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讲-中元节和-寒衣节
寒衣节是鬼节吗_寒衣节是什么意思(最新)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共同阅读寒衣节是鬼节吗_寒衣节是什么意思,请您阅读!泱泱华夏五千年,不知形成了多少传统习俗和民俗节日,又不知有多少在历史的流变之中逐渐衰败,而在数千年漫长光阴中不断发展演变,如今依然为人们所纪念、庆祝的那些节日,本身就刻满了时光的痕迹,令人肃然起敬。
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寒衣节”,在冬天到来之前,群众选择向祖先“烧(捎)包袱”的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之情,是中华“祖先崇拜”文化的一个表现。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他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曰:“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有说法认为,“寒衣节”即由此而来。
人们在加衣避寒的同时,还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农历十月初一,民间认为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
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农历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
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
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
秦文公令人追杀。
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
传统节日之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
鬼节禁忌 (3)
• 17、一个人 •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 18、晚上拍照 •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 19、玩碟仙 • 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
时分… • 20、拖鞋整齐的放床边 • 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
•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 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 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 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 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 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 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 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 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 十分重要的意义。
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 寒衣节
•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为送寒衣节。 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 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 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 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 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 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 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 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 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 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 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 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 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 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 大节日。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 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寒衣节
寒衣节的民俗由来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 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 民:冬天已经来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 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 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 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 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 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
青烟日落更黄昏 路火千堆处处痕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
目录
01 寒衣节的来源
03 寒衣节风俗
02 寒衣节民俗由来
04 寒衣节诗词鉴赏
第一章节
寒衣节的来源
寒衣节的来源
寒衣节
•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 “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 源于周代。
江畔鸬鹚鸟,迎霜处处飞。 北看疑是雁,南客更思归。 岭上行人绝,关中音信稀。 故园今夜里,应为捣寒衣。
寒衣节诗词鉴赏
燕
去
连
征 人 最 愁 处 , 送 寒 衣 时 节 。
鸿 归 音 信 绝 。 问 黄 花 、 又 共 谁
西 风 正 摇 落 , 更 前 溪 呜 咽 。
云 衰 草 , 连 天 晚 照 , 连 山 红 叶
寒衣节的民俗由来
商人 促销伎俩
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 “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 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 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 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 来了。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寒衣节的来历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也叫“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等。
据我国古代历法推算,寒衣节是在农历十月初一前后,而祭祀祖先、祭奠先人的日子则是在寒衣节的前一天或后一天。
人们通常在这天祭奠祖先,给祖先送去寒衣。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
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的《岁时杂记》、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中都有记载十月一日祭祀祖先的内容,清朝的《帝京岁时纪胜》有具体提到“寒衣节”时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
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节的风俗1、山东地区山东淄博习俗: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前往墓地祭祖的传统日子,多供以秋季收成之物,意在向祖先报告全面收成完毕。
这天祭祖除了焚烧纸钱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烧于墓前,有“十月一,祭祖烧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
桓台居民多是用“煮馅食”祭祖。
淄川除了祭祖以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保暖衣”。
2、北京地区老北京的传统:北京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十月一,送寒衣”,这一传统风俗可以追溯到明代。
在《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刘侗详细描述了这一风俗,包括“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等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天气变冷时,家家户户都会穿上新衣服,同时也应该给已故的亲人寄送一些寒衣。
每年到了十月初一,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寒衣包”和“金银包袱”,在外面写上收件人的地址,然后焚化掉。
在清代,还会颁发历书,各处书局都会刻印出售。
在旧时的北京,人们常常看到有人背着布包,手里拿着一叠历书,一边走一边叫卖:“卖皇历,卖皇历。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讲 中元节和 寒衣节PPT教学课件
20
21
• “放焰口”法会 • 施放焰口,常与丧事中追荐亡魂结合 在一起,称为“阴焰口”;也有为活 人消灾、。延寿施放焰占的,则称为 “阳焰口”。此外,寺院在重大法会 圆满之白,有的也放焰口。过去放焰 口可在寺院、俗家或公共场地举行, 现在一般在寺院的殿堂中举行。
22
• 松花江上放河灯的传说 •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松花江 里有一个巨大的水鬼,沿江游 窜,作恶多端。一个隋姓老汉 的儿子,农历七月十五在江上 造船时被水鬼拖入水底淹死了。 •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 松花江里有一个巨大的水鬼, 沿江游窜,作恶多端。一个隋 姓老汉的儿子,农历七月十五 在江上造船时被水鬼拖入水底 淹死了。
23
• 儿子托梦给父亲,让他在明年七月十五 夜晚在江面点燃火把烧死水鬼,为自己 报仇。第二年农历七月十五,老汉拿了 许多纸准备到江上去燃烧,这时,他在 江上遇见了一位燃灯道人。燃灯道人说 必须做擒魔灯、捉鬼灯、招魂灯、利剑 灯等七种灯才能烧沸江水让水鬼有来无 回。老汉果然按燃灯道人的指点,做了 七种灯,四千九百九十九盏,在七月十 五之夜水鬼闯入头道码之际点燃。水鬼 正要蹿上岸来吃人,被水面的火光吓了 一跳,缩回头去,慌忙向下游逃窜。正 在它拼命遁逃之际,燃灯道人用一只巨 大的捉鬼灯向它砸去,
13
放水灯
14
• 放水灯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 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 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 溺死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 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 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
15
•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是 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 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接祖, 七月半送祖的习俗。送祖时,纸钱冥 财烧的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 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 纸钱。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 内过世者成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 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寒衣节的由来和风俗
寒衣节的由来和风俗寒衣节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
这一天,特殊注意祭祀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一起来看看寒衣节的由来和风俗,欢送查阅!寒衣节是为了纪念谁:孟姜女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住着位孟员外,老夫妻相敬如宾,亲近无间,时时在后花园赋诗作画。
有一年老员外在假山旁种了棵葫芦,枝蔓茁壮,叶子繁茂,有的蔓竟顺墙爬到隔壁姜家。
串家姜家的蔓结了个大葫芦。
到秋后,老员外对姜家说:“将葫芦剖两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
不料葫芦里有个白胖胖、非常得意的女娃娃,经协商由孟家扶养,取名孟姜女。
光阴荏苒,转瞬这女孩长的婷婷玉立,识书达理,年已十八岁。
一天,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躲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范喜良望见。
喜良是个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为婿。
不料,正值两个拜堂成亲之时,追兵赶到,将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
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哀思万分。
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
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针线密密地缝,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缝进寒衣里。
寒衣做好了,她道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
一路上,有时阴雨连绵,泥泞遍地,步履困难;有时强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时山高路险,荆棘丛生,猛兽出没;有时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寒风刺骨。
尽管历经艰险,孟姜女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决信念:尽快让丈夫穿上寒衣。
可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
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
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丈夫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
在她气愤的控诉声里,天空中风暴嘶吼,大海上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
突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万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
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下落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寒衣节是鬼节吗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_寒衣节是鬼节吗寒衣节是什么节日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十月朝”,是继“清明”、“中元”以后的又一“鬼节”。
亦称“十月朔”。
在农历十月初一日。
秦代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为首,夏历的十月一日相当于秦之元旦。
宋代于立冬日外,更重视此节。
本《诗经。
豳风。
七月》:“九月授衣”之义,朝廷在此日有赐衣之制,士民祭扫祖先坟茔,多烧纸剪冥衣,故明清时又称“烧衣节”。
北方天寒,以此日始用炉火,称“开炉”。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又叫送寒衣。
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但和清明节、中元节不同的是,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还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以表达后人对亡者的纪念。
寒衣节的风水命理在风水命理中,清明节和寒衣节有着重要的地位。
按照五行相生的规律,寒衣节是阳气开始进入旺盛期的节点,从而引发了一波祭祖、墓葬、整理环境的高峰。
这也是许多家庭开始整理家里的风水布局的好时机。
据传说,寒衣节的气氛会影响人们的家居风水,如果家中存在“煞气”,那么很容易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被激发出来。
因此,这个时候也是化解煞气的最佳时间。
此外,在寒衣节这一天,人们最好不要进行远行,因为这个节气“寒气未退”,众生前途难测。
寒衣节烧纸可以推后吗寒衣节烧纸最好不要推后。
一般情况下,是在寒衣节当天或者提前几天去祭祀,不可以推后。
若在寒衣节以后的时间去祭祀,有一种说法是死者会穿上不上袖子,提不上裤子。
中国三大鬼节分别指的是哪些
中国三大鬼节分别指的是哪些中国三大鬼节分别指的是哪些1.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鬼门开,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日期在农历七月十五。
人们相信这一天地府鬼魂出来游荡,人间的鬼魂也会得到放免,因此要用各种方式祭祀和招待祖先和亡灵,以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福寿。
2. 清明节:又被称为寒食节,在每年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前后,主要是祭扫和悼念逝去的亲人和敬爱的祖先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扫墓、献花、烧纸钱、供品等,以表达对逝去的人的敬意和思念,同时也是缅怀历史和反思生命的时刻。
3.寒衣节:中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在这一天,人们会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
中元节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
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
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
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
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
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
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
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广西: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
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
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_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介绍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介绍寒衣节是什么节日是北方的一个节日,可以理解为北方的〝鬼节〞.1.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寒衣节,又称秋祭.鬼头日.十月朝.祭祖节.烧衣节.授衣节等,因为在鬼节这天祭祀祖先的虔诚标志之一是哭,所以又叫〝哭节〞,与三月三.清明.中元节并称中国四大鬼节.2.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3.寒衣节也是中国传统民俗,在我国古代民间将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寒衣节祭祀习俗古代,秋天新收后,为缅怀先人,祈求来年丰收,民间有祭祀祖宗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秋天的很多民俗节日均有联系.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农作物祭祀祖先,后演变为家祭.墓祭等多种形式.现今江南部分地区,犹存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烧送寒衣,祭祀亲人的风俗,现多见于北方民间.烧寒衣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进行拜祭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禁忌事项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寒衣节是什么节日介绍。
十月一送寒衣 寒衣节的起源及传统风俗
十月一送寒衣寒衣节的起源及传统风俗寒衣节简述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为送寒衣节。
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
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缘何烧寒衣《洛阳市志》第十七卷载:农历十月一俗称‘鬼节’又称寒衣节。
一年四季,往复循环,农历十月,秋去冬来。
十月初一,冷空气来袭,人们在裹上厚棉袄的同时,想起死去的亲人也该添加衣裳了,于是买来五色纸糊制成寒衣,焚烧后送往阴曹地府,供那里的鬼魂御寒,名曰‚十月一,烧寒衣‛——在洛阳,此话得强调一个‚儿‛话音,叫‚十月一儿,烧寒衣儿‛。
给死人送衣服这个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
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面向全国‚招聘‛务工人员(工资是不够糊口的,生路是基本没有的),修筑万里长城。
所有青年男子,只要有胳膊有腿儿,一律免试上岗。
实在不愿上岗者,可选择自杀或被杀罢工。
孟姜女的老公范杞梁年轻力壮,不幸也被抽中壮丁。
当时,两人才成婚不久,正是如胶似漆的好光景,闻此噩耗,如雷轰顶。
奈何王命难违,夫妻俩只得抱头痛哭一场,依依分别。
范杞梁被征调走后,孟姜女的公婆思儿心切,积郁成疾,双双亡故。
撇下孟姜女一人,孤苦伶仃,举目无亲,于是决定去找丈夫。
她不知道范杞梁具体在何处,只知道他在北方修长城,便抱上为他缝制的一套棉衣,一路向北走。
这样连走了几个月,干粮吃完了,盘缠也花完了,孟姜女沿街乞讨,终于在农历十月初一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是眼前除了新修的长城,就是荒草中堆积的累累白骨,哪有半个人影?此情此景,令孟姜女心灰意冷。
她明白,自己的丈夫十有八九已经死了,于是瘫坐在地,对着长城大哭起来。
中国四大鬼节的传说
中国四大鬼节的传说中国四大鬼节是哪四个?鬼节含义为鬼过的节日。
中国四大鬼节分别为: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清明节(公历4月4-6日交节)、中元节(盂兰节、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一、上巳节(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上巳节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祓即祓除疾病,清洁身心。
禊为修整、净身。
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现代,在中国闽南、台湾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连雅堂《台湾通史》:“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谓之三日节,祀祖祭墓。
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谓之尝墓。
”近年一些上巳节习俗式微的汉族地区也有复兴上巳节的趋势,亦因为有春游踏青、男女相会谈情的传统,部分人认为相比传统没有约会习俗的七夕,上巳节更适合称为“中国情人节”。
很多中国少数民族至今仍是十分重要的节日,苗族、土家族、黎族、壮族等都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活动。
“三月三”是壮族、侗族、苗族等的传统歌唱节日,而广西壮族自治区自2014年起更将三月三设为地方性法定假日,全区放假两天。
[3][4]云南大理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
一些地方的汉族在三月三也保存有特殊的习俗,如湖南等地有“三月三,地(荠)菜煮鸡蛋”的传统。
分布于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族的亦有“三月三”节日,它是谷米的生日。
是日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
二、清明节(公历4月4-6日交节)清明节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四大鬼节之一,属于中国比较隆重且严肃的一个传统节日。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寒衣节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经出现了,据考古资料,寒衣节最早起源于先秦的周朝,原本只是个腊祭日,后面慢慢演变为纪念先人的日子。
寒衣节的来历中国传统节日寒衣节的来历有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典故和朱元璋授衣的传说。
据有史可究,它源于周朝,《诗经》有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故以农历十月初一作为寒衣节。
寒衣节的风俗主要表现在北方,它有授衣和烧衣的方式。
后来,随着历史演变,逐渐以祭祀为主。
从《礼记·月令》中说,周天子在寒衣节这一天祭祀祖先,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妇女们则是拿出棉衣送于远方戍边服役的亲人。
到了宋朝时期,从《东京梦华录》一书中说,十月日,宰臣已经被授衣服锦袄三日。
又有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说,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寒衣节出现了拜祭先人,扫墓的习俗。
再到明清时期,则是将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
以订制衣物的方式流行在民间,更是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
而对于祭祀方面也更加注重,表现在寒衣用五色纸剪成,送衣与拜祭仪式的讲究。
到了清朝,出现了寒衣纸,冥纸,冥衣,冥钞等。
转而,从寒衣节的风俗演变中,更加注重了对逝者的追悼之情。
有一首诗则言,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
御寒泉台能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它讲的是在我国山西部分地区至今还有哭祭的风俗。
据说十月初一这一天民间妇女忌出行,多数人这天会吃荞面、莜面。
河南地区则会在寒衣节这一天放散灯和在自家大门外进行拜祭。
故此,寒衣节又有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的称呼,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综上所述,便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寒衣节的风俗1、北京“十月一,送寒衣”这句老话最早就来源于老北京,大概在明朝的时候,老百姓们就有送寒衣的习俗了,每年天气逐渐变冷的时候,人们都会穿上保暖的衣服,而这个时候也应该为死去的亲人们送去寒衣了。
因此,每年的十月初一,人们都会用纸糊制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写上名字和地址,为死去的亲人焚烧。
寒衣节课件
壹
贰
叁
寒衣节的起源
01 起源时间:汉代
02
起源原因:古代人民在
冬季为逝去的亲人烧纸
衣,为丈夫送寒衣
04
起源习俗:烧纸衣、祭
祖、扫墓等
寒衣节的意义
纪念先祖:通过祭奠祖先,表达
01
对先人的怀念和感恩 传承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
02
的传统文化 教育后人:教育后人要尊老爱幼, 03 孝敬父母,传承孝道 促进和谐:通过祭奠活动,促进
03 俗和活动,如北方地区有送寒
衣、南方地区有祭拜祖先等
02 传统习俗:烧纸钱、送寒衣、 祭拜祖先等
文化内涵:表达对亲人的思
04 念和缅怀,传承孝道和家族
观念
寒衣节的现代意义
01 传承传统文化:寒衣节作为 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 化内涵,通过庆祝活动,可 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02 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庆祝 寒衣节,可以增强民族认同 感,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 会和谐稳定。
04
放风筝:在寒衣节期间,人 们会放风筝,以表达对亲人 的思念和祝福。
寒衣节的活动
01
祭祖:在寒衣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
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02
送寒衣:寒衣节期间,人们会为已故的亲
人准备寒衣,以表达对亲人的关心和思念。
03
放河灯:在寒衣节期间,人们会放河灯,
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04
吃饺子:在寒衣节期间,人们会吃饺子,
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寒衣节的祭祀
祭祀时间: 农历十月 初一
祭祀对象: 祖先、亲人、
朋友等
祭祀方式: 烧纸钱、放 鞭炮、献祭
品等
寒衣节和中元节的区别有哪些
寒衣节和中元节的区别有哪些目录寒衣节和中元节的区别寒衣节和中元节哪个重要寒衣节民间祭祀的讲究寒衣节如何送寒衣寒衣节和中元节的区别中元节和寒衣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同时也是我国的三大鬼节之一,都是祭祖的日子,要说中元节和寒衣节有什么区别,其一就是节日时间的不同,其二就是节日的习俗不同,其三就是祭祀的目的不同。
具体吐下:1.寒衣节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它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而在历史上寒衣节也有很多传说,如: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寒衣节”由此而来。
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
“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2.中元节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中国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
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而与大陆相比,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泰国这些地区,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中元节传统习俗与文化
中元节传统习俗与文化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鬼节、饿鬼节或盂兰盆节。
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为祖先和亡灵举办各种仪式和活动。
这一节日既具有宗教意义,也是一种表达亲情和尊重祖先的方式。
在中元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这些习俗和活动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包括祭祀祖先、祭拜亡灵、放河灯、烧纸钱等。
首先,祭祀祖先是中元节的核心活动之一。
家庭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摆出祖先牌位,燃香拜祭,并供奉食物和饮品。
这是表达对祖先敬意和尊重的方式,也是希望祖先受到祝福和保佑。
其次,祭拜亡灵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哀悼的方式。
人们会去墓地祭祀亡灵,给亡灵烧香、烧纸钱,并为他们祈福。
这是认为在这一天地府的阴门会大开,亡灵可以回到人间,人们要好好地招待他们。
此外,中元节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就是放河灯。
在一些河流或湖泊边,人们会放置经过装饰的小船,船上点燃蜡烛,随着水流漂流而去。
这象征着人们将心中的愿望和祝福送给亡灵,希望他们在来年能够平安快乐。
这一活动不仅带有浪漫的气氛,还具有一种仪式感和神秘感。
除了上述习俗,中元节还有一些特有的文化活动。
例如,戏曲表演是中元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各地会有不同类型的戏曲演出,包括大戏和小戏。
这不仅是为了娱乐人们,也是为了安抚来到人间的亡灵,让他们在戏曲声中感受到人间的热闹和欢乐。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游船灯会,人们可以在船上观赏灯光和烟花表演,享受节日的气氛。
在一些地方,还会举办传统舞狮和龙舞等表演,吸引大量人群观看。
中元节传统习俗和文化代代相传,凝结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思想。
这些习俗和活动不仅是对祖先和亡灵的纪念和尊重,也是人们表达爱与关怀的方式。
同时,这些活动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和热闹。
因此,中元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髓。
总之,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浓厚的宗教意义和家庭情感。
寒衣节的习俗
寒衣节的习俗关于寒衣节的习俗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寒衣节的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衣节的习俗烧寒衣与清明节、中元节不同的是,十月初一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还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以表达后人对亡者的纪念。
在民俗学中,这一活动归于社会风俗中的“宗族·祭祀·墓祭”类中。
主要习俗有煮红豆饭以夜奠(亦有以乌糯饭祭墓的),在门前焚烧纸糊或彩印的衣裤鞋帽,也有去坟头祭焚并用新土覆墓取意"保暖"的。
奠祭时,还有男磕头不哭、女哭不磕头等规矩。
清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云:"寒衣好向孟冬烧,门外飞灰到远郊。
一串纸钱分送处,九原尚可认封包。
"正是这种情景的写照。
寒衣节各地习俗晋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
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
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洛阳洛阳话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
这些东西油膏肥腻,操作间不免弄得满手、满脸皆是。
市区、偃师、宜阳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坟烧寒衣,而在家门口及十字路口烧。
待到十月初一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们抓把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
讲究的人家,会特意跑到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为“游魂路鬼”送寒衣,为的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贿赂那些流浪鬼,使它们能与自家的亡人和平共处。
新安县另有讲究:新出嫁的媳妇逢十月初一,得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庙祭祖者,还得奏起鼓乐助兴。
中国四大祭祀节日,也是四大鬼节,除了中元节,其他三个你知道吗
中国四大祭祀节日,也是四大鬼节,除了中元节,其他三个你知道吗一、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寒衣节,又称秋祭、鬼头日、十月朝、祭祖节、烧衣节、授衣节等,因为在鬼节这天祭祀祖先的虔诚标志之一是哭,所以又叫“哭节”,与三月三、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四大鬼节。
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祭奠先人,表达哀思。
寒衣节祭祀仪式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
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
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
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
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寒衣节具体是如何起源,现在不得而知,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
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故人虽已去世,他们已经在阴间做鬼,但民众还是把他们纳入了人情的范畴,时刻记挂着他们。
并专门设了节日来抒发这份人情,其中寒衣节就是其中之一。
寒衣节与自然时令密切结合,又与生者的生活相关。
十月一天气渐寒,正需要添加冬衣,人鬼同此情,由阳间推及阴间,便要送寒衣,又可劝女红。
寒衣节又因寒衣之“送”其实是烧,因此又叫“烧衣节”。
寒衣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送寒衣。
节日当天,人们祭拜祖先坟墓,并在祖先墓前焚化彩纸剪成的寒衣等,或于晚间在门外焚化。
送寒衣的方法各地不同,一般比较简单的是把寒衣带到坟茔烧化,或者于晚间在门前烧化。
比较郑重的是作封包,把寒衣及纸钱等装在里面,包封写明收寒衣者的姓字、行辈以及寄发人等,就像寄信和发邮包一样。
又有人认为寒衣节是从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包
•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是 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 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接祖, 七月半送祖的习俗。送祖时,纸钱冥 财烧的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 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 纸钱。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 内过世者成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 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 “放焰口”法会 • 施放焰口,常与丧事中追荐亡魂结合
在一起,称为“阴焰口”;也有为活 人消灾、。延寿施放焰占的,则称为 “阳焰口”。此外,寺院在重大法会 圆满之白,有的也放焰口。过去放焰 口可在寺院、俗家或公共场地举行, 现在一般在寺院的殿堂中举行。
• 松花江上放河灯的传说
•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松花江 里有一个巨大的水鬼,沿江游 窜,作恶多端。一个隋姓老汉 的儿子,农历七月十五在江上 造船时被水鬼拖入水底淹死了。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 第十讲
主讲人:徐伟
中元节 寒衣节
•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 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 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 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 节、七月半。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
而又称瓜节
•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 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 十五日为下元。。
•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 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 亦称冥阴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 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 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 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 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 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 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 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 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 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 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 品于供桌。屋檐下挂纸灯, 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 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 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 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放水灯
• 放水灯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 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 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 溺死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 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 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
• 佛祖告诉他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 盆大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他母 亲吃饱。于是就有了七月十五这个 供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目连的母亲一吃饱就转入人世,变 成了一条黑狗跑了。目连又诵了七 天七夜的经,才是他母亲脱离狗身, 进入了天堂。目连为救母亲,极尽 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之苦,孝子 之心感天动地。
• 中元节饮食一般是包子、 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 梨等时令水果。唯独山东 陵县例外,称中元节为掐 嘴节,吃粗茶淡饭。
•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煮 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 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 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 聊天
• "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 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 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 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 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 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 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 气,不致于为祸人间。
• 在很久以前,青堤有傅家和刘家 两个大户人家。傅家有子名傅相, 与刘家之女刘四娘结婚,生子傅 吉祥(乳名萝卜)。刘四娘本是与 人为善的贤妻良母,后因恶徒引 诱忤业行事,变了个人样,由此 玉帝动怒,在刘四娘死后将其打 入十八层地狱。
• 傅萝卜为救母亲毅然出家修行, 法号“目连”。虔心修炼终成正 果。进入天堂。为将母亲救出苦 海,目连冒死前往地狱,滚血河、 上刀山、下火海、闯十殿、斗厉 鬼,尽历艰险,终于找到母亲。 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不能 走出饿鬼道给他吃的东西没到她 口中便化成了火。目连无计可施, 十分悲哀,只好求助于佛祖。
• 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 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 天,举行超渡法会, 就是“盂兰 盆”。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 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 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 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 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 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又是同一天, 所以鬼节又称盂兰盆节。
•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
松花江里有一个巨大的水鬼,
沿江游窜,作恶多端。一个隋
姓老汉的儿子,农历七月十五
在江上造船时被水鬼拖入水底
淹死了。
• 儿子托梦给父亲,让他在明年七月十五 夜晚在江面点燃火把烧死水鬼,为自己 报仇。第二年农历七月十五,老汉拿了 许多纸准备到江上去燃烧,这时,他在 江上遇见了一位燃灯道人。燃灯道人说 必须做擒魔灯、捉鬼灯、招魂灯、利剑 灯等七种灯才能烧沸江水让水鬼有来无 回。老汉果然按燃灯道人的指点,做了 七种灯,四千九百九十九盏,在七月十 五之夜水鬼闯入头道码之际点燃。水鬼 正要蹿上岸来吃人,被水面的火光吓了 一跳,缩回头去,慌忙向下游逃窜。正 在它拼命遁逃之际,燃灯道人用一只巨 大的捉鬼灯向它砸去,
•
• 水面上一道白光升起,水鬼从此不见 了。老汉的儿子在四百九十九盏招魂 灯的簇拥下,又活了过来。所以每年 七月十五,战胜水鬼,祈祷平安,超 度亡灵的放河灯习俗一直延续焉。只 是后来,河灯的花色品种所代表的内 容就更多了,不仅仅限于招魂,更有 寄托花好月圆、人寿年丰之意。松花 江放河灯习俗,已经被列入吉林省第 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烧包”是中国北方方言词语, 见于北京话、天津话、东北 话、洛阳话等。“烧包”的 意思是“有点钱总想花出去” 例如:“这几天他正烧包哪! 午饭刚吃了烤鸭,晚饭又要 吃涮羊肉。
放焰口
中元节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 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 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 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 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 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 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 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 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 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 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 这种仪式叫“放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