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项目四 统计综合指标电子教案
统计学项目四 综合指标
STAT
三、总量指标计算的要求
四、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总量指标
3
总量指标的概念及作用
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
是对统计调查来的原始资料经过分组和汇总得到的各项统计数字,是 统计整理阶段的直接结果,为进入统计分析阶段提供可靠的基础。表 现形式:绝对数,有名数
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指标,用以分析总体
范围内各个局部、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
计算公式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量 比例相对指标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量
例 :某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为2200万元,其中轻、重工业产 值分别为 1200 万元和 1000 万元,则该地区的轻与重工业的 比例相对数是:1.2:1。 是同一总体内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结果。 可用百分比表示,也可用几比几的形式表示。
x
n
x
的统计资料
x
xf f
简单算术平均数
如:某班10个同学的考分分别为: 58、65、72、55、89、95、85、78、90、88 则他们的平均分数为:
x
x
n
58 65 72 88 775 分 77.5 10 10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
有名数
用双重计量单位表示的复名数
无名数
分母为1
用倍数、系数、成数、﹪、‰等表 示
分母为1.00 分母为10 分母为100 分母为1000
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
(一)结构相对指标
(二)比例相对指标
(三)比较相对指标
(四)动态相对指标
(五)强度相对指标
(六)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统计学基础 第4章--综合指标
现在我们再用中位数来计算万名下岗工人收入增加的 平均水平,结果又将怎样呢?根据计算累计次数 为10000人,可以确定中位数所在的位置是累计次 数为5100人这一组。这表明,该社区万名下岗工 人中在2009年有50%的人收入的增加额为1千元以 上,50%的人收入的增加额在1千元以下。 显然,根据以上资料的特点,采用中位数计量,比采 用众数和算术平均数更能客观、真实地代表和反 映万名下岗工人年收入增加的一般情况。 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平均数,如何计算、 分别适用怎样的条件?在运用时又有怎样的区别 呢? 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就能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
3)按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总量指标分为实 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① 实物指标 实物指标,是采用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能直接 表明现象的具体内容和规模水平。 ② 价值指标 价值指标,是以货币单位计量的指标。 ③ 劳动量指标 劳动量指标,是为了管理活动的需要、以劳动单 位计量的指标,包括工年、工日、工时等, 表明劳动资源及其利用情况,一般在企业内 部使用,有一定的综合性。 返回目录
1.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2)总量指标的作用 ※ 总量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部 门或单位的基本情况 ※ 总量指标是编制计划、进行科学管理的 重要依据 ※ 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 基础
2.总量指标的特点
1)总量指标只能就有限总体计算 2)总量指标的数值大小一般随总体范围的 大小变化 3)总量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是绝对数
Welcome to study Statistics
统计学基础
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4章 综合指标
学习目标
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作用、相对指标的概念及表现形 式、平均指标的作用种类、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理解不同平均指标的运用条件; 掌握总量指标的分类、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平均指 标的计算尤其是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标准差及标准 差系数的计算; 熟练应用Excel进行各种综合指标的计算。
模块4:统计分析-综合指标法
B、某地区死亡人口数
C、企业的设备台数
E、某企业月末职工人数
答案:1、ACE;2、AB;3、ACE
任务3:应用总量指标注意的问题
1. 对总量指标的实质,包括其含义, 范围作严格的确定 2. 计算实物总量指标时,要注意现象 的同类性
3. 要有同一的计量单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本节首页
项目2 相对指标分析
子任务2:计算与应用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是总体中各个构成部分的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 所得到的比值(即各部分占总体比重)。它说明总体的内部 构成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结构相对指标(%)=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100% 总体全部数值
注意: 1、以科学分组为基础 2、分子分母属于同一总体,且不可以互换。 3、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等于100%。
12 计划完成程度(%)= 100% 120% 10
用累计法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只要从计划期开始到某一时期 止,实际累计完成数达到了计划规定的累计数,就算完成了 计划。剩余的时间就是提前完成的时间。 计划提前完成时间 = 计划时间 — 自计划期初期实际累计数达到计划累计数的时 间 如某市“十五”计划规定,累计基本建设的投资额为50亿元, 截止到第四年末实际投资额已达50亿元,则提前1年完成计 划。
总量指标
案例2:1996年国家统计公报资料: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2366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67795亿元,工 业增加值28580亿元,钢产量10110万吨,粮食产 量49000万吨,年末人口数122389万人。 ——总量指标的概念 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等 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统计指标。 表现形式:绝对数
例题某商场销售洗衣机,1999年共销售60000万台, 年库存5000台, 则: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判断这两 个指标两种方法: 1. 从时间上(时期,时点) 2. 从可加性上(6000是一个累计结果,而5000则是一 次性的数据)
统计学基础电子教案
统计基础知识电子教案经管教研室潘瑾第一章概述教学目标本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员从总体上认识统计学。
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统计总体、样本、标志、指标、指标体系等。
了解统计组织和法制。
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统计和统计学2、统计研究基本方法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二、难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目的:在于对统计学有一个基本认识和统计学的学科性质.任务有一个总的理解。
具体要求: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了解国家统计的职能、任务、组织、管理。
(一)统计的涵义统计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涵义。
统计有时指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统计有时指统计资料,即通过统计工作过程所取得各项数据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统计有时指统计科学,即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密切联系的,形成两种关系。
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方面的研究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它们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概括为:社会性;总体性;变异性。
二、统计工作过程及统计研究方法(一)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工作过程所包括的环节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提供与开发。
(二)统计研究方法统计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
三、国家统计的职能国家统计兼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等三种职能。
四、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一)统计总体(总体单位)和样本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教案
一、学习的基本要求《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去运算,又需要记忆许多的东西,所以学起来很吃力,希望同学们作好思想准备,多投入心思,这才能顺利过关。
该课程是统计时间工作的理论基础,用以研究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所以对于数量的认识是学好该课的基础。
所以要掌握各类指标的运算及指标的变化(指数),如何获得指标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1、保持出勤率,提高课堂效率因为统计课是一门理科性很强的课,同学们光凭自己的基础去理解是具有相当的难度的,而且由于成人教育的方式,一堂课的内容含量非常大,拉下一堂课可能就觉得有好多内容没听上,下堂课就跟不上。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学习本课程是,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这样不仅容易记忆,记得也牢靠。
到具体做题时也能灵活运用。
学习每一个概念也是如此,要掌握概念中的关键词,主要含义,不要一字不漏地去背某一个概念。
着实际上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即使当时记住了,不久也会遗忘。
3、课后多复习,多做习题。
做习题是掌握统计方法和公式的重要手段,在最初做题时,可先按照教材的例题和课堂上的例题去做,然后逐步养成独立完成的习惯。
不要一不会做,就去看答案。
我们在授课的同时,会给同学们刻印一部分练习题,我也会挑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给大家讲解,在讲解之前希望大家能做一下,要抱着“对答案”的心态,而不是“抄答案“4、要有一个踏实的学习态度。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认真听讲,珍惜课堂复习时间。
二是学习的能动性,针对一些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要认真思考,多问多练,一定要把他弄明白,统计这门课程是靠平时的一些知识点积累起来的,所以要持之以恒的态度。
不要在刚开学几天时新鲜,快考试几天紧张,而平时松松跨跨。
二、教材的分析第二章: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文中阐述了统计工作中的各种实际调查方法,要求同学们掌握调查的类型及调查方法的适用情况,在了解的基础上区别各类办法的不同点。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Ⅰ、导入新课、课程介绍、课程要求Ⅱ、讲授新课§1-1统计的含义与特点一、统计的含义1、含义:包括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方面的内容。
(1)、统计工作: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各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采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2)、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是统计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是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人们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
2、三者的关系:(1)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2)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是以对客观事物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三、统计研究的特点(一)数量性(二)总体性(三)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某事物的数量表现,而且是与一定的质密切结合起来的。
(四)社会性(五)变异性Ⅲ、课堂小结1、统计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3、统计研究的特点Ⅳ、课外作业1、简述统计的含义,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统计的三大职能是什么?3、统计总体的特点有哪些?【课后记】:本课程概念较多并且比较抽象,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讲课时应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物,多举例。
Ⅰ、课前复习1、知识点复习2、课前小测验•(1)统计的含义包括、和•————三方面的内容。
•(2)统计学属于科学。
Ⅱ、讲授新课四、统计的三大职能例如:我校为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进行学生体检,有一位同学的乙肝体检结果如下:项目结果参考范围乙肝表面抗体 + 阳(+)阴(-)(一)信息职能(二)咨询职能(三)监督职能五、统计工作的过程(一)统计设计(二)统计调查(统计数据采集)(三)统计整理(统计数据整理)(四)统计分析(统计数据分析)(五)统计预测(统计数据提供和管理)六、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一)大量观察法(二)统计分组法(三)综合指标法(四)经济模型法(五)统计推断法§1-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一)概念1、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统计基础知识项目四 统计综合指标 教学课件
(3)正确确定每项指标的计量单位。具体核算总量指标时,究竟采用哪一种计量单位,要 根据被研究现象的性质、特点以及统计研究的目的而定,同时要注意与国家统一规定的计量单位 一致,以便于汇总并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
项目四 统计综合指标
学习目标 认识总量指标的概念、作用、种类和计算方法; 认识相对指标的概念、形式、种类和计算方法; 掌握平均指标的概念,综合运用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理解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全距的计算方
法,掌握综合运用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掌握变异系数的 计算方法。
一 项目导入
小李随班级到一家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恰逢该企业进行 统计整理工作。小李发现,企业在进行统计时会用到各种综 合指标,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 标……他感慨道:“统计学原来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 这些指标自己之前都没听说过,更别说使用了。接下来,是 时候好好学习这些项知目识导,入继续提高了。”
总体标志总量指标则有多个。 (2) 对于一个总量指标来说,其属于总体单位总量还是总体标志总量,
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01 二、总量指标的分类
(三) 按照采用的计量单位分类
1. 实物量指标
(1) 自然单位。 自然单位是按照被研究 事物的自然属性来度量 事物数量的计量单位。
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01 三、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一) 直接计算法
直接计算法是对研究对象用直接的计数、点数和测量等方法,登记各 单位的具体数值,并加以汇总,得到总量指标。统计报表或普查中的总量 资料通常采取直接计算法计算得出。
统计基础 教案 (苏毅)项目四 统计数据的静态分析--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发展规模或水平,然后才能更深入地认识社会。
例例如:2010如计算实物指标时,要注意现象的同类性,要注意计量单位的一致性等。
第三步:巩固新课,课堂小结本知识点主要介绍了总量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应用要求。
2.相对指标能使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找到共同比较的基础。
总量指标因与总体规模的大小直接相关,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相对指标因不受总体规模大小的影响,是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的,从而准确反映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
二、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即无名数和有名数。
(一)无名数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一般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及万分数表示。
在计算相对指标时,如果用来对比的分子指标与分母指标的计量单位相同,那么计量单位就被消除了,对比的结果就表现为无名数。
系数或倍数是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适用于分子数值与分母数值相差不大的情况,如工资等级系数。
成数是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它是对十分数的一种习惯叫法,一般适用于表示农产量的增减变化,如今年的粮食产量增长一成。
百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抽象化为1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它是相对指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以%表示。
千(万)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0(100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适用于分子数值与分母数值相差很大的情况,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多以千分数表示。
(二)有名数在计算相对指标时,如果分子指标与分母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就不能消除计量单位上的差别,进而保留成一种双重单位的形式。
有名数就是将对比的分子指标和分母指标的计量单位结合使用,以表明事物的密度、普遍程度和强度的计量单位。
例如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中,由于计算中分子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的计量单位为“元”,分母指标人口总数的计量单位为“人”,两者的差异在计算中不能消除,只能保留,所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为“元/人”,类似地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人均粮食产量用“千克/人”表示。
电子教案与课件—统计与会计基础知识—A42-9556 第四章 综合指标
第四节 标志变异指标
二、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
1.全距(R)
2.平均差(A.D.)
3.标准差(
)
4.离散系数 V
第四章 综合指标课堂练习
1、某企业2010年甲产品的单位成本为500元,计划规定2011年成本降低4.5%,实际降低5%, 试计算: 1)甲产品2011年单位成本的计划数%和实际数%, 2)甲产品2011年降低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
全部总体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标志值之和。 2.单位总量指标:
某总体所有总体单位个数之和。 3.区分这两种总量指标应结合具体的研究题目,对于每一个题目先 分清题目中的总体、总体单位,然后把总体单位的总量确定下来, 对于确定了的总体而言,总体单位总量是唯一的。
第一节 总量指标
▲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 1. 时期指标的三个特点:
特点: 1.将各总体单位在数量上的差异抽象化。反映现象的集中趋势。 2.平均指标是一个代表值。 3.平均指标在经济管理和统计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 平均指标
二、平均指标的种类 1.算术平均数 2.几何平均数 3.位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第三节 平均指标
▲算术平均数 根据掌握的资料及计算方法不同分为三种,但是其
单位 万人
平方公里 万人 万吨
2010年 8000
18 2400
920
2011年 8032
18 2412 1000
第四章 综合指标 课堂练习
4、某工厂生产一批节能灯共50万只,抽取1000件进行质量检查,使用时间在800小时以 上的为合格品检查结果如下:计算所抽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标准差、离散系数、合 格品所占比重。
大多数相对指标、平均指标都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产 生的。
统计学基础电子教案
统计学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统计学简介1.1 统计学的定义介绍统计学的概念和作用解释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1.2 数据的类型描述分类数据和数值数据的区别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数据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统计学中的主要概念,如总体、样本、变量等解释概率和随机变量的概念第二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1 数据的收集方法介绍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数据收集方法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2.2 数据的整理方法解释数据的清洗和处理过程介绍数据整理的常用技巧,如数据排序、筛选等第三章:描述性统计分析3.1 描述性统计指标介绍均值、中位数、众数等描述性统计指标解释方差、标准差等离散程度的度量3.2 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介绍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常见的数据可视化方法讨论如何通过可视化展示数据的特点和趋势第四章:概率分布和随机变量4.1 概率分布的概念解释概率分布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离散概率分布和连续概率分布的区别4.2 常见的概率分布介绍二项分布、正态分布、泊松分布等常见的概率分布解释各种分布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第五章:推断性统计分析5.1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介绍假设检验的目的和方法解释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的概念5.2 置信区间的估计解释置信区间的概念和作用介绍如何计算和解释置信区间第六章:概率分布和随机变量(续)6.3 连续概率分布介绍连续概率分布的概念,如均匀分布、正态分布等解释概率密度函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6.4 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解释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举例说明这两个定理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第七章:假设检验(续)7.1 单样本和双样本检验介绍单样本t检验和双样本t检验的原理和方法解释ANOVA(方差分析)在比较多个样本均值中的应用7.2 非参数检验介绍非参数检验的概念和适用场景解释秩和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方法第八章:回归分析8.1 线性回归介绍线性回归模型的概念和形式解释最小二乘法在估计线性回归参数中的应用8.2 多元线性回归讨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特点和应用介绍如何使用回归分析来预测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九章:多变量分析9.1 因子分析解释因子分析的目的和方法介绍因子分析在数据降维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中的应用9.2 主成分分析介绍主成分分析的概念和原理讨论主成分分析在数据压缩和特征提取中的应用第十章:统计软件应用10.1 统计软件介绍介绍常见的统计软件,如SPSS、R、Python等讨论这些软件的特点和适用场景10.2 数据分析案例通过实际案例演示如何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解释数据分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概率分布和随机变量重点关注连续概率分布的概念理解和概率密度函数的计算。
统计基础、统计综合指标、回归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教案
第1章绪言【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了统计学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包括统计的起源、发展、职能和任务;统计的涵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工作程序;统计学的分类及其他学科的关系;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统计的基本任务、统计的组织与管理以及统计立法等等。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员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等,为进一步学好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本要求】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习者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发展史上的几个主要学派的观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学的分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统计的基本任务及统计的组织与管理;重点掌握统计学的几个基本范畴。
【学习内容】1.1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1.1.1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统计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早在远古时代,自从有了国家,统治者为了赋税、兵役和徭役等方法的需要,就开始了对人口、土地和生产等方面的统计。
根据记载,夏禹时代分中国为九州,人口达1355万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中国为36郡,人口达2000多万;到了西汉末年,我国人口已达5900多万。
可见,我国古代已有了人口等方面的统计资料。
春秋时期,常以兵车乘数论诸侯实力,可见,当时已注意到军力的调查与研究。
以后,唐代有“记口授田”的统计计算;明初由黄册和鱼鳞籍的调查制度。
黄册系全国户口名册,记载着各户的丁、粮,以此作为核定赋、役的依据;鱼鳞籍系全国土地图籍,绘其地形,记明地域、位置及其所有人,深具现代统计图表的意味。
这些情况说明了我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统计工作,但没有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因而统计工作一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没有涉及到学理的探求。
在欧洲,古希腊、罗马时代,已经有了人口、居民、财产等方面的统计。
中世纪许多国家搜集了有关人口、军事、世袭领土、居民职业、财产、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统计资料,并编制了详细的财产目录。
2024版年度《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教案
统计调查方案的实施
实施统计调查方案是统计调查的关键环节,包括建立调查组织、培训调查人员、 搜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等步骤。
2024/2/2
13
统计整理的意义与方法
要点一
统计整理的意义
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只 有经过统计整理,才能使统计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更 好地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2024/2/2
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表示 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 量。
极差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 小值之差,用于表示数据 的变动范围。
21
分布形态的描述指标
偏态系数
描述数据分布偏斜方向和程度的 统计量,正偏态表示数据向右偏 斜,负偏态表示数据向左偏斜。
直方图
通过矩形的面积和高度来表示数 据的分布情况,可以直观地看出 数据的分布形态。
在后续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2024/2/2
34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
35
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包括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 适用性和经济性等。
2024/2/2
10
03
统计调查与整理
Chapter
2024/2/2
11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统计调查的概念
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 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 计工作过程。
2024/2/2
23
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
抽样分布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样本, 由这些样本计算出的统计量的分
布称为抽样分布。
2024/2/2
统计第四章教案
3.作用:
(1)可以使人们对现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有较为 深刻的认识,能够综合地表明有关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 反映现象的比率、构成、速度、程度、密度等。 (2)能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找到比较的基础。 (3)相对指标便于记忆、有利于保密。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对比的基础不同,相 对指标一般可分为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 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等六 种。下面将分别对它们的基本含义、计算方法、作用和 相互之间的比较进行详述。
实际完成数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 计划完成数
3.注意要点: (1)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一般以百分数表示。 (2)分子分母的指标性质及计算等方面应一致。 (3)分子分母的位臵不可互换。 (4)根据计划数表现形式的不同,具体计算时较复 杂。 4.计划完成程度指标的具体计算: (1)计划任务数以绝对数形式出现 [例]某年某企业工业增加值计划指标为200万元, 实际该年该企业完成产值220万元
价值单位计量的最大优点是它具有最广泛的综合性 和概括能力,能使不能加总的使用价值相加,可以表示 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但它脱离了物质内容,有时不 能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把实物指标 和价值指标结合起来使用。
3.劳动量指标:劳动量指标是以劳动单位即工日、 工时等劳动时间计量的统计指标。 三、总量指标的作用
(参看下面的例子)
例:
某地区工业企业情况调查表
别 工人数(人)
1200 1800 1000 1000 5000
厂
年产值(万元)
400 1000 400 200 2000
甲 厂 乙 丙 丁 厂 厂 厂
合 计
当研究企业平均规模时,那么企业就为总体单位, 企业总数为单位总量,各企业工人总数为标志总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四统计综合指标教学要求学习目标:认识总量指标的概念、作用、种类和计算方法;认识相对指标的概念、形式、种类和计算方法;掌握平均指标的概念,综合运用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理解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全距的计算方法,掌握综合运用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掌握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教学难点标志变异指标。
课时安排本章安排10课时。
教学内容模块一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1. 总量指标的概念总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和总水平的指标。
2. 总量指标的特点总量指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总量指标是绝对数形式,一定有计量单位。
(2)总量指标数值大小受总体范围大小的影响。
通常,总体范围越大,总量指标数值越大;反之,总量指标数值越小。
例如,一个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该省下辖的某个市的国内生产总值。
(3)总量指标的计算只限于有限总体。
3. 总量指标的作用总量指标是综合指标中最基本的指标,其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基本实力的统计指标。
(2)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二、总量指标的分类(一)按照反映的时间状况分类按照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1. 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结果的总量指标。
2.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某一时刻(瞬间)数量状况的总量指标。
(二)按照反映的内容分类按照反映的内容不同,总量指标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1.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表明总体单位数大小的总量指标。
2. 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是表明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的总量指标。
(三)按照采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按照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总量指标可分为实物量指标、价值量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1. 实物量指标实物量指标是表明事物使用价值的总量指标。
它采用的是实物计量单位,包括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和标准实物单位。
2. 价值量指标价值量指标是表明事物价值量的总量指标,它以货币为单位进行计量。
3. 劳动量指标劳动量指标是以劳动时间作为计量单位的总量指标。
三、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有直接计算法和间接推算法。
(一)直接计算法直接计算法是对研究对象用直接的计数、点数和测量等方法,登记各单位的具体数值,并加以汇总,得到总量指标。
统计报表或普查中的总量资料通常采取直接计算法计算得出。
(二)间接推算法间接推算法是利用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果关系、比例关系或利用非全面调查资料推算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常见的间接推算法有以下几种:1. 平衡关系推算法平衡关系推算法是根据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平衡关系,利用已知的总量指标来推算未知总量指标的一种统计推算方法。
2. 因素关系推算法因素关系推算法是根据社会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利用现有的因素资料来推算未知有关资料的一种统计推算方法。
3. 比例关系推算法比例关系推算法是根据现有的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的某项指标,推算另一时期、另一地区或另一单位的与其有着比例关系的相关指标,或者根据总体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去推算总体资料的一种统计推算方法。
4. 插值估计法插值估计法是根据统计资料中若干已知项目的对应关系资料,来推算未知项目的对应关系的数值的计算方法。
插值估计法又可以分为内插法和线性插值法。
(1)内插法。
内插法是根据若干已知资料来推算所缺数字资料。
(2)线性插值法。
线性插值法是根据已知的两项有关的对应关系资料,估算第三项对应的未知数值的计算方法。
模块二相对指标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形式和作用(一)相对指标的概念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通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对比,来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结构、变化程度或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相对指标的形式相对指标有两种表现形式:无名数和有名数。
1. 无名数无名数没有计量单位,多以系数、倍数、百分数和千分数等表示,实际上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
2. 有名数有名数有计量单位,多采用复合单位的形式。
(三)相对指标的作用相对指标是统计分析的重要方法,是反映现象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相对指标,能使先前无法直接比较的指标进行比较。
(2)相对指标是开展统计分析的重要工具。
(3)相对指标能够反映出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及对比基础的差异,相对指标可分为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 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利用统计分组将总体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部分,然后用各部分的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得到相对数,以反映总体各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大小,一般用百分数形式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结构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的数值/总体数值×100%2. 比例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部的两个不同组成部分的数值之比,反映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
其计算公式为: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数值3. 动态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又称发展速度,是通过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之比而得到的相对指标。
它能说明同类事物在不同时间上的发展和变化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00%4. 比较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又称比较相对数,是两个不同总体的同类指标数值之比,可以反映某一现象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条件下发展的均衡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比较相对指标=某一总体的某类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同类指标数值5. 强度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又称强度相对数,是通过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密切联系的指标的数值之比来反映现象强度、密度或普及程度的相对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但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6.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现象在某一时期实际完成的数值与计划数值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它可以用来检查、监督计划执行的完成情况,其计算公式为: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任务数×100%三、相对指标的使用原则相对指标可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字抽象化,运用它来分析和说明问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 可比性原则相对指标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得到的,因此,在使用前就要考虑用来对比的两个数值是否可比的问题。
判定指标具有可比性必须符合两点要求:一是指标所表明现象的经济内容必须是可比的;二是两者包括的范围相同,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也相同。
2. 与绝对指标结合使用应用统计综合指标时,要将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结合运用。
仅使用绝对指标,容易看不清事物的差异程度;只使用相对指标,又不容易看出事物差别的实际内容。
只有将两者结合使用,才能使认识既深入又完整。
3. 各种相对指标结合使用一个相对指标只能说明现象某一方面的联系,但社会经济现象错综复杂,一个现象的变化往往牵动着其他现象的变化。
例如,产量结构变动会影响产值、原材料消耗和成本等一系列指标的变化。
因此,只有将各种相对指标结合起来使用,从不同的侧面分析问题,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避免认识的片面性。
模块三平均指标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平均指标是反映统计数据(总体单位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平均指标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其主要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2)便于进行对比分析。
(3)便于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4)辅助统计推断。
二、平均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按照计算方法的不同,平均指标可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等。
(一)算术平均数1. 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算术平均数又称均值,是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的比值,反映总体各单位某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算术平均数是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的形式,其计算公式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在实际工作中,算术平均数由于所掌握的统计资料不同和计算上的复杂程度不同,可分为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
(1)简单算术平均数。
简单算术平均数适用于未分组的定距数据,其计算公式为:(2)加权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是指根据经过分组所得的总体分组资料计算的算术平均数。
也就是说,各组标志值或组中值乘以相应的各组单位数求出各组标志总量,并加总求得总体标志总量,然后除以各组单位数之和所得的算术平均数。
其计算公式为: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有两种情况:一是依据单项数列计算,二是依据组距数列计算。
①依据单项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②依据组距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2. 算术平均数的特点算术平均数在应用时具有以下特点:(1)可用于同类现象一般水平的比较。
(2)对于一个数列来讲,只存在一个算术平均数。
(3)在组距数列中,特别是对于开口组的数列,计算其算术平均数时,若利用组中值作为该组的代表值,则会存在假定性,其结果只是一个接近实际平均数的近似值。
(4)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
(二)调和平均数在研究中,如果缺乏总体单位的资料,就不能直接计算平均数,这时需要采用调和平均数。
所谓调和平均数,就是各个变量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调和平均数是平均指标的一种,与算术平均数一样,按照给定资料的形式不同,分为简单调和平均数与加权调和平均数。
1.简单调和平均数简单调和平均数适用于未分组的资料。
其计算公式为:2. 加权调和平均数在多数情况下,分配数列中各标志值所对应的标志总量往往不相等,即资料进行了分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使用加权调和平均数。
其计算公式为:3. 调和平均数的特点调和平均数具有以下特点:(1)调和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当组距数列为开口组时所遇到的问题与计算算术平均数是一样的。
(三)几何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是n个变量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它常用于计算平均比率或平均速度。
凡是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的现象都适合用几何平均数来计算其平均速度或平均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四)众数1. 众数的概念所谓众数,就是指在某一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或者在变量数列中具有最多次数的变量值,用M0表示。
2. 众数的作用众数的概念直观易懂,计算起来也不复杂,同时也不受个别极大值或极小值的影响,所以在统计分析中可用于以下方面:(1)通过其频数的多少来反映研究总体频数分配的集中状况。
其频数在总体单位总量中所占比重越大,表明被研究的总体集中程度越大,众数对总体的代表性也越大。
(2)在没有必要或不可能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时,可利用众数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