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不断地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与环境所提供的新的经验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个体与环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它推动个体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不断地解决矛盾,从而使个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发展: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外在环境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教育的准备性原则:又称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则。教育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生理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即考虑个体当前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唯此,才能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措施等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使教育具有可接受性。
发展性教学: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认为教学不仅要根据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要预见儿童今后的心理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头。发展性教学正确体现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辨证关系,既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又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新的可能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和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一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关键期: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最易获得某一特定行为的敏感期、最佳期,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研究发现,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5岁。
客体永存:客体虽然暂时从视线中消失,但它仍然继续存在。客体永存的建立是婴儿期智慧发展的重要成就,标志着婴儿能对心理表象的存储和提前进行最初的加工。
自我中心思维: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如,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即论证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图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可以是行为的,也可以是认知的。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就是从简单、初级的图式依次构建起新的复杂的、高级的图示的过程。
同化: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指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
顺应: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指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
平衡: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指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
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有一个前后一致、较为完善的意识,从而对自己是什么人、过去什么样、现在什么样、将来怎样发展,产生一种统一的、连续的感觉。要建立自我同一性,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必须达到统一。
请简述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的理论。
答: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过程。对这种过程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渐近论、阶段论。
(1)渐进论:是关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的理论之一。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表的过程。儿童的思维与成人没有本质差异,儿童缺少的只是成人的经验和教育。
(2)阶段论:是关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的理论之一。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的过程。儿童所表现出的能力并不仅仅是其先前能力的累积,儿童在每一新的阶段都发展起一些与前一阶段具有质的不同的新的内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非连续的过程,发展是按阶段顺序进行的,逾越某一阶段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个体的心理发展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阶段性;既有量变过程,又有质变过程。
请简述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的理论。
答: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先天因素指的是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即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的状况。后天因素指的是个体出生遗憾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其中,教育是个体接受的来自环境的一种最主要的影响。在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究竟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有自然成熟论和环境决定论之争。
(1)自然成熟论:代表人物:彪勒。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因此,一个人的心理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达到何种水平,是由获自遗传的先天素质预先决定的。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遗传决定论。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是庸俗进化论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一种表现。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华生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进一步明确指出,所有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操纵强化莱加以改变、塑造和控制。这种将心理的发展看作是环境对个体打下烙印或塑造的结果的观点,又称外塑论。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3)个体的心理发展既非遗传决定的,也非环境决定的。由遗传所决定的先天因素如脑和神经系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性,取决于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
请简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