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案例展示
基于主题深度学习的任务群教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
基于主题深度学习的任务群教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摘要:本文主要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来对整本书阅读概念、整本书阅读价值、整本书阅读的具体实施原则及从“阅读活动”到“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提高语文阅读而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新课改教育目标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读好书、读整书,以此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精神世界。
《红楼梦》具有较高的语言技巧和丰富的语言材料,兼具高雅的审美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价值。
但真正将整书阅读落实到教学层面的现象并不常见,其主要原因为整书的阅读量较大,内容难度过难,选文教学存在“断章之隔”让学生更加难以深入理解。
因此,基于主题深度学习的任务群教学时以《红楼梦》整书阅读教学为研究载体,探索整书阅读的教学方法,推动整书阅读教学的课程化发展。
一、整本书阅读概念所谓整书指的就是一本完整的书,它的提出是相对于单篇短文或者是单独的文章片段。
“整”就是完整的意思,但整本书阅读并不是完全局限于形式上的一本整书,也可以是文集类型或者是贯通型、系统性、语录性的书籍。
整书阅读与群文阅读、篇章阅读、单元阅读相比更注重读的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当彰显教学的系统性以及整体性。
“整本阅读”带来了教学观念的转变,阅读时不要在概念上进行过多的纠缠,应当学会融汇贯通,既方便教师教学经验的转化,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转化。
单篇阅读虽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较大的优势,但具有一定的盘面性,只能体现文化的某一场景,难以对场景、文化进行深入了解。
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生看到全景式的一个文化场景,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表面来发现和挖掘潜在的实质联系,形成更加完整的价值体系,能够更加深刻、全面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思想[1]。
二、整本书阅读价值第一,从教学者的态度来看,整本书阅读是可以用来提高高中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核心素养的。
与单篇文章的阅读相比,整本书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的知识体系更大,包含了多种语言运用的知识,包含了人物形象的更多面甚至更全面展示,包含了论述体系的系统化。
任务群教学的经典案例
任务群教学的经典案例
任务群教学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通过分配不同的任务或角色来促进学生互相合作、协调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
下面介绍几个经典的任务群教学案例:
1. PBL项目式学习: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把一个真实世界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并协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在小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优点和特长。
2. 任务型课堂:任务型课堂是指根据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目标,结合课程内容来设计具有明确任务的学习活动。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
3. 模拟演练:模拟演练是一种将现实情境转换成虚拟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合作意识。
4. 研究型学习:研究型学习是指通过在小组中研究一个特定领域的问题或课程主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并分享成果。
5. 互助小组:互助小组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同学之间相互协助、合作,达到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目的。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交流经验和技巧,互相帮助解决遇到的难题。
这些任务群教学案例都具有一定的经典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交际能力。
基于任务群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基于任务群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1.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常见的英语问候语,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交流,并能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 任务群: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群体,每个小组由4-6名学生组成。
3. 任务一(听力任务):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一个听力任务,听取与问候有关的短文或对话,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可以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制,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4. 任务二(口语任务):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一个口语任务,选择一个情景,例如购物、旅游、上学等,并用英语进行对话,运用所学的问候语和礼仪表达进行交流。
5. 任务三(阅读任务):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一个阅读任务,阅读与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问候礼仪有关的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差异和相似之处。
6. 任务四(写作任务):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一个写作任务,根据所学的问候语和礼仪表达,编写一段短文,介绍自己的国家或地区的问候礼仪,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7. 教学资源:课本、录音机、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
8. 教学策略: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
9.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四个方面的能力,给予综合评价,如字母级别评分、数字评分等。
10. 教学步骤:(1)引入话题,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群。
(2)在小组内完成一个听力任务,听取与问候有关的录音或对话,并回答相关问题。
(3)在小组内完成一个口语任务,选择一个情景,例如购物、旅游、上学等,并用英语进行对话,运用所学的问候语和礼仪表达进行交流。
(4)在小组内完成一个阅读任务,阅读与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问候礼仪有关的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5)在小组内完成一个写作任务,根据所学的问候语和礼仪表达,编写一段短文,介绍自己的国家或地区的问候礼仪,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6)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成果,回顾所学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任务群教学经典案例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任务群教学经典案例一、任务群教学概念任务群教学是指依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需求,以一定的任务为中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
任务群教学通过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完成任务,达到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任务群教学经典案例在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中,任务群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个经典案例:1. 案例背景在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个任务群教学的案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相应任务。
2. 任务设置任务的设置是教学的关键。
在本案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一项探究性的任务:以成语故事为主题,让学生小组合作,撰写一篇成语故事的故事梗概。
要求学生在故事梗概中,能够运用所学成语,理清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这样的任务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际操作成语,深化对成语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合作在任务群教学中,学生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案例中,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的任务当中,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地交流思想,激发了彼此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对成语故事的深入理解。
4. 教师指导在任务群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还通过对学生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任务群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中,通过任务群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任务群教学经典案例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任务群教学设计案例
任务群教学设计案例任务群教学是一种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任务群教学中,教师将学习内容组织成一系列互相关联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以下是一个任务群教学设计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话题教师通过图片和简短的视频引入环保话题,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兴趣并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步骤二:词汇预习教师提供一些与环保相关的词汇,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预习,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词汇的意思。
步骤三:预测文章内容教师提供文章的标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学生可以根据标题和已学的词汇进行推测。
步骤四:快速阅读学生用5分钟快速阅读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尝试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如文章的作者是谁,文章讲述了什么等。
步骤五:任务一教师将文章分成若干小节,每个小节后面都有一个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提醒他们注意阅读策略,如寻找关键词,使用上下文推测词义等。
步骤六:任务二教师将学生分成新的小组,每个小组内的学生都阅读不同的小节,并回答问题。
学生需要在小组内交流并寻找答案。
教师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步骤七:任务三学生个人阅读剩下的小节,并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可以使用之前学习到的阅读策略。
步骤八:整合思考学生回到原来的小组,共同整合各自的答案,并讨论文章的主旨和自己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步骤九: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任务群教学过程,总结他们学到了什么,哪些阅读策略是有效的。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的形式进行反思。
通过这个任务群教学设计案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层级建构:让学习任务群互动共生——以《夏天里的成长》教学为例
教学·视角一、教材内容分析《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通过描绘夏季万物生长的情景,展现生命在夏季蓬勃发展的散文。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夏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内容上,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强调了生长的普遍性和迅速性。
第二部分具体描绘了各种生物在夏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和动物。
第三部分进一步阐述了夏天生长的意义,强调了珍惜时光、抓住机遇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夏天生长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同时,通过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结合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学生的互动共生上,通过设置一系列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同时,我们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提问导入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法,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在《夏天里的成长》一课的导入环节中,提问导入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紧扣课文的主题,以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
案例片段一:教师:你们觉得夏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夏天的太阳是非常毒的!学生:炎热的夏天可以在户外游泳。
学生:可以吃好吃的冰激凌。
教师:你们觉得夏天里什么生物生长得最快?学生:“草”“树”“花”“水果”,等等。
教师:是的,夏天是生物生长最快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了解夏天里生物生长的特点及其原因。
小结:提问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有效方法。
在《夏天里的成长》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内容,灵活运用提问的方法,为后续的学习任务群互动共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了解书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了解书籍特点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案例
《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在新闻视域下的公民语文》教学研究案例一、明确课标要求,转变教学思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指出,“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课标中对新闻阅读相关的要求: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
阅读近期精彩的时事评论,学习论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时的角度、观点、方法与逻辑。
二、设计新闻阅读语文学习任务群1.定期阅读热点时事新闻,把握新闻文体特征。
2.结合学校生活实际,撰写消息、特写、通讯等新闻稿。
3.定期阅读热点时事新闻评论,学习评论的角度、观点、方法与逻辑。
4.选择新闻素材,掌握在多元的信息环境中,对待新闻形成独立、理性判断的基本方法。
5.组织新闻论坛活动,在多元的信息环境中,学会对新闻形成独立、理性的判断;6.改革考试评价,设计新闻阅读专题测试题。
三、基于以上任务群第4项,开展“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一)根据区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研修内容,明确以下教学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目标要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应“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这是基于新媒体快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如何阅读新闻,超越了原来仅仅从文章学的角度学习新闻结构、要素、语言等。
但课标只提了要求,要落实课标,就需要通过具体的学习单元的设计。
十一中大阅读课程基地在本期的学习活动中就有新闻阅读的学习单元,并进行了相应的主题阅读,开展了相关的评价改革来促进学习活动。
本课前的学习主要是掌握新闻阅读的基本文章学意义上的方法,本课时是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媒体信息形成理性独立判断。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与案例分享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与案例分享一、研习课标,精准定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属于第二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对于低年级的教学而言,重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是很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在之前低年级语文教学当中很少提及。
如何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对于我们低年级教师而言是新的挑战,更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我们二年级语文组历经1个多月的时间,对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开展主题教研,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角度构建学习支架,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集备组从语文要素看教材编排特点,本单元以“思维方法”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和《我要的是葫芦》3篇课文,这三个故事浅显易懂,但意义深刻,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最好的教学资源。
首先宏观看课标,解读新课标中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认识到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是展开思辨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辨别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最终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以低年级阅读教学为例,在思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阅读为基础,寻找证据进行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表达中,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依据,进行负责任、有依据地表达。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适当学习如何有依据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能说出一两个理由即可。
纵横看定位。
纵向上看,低段“读懂文本,感知寓意”,到中段“联系生活,有思辨意识”,再到高段“思辨能力,批判能力”,是有梯度的螺旋上升式学习。
横向上看,二上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逻辑结构是螺旋上升,面面俱到的。
基于主题深度学习的任务群教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对于主题的阐释与概括,则是经典小说阅读绕不过去的存在。
因此,可以围绕“主题阐释”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以下四种见解为多数人所认同:1.女性赞歌:借青年女子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来赞美女性的智慧品性。
2.爱情悲歌:借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歌颂反抗封建礼教的自然真挚的爱情。
3.家族挽歌:借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展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剖析社会矛盾。
4.人生幻灭:借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以及最终理想世界的毁灭传达人文意识。
如何让学生深入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如果直接将上述主题分析“推送”给学生,固然能使学生迅速获得资讯,但由于缺乏体验与探索,就可能使得整本书阅读止于知识堆积这一浅学习的层面上。
为此,笔者确定了“理解《红楼梦》主题”这一核心目标,围绕上述四类主题设计学习任务,以此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本设计包含了四项主任务,分别指向上述四种主题阐释,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聚焦到与完成任务相关的文本,在任务的驱动下从这四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任务活动框架如下:【总体框架】【任务细目】主题一:借青年女子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赞美女性的智慧品性。
主任务:以“探春的微信记录”形式反映大观园中女子的生活,彰显她们的智慧品性。
子任务一:确定探春“微信朋友圈”的要素。
要求:1. 根据《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为探春设计微信头像、用户名称等个人信息。
2. 基于对《红楼梦》人物关系的理解,确定探春微信通讯录中会被她标注为“好友”的名单。
3. 根据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为探春好友名单中的人物设计备注名。
4.借助对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对探春居所的描绘,为探春设计微信聊天背景,并说明理由。
子任务二:阅读《红楼梦》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为探春拟一则朋友圈相册的记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任务群框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任务群框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内容讲解。
2. 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3. 讨论如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现实意义,讨论如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践行这一精神。
4.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产生共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分析讨论。
2.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观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享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2. 观点分享:评价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启发性。
3. 课后实践:关注学生在课后是否能积极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
教案设计示例:1. 导入:a. 简要介绍课文背景,说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b.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讲解课文:a. 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b.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解释其含义。
3. 分析讨论:a. 引导学生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现实意义。
b. 讨论如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
4. 案例分享:a. 分享一些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典型事例。
b.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激发学生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热情。
初中语文任务群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任务群教学设计案例任务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任务群1.引入任务:介绍自己生活中常用的任务列表,如购物清单、旅行计划书等,并让学生分享自己常用的任务列表。
2.呈现任务:将一个任务分成多个子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如组织一场文艺汇演,可以分为策划、演员选拔、排练、舞台布置等。
3.总结任务群特点:让学生总结多个子任务组合成一个任务的特点,如相互关联、互相支持、有序进行等。
任务2:让学生学习如何制作任务群1.引入任务:通过图示方式,介绍任务列表和任务群的区别,并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群需要分解成多个子任务。
2.分解任务:以“组织一次关爱留守儿童的义卖活动”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解子任务,如联系商家捐赠、制作宣传品、现场布置等。
3.生成任务群:让学生根据分解出的子任务生成任务群表格,并让他们注意任务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调性。
4.分享任务群: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生成的任务群表格,并组织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小组任务群之间的异同和优劣。
任务3:让学生运用任务群完成实际任务1.引入任务: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而任务群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任务。
2.组织任务群: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例如组织一个班层建设活动可以分为宣传、活动策划、现场布置等。
3.分配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选择并承担一个子任务,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
4.实施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群表格,按照分工合作的方案实施任务,并在任务完成后进行回顾总结,发现问题并改进。
5.展示成果:让学生展示任务完成后的成果,并组织班集体评价和分享,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和分享成功经验。
任务4:让学生对任务群进行评价与反思1.引入任务:让学生对任务群进行评价,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
2.评价任务群:让学生评价本节课所学的任务群课程,并从分解任务、生成任务群、运用任务群等方面进行评价。
3.发现不足:让学生发现自己在任务群中出现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点,并让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反思和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言小例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乡党》 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表现的孔子对人、马 的态度。 2.你能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二、语言梳理与探究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 兮焉求?(《归去来兮》)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3.(华)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华佗传》)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 5.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孔子世家》) 6.天宝中,益州士曹柳某妻李氏,容色绝代。(《许 老翁》)
专题思考:(任选一题,不少于1500字) 1.探究陶渊明诗文的艺术境界,并重点探讨其诗 文是如何体现个体生命的觉醒、人格的独立及 中国传统士人风骨的。 2.从整个社会背景去思考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对 其评价,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班级交流。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出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精神 图谱的历史人物,做独立的探究,并写出论文。
三、主题阅读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3道题。 (阅读材料共三篇。内容都是“最后一课"。第一 篇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共848字。第二 篇选自郑振铎的《蛰居散记》,有删节,共 1355字。第三篇是都德的《最后一课》)
1.假如三篇文章中的老师齐聚演播厅,你作为主 持人对他们进行集体访谈。请列出访谈提纲。 2.三作品都写了“最后一课"的情景,有许多描写学 生或教师的文字。请你选取“学生”或“教师” 的角度,比较三篇作品。指出哪些描写令你难 以忘怀,并简要阐述这些描写令你难忘的理由。 3.第一篇“最后一课”中瑞宣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在《四世同堂》中,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这一 性格特点?请叙述相关情节。
专题教学是落实任务群教学的有效途径
20171205潍坊一中
专题教学的要求
1.要具有“任务”意识,增强“整体”意识,提高 “统筹”能力。 2.要有效组织材料,设置情景,设计任务,组织实 施。 3.专题设计要有真实的问题情境、鲜明的语文特色, 要体现语文知识、语文与语文素养的融合。 4.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教师要精心组织“探究” (Explore)、“表达”(Express)、“交流” (Exchange)活动(“3E活动”)。
五、《谈美书简》整本书阅读例
1. 梳理13封信内容,把握美学理论。制作并展示 电子板报,分享阅读成果。 2.撰写辩论稿,组织小型辩论会。辩题:正方— —美是客观存在,反方——美是主观感受。 3. 我当美学家,给朱光潜先生的美学理论换例子。
六、陶渊明专题学习(王岱)
专题一:读其诗文,想见其为人 精读: 1.五柳先生传 2.归去来兮辞》 泛读: 1.归园田居(五首) 2.饮酒二十首(选三首)3.咏贫士 其二4.咏 荆轲5.杂诗八首(选其二)6.读山海经 思考与练习: 1.在《归去来兮辞》中有“违己交病”“世与我而相违” 陶诗中 有很多“违”字,请找出3例,对这个字做一点探究。 2.思考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 3.自画像中的陶渊明给你怎样的印象(注意所得结论的规范表述) 4.读陶渊明诗文,请谈一谈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色。
专题二 读众人眼中的陶渊明,思考其为人 阅读: 1.萧统2.王维3.苏轼 4.朱光潜5.鲁迅 思考与练习: 1. 萧统笔下的陶渊明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注意得出结 论的规范表述) 2.陶渊明当初不愿意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一次腰, 弃了官,以至于晚年因饥饿,屡次忍惭行乞。同一个 行为,在苏轼那里得到了哀怜和理解,在王维那里却 遭到了非议和责难;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请谈谈你的 看法。 3.朱光潜与鲁迅对陶渊明的评论不同,你是怎样看的,请 结合你对陶渊明诗文的阅读写出你的思考。
四、《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例
1.画出苏东坡的“人生地图”。要求:在相关地点标 明重大事件或著名作品。 2.为苏东坡纪念馆选址并陈述理由。要求:通过 对比分析突出选址的必然性性。 3.为苏东坡纪念馆撰写对联。要求:从人格魅力 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概括。 4. 为苏东坡纪念馆展厅撰写前言和寄语。要求: 前言侧重客观评价,寄语侧重时代意义。
(1):请解释上述材料中加横线字“绝”的词义, 这些意义可以归纳为几个义项?并简单说明你 归纳的理由。 (2): “绝“字这些义项之间有关系吗?如果 有,说明它们的相关处在什么地方。 (3):“断绝”“继续”“缠绕”“缔结”“编纂"这些 动词,“纲纪”“经纬"“纤维”这些名词,“ 红”“紫”“绿”这些颜色词,都带“纟"部, 说明它们较早的意义都与古人的哪一个生活领 域有关?你能从这些词里想象这个领域的生活 情境吗?写一篇短文把你的想象【课时安排】 共7课时,《赤壁赋》2课时,《后赤壁赋》1课时,《念奴娇 赤壁怀古》1课时,主题拓展阅读1课时,单元活动1课时,单 元评价1课时。 【教学过程】 1.文本探究《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见 单课学案) 2.拓展阅读 《卜算子》《定风波》《苏东坡突围》《来生嫁 给苏东坡》《“淡”才是人生最深的味》《诗人的执着和超脱》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苏轼的朋友圈》《没想到你是这样 的苏东坡——吃货!》《东坡的朋友圈定位》 3.单元活动 一:读东坡 二:写东坡 三:谈东坡 【整本阅读推荐】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纪录片《苏东坡》
突出特点
1.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之核心素养为纲, 以“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之实践活动 为线。 2.以驱动任务为经,以一组或几组阅读材料和相关现 实情景为载体,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思维与探究贯 穿始终。 3.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 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4.教师是学习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学习方向、指导和 资源的提供者,语言和与语言相关行为的示范者, 开展活动的协调者,探索知识、开发学习技能和策 略的指导者和同伴。
专题三 读评论家笔下的陶渊明,探究读人读诗之方法 阅读: 1.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叶嘉 莹) 2.一种对人生彻底的觉悟——品读陶渊明《形影神》三首(并序) (叶嘉莹) 3.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梁启超) 思考与练习: 1.请你结合你读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谈一谈陶渊明的“任真”与 “固穷” 2.试着总结一下鉴赏一首诗的方法。 3.在梁启超先生看来陶渊明的文艺特点及陶渊明的人品是什么? 他论述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4.要分析一位诗人或作家,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分析?请试着去 分析一位诗人或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