到受体通道的荧光, 其串扰路径如图1.在实际的实验中, 除了测量待测FRET样本实验外, 还需增加对3个参考样本来对系统进行串扰校正:只有供体荧光团的供体对照样本, 只有受体荧光团的受体对照样本和已知FRET效率的校正样本. 增加的供体对照样本测量供体发射串扰(图1中path2), 受体对照样本测定直接激发受体发射串扰(图1中path1), 已知FRET效率的校正样本获得给定条件下成像系统的校正因子G[27]. 也有文献报道用2个化学计量比为1∶1且FRET效率差别较大的参考样本来获得校正因子G[29].SE-FRET方法具有无损伤的特性, 成为在活细胞中最为适合于动态监测的方法[20, 26], 而且能够较好对光谱串扰和系统参数进行校正. 但是, SE-FRET方法也有其自身的限制,需要利用对照样本(至少3个)对光学检测系统以及荧光基团的光学性质进行事先校正,一旦校正完成,后续实验不能再改变任何系统参数, 且每次实验都要重新校正, 极大地增加了SE-FRET实验的工作量和难度, 也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 SE-FRET实验必须同时转染4个样本, 其中的任何一个样本没有转染成功, 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FRET技术已经成为在活细胞中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和蛋白质分子构象变化的广泛应的工具. 本研究小组近几年利用FRET技术在活细胞中研究了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分析调控机制[30-34]. 通过构建基于GFPs的FRET质粒,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在单个活细胞中研究各种诱导刺激条件下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理[32-36].FRET技术在生物上的重要应用是通过实时检测荧光蛋白之间FRET的效率变化来研究荧光蛋白标记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FRET技术并结合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本研究小组证明了在碱性条件下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Bid被切割成tBid 并转位到线粒体上,并且证明凋亡过程中Caspase-3活化[31]. 为了在活细胞中实时研究Caspase-3的动态活化过程,筛选了稳定表达SCAT3的细胞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检测细胞凋亡期间SCAT3 FRET效率的动态变化,实现了在单个活细胞中实时检测caspase-3的动态活化过程[32].利用ECFP标记Bax蛋白和EYFP标记PUMA蛋白,本实验室利用FRET技术在活细胞中首次证明了在紫外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PUMA可以直接促进Bax的活化和转位,并抑制Bcl-XL蛋白活化[37]. 本研究小组还证明了低功率激光辐照能够通过GSK-3β未活化的机制来抑制Bax转位的上游过程[38],以及P53不依赖于PUMA转录因子而是通过Akt/FOXO3a介导的Bax活化和细胞凋亡[39].FRET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活细胞中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和蛋白质分子构象变化的动态研究. 影响FRET定量检测的因素主要有光谱串扰和供体与受体的浓度比. GFP 及其变种的发现以及显微荧光技术的发展使得FRET技术在活细胞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本文介绍了寿命测量法、光谱法、部分受光漂白方法和敏化发射等几种常用的FRET定量检测方法,并对上述各种方法在定量检测FRET效率上进行了简单的评述.【相关文献】[1] LAKOWICZ J R. Energy Transfer: In Principles of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3.[2] CLEGG R. Fluorescence Imaging Spectroscopy and Microscopy[M]. New York: Wiley, 1996.[3] FÖRSTER T. Intermolecular energy migration and fluorescence[J]. Ann Phys, 1948, 2: 55-75.[4] VAN DER MEER B. Kappa-squared: from nuisance to new sense[J]. Rew Mol Biotechnol, 2002, 82(3): 181-196.[5] LAKOWICZ J R. Principles of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M]. 2nd ed.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9.[6] PATTERSON G H, PISTON D W, BARISAS B G. Forster distances between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pairs[J]. Anal Biochem, 2000, 284(2): 438-440.[7] XIA Z, LIU Y. Reliable and global measurement of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using fluorescence microscopes[J]. Biophys J, 2001, 81(4): 2395-2402.[8] ELANGOVAN M, WALLRABE H, CHEN Y,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one- and two-photon excitation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microscopy[J]. Methods, 2003, 29(1): 58-73.[9] HOPPE A, CHRISTENSEN K, SWANSON J A.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ased stoichiometry in living cells[J]. Biophys J, 2002, 83(6): 3652-3664.[10] MILLINGTON M, GRINDLAY G J, ALTENBACH K, et al. High-precision FLIM-FRET in fixed and living cells reveals heterogeneity in a simple CFP-YFP fusion protein[J]. Biophys Chem, 2007, 127(3): 155-164.[11] TSIEN R Y.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J]. Annu Rev Sci, 1998, 67: 509-544.[12] SHANER N C, STEINBACH P A, TSIEN R Y. A guide to choosing fluorescent proteins[J]. Nat Methods, 2005, 2(12): 905-909.[13] LBRAHEEM A, CAMPBELL R E. Designs and applications of fluorescent protein-based biosensors[J]. Curr Opin Chem Biol, 2010, 14(1): 30-36.[14] AYE-HAN N N, NI Q, ZHANG J. Fluorescent biosensors for real-time tracking of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dynamics[J]. Curr Opin Chem Biol, 2009, 13(4): 392-397. [15] TRAMIER M, GAUTIER I, PIOLOT T, et al. Picosecond-hetero-FRET microscopy to prob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live cells[J]. Biophys J, 2002, 83(6): 3570-3577. [16] HOPPE A, CHRISTENSEN K, SWANSON J A.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ased stoichiometry in living cells[J]. Biophys J, 2002, 83(6): 3652-3664.[17] SARKAR P, KOUSHIK S V, VOGEL S S, et al.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erulean and venus fluorescent proteins[J]. J Biomed Opt, 2009, 14(3): 034 - 047.[18] KOLNER M, WOLFRUM J. How many photons are necessary for fluorescence lifetime measurements?[J]. Chem Phys Lett, 1992, 200(1/2): 199-204.[19] LAKOWICZ J R. Principles of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er, 2006.[20] ELDER A D, DOMIN A, KAMINSKI SCHIERLE G S, et al. A quantitative protocol for dynamic measurements of protein interactions by Först 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sensitized fluorescence emission[J]. J R Soc Interface, 2009, 6(S1): S59-81.[21] THALER C, KOUSHIK S V, BLANK P S,et al. Quantitative multiphoton spectral imaging and its use for measuring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J]. Biophys J, 2005, 89(4): 2736-2749.[22] WANG L X, CHEN T S, QU J L,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aspase-3 activation by fitting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a in living cells[J]. Micron, 2009, 40(8): 811-820. [23] LEVY S, WILMS C D, BRUMER E, et al. SpRET: highly sensitive and reliable spectral measurement of absolute FRET efficiency[J]. Microsc Microanal, 2011, 17(2): 176-190. [24] KENWORTHY A K, EDIDIN M. Distribution of a 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anchored protein at the apical surface of MDCK cells exami ned at a resolution of <100 Å using imaging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J]. J Cell Biol, 1998, 142(1): 69-84. [25] WANG F, CHEN T S, XING D, et al. Measuring dynamics of caspase-3 activity in living cells using FRET technique during apoptosis induced by high fluence low power laser irradiation[J]. Lasers Surg Med, 2005, 36(1): 2-7.[26] WANG L X, CHEN T S, QU J L, et al. Photobleaching-bas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inside Single living cell[J]. J Fluoresc, 2010, 20(1): 27-35.[27] ZAL T, GASCOIGNE N R. Photobleaching-corrected FRET efficiency imaging of live cells[J]. Biophys J, 2004, 86(6): 3923-3939.[28] VALENTIN G, VERHEGGEN C, PIOLOT T, et al. Photoconversion of YFP into a CFP-like species during acceptor photobleaching FRET experiments[J]. Nat Methods, 2005, 2(1): 801.[29] CHEN H, PUHL H L, 3RD KOUSHIK S V, et al. Measurement of FRET efficiency andratio of donor to acceptor concentration in living cells[J]. Biophys J, 2006, 91(5): L39-41.[30] GUO W J, QIAN L, ZHANG J, et al. SIRT1 overexpression in neurons promotes neurite outgrowth and cell survival with reduced mTOR signaling[J]. J Neurosci Res, 2011, 89(11): 1723-1736.[31] CHEN T S, WANG J J, XING D, et al.Spatio-temporal dynamic analysis of Bid activation and apoptosis induced by alkaline condition in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J].Cell Physiol Biochem,2007,20(8):569-578.[32] PAN W L, QU J L, CHEN T S, et al. FLIM and emission spectral analysis of caspase-3 activation inside single living cell during anticancer drug-induced cell death[J]. Eur Biophy J, 2009, 38:447-456.[33] LU Y Y, CHEN T S, WANG X P, et al. Single cell analysis of dihydroartemisinin(DHA)-induced apoptosis through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mediated caspase-8 activation and mitochondrial pathway in ASTC-a-1 cells using fluorescence imaging techniques[J]. J Biomed Opt, 2010,15(4): 046028-1-16.[34] ZHANG W W, WANG Z P, CHEN T S. Curcumol induces apoptosis via caspases-independent mitochondrial pathway in huaman lung adenocarcinoma ASTC-a-1 cells[J]. Medicine Oncology, 2011, 28(1): 307-314.[35] WU Y X, XING D. CHEN W R. Single cell FRET imaging for determination of pathway of tumor cell apoptosis induced by photofrin-PDT[J]. Cell Cycle, 2006, 5(7): 729-734. [36] WU Y X, XING D, LUO S M, et al. Detection of caspase-3 activation in single cells by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during photodynamic therapy induced apoptosis[J]. Cancer Lett, 2006, 235(2): 239-247.[37] ZHANG Y J, XING D, LIU L. PUMA promotes bax translocation by both directly activating Bax and antagonizing Bcl-XL during UV-induced apoptosis[J]. Mol Biol Cell, 2009, 20(13): 3077-3087.[38] ZHANG L L, ZHANG Y J, XING D. LPLI inhibits apoptosis upstream of Bax translocation via a GSK-3β-inactivation mechanism[J]. J Cell Physiol, 2010, 224(1): 218-228.[39] ZHANG Y J, ZHANG Z Z, XING D. P53-in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PUMA by Akt/FOXO3a mediates Bax activation and cell apoptosis[J]. Cell Death Differ, 2010, in revision.。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在生物研究探究中的运用资料精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在⽣物研究探究中的运⽤资料精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在⽣物研究中的应⽤⾼裕锋分析化学B200425012摘要:简要综述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在⽣物研究中的⼀些应⽤。
核酸的结构、DNA测序、核酸杂交、蛋⽩质结构和蛋⽩质相互作⽤等的研究是⽣命科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作⼀直备受关注,⽽FRET技术被⼴泛应⽤于相关领域研究中,并取得了较突出的结果。
关键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核酸结构,DNA测序,核酸杂交,蛋⽩质结构,蛋⽩质相互作⽤。
⽣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为了揭⽰⽣命的奥妙,⼈们投⼊了⼤量的⼯作。
其中对于核酸和蛋⽩质的研究备受关注,⼤量的新技术与新⽅法被⽤于该领域的研究中。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是⼀项经典的荧光技术,但是随着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者相互结合,成为了⽣命科学领域的⼀个重要研究⼿段[1,2]。
本⽂简单介绍了基于FRET原理的新技术在⽣物研究中的⼀些应⽤。
⼀、FRET基本原理[3]FRET现象是Perrin在20世纪初⾸先发现的,1948年,Foster[4,5]创⽴了理论原理。
FRET 指荧光能量给体与受体间通过偶极-偶极耦合作⽤以⾮辐射⽅式转移能量的过程,⼜称为长距离能量转移。
产⽣FRET的条件(图1)主要有三个:(1)给体与受体间在合适的距离(1~10 nm);(2)给体的发射光谱与受体的吸收光谱有⼀定的重叠,这是能量匹配的条件;(3)给体与受体的偶极具⼀定的空间取向,这是偶极-偶极耦合作⽤的条件。
图1 产⽣FRET条件⽰意图FRET 的效率⽤E 表⽰,E ⽤式(1)计算:其中R 0为Foster 距离,表⽰某⼀给定给体与受60660R E R R=+ (1) 240D DA R const n J κφ?= (2)体间能量转移效率为50%时的距离;R 为给体与受体的实际距离。
R 0可由式(2)计算:其中κ2 是⽅向因素,n 是溶剂的反射系数,φD 是供体探针结合到蛋⽩的量⼦效率, J DA 是供体发射波长和受体吸收波长的交叠系数。
简述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简述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RET)是一种通过荧光信号的传递来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技术。
它基于荧光分子的特性,利用分子间的能量传递来研究化学和生物学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是一种非辐射能量传递的过程,它发生在足够靠近的两个荧光分子之间。
这两个分子分别称为给体和受体。
给体的激发态能量可以通过FRET传递给受体,从而使受体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这一过程在分子间的距离较近时才能发生,一般要求距离在1-10纳米范围内。
通过测量受体的荧光强度变化,可以获得有关给体和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
在FRET过程中,给体和受体的选择非常重要。
给体的荧光发射波长应与受体的吸收波长相匹配,以确保能量传递的有效性。
常用的给体-受体组合包括荧光蛋白-荧光蛋白、荧光染料-荧光蛋白、荧光染料-金纳米颗粒等。
FRET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将荧光蛋白标记在感兴趣的蛋白质上,可以研究蛋白质的定位、结构和功能。
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变化,可以了解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结合和解离过程。
此外,FRET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中的信号传导、代谢过程等。
除了生物学研究,FRET技术也在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例如,通过合成特定结构的荧光分子,可以实现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精确控制和检测。
这对于研究分子的自组装、聚集行为以及材料的光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FRET技术的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荧光分子的性质和性能对FRET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选择合适的荧光分子对于获得准确的结果至关重要。
此外,实验条件的控制也是关键因素。
温度、溶剂、pH值等因素都可能影响FRET的效果,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控制和优化。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大工具。
通过测量荧光信号的传递,可以获得有关分子结构、相互作用和功能的重要信息。
FRET技术在生物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为我们深入了解分子世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是一种基于分子之间能量传递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领域。
本文将探讨FRET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包括生物传感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以及细胞内信号传导等方面。
FRET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激发一个荧光分子,将其能量转移到另一个荧光分子上。
这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通常在几纳米到十几纳米之间。
在生物分析中,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种能量传递现象来实现生物分子的定量检测和相互作用的研究。
首先,FRET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检测生物分子或环境中特定物质的装置。
通过将荧光蛋白与特定的生物分子结合,可以实现对这些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例如,将荧光蛋白与DNA探针结合,当目标DNA与探针结合时,FRET现象发生,导致荧光信号的变化。
这种基于FRET的生物传感器可以应用于基因检测、病原体检测等领域,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优势。
其次,FRET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蛋白质相互作用是生物体内许多生命活动的基础,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对于理解生物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荧光蛋白标记在不同的蛋白质上,并观察FRET现象的发生,可以判断这些蛋白质是否发生了相互作用。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FRET还可以在细胞内信号传导的研究中发挥作用。
细胞内信号传导是细胞内分子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对于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等过程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通过将荧光蛋白标记在关键信号分子上,可以实时观察这些分子在细胞内的定位和相互作用。
利用FRET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揭示细胞内信号传导的动态变化,进而深入了解细胞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
总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在生物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利用FRET 现象,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定量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细胞内信号传导的探究。
这些应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体内的基本生命过程,还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荧光共振转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2. 掌握FRET技术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3. 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FRET现象,验证供体与受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实验原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是一种基于光学现象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检测方法。
其原理是:当供体分子吸收能量后,能量可以通过共振转移到相邻的受体分子上,使其激发并发出荧光。
这种能量转移是非辐射的,即能量转移过程中不涉及光子的发射和重新吸收。
FRET现象的发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能量匹配:供体分子的发射光谱与受体分子的激发光谱有显著重叠;2. 作用距离:供体分子与受体分子的距离一般在1-10nm范围内;3. 偶极-偶极作用:供体分子与受体分子作用时的向量必须满足一定条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标记供体和受体的荧光蛋白;- 细胞培养液;- 细胞培养板;- 封口膜;- 荧光显微镜;- 激光光源;- 荧光光谱仪;- 数据采集系统。
2. 实验仪器:- 超净工作台;- 培养箱;- 电子天平;- 移液器;- 离心机;- 超声波细胞破碎仪;- 荧光显微镜成像系统。
四、实验步骤1. 细胞培养:将标记供体和受体的荧光蛋白转染至细胞中,培养至适宜的密度。
2. 细胞裂解:将细胞用细胞裂解液处理,裂解细胞并释放细胞内物质。
3. 荧光显微镜观察: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供体和受体分子在细胞内的共定位情况。
4. FRET实验:a. 激光激发供体分子,检测受体分子的荧光强度;b. 改变供体与受体之间的距离,观察FRET现象的变化;c. 通过荧光光谱仪检测供体和受体分子的荧光光谱,分析能量转移效率。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供体与受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荧光显微镜观察:供体和受体分子在细胞内存在共定位现象,表明供体与受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 FRET实验:a. 当供体与受体之间的距离小于10nm时,观察到明显的FRET现象;b. 随着供体与受体之间距离的增加,FRET现象逐渐减弱;c. 通过荧光光谱仪检测,发现供体和受体分子的荧光光谱存在显著重叠,证实了能量转移的发生。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RET)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力工具。
FRET技术能够测量分子间非辐射能量转移的距离和强度,因此在分子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FRET基本原理FRET是通过一种非辐射机制,将一个荧光分子的能量从一个分子传递到另一个分子。
在此过程中,一个激发态分子通过电荷耦合机制捐赠能量给另一个不激发的受体分子,使其产生激发态。
荧光分子的光子被吸收后,再放射出荧光,这使我们可以观察到FRET的发生。
FRET的应用1.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是细胞中所有生物过程的关键。
FRET技术在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时,能够监测到荧光标记的蛋白质之间的距离变化,并测量它们之间的结合强度。
该技术通过定量测量分子间距离变化,能够揭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
例如,可以使用FRET技术来研究激酶或酶的激活、膜蛋白的聚集或离散以及蛋白质结合受体或配体的互相作用。
2.核酸-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除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FRET技术还可以用来研究核酸-蛋白质相互作用。
在该应用中,DNA分子或RNA分子通常被标记上荧光染料。
当DNA分子与蛋白质发生结合时,荧光标签就会与另一个标记相互接触,导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发生。
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非辐射性能转移来分析复合物的动态行为。
3.细胞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FRET技术在生物和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例如,在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中,FRET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的交互作用和信号传递途径。
在医学中,FRET技术可用于评估药物与细胞膜蛋白质或靶分子的相互作用,有望用于筛选和设计新药。
4.分子传感器的开发FRET技术还可用于开发分子传感器。
这些分子传感器可以测量一系列生物分子,例如离子、葡萄糖、荷尔蒙、激素和酶类。
在分子传感器的设计中,FRET被利用来测量目标生物分子与另一个分子的结合事件。
FRET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FRET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作者:文富来源:北大单分子与纳米生物学实验室时间:2007-12-4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Fluorescence /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是比较分子间距离与分子直径的有效工具,广泛用于研究各种涉及分子间距离变化的生物现象,可以定量测量两个发光基团之间的距离,在蛋白质空间构象、蛋白与蛋白间相互作用、核酸与蛋白间相互作用以及其它一些方面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当生色团被光照时,被照射激发的分子可以通过散发能量来返回到基态1-3。
光能可被生色团在10-15秒吸收而在10-9秒再发射出来。
然而,也有可能被激发分子并不发光而将能量传递给别的生色团或是另外的荧光素,这些荧光素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量级发荧光,这后一种现象称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FRET是通过分子间的电偶极相互作用将供体激发态能量转移给受体激发态的过程,是一种非辐射跃迁。
当FRET发生时,供体的荧光减弱而受体的荧光增强。
荧光素在激发态的寿命是10-9秒,在发射荧光、非辐射性发射和将激发能传递给周围的介质三者之间存在竞争。
如果荧光能量转移发生,激发态能就会从供体传递给受体,荧光光子由受体发出。
FRET 发生的基本条件是:①、供体和受体的距离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级(20-100À)②、受体的吸收光谱必须与供体的发射光谱相重叠。
(见图1)③、供体和受体能量转移偶极子的方向必须近似地平行。
Förster依据供体与受体的相对距离和偶极子的方向关系解释了FRET发生的原理。
能量转移的效率是有一些参数决定的1-3,下面方程给出了能量转移的产效:E=R60/(R6+R60R 是供体与受体在生物条件下的距离R0是每对供受体之间的一个常数,代表能量转移的效率为50%时的距离。
R0称为Förster 临界距离,由下列公式计算:κ2表示偶极子方向因子(围从0-4;当供体和受体的排列是随机时κ2=2/3)QY D表示在没有受体时供体的量子产量n表示折射系数J(λ)表示光谱重叠积分J(λ)其中:= 受体淬灭系数= 总荧光强度中供体荧光强度部分图1:FRET光谱重叠积分示意图能量转移发生在供体受体距离在0.5-10nM之间。
核酸荧光探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研究及其应用
核酸荧光探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研究及其应用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核酸的检测和分析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核酸进行检测和分析,人们发明了一种新技术——核酸荧光探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RET),取得了很多成功的应用。
本文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项技术。
一、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原理及机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是通过两个特殊设计的荧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研究的。
其中,一个荧光分子作为受体,另一个作为供体。
当两个荧光分子处于一定的距离时,荧光供体的激发态能量可以通过非辐射跃迁的方式传输到荧光受体上,荧光受体因此得以激发并发射荧光。
这个过程中,荧光供体和荧光受体的各种物理特性都会对能量传递过程产生影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中,能量传递的距离直接关系着传递效率的高低。
在一般情况下,这个距离多在10至100埃之间。
此外,还需要荧光供体和荧光受体吸收和发射的波长有重叠区域。
这就要求两种荧光染料有一定的重叠波长区域,才能使能量传递过程更加有效。
二、核酸荧光探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研究FRET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核酸分析中,尤其是DNA和RNA的测序、检测和描绘。
在这里,核酸荧光探针是一种特殊的FRET体系,它由荧光供体和荧光受体一起组成,这两个分子都和核酸连在一起。
核酸荧光探针能够通过特异性与DNA或RNA杂交形成双链结构,从而实现能量传递过程。
由于DNA和RNA本身之间是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质的,因此核酸荧光探针可以通过这个互补性定位到特定的序列中进行检测和分析。
在设计核酸荧光探针时,选择合适的荧光供体和荧光受体也是非常重要的。
供体和受体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它们的吸收与发射光谱,以及这两者之间的重叠区域。
同时,为了使探针在特定的位点上高效识别目标序列,将荧光供体和荧光受体设计在同一核酸分子上的方法也被逐渐采用。
近年来,人们还尝试探讨FRET技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应用,如在离子和分子识别中。
在这些情况下,荧光供体和荧光受体的距离和重叠区域会受到离子和分子浓度的影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是一种在分子尺度上测量距离和相互作用的强大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
FRET依赖于两个荧光分子间的非辐射能量转移,当两个荧光分子足够接近时,一个荧光分子(称为供体)可以通过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将其激发态能量转移给另一个荧光分子(称为受体)。
由于能量转移效率与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紧密相关,因此,FRET可以被用作一种灵敏的分子尺度的距离探测器。
本文将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探讨,旨在展现这一技术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在价值。
二、FRET技术的基本原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是一种非辐射性的能量转移过程,它发生在两个荧光分子之间,其中一个分子(称为供体)在激发状态下,能够将能量转移给另一个邻近的且激发态能量较低的荧光分子(称为受体)。
这一过程的发生需要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足够近,通常在10纳米以内。
当供体被光激发后,它的电子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如果这个激发态的能量高于受体的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那么供体就可以通过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将能量传递给受体,使其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受体随后会以发射荧光的形式释放能量,返回到基态。
FRET技术的关键参数包括能量转移效率、供体与受体之间的距离以及供体和受体的相对光谱重叠程度。
能量转移效率通常与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这意味着当两者之间的距离稍有增加时,能量转移效率会迅速下降。
因此,FRET对距离的变化非常敏感,使得它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用于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蛋白质构象变化以及生物分子间的动态过程。
FRET技术还可以通过比较供体和受体的荧光信号强度来定量测量分子间的距离,从而揭示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例如,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将供体和受体分别标记在两个不同的蛋白质上,观察它们之间的FRET信号变化来推断蛋白质之间的结合和解离过程。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应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应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又称FRET技术(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是一种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利用分子间能量的传递来研究蛋白质、细胞及其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FRET技术的应用涵盖了生物医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如药物发现、疾病诊断、蛋白质交互作用研究等,因此,FRET技术被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FRET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发射光与吸收光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传递能量。
FRET现象的发生需要两个荧光分子,一个是受体分子(也称接受者),另一个是供体分子(也称激发物)。
当供体分子被激发时,它的激发态能量可以传递给受体分子,导致受体分子发生荧光发射。
这种荧光发射的能量是低于供体分子的能量的,这表明能量已经被传递给了受体分子。
FRET技术通过测量物质之间荧光发射的变化来确定分子间的距离和相互作用。
FRET技术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日益突出。
药物发现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了解药物分子和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用FRET技术可以探测药物分子和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可以通过荧光发射能量的变化来确定药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FRET技术的应用可以加速药物发现的速度和效率,并且可以减少在药物发现中的试错次数。
除了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外,FRET技术还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FRET技术可以用于患者体内对某些分子的检测。
例如,FRET技术可以检测已经被标记的癌细胞,特别是早期癌症病人的癌细胞,通过治疗后观察癌细胞的减少情况,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对病人的伤害,并且提高癌症诊断的准确性。
FRET技术还在研究蛋白质和细胞的交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蛋白质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过程,研究这些过程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的机理并且进一步发现治疗疾病的方法。
FRET技术通过测量荧光信号来研究蛋白质和细胞的交互作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在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信号传递和蛋白质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原理、方法和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是一种通过荧光蛋白或荧光染料之间的非辐射能量传递来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对适当的荧光蛋白或染料中,当其中一个发生激发时,它会以非辐射的方式将能量转移给另一个,从而引起后者的荧光发射。
这种能量转移的效率与两者之间的距离、取向和相对位置等因素有关。
通过测量荧光发射的强度和寿命变化,可以获得有关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通过将荧光蛋白或染料标记在感兴趣的蛋白质上,可以实时监测蛋白质与其结合伴侣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研究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时,可以将荧光蛋白标记在信号分子上,通过观察荧光发射的变化来研究信号传递的动态过程。
此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还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变化,如蛋白质的折叠和解折叠过程。
除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还可以应用于DNA和RNA的研究。
通过将荧光染料标记在核酸分子上,可以实时监测DNA或RNA的结构变化、双链解旋和配对等过程。
例如,在研究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荧光发射的变化来揭示这些过程的机制和动力学。
此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还可以用于细胞成像和药物筛选等方面。
通过将荧光蛋白或染料标记在细胞中的特定分子上,可以实时观察这些分子在细胞内的定位和运动。
这对于研究细胞生理和病理过程非常重要。
同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还可以用于筛选药物分子对特定蛋白质的结合能力。
通过将荧光染料标记在蛋白质上,可以通过观察荧光发射的变化来评估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总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在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信号传递和蛋白质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及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及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引言:生物传感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和生物化学分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是一种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的强大工具。
本文将介绍FRET技术的原理、基本步骤以及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一、FRET技术原理FRET技术是基于Donor(给体)和Acceptor(受体)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而构建的。
当Donor和Acceptor分子之间的距离在10至100埃之间时,Donor的激发态能量可以通过非辐射转移给Acceptor,从而使Acceptor发射荧光。
这种能量转移是非辐射性的,其效率与Donor-Acceptor之间的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因此可以用来探测分子之间的近距离相互作用。
二、FRET技术的步骤1. 选择适当的Donor和Acceptor对:Donor和Acceptor对的选择是FRET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Donor和Acceptor的波长应该分离开,以便能够准确测量FRET效应。
2. 确定FRET效应的波长:使用光谱仪或荧光显微镜,测量Donor在激发波长下和Acceptor在发射波长下的光谱。
3. 确定Donor和Acceptor之间的FRET效应:通过测量Donor的荧光发射强度的降低和Acceptor的荧光发射强度的增加,可以定量计算出FRET效应的强度。
4. 测量FRET效应的强度与Donor-Acceptor之间的距离:通过改变Donor-Acceptor之间的距离,可以确定FRET效应的距离依赖性,得到距离与FRET效应强度的关系。
三、FRET技术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1.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FRET技术可用于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例如蛋白质的结合和解离反应。
通过将Donor和Acceptor标记在感兴趣的蛋白质上,可以实时监测这些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简述fret的原理和应用
简述fret的原理和应用1. 什么是FRETFRET(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福斯特共振能量转移)是一种基于非辐射能量转移的现象,可以在生物分子和纳米材料之间传递能量。
这种能量转移是通过一对相互作用的荧光标记物来实现的。
2. FRET的原理FRET的原理基于两个荧光标记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中一个荧光标记物称为供体,另一个称为受体。
当供体分子受到激发后发射荧光时,如果受体分子恰好位于供体辐射圈内,那么供体的部分能量将会通过非辐射能量转移的方式传递给受体。
这种能量转移会导致受体分子发射荧光。
FRET的能量转移效率与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相关。
通常情况下,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越近,能量转移效率就越高。
当它们之间的距离超过一定范围,能量转移效率将会降低。
3. FRET的应用FRET在生物分析、生命科学研究以及化学传感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3.1 生物分析FRET技术可以用于生物分析,例如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通过将供体和受体标记在目标蛋白质上,可以监测其受体与供体之间的FRET信号来判断两个蛋白质是否相互作用。
3.2 生命科学研究FRET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将供体和受体标记在细胞内的不同部位,可以研究细胞内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定位和运动等。
3.3 化学传感器FRET技术还可以用于制造化学传感器。
通过在传感器上标记供体和受体,可以实现对特定分子的检测。
当目标分子结合到传感器上时,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导致FRET信号的变化,从而可以检测到目标分子的存在。
4. FRET的优缺点4.1 优点•FRET技术可以在活细胞或者细胞内进行实时分析。
•FRET信号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分子。
•FRET技术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供体和受体组合来实现多通道分析。
4.2 缺点•FRET技术对供体和受体的选择和标记有一定的限制。
•FRET信号的解析和分析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仪器和软件支持。
FRET检测法在细胞生物学中的高分辨成像应用
FRET检测法在细胞生物学中的高分辨成像应用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高分辨成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们对细胞内分子相互作用和生物过程的理解。
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FRET)检测法作为一种重要的高分辨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中。
FRET检测法通过检测荧光蛋白或荧光标记的分子对之间的能量转移效应,可以实时观察和定量分析细胞内分子的相互作用、结构变化和信号传导过程,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FRET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现象。
当两种荧光标记分子在近距离内(1-10纳米)并且相互之间的发射光谱与接受光谱有较高的重叠时,能量可以从一个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分子,这种现象被称为FRET。
通过选择合适的荧光标记分子对和特定的激发波长,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分辨成像定位和监测。
FRET检测法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蛋白质在细胞中起着关键的功能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细胞功能和生物过程的调控至关重要。
通过对目标蛋白质进行荧光标记,并使用FRET检测法,可以实时观察蛋白质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了解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导网络。
其次,FRET检测法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内的分子结构变化。
细胞内分子的结构变化与其功能密切相关,了解这些结构变化对于理解细胞内生物过程的机制非常重要。
通过荧光标记和FRET检测法,可以实时观察和监测细胞内分子的构象变化,揭示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FRET检测法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内的信号传导过程。
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网络调控着细胞生长、分化和生物功能等重要过程。
通过利用FRET检测法标记不同信号分子,如活动的蛋白激酶和钙离子等,可以实时监测这些信号分子的动态变化,揭示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机制。
这对于疾病研究和药物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FRET检测法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
因而受到广泛重视 。近年来有关文献层出不穷 。本 种指的是供体单重态与受体单重态之间的共振能量
文在介绍 FRET 原理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近两年来 转移 , 其 机 制 最 早 由 F rster 阐 明[3] , 因 此 被 称 为
FRET 方法的应用研究与进展 。
1 FRET 原理简述
F rster 共 振 能 量 转 移 ( F 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由于其缩写也是 FRET ,且 F rster 共振能量 转移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最主要机制 ,故这两个
卜鹏程等分别构建了 CD146 与 CFP 和 YFP 的 融合基因并共转入细胞 ,通过 FRET 的增强来检测 CD146 的二聚化体的形成[11] 。Sarah 等利用增强型 的 ECFP 和 YFP 作供受体对 ,构建了 SUMO 化的原 核表达检测系统[12] ,通过 FRET 的减弱来观察 SUMO 化的发生 。Michael 运用 CFP 与 YFP 间的 FRET 增 强来观测 PKA 磷酸化作用后底物构像的改变[13] 。
所谓单分子 FRET 就是将单分子荧光检测与 FRET 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单分子荧光检测是指对 单个分子的荧光特性进行检测 。因为几乎所有的分 子生物学实验结果只代表测量时间内大量分子的平 均行为 ,而生物体系一般来说都是不均匀体系 ,尤其 对于生物大分子而言[25] 。因此监测单个生物大分 子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单分子探测主要是通 过以下步骤实现 : ①小的激发体积 ,以削减背景噪 音 ; ②高效的集光光学元件 ; ③高量子效率和低暗电 流的探测器 ; ④利用各种方法减小噪音[26] 。
energy transfer ,FRET) 技术是目前研究蛋白质相互作 体分子 ,供体分子衰变到基态而不发射荧光 ,受体分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生物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成为了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本文将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基础原理介绍、技术优势、应用案例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基础原理介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RET)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通过特殊光源激发两种荧光染料相互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
这两种荧光染料中处于高能级的Donor(给体)染料受到激励后可以将其能量传递给处于低能级的Acceptor(受体)染料,使得Acceptor染料也被激发并发出荧光。
这种过程需要在两种染料非常靠近的距离内才能发生,这就要求荧光染料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空间位阻或分子锁定能力。
因此,FRET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领域,例如DNA杂交、蛋白质相互作用、细胞内信号转导等研究中。
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优势与传统的生物分析技术相比,FRET技术具有超高的分子检测灵敏度和高空间分辨率。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特定的发射波长和波长范围激发Donor染料,然后在Acceptor范围内探测反射回的光子。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不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相互作用、细胞内动力学等。
同时,FRET技术还非常适用于高通量检测和分析,这正好满足了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需求!三、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应用案例应用FRET技术可以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特性和相互关系,为现代生物学研究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项有力工具。
FRET技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肿瘤细胞诊断、抗药性分析、药物筛选等。
为了更好的展示其优势,我们将从三个应用案例来阐述:分子识别、蛋白质相互作用和钙离子探测。
3.1 分子识别分子识别是生物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而FRET技术可以提供非常高效的分子识别方法。
具体为:Donor和Acceptor标记分别标识待测分子的两个不同的侧链基团,当分子存在时,这些基团会靠近,使得Donor和Acceptor分子之间的距离缩短,FRET信号就会相应增强。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原理与应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原理与应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简写FRET(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是一种生物技术应用。
它是通过特定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转移激发能量。
这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通常指分子之间的能量转移,即一种荧光物质通过电子共振与另一种感受荧光物质之间的非辐射能量转移。
FRET技术已经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信号转导、DNA测序、药物筛选和基因调控,还可以研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或酶的激活,或确定单个分子中某些区域的组成和构象。
一.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原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是一种非辐射退激,通过近距离内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能量的转移。
这里的丝氨酸和双氧核苷酸可以理解为应用FRET技术需要的两种物质,发射的荧光是制定位于丝氨酸上的标记分子(donor)的产物,被感受均相分子(acceptor)受体吸收而部分消耗。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当donor分子和acceptor分子之间的距离在2-10nm之间时,donor的发射被acceptor分子吸收而不被发射,这意味着能量已经在它们之间转移。
公式表示如下:E= R0^6 / (R+R0^6)其中E代表FRET的效率,R代表donor和acceptor间的距离,R0代表生命距离,通常使用样品中donor和acceptor的重叠互补荧光光谱来测定grass探测荧光的荧光强度减少(quenching)。
二.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应用1. 信号转导和电子传输研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许多重要的交互分子信号通路中,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分子、核酸和细胞质蛋白复合物,来研究它们之间的交互和信号传递。
使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可以方便地进行单分子分析实验,并且不需要任何其它荧光组分,节省了成本。
2. DNA测序在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进行脱氧核苷酸测序方法中,鉴别探针必须吸收donor生物分子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能量转移。
flimfret的原理及其生物学应用
Flimfret的原理及其生物学应用1. 引言Flimfret(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fret)是一种基于荧光寿命成像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的新型生物成像方法。
本文将介绍Flimfret的原理和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2. Flimfret的原理Flimfret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其原理基于两个荧光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FRET是一种非辐射性能量转移现象,当接受体(acceptor)和给体(donor)之间距离较近时,给体的激发态能量可以通过非辐射性能量传递到接受体,从而导致接受体荧光增强。
Flimfret通过测量激发态荧光的寿命来确定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发生率。
当FRET发生时,给体的激发态荧光寿命会缩短,而接受体的荧光寿命会延长。
因此,通过测量给体和接受体的激发态荧光寿命可以确定FRET发生的程度。
Flimfret主要利用荧光寿命成像技术来实现,可以高分辨率地观察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内FRET的发生。
同时,在配合适当的荧光探针和显微镜系统时,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
3. Flimfret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Flimfret在生物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3.1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生物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影响信号传导、基因调控等生物过程。
Flimfret可以利用FRET原理来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通过选择合适的荧光蛋白质做为给体和接受体,可以测量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程度和速率。
3.2 离子和分子浓度检测Flimfret可以通过测量荧光寿命的变化来监测离子和分子的浓度变化。
通过选择适当的荧光探针和显微镜系统,可以实现对特定离子和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3.3 疾病诊断与治疗Flimfret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也有潜在的应用。
例如,在癌症研究中,利用Flimfret可以观察肿瘤细胞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从而了解癌症的发展机制,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最新FRET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资料
FRET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作者:郑文富来源:北大单分子与纳米生物学实验室时间:2007-12-4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Fluorescence /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是比较分子间距离与分子直径的有效工具,广泛用于研究各种涉及分子间距离变化的生物现象,可以定量测量两个发光基团之间的距离,在蛋白质空间构象、蛋白与蛋白间相互作用、核酸与蛋白间相互作用以及其它一些方面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当生色团被光照时,被照射激发的分子可以通过散发能量来返回到基态1-3。
光能可被生色团在10-15秒内吸收而在10-9秒内再发射出来。
然而,也有可能被激发分子并不发光而将能量传递给别的生色团或是另外的荧光素,这些荧光素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量级内发荧光,这后一种现象称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FRET是通过分子间的电偶极相互作用将供体激发态能量转移给受体激发态的过程,是一种非辐射跃迁。
当FRET发生时,供体的荧光减弱而受体的荧光增强。
荧光素在激发态的寿命是10-9秒,在发射荧光、非辐射性发射和将激发能传递给周围的介质三者之间存在竞争。
如果荧光能量转移发生,激发态能就会从供体传递给受体,荧光光子由受体发出。
FRET 发生的基本条件是:①、供体和受体的距离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级(20-100À)②、受体的吸收光谱必须与供体的发射光谱相重叠。
(见图1)③、供体和受体能量转移偶极子的方向必须近似地平行。
Förster依据供体与受体的相对距离和偶极子的方向关系解释了FRET发生的原理。
能量转移的效率是有一些参数决定的1-3,下面方程给出了能量转移的产效:E=R60/(R6+R60R 是供体与受体在生物条件下的距离R0是每对供受体之间的一个常数,代表能量转移的效率为50%时的距离。
R0称为Förster 临界距离,由下列公式计算:κ2表示偶极子方向因子(范围从0-4;当供体和受体的排列是随机时κ2=2/3)QY D表示在没有受体时供体的量子产量n表示折射系数J(λ)表示光谱重叠积分J(λ)其中:= 受体淬灭系数= 总荧光强度中供体荧光强度部分图1:FRET光谱重叠积分示意图能量转移发生在供体受体距离在0.5-10nM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高裕锋分析化学B200425012摘要:简要综述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核酸的结构、DNA测序、核酸杂交、蛋白质结构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等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工作一直备受关注,而FRET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相关领域研究中,并取得了较突出的结果。
关键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核酸结构,DNA测序,核酸杂交,蛋白质结构,蛋白质相互作用。
生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为了揭示生命的奥妙,人们投入了大量的工作。
其中对于核酸和蛋白质的研究备受关注,大量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被用于该领域的研究中。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是一项经典的荧光技术,但是随着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二者相互结合,成为了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1,2]。
本文简单介绍了基于FRET原理的新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一、FRET基本原理[3]FRET现象是Perrin在20世纪初首先发现的,1948年,Foster[4,5]创立了理论原理。
FRET 指荧光能量给体与受体间通过偶极-偶极耦合作用以非辐射方式转移能量的过程,又称为长距离能量转移。
产生FRET的条件(图1)主要有三个:(1)给体与受体间在合适的距离(1~10 nm);(2)给体的发射光谱与受体的吸收光谱有一定的重叠,这是能量匹配的条件;(3)给体与受体的偶极具一定的空间取向,这是偶极-偶极耦合作用的条件。
图1 产生FRET条件示意图FRET 的效率用E 表示,E 用式(1)计算:其中R 0为Foster 距离,表示某一给定给体与受60660R E R R=+ (1) 240D DA R const n J κφ−=⋅⋅⋅⋅ (2)体间能量转移效率为50%时的距离;R 为给体与受体的实际距离。
R 0可由式(2)计算:其中κ2 是方向因素,n 是溶剂的反射系数,φD 是供体探针结合到蛋白的量子效率, J DA 是供体发射波长和受体吸收波长的交叠系数。
由式(2)可看出R 0对于给定的给-受体是一个特征值,因此,式(1)中E 值与R 的关系紧密,这也成为了FRET 用于测定分子间或基团间距离的重要理论依据。
E 值可由以下几种方式测定:用荧光强度表征(E=1- I DA / I D ,I DA 表示A 存在时D 的荧光强度);用量子产率表征(E=1-φDA /φD );用荧光寿命表征(E=1-τDA /τD )。
这表示研究FRET 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设备,既可以用普通光谱仪测定其荧光强度、量子产率,也可以用时间分辨仪测定其荧光寿命。
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用显微成像的方法可更直观地观测FRET 地发生。
二、FRET 探针FRET 需要两个探针,即荧光给体与荧光受体,要求是给体的发射光谱与受体的吸收光谱有一定交叠,而与受体的发射光谱尽量无交叠。
常用的探针主要有三种:荧光蛋白、传统有机染料和镧系染料。
荧光蛋白[6]是一类能发射荧光的天然蛋白及其突变体,常见的有绿色荧光蛋白(GFP )、蓝色荧光蛋白(BFP )、青色荧光蛋白(CFP )和黄色荧光蛋白(YFP )等。
不同蛋白的吸收和发射波长不同,可根据需要组成不同的探针对。
荧光蛋白的突出优点是自身为生物分子,可有效地与目标分子融合,更易于在生物环境中使用,且其种类多,可满足不同光谱需要。
其缺陷是分子体积大,空间分辨率较低,且可能与目标分子作用产生化学发光,需要较长地时间来确定荧光形式,不利于动力学研究。
为克服这些缺陷,常使用荧光蛋白与其他染料联用或用其他染料对来研究。
传统有机染料是指一些具有特征吸收和发射光谱地有机化合物组成地染料对。
常见的有荧光素、罗丹明类化合物和青色染料Cy3、Cy5等。
该类染料分子体积较小,种类较多且大部分为商品化的分子探针染料,因此应用较为广泛。
镧系染料[7]一般与有机染料联用分别作为FRET 的给-受体,其主要优点是:测量量可达10 nm;与传统染料比准确性和信噪比大大提高;对不完全标记的给体或受体样品不敏感。
近年来,随着荧光量子点技术的发展,荧光量子点也被用于FRET探针中。
荧光量子点的吸收谱带较宽,而发射谱带较窄且对称性好,并可有效避免光褪色,作为荧光给体与其他染料配对,显示较高的灵敏度。
三、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FRET的应用一般基于对其产生影响的三个因素:距离、光谱交叠情况和偶极。
基于距离的方法一般是预先标记上给受体后,由于化学作用产生了距离的变化,达到检测目的。
该方法原理较为简单,只要探针不对体系产生大的影响,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基于光谱交叠的方法一般应用于发生化学反应后,分子自身结构发生变化,造成吸收光谱或荧光光谱的变化的体系,该方法对体系的选择要求较高,反应的机理不易把握。
利用偶极取向变化达到检测目的的FRET技术对仪器和体系选择要求都较高,因此也较少使用。
在生物研究中,常引入FRET探针来检测而不影响大分子的行为,因此检测机理多基于距离因素。
1.核酸研究核酸是生命体的遗传物质,是生物物种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FRET技术在研究核酸结构、DNA测序和核酸杂交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对于核酸结构的分析[8,9],主要是应用方程式(1),由E值测定R值,给出标记基团的空间距离。
该方法可作为NMR的补充,使测定的核酸结构更为精密。
该方法在检测核酸构像变化中也有较高的灵敏度。
分子信标技术[10]是FRET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是DNA测序和核酸杂交研究的经典方法。
分子信标是一种由寡聚核酸形成的发夹型分子(图2a)。
它包括一个环(loop)-干(stem)结构,其中环由与靶分子互补的核酸碱基序列组成,一般有15~20个碱基;干为两列互补的碱基序列,一般是5~7个碱基对;链端分别接上荧光发光基团(给体)和荧光猝灭基团(受体)。
当发夹闭合时,FRET发生,荧光猝灭;而与具目标序列的分子结合时,干部分打开,荧光产生。
Ozkan等[11]将荧光量子点作为荧光给体,设计新型的分子信标探针。
荧光量子点的发射峰较尖锐且峰形对称,光褪色的作用也较小,与传统的有机染料对相比,当发夹闭合时,虽然FRET发生效率较低,但与靶分子结合后,由于量子点荧光较强,荧光增强的倍数高,检测灵敏度显著提高。
TASC探针[12](target-assisted self-cleavage)是另一类应用FRET原理的探针,其结构如图2b所示。
与分子信标类似,TASC探针也由寡聚核酸形成的发夹型分子,不同点是在链中不同位置引入了一个DNA溶解酶和相应的DNA片断。
当探针未与目标链配对时,给受体距离近,荧光猝灭;与目标链配对后,探针被拉开,荧光产生;引入酶活性物质,在一定温度下,酶可引发DNA片断溶解;溶解后的探针又脱离目标链。
该探针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不破坏细胞膜的状态下,实现对细胞核酸的检测,而且检测后又可以通过溶解,脱离目标核酸。
图2 a 分子信标的工作原理;b TASC探针的工作原理2.蛋白质研究蛋白质是生命体的功能物质,近年来对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
FRET技术与荧光成像技术联用,可用于蛋白质结构、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及酶研究中。
对蛋白质结构的检测[13]与对核酸的检测相似,用方程式(1),求算出标记基团间的空间距离。
X-ray和NMR技术是结构鉴定重要手段,但是X-ray一般需要制备较好的单晶,而NMR在检测中需要较高的样品浓度,此条件下蛋白质容易聚合。
FRET技术可以较准确测定1~10 nm空间距离,这与蛋白质的尺寸较匹配,因此FRET常作为蛋白质结构测定的重要辅助手段。
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一般采用FRET与荧光成像技术联用[14]。
将蛋白质标记上荧光探针,当蛋白质间不发生作用时,其相对距离较大,无FRET现象;而蛋白质发生作用时,FRET发生。
用LSCM或WFM显微技术,从成像的照片中色彩的变化,可以很直观地反映该过程的发生,这有利于在空间上研究蛋白质的作用。
用FLIM显微技术,研究荧光寿命,从给体或受体的时间分辨图,可研究FRET反应的动力学,这有利于在时间上研究蛋白质的作用。
(图3)图3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成像技术示意图酶的活性和酶的作用也可通过FRET直观观测。
Schleifenbaum等[15]在pleckstrin(P47)蛋白中标记上荧光蛋白对,检测蛋白质激酶C的活性,在激酶作用下磷酸化时,pleckstrin的结构发生变化,FRET发生,由荧光光谱的变化,可反映该过程发生的程度。
Stockholm等[16]应用多光子显微技术和FRET联用检测钙激活中性蛋白酶(Calpain)在活鼠臂肌细胞中的活性,通过三维成像,可有效、定量和实时地检测该酶在细胞中的活性变化。
3.其他方面的研究FRET在生物领域研究的应用是广泛的,除了核酸和蛋白质的研究,在膜反应、离子通道等方面的研究也有相应应用。
Li等[17]将FRET荧光探针标记的肽链,加入到固体表面的双层膜中,通过荧光漂白恢复(FRAP)成像技术检测,为研究跨膜螺旋二聚作用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Fisher等[18]用FRET标记细胞质,应用时间分辨技术,检测其对P2X离子通道的门控作用。
四、总结与展望FRET因其对空间距离敏感性,可有效的作为1.0~10.0 nm距离范围内的光学尺来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方面的问题,在分子与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方面也备受关注。
与时间分辨和显微技术结合后,在研究活体细胞中分子信息方面令人侧目,为其他传统方法不可企及。
随着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方法的改进与完善,FRET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1]Mochizuki, N.; Yamashita, S.; Kurokawa, K.; et al. Nature, 2002, 419, 743.[2] Haj, F. G.; Verveer, P. J.; Squire, A.; et al. Science, 2002, 295, 1708.[3] 陈国珍, 黄贤智, 许金钩等. 荧光分析法, 科学出版社, 1990.[4] Forster, T. Naturwissenschaften, 1946, 6, 166.[5] Forster, T. Ann Phys (Leipzig), 1948, 2, 55.[6] Kurokawa, K.; Takaya, A.; Terai, K.; et al. Acta Histochem. Cytochem., 2004, 37, 347.[7] Mathis, G. Clin Chem, 1995, 41, 1391.[8] Green, J. J.; Ying, L. M.; Klenerman, D.; et al. J. Am. Chem. Soc.,2003, 125, 3763.[9] Hong, M. K.; Harbron, E. J.; O'Connor, D. B.; et al. J. Mol. Biol., 2003, 325, 1.[10] 江雅新, 方晓红, 万立骏, 白春礼. 分析化学, 2004, 32, 668.[11] Kim, J. H.; Morikis, D.; Ozkan, M.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2004, 102, 315.[12] Sando, S.; Narita, A.; Sasaki, T.; et al. Org. Biomol. Chem., 2005, 3, 1002.[13] Wang, D.; Geva, E. J. Phy. Chem. B, 2005, 109, 1626.[14] Day, R. N.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 2005, 230, 1.[15] Schleifenbaum, A.; Stier, G.; Gasch, A.; et al. J. Am. Chem. Soc., 2004, 126, 11786.[16] Stockholm, D.; Bartoli, M.; Sillon, G.; et al. J. Mol. Biol.,2005, 346, 215.[17] Li, E.; Hristova, K. Langmuir, 2004, 20, 9053.[18] Fisher, J. A.; Girdler, G.;, Khakh, B. S.J. Neurosci. 2004, 24, 1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