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九大收入陷阱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庞大的上市公司市场的国家中,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财务舞弊。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旨在探讨财务舞弊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财务舞弊的定义与原因所谓财务舞弊,是指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篡改、隐瞒或虚增财务数据、财务报告等方式,掩盖其真实经营情况,达到欺骗投资者、误导市场、追求短期利益的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烈,上市公司为了保持业绩增长,增强市场竞争力,利用财务操作来夸大业绩,获取更多融资支持,从而扩大生产和经营活动。
二、财务舞弊案例分析1.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是我国知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
该公司在2019年年报中虚增营收30.8亿元,涉及超过50家子公司,影响巨大。
其虚增营收主要是通过伪造广告服务等费用来实现的。
2.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也是一起较为典型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0至2013年间,通过虚构双方交易、虚报收入、提高净利润等手段,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欺骗股民和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也是一起严重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5年到2016年期间,虚构抵押、质押标的物,违规收取借款服务费等行为,造成银行多次鉴定、评估、检验的标的物并不存在,这意味着该公司销售及借款金额的超额夸大,拉高投资者期望值。
三、财务舞弊的危害1.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财务舞弊行为直接违背了投资者获取真实信息的权益,投资者在欺骗下进行的投资必然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损失,造成对于公司的很大质疑。
2.影响市场的公正和透明财务舞弊行为会破坏市场公正和透明,使得市场的活力和秩序被破坏,降低市场活力。
3.破坏企业声誉财务舞弊行为劣化了企业形象,严重者会导致公司主体地位、信用等方面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
十大陷阱捞出十个教训
十大陷阱捞出十个教训中国石油(601857行情,爱股,主力动向)大众情人的刀子头顶"亚洲最赚钱企业"的光环,中石油(601857,收盘价10.19元)回归A 股曾被看成是资本市场的一场盛宴。
投资者对它趋之若鹜,到后来,却是割肉者无数。
回顾:最高价定格在上市首日去年10月26日,这支明星股在网上发行,引来了超过400万账户网上申购。
投资者如此追捧,除了因为中石油的光环外,最为直接的还是中国神华(601088行情,爱股,主力动向)(601088,收盘价18.58元)在其之前演绎的上市连续三天涨停的财富效应。
错过了中国神华的投资者死死盯住了中石油。
但谁也没有想到,中石油的最高价就定格在了上市首日。
接下来的一年多,中石油股价从48元跌至10元左右,流通市值从1758亿元下降至如今的不到500亿元。
总结:远离"大众情人股"从最受宠的明星股,到人人头痛的"瘟股",中石油给投资者上了生动的一课:不要追风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股"。
分析人士称,市场需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从供给的角度讲,如果人人都去购买一只股票,那么它不可能还具备投资价值。
不管公司的业绩有多好,它的价格已经被捧得很高了,这个时候,聪明的投资者应该知道回避,而不是跟风炒作。
人人都叫好的股票,本身就已失去了投资价值。
云南铜业(000878行情,爱股,主力动向)从行业周期山顶跌下云南铜业(000878,收盘价8.75元)是去年的大牛股,不到一年,股价从10元多飙升至近百元,最高上涨近800%。
然而,有色金属的周期性决定了云南铜业接下来的惨跌。
回顾:股价随行业周期起伏云南铜业大涨的关键动力来自其2006年年度业绩1.36元的优异表现。
而真正让云南铜业脱颖而出的是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进入了高潮期。
云南铜业发飙前有驰宏锌锗(600497行情,爱股,主力动向)(600497,收盘价9.8元)这只牛股前辈撑腰,之后有有色金属的集体狂欢。
企业并购的十大陷阱与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的十大陷阱与案例分析-战略并购资料来源于网上收购兼并,是企业扩张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间的收购兼并活动日益活跃。
在发生的许多重要的并购中,尽管从买卖双方总体价值来说,并购活动带来了增量,但大多数收购方并没有从交易中获得预期的利益.尽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收购方对于收购对象的情况了解不充分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企业购并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交易,它牵涉到对于一个经营实体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
企业并购活动最忌讳的是收购方在正式实施收购以前对收购对象的资产和负债没有充分的了解,以至于没能做出正确的估值,最终在交易中支付了过高的代价,甚至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财务包袱.另外,对于收购对象情况的误判,也影响到收购后的资产和经营的整合。
因此,在正式实施收购对象的调查中,对资产与负债情况的调查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的就是发现财务报表中没有反映的财务陷阱,为收购价格的谈判和确定,以及在做最后是否收购的决策中提供尽可能准确的信息。
(公司与系统——促进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使用工具!)并购陷阱其实就是圈套或阴谋诡计的意思。
在商业社会奉行“兵不厌诈”的哲学下,被收购方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有利条件,采取故意隐瞒或者“不披露”的手段令收购方无法了解到收购标的中那些会降低价值的财务信息,从而达到成功出售并获得较有利价格的好处。
如果收购方在并购过程中对收购对象的企业财务报表的过分倚重,疏忽事前的资产与债务调查,就可能陷入财务陷阱。
企业财务报表是收购方获得有关收购对象信息的重要来源,以及进行有关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财务报表本身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很多可能产生误导后果的缺陷,收购方必须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另外,许多并购案例中,收购方利用手中的权利和资金优势,对被并购方实施不对等的压力,也存在许多陷阱。
所以,私募股权投资专家认为,企业并购双方,在并购前一定要对对方多一些了解,以便获得较好的价格条件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关于虚假收入的案例
销售与收款循环案例分析——东方电子虚构收入案例案例分析目的通过对资本市场上典型案例的讨论,认识会计报表中收入舞弊这一特殊风险及其表现形式,理解收入审计中某些实质性程序的局限性,掌握如何运用分析程序查证收入舞弊。
案例资料一、东方不败的神话东方电子(股票代码000682)是由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作为独家发起人,于1993年3月采用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
公司于1994年1月正式创立,总股本5800万元,每股面值1元,发行价1.60元。
其中国家股2200万股,社会法人股150万股,1月8日至10日三天向内部职工定向募集内部职工股3450万股。
1996年12月17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东方电子向社会公开发行1030 万股,发行价7.88元,总股本变为6830万股,其中国家股2200万股,社会法人股150万股,社会公众股1720万股(包括原内部取工股690万股),内部职工股2760万股。
1997年1月21日,公司1720万股社会公众股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其余的内部职工股2760万股,三年后上市交易。
根据东方电子公告的数字显示,自1997年1月21日上市以来,东方电子股本连年高速扩张,1996年度每10股送4股转增6股,1997年度每10股配1.667股,1998年中期每10股送8股,1999年中期和年终连续推出每10股送6股转增4股和每10股送2.5股转增3.5股。
而在股本大比例扩张的基础上,公司业绩与股本扩张保持了同步增长,其业绩表现如表1所示,创造了东方电子神话。
表11997-2000 年东方电子的业绩表现项目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2.37 4.50 8.56 13.75 主营业务毛利率(%) 47.3 47.3 52.9 47.1 每股收益(元) 0.51 0.56 0.53 0.52 二、对优良业绩的质疑伴随着东方电子的高速增长,出现了许多质疑声。
1. 不现实的收入与利润增长东方电子对外称公司涉足电力、通信、计算机行业,但真正能够给东方电子带来丰厚利润的却是其主业——电网调度自动化。
审计案例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九大收入陷阱案例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九大收入陷阱案例分析陷阱一: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案例一】科龙电器 (000921)今日发布未审计的半年报称:关于2004 年本公司人民币5.76 亿元的货物销售事项的跟踪前任审计师在其2004 年度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中提出本公司对两家国内客户销售人民币5.76 亿元的货物,但未能从客户取得直接的回函确认,而且截至2004 年12 月31 日该笔货款尚未收回。
本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当局对此事作了积极的跟踪,该事项的跟踪处理情况如下:经查证,前任审计意见中所提及的人民币5.76 亿元的销售,是依据本公司2004 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 亿元,加上本公司2004 年底向两家客户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记收入人民币4.27 亿元,再减去本公司2004 年对两家客户确认的退货人民币0.54 亿元后计算得来的。
而实际上本公司2004 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 亿元中有人民币1.21 亿元属于本公司对2003 年度的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开发票,该笔销售本公司在2003 年已经确认了销售收入,所以当中只有人民币0.82 亿元包含在本公司2004 年度的收入中,本公司2004 年度实际上向该两家客户销售了人民币4.27 亿元加上人民币0.82 亿元总共人民币5.09 亿元的货物,其中已经收到货款的销售为人民币0.78 亿元,另外人民币4.31 亿元的货物由于该两家客户到期未能付款,在本公司要求下已将货物陆续退回本公司,该批退回的货物大部分已经在2005 年上半年销售给其他客户。
对于该笔人民币4.31 亿元的退货,由于占2004 年度对该客户的销售比例不正常,并且前任审计师对该笔销售的真实性作出怀疑,本公司管理层认为该笔人民币4.31 亿元的销售在2004 年确认收入不适当,所以本公司按追溯调整法进行了处理,此项追溯调整调减了本公司2005 年年初未分配利润人民币1.12 亿元。
中国上市公司九大收入陷阱实证分析.doc
中国上市公司九大收入陷阱实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九大收入陷阱实证分析作者按:两年前,黄世忠教授写下了一篇经典之作:《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发表在《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年第1-3期,黄老师以案例剖析方式揭示出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包括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以丰补歉,储备当期收入、鱼目混珠,伪装收入性质、张冠李戴,歪曲分部收入、借鸡生蛋,夸大收入规模、瞒天过海,虚构经营收入、里应外合,相互抬高收入、六亲不认,隐瞒关联收入、随心所欲,篡改收入分配。
此文基本涵盖了收入操纵所有伎俩,可惜文中案例均为美国上市公司,下面以中国上市公司案例分析黄教授概括出来的九大收入操纵陷阱,供诸位评判。
陷阱一: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案例一】科龙电器(000921)今日发布未审计的半年报称:关于2004 年本公司人民币5.76 亿元的货物销售事项的跟踪前任审计师在其2004 年度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中提出本公司对两家国内客户销售人民币5.76 亿元的货物,但未能从客户取得直接的回函确认,而且截至2004 年12 月31 日该笔货款尚未收回。
本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当局对此事作了积极的跟踪,该事项的跟踪处理情况如下:经查证,前任审计意见中所提及的人民币5.76 亿元的销售,是依据本公司2004 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 亿元,加上本公司2004 年底向两家客户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记收入人民币4.27 亿元,再减去本公司2004 年对两家客户确认的退货人民币0.54 亿元后计算得来的。
而实际上本公司2004 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 亿元中有人民币1.21 亿元属于本公司对2003 年度的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开发票,该笔销售本公司在2003 年已经确认了销售收入,所以当中只有人民币0.82 亿元包含在本公司2004 年度的收入中,本公司2004 年度实际上向该两家客户销售了人民币4.27 亿元加上人民币0.82 亿元总共人民币5.09 亿元的货物,其中已经收到货款的销售为人民币0.78 亿元,另外人民币4.31 亿元的货物由于该两家客户到期未能付款,在本公司要求下已将货物陆续退回本公司,该批退回的货物大部分已经在2005 年上半年销售给其他客户。
资本市场上的会计欺诈案例分析
资本市场上的会计欺诈案例分析在资本市场上,会计欺诈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经济秩序和投资者利益造成严重伤害。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资本市场上的会计欺诈案例,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和监管措施。
案例一:XXXX公司财务报表欺诈案XXXX公司是一家知名上市公司,在行业内享有良好的声誉。
然而,近年来,该公司却爆出了一起财务报表欺诈案,使得投资者遭受了重大损失。
经过调查发现,XXXX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夸大了收入和利润,隐瞒了实际情况。
这一行为主要是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指使下属进行的,以掩盖公司经营不善的实际情况。
该案例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公司高层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为了满足投资者的期望,采取了欺诈手段。
其次,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导致高层管理人员得以长期漏洞。
这起案件对资本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
投资者们的信任受到了严重损害,对整个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市场的公信力降低。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我们需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
一方面,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落实严格的会计准则,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另一方面,完善公司内部的监管机制,确保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透明度。
案例二:XXXX公司股价操纵案XXXX公司是一家新兴行业的领军企业,在股市上备受瞩目。
然而,根据调查,该公司通过操纵股价来获取非法利益,从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他们通过虚假宣传、股价操纵等手段吸引投资者,然后在股价达到一定高度后抛售股票,获取巨额利润。
这种欺诈手段在资本市场上非常常见,对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造成了巨大破坏。
股价操纵不仅导致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还对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为了防止股价操纵的发生,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首先,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披露和监测,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其次,建立健全的交易规则和制度,对股价操纵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
综上所述,资本市场上的会计欺诈案例对经济秩序和投资者利益造成了严重伤害,我们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对公司内部监管机制的完善,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收入舞弊案例研究
三因素之机会
公司治理中权利制约机制缺失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可以保证公司业务合理有 效的进行,一旦制约机制失效,具有舞弊动机的人员或组织将会获 得机会,舞弊必将发生。
独立审计的审计关系不科学
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脱离,委托人需要第 三方对其受托人进行评估,以解决受托人的信息优势和道德风险问 题。而目前,由于审计关系的不科学,独立审计不能发挥预期的作 用,舞弊的暴露风险降低,这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发生的又一 重要原因。
收入舞弊案例研究
具体分工
收入舞弊案例研究
第七小组
韦丽晶、吴海丽; 郑昊栎、张峻峰; 徐晓晓、薛珂辰; 赵方圆、王婷 尹丽娜
殷亚静
资料 收集
案例 分析
资料 整理
制作 汇报
07会8第7组-收入舞弊案例研究
总体纲要
1
引言
2
收入舞弊理论研究
3
案例分析
4
如何识别及防范
07会8第7组-收入舞弊案例研究
引入
如果企业过度激进地确认销售收入或者低估销货退回和坏账损失, 指标①将上升,指标②将下降。如果净销售收入由于未实现销售收入或 者担保负债低估而增加,则指标③、④将上升。此时通过前后期间几年 的比较,就可以发现操纵收入的可能性。
另外,应收账款是一项经常会出现问题的项目,销售额、应收账款、 坏账准备三者的变化应该是一致的,如果其数量的变化比率或变化方向 不一致,就应当留心存在假账的可能性。
07会8第7组-收入舞弊案例研究
黎明股份:案例简介1
基本情况
黎明股份(600167)即沈阳黎明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8 年 6 月 17 日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人民币普通股 7000 万股,并于 1999年1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现象愈演愈烈,不仅给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失,也损害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篇1悦达投资20xx年报现金余额11.88亿元,其中有外埠定期存款5.27亿元——人们不竟发出疑问:好端端跑大老远去存什么定期存款?且该存款无质押等情况。
截止20xx年底,该公司资产总额61.87亿元,其中货币资金11.88亿元,资产负债率63%,银行贷款31.66亿元(包括应付票据5.07亿元),20xx年该公司实现收入11.88亿元,实现净利3982万元,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分别6.13亿元、-1.40亿元及-0.04亿元。
20xx年现金净增加4.69亿元。
20xx年报披露:截止20xx年12月31日,公司控股股东悦达集团及其子公司占用公司资金净额(悦达集团及其子公司占用公司资金扣除公司及子公司占用悦达集团及其子公司资金)合计为22,629.00万元。
其中:本年累计增加138,246.84万元,本年累计减少144,899.44万元,全年平均占用净额48,809.61万元。
20xx年半年报显示,货币资金余额减至9.22亿元,经营性现金净流出4.64亿元。
货币资金中有5.25亿元是其他货币资金,附注称期末其他货币资金中为办理承兑汇票抵押存款金额51910.50万元、信用保证金存款659.44万元、外埠定期存款3.24万元。
而20xx年报中11.88亿元中有9.37亿元是其他货币资金,附注称:期末其他货币资金中为办理承兑汇票抵押存款金额26429.50万元、信用保证金存款2639.19万元、外埠定期存款52700.00万元。
至此,可以百分之百肯定悦达投资外埠定期存款5.27亿元实为虚构或已设定质押,造假目的是掩盖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违规行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篇2泰科公司始创于1960年,1973年,泰科在纽约证交所上市。
各类财务陷阱分析报告(3篇)
第1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财务环境。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企业常常会遇到各种财务陷阱,这些陷阱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财务风险增加,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本报告将对各类财务陷阱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帮助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确保财务稳健。
一、引言财务陷阱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潜在风险和损失。
这些陷阱可能来自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环境。
识别和防范财务陷阱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各类财务陷阱分析1. 虚假交易陷阱虚假交易是指企业通过虚构交易来夸大业绩、掩盖亏损或调节利润。
这种陷阱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虚构销售:企业虚构销售合同,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
(2)虚构采购:企业虚构采购合同,虚构采购成本,降低利润。
(3)关联交易: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利润或资产,损害公司利益。
防范措施:- 加强内部控制,规范交易流程,确保交易的真实性。
- 加强关联交易的审计,防止利益输送。
-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2. 财务报表粉饰陷阱财务报表粉饰是指企业通过操纵财务报表,使财务状况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好。
这种陷阱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提前确认收入:企业提前确认收入,虚增收入和利润。
(2)延迟确认费用:企业延迟确认费用,虚减费用和利润。
(3)滥用会计政策:企业滥用会计政策,调节利润。
防范措施:- 加强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确保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 严格执行会计准则,防止滥用会计政策。
- 加强对财务报表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粉饰行为。
3. 资金链断裂陷阱资金链断裂是指企业由于资金周转不灵,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经营。
这种陷阱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过度负债:企业过度负债,导致资金链紧张。
(2)现金流管理不善:企业现金流管理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
(3)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无法应对资金需求。
利用递延收入平滑收益的高手
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 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年第1-3期.
陷阱一: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 这一收入操纵手法固然可以在短期内使 销售收入大幅提升,但其实质是透支未 来会计期间的收入,很容易产生两个负 效应:以牺牲销售毛利为代价,且置上 市公司的持续发展于不顾。这一操纵伎 俩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方式:
陷阱一: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
3.借助开票持有(Bill and Hold)协议,提 前确认销售收入:
在某项情况下,卖方已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开 出发票并可随时将产品发运给客户,但客户因 分销渠道或仓库容量等原因,可能要求卖方推 迟发运时间。如果发票已开,但产品尚未发运, 卖方能否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
陷阱五:借鸡生蛋,夸大收入规模
显而易见,总额法与净额法对利润表所 体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将产生迥然不同的 影响。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夸大收入,对 公认会计准则的规定置若罔闻,通过借 鸡生蛋的伎俩,将本应采用净额反映的 业务,改按总额法反映。
陷阱六:瞒天过海,虚构经营收入
Bre-X公司是一家采矿公司,于1993年 发布在印度尼西亚发现大型金矿的公告, 致使其股价在多伦多股票市场上飚升。 但不幸的是,火灾毁坏了发现金矿的地 质学家的记录,开采管理人员从直升机 上掉下来摔死。
陷阱九:随心所欲,篡改收入分配
施乐(Xerox)公司——百年老店的糊涂账
根据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于“捆绑租赁”, 施乐公司必须选择适当的标准,将租赁协议中 的收入总额在复印机销售收入、融资收入和维 护收入之间分配。在收入总额不变的情况下, 分配给融资收入和维护收入的金额越少,施乐 公司在租赁协议生效当期可以确认的复印机销 售收入就越多。
陷阱八:六亲不认,隐瞒关联收入
揭露中国上市公司大财务骗术和大财务陷阱
揭露中国上市公司7大财务骗术和10大财务陷阱这个春天的股市有点冷,但三位财务大家的热情受邀和知无不言,让我们温暖。
黄世忠——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清议——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也是理财周报专栏作者,申草——证券界杰出的“打假”代言人,聚会理财周报会客厅,指点财务核心,揭示纷繁数据背后的真相。
我们,还有作为理财周报读者的你们,能够同时在以上三位财务大家的指点下,踏上捷径寻找财务价值宝藏大门,实在有幸!也就在这个春天,理财周报年轻的采编人员,也不惴浅陋,从最基础的营业收入、成本和利润出发,操作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财务专题,迈出艰辛但有意义的财务探索之步。
理财周报记者汪江涛实习记者郭吉桐/文区别阅读年报指标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位投资者在阅读上市公司年报时,都有自己最关注的指标。
做过多家上市公司财务顾问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他最关注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以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普通股东净利润”。
而另外一位CPA朋友在被问及时,说应该针对不同行业和类型的上市公司,区别阅读财务指标。
上市公司年报内容丰富,包括会计数据摘要、股本及股东变动、公司治理、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等。
囿于专业能力和时间所限,一般的投资者很难面面俱到地阅读。
资产负债表反应企业财务状况、长短期偿债能力等重要信息;利润表集中反应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主要说明企业现金来自何处、用往何方。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比如现金流量多大才算正常?一般来说,依靠主业盈利的上市公司,其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应低于其同期的每股收益。
因为其获得的利润,若没有通过现金流进入公司账户,那么利润极有可能是通过做账“做”出来的。
投资者不能简单地对某些会计科目予以关注,而应与公司历史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公司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信息。
此外,像财务报表附注、重大事项、管理层分析等都值得深究。
稳公司,见未来正如关心个人年收入一样,投资者也关心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
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一)
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一)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一)黄世忠作者简介:黄世忠博士,现任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教育部资助课题“证券市场舞弊审计技术及规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问题的提出净利润一直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报表项目。
事实上,精明的报表使用者在关注净利润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主营业务收入作为利润表的首行项目(Top Line Item),主营业务收入的重要性一点也不逊色于净利润这一末行项目(Bottom Line Item)。
因为主营业务收入的规模及其成长性是评价上市公司财务业务的关键所在。
主营业务收入既是上市公司创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根本源泉,也是衡量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其核心盈利质量(Quality of Core Earnings)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在有效资本市场环境下,主营业务收入及其成长性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证券估值。
正因为如此,主营业务收入近年来已成为上市公司肆意粉饰和操纵的对象。
早在1998年,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前主席Arthur Levitt在其著名的“数字游戏”演讲中,就尖锐地指出收入确认是美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五大会计把戏之一(Arthur Levitt,1998)。
1999年,COSO发布的题为《舞弊性财务报告:1987至1997年美国上市明,在其选择的204家涉及财务舞弊的样本公司中,50%的上市公司采用了不当的收入确认手法(COSO,1999)。
美国审计总署(GAO)应国会的要求,对1997至2002年上半年美国上市公司因会计造假导致报表重编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于2002年10月发表了题为《财务报表重编:趋势、市场影响、监管回应和面临挑战》的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收入确认已然成为美国上市公司最热衷于采用的操纵手法(GAO,2002)。
作者最近分析了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发现与收入操纵相关的高达八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按:两年前,黄世忠教授写下了一篇经典之作:《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发表在《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年第1-3期,黄老师以案例剖析方式揭示出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包括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以丰补歉,储备当期收入、鱼目混珠,伪装收入性质、张冠李戴,歪曲分部收入、借鸡生蛋,夸大收入规模、瞒天过海,虚构经营收入、里应外合,相互抬高收入、六亲不认,隐瞒关联收入、随心所欲,篡改收入分配。
此文基本涵盖了收入操纵所有伎俩,可惜文中案例均为美国上市公司,下面以中国上市公司案例分析黄教授概括出来的九大收入操纵陷阱,供诸位评判。
陷阱一: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案例一】科龙电器 (000921)今日发布未审计的半年报称:关于2004 年本公司人民币5.76 亿元的货物销售事项的跟踪前任审计师在其2004 年度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中提出本公司对两家国内客户销售人民币5.76 亿元的货物,但未能从客户取得直接的回函确认,而且截至2004 年12 月31 日该笔货款尚未收回。
本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当局对此事作了积极的跟踪,该事项的跟踪处理情况如下:经查证,前任审计意见中所提及的人民币5.76 亿元的销售,是依据本公司2004 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 亿元,加上本公司2004 年底向两家客户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记收入人民币4.27 亿元,再减去本公司2004 年对两家客户确认的退货人民币0.54 亿元后计算得来的。
而实际上本公司2004 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 亿元中有人民币1.21 亿元属于本公司对2003 年度的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开发票,该笔销售本公司在2003 年已经确认了销售收入,所以当中只有人民币0.82 亿元包含在本公司2004 年度的收入中,本公司2004 年度实际上向该两家客户销售了人民币4.27 亿元加上人民币0.82 亿元总共人民币5.09 亿元的货物,其中已经收到货款的销售为人民币0.78 亿元,另外人民币4.31 亿元的货物由于该两家客户到期未能付款,在本公司要求下已将货物陆续退回本公司,该批退回的货物大部分已经在2005 年上半年销售给其他客户。
对于该笔人民币4.31 亿元的退货,由于占2004 年度对该客户的销售比例不正常,并且前任审计师对该笔销售的真实性作出怀疑,本公司管理层认为该笔人民币4.31 亿元的销售在2004 年确认收入不适当,所以本公司按追溯调整法进行了处理,此项追溯调整调减了本公司2005 年年初未分配利润人民币1.12 亿元。
这个解释表明,科龙电器2004年度确实虚增巨额的收入和利润,而实际上,从该解释我们也可以发现,计入2003年度1.2亿元收入确认也是有疑问的,怀疑计入2004年度更恰当;事实上,2003年度确认收入有多少属于2004年度可能还有进一步核查,这只是一份管理层没有变动情况下未审计的半年报,相信还有更多的财务舞弊手法还未为人所知。
实际上,结合04年报对提取退货准备的解释,可以判断科龙03年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至少有1.2亿元收入怀疑是虚构的或有提前确认之嫌:此前有网友在新浪留言称:2002年12月份,科龙针对当月销售出台了一个销售政策,要点如下:1,空调淡季当旺季;2,经销商12月份打款享受9月份的贴息政策。
3,经销商用科龙账上金额提货,享受提货奖励和年度奖励。
4,经销商可以不把货提走,科龙的各分公司仓库调整出部分位置放经销商的货。
5,如03年价格调整,享受补差政策。
6,如经销商所提之货,旺季不能销售,可换货。
7,1 2月份的客户发票全部留在科龙各分公司,用于退货冲帐。
现在分析这段话的真假,笔者认为可信度非常高,调节经销商库存是企业最常用的会计数字游戏手法之一,填塞渠道极端表现是假销售及假退货,科龙03年度退回2亿多元也怀疑是使用填塞渠道游戏的迹象;此外,科龙还怀疑使用了臭名昭著的开票持有方式,这种销售方式经销商连货都没提,还放在科龙电器的仓库中(当然这个仓库也可能是他秘密租赁的),科龙电器两个经销商2005年上半年发生4.31亿元的销售退回,怀疑根本就是虚构收入或未转移货物所有权的收入确认。
【案例二】中鲁B 青岛捕捞分公司2001年6月30日在库存商品鱼籽并未发出、销售未实现的情况下确认收入,虚增当年利润8,240,505.38元。
中鲁B青岛捕捞分公司2001年6月1日与美国HAND M FOOD,INC.签订鱼籽销售合同,销售鱼籽154.224吨,合同总额2,467,584美元。
2001年6月30日公司根据合同及内部出库单确认收入20,431,102元,计入利润6,903,160.03元。
后因市场变化,上述合同并未履行,鱼籽并未实际发货,买卖双方共同寻找新客户。
2001年7月28日和8月21日,青岛捕捞分公司分别向日水公司发出鱼籽46.8648吨和79.7256吨,收回货款9,868,522.54元;10月31日,青岛捕捞分公司向韩国釜山发出鱼籽19.98吨,收回货款1,148,486.68元,上述鱼籽销售收入共计11,017,009.22元。
2001年12月31日,美国HAND M FOOD公司一次性赔偿青岛捕捞分公司53,985美元合人民币446,985元。
2002年6月27日,青岛捕捞分公司将余下的7.65吨鱼籽零售,得款481,348.80元。
2002年12月,青岛捕捞分公司对应收HAND M FOOD公司账款余额8,494,832.95元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因青岛捕捞分公司2001年7月以后实际低价销售鱼籽没有再作销售账务处理,销售上述鱼籽后实际亏损1,337,345.25元,导致2001年利润虚增8,240,505.38元。
中鲁B 青岛捕捞分公司2002年6月30日在库存商品鱼片并未发出、销售未实现的情况下确认收入,虚增2002年上半年利润4,083,512.25元。
青岛捕捞分公司2002年6月份与丹麦ALIMAX公司和美国PANDA公司签订了鱼片销售协议。
6月30日,该公司编制了内部出库单,进行了账务处理,确认销售收入7,718,978.32元,计入利润4,083,512.25元。
该批鱼片的实际发货时间为2002年8月7日、22日和29日,并有1155吨鱼片因商检不合格一直未发货。
因上述商品截至2002年6月30日没有实际发货,根据企业会计制度,销售条件并不成立,由此虚增2002年上半年利润4,083,512.25元。
【案例三】天津磁卡公司披露,其控股子公司海南海卡有限公司(海卡公司)将委托他人开发的两项pos机技术协议转让给另三家公司,收取技术转让费5500万元,扣除委托开发成本230万元,形成营业毛利5270万元。
经查,海卡公司与受托开发方签订的委托开发合同规定,海卡公司除了支付了全部开发经费和报酬外,还支付了约定的“技术转让费”的,方可对研究开发成果享有完全的使用权和转让权,但截止年报审计报告日,海卡公司尚欠79万元开发及转让费未付清。
海卡公司在尚未享有pos机技术完全使用权和转让权的情况下,向三公司转让使用权,并将所收取的费用确认为收入,提前确认收入5500万元,提前确认成本230万元,虚增利润5270万元。
天津磁卡公司披露,公司与吉林天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林天洁)签订合同书,向吉林天洁提供价值1200万元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和价值1100万元的软件系统、技术资料和技术服务,至年末,公司将吉林天洁支付的1100万元作为软件系统及技术服务收入记入当期主营业务收入。
经查,截止审计报告日,该合同硬件部分尚未履行,天津磁卡在合同尚未履行完毕的情况下,将1100万元确认为收入,属提前确认收入,形成等额虚增利润。
陷阱二:鱼目混珠,伪装收入性质【案例一】从东方电子在年报中所作的调整来看,近三年其炒股所得被计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2个亿。
其中2001年为2.51亿、2000年5.05亿、1999年5.11亿,这部分“主营业务收入‘已经被追溯调减,扣除税收后还剩10.39亿元,被作为流动负债处理。
”东方电子上市后,每年初都制定了一个年增长速度在50%以上的发展计划和利润目标,而按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在每年年中和年底,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目标的差异,由抛售股票收入来弥补。
为此,公司形成了一个在隋元柏指挥下的由证券部、财务部和经营销售部门分工合作组成的“造假小组”。
证券部负责抛售股票提供资金。
高峰当庭供述,公司从1998年开始抛售持有的内部职工股,一直到2001年8月份,每年抛售的时间大约都集中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披露前,每次抛售的数量由公司业绩的需要而定。
隋元柏每次告诉高峰需要多少资金,并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指定的价位范围内卖出,高峰再给证券部的两名工作人员下指令,在证券公司抛售股票,并将所得收入转入公司在银行的账户。
公司经营销售部门负责伪造合同与发票。
隋元柏指使销售部门人员采取修改客户合同、私刻客户印章,向客户索要空白合同、粘贴复印伪造合同等四种手段,从1997年开始,先后伪造销售合同1242份,合同金额17.2968亿元,虚开销售发票2079张,金额17.0823亿元。
同时为了应付审计,销售部门还伪造客户的函证。
公司财务部负责拆分资金和做假账。
为掩盖资金的真实来源,方跃等通过在烟台某银行南大街分理处设立的东方电子户头、账户,在该行工作人员配合下,中转、拆分由证券公司所得的收入,并根据伪造的客户合同、发票,伪造了1509份银行进账单,以及相应的对账单,金额共计17.0475亿元。
为了把假象做得更真实,隋元柏还指使销售部门人员与个别客户串通,通过向客户汇款,再由客户汇回的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案例二】据证监罚字[2004]43号公布的事实,丰乐种业自1997年4月发行上市至2001年底共计投入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68800万元进行证券投资,获利11,794万元,其中有38300万元属募集资金,丰乐种业将证券投资转回的收益以及相关补贴收入冲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及由此形成的应收款项,其实际证券投资收益金额小于各年虚构主营业务利润,此项差额形成丰乐种业各年度的虚增利润,累计虚增利润4,006万元;1997年至2001年底,丰乐种业虚做各类农作物种子销售19,100万元,同时,累计冲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1,100万元,累计虚构主营业务成本2,200万元,实际虚构主营业务收入18,000万元,虚构主营业务利润15,800万元。
丰乐种业主要造假手法与东方电子相似,就是将炒股收益粉饰为主营收益,但与东方电子不同的是,丰乐种业除了4006万元虚构利润没有填平以及552万元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外,1997年至2001年,丰乐种业虚构在建工程18666万元,这一点是东方电子所没有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巨额虚构的在建工程呢?原来,丰乐种业主要通过“在建工程”转移募集资金炒股,通过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方式达到了一箭双雕目的:一方面虚构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不体现资金真实使用目的,炒股收益通过冲抵虚构的应收账款回笼资金,实际上证监会认定的三种违法行为有内在关联,主线是挪用募集资金炒股虚增主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