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作者:高凯
来源:《中国当代教育教学》2013年第06期
【摘要】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激流中,每一个人都随时面临着困难、风险、挫折与失败,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如何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并能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具有较强克服挫折能力的强者,已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挫折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进行的。加强应付挫折教育,明确认识美好生活来自艰辛的付出,遭受挫折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使他们对挫折有充分的认识,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教师要以身作则,适时地提供相关经验。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学生学会在遭受挫折后进行自我调节。
【关键词】挫折教育的目的性;渗透性;实践性;长期性;自我调节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激流中,每一个人都随时面临着困难、风险、挫折与失败,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如何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并能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具有较强克服挫折能力的强者,已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障碍或干扰其目的不能实现,需求欲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被规定为挫折;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满足时消极的心理的教育,被称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这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全部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每位班主任都应在教育学生、特别是新生的实践中进行有益的探索。
1 班主任要注重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怎样才能使新生顺利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呢?入学教育至关重要。班主任要努力做到八个字,即“知底、勤跟、严抓、多导”。“知底”。这是搞好入学教育的首要条件。对于新生,班主任和他们刚刚接触,不了解他们的学习、纪律、思想、性格、爱好等情况,只有通过观察、谈话、访问等方法建立新生档案,才能摸清底细,进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进行正确引导,“勤跟”。对于初一新生来说,虽然已进入人生第二次生长高峰,但他们的“孩子气”和在小学里养成的行为习惯,一时还难以改掉。好动、依赖世强、自学能力差等特点促使班主任要经常跟班,有计划、循序渐进地督促引导他们。“严抓”。新生入学后,班主任应立即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并要求他们逐条领会,坚决遵守,“多导”,班主任要主动接近刚入校的新生,关心他们,与他们交朋友,多多开导。这样他们才能与班主任消除心理隔阂,倾吐心声,接受教育。班主任在教学上应做到生动有趣,辅导上应耐心细致,循
循善诱;课外活动要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事事处处注意“导航”,唯有如此,才能使新生入学教育体现实效性。
2 挫折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进行的
教育者除了引导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挫折理论知识外,往往还需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一些困难情境,如:家长有意离家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教师给成绩优秀的学生出几道难题,让学生尝试失败的滋味等等,让受教育者体验受挫而又奋起的整个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恰到好处的引导既能够使受教育者真正地体验到挫折感,又能够在适度的情况下,帮助受教育者克服挫折感,重新奋起,使挫折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由于青少年儿童正在成长发展中,心理尚不成熟,需要教育者的引导,但教育者的引导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从直接引导过渡到间接引导。
3 加强应付挫折教育,明确认识美好生活来自艰辛的付出,遭受挫折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使他们对挫折有充分的认识,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许多学校结合班、队会活动,开展“21世纪对我们的要求”、“…夏令营较量‟给我们的思考”、“展望未来,面对现实”等演讲、讨论;请优秀学生现身说法,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体会,教育学习正确认识挫折,取得了良好效果。
保护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增强自信;要热爱学生,给学生以慈母般的关怀。使他们充满激情,愉快地投入学习;要教育学生善于通过活动与周围的同学、家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个性健全发展。
4 教师要善于把握挫折的适度性
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耐受性来说,决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学生心理的承受度。同时,挫折的实施还应有一个内在的程序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设置挫折的程度和频率。
5 教师要以身作则,适时地提供相关经验
学生的心理耐受力是随其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而增长的。为此,家长和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如谈话、讲故事,向学生传授战胜挫折的间接经验,为他们靠自身不断战胜挫折提供能量。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儿童耐受力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儿童喜欢模仿,尤其喜欢模仿那些他们信赖和崇拜的人。父母和教师的行为最具感染力,他们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他们的行为对学生来说是最具说服力的榜
样。因此,要设置各种情境提高学生心理的耐受力,父母和教师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并努力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
6 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学生学会在遭受挫折后进行自我调节
学生对家庭、社会、学校缺乏责任感,这也是造成他们在遇到挫折后变得消沉、颓唐不能自拔的另一重要原因,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责任感教育。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是找不到自己的影子的,更经受不了任何挫折。现在许多学生在家里任何事都由父母长辈包办了,在学校除了机械地学习记忆以外,一切又由学校老师给代替了。他们不知道在家庭、学校、社会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尽哪些义务,稍遇不顺心便闹得家庭、学校天翻地覆,甚至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举动,有的甚至轻生。如在遭受高考落第、家庭突变等方面的挫折后而不能自拔,离家出走甚至精神失常、变疯、变傻、跳楼、卧轨的事例也常有耳闻。分析其原因尽管很复杂,但有一个共性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在中学时期所受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什么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个人义务在他们的脑海里印象并不深刻,他们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半径的那个圈圈里。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首先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奋斗的目标,找准努力的方向,培养他们爱国、爱家、爱校、爱他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形成以后,学生自身的免疫能力才会提高,抗挫能力才会增强,遭遇挫折后才能进行自我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调节。
其次,作为班主任,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的迹象以后,要耐心细致地去了解、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准确找出病因,对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准确定性。既不能把学生因心理障碍产生的行为过失简单地当成思想品德问题加以处理;也不能把学生的自卑、羞怯、孤僻的心理行为的外观看成不热爱集体、不求上进而对其冷淡歧视;更不能把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现象看成是品行不端来加以处理。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再次在摸准了学生产生心理疾患的原因后要选准教育方法,要以一颗火热的心去感化他们,引导他们把心头的郁积排泄出来,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将心比心,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心理减压,只有这样学生心理上的障碍才能逐渐消除。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受各种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带给学生的可能是心理上、生理上的伤害,也可能变成继续前进的动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给他们以什么样的教育和帮助。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我们全体做教师的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给予重视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